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课程设计

生物技术课程设计
生物技术课程设计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College of Science & Arts of Jianghan University

课程设计任务书

部(系):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部

班级:生物技术

姓名:蔡鑫玥胡博

学号:201204010115 201204010109

指导教师:李威

时间: 2014年12月20日

说明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初步训练学生获得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前进行的一次综合训练。通过本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课题的能力,为毕业论文的开展,及今后从事生产、教学、科研等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与生物技术有关的课程设计题目。命题要求既有代表性,又有实际意义。

2、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研究(或设计)的目的与意义。应说明此项研究(或设计)在生产实践

上或对某些技术进行改革带来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有的课题过去曾进行过,

但缺乏研究,现在可以在理论上做些探讨,说明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2)国内外同类研究(或同类设计)的概况综述。在广泛查阅有关文献后,

对该类课题研究(或设计)已取得的成就与尚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综述,只对本

人所承担的课题或设计部分的已有成果与存在问题有条理地进行阐述,并提出自

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3)课题研究(或设计)方案: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研究

内容要重点突出;研究方法要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技术路线要清晰。

(4)研究(设计)的预期结果和创新性。

3、格式要求

(1)表格内容,字号用小4号,中文字体用宋体,英文字体用Times New Roman;

(2)正文字数3000字左右。

三、课程设计题目

正文:

一.设计实验室

1.实验室设计要求:

实验室设计需要考虑两方面要求:一是从事的实验性质,即生产性质还是实验性质,是基本层次还是较高层次;二是规模,规模主要取决于实验经费和实验性质。

无论实验室的性质和规模如何,实验室的设置及本原则是:科学.实用.经济.

高效。一个组培实验室必须满足三个基本要求:实验准备(培养基的制备.器皿的洗涤.器材和材料的灭菌),二无菌操作和控制培养,三是根据实验的要求来考虑实验的各种设施,使实验室更加完善!

2实验室组成

①准备室

功能:

进行一切与实验有关的准备工作:完成所使用的各种药品的贮备、称量、溶解、器皿洗涤、培养基配制与分装、培养基和培养器皿的灭菌、培养材料的预处理等。

②无菌操作室

功能:

主要用于植物材料的消毒、接种、培养物的转移、试管苗的继代、原生质体的制备以及一切需要进行无菌操作的技术程序,是植物离体培养研究或生产中最关键的一步。一般新建实验室的无菌室在使用之前应进行灭菌处理,处理方法是甲醛和高锰酸钾熏蒸,并需定期灭菌处理,还可用紫外线照射1-2h/周,或每次使用前照射10-30min。

③培养室

功能:

对接种到培养瓶等器皿中的植物离体材料进行控制条件下的培养,无论是研究性实验室还是生产性实验材料进行培养的场所。要求:约需 10-20m2右,培养室的大小可根据需要培养架的大小、数目、及其他附属设备而定,其设计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节省能源为原则。基本要求是能够控制光照和温度,并保持相对的无菌环境,因此,培养室应保持清洁和适度干燥;为满足植物培养材料生长对气体的需要,还应安装排风窗和换气扇等培养室的换气装置;为节省能源和空间,应配置适宜的培养架,并安装日光灯照明

④缓冲区

功能:

是进入无菌室前的一个缓冲场地,减少人体从外界带入的尘埃等污染物。

工作人员在此换上工作服、拖鞋,戴上口罩,才能进入无菌室和培养室。进入无菌操作室前在此更衣换鞋,以减少进出时带入接种室杂菌

二.蝴蝶兰组培工艺

1.组培流程确定

1.1.组培流程

外植体选择——消毒及灭菌——诱导形成原球茎——原球茎的增殖——生根及壮苗——驯化——移植

1.2.流程图

2.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3-4月龄蝴蝶兰幼苗

2.2 组培流程

2.2.1 外植体消毒。从蝴蝶兰植株上取下幼叶(以3-4月龄的植株最好),放在自来水下冲洗干净,然后放入烧杯内待用。在超净工作台上,将烧杯内的叶片用75%酒精消毒30s(秒),然后用无菌水清洗2-3遍,再用0.1%升汞溶液浸泡11min(分钟),最后用无菌水冲洗4-5遍待用。

2.2.2 培养条件。诱导培养基:MS+BA

3.0+NAA0.2。继代培养基:MS+BA2.0+NAA0.5。在上述培养基中均加入蔗糖20g/L(克/升),琼脂12g/L(克/升),椰汁200mL/L (毫升/升)。育苗培养基:1/2MS+IBA1.5+NAA0.05,并加入蔗糖20g/L(克/升),琼脂12g/L(克/升),活性炭5g/L(克/升),椰汁200mL/L(毫升/升)。培养温度25℃-28℃,每日光照10h-12h(小时),光照强度1600lx-2000lx(勒克斯)

2.2.3 原球茎的诱导。用无菌手术刀将叶片切成5mmx5mm见方的小块,平放或按极性接种在诱导培养基上,近轴面向上,每瓶不宜接种太多。

2.2.4 原球茎的增殖。幼叶切块在诱导培养基上培养1-2月后,从每个叶片组织块上产生1-7个不等的原球茎,此时,在无菌条件下,将原球茎取出切割成几小块,转入继代培养基中,进行增殖培养。培养一段时间(60天左右)后,再进行分割转移,通过这种方式,原球茎可成倍增长。

2.2.5生根及壮苗。将不需继代的原球茎转移到育苗培养基上分化出芽,并逐渐发育成丛生小植株。在无菌条件下,切开丛生小植株,将小植株转入育苗培养基上培养。不久,小植株生根,当小植株长到一定大小时,移入温室。切离丛生小植株时,基部未分化的原球茎及刚分化的小芽应接入诱导培养基中,作为种苗。一段时间后,将长大的种苗移出,种植,小苗及原球茎可继续增殖与分化。

2.2.6 炼苗驯化。当小植株长至4cm左右,叶3-4片,根2-3条时,即可移栽。将小植株带瓶移入温室2周左右,然后打开瓶塞炼苗3-5d(天),取出苗后,用水冲洗掉植株根部的培养基,将根部放于70%甲基托布津溶液中消毒4h(小时),药液浓度为1500倍。将苗吸干水分后阴晾1h(小时),然后定植于水苔育苗盘中。刚定植的植株应遮光50%左右,温度控制在18℃-28℃,湿度以80%-90%为宜,以后逐渐保持在70%左右。缓苗后(两周左右)逐步提高光照强度至6000lx-8000lx(勒克斯)。蝴蝶兰根部忌积水,喜通风和干燥,水分过多,易引起根系腐烂。刚出瓶的小苗应勤补水,中苗或大苗根据干湿程度浇水,一般7d(天)-10d(天)左右,基质变干,盆面发白时,宜浇水,浇水时要让整个植料湿透。

生物工程与设备课程设计.doc

山东xxx学院 《生物工程与设备》课程设计说明书 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班级:xxx 学号:xxx 姓名:xxx 指导老师:xxx xxx 设计日期:2011年12月21日至2011年12月28日

一、前言 1、课程设计的性质 通过本次设计使同学对《生物工程与设备》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生物工程与设备课程设计为必修课。同时也为将来走上设计岗位的同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程设计目的与任务 任务:年产6万吨味精厂谷氨酸机械搅拌通风发酵罐设计。 目的:通过课程设计,使同学对工艺参数确定,物料恒算、发酵罐体积及尺寸确定、罐体机械强度、搅拌功率、搅拌轴及搅拌浆叶强度等计算能力得到锻炼。掌握工程设计基本程序及内容,熟练掌握电脑绘图及绘图质量。 二、设计参数 1、 糖酸转化率60% 2、 发酵产酸水平11% 3、 发酵周期32小时 4、 发酵罐充满系数为0.7 5、 味精分子式187.13(C5H8NO4Na ).H2O 6、 谷氨酸分子式147.13(C5H9NO4) 7、 谷氨酸密度取1.553g/cm3 8、 残还原糖0.8%,干菌体1.7% 9、 谷氨酸提取率97.5% 10、谷氨酸生产味精精制率为125% 11、取01L P V (kw ) 12、空罐灭菌压力0.25MPa 13、年工作日安330天计算 三、物料衡算 1、发酵罐总容积计算 发酵罐总容积,决定于年工作日、每天生产谷氨酸量、发酵产酸水平、谷氨酸发酵周期、谷氨酸提取率、谷氨酸精制味精得率等。 (1)年谷氨酸的产量=年味精产量÷125% =60000/1.25=48000T (2)每天的谷氨酸产量=年谷氨酸的产量÷330 =48000/330=145.45T

普通生物学课程设计

《普通生物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普通生物学(General Biology) 课程总学时/学分:80/5 课程设计时间/学分:1周/1学分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四年制本科 一、设计任务及目的 设计任务:针对校园环境对校园中的动物与植物品种进行调查与分类,制定调查方案,进行植物标本采集、分类、对动物进行捕捉或行为记录,对捕捉的以昆虫为主的动物进行分类。 设计目的:考察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动植物分类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1、训练学生树立正确的调查思路,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实事求 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团队协作精神与创新意识; 2、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设计方法的 初步训练,生物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3、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训练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数据统计、文 献查阅、网络应用、报告撰写等基本技能。 三、设计需运用的基本理论 动植物分类分基础; 实验统计与抽样现论; 生物标本的处理与保存。 四、课程设计内容与时间安排 1、校园地质与植被分析,调查方案设计;(第一天) 2、植物分布与品种调查(第二天) 3、昆虫的捕捉与记录;(第三天) 4、昆虫分类;(第四天) 5、课程设计报告。(第五天) 五、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 课程设计成绩采用百分制。 教师参照《工业大学课程设计管理办法》第七章第二十五条的标准,根据学生的设计

态度、设计任务完成情况、设计说明书(不少于3000字)和设计成果等评定课程设计成绩。 课程设计成绩中,设计态度所占比例为30%、设计说明书和设计成果各占70%。六、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使用教材: 《普通生物学》(周永红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参考资料: 《普通生物学》(陈阅增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7) 《普通生物学》(顾德兴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 《普通生物学》(王元秀等编,化学工业出片社,2010) 执笔人:2013年10月18日 审核人:XXXX年XX月XX日 批准人:XXXX年XX月XX日

工艺学课程设计分析

《食品工艺学》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4T/班油炸方便面车间工艺流程设计 姓名:叶泳 学号:1201070522 院系:食品科学与工程 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 指导老师:胡秋林 2015年6月

目录 设计计划任务书 2 摘要 3 1 前言 4 2 生产工艺流程论证 5 2.1工艺流程设计的主要依据 5 2.2油炸方便面生产工艺流程的确定 5 2.3 各工序的作用与生产原理 5 3 原辅料配方的计算16 4 设备的选用17 4.1双轴和面机17 4.2 喂料机17 4.3 复合连续压延机18 4.4 方块面切断分排机 1 8 4.5 自动包装机19 小结20 参考文献21

《食品加工概论》课程设计任务书 班级:食安1201 姓名:叶泳 指导教师:胡秋林 一、课题名称:4T/班油炸方便面车间工艺流程设计 二、设计依据: (一)生产规模: 4T/班油炸方便面。 (二)原料情况: 面粉(水分13%),其它辅料自选取。 (三)产品质量指标: 质量应符合相应产品国家标准。 三、设计内容: (一)工艺流程图图纸一份(CAD或手绘)。 (二)设计说明书一份(打印稿),内容包括:前言、工艺流程确定的基本原理和依据、主要原辅料计算、主要设备原理、结论、参考文献等。 四、交稿时间: 所有任务于2015.6.19完成。

摘要:随着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渴望从繁重的家务劳动尤其是厨房劳动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利用支配时间,方便食品由此应运而生,并日益为社会所欢迎。方便食品具有省时、省事、体积小、节省原料、便于食用、便于携带和保存等诸多优点。我国方便食品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进入千家万户。方便食品是优化食品工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提高居民食品消费水平的重要措施,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方便食品、油炸方便面、工艺、设备

生物工艺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1生物工艺学: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学原理,依靠生物作用剂的作用将原料加工以提供产品或用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 2 发酵工程:生物学和工程学的结合,生物方面的各种工程的总称,技术的开发产业化。3,自然选育:利用微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自发变异的原理,通过分离筛选等方法,排除衰变型菌株,从中选择维持原菌落生产水的菌落,并获得纯种 4 随机筛选:将人工诱变或自然突变的菌株凭经验进行筛选,以从中挑选出目的菌株的过程 5 理性化筛选根据遗传学原理,设计选择性筛子,从将目的菌种筛出来 6目的筛选在理性化筛选的基础上,每一次摇瓶筛选都采用不同的技术指导,使变株的选出频率进一步提高以达到筛选的目的 7 杂交育种将两个基因型不同的菌株以吻合后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从中分离和筛选具有新性状的菌株 8 原生质体融合: 把两个亲本的细胞壁分别通过酶解作用加以瓦解,使菌体细胞在高渗环境中释放出只有原生质包裹的球状体,两亲本的原生质体在高渗条件下使之融合,由PEG作为助融剂,使期发生细胞融合,使两亲本基因由接触到交换,从而实现基因组合 9 简述传统生物技术与现在生物技术的区别: 传统生物技术:利用现有生物、宏观水平、传统技术、注重产量的提高;现代生物技术:利用改造的生物、微观水平、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新技术、注重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10 简述发酵工艺的历史和特征、 历史:天然发酵时期,对微生物本生与缺乏的认识;纯培养技术的建立,发酵技术的建立是第一个转折期,人为控制微生物的时代;通气搅拌技术的发展发酵工业第转折期,发酵工程的开端,青霉素发酵的开始;代谢控制发酵技术的建立,第三转折期,氨基酸,核苷酸的发酵;发酵原料的转换,糖质原料到非糖质原料;基因工程的运用;,广泛的生物产业,固定代细胞技术,单棵隆抗体。特征:常压常温下进行反应,反应条件温和,生产材料多价格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的原料,不需要精制反应自动调节反应途径高度专一和选择性,对环境污染少,生产过程无害,可以不增加设备而增加产量,投资少见效快。11发酵工程的发展方向:1菌种的筛选及新的活性物质的筛选,2对微生物的生理代谢进行的研究,3使用新的发酵工艺和新的控制程序 12微生物来源的途径:传统生态途径:土壤筛选;现代遗传途径:对现有菌种进行改造;基因突变:诱发突变;基因重组:基因克隆,原生质体融合 14 获得菌种的方法步骤有哪些?1样品收集,2采集后处理,3菌种培养4纯化 15 纯种的常规分离方法有哪些?理平板划线法,倾倒平板法,涂布培养,毛细管法,小滴分离法,显微操作 16 富集培养的选择压力有哪些?温度,渗透压,氧气,光,PH与氧化还原电位,培养基抗生素 17 工业微生物分离的注意事项:培养基的来源,丰富,价格低;温度选择常温或偏高;不需要特殊的生产设备;菌种遗传稳定性好;发酵的浓度高,产物收率高;产物容易提取 18 菌种选育的含义基本原理及主要方法有哪些 含义:把菌种进行诱变处理,用随机或理性方法获得目的变体。基本原理:根据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特性,利用自然选育,诱变育种,代谢控制,杂交育种,分子育种等方法,将菌种进一步纯化改变,以获得优良的品种。主要方法:自然选育,诱变育种,代谢控制,杂交育种,分子育种 19 摇瓶复筛的目的是什么?考查菌种生产的自然波动范围;考察菌种的稳定性;更接近生产工艺; 获得更的种子量

《生物工程设备》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工程设备》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物工程设备 课程类型:(必修课) 总学时:45讲课学时:36 学分:2.5学分 适用对象:生物工程专业、生物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生物工程工艺学原理,化工设备机械基础;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生物工程设备》课程是生物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为学生在具备了必要的微生物学基础、酶学基础、生物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之后的必修专业课程。该课程是生物工程技术和化学工程与设备交叉的结合体,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课程主要介绍生物工程产业界常见的工业生产设备及生物工程研究领域的主要设备的基本原理、结构、特点、设计选用计算方法:物料预处理与培养基灭菌流程与设备;发酵设备设计及放大方法、计算;空气净化系统工艺计算与设备设计;物料过滤与离心设备原理与计算;萃取、吸附、层析设备介绍、离子交换流程与设备计算、干燥流程与设备设计计算;制冷工艺流程与设备设计计算、发酵工厂车间设计简介。举例说明工厂设备设计的方法与内容,进行小设计。 本课程既有一定基础理论,又有较强的工程实际应用,使本专业学生成为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产业化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 二、教学基本要求 学生在学过上述先修课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在生产过程中各个单元操作所使用的设备工作原理及设计计算方法,懂得如何应用这些基本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改造原有生产过程使其更符合客观规律,实现发酵过程的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绪论: 重点:是生物工程设备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章物料预处理与培养基基灭菌设备 重点:物料粉碎、筛分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培养基连连续灭菌流程、设备。 难点:培养基灭菌工艺计算 第二章空气除菌工艺流程及设备 重点:空气除菌流程及设备作用。 难点:空气净化流程空气状态变化的计算。 第三章生物反应器与发酵参数检测元件 重点:不同型式发酵罐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发酵罐的设计。 难点:设备的放大设计计算 第四章:固-液分离设备 重点:各种固液分离方法、设备工作原理、生产能力的计算。 难点:分离设备生产能力的计算。 第五章:萃取设备 重点:萃取设备的结构与原理。 第六章层析设备和离子交换设备

华中科技大学生物专业培养计划

生物科学专业本科培养计划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班) 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Specialty in Bioscience of National Bases for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Talents 一、培养目标 I. Education Objectives 本着“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基本原则,以学科建设带动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我校理工医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适应国家对生物科学基础研究人才的战略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数理化基础,掌握系统的生物科学专业及其重要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和其它相关学科的基础研究与教学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With the principle of emphasizing on “Fundament, Practice, Innovation”, this program aims at establishing the special bioscience base by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combination of the whole advantage in the fields of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at our university in order to meet the national strategic requirements for talents in fundament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 of biological science. During the training, students will develop morality, intelligence and physical attribute comprehensively; build solid foundation in mathematics, chemistry and physics; master theories, knowledge and techniques of biological science systematically; possess great scientific qualifications and creativity; and become high-qualified talents with creativity in fundament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 of biophysics, 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 as well as its related disciplines. 二、基本规格要求 Ⅱ. Skills Profile 1. 具有一定的人文社科及经济管理科学的基础和宽广的自然科学基础; 2. 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3. 系统掌握较扎实的数理化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4. 系统掌握较系统的生物科学专业及其重要交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生物科学尤其是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前沿动态,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 5. 具有较强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136·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实例

目录 设计任务书 (2) 设计计算说明书 (4) 第一章污水处理厂设计 第一节污水厂选址 (4) 第二节工艺流程 (4) 第二章处理构筑物工艺设计 第一节设计参数 (6) 第二节泵前中格栅设计 (6) 第三节污水提升泵房设计计 (8) 第四节泵后细格栅设计计算 (9) 第五节沉砂池设计计算 (10) 第六节辐流式初沉池设计计算 (12) 反应池设计计算 (14) 第七节O A/ 1 第八节向心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 (16) 第九节剩余污泥泵房 (17) 第十节浓缩池 (18) 第十一节贮泥池 (20) 第十二节脱水机房 (21) 第三章处理厂设计 第一节污水处理厂的平面布置 (23) 第二节污水处理厂高程布置 (23) 参考文献 (26)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某计城市日处理污水量15万m 3污水处理工程设计 二、基本资料 1、污水水量、水质 (1)设计规模 设计日平均污水流量Q=150000m 3/d ; 设计最大小时流量Q max =8125m 3/h (2)进水水质 COD Cr =400mg/L ,BOD 5 =180mg/L ,SS = 300mg/L ,NH 3-N = 35mg/L 2、污水处理要求 污水经过二级处理后应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标准的B 标准 ,即: COD Cr ≤ 60mg/L ,BOD 5≤20mg/L ,SS≤20mg/L ,NH 3-N≤8mg/L 。 3、处理工艺流程 污水拟采用活性污泥法工艺处理,具体流程如下: 4、资料 市区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频率为18%,年平均风速2.55米/秒。污水处理厂场地标 高384.5~383.5米之间, 5、污水排水接纳河流资料: 该污水厂的出水直接排入厂区外部的河流,其最高洪水位(50年一遇)为380.0m ,常水位为378.0m ,枯水位为375.0m 。 三、设计任务 1、对处理构筑物选型做说明; 2、对主要处理设施(格栅、沉砂池、初沉池、生化池、污泥浓缩池)进行工艺计算(附必要的计算草图); 3、按扩初标准,画出污水处理厂平面布置图,内容包括表示出处理厂的范围,全部处理构筑物及辅助建筑物、主要管线的布置、主干道及处理构筑物发展的可能性; 4、按扩初标准,画出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高程布置图,表示出原污水、各处理构筑物的高程关系、水位高度以及处理出水的出厂方式; 5、编写设计说明书、计算书。 四、设计成果 1、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 2、设计图纸:污水处理厂平面布置图和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高程布置图各一张。 五、参考资料 1、《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一、五、十、十一册 2、《环境工程设计手册》(水污染卷) 原污水 污泥浓缩池 污泥脱水机房 出水 格栅 污水泵房 沉砂池 二沉池 泥饼外运 曝气池 回流污泥

生物工程设备课程设计样本3

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 生物工程设备设计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 乳酸发酵车间工艺设计 学院(直属系) : 生物工程学院 年级、专业: 09级生物二班 学生姓名: 杨帆 学号: 312009081801204 指导教师: 张良 开始时间: 2012 年 6 月 26 日完成时间:年月日

目录 摘要 (1) 设计任务书 (2) 1.1概述 (3) 1.1.1产品概述 (3) 1.1.2 乳酸的命名与分子结构 (3) 1.1.3乳酸的性质 (3) 1.1.4乳酸的用途 (4) 1.1.5乳酸的生产方法 (5) 1.1.6乳酸生产方法的比较 (6) 1.1.7国内外生产情况 (7) 1.2设计概述 (7) 1.2.1技术条件 (7) 1.2.2设计内容 (7) 1.3乳酸发酵常用菌种及选择 (8) 1.4发酵原料的选择 (8) 1.4.1根霉三角瓶孢子的制备 (8) 1.4.2发酵培养基 (8) 1.5生产流程简述 (8) 1.6物料衡算 (9) 1.6.1发酵设备选择及各部件尺寸 (9) 1.6.2发酵罐总容积计算 (9)

1.6.3发酵罐个数的确定 (9) 1.6.4发酵罐的直径及罐体高度计算 (9) 1.6.5发酵罐壁厚计算 (11) 1.6.6搅拌器类型选择及设计 (11) 1.6.7搅拌器参数计算 (11) 1.6.8多只涡轮搅拌器不通风时的搅拌功率计算 (12) 1.7 搅拌轴直径计算 (12) 1.7.1轴的刚度计算 (12) 1.7.2轴的刚度计算 (13) 1.8冷却面积计算 (13)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3)

摘要 乳酸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精细化学品。目前全世界的产量为10 万吨。我国占世界产量的10 %。由于聚乳酸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乳酸将有可能代替目前困扰世界各国的白色热塑污染产品,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环保制品。乳酸可通过生物发酵法和化学合成法生产制造。采用生物发酵法制得的L - 乳酸是目前乳酸生产的重点,但要同热塑产品在价格上形成竞争,乳酸发酵生产的成本必须大幅度下降,生产规模要扩大。本设计说明书拟就设计乳酸发酵车间工艺设备设计。 关键词: 乳酸发酵; 聚乳酸;机械搅拌发酵罐

biboso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知识讲解

、| !_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英语、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机械制造技术、数控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电工学与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控制工程基础、机床电气控制、机械CAD/CAM、机电一体化设计、计算机绘图、Pro/E、先进制造技术、特种加工技术、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制造技术应用能力,面向机械制造行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工艺技术、工艺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改造与转化、技术管理等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机械制造工程方面的实用性、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数控操作与维护)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程序设计、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电工学与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控制工程 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机床电气控制、机械CAD/CAM、机电传动控制、数控原理、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Pro/E、先进制造技术、特种加工技术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现代制造技术应用能力,面向机械制造行业生产一线,从事机械制造工艺技术、数控编程与操作、传统制造设备的数控化改造、数控设备的维护与管理等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机械制造工程方面的实用性、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主要课程: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电工学与电子技术、机械制造基础、化工原理、微机原理及应用、控制工程基础、过程设备设计、过程流体机械、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及应用、过程装备成套技术、过程装备制造与检测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质,掌握化工、轻工、能源、环保、医药、卫生、冶金、炼油、石油化工等过程工业基本知识,能从事过程工业机械装备和控制工程设计、制造、开发、运营、管理和维护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实用性、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 机械电子工程 主要课程: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工程力学、电工学与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控制

生物工程设备课程设计

生物工程设备课程设计 单批次发酵 60m3 谷氨酸的发酵工艺设计 院系: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工程 班级:122 学号:2012031202 姓名:陈志强 指导老师:张艳梅 日期:2015年6月28日

目录 第1章概述 (1) 1.1发酵罐设计前景 (1) 1.2微生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与应用概述 (1) 1.3微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2) 第2章设计依据 (3) 2.1、本次设计内容 (3) 2.2、基本参数 (3) 2.2.1 发酵罐的型式 (3) 2.2.2 发酵罐的用途 (3) 2.2.3冷却水及冷却装置 (4) 2.2.4设计压力 (4) 第3章通用发酵罐的系列参考尺寸 (5) 3.1.通用发酵罐的系列尺寸 (5) 3.2 发酵罐主要设计条件 (6) 第4章谷氨酸生产工艺流程简介 (7) 4.1谷氨酸发酵工艺技术参数 (7) 4.2谷氨酸生产原料及处理 (7) 4.3谷氨酸生产工艺流程图 (10) 第5章发酵罐选型及工艺计算 (11) 5.1 发酵罐的设计与选型 (11) 5.1.1 发酵罐的选型 (11) 5.1.2 生产容积的确定 (11) 5.2主要尺寸的计算 (11) 5.3 冷却面积的确定 (12) 5.4 搅拌器设计 (13) 5.5 、搅拌轴功率的确定 (15) (15) 2.5.1 计算Re m 5.5.2不通气条件下的轴功率计算 (16) 5.5.3 通气发酵轴功率计算 (16) P (17) 5.5.4 求电机功率 电 5.6设备结构的工艺设计 (17) 5.7 竖直蛇管冷却装置设计 (18) 5.8备材料的选择 (21) 5.9 发酵罐壁厚的计算 (21) 5.10 接管设计 (23) 第6章设计结果与讨论 (25)

生物工艺学教案及讲稿1.2.3.4

第1讲绪论 教学内容:1. 绪论 §1-1 生物技术的定义和性质 §1-2 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概况 §1-3 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的要求:1. 掌握生物工艺学的定义,特点,生物技术概念的范畴 2. 了解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概况 3. 了解生物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1、生物技术的定义,内涵 2、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概况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自学结合 内容提要及课时分配:1、生物技术的定义和性质(20′) 2、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概况(60′) 3、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20′) 作业: 1. 由国际经济与发展组织(IECDO)提出的有关生物技术的定义有何特点? 2. 教材中把生物技术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它们各有哪些主要代表性技术和产品? 主讲教师:授课班级:授课日期:2010.9.7 导入新课: 介绍生物工艺学的内涵,教材包括得主要内容,重点要学习的章节和内容,强调学习生物工艺学的重要意义。 1 绪论 1.1 生物技术的定义 ⑴1919年匈牙利艾里基提出:“凡是以生物机体为原料,无论其用何种生产方法进行产品生产的生物技术”都属于生物技术; 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的定义倾向于:必须采用基因工程等一类具有现代生物技术内涵或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技术; ⑶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IECDO)在1982年提出定义: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的原理,依靠生物作用剂的作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或用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 在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IECDO)提出生物技术定义的特点: 生物作用剂:指从活的或死的微生物、动物或植物的机体、组织、细胞、体液以致分泌物以及上组分中提取出来的生物催化剂——酶或其他生物活性物质; 提供的产品:可以是工业、农业、医药、食品等产品; 被作用的物料:可以是有关的生物机体或其中的有关器官,如细胞、体液以及极少量必须的无机物质; 应用的自然科学:可以是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以及相关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 应用的工程学:可以是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电子工程; 1.2 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概况 生物技术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经验生物技术时期;近代生物技术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近代生物技术的全盛时期,现代生物技术的建立和发展时期; 1.2.1 经验生物技术时期(人类出现到19世纪中期) 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利用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甚至4000多年)以前如酒类的酿造,豆粮

《发酵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

《发酵工程课程设计》 实习指导书 主编:邵威平 甘肃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二OO七年八月

前言 《发酵工程课程设计》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实用性和技术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属于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这个实习环节的学习和锻炼,使学生在掌握了生物工程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发酵工程工厂设计的基本原则、发酵工艺参数的设计及检测方法的建立,培养学生具备发酵工厂工艺、工程设计的能力,使学生得到生物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性基本训练。 本指导书主要叙述了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课程设计的任务、课程设计的内容、课程设计报告的要求、考核方法与评分办法等内容,其中课程设计的内容为本书重点,阐明了啤酒、酒精、味精和酶制剂工厂设计要求等指导性内容。 编写本指导书的目的,旨在指导学生掌握微生物发酵工厂设计工作的原理、步骤和方法,培养正确的辨证的工程设计观点,提高综合运用专业理论与基础理论知识及技能,分析解决发酵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尽管作者力图在编写过程中注重系统性、实践性和指导性,但限于作者能力和水平,书中难免存在纰漏和不足,望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3) 二、课程设计的任务 (4) (一)课程设计的基本环节 (4) (二)课程设计具体任务 (4) 三、课程设计的内容 (6) (一)啤酒发酵车间(工厂)设计 (6) (二)酒精发酵车间(工厂)设计 (8) (三)味精发酵车间(工厂)设计 (10) (四)糖化酶发酵车间(工厂)设计 (14) (五)其他参考选题 (15) 四、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16) 五、考核方法与评分办法 (18) 六、参考资料 (19) 附一:课程设计报告撰写指南 (20) 附二:课程设计报告样式与格式规范要求 (23)

生物工艺学2

第一章 1、生物工艺学定义: A 国际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定义: 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的原理,依靠生物作用剂(一般称为生物催化剂,是游离或固定化细胞、酶的总称)的作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和为社会服务的技术。 B生物工艺学,也称生物技术,是指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按照设计改造生物体或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要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技术。 2、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是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生化工程)新技术。 3、发酵工程:是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化学工程的基本原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来生产各种有用物质的工程技术,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环节。 发酵(广义):任何通过大规模培养微生物来生产产品的过程。 4、酶工程:它是从应用的角度出发研究酶,是在一定的生物反应装置中利用酶的催化性质进行生物转化的技术。其内容包括酶的生产、酶的分离纯化、酶分子修饰、酶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酶反应器、酶的应用。 5、生物工艺学特点:(1)是一门综合性学科;(2)采用生物催化剂;(3)采用可再生资源为主要原料,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过程中废物的危害性小,但由于原料成分难以控制,会给产品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6、生物反应的一般过程: 7、生物反应过程的工业生产主要有以下三种:酶催化反应过程;细胞反应过程;废水的生物处理过程。 第二章 1、醋酸杆菌AS 1.41:是我国酿醋工业常用菌种之一。产醋酸量6%~8%,可将醋酸进一步氧化为CO2和H2O。最适生长温度28~30℃,耐酒精浓度8%。 2、酵母菌:兼性厌氧 有氧条件下,将可发性糖类通过有氧呼吸作用彻底氧化为CO2和H2O,释放大量能量供菌体繁殖; 无氧条件下,使可发酵性糖类通过发酵作用(EMP途径)生成酒精和CO2,释放较少能量供细胞繁殖。 3、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代谢调控机制不完善的菌株,以改良菌种的特性,使其符合工业生产的要求。 4、诱变育种:是通过人工处理微生物,使之发生突变,并运用合理的筛选程序和方法,把适合人类需要的伏良菌株选育出来的过程。 5、理性筛选:是指运用遗传学、生物化学的原理,根据产物已知的或可能的生物合成途径、代谢调控机制和产物分子结构来进行设计和采用一些筛选方法,以打破原有的代谢调控机制,来获得高产突

生物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生物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人文素质、基本的法制观念、突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掌握生物技术和工程学科的基础知识、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设计和工艺过程等理论和技能。培养学生能够在生物技术和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的研究、新产品开发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生物工程技术人才。 二、基本要求 1、具备良好的心理、身体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奉献精神。 2、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能够正确运用本国语言和文字阐述研究成果,撰写论文,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与本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 3、通过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化工原理、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生物细胞培养与选育、生物技术与工程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在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领域从事理论研究、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 4、具备本专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熟悉与生物产业有关的方针、政策与法规,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等基本方法,了解当代生物产业发展动态和应用前景。 5、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对各项工作都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四、专业特色 生物工程是二十一世纪高科技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本专业依托学校工科教育背景,调动化学、药学、医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工和发酵工程等方面的人才,发挥四川省天然药物资源和以制药产业为支柱产业的优势,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将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工程和中药现代化相结合,包括现代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在内的生物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基础知识,而且在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利用、新药开发、生物技术药物、新工艺设计及计算机管理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基础。本专业培养学生成为竞争能力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个性良好、基础厚、素质高、能力强、后劲足的高级生物工程技术人才。

制药工艺学课设

制药工艺学课程设计 题目:2,3-亚甲二氧基-10-甲氧基-原小檗碱盐酸盐 的合成路线设计 院系理学院 班级制药101 学生 学号 指导教师赵洁 起止时间2012.12.28——2013.01.04 目录 一.设计名称 (2)

二.课程设计目的与意义 (2) 三.原小檗碱盐酸盐的简单介绍 (2) 3.1 结构式 (3) 3.2 概述 (3) 3.3 小檗碱的简单介绍 (4) 3.4 药代动力学 (4) 3.5 禁忌 (5) 四.工艺路线 (5) 4.1 主要反应物 (5) 4.2 工艺路线 (6) 4.3 去羟基香兰醛的合成 (7) 4.4 胡椒乙胺的合成 (8) 4.5 2,3-亚甲二氧基-10-甲氧基-原小檗碱盐酸盐的合成 (9) 4.6 第二条路线——利用对甲氧基苯乙胺的合成方法 (11) 五.问题讨论 (12) 一、设计名称 2,3-亚甲二氧基-10-甲氧基-原小檗碱盐酸盐的合成 二、课程设计目的与意义

《制药工艺学》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综合运用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合成、制药工艺等基本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对化学药物和中药生产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将制药工程技术、制药工艺设计及GMP在制药行业中的应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门集制药工程技术、工程技术经济等于一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技术课程。以培养制药技术及制药工程人才为目标,着眼于学科发展和现代教育思想,在注重教学与改革的同时,为实践性教学环节(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搭建了很好的理论平台,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突出其工程特色。 除了在理论课堂上掌握有关制药工艺的基本过程之后,另一个主要环节就是能够通过设计一种药物的制备工艺,达到以下目的: 1.以理论课堂上讲解的药物工艺路线设计的基本方法、药物工艺路线的评价与选择的原则和方法,学会设计某一药物制备工艺。 2.通过实现设计某一药物制备工艺,掌握考察和选择工艺路线的基本技术。 3.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4. 掌握chemoffice的安装与简单应用并绘出本次合成所需反应方程式。 三、2,3-亚甲二氧基-10-甲氧基-原小檗碱盐酸盐的简单介绍 3.1结构式:

生物工艺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菌种的扩大培养 . 生长因子,临界氧浓度诱变育种,.培养基 .前体,. 反复补料培养.呼吸商, . 临界稀释率,空气的相对湿度补料分批培养,. 竞争性抑制,. 培养基的分批灭菌,. 发酵. Ks .空气湿含量,.合适诱变剂量,. 倒种,. 自然选育,生物反应动力 VVM 二、单项选择题 1.对于不产孢子的菌丝体来说,那种方法最为理想且保存时间长。 A 菌丝速冻法 B 沙土管保藏法 C真空冷冻干燥法 D 液氮超低温保存法 2.下面出现那种异常情况最可能是噬菌体污染了。 A pH上升 B pH下降,菌丝体畸变 C pH下降,菌丝体消解 D pH上升,菌丝体畸变 3.下面那种诱变剂在不同pH下以不同机制进行诱变,并有“超诱变剂”之称。 A NTG B 快种子 C 氮芥 D 亚硝酸 4. 进行淀粉酶生产的活动过程中,我们应当选用那种原料作为碳源。 A 乳糖 B 淀粉 C葡萄糖 D 蔗糖 5.种子罐的种子移植到发酵罐中主要采用()法。 A 差压法 B 火焰接种法 C 微孔接入法 D 紫外无菌接种 6.下面哪个选项能够表达接种龄()。 A 对数后期 B 对数中期 C 对数前期 D 培养12小时 7.种子的总量为50m3,发酵罐培养液消后体积为500m3请问接种量为() A 9.9% B 10% C 91% D 50m3 8.分批培养过程中,不考虑抑制作用,减速期的长短下面那种说法正确()。 A Ks值越大减速期越长 B Ks值越大减速期越短 C u max越大减速期越短 D u max越大减速期越长 9. 初级代谢产物或分解代谢产物的形成速率和菌体生长多为()。 A 生长关联型 B非生长关联型 C部分生长关联型 D 和菌体浓度相关型 10.连续培养时,容易遭到那种杂菌的污染()。 A 杂菌一次污染量太多 B比生长速率大 C 杂菌比生长速率小D 对数期的杂菌 11.对于产孢子能力强、孢子发芽快、生长繁殖旺盛的菌种主要采用()直接作为种子罐的种子。 A 菌丝体 B 孢子 C 子实体 D 芽孢 12. 发酵罐的装料体积500m3为从一级种子罐到发酵罐的接种量都为10%,第一级种子罐装料体积为50升,请问种子罐发酵级数()。 A 5级 B 6级 C 7级 D 4级 13. 次级代谢产物的形成速率和菌体生长多为()。 A 生长关联型B非生长关联型 C部分生长关联型 D 和菌体浓度无关

生物工艺学论文

课程论文题目:微生物发酵与白酒酿造课程名称:生物工艺学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微生物发酵与白酒酿造 学生: 摘要:生物技术的基础是发酵技术,而发酵技术的基础是酿造技术。微生物在通常情况下用肉眼看不见,也摸不着,个体极其微小,但是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白酒芳香醇厚,其色,香,味,格,与中国传统文化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源远流长。那么,微生物与白酒有着何种联系?微生物如何在白酒酿造过程中起作用的?其作用的机理是什么?综述起来,微生物发酵技术在未来白酒酿造中有怎样的发展前景呢?这值得人们去探讨。 关键词:微生物;白酒;发酵;酿造 一﹑发酵的概念及发展史 发酵工程是指采用工程技术手段,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和有活性的离体酶的某些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直接用微生物参与控制某些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酵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已经进入能够人为控制和改造微生物,使这些微生物为人类生产产品的现代发酵工程阶段。现代发酵工程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微生物发酵即是指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经过特定的代谢途径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微生物发酵生产水平主要取决于菌种本身的遗传特性和培养条件。 生物工程实现了工业化生产(近代发酵工程),最后以微生物生命活动为中心研究、设计和指导工业发酵生产(现代发酵工程),跨入生物工程的行列。原始的手工作坊式的发酵制作凭借祖先传下来的技巧和经验生产发酵产品,体力劳动繁重,生产规模受到限制,难以实现工业化的生产。于是,发酵界向农业化学和化学工程学习,对发酵生产工艺进行了规范,以机器生产代替了人工,把作坊式的发酵生产成功地推上了工业化生产的水平。发酵生产与化学和化学工程的结合促成了发酵生产的第一次飞跃。通过发酵工业化生产的几十年实践,人们逐步认识到发酵工业过程是一个随着时间变化的、非线性的、多变量输入和输出的动态的生物学过程,按照化学工程的模式来处理发酵工业生产的问题,往往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从化学工程的角度来看,发酵罐也就是生产原料发酵的反应器,发酵罐中培养的微生物细胞只是一种催化剂,按化学工程的正统思维,微生物当然难以发挥其生命特有的生产潜力。于是,追溯到作坊式的发酵生产技术的生物

过程设备课程设计

目录 一、课程设计任务书---------------------------------------------3 1、题目-----------------------------------------------------------------3 2、设计参数及要求--------------------------------------------------3 3、设计任务-----------------------------------------------------------4 二、夹套好氧发酵罐的结构------------------------------------------4 1、夹套好氧发酵罐的功能和用途--------------------------------4 2、发酵罐的反应条件-----------------------------------------------4 三、计算及说明----------------------------------------------------4 1、罐体和夹套的设计-----------------------------------------------4 (1)罐体和夹套的设计结构-----------------------------------4 (2)罐体几何尺寸计算-----------------------------------------5 (3)夹套几何尺寸计算-----------------------------------------5 (4)罐体及夹套的强度计算及稳定性校核-----------------6 (5)水压试验校核-----------------------------------------------8 2、搅拌器的设计-----------------------------------------------------8 (1)搅拌器的类型及应用场合--------------------------------9 (2)搅拌器的计算-----------------------------------------------9 3、发酵罐的传动装置----------------------------------------------10 (1)电机的选取-------------------------------------------------11 (2)减速机选择-------------------------------------------------11 (3)选择凸缘法兰----------------------------------------------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