音韵学功用

音韵学功用
音韵学功用

音韵学对文字学的功用概述

周敬旻 2014050103267

摘要: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分析汉字的字音和它的历史变化的一门学科。音韵学在中国的研究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因其晦涩难懂,学的人又少,被称为“玄学”或“绝学”。但音韵学对于汉语言文字学等各学科的研究却起着重要的作用。罗常培在《汉语音韵学导论》中云:“音韵之学,功用至广,若夫先明此邦之声韵,继治异土之言文,则腮理既通,呈功必速。”

关键词:音韵学文字学功用

(一)音韵学与文字学的关系

想要了解音韵学在汉语文字学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必须先要了解音韵学与文字学的关系。实际上,音韵学是文字学中的一个部门。文字包含有形、音、义三种要素,因之文字学也包括形体、音韵、训话三个部门。汉语音韵学原来是研究汉字读音方面的现象的,也叫字音学;因为汉字读音和汉语语音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汉字字音学实际上也就是汉语音韵学。

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被称为“小学”。唐颜师古注曰:“小学,谓文字之学也。”由此可知,小学便是中国古代研究汉语文字的学科,相对于今天来讲就是我们所称的“汉语文字学”。上文我们已经提到关于文字学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字形,字义和字音的研究。关于字形,我国第一部分析研究字形的字典是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辩注读音的一部字书,对于我国汉语言文字的研究和经典古籍的研读有主要意义,其内容主要在于分析字形(六书理论)解释字义方面,关于字音只是用反切法加以标注。研究字义的书最早要算《尔雅》了,他把先秦到汉初人们对经书的注解搜集在一起,编成了一部同义字或近义字的字典,属于训诂学的范畴,后来与之相类似的典籍还有杨雄的《方言》刘熙的《释名》张揖的《广雅》等。关于系统研究字音的著作出现的较晚,先前的在分析字音方面,在之前的典籍中,我们只看到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名词术语,如“急言”、“缓言”、“声近”、“声同”、“读若”、“读如”和“读为”、“读曰”等,有的专用於注音,有的兼释通假字。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我国专门分析字音的著作最早是三国魏人李登的《声类》,其次是晋吕静的《集》。但是这两部书早已失传。现存最早的一部书,是隋代陆法言的《切》。这部书把同音字编在一起,按四声分排列,供作诗押选字所用。

唐代之后,研究字形的字书、研究字义的训诂书和研究字音的音韵书越来越多。“小学”的范围随之变得更加广泛。汉代时期,“小学”还只限於文字学内容,但到

了唐宋时代,“小学”就可以分为文字之学、训诂之学和音韵之学了。唐宋以后,再经过元、明、清各代一些学者的研究,我国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又有了很大的发展。清人谢启昆编《小学考》,把古代分析字形、字音、字义的书搜集在一起,加以介绍。就音韵学来说,后来又细分为三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今音学”是以《切韵》系韵书作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古音学”是对“今音学”来说的,它研究的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文,而以《诗经》用为主要的根据,且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至於“等韵学”,它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最初是分析书中反切。后来音学家又用它来研究、分析、描写近代的语音系统。到了清代,古音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所以“等韵学”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音学,或是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音学。“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的这种三分法,是中国传统音韵学的习惯分类。在今天,我们可以把这三门传统的学问分别称为“广韵学”(或“切韵学”)、“古音学”和“等韵学”。在韵书产生以后,音韵学才开始成为中国语言文字学的一个重要部门。

(二)音韵学对文字学的功用

长期以来,文字学与音韵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音韵学研究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文字学的研究进展,所以关于音韵学的功用体现在文字学领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文字的构造。汉字绝大部分属于“形声字”,就是由半边表示意义的“形旁”和半边表示读音的“声旁”拼合起来的。要认识形声字里这种“声旁”的表音作用,必须对于上古音韵有相当的了解。例如“江,工声”,“江,字用“工”字作为声旁,如果不懂得“韵书”里的“东韵”和“江韵”在上古音里原来相通的原理,就不会了解“江”、“工”两字相“谐声”的缘故。又如“海”字用“每”字作为声旁,如果不懂得“三十六字母”里的“明母”和“晓母”,在上古音里有很多相通的字,就不会了解“梅、敏、晦”(“明母”的字)和“海、晦、悔”(“晓母”的字)都是“从每得声”的原因。

2.认识文字上的假借。古书里的应用文字,关于某种意义,往往不用“本字”来表示,而用“假借字”来替代。这种借用别的字来替代的办法,就是根据字和字之间的同音关系来借用的办法,也就是同音替代的方法。如果对于古代音韵没有相当的认识,就不能认清字和字之间原来的同音关系,也就不能了解这种假借的用字方法的由来。例如: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这里又用“正直”的“直”来代替“独特”的“特”。如果不懂得“上古音舌头、舌上不分”的条例,也就不知道“直”字原来读如舌头音的“特”,“直”和“特”有同音关系,所以得相假借。

3.认识字音和字义的联系。一般语言学上,语音和语义两方面的现象,总认为没有固定的必然的联系,用哪样读音的字来表示哪样的意义,原来是任意的,不是必然的。这是字音和字义之间的绝对矛盾性。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字音和字义之间也有相对的适应性,有时也用相类似的字音来表示相类相关的意义。这种“音同义通”的关系,往往就是“同源词”孽乳的现象,即可以认为是由同一“语源”派生出来的词,声音相类似,意义也往往相类相关。要探讨汉语的语源,就必须认识这种“音同义通”的关系,也就须要对于上古音韵有相当的了解。例如“孔”和“窍”⑩,“康(糠)”和“壳”,“亡”和“无”,“尾”和“末”等等,都是两两有同源关系的词;如果我们不懂得它们相互之间,不但在上古音里声母相同,而且在韵母上有“阴、阳、入对转”的关系,也就不能了解它们两两“音同义通”的关系。

4.有助于古汉语的语法研究。汉语里的虚词,是汉语的一种重要的语法成分。所以虚词的解释,在汉语语法研究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文言文里,虚词解释不当,就读不懂它。而要正确解释文言文里的虚词,也必须对于上古音韵有相当的了解。例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篇》)我们懂得了“古无轻唇音”的条例,就知道这里的“夫”,读成“吧”字的音,也就是现代语里的“吧”,用来表示惊叹或测度的语气。

(三)音韵学在其他方面的功用

音韵学的功用体现在文字学中的应用还仅仅是冰山一角,音韵学对于其他方面例如语言学、古典文学、汉语史学等方面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

1.可以更深入的了解现代汉语语音系统,体现在三个方面:a. 现代汉语的语音结构规律,跟古今语音演变的规律是有密切关系的。只有懂得了古今语音演变的规律,才能进一步掌握现代汉语语音结构的规律。b. 我们只有掌握了语音演变的规律,才有利于做好现代语音的规范化工作。c. 调查方言、推广普通话也需要学习音韵学。

2. 音韵学对于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及汉语史有重要作用,体现在:a. 学习古代汉语,首先要运用许多工具书,其中不少是按照古音编排的。b. 古书中还有一些通假字,这些通假字是文字和语音的问题,也反映了词义和语音的相关问题。c. 掌握了古音还可以用来考查词源,研究汉语词源学。

3.音韵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体现在:a.我们要了解某些诗歌和韵文的用韵,就要懂得那个作者所处的时代的语音系统。b. 除了韵文之外,古典文学的字义的考证,也是离不开音韵学。c. 不唯研究古典文学的是这样,研究中国历史的,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中国经济学史的,甚至中国法律史的,也需要音韵学方面的知识。

总之,音韵学是一门用途广泛的学科,虽然在现代社会中音韵学的研究因其本身的难懂性而受到大众的忽视,但其发挥的作用暗含在社会人文方面的各个学科之中,要想研究好文字学,具备扎实的音韵学功底是必不可缺的。

参考文献:

1.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2. 张世禄.《音韵学的功用》

3. 储一鸣.《汉语音韵学小史及其功用分析》

4. 王泆朗《古老学科的青春活力_评_实用汉语音韵学》

5. 丛楠.《读_实用音韵学》

(完整word版)音韵学复习提纲

音韵学复习提纲 1.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的分支? 音韵学(historical phonology),又叫声韵学,或者历史语音学。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的学科。是一门传统的学科,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古代是“小学”的一个门类,是“经学”的附庸。 音韵学可以分为四个门类: 今音学:以《切韵》系韵书爲对象,研究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这里的“今”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古音) 古音学:是相对“今音学”来说的,以《诗经》的用韵和谐声字爲主要材料,研究先秦两汉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上古音) 等韵学:得名于等韵图。用字母、等、呼等概念分析反切原理和发音方法,并以韵图的形式分析汉语的音节结构。 北音学:对象是近代反映北方语音的韵书、韵图。(近代音) 2.关于声母的概念 (1)声母 聲母(initial consonant)是指音節開頭的輔音。在音節開頭没有輔音的情况下,也可以認爲存在一個“零聲母”。而實際上普通話中真正的零聲母是非常少的。實際發音中往往帶有一个喉塞音或同部位的半元音。 聲母由輔音構成,但是輔音並不一定是聲母。輔音還可以充當韻尾。(-m, -n, -?, -p, -t, -k, -l, -?)。有些輔音(一般是響輔音)還可以自成音節:呣m(北京),五?、唔m(廣州)。甚至跟聲母相拚成一个音節:湯th?,鋼k?,郎n?,桑s?(廈門)。 (2)声类 反切上字的分类,由反切上字系联、归纳而来。《广韵》中452个反切上字,最多可以分析为52声类。 (3)字母 在音韵学上,古代学者称呼声母的别名,指字音的开头部分。字母的產生與佛教的傳播有關。在翻譯佛經的過程中,人們接觸到一種跟漢語、漢字完全不同的語言和文字,即梵語文。梵文是一種拚音文字,以輔音字母爲中心,元音用附加符号表示。受梵文的啟發,中國的音韻學家創立了字母。 最早創制字母的人一般認爲是唐末的和尚守温。他的字母有三十個,見於敦煌發現的《守温韻學殘卷》。现在音韵学上流传的三十六字母是经后人曾补过的,它大致代表了唐、宋间汉语语音系统的三十六个声母。 (4)五音 音韵学家根据声母发音部位的不同,把三十六字母分为喉音、牙音、舌音、齿音、唇音五类,即所谓“五音”。《玉篇》卷末所附的《五音声论》以及《广韵》卷末附的《辩字五

1音韵学与音韵学的功用

§1音韵学与音韵学的功用 一、音韵学 1、概念: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2、分类: 传统音韵学分为三个部分,即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二、功用 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谈谈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1、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 要研究汉语语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保证汉语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等。只有把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的面貌弄清楚,并探寻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才谈得上汉语语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究。 2、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 汉语方言学是研究汉语各地方性口语的一门科学。要对方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不牵涉到方言的历史,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找出方言特定的根据,才能弄清方音的来龙去脉,才能对方音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做出合乎科学的解释。因此,要从事方音研究,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音韵知识。 例如“幕”字,北京话读作[mu],而广东梅县话则读作。 北京人和梅县人对“幕”字的读音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到元代时大部分北方话的入声韵尾发生了脱落,随着韵尾的脱落,其韵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要进行方言研究,一般少不了进行方言调查,搞方言调查,需要亲自到方言区去口问、耳听、手记,做静态的分析描写工作,这同样需要具备音韵学知识。凡是有关方言调查的书籍,都免不了要讲述音韵学的基础知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的《方言调查字表》,采用的就是中古音系,目的在于古今对照,说明今音特点的历史根据和演变规律。 3、音韵学是训诂学的工具 训诂学是研究我国古代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传统学问。与训诂学关系密切的学科有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文献学等,其中音韵学与训诂学的关系最为重要,是训诂学的得力工具。《吕氏春秋·重言》中有这样一个著名的例子,足以说明音韵对于训诂的重要: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桓公怪之。……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对曰:“然。”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对曰:“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窃意之也。”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君呿而口金,所言者莒也。”

[VIP专享]诗词音韵格律浅谈

诗词音韵格律浅谈 百度用户怡鞍一、韵及押韵 首先先来明确什么是“韵”。在现代汉语拼音中,有声母和韵母两种单位,一个音节中(这里指一个汉字的读音,儿化音节除外),除声母或者零声母以外,剩下的就是韵母,比如“花(hua)”、“麻(ma)”、“家(jia)”这三个字的韵母分别是:ua、a、ia,可见韵母 是包括韵头韵腹和韵尾的;而“韵”则不同,韵是不管作为韵头的“i”、“u”、“ü”这些个介音的,“花”、“麻”、“家”三个字在现代 乃至于中古时期(唐宋时期)都是同一韵的(至于上古时期是不是 同一韵则没有去考查过,以下也只以中古时期为例)。另外,现代汉语中相同韵母的字在古代也不一定是属于同一韵,如:“江(jiang)”和“香(xiang)”、“包(bao)”和“刀(dao)”、“丹(dan)”和“山(shan)”,这三组字在中古时期都不是同一韵,因为古今音是不尽 相同的。在中古时期的格律诗词中,甚至连声调不同都不能算同一韵,如“山(shān)”和“扇(shàn)”、“心(xīn)”和“信(xìn)”、“河(hé)”和“贺(hè)”,这三组字之间的声调不仅在现代不同,在中古时期也是不相同的(这里不多说声调,在本文后面再继续讨论),所以,在中古时期它们分别是属于不同一个韵部的。 说到韵部,什么叫做韵部呢?韵书中把许多同韵的字编排在一 起就叫做一个韵部,也简单地叫做韵。前面文字中的同一韵也就是 说同一个韵部。每一个韵部都有一个韵目,所谓韵目,就是在一个 韵部中选出一个字作为代表给整个韵部命名,平常所见到的“三江”、“六麻”、“十三元”等等,这些都是韵目,如前面所举的“花”、“麻”、“家”这三个字(还有很多其它字,如“巴、沙、霞……”)是同一个韵部的,编写韵书的人选“麻”字作为整个韵的韵目,因 为“麻”这个韵部编在下平声的第六部份,因此在前面加个序数“六”以方便记忆等等,其它韵部也是如此。另外,不同时期的韵 书对韵部的编排方式也有所不同,“平水韵”是根据中古时期律诗用

浅论音韵学对训诂作用

浅论音韵学对研究训诂学的作用 盐师文学院 076班王虎 07113347 训诂学是研究我国古代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传统学问。与训诂学关系密切的学科有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文献学等,其中音韵学与训诂学的关系最为重要,是训诂学的得力工具,因为训释词义,往往需要通过语音说明问题。凡是有成就的训诂名家,无一不精通音韵学知识或本身就是音韵学大家,如清人戴震、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今人杨树达、杨伯峻、周祖谟等。《吕氏春秋·重言》中有这样一个著名的例子,足以说明音韵对于训诂的重要: 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桓公怪之。……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对曰:“然。”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对曰:“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窃意之也。”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君呿而口金,所言者莒也。”东汉高诱对其中呿、口金的字注道:“呿,开;口金,闭。”“莒”的读音现在为jǔ,韵母ü属于闭口高元音,为什么高诱的注却说桓公发莒音时口形是张开的呢?要解释这个问题,需要借助先秦古音的知识。原来“莒”在先秦属“鱼”部字,根据今人的构拟,其读音为〔k ǐ〕,这难怪东郭牙说齐桓公发“莒”音时的口形是“开而不闭”了。如果不是靠先秦古音来说明,高诱“呿,开”的这个解释反而会使人感到莫明其妙,成为千古之谜。 在大量的古代文献中,通假字是随处可见的。所谓通假字,今天来看就是古人写别字。通假字产生的客观原因是由于它与本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所以在写本字时才容易写成通假字。训诂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找出通假字的本字。由于语音在发展变化,有些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今天不相同了,如果不懂得古音,就很难将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荀子·非十二子》:“敛然圣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其中“佛”字用“仿佛”或“佛教的创始人”去解释都不通,显然是个通假字,其本字应为“勃”。唐人杨“佛,读为勃。勃然,兴起貌。”“佛”与“勃”的今音差异不小,一个声母是f,一个声母是b,一般人是很难将它们联系起来的;但是站在古音的角度看,二者不但韵部相同,而且声母也是相同的。怎么会知道“佛”与“勃”的声母是相同的呢?这就涉及到音韵学上一个重要的结论“古无轻唇音”。根据这一结论,上古没有f这类轻唇音,凡后代读作f的轻唇音上古均读作b、p一类的双唇音。由于佛、勃在上古的读音完全相同,所以古人将“勃”写作“佛”就不足为怪了。有时候,通假字与本字之间有声转现象,不懂音韵学的人就更难想到其间的联系了。例如: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 心之忧矣,如匪瀚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诗经·邶风·柏舟》五章 其中“如匪瀚衣”一句,自毛亨以来的注释家多解释作“像没洗涤过的脏衣服”,比喻心中忧愁之至就像穿着没有洗过的衣服让人难受。这种解释在逻辑上讲不通,喻体和本体之间没有相似点,与下文的“静言思之,不能奋飞”也

浅谈音韵学及其作用

浅谈音韵学及其作用 音韵学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有人说音韵学是一门“绝学”,在我看来,它不仅是一门“绝学”,还是一门“神学”。有人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么我可以告诉你,只要你学好了音韵学,你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就有人会问: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到底有哪些作用呢?下面我将从这些方面来谈谈音韵学。 一、音韵学。 要想学习音韵学,懂音韵学,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音韵学?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它是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和它的历史变化的一门科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它包括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等学科。 简单说来,音韵学就是一门口耳之学。我们每天都要开口说话,其实这里面也就有音韵学了。 二、音韵学的作用。 学好音韵学是很重要的,说它是一门“绝学”也不是乱讲的。一个古代汉语专家,如果你不懂音韵学,那么你是徒有虚名。一个考古家,不知道音韵学,那么你也是扯淡。甚至你想更好地学好现代汉语,你也要懂音韵学。那么,音韵学到底有哪些作用? (一)、音韵学对于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及汉语史的作用。 学习古代汉语,首先要运用许多工具书,其中不少是按照古音编排的。如果你没有学音韵学,你就看不懂什么《辞海》、《辞源》。所谓“句读之不知”,何来深入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字词的含义,何来知道古人到底是说什么啊?王力先生的《汉语语音史》就是在汉语音韵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写成的,其突出的特点是比较详细地展示出了汉语各个历史阶段的声、韵系统及拟音,指出了汉语语音发展的某些规律。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异体字、假借字这些也是音韵学的一些知识。 又如查古代汉语字典时候,你可能不知道古人那字怎么读,古代注音是用反切,你没有音韵学的基础,你就不会知道反切是什么。反切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字的读音。例如,《广韵》“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注音。 同样,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等。只有把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的面貌弄清楚,并探寻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才谈得上汉语语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究。如传统音韵学曾把汉语语音数千年的语音史划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四个大的阶段。 所以,我们可以说音韵学是学习古代汉语和汉语语音史的基础中的基础,音韵学就是学好古代汉语的一把钥匙。

音韵学的经验

上海师大潘悟云教授和社科院语言研究所麦耘教授学习音韵学的经验 每一门学问,都有一些需要死背的内容,即使像数学这样严密靠逻辑演绎的学问,还要背一些数字,如圆周率3.1416,还有不少的公式。但是,越是成熟的科学,需要死背的东西就越少。语言学是一门不成熟的科学,但是在社会科学中,语言学将率先成熟化,率先向精密科学靠拢。而语言科学中,语音属于表层,更容易精密化。音韵学如果还要继续发展的话,还有它的生命力的话,就要大幅度减少死背的内容。 音韵学中最关键,也最令人生畏的地方,就是背中古的音韵地位。现在一些学校讲音韵学,只讲一些知识性的内容,中古有哪些韵,哪些摄,哪些等,上古有哪些韵部,还有什么阴阳对转、古本音变音之类,令人如堕五里云雾,越学越糊涂。但是这些学了以后,实际上连音韵学的门槛都还没有进入。你如果不把常用字的中古音韵地位牢记在心,不要说不能研究音韵学,就连音韵学的著述都难以看懂。有些训练有素的高校,特别是一些很严谨的学者,是要学生死背中古音的。如本版向柏霖的贴子说,他在沙加尔的指导下背了两年多。包拟古的基本教材是高汉的《汉文典》,他要学生熟读上面的音形义。我见过一些老前辈,他们大体有早年的童子功,从小就开始死背了。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一位张世禄先生的弟子,算是我的师兄,问张先生如何背《广韵》。张先生说,每天背几个,长久了就会记住了。据说还有一位老先生,是要弟子把《广韵》抄九遍。这些老前辈的做学问功夫我是很佩服的。但是,在他们那个年代还可以这样做,他们从小就开始熟读古书了。但是我们在复旦读研究生的时候,被文革耽误了青春,都是三十多岁的人了,再花几年时间去死背是不现实的。更重要的是,音韵学是一门科学,科学主要是靠规则,而不是死背。你即使把一本《广韵》都背下来,而对于整个语音史的规则毫无所知,岂不成了两脚书厨。你可能要问,那你说该怎么办?好,我就来谈我背《广韵》的经验。 文革期间,有幸认识郑张尚芳先生,当时他虽然还是温州渔械厂的一名磨工,但是在音韵学、方言学方面已经卓然成家了,不信你可以看看1964年《中国语文》上的《温州音系》与《温州话的连读变调》,当时他只不过二十几岁,但是至今仍很少有人对方言作这样细致而深刻的描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精通音韵学,我文革中认识他的时候,他35岁,对《广韵》如数家珍,我是佩服得不得了。不久,他就要我作他的助手,共同构拟上古音。 他要我做的工作就是模仿董同龢先生的办法,把一个个汉字往他构拟的上古音框架中填。但是,这个工作只有熟悉中古音的音韵地位才能作。我以前耽溺于作诗填词,背过诗韵,那只不过是106韵,我还是不甚了解,特别入声韵,真是记不住,现在要记206韵,那怎么做? 他教了我一个诀窍。我当时在温州锅炉厂的政宣组作事,生产瘫痪,正好无事,就把门关起来,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大体上把常用字的中古音韵地位记住了,从此就跟着他做上古音的研究。并非我是什么天才,一是这个办法好,靠规则推,不要死记。二是靠的温州话。温州8个声调,严格地与古四声八调对应,声调方面我就不需要记了。温州有清浊之分,也严格地与中古清浊对应。《广韵》中有些韵,其他地方很难分得开来,但是温州分得很清楚。 如效摄的豪肴宵萧,温州就是四个不同的读音,只是宵萧有点混。东三与锺韵读音不一样。 有了这两个法宝,我在一个星期以后就跨进了音韵学的门槛。 你可能会问,我们不是温州人那怎么办?其实有些地方的方言比温州话更接近古音。就算你是北方人吧,也无妨,总的原则不变,只是学起来的速度会有不一样。这几年我给研究生上音韵学课,就是用这种办法让他们记中古音的音韵地位,而且用的是北京话,而不是温州话。下面我就讲一些最基本的方法。 在这以前,你应该具备音韵学的一些常识:中古有哪些韵,哪些声母,哪几个等,哪几个声调,哪几个摄,每个摄包括中古的哪几个韵,上古有哪几个韵部,等等。 第一步,归纳每个中古音类在普通话中的读音,用《方言调查字表》做起来并不难。把

音韵学概念

一、关于声母的概念 字母: 声母又称“字母”,古代汉语没有音标,古人往往用一个汉字代表声母,成为字母。 宋人“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是宋代在唐末守温和尚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补而成的。与守温三十守母相比,舌音里多了一个“娘”,唇音里增加了“非敷非微”齿音(正齿)里多了一个“床”。三十六字母大体反映了唐宋之间汉语的声母系统。 “五音”和“七音说”: “五音”和“七音说”是关于发音部分和发音方法的术语。“五音”指“喉、牙、舌、齿、唇”。“七音”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加上“半舌”、“半齿”。此外,还有“九音说”,即再加上“轻重唇”、“舌头”、“舌上”、“齿头与正齿”。 二、有关韵母的概念 韵母:是构成汉语音节的独立语音要素,由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组成。韵:只包括韵腹韵尾而不管韵头,区别声调,声调不同的字即使是韵母相同也要分属不同的韵。 韵目:是古代韵书中的标目,是韵的代表字。比如《广韵》中的东董送屋。韵类:是传统音韵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是关于韵中最小的概念。 韵部:声调不同,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 韵摄:“摄“是关于韵的最大的概念,最先出现于宋元等韵图中。等韵学家把《广韵》二百零六韵中尾相同、韵腹相近的韵归为一类,成为韵摄。把二百零六韵归为”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咸“十六摄,“摄”大约是总摄韵尾之意。 呼 本义是“发音”或“念”,是个动词。传统音韵学家将它用作指称关于韵头有无的概念,根据韵头的不同,把韵尾分为“开口”和“合口”两大类,也就是开合二呼。 阴声韵:没有韵尾或以元音收尾的韵 阳声韵:收鼻音韵尾的韵 入声韵:收塞音韵尾的韵 阴阳对转:指阴阳入三类韵母的相互转变现象。它的条件是要求韵母的主要元音相同。 旁转:是指阴声、阳声、入声各类韵母内部的语音转化。 开口呼合口呼 古人按韵头的不同对韵母的一种分类,凡是以[u]开头的韵母或以[u]为主要元音的为合口呼;而除此之外的韵母都为开口呼。 三、有关声调的概念 平仄:“平”指平声,“仄”指上声、去声、入声 舒促:“舒”指四声中的平声、上声、去声三种声调;“促”指“入声”。实际上就是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的区别。 四、《广韵》中的概念 “等”:

对文在训诂学中的作用

对文在训诂学中的作用 文学院 11级汉语言 F11114019 章雅桥

对文在训诂学中的作用所谓对文,就是指处在结构相似的上下两个句子中的相同位置上的字和词。这样的字和词往往是同义或反义的。根据对文的这一特点,可以利用它来求得某一词的确切解释。例如: 1.释词义: (1)利用对文格式,用已知推未知,可以有效扫除古今词义差异障碍,也是常用词释冷僻词的有效方法。如《左传·昭公元年》:“赵孟将死矣,主玩岁而愒日。”杜预注:“玩、愒皆贪也。”《尔雅.释言》:“愒,贪也。”由愒有贪义,以此推之,玩也有贪义。“玩”“愒”为同义对文。又《史记·孟尝君列传》:“天下将因秦之强怒,乘赵之弊瓜分之。”王念孙在《读书杂志·卷二》注云:“此怒字非喜怒之怒。《广雅》曰:‘怒,健也,健亦强也。’强怒连文又与下句弊字对文,是怒即强也。”怒在古代有“强”义。如《后汉书·第五伦传》:“鲜车怒马。”李贤注:“怒马,谓马之肥,其气愤盈也”怒马,即强健之马。王念孙由“强怒”同义连文与“强怒”和“弊”(疲弱)反义对文的格式,推知“怒”为强义,就把古今词义差异形式的疑团解开了。(2)此外词义有它的稳定性,但也有相对的灵活性,即作者在写作时可以根据词的基本义和常用义,产生一些临时变义,而这种词义由于是偶然使用,一般的字典、辞典很难查找,这时可以利用对文来准确地推断它。如《管子,小臣篇》:辨其功苦。”“功”用做坚实、精好讲,在古代常见,如《荀子·议兵》:“械用兵革功完便利者。”又《管子·七法》:“器械不功。”这两句的“功”字都是坚实、精好之

意。“苦”与“功”是反义对文,因此由功义即可推知“苦”是不牢固、不精美之义。韦昭注:“功,牢也;苦,脆也”。尹知章注:“功谓坚美,苦谓滥恶。”可知二人注释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苦”的临时变义也就准确注释出来了。 (3)通假字虽属用字问题,可跟词义也有密切关系,运用对文同样也可帮助我们明通假,识本义。如《孟子·公孙丑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畔”本是田界之义,但这里它与“顺”形成反义对文,则可推知畔乃叛之通音假借字。又《韩非子·有度》:“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饰”常用义是修饰。修饰的东西,往往引人注目,被人重视,从文意分析,这里的“饰”应作重用讲。“弊”本是弊病、弊端之义。但这里“弊”“饰”反义对文,可知“弊”乃“蔽”之通假,隐蔽则可以引申为隐没、埋没讲。从上述例子中,可看出对文在训释词义时可以起对比类推、事半功倍的效果。(4)古代著名物典章制度在古书中占有较大比重,后人对此不大熟悉,容易与普通词语混淆,运用对文也可把它们区别出来。 2.校错注 注释古书离不开前人的注解,前人的注解,并非字字珠玑,句句无误,要辨识前人的是非,改正前人的错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清代训诂大师王念孙、王引之、俞樾等人,运用对文作出了出色的成绩。如《尚书,吕刑》:“狱成而孚,输而孚。”孔安国与孔颖达均把“输”注释为“写”即泻。《正义》日:“输,写也。下而为汝也。断狱成辞而得信实,当输写汝之信以告于王”。王引之在《经义述闻·卷

音韵学介绍

音韵学介绍 一、什么是音韵学?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 个声母,38 个韵母,4 个调类。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在标音问题上,由于古代没有现代化的标音工具,古人表示汉字声、韵的工具还是汉字,所以传统音韵学研究古音时还得借助某些习用的汉字作为标音工具,只是对古音进行构拟时才使用国际音标或其他注音符号,但这已是清代以后的事。 与传统音韵学不同,语音学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科学,它主要研究语音的系统(声音的成分和结构)、变化及发展规律,并教会人们如何去分析研究语音的系统和变化,如何发现语音的变化规律,同时训练人们发音、听音、记音、审音的技术。语音学一般分为普通语音学、历史语音学、描写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等。普通语音学研究人类语音中各种声音的构成,音与音的结合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变化,以至声调、语调、轻重音等现象。历史语音学研究某一语言各个历史阶段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描写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特殊现象。实验语音学则是通过实验仪器分析语音的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在研究方法上,语音学主要是通过描写、实验、分析、归纳、历史比较等方法揭示语音的性质、系统及其发展规律,它所使用的标音工具主要是国际音标。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汉语音韵学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语音的一门传统学问,而语音学是研究各种语言的语音及语音各个方面的一门现代科学。汉语音韵学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二者在研究对象、分类、方法及标音工具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绝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自从语音学知识传入到我国后,研究汉语声韵系统、分析汉语声韵调的特点、探求古音的发展规律以及对古音进行构拟等,都需要使用语音学知识,因此,语音学又可说是研究汉语音韵的基础和工具。 二、音韵学的功用 汉语音韵学和汉字学、训诂学、语法学、考古学、校勘学、方言学、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这里我们着重从四个方面谈谈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一、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 要研究汉语语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保证汉语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等。只有把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的面貌弄清楚,并探寻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才谈得上汉语语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汉语各个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究。

音韵学资料

音韵学资料 (一)概述一、音韵结构 二、声母 1、36字母 2、五音、七音、九音

传统音韵学有“五音、七音、九音”之名,是从声母发音部位来分类的旧名称。所谓“五音”,就是指“唇、舌、齿、牙、喉”五个发音部位,加上“半舌音、半齿音”,就是所谓“七音”,再将唇音分为重唇音、轻唇音,将舌音分为舌头音、舌上音,将齿音分为齿头音、 。 古人缺乏科学的语音学理论,声母发音部位很难得到准确的表述与解释,“五音、七音、九音”之说难免有含混不清和不合理的地方,甚至用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和音乐中的音阶“宫、商、角、徵、羽”来比附发音部位。 3、清浊 传统音韵学“清、浊”的概念也有指韵方面的,但主要是从声母的发音方法来作分辨的。清浊的区别主要在于声带的颤动与否,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就是浊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就是清音。 传统音韵学上,声母“清、浊”的概念也不是单一的,一般说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韵镜》以“清”与“次清”相对,以“浊”与“清浊(次浊)”相对,则狭义的“清”是指“全清”,“浊”是指“全浊”。而广义的“清”是包括“全清、次清”的,广义的“浊”是包括“全浊、次浊”的。 三、韵母 1、“韵”及有关概念 韵母:韵母由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组成。 韵:韵腹、韵尾、声调 韵目:古代韵书中韵的标目,是韵的代表字,也就是韵的名称。 韵类:在传统音韵学中,“声类”是反切上类的分类,“韵类”就是反切下字的分类。反切下字代表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韵类”是关于韵的最小的概念。

韵部:声调不同,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即韵基相同)的,是同一个韵部。 韵摄:“摄”是有关韵的最大的概念。等韵学家把《广韵》206韵中韵尾相同、韵腹接近的韵归为一类,称为韵摄,把206韵归并为16摄。从音理上看,同韵摄的各韵主要元音应相近,音节结构有共同之处,尤其是有辅音韵尾时韵尾应相同。 2、两呼和四呼 一般认为,明代以前只有开、合两呼。 凡韵头是[u]或者以[u]作为主要元音的叫做“合口呼”,反之,凡韵头不是[u]或者以[u]作为主要元音的就叫做“开口呼”。 随着语音的演变,[iu]或[iw]这样的合口呼型复合介音逐渐演变成撮口呼[y]介音,就使得汉语的韵母有了[i-]、[u-]、[y-]三类介音,加上没有这三类韵头的就是四类介音,这就是现代的“开、齐、合、撮”四呼了。 齐齿呼和撮口呼因为有高元音[i]、[y]做韵头,发出的音尖细,所以又称为“细音”。开口呼和合口呼一般称为“洪音”。 3、阳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阴声韵:没有韵尾或以元音收尾的韵。 阳声韵:是收鼻音韵尾 [-m]、 [-n]、[-?]的韵。 入声韵:是收塞音韵尾[-p]、[-t]、[-k]的韵。 阴声韵加上阳声、入声韵尾就转为阳声韵或入声韵,阳声、入声韵脱落阳声、入声韵尾就转成阴声韵;阳声改换韵尾就转成入声韵尾,入声改换韵尾就转成阳声韵尾。 旁转,是指阴声、阳声、入声韵尾相同条件下的邻近元音的转化。 何九盈先生列举阴阳对转的类型及其语音条件如下:(1)对转:可分阴入对转、阴阳对转、阳入对转,条件是主要元音相同。(2)旁转:条件是元音相近,韵尾相同。(3)旁对转:条件是主要元音相近,韵尾不同,这种情况比较少见。(4)通转:条件是元音相同,韵尾发音部位不同。 四、声调 1、舒促 “舒声”,指平、上、去三声,其阴声韵和阳声韵所含的主要元音和韵尾读起来感觉要舒缓一些,故称“舒”。“促声”,就是入声,

汉语言文字学上编一 第一章 音韵学与音韵学的功用 第二章 音韵学对汉语语音结构的分析和归纳

汉语言文字学(古汉语提高课) 本课程属于古汉语基础课之后的提高课,由上、下两编组成,上编为音韵学,下编为古文字学。 上编音韵学 第一章音韵学与音韵学的功用 第一节什么是音韵学与语音学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传统音韵学分为三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在标音问题上,由于古代没有现代化的标音工具,古人表示汉字声、韵的工具还是汉字,所以传统音韵学研究古音时还得借助某些习用的汉字作为标音工具,只是对古音进行构拟时才使用国际音标或其他注音符号,但这已是清代以后的事。 与传统音韵学不同,语音学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科学,它主要研究语音的系统(声音的成分和结构)、变化及发展规律,并教会人们如何去分析研究语音的系统和变化,如何发现语音的变化规律,同时训练人们发音、听音、记音、审音的技术。语音学一般分为普通语音学、历史语音学、描写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等。普通语音学研究人类语音中各种声音的构成,音与音的结合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变化,以至声调、语调、轻重音等现象。历史语音学研究某一语言各个历史阶段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描写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特殊现象。实验语音学则是通过实验仪器分析语音的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在研究方法上,语音学主要是通过描写、实验、分析、归纳、历史比较等方法揭示语音的性质、系统及其发展规律,它所使用的标音工具主要是国际音标。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汉语音韵学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语音的一门传统学问,而语音学是研究各种语言的语音及语音各个方面的一门现代科学。汉语音韵学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二者在研究对象、分类、方法及标音工具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绝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自从语音学知识传入到我国后,研究汉语声韵系统、分析汉语声韵调的特点、探求古音的发展规律以及对古音进行构拟等,都需要使用语音学知识,因此,语音学又可说是研究汉语音韵的基础和工具。 第二节音韵学的功用 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整理 第一章:绪论 1、音韵学: 分析研究汉字字音及其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它是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的,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音韵之学细分为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后来又增加北音学,即近代语音学。 2、小学: 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这个名称起源很早,最初“小学”即最基础的学问,与今含义没有多大差别;到了汉代开始把研究文字的学问叫“小学”,文字研究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而至晚到唐宋时,“小学”又细分为三个门类:文字之学、训诂之学、音韵之学;再经过元明清,我国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又有很大发展,清人编《小学考》,把“小学”分为四类,文字、声韵、训诂、音义。 3、古音学: 与“今音学”相对,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4、今音学: 又称“广韵学”,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5、等韵学: 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最初分析韵书中反切,即韵书语音(声、韵、调)系统。唐宋金元时期只称“切韵之学”或“切韵法”,明初以后,才叫“等韵”(《七音略》、《韵镜》)。到清代,音韵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所以等韵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言学/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音学 6、北音学: 以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北音学”)。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础知识 1、反切: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反切上字(如“当”)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如“孤”)也简称为切下字,“都”则称为被切字。约在东汉的后期九创造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反切”早期不用“切”字,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代宗大历以后,因为唐朝统治者害怕老百姓起来造反,忌讳这个“反”字,才将“反”字改为“切”字。但“反”和“切”意义是相同的,都是“反覆切摩”的意思。 2、切上字、切下字: 由于古书是直排上下书写的,所以前一字被称为“切上字”,后一字被称作“切下字”。由于时代局限,古代反切上下字用字都很不规范。 第三节关于声纽的概念 3、声紐: 在传统的音韵学上,声母简称为“声”,又叫“纽”,或者合起来叫“声纽”。“纽”就是枢纽的意思,古人认为声母在一个字音里是关键,是中心,其实有的字音就没有声母。在汉语字音里,真正必不可少的成分还是韵腹和声调。不过这个名称倒也说明了古人为什么把声母叫做“声纽”的道理,就是取其声音之枢纽的意思。表示声母的名称还有“字母”(声母的代表字),“声类”(一般是指反切上字的分类)。

音韵学复习题

音韵学复习题 一、解释下列术语 1、字母: 宋朝时有人提出“三十六字母”的说法,字母这里就是声母的意思,至于为什么叫字母,这个和梵语有关。 2、阳声韵: “阳声韵”指以鼻辅音―m,―n,―ng等收尾的韵。王力归类的阳声韵包括,蒸部、东部、冬部、阳部、耕部、真部、文部、元部、侵部、谈部 3、七音: 宋元等韵学家依据守温字母,在唇、舌、齿、牙、喉五音之七音相关记载 外,又增加半舌(来母)和半齿(日母)两类,合称七音。如宋代郑樵在撰《七音略》时,就采用七音分类来制等韵图。其中,齿音又分齿头、正齿,舌音又分舌头、舌上,唇音又分重唇、轻唇。这些分类,经多数韵书沿用,已约定俗成,虽不尽合理,但在讨论古音时,必须懂得它们。 4、清浊: 语音的清声与浊声。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 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上:“ 陆法言著《切韵》,时俗不晓其韵之清浊,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至於填词一道,则句之长短,字之多寡,声之平上去入,韵之清浊阴阳,皆有一定不移之格。” 5、假二等 6、早梅诗 《早梅诗》是明朝兰茂在《韵略易通》里作的,它给出了明朝官话的全部声母。 《早梅诗》每个字代表一个声母的一首五言绝句,见于明代兰茂的《韵略易通》。用诗的形式写下来,为了便于记诵。原诗如下: 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d f p z m h n ═ zh k b s" υ" r g ch c t sh l 下面一行是汉语拼音。这里═表示零声母即以元音开头的字。“υ”是唇齿摩擦音。现代北京音香山一带摩擦极轻,天津音摩擦就极重。从诗里归并声母看,“见”代表g-(giɑn),“雪”代表s-(süe),尖团字还分得开。这或许是作者在这一点上遵从多数方言,或许是当时“官话”语音确实有这种区别。从清乾隆八年(1743)“存之堂”(书坊名)写《圆音正考》,就汉字对译满语声音不准确提出批评一事看,后一个推测比较近真。把《早梅诗》的声母按发音部位排起来,就得到(如图),再加上,恰好二十。说这首诗代表的音韵格局是现代北方音的前身大致不错。所以在后代讲音韵的书里,如清代李汝珍的《音鉴》等,都常引用。把归并所得的字母作成诗并不止兰茂作过。远在唐代,就有日本和尚空海作过类似的《伊吕波歌》。李汝珍也作过“春满尧天……”《行香子》词以及《太平歌》(子夜久难明,喜报东方亮。此日笙歌颂太平,众口齐欢唱)。这么做,提高了音韵学的普及性,可是把等韵等从印度声明学传来的按发音部位分类和按发音方法排序次的严格科学精神给削弱了。 7、阴阳对转

浅谈赵元任先生与音乐

浅谈赵元任先生与音乐 赵元任(1892—1982 2.25) 汉族,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1929年6月底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课程。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他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 罕见的语言天才 赵元任先生他博学多才,既是数学家,又是物理学家,对哲学也有一定造诣。然而他主要以著名的语言学家蜚声于世。他从1920年执教清华至197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退休,前后从事教育事业52年。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朱德熙、吕叔湘等都是他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赵先生永远不会错”,这是美国语言学界对他充满信赖的一句崇高评语。 赵元任原籍江苏常州,1892年生于天津一个书香、官宦之家,著名诗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作者赵翼(乾隆进士),就是他的六世祖。清末,他的祖父在北方做官。年幼的赵元任随其家人在北京、保定等地居住期间,从保姆那里学会了北京话和保定话。5岁时回到家乡常州,家里为他请了一位当地的家庭老师,他又学会了用常州方言背诵四书五经。后来,又从大姨妈那儿学会了常熟话,从伯母那儿学会了福州话。 当他15岁考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时,全校270名学生中,只有3名是地道的南京人,他又向这三位南京同学学会了地道的南京话。有一次,他同客人同桌就餐,这些客人恰好来自四面八方,赵元任居然能用8种方言与同桌人交谈。听他的家人说,他从小就喜欢学别人说话,并善于辨别出各地方言和语音特点。 这段家史说明,赵元任幼年就经过多种方言的训练,开始掌握了学习语言的本领。1910年,他17岁时,由江苏南京高等学校预科考入清华留美研究生班,在录取的72名官费生中,他总分名列第二(胡适名列55)。先在康奈尔大学读数学、物理,后入哈佛攻哲学,继而又研究语言学。1920年回到祖国,在清华大学任教。当时适逢美国教育家杜威和英国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清华大学派他给罗素当翻译。他在陪同罗素去湖南长沙途中又学会了讲湖南话。由于他口齿清晰,知识渊博,又能用方言翻译,因而使当时罗素的讲学比杜威获得更好的效果。从此,赵元任的语言天才得到了公认,他自己也决定将语言学作为终身的主要职业。 1925年,清华大学增设“国学研究院”,他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被聘为导师,他教授《方音学》、《普通语言学》、《中国音韵学》、《中国现代方言》等课程。1929年,他又受聘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兼语言组主任。到1938年,他再度去美国哈佛大学攻读语言学,经过6年潜心研究,成为名闻世界的语言学家。1945年他被任命为美国语言学会会长,1960年任美国东方学会会长。他先后获得美国三个大学的名誉博士称号。 汉语言学之父 赵老是中国第一位用科学方法作方言和方音调查的学者。他的耳朵能辨别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一、《广韵》61平声韵: 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 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 二、《广韵》34入声韵: 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 三、《广韵》35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 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 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 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 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 齿音: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 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 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 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 半舌:来 半齿:日 六、王力上古29韵部:七、王力上古32声母: 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 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 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 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 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 幽觉唇音:帮滂并明 微物文 脂质真 歌月寒 缉侵 叶谈 八、《中原音韵》19韵部表: 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 九、《中原音韵》25声母表: 崩烹蒙风亡 东通农龙 工空仰烘邕 宗从嵩 钟充双儿 章昌商戎

十、十三辙韵目表 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 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 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 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 2、只有一二四等的:匣 3、只有一四等的:端透定泥精清从心 4、只有二三等的:知彻澄娘照穿床审 5、只有三四等的:喻(三等云,四等余) 6、只有三等的: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 7、只有四等的:邪 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 1、一等:冬模泰灰咍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 2、一三等:东戈(2) 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 4、二三等:麻庚(2) 5、三等: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 6、四等:齐先萧青幽添(6) 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 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 止:支脂之微蟹: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 遇:鱼虞模臻:真谆臻文欣魂痕 果:歌戈山:元寒桓删山先仙 宕:阳唐效:萧宵肴豪 曾:蒸登假:麻 流:尤侯幽梗:庚耕清青 深:侵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音韵学

音韵学 一、音韵学的定义 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从时间断限上看,远古迄清末,各个时代的语音系统都可以作为研究目标;从空间视野上看,汉语历史上的各个区域语音系统又都可以列入研究范畴,因而,所涉及的语音研究维度非常广阔。①汉语音韵学可以分为传统音韵学和现代音韵学两种。传统音韵学主要从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的双生叠韵和反切开始,历经隋唐韵书、宋元字母等韵之学和明清古音学,一直到朴学大师章炳麟、黄侃为止;现代音韵学主要是从1923年汪荣宝发表《歌戈鱼虞模古读考》一文开始,历经高本汉、马伯乐、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王力、陆志韦、董同龢等,一直发展到现在。② 音韵学的“传统”和“现代”之分,更重要的是在研究的目的、理论和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作为经学的附庸,其主要目的在于解释古代经典文字的形音义,主要材料局限于韵书、韵图、反切、韵文、谐声字等,主要工作是考订汉字在历史上的音类,解释和评注各种经学文献,故实质上属于语文学的范畴。现代音韵学则把语言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主要目的在于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研究汉语的内部结构和发展规律,主要材料不仅有韵书、韵图等,而且增添了现代方言、中外译音、汉藏系语言等,主要工作不仅考证古音的音类,而且考证古音的音值,从而把各种历史事实联成一个自然发展的演变过程,故实质上属于语言学的范畴。③ 二、音韵学研究历史概述④ 汉语传统音韵学起源于东汉末年,它的建立以反切的出现为标志。所谓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被注音字的声母取自第一个字,被注音字的韵母和声调取自第二个字。如:妥:孙(炎)他果反。(《经典释文.尔雅音义》)东汉末年的学者孙炎据说是创制反切的第一人。反切发明的原因有二:一是在汉代以前,人们已经能够不自觉地将两个字的音读成一个音了,以至于形成了“合音词”。比如《愚公移山》中“投诸渤海之尾”的“诸”就是“之于”的合音。二是在东汉后期,佛教传入了中国,佛教的经典是拼音文字——梵文写成的,人们在翻译佛经的时候,有的地方需要音译,要用汉字去对译梵文字母,这就促使人们去分析汉字的音节,最终发现汉字的一个音节可以分析为两部分,即后来称为声母的部分和韵母加声调的部分。 反切的发明使人们可以准确地给汉字进行注音,因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的韵书应运而生。韵书是按照语音顺序编排的辞典,中国的第一部韵书是魏李登的《声类》。这一时期对后代较有影响的韵书还有:吕静的《韵集》、阳休之的《韵略》、李概的《音谱》、夏侯咏的《四声韵略》、杜台卿的《韵略》等。到了南齐永明年间(公元483—493年),沈约、谢眺、王融、周颙等人在作诗押韵时发现汉语有四个声调,他们称之为“四声”,后来他们又给这四个调类分别取名为“平、上、去、入”。沈约等人有意识地把声调的知识运用到他们的诗歌创作中去,这使得他们的作品在声韵上工整婉转,被称为“永明体”。陈寅恪在他的 ①《汉语音韵学通论》,李无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3页。 ②《汉语现代音韵学》,杨剑桥,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第3页。 ③同上,第9页。 ④本部分旨在勾勒汉语音韵学发展的整体面貌,概述音韵学史上一些有标志性的事件,因此对音韵学的一些具体研究不做详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