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菌核病汇总

合集下载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油菜菌核病是油菜作物的一种常见病害,严重影响着油菜的产量和质量。

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真菌引起的,对油菜的危害较大。

为了更好地防治油菜菌核病,我们需要了解其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一、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1.病原菌:油菜菌核病的病原菌主要为菌核病菌,属真菌。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这些病原菌会大量繁殖并感染油菜作物,导致病害的发生。

2.气候条件:湿热的气候是油菜菌核病大量繁殖的主要条件之一。

高湿度和高温度容易造成病原菌的快速生长和传播,加剧油菜菌核病的发展。

3.非生物因素:除了病原菌和气候条件外,土壤富含病原菌、油菜种植密度过大、连作等非生物因素也是导致油菜菌核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二、油菜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措施1.选取抗病品种:育种抗性强的油菜品种对于预防油菜菌核病至关重要。

多采用高抗品种,可以大大减少病害的发生。

2.合理施肥:在土壤调理方面,应注意合理施用化肥和有机肥,保持土壤健康,提高作物的自然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3.合理密植:适当减少油菜作物的密植程度,有利于降低植株间的通风透光性,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4.轮作休耕:适时进行地膜覆盖或轮作休耕,有助于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减少病害的发生。

5.化学防治:在病害严重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需要注意遵循农药使用说明,掌握正确的农药使用方法和时间,以避免对环境和作物产生不良影响。

6.生物防治:引入天敌(如蚜蝇)或者种植抑制病原菌生长的植物,打造一个天敌与害虫的平衡,达到防治油菜菌核病的目的。

7.采取物理防治:在种植油菜时,可以利用种植密度、排水、通风等物理手段来减少病害的发生。

通过以上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油菜菌核病的发生,提高油菜产量和质量,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病原菌、气候条件和非生物因素。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该病害,我们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选取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合理密植、轮作休耕、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以及物理防治等方面的措施。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油菜菌核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病害,严重危害油菜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防治油菜菌核病,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发病原因,并综合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就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油菜菌核病发病原因1.病原菌:油菜菌核病的病原菌主要是黑腐霉菌(Pyrenopeziza brassicae),该病原菌主要通过侵入受伤组织、气孔和伤口等途径侵入油菜植株,并在植物体内生长,最终形成孢子堆,传播病害。

2.生态环境: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高湿、高温、低照等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土壤肥力不足、土壤酸碱度不适宜等也会影响油菜的抗病能力,增加油菜菌核病的发生风险。

3.宿主植物:油菜是油菜菌核病的主要寄主,而且油菜菌核病还会通过种子和菌丝体的残留物在土壤中长期存在,从而增加了病害的发生风险。

二、综合防治措施1.培育抗病品种:选择抗病优良品种是预防油菜菌核病的关键措施。

目前育有一些抗油菜菌核病的品种,因此在种植时应优先选择这些抗病品种。

2.合理种植密度:适当增加油菜种植密度,减少植株间距,使植株叶面积充分覆盖土壤,减少空气湿度,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3.土壤消毒:使用化学或生物方法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杀灭残留的病原菌,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4.合理施肥:合理施肥不仅可以提高油菜的抗病能力,而且可以加速油菜生长,提高免疫力。

应注意施用有机肥,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提高油菜的抗病力。

5.密植揭土:每隔7-10天进行一次揭土,将土壤揭起覆盖在病灶处,促使基部的气体交换和干燥。

同时也有助于观察病害发展情况。

6.及时灭菌处理:发现油菜菌核病的病株及时采用宜力霜、振宁锰锌等杀菌剂进行喷雾处理,防止病害扩散。

7.轮作栽培:与以往的连作种植相比,轮作栽培可以减少油菜菌核病的发生,降低病害的危害。

8.合理田间管理:注意及时清除病害植株和杂草,保持地面通风透光,减少病害的传播和发生。

油菜病虫总结报告范文(3篇)

油菜病虫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油菜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影响着国家的食用油供应和农民的经济收入。

近年来,随着油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种植技术的提高,油菜病虫害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油菜的生产效益。

本报告对油菜病虫害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措施进行总结和分析,旨在为油菜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油菜病虫害概述1. 病害(1)油菜霜霉病:油菜霜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茎秆和角果。

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淡绿色斑点,逐渐扩大为黄色至褐色病斑,严重时病斑连片,导致叶片枯死。

(2)油菜白粉病:油菜白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和茎秆。

发病初期,叶片表面出现白色粉状物,严重时叶片枯死,影响光合作用。

(3)油菜菌核病:油菜菌核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地下部分,如根、茎和角果。

发病初期,病部呈褐色,逐渐腐烂,严重时导致植株死亡。

2. 虫害(1)菜青虫:菜青虫是油菜的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虫危害叶片,造成孔洞或全叶吃光,严重影响光合作用。

(2)跳甲:跳甲是一种小型甲虫,以幼虫和成虫危害油菜叶片,造成叶片出现白色斑点,严重时叶片枯死。

(3)菜螟:菜螟以幼虫危害油菜叶片和茎秆,造成叶片出现孔洞或全叶吃光,严重时导致植株死亡。

三、油菜病虫害发生原因1. 气候因素:油菜病虫害的发生与气候密切相关。

气温适宜、湿度较高时,有利于病原菌和害虫的繁殖和传播。

2. 水肥管理:油菜生长过程中,水肥管理不当会导致植株生长势减弱,抗病性降低,从而容易引发病虫害。

3. 栽培技术:不合理的栽培技术,如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等,会导致油菜病虫害发生严重。

4. 病虫源积累:连续多年种植油菜,病虫害源逐年积累,导致病虫害发生严重。

四、油菜病虫害防治措施1. 农业防治(1)轮作:合理轮作,避免连作,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合理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科学施肥,增强植株抗病性。

(3)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病虫害发生。

2. 生物防治(1)利用天敌:利用瓢虫、草蛉等天敌防治菜青虫和跳甲。

油菜菌核病主要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

油菜菌核病主要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

油菜菌核病主要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油菜菌核病俗称“白杆”、“空杆”“麻杆”、“烂”“霉蔸”。

是由核盘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是油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油菜生产区都会发生,一般年份株病率达10%~30%,严重的达80%以上。

发病植株一般减产10%~70%,同时还影响油菜籽的品质。

一、危害症状。

油菜菌核病在油菜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但以开花结果期发病最重。

茎、叶、花、角果均可受害,茎部受害对产量影响最大。

茎部染病初现浅褐色水整渍状,后发展为具轮纹状长条斑,边缘褐色,湿度大时表皮生棉絮状白色菌丝,偶见黑色菌核,病茎内髓部烂成空腔,内生黑色鼠粪状菌核。

病茎表皮开裂后,露出麻丝状纤维,茎易折断,致病部以上茎枝萎枯死。

叶片:多从植株基部的老黄叶片开始发生,初呈不规则水浸状,后形成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央黄褐色,外围暗青色,周缘浅黄色,病斑上有时轮纹明显,湿度大时长出白色绵毛状菌丝,病叶易穿孔。

花瓣染病初呈水浸状,渐变为白色后腐烂。

角果:初为水渍状浅褐色病斑,后变灰白色,种子瘪瘦,无光泽。

二、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均核在土壤、病株残体、种子中越夏越冬。

春季询平均气温超过5℃以后,土壤中的菌核在土壤湿润条件先陆续萌发。

阴雨连绵、偏施氮肥、植株过密等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三、防治措施(一)农业措。

选用抗病品种,同时采用以下综合防治措施。

1、种子处理。

播种前用0.5~0.75克食盐或0.5~1千克硫酸铵兑水5千克选种,除去上浮的秕粒和菌核,用清水洗干净后再播种。

2、实行轮作,清洁田园苗床、大田不重茬。

油菜收获后,将在田间、路旁和脱粒场等处的病残体彻底清除,集中烧毁。

3、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清沟排水,做到能灌能排。

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重施基肥,增施磷、钾肥,早施薹肥,避免薹花期过量施用氮肥。

做好中耕培土,及时摘除病、黄、老叶,随即带出田外,减轻病菌蔓延危害。

(二)药剂防治。

一般田块在油菜盛花期和终花期各防治一次,喷药时在保证药液喷布植株各部位的前提下,重点喷洒植株中下部茎叶。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

进一步研发高效、安全、环保的油菜菌核 病防治新技术,提高防治效果和可持续性 。
提升农民防治能力
强化部门协作与国际合作
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提高农民对油菜菌 核病的认识和防治能力,促进防治工作的 有效开展。
加强农业、科研、教育等部门之间的协作 ,以及与国际相关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 同推进油菜菌核病防治工作的进步。
花瓣染病后初期出现水渍状浅 褐色斑点,后逐渐扩大形成圆 形或不规则形病斑,颜色变深 ,呈褐色或灰褐色,湿度大时 表面长出白色绵毛状菌丝体。
角果染病后初期出现水渍状浅 褐色小斑点,后扩大形成圆形 或长圆形病斑,颜色变深,呈 褐色或灰褐色,湿度大时表面 长出白色绵毛状菌丝体。
03
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传播途径
防治技术的推广
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和宣传活动,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技术得到了广 泛推广和应用,提高了农民的防 治意识和技能。
生态环境的改善
防治油菜菌核病的过程中,注重 生态环境的改善,加强了农田的 生态建设,提高了农田的生态系 统服务功能。
对未来的展望
持续监测与预警
研发新型防治技术
未来需要继续加强油菜菌核病的监测和预 警工作,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潜 在的病害风险。
适宜生长环境
该病原菌喜欢在低温、高 湿的环境中生长,适宜的 生长温度为2-30℃,相对 湿度在80%以上。
症状描述
叶片症状
茎杆症状
花瓣症状
角果症状
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黄褐色 斑点,后逐渐扩大呈圆形或不 规则形,病斑中心灰白色,边 缘暗褐色,干燥时病斑穿孔。
茎杆受害后初期出现水渍状浅 褐色斑点,随后发展成长椭圆 形或长条形病斑,病斑中心灰 白色,边缘褐色,病部组织软 腐,湿度大时表面长出白色绵 毛状菌丝体。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油菜菌核病是一种常见于油菜、小白菜、芜菁等十字花科作物的病害,也是影响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害之一。

本文将介绍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一、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一)环境因素1. 湿度:油菜菌核病是一种传播快、发病快的病害,高湿环境是它的主要感染因素。

油菜菌核病菌体在较高湿度(相对湿度大于90%)的环境下易于繁殖和传播,当气温在15℃~20℃时,病害发生的可能性也较大。

2. 低温:低温会导致作物生长缓慢,降低其抵御病害的能力,也会导致菌核病的发生。

3. 土壤酸碱度和土质:较高的酸碱度和大量含有酸性物质的土壤较易导致病害的发生。

(二)生物因素1. 油菜菌核病菌:油菜菌核病的病原菌主要是青霉菌属的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它传播快速,繁殖迅速。

在潮湿环境下,病原菌侵染油菜根颈,形成大小不一的黑色坚硬菌核,然后侵入油菜茎、叶和花蕾中繁殖,最终导致整个作物枯死。

2. 害虫:某些寄生于油菜等作物的害虫,如菜青虫、芜菁夜蛾、桃小食心虫等,会将油菜叶片咬掉一部分后,破坏了油菜的防御机制,使其更易受到病害的侵染。

3. 过度密植:过密的种植不利于空气流通和干燥,也容易导致菌核病的发生。

二、综合防治措施(一)生态防治1. 基地消毒:在种植前,先对田块进行消毒,清除残余的病菌和孢子,减少病害的发生。

2. 换茬和轮作:油菜菌核病菌的菌核具有较高的耐养分性,因此需要通过换茬和轮作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和繁殖率。

3. 节间管理:通过适当的节间调控和通风通气方法,保持作物株形修剪和以下的透风,减少潮湿环境的形成,从而预防病害的发生。

(二)化学防治1. 避开发病高峰期:在病害高峰期,采取及时治疗。

在油菜开花期和油菜生长前期,病害发生率较高,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可以防止病害发生,避免油菜受到极大损失。

2. 防治湿度高:对感染中的油菜,可以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治疗。

一般采用药粉或药水喷洒油菜,防治菌核病的同时,可以预防菌核病、灰霉病等一系列病害。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油菜菌核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对油菜等十字花科蔬菜有较为严重的危害。

这种病害不仅能使种子和子叶发生腐烂,还能引起幼苗死亡,导致产量大幅下降。

要想有效控制油菜菌核病,就需要全面了解其发病原因并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

一、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1. 真菌侵染:油菜菌核病主要是由菌核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的,这种真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病原菌,它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进入植物体内,并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迅速繁殖。

2. 大气湿度:油菜菌核病对湿度要求较高,尤其是在潮湿、多雨的季节,真菌更容易在植物体内繁殖,导致病害的发生。

3. 高温多雨:在气候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多雨和高温的天气,这种气候条件会使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率升高。

4. 土壤条件:土壤中的病原菌最初是通过种子或植株残体等途径在土壤里繁殖,而后再通过空气、水流等方式传播给健康植株。

二、油菜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措施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油菜病核病抗性好的品种进行种植,能够降低病害的发生。

2. 合理密植:适当增加油菜的栽培密度,减少空气流通量,降低空气湿度。

3. 土壤消毒:在种植前对土壤进行蒸汽消毒,能够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

4. 合理施肥:保持土壤肥力平衡,适度施用有机肥,提高油菜的抗病能力。

5. 清除枯萎植株:及时清除田间的枯萎植株和残茬,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6. 喷施农药:在病害发生初期就要采用合适的化学农药进行喷施,能够有效控制病害发展。

7. 合理灌溉:控制灌溉水量和频次,避免过多地浇水,减少空气湿度,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8. 防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对防治其他病虫害也是有好处的,有利于减少局部病害发生上升。

以上就是对于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的详细介绍。

通过了解其发病原因,并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可以达到有效控制病害的目的,提高油菜的产量和质量。

油菜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油菜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成株期症状
叶:初生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 形大斑。病斑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同心轮纹,外围暗青色, 外缘具黄晕。 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展,全叶腐烂;干燥时则病斑破裂 穿孔。
成株期症状
茎部:病斑初呈水渍状,浅褐色,椭圆形、棱形、长 条形状绕茎大斑。病斑略凹陷,有同心轮纹,中部白色,边
缘褐色,病健交界明显。 病害严重时,病茎上长满絮状菌丝,故称为“白秆”、 “霉秆”等。此时植株干枯而死或提早枯熟,可见皮层纵裂。
病原菌
Peronospora parasitica(Pers.)Fr.( 异名P.Brassicae Gaumann)称寄生霜霉,属
鞭毛菌亚门真菌。
油菜霜霉病菌 左:孢子囊及其萌发 中:孢子囊梗 右:卵孢子
病原菌
该菌系专性寄生菌,只能在活体上存活,且具 明显生理分化现象。
据报道我国十字花科霜霉菌分芸薹属、萝卜属
症状 叶、茎、角果均可受害。 叶片:在叶面上可见浅绿色小点,后渐 变黄呈圆形病斑,叶背面病斑处长出白色漆 状疱状物。 花梗:顶部肿大弯曲,呈“龙头”状, 花瓣肥厚变绿,不能结实。
症状 茎、枝、花梗、花器、角果等:染病部 位均可长出白色漆状疱状物,且多呈长条形 或短条状。 系统侵染时产生龙头拐症状,不同于油 菜霜霉病。 但在油菜花梗上可见霜霉菌二次侵染, 即在白锈菌孢子囊堆里可见到霜霉菌,这是 在竞争营养。
油菜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雷冬阳
油莱病害
全世界:108种。 中国:34种。
真菌病害:22种
病毒病害:4种
细菌病害:4种
线虫病害:2种 生理病害:2种
主要病害:菌核病、病毒病、萎缩不实病、霜
霉病和白锈病等。严重年份可致产量损失30%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防治
•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有益微生物对病原物的各种不利作用, 来减少病原物的数量和削弱其致病性。油菜菌核病的生 物防治以活体微生物或其它代谢产物控制核盘菌。许多 叶围、根围及内生微生物甚至包括一些植物病原菌对核 盘菌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尽管生物防治是一种有 发展前途的方法和途径,但生物防治的高成本和效果环
发生流行条件
• 菌丝生长发育和菌核形成适温0~30℃,最适温度20℃ ,最适相对湿度85%以上。菌核可不休眠,5—20℃及较 高的土壤湿度即可萌发,其中以15℃最适。
• 在潮湿土壤中菌核能存活1年,干燥土中可存活3年。子 囊孢子0~35℃均可萌发,但以5~10℃为适,萌发经48 小时完成。
综合防治
栽培措施 • 选择抗病品种 • 把握好油菜菌核病最佳防治时期 • 适时迟播、合理密植和施肥 • 清沟防渍 • 摘除老黄叶 • 轮作和其他的耕作栽培措施
综合防治
药剂防治
• 药剂防治是控制油菜菌核病害危害的主要手段。主要分为 以下三种药剂:
1. 50%多菌灵 内吸性杀菌剂,可被植物吸收并经传导转 移到其他部位,干扰病菌细胞的有丝分裂,抑制其生长 。在发病初期喷施,施药量为 2250.0g/hm2。
2. 50%腐霉利 使病菌菌体破裂死亡,防止早期病斑形成 ,既可保护作物不受病菌侵染,又能杀灭已侵入植物体 内部的病菌,并能有效阻止病斑扩展。在发病初期喷施 ,施药量为750.0g/hm2。
3. 40%菌核净 非内吸保护性杀菌剂,由表及内彻底杀菌。 在发病初期喷施,施药量为800.0g/hm2。
综合防治
症状
病害分布
• 油菜菌核病是一种世界性油菜病害,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我国各油菜产区也均有发生,尤以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 地区最为普遍和严重。
病原
病原特征
• 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 ),属子囊菌门真菌。菌核长 圆形至不规则形,似鼠粪状, 初白色后变灰色,成熟后为黑 色。内部呈灰白色,全部由菌 丝组成,萌发时先产生针状肉 质的子囊盘柄,其后柄的顶端 膨大并逐渐形成子囊盘。
• 生产上在菌核数量大时,病害发生流行取决于油菜开花 期的降雨量,旬降雨量超过50mm,发病重,小于30mm 则发病轻,低于10mm难于发病。
• 连作地或施用未充分腐熟有机肥、播种过密、偏施过施 氮肥易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湿气滞留、植株倒 伏、早春寒流侵袭频繁或遭受冻害发病重。
病害循环
侵染循环
咦?这是个什么病? 不管啦,干掉他!
目录
1
症状
2
病原
3 病害循环
4 综合防治
症状
病害描述
• 油菜菌核病,又称油菜 菌核软腐病,是油菜生 产中的重要的病害之一 ,常年株发病率高达 10%~30%,严重的达 80%以上;病株一般减 产10%~70%,其中含 油量降低2%~5%。
症状
危害
• 病害主要危害油菜地上部分的各个部位,茎、叶、花、 角果均可受害,茎部受害最重。苗期发病可导致死苗缺 株;成株期发病、植株不能正常生长发育;早期感病者株形 矮小、分枝减少、经济性状变劣、甚至全株枯死;终花期 以后感病,经济性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据专家测定, 与健株比较,病株单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明显减少;而秕 粒数显著增加,千粒重降低、且病株常提早枯熟、裂果脱 粒。
• 越冬越夏 主要以菌核混在土壤中或附着在采种株上、混 杂在种子间。
• 株间传播 子囊孢子成熟后从子囊里弹出,借气流传播, 侵染衰老的叶片和花瓣,长出菌丝体,致寄主组织腐烂变 色。
• 株内侵染 病菌从叶片扩展到叶柄,再侵入茎秆,也可通 过病、健组织接触或沾附进行重复侵染。生长后期又形成 菌核越冬或越夏。
病原
子囊形态
• 子囊盘上每个菌核抽生子囊盘 的数目大多为 1~4 个,少数 可多达 10 个以上,子囊盘肉 质,浅肉色至褐色,初呈杯状 ,展开后呈盘状,表面为由子 囊和生于子囊间的侧丝所构成 的子实层;子囊棍棒状或圆柱 形,顶部纯圆,无色,内生 8 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 无色,椭圆形,萌发时产生芽 管,长成菌丝,菌核有时也可 萌发直接产生菌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