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菌核病测报调查方法

合集下载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意见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意见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意见油菜菌核病又称菌核软腐病,是我区油菜上的主要病害,在油菜各生育期均可感染,以开花结果期为发病高峰期,一般年份其茎发病率在10%左右,严重发生年份可达30%以上,每年因菌核病的发生,油菜产量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影响菌核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是菌源、品种的抗(耐)性、栽培管理以及油菜盛花至收获前一星期的天气情况。

经综合分析,预计今年我区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程度为中等至偏重发生,望各镇认真做好菌核病的防治工作。

一、发生趋势1、田间菌源据区测报点田间监测,今年子囊盘于3月12日始见,始见期比常年(3月5~10日)稍晚,晚于去年始见期3月6日,早于2016年始见期3月21日。

至3月21日,播种200粒菌核的子囊盘开盘数累计为14个,低于去年同期累计开盘数30个及2015年同期累计25个,高于2016年同期累计2个。

预计3月底4月初将进入萌发盛期,4月上、中旬将进入子囊孢子释放盛期,与油菜盛花期相吻合。

2、品种抗病性油菜品种沪油15、沪油17及“沪油杂1号”等沪油系品种均为感病品种,抗病性较差,如遇适宜的气候条件,病害将迅速流行。

3、油菜生育期据近期调查,今年油菜总体长势好于去年,目前,油菜已进入始花期,预计3月底进入盛花期,花期将延续到4月10日左右,花期与子囊盘释放孢子盛期吻合较好。

4、气候条件据市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初春(菌核病感病期)雨量和雨日比上年略偏多,温度与上年相当,比常年略高。

油菜谢花以后如遇高温多雨天气,病害就有流行的可能,因此气候条件对油菜菌核病的发生较有利。

综合以上因素分析,预计今年我区油菜菌核病发生程度为中等至中等偏重发生。

二、防治意见油菜菌核病的防治一定要立足预防为主,坚持“抓住适期、主动出击,全面用药保护”的防治对策,油菜一旦发病,在茎杆上显现症状后,再采取防治措施,就很难进行治疗。

各镇植保部门应加强宣传,科学指导用药,在病菌侵染茎部前进行防治,确保油菜丰产丰收。

1、农业防治合理施好临花肥,防止盲目多施或施肥过晚;同时做好沟系清理,做到田间雨停不积水,以降低地下水位和田间湿度,增强油菜的抗病能力。

油菜菌核病轻发生条件下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抽样技术

油菜菌核病轻发生条件下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抽样技术
卅l 10 0 02 ) 3

要: 通过 田间调查 ,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 、 a 法和 T y r 函数法 , 1 o w al 幂 o 研究油 菜菌核病 的田问空 间分布格局
和抽样技术。结 果表 明 , 油菜菌核病空间分布型总体上呈聚集分 布 , 但聚集程度不 高, 少量 田块呈 随机 、 均匀 分布。轻发生时油菜菌核病 的空间分布 型倾 向随机和均 匀分布 。抽样 数量 随着 发病程度 的加重而递 减 , 最
油 菜 茵 核 病 轻 发 生 条 件 下 的 空 间分 布 格 局 与抽 样 技 术
朱金 良 , 跃 , 陈 王光华 王华弟 , 增荣 , , 祝
( 浙江省嘉兴市植物保 护站, 浙江 嘉兴 34 5 ; 10 0 浙江大学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 院, 浙江 杭州 3 0 5 ; 10 8 浙江省植物保 护检疫局 , 浙江 杭
Ab t a t T e s aild s b t n p t r s a d s mp i g t c n q e o i e d r p t m o i a e i i e d r p sr c : h p t it u i at n n a l e h i u fol e a e se rtd s s n o l e a e a i r o e n s e s c o r sia c mp s i we e s r e e n n l z d t ru h i d x fr le rp B a s a et s c r r u v y d a d a a y e h o g n e o mu a ,T yo n w o r g e so o u a a l r a d 1 a e r sin fr l— m t n .T e r s l h w d t a cd n e o e s m o s man y i g e a in d s b t n,b t h v l g r — i s h e ut s o e h t n ie c f h t r t o s i t e wa il n a g g t it u i r o i r o u e l e a ge t e f o g t n wa o ai s lw,a d t e s ail i r u i n p t r sb ln e a d m n n ̄r it b t n i e ed .I e o n h p t s i t at n e o g d t r n o a d u i m dsr u i f w f l s n t a d tb o e o i o n i h lw ic d n e o e d s a e h p t ldsrb t n p t r s i ci e o r n o a d u i r atr .T e rt a o n i e c f h ie s ,t e s ai it u i atn wa n l d t a d m n n fm p t n t a i o e n o e h o ei l c s mpi g sz e r a e sq a t y o f ce l n so .s lrt u ic e s d n a d t n,t eo t m h o ei a l ied c e s d a u n i fi e td p a t f S ce oi m n r a e .I d i o n t n o i h pi mu t e rt — c ls mp ig sz ei e t d r p ln sc ud b b an d fo t e fr u an a a l ie o t se a ep a t o l eo t i e r m m l 2=1 3 3 / 一0 8 n f h n f h o 0.3m . 6,i h c i n w ih m s

油菜菌核病防治适期研究

油菜菌核病防治适期研究

试 验设 4 防 治期 处理 , 个 分别 为 油菜 抽 薹期 3月 1 6日
( 、 A) 开花 前 3月 2 4日( ) 谢花 后 4月 1 B、 2日( , C) 各处理 均
由 表 l 知 , 理 A、 、 可 处 B C的 相对 防效 分 别 为 6 .%、 82
7 .%、34 经 D S70 69 4 .%。 P .5版 D n a 复极 差 法测定 , u cn新 处理
病 情 稳定 期 ( 后 1 最 次药 后 2 d , 重复 随机 调 查 5点 , 0 )每 每
导致产量损失 l%一0 重度发生时产量损失约 5 %, O 2%, 0 已
成 为 制约 油 菜 优质 、 产 、 高 高效 的一 大障 碍 , 重影 响油 菜 严 种植 的经 济 效 益和 农 民 的 种植 积 极性 0] 产 上 常 用化 学 -生 4  ̄ 药剂 防 治 , 每一 种农 药对 油 菜菌 核病 防效 的 高低 , 但 关键 取 决 于 防 治适 期 。 了初 步 摸 清 7 %甲基 托 布津 可 湿 性粉 剂 为 0 对 油 菜 菌核 病 的 防 治适 期 , 者 于 2 1 进 行 了试 验 , 笔 00年 以
为抽 薹 期施 药 2 , 谢花 后施 药 2次 的相 对 防效 最 差 。 次 而 因 此 , 治油菜 菌核病 时 , 防 应在 开花前加 以防 治 , 用弥 雾机对 植 株进 行均 匀喷施 , 且连续防 治 2 3 , 到最佳 预防效 果 。 — 次 以达
指 导油 菜生 产 。
l 材料 与 方法
11 试 验 地 概 况 .
点连续取 2 0株 , 调查发病情况 。 油菜菌核病严重度 分级标
准为 : : O级 无病 ; 级 :/ 下分 枝数 发病 或 主 茎病 斑 不超 1 13以 过 3e 2级 :/— / 枝数 发病 或 发病 分 枝数 在 1 以下 m; 1 23分 3 3 /

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品种考查项目统一调查记载标准(试行)_20870

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品种考查项目统一调查记载标准(试行)_20870

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品种考查项目统一调查记载标准(试行)一、物候期观察记载1、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以下同)2、出苗期:以预选密度的75%的幼苗出,子叶张开平展为标准,条播以面积计算。

3、移栽期:实际移栽日期。

4、现蕾期:以50%以上植株轻轻揭开2-3片心叶,即可见明显的绿色花蕾为标准。

5、抽苔期:以50%以上植株主茎开始延伸,主茎顶端离子叶节达10cm为标准。

6、初花期:以全区有25%植株开始开花为标准。

7、盛花期:以全区有75%以上花序已经开花为标准。

8、终花期:以全区有75%以上花序完全谢花(花瓣变色,开始枯萎)为标准。

9、成熟期:以全区的75%以上角果转黄色,且种子呈成熟色泽为标准。

10、收获期:实际收获日期。

11、生育日期:出苗至成熟的天数。

以24小时为一天,各种生育期前一物出现之日不足24小时,不能作一天。

二、品种一致性的观察记载1、幼苗生长一致性:于五叶期前后观察幼苗之大小,叶片之多少。

有80%以上幼苗一致者为“一致”;60-80%幼苗一致者为“中”;生长一致的幼苗不足60%者为“不一致”。

2、植株生长整齐度:于抽苔期观察植株的高低、大小和株型。

有80%以上植株一致者为“一致”;60-80%植株一致者为“中”;生长一致的植株不足60%者为“不一致”。

3、成熟一致性:于成熟时观察。

有80%以上植株成熟一致者为“一致”;60-80%植株成熟一致者为“中”;成熟一致的植株不足60%者为“不一致”。

三、抗逆性调查1、抗寒性(冻害):在融雪或严重霜冻解冻后三至五天观察。

以随机取样法每小区调查50株。

①冻害植株百分率:表现有冻害的植株占调查植株总数的百分数。

②冻害指数:对调查植株逐株确定冻害程度,冻害程度分0、1、2、3、4、五级,各级标准如下:“0”植株正常,未受冻害;“1”仅个别大叶受害,受害叶层局部萎缩呈灰白色;“2”有半数叶片受害,受害叶层局部或大部萎缩、焦枯,但心叶正常;“3”全部叶片大部受害,受害叶局部或大部萎缩、焦枯,心叶正常或受轻微冻害,植株尚能恢复生长。

油菜种子内生菌的检测及杀菌消毒处理方法

油菜种子内生菌的检测及杀菌消毒处理方法

油菜种子内生菌的检测及杀菌消毒处理方法油菜种子是油菜生长的起始物质,种子质量直接关系到油菜的生长和产量。

而内生菌的存在则直接影响到种子的品质和产量。

检测油菜种子内生菌并进行有效杀菌消毒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油菜种子内生菌的检测方法和杀菌消毒处理方法。

一、油菜种子内生菌的检测方法1. 直接培养法直接培养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通常用于检测种子表皮和内部结构中的细菌和真菌。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适量的琼脂培养基;(2)将油菜种子在消毒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取出放在琼脂培养基上;(3)放置在25-28摄氏度的培养箱中,静置3-5天;(4)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细菌和真菌的生长。

通过直接培养法可以初步了解油菜种子内是否存在细菌和真菌,并进行简单的分类鉴定。

2. 高通量测序法高通量测序法是一种先进的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油菜种子中各类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提取种子DNA/RNA;(2)建立文库;(3)测序;(4)分析和鉴定。

高通量测序法具有高效、高灵敏度、高准确度的特点,可以全面了解油菜种子内的微生物组成和数量。

二、油菜种子杀菌消毒处理方法1. 热水消毒法(1)将油菜种子浸泡在50-55摄氏度的水中3-5分钟;(2)取出晾干。

热水消毒法可以有效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但对内生菌的杀灭效果有限。

2. 化学药剂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以杀死种子表面和内部的各类细菌和真菌。

常用的化学药剂包括漂白粉、双氧水等。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化学药剂消毒法可以杀灭种子表面和内部的各类细菌和真菌,但可能会对种子造成一定的伤害。

3. 生物防治法生物防治法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方法,可以选择性地杀死种子内的病原菌。

常用的生物防治剂包括三环唑、嘧霉唑等。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生物防治法可以选择性地杀灭种子内的病原菌,不会对种子造成显著的伤害。

通过合理选择和使用上述消毒处理方法,可以有效杀灭油菜种子中的内生菌,提高种子的质量和产量。

陕南油菜菌核病药剂筛选与最佳防治次数试验

陕南油菜菌核病药剂筛选与最佳防治次数试验

陕南油菜菌核病药剂筛选与最佳防治次数试验
陕南是中国的主要油菜种植区之一,油菜菌核病是陕南油菜生产中的常见病害之一。

为了有效防治油菜菌核病,本研究旨在筛选适宜的药剂和确定最佳的防治次数。

本研究从市场上购买了多种常见的油菜菌核病药剂,包括乙环唑、三唑酮、氧化锰、
多菌灵等。

然后,在陕南地区选择了10个感病严重的油菜菌核病发生区进行试验。

将这些药剂按照说明书的浓度进行配制,然后喷施在受试区域的油菜田上。

接下来,观察和记录了油菜菌核病的发生情况。

在油菜生长季节中,每隔一段时间对
受试区域的油菜植株进行检查,并记录感病程度和种植区域的气象条件。

然后根据病情的
变化,对不同药剂的防治效果进行评估。

根据病情评估的结果,确定最佳的防治次数。

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防治效果显著的药剂。

然后选择最佳的防治次数,并将这些结果应用于实际的油菜生产中。

通过本研究的筛选和试验,可以为陕南油菜生产中的油菜菌核病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

选用效果显著的药剂进行防治,并根据最佳的防治次数进行操作,可以有效降低油菜菌核
病的发生率,提高油菜产量和品质。

这些研究结果还可以为其他地区的油菜种植提供参考,促进油菜产业的发展。

油菜菌核病抗药性研究进展

油菜菌核病抗药性研究进展

油菜菌核病抗药性研究进展摘要:从监测方法、监测标准、监测现状几个方面,对油菜茵核病抗药性监测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油菜茵核病;抗药性;监测油菜菌核病[Sclerotinia Scferotiorum(Lib。

)deBary]是油菜上的三大病害之一,会造成菜子减产和含油量降低,该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正常产量的5%~10%,严重时达到50%。

多年来防治油菜菌核病的化学药剂主要采用的是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或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与之复配的药剂,但随着药剂的常年使用,油菜菌核病菌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从而使药剂的防治效果下降,甚至防治失败。

1抗药性监测的药剂目前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杀菌剂主要有多菌灵、菌核净、咪鲜胺、乙霉威、速克灵、治萎灵、甲基托布津、农抗2-16及这些药剂之间的混配制剂。

近年来随着这些药剂的使用,有的药剂防治效果明显下降,甚至防治失败,主要原因是油菜菌核菌对这些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为了合理用药,减缓抗性的产生,首先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抗性发展情况。

为此,必须对不同地区的油菜菌核病进行监测。

目前对油菜菌核病抗性的监测用得最多的药剂是多菌灵,其次是菌核净、乙霉威等。

2抗药性监测方法目前常用的油菜菌核病抗药性监测方法有生物测定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

2.1生物测定法生物测定法可以测出EC50值,通过比较各菌株的EC50值,把菌株分成不同的抗性水平。

也可以利用药剂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测定病菌的耐药抗性。

当把菌株置入这个浓度的含毒培养基上时,能够生长的为抗性,不能生长的为敏感。

从而把不同抗性水平的菌株分开。

2.2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β-微管蛋白198位氨基酸由谷氨酸(Glu)突变为丙氨酸(Ala)是导致核盘菌产生对多菌灵田间抗药性的主要原因。

根据这一点突变,通过设计引物和探针来检测该位点是否突变,以期实现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的快速实时定量检测。

3抗药性监测的标准目前根据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等药剂的敏感性,大致将油菜菌核菌分为低抗、中抗、高抗3类。

油菜菌核病药剂防效对比试验

油菜菌核病药剂防效对比试验

油菜菌核病药剂防效对比试验油菜菌核病是由立枯菌属真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油菜病害,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寻找有效的药剂进行病害防治,本试验对不同药剂进行了防效对比试验。

本试验采用了完全随机设计,共设置了5个处理,分别为对照组和4个不同药剂处理组。

对照组不进行任何防治处理,仅喷水处理。

药剂处理组分别使用了药剂A、药剂B、药剂C和药剂D进行喷洒处理。

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计15个试验单位。

试验单位为10亩油菜田,每个单位进行相同的处理。

在试验开始前,对油菜田的病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菌核病的发病程度较轻,且病歧桿菌的密度较低。

在试验前不进行任何病害处理和草地清除。

试验过程中按照药剂的使用说明进行喷洒处理,每个处理的药剂使用量为1000倍液。

试验持续了一个月,在试验过程中进行了三次观察和记录。

对菌核病的发病情况进行了初步观察。

结果显示,对照组的油菜田中病痕发病面积较大,病斑扩展较快,且油菜叶片出现枯黄现象。

而药剂处理组的病痕发病面积相对较小,病斑扩展速度较慢,油菜叶片颜色较为正常。

试验结束时对各处理下油菜产量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药剂处理组的油菜产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从整体上看,药剂C的防治效果最好,油菜产量最高,其次是药剂B和药剂D,而药剂A的防治效果较差。

本试验的结果表明,药剂可以有效地防治油菜菌核病,提高油菜产量。

药剂C在防治效果和油菜产量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药剂的使用方法、用量和时机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油菜菌核病测报技术规范
(试行)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油菜菌核病
春季子囊盘萌发时期及其消长动态调查、病情系统调查和大

田普查以及预测预报
技术方法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油菜菌核病测报调查和预报。
2 术语与定义
2.1子囊盘萌发期
累计100粒菌核萌发数或旱作连茬系统调查田查得的子囊盘数量占全季节子囊盘总数
的16%、50%和84%出现的日期,分别为子囊盘萌发的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始盛期和盛
末期两者之间的时期即为子囊盘萌发盛期。
2.2 严重度分级指标
0级:无病;
1级:1/3以下分枝数发病,或主茎病斑不超过3cm;
2级:1/3-2/3分枝数发病,或发病分枝数在1/3以下及主茎病斑超过3cm以上;
3级:2/3以上分枝数发病,或发病分枝数在2/3以下及主茎中下部病斑超过3cm以上。
2.3 病情指数计算方式

…………………………………………………………(1)
公式(1)中:I为病情指数, di为各严重度级值,li为各级病株数,L为调查总病株数,
4为病情严重度级别值。
发生程度预测
3 发生程度
以最终调查的茎病株率、病情指数和发病面积比率为划分标准,分为5级,即轻发生(1
级),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偏重发生(4级),大发生(5级),各级指标见
表1。


1003LldI
ii
2

表1 油菜菌核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程 度 1 2 3 4 5
茎病株率(X,%) 1≤X≤10.0 10.0<X≤20.0 20.0<X≤30.0 30.0<X≤40.0
X>40.0

病情指数(I) 0.5≤I≤5.0 5.0<I≤10.0 10.0<I≤20.0 20.0<I≤25.0
I>25.0

发病面积比率(Y,%)
Y>30 Y>30 Y>30 Y>30 Y

>30

4 春季子囊盘调查
4.1 菌核埋播调查萌发时期
调查地点:在上年油菜播种或移栽时,选择排水良好、土壤疏松的旱地油菜田,将当年
采集的菌核100粒,播入表土下3cm左右深处,每粒菌核相距3cm ,作好标记。
调查时间:当春季气温稳定通过5℃后开始,每5天调查一次,到子囊盘消失为止。
调查方法:调查记载萌发菌核数(肉眼可见子囊盘柄尖端露出土面为菌核萌发期),计
算萌发率,查后摘除已计数的子囊盘,结果记入表2。通过逐次调查,计算出子囊盘出现始
期、始盛期和高峰期。
表2 油菜菌核病菌核埋播春季萌发情况调查表
调查 日期 调查 地点 田块 类型 菌核新萌发数 (个) 累计萌发数 (个) 萌发率
(%)
备注

4.2 田间子囊盘消长动态调查
调查地点:选择旱作、连茬、长势较好的油菜田一块。
调查时间:春季当气温稳定通过5℃后开始,每5天调查一次,直至连续3天查不到子
囊盘止。
调查方法:田间5点取样,每点固定50cm×50cm(即0.25m2),记载子囊盘数量(菌核
萌发后子囊已平展为盘状),计算子囊盘平均密度,查后将子囊盘摘除,结果记入表3。通
过逐次调查,可计算出子囊盘出现始期、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
3

表3 油菜菌核病春季子囊盘消长动态调查表
调查 日期 调查 地点 田块 类型 调查面积(m2) 新出现子囊盘(个) 累计子囊盘数(个) 子囊盘平均密度
(个/ m2)
备注

5 病情系统调查
5.1 调查时间
调查从春季子囊盘始见起,至油菜成熟收前3-5天结束。
5.2 调查地点
选择当地主栽油菜品种,选择旱作、连茬、长势较好类型田3块。
5.3 调查方法
每块田平行线取20点,每点按行连续调查10株,作标记固定,每5天调查一次。发病
初期,调查记载叶发病株、茎发病株及其严重度,当茎病株率达10%以上时,只查茎病株及
其严重度,分别计算叶病株率、茎病株率和病情指数,结果记入表4。
表4 油菜菌核病田间病情系统调查表

调查 日期 调查 地点 油
菜品种 生育期 调查株数 (株) 叶发病 茎发病 备

病 株(株) 病株率(%) 病


(株)

病 株 率(%) 各级严重度发病株数(株) 病



1 2 3

6 病情普查
6.1 普查时间
于油菜盛花期(主茎开花株率达95%以上时)、终花期和成熟期各调查1次。
6.2 普查地点和方法
按品种、茬口和长势等各类型田共选择调查田不少于20块。每块田10点取样,每点查
4

10株,发病初期调查叶发病株、茎发病株和茎发病严重度,当茎病株率达10%以上时,只查
茎病株及其严重度,分别计算叶、茎病株率和病情指数,结果记入表5。
表5 油菜菌核病大田间病情普查表

调查 日期 调查 地点 油
菜品种 生育期 调查株数 (株) 叶发病 茎发病 备

病 株(株) 病株率(%) 病


(株)

病 株 率(%) 各级严重度发病株数(株) 病



1 2 3

病田率(%)

7 预报方法
7.1 短期预报
油菜菌核病流行程度与菌源量、花期降水量、油菜生长势,以及油菜花期早晚和长短及
花期与子囊盘盛发期吻合程度等有关。在其他因子一定情况下,春季气温回升早,油菜花期
雨日多、雨量大且时段分布均匀,则当年病害大流行,反之则病情减轻。各地可依据当地气
象预报,对当年的病害流行程度作出短期预报。
7.2 中长期预报
菌核病病情(茎病株率或病情指数)与上年12月的降水量、当年2月的日均温和盛发
期(3月上、中期)雨日数以及子囊盘数量呈现正相关。各地可结合本地实测资料进行回归
分析,在盛发期前做出中长期预报。
5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油菜菌核病测报模式报表
汇报时间: 3月20日以前
序号 项 目 内 容
1 油菜种植总面积(万亩)
2 甘蓝型油菜面积比率(%)
3 白菜型油菜面积比率(%)
4 芥菜型油菜面积比率(%)
5 油菜品种感病程度
6 感病品种种植面积比率 (%)
7 播种期(月/日)
8 前茬作物
9 当前发生程度
10 观测区平均子囊盘数(个/m2)
11 平均子囊盘数比上年同期增减(%)
12 观测区最高子囊盘数(个/m2)
13 观测区平均茎病株率(%)
14 平均茎病株率比上年同期增减(%)
15 观测区最高茎病株率(%)
16 普查平均病田率(%)
17 预计花期(月/日)
18 花期比历年早晚(天)
19 预计花期雨量比常年同期增减(%)
20 预计发生盛期
21 预计发生程度
22 汇报单位
6

参考文献
1.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农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办法;
3. 钱允辉,邱全荣,油菜菌核病茎病株的空间格局及其抽样研究,植保技术与推广,1999,19
(5);
4.张夕林,张谷丰,杨燕涛,等,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及其测报技术研究初报,植保技术
与推广,1998,18(6);
5.居为民,高苹,李箕根,油菜菌核病预报方法的研究,植保技术与推广,2000,20(1);
6.蒋耀培,王志通,林美新,顾宝根,上海地区油菜菌核病发生与品种、气象等因素关系
浅析,植保技术与推广,2000,20(2);
7.邓厚明,唐洪,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探讨,中国植保导刊,2006,26(2);
8.孙雪梅,易红娟,张谷丰,张治,油菜菌核病普遍率与严重度关系初步探讨,中国植保
导刊,2007,2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