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林型对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合集下载

森林生态课后思考题课后一题答案薛建辉

森林生态课后思考题课后一题答案薛建辉

森林生态课后思考题课后一题答案薛建辉第一章思考题1.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分支学科有哪些?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及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研究对象。

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全球。

生态学分支学科。

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2.生态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野外观察,实验方法,数量分析方法。

3.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是什么?一,生态学的研究有越来越像宏观发展的趋势。

二,系统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

三,一些新兴的生态学分支出现。

四,分子生态学的兴起。

五,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

4.什么是森林生态学?其研究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森林生态学。

是研究森林中乔木树种之间,乔木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一,个体生态,研究构成丛林的各种树木与环境的生态关系。

二,种群生态,研究丛林生物种群的形成与变化规律。

三,群落生态,研究群落的形成和变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四,丛林生态体系,研究体系中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与转化。

5.森林可持续经营与可持续林业的区别与联系。

森林可持续经营。

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中的具体体现。

可持续林业。

是对丛林生态体系在确保其出产力和可更新能力和丛林生态体系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

两者的关系。

可持续林业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论在林业部门的具体体现,而丛林的可持续经营则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前提。

6.丛林在完成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有哪些?一,森林是生态平衡的调节器,是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

二,森林能够有效控制污染和酸沉降。

改善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条件。

三,森林能够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四,丛林能够有效地防治土壤流失和退化。

五,森林可以涵养水源。

六,丛林能够有效防治地皮荒漠化。

七,森林能够有效缓解温室效应,维护全球碳循环。

牡丹种植密度对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牡丹种植密度对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32
蠋䗃科(Pauropodidae)
2.846 0.020 +
33 富蚖科(Fujientomidae)
2.846 0.020 +
44
第17卷第18期 Vol.17 No.18
南方农业 South China Agriculture
2023年9月 Sep. 2023
6 000 0~5 cm 5~10 cm 10~15 cm
264.954 1.867 ++
13 隐翅甲科(Staphylinidae) 259.262 1.827 ++
14 檗蚖科(Berberentomidae) 256.408 1.807 ++
15
赤螨科(Erythraeidae)
256.408 1.807 ++
16
蜘蛛目(Araneae)
188.031 1.325 ++
下土壤中的动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和功能,旨在实现 牡丹栽培与土壤生态系统保护之间的平衡,为园林花
解剖镜下进行检计数和分类,土壤动物的分类参照《中 国土壤动物检索图鉴》[4]。
卉生产和生态系统健康提供支持。
1.3 测定指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四川省彭州市天彭牡丹保育中心,属
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润,季节性明显, 海拔 1 100 m,年均气温 15.9 ℃,温度最高月(7 月)平 均气温 25.1 ℃,温度最低月(1 月)平均气温 5.3 ℃; 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为 867 mm,降水季 节分配不均,集中于 7—9 月;雨热同期,日照偏少,
摘 要 为了实现牡丹栽培与土壤生态系统保护之间的平衡,在四川省彭州市天彭牡丹保育中心研究 了5个牡丹种植密度下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牡丹种植密度的增加,土壤动物密度和 类群数呈现上升的趋势;同一种植密度下,土壤动物类群数和密度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少;随着牡丹 种植密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群落密度-类群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而 土壤优势度指数则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 关键词 牡丹;种植密度;土壤动物群落;四川省彭州市 中图分类号:S714.3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ki.1673-890x.2023.18.014

第二章 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类型 --高中生物苏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 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类型 --高中生物苏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2)四个生物群落的动物有何不同? 提示 森林生物群落中动物种类繁多;草原生物群落中动物大都具有掘 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荒漠生物群落中动物具有耐旱的特性;苔原生物 群落主要有驯鹿、北极狐等。 (3)引起四个生物群落差异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 提示 水分、温度等因素。
核心归纳
森林群落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地区,草原群落分布在半干旱地区,荒 漠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地区,苔原群落分布在高纬度和高海拔的寒冷 地区。
三、不同群落中的生物与环境相适应
教材梳理
预习新知 夯实基础
1.针叶林生物群落与环境相适应 (1)气候:夏季短促, 温热多雨 ;冬季漫长,寒冷干燥。 (2)植物分布:由云杉、冷杉和落叶松等裸子植物组成。 (3)动物特点:一般具有耐寒性且能适应林中生活。
2.荒漠生物群落与环境相适应 (1)气候:供水量少,有很长的 无雨期 。 (2)植物适应性特点 ①大多耐旱耐盐,有些植物的叶面角质层厚,气孔下陷且密度小;有些 植物叶面具有细密的绒毛,可减少蒸腾作用;有些植物叶面积小,甚至 呈细棒状;有些植物近乎无叶,以绿色茎进行光合作用。 ②一些植物的叶和茎肥大而且能储水,以备干旱期利用。一些植物根系 深,幅度大,还有一些植物具有两层根系。 (3)荒漠中的植物和动物都能适应荒漠中干旱少雨的环境,如 仙人掌 、野 骆驼等。
解析 荒漠地区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群落中物种少,群落结构 较简单,B正确; 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 简单,C错误; 森林生物群落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中有繁多的动植物,群 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D正确。
二、物种丰富度
教材梳理
预习新知 夯实基础
(3)荒漠生物群落中的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

名词解释森林的结构

名词解释森林的结构

名词解释森林的结构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和资源。

然而,森林的结构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话题,理解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这片宝贵的资源。

首先,我们来了解森林的垂直结构。

森林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的垂直层次:冠层、亚冠层、灌木层和地面层。

冠层是森林中最高的层次,由高大的树木构成。

树木之间的间隙形成了亚冠层,它由一些较矮的树、灌木和草本植物组成。

灌木层位于亚冠层之下,通常由较小的灌木丛和藤蔓植物构成。

最后,地面层是森林最底层的一部分,它由落叶、苔藓、草本植物和小型动物组成。

不同层次的森林结构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冠层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许多鸟类、灵长类动物和昆虫等生物都在这里找到了它们的家园。

亚冠层和灌木层为其他动物提供了庇护所,并且它们的果实和叶子也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

地面层则是无数微小生物的栖息地,它们在分解落叶和其他有机物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除了垂直结构,森林还具有水平结构。

森林的水平结构取决于树木之间的空间分布和树冠的大小。

密集的树冠和集中的树木分布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森林结构,这种结构有助于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和防止阳光直射到地面上。

相反,散布的树冠和分散的树木分布形成了一个开放的森林结构,这种结构可能导致更多的阳光直射到地面,并且土壤更容易干燥。

因此,森林的水平结构直接影响到森林内的气温、湿度和植被的组成。

此外,森林的结构还与地理和气候因素有关。

在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下,森林的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森林的冠层可能不那么密集,而且植被可能更加适应干旱。

相反,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冠层可能更加茂盛,植被会更加丰富多样。

这些变化使得不同类型的森林在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呈现独特的特征。

总之,森林的结构是一个复杂多样的话题。

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并受地理和气候因素的影响。

了解森林结构对于生态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着森林中生物的生存和生境的质量。

地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精选)

地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精选)

地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精选)近现代以来,随着地理科学的快速发展,不再局限于自然地理现象的研究,而是逐步涵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特征。

现在xx为了让各位地理专业的本科学生们确定论文主题,现总结了近几年来最新的200个地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欢迎各位前来查看。

地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一:1、红树林可培养微生物活性评价和土壤宏基因组文库构建及生物活性筛选2、基于GIS和遥感的崇明岛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3、杭州西溪湿地景观格局研究分析4、基于3S技术的干旱区土壤盐渍化时空演变研究5、县域土壤系统分类基层分类与制图研究6、松嫩平原西部土地整理区景观格局及土壤属性空间变异特征研究7、哈尔滨城市绿地土壤调查及改良效果研究8、连作障碍土壤生态修复的研究9、不同盐碱程度盐碱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10、面向土系调查制图的小尺度区域景观分类研究11、酸沉降下南亚热带森林土壤元素动态及其响应机制12、辽宁朝阳凤凰山基准剖面古土壤类型判定研究13、湖北省主要土纲基层分类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14、盐城典型滨海潮滩湿地地形地貌特征及其对景观分异的影响15、生物炭对石灰土性质及土壤系统中碳迁移转化的影响研究16、基于遥感数据的土壤水分与地形地貌关系研究17、内蒙古毛乌素沙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18、基于无人机遥感的“黄河-铁塔样带”地貌与景观特征研究19、生物炭改良土壤物理性质的初步研究20、氮添加对森林土壤可溶性糖、酚类物质及可溶性有机氮含量的影响21、粉煤灰改良盐碱土壤理化性状及对植物生理性状影响研究22、天津土壤盐渍化及其对土壤碳酸盐、有机碳分布的影响23、玄参属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学分析及砾玄参复合种的亲缘地理学研究24、高寒草原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25、巴丹吉林沙漠形成演化的地质历史与亚洲内陆干旱化研究26、黑河流域绿洲时空变化过程的驱动机制研究27、放牧对典型草原优势植物大针茅根际土壤养分和根际微生物的影响28、草甸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对增氮增雨的响应29、长白山主要林型土壤酵母菌功能多样性的研究30、土壤改良剂对马铃薯生长和土壤质量的作用机制31、寒温带冻土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子研究32、两种农药对红松混交林、人工纯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33、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及碳库特征研究34、城市景观视觉环境评价实践35、南海北部多波束海底地貌多尺度分析及其构造意义指示36、亚热带米槠人促林碳、氮、磷积累特征及土壤磷素有效性分级研究37、中国云杉属植物地理分布的水力限制与增温中文响应研究38、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景观变化下生态水文响应研究39、基于CLUE-S模型的土地利用/覆被景观评价研究40、滨海盐土改良利用措施的定量评价与控盐工程优化地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二:41、全球变暖对松嫩西部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42、祁连山不同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特性研究43、放牧绵羊对陇东草原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44、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土壤线虫群落对施肥和放牧的响应研究45、祁连山地貌特征及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46、滨海典型地区土壤盐渍化时空变异及监测系统研究应用47、哈尔滨中心城区生态网络分析及其景观生态格局优化研究48、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土种稻改良机理与生产关键技术研究49、自然和人为添加生物质炭对土壤腐殖质碳和黑碳的影响50、模拟土壤增温和林内减雨对暖温带锐齿栎林土壤呼吸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响应51、神农架巴山冷杉林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52、天津滨海新区围填海演进过程与岸线、湿地变化关系研究53、水系对成都城市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54、不同耕作措施和外源碳输入对土壤结构和有机碳库的影响55、国家地质公园综合价值评价及分类管理研究56、流溪河流域景观特征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及河岸带对氮的削减效应57、中国大陆海岸线及海岸工程时空变化研究58、近70年中国大陆岸线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59、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土壤及植被的时空格局变化60、四川盆地紫色丘陵区成土特征61、吉林西部盐碱水田区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因素与变暖潜势研究62、生物质炭对高度风化的酸性铁铝土碳氮磷循环及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63、盐渍化土壤玉米水氮迁移规律及高效利用研究64、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群落特征和土壤对放牧强度季节调控的响应65、长白山植被垂直带地形控制机制研究66、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化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特征及土壤CO_2无机通量研究67、渭河流域地下水中氟和碘的形成机理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68、矿区土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效应研究69、海滨湿地互花米草沼泽景观演变机制研究70、基于景观生态分析的城市绿色天际线规划研究71、基于GIS的山地景观生态综合评价研究72、青藏高原东缘白龙江流域地貌定量化参数体系研究73、基于生态文明的干旱区湖泊湿地景观环境综合评价及改善对策研究74、土壤磷素耦合的水田碳-氮库动态消长规律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调控潜能75、中国南方红土磁学特征、起源及其与成土过程关系研究76、渤海海峡南部海域地貌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77、海岸侵蚀风险评价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78、延河流域景观格局与水文过程耦合分析79、大连主城区绿地景观格局与生态服务功能动态80、火对塔河森林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干扰作用地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三:81、黄土高原人工纯林枯落物分解和养分循环对土壤极化的影响82、深耕与秸秆还田的土壤改良效果及其作物增产效应研究83、玛纳斯河流域土壤盐渍化过程和格局特征及盐渍土改良模式探讨84、黑河流域历史时期垦殖绿洲时空变化与驱动机制研究85、浙江沿海陆地生态系统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保护研究86、基于层次-熵权法的地质公园综合评价87、森林恢复对土壤有机碳氮循环的影响88、安徽大别山海拔梯度上森林土壤碳氮动态研究89、胶东集约化农田土壤酸化效应及改良调控途径90、北京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遥感估算与景观格局优化预测91、苏州市水岸带景观格局演变研究92、天津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93、基于景观结构的长株潭核心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调控研究94、重庆丘陵山区农村土地整治工程及其景观效应95、渤海湾海岸带环境演变及控制因素研究96、四川稻城地区地质景观研究97、基于多尺度NDVI和LUCC的漓江流域生态演变研究98、基于GIS的流域地貌形态分形空间变异特征研究99、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演化与模拟100、流域尺度景观格局时空演变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101、加速溶剂萃取和离子液体微萃取在土壤样品处理中的应用102、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研究103、长沙城市湿地景观格局时空演变与驱动机制研究104、北方滨海盐土高效改良技术研究105、生物炭在黄土高原典型土壤中的改良作用106、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湿地景观格局及生态健康的影响研究107、青藏高原草地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108、高寒草甸坡向梯度上植物群落组成及其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的研究109、松嫩高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梯度变化及其土地生态环境响应110、松嫩平原苏打盐渍土灌区稻田水盐调控灌排模式研究111、河岸带景观结构、功能及其关系研究112、生物炭改良白浆土的初步研究113、脱硫石膏与腐植酸改良滨海盐碱土的效应及机理研究114、水文过程对黄河口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研究115、芦竹生物炭对农业土壤环境的影响116、银杏复合系统碳储量及土壤碳循环过程研究117、基于植被根系分布形态的生态边坡稳定性研究118、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有机质、氮、磷分布特征及通量研究119、沙漠旅游资源评价及风沙地貌地质公园开发与保护研究120、区域荒漠化演变机制的六元法研究地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四:121、基于GIS技术的景观视觉质量评价研究122、浙江省土壤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123、腾格里沙漠腹地钻孔揭示的沙漠形成与古环境演化历史124、冷空气活动对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指标影响的初步研究125、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松嫩草原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126、生物质催化热解炭化的试验研究与机理分析127、基于景观服务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研究128、不同尺度乡村生态景观评价与规划方法研究129、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格局演变与布局模式130、甘肃黄河石林地质景观可持续发展研究131、辽宁沿海经济带滨海公路生态景观模式研究132、泰山历史文化轴线山地段人文景观及空间研究133、非饱和土壤介电特性测量理论与方法的研究134、土壤-根系统养分迁移机制及其数值模拟135、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与分区管理技术研究136、种植耐盐植物改良盐碱土的研究137、黄土旱塬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的演变与模拟138、非饱和土中热-水力-力学-传质耦合过程模拟及土壤环境工程中的应用139、三峡库区坡面水土流失机理与预测评价建模140、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141、流域降雨侵蚀产沙与地貌形态特征耦合关系研究142、滑坡侵蚀及其动力学机制与定量评价研究143、土壤水分快速测量方法及其应用技术研究144、林火对土壤环境影响的研究145、植被覆盖地表土壤水分变化雷达探测模型和应用研究146、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质量变化规律与调控措施的研究147、黄土高原历史时期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148、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预测模型及其差异性研究149、田间土壤养分与作物产量的时空变异及其相关性研究150、遥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信息提取的决策树方法151、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分析方法研究152、基于GIS和RS的小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土壤侵蚀响应153、基于GIS的全国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及应用154、蒸发条件下夹砂层土壤水盐运移实验研究155、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的不同尺度水稻田土壤养分时空变异及其机理研究156、基于离散元细观分析的土壤动态行为研究157、植被覆盖地表极化雷达土壤水分反演与应用研究158、面向小流域管理的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方法研究159、基于遥感和GIS的区域土壤侵蚀调查研究160、海岸河口水动力数值模拟研究及对泥沙运动研究的应用地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五:161、云南纳帕海高原湿地土壤退化过程及驱动机制162、常绿阔叶林退化过程中土壤的养分库动态及植物的养分利用策略163、北京八达岭地区森林土壤理化特征及健康指数的研究164、黄土地区流域森林植被格局对侵蚀产沙过程的调控研究165、林木根系与均质土间相互物理作用机理研究166、杭州湿地植物生态习性及景观设计研究167、城市地表灰尘-降雨径流系统污染物迁移过程与环境效应168、三峡库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研究169、平原河网地区景观格局变化与多尺度环境响应研究170、新疆艾比湖流域平原区景观生态安全研究171、中国几种典型土壤介电常数及其与含水量的关系172、基于遥感与GIS的景观类型信息提取及景观格局分析173、基于DEM的我国地貌形态类型自动划分研究174、基于DEM的地形信息提取与景观空间格局分析175、基于DEM的地貌分析研究176、南通市景观格局与景观生态规划研究177、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研究178、青岛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驱动力研究179、区域水土流失地形因子分析与提取研究180、黄土高原旱地长期定位试验土壤酶活性研究181、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及其与土壤可蚀性之间关系研究182、基于GIS的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侵蚀定量评价研究183、乡村景观分类的方法研究184、使用MODIS数据反演土壤水分研究185、武汉市湿地功能评价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186、地貌三维综合的地图代数模型和方法研究187、不同耕作措施下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188、基于数据挖掘的遥感影像海岸带地物分类方法研究189、离子土壤固化剂对武汉红色黏土结合水作用机理研究190、北京市崇文区绿地表层土壤质量研究与评价191、不同地貌区及不同尺度的耕地质量评价与衔接研究192、土壤盐分离子迁移及其分异规律对环境因素的响应机制193、干旱区典型绿洲土壤盐渍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194、盐碱化草原农业改良技术及水盐运动规律研究195、中国主要森林群落林下土壤有机碳储量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研究196、上海乡村聚落景观的调查分析与评价研究197、基于DEM的川西高原构造地貌特征提取与分析198、武汉市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199、基于GIS的煤矿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生态重建研究200、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的土壤理化信息检测方法研究。

不同林型及经营措施对辽东森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不同林型及经营措施对辽东森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Ef f e c t o f Di f f e r e nt Fo r e s t Ty p e s a nd Ma n a g e me n t Me a s u r e s o n S o i l Ch e mi c a l Pr o p e r t i e s o f Fo r e s t i n Ea s t e r n Li a o n i n g Pr o v i nc e Wa n g J i n g u i 。W u S h e n g g u a n g 。
b l e K a n d P,o r g a n i c ma t t e r c o n t e n t o f we e d t r e e s a r e l o we r t h a n t h a t o f Pi n u s k o r a i e n s i s f o r e s t ;s e l e c t i v e l y c u t t i n g i n t h e u p p e r l a y e r o f Pi n u s k o r a i e n s i s f o r e s t h a s o p t i ma l s o i l i mp r o v e me n t e f f e c t t h a n c l e a r c u t t i n g a n d d i r e c t l y p l a n t
g e n,a l k a l i — h y d r o l y z e d n i t r o g e n ,a v a i l a b l e P o f we e d t r e e s a r e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Pi n u s k o r ai e n s i s f o r e s t ,b u t a v a i l a —

森林生态学_薛建辉_习题答案

森林生态学_薛建辉_习题答案

习题一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1. 生态型:同种树种生态学特性上具有某些差异的类型。

2. 树种的耐荫性:树种忍耐庇荫的能力。

在林业上是指树种在林冠下完成天然更新的能力。

3. 物候:植物长期生活于有节律性变温的环境中,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育节律。

4.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两者相互获利,甚至达到彼此相互依赖的程度。

5.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包括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输出的稳定。

6.进展演替:群落演替由简单向复杂,向群落所在区域内结构复杂化、稳定性提高的方向发展过程。

7.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8.最小面积:能够包括群落大多数的种类并能反映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面积。

9 森林分布垂直地带性:森林分布的垂直地带性:一定纬度地区的山地,森林群落类型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更替现象。

10森林死地被物:由森林凋落物、动物排泄物及其残体,以及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分解了的有机残余物组成的一个层次。

二、填空题(每个空格1分,共20分)1. 森林,森林草原;2. 胡敏酸;富里酸;3. 内因,外因;4. 土壤厚度,孔隙率(度)5. 阳生叶,阴生叶;6. 红树林;7. 植被型,群系,群丛;8. Climax:顶级;Niche:生态位;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Ecosystem:生态系统; Ecotone:生态过渡带;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 B2. C3. B4. B5.A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森林动物有哪些有益作用?答:(1)动物对森林土壤的影响:森林中很多土壤动物与土壤微生物一起对枯枝、落叶、落果、朽木及动植物残体进行粉碎和分解,其结果是既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肥力。

(2)动物对森林更新的影响:森林动物对植物的开花结实、物种繁衍起很大作用,虫媒植物开花的传粉过程靠动物完成的,许多林木种子靠动物传播,动物传播扩大了森林植物的分布范围。

广州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冬季甲螨群落对毛竹扩张的响应

广州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冬季甲螨群落对毛竹扩张的响应

广州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冬季甲螨群落对毛竹扩张的响应佟富春; 肖以华; 任荣荣; 袁泽宇; 邓惠方; 吴智华; 林瑞雪; 吴晓君【期刊名称】《《林业与环境科学》》【年(卷),期】2019(035)004【总页数】6页(P42-47)【关键词】毛竹扩张; 土壤甲螨; 群落结构; 从化流溪河森林公园【作者】佟富春; 肖以华; 任荣荣; 袁泽宇; 邓惠方; 吴智华; 林瑞雪; 吴晓君【作者单位】[1]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东广州5105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4.3土壤螨类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其个体数约占土壤动物个体总数的五分之二到五分之三,而甲螨约占土壤螨类总数的五分之四[1],土壤螨类,特别是甲螨与森林凋落物的分解密切相关[2],它们通过自身栖息和食物链关系改善土壤结构,调控地上与地下生物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并能敏感地反映生境质量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已成为监测环境变化的重要生物学指标[3];土壤甲螨群落组成和结构受到不同地上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影响土壤螨类群落结构的主要是微生境和林型[4]。

近年关于土壤螨类作为土壤环境质量检测和评定指示生物的研究已成为国际土壤生态学领域的热点之一[5-6]。

目前,国内外关于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研究较多,但关于我国华南地区特别是竹林扩张过程中土壤螨类的研究报道极少。

毛竹(Phyllostachy heterocycla )是禾本科(Poaceae)刚竹属(Phyllostachys)的常绿木状竹类植物。

毛竹通常依靠强大的竹鞭和繁殖能力,通过地下扩鞭向周围其他林种(如阔叶林)实现种群克隆扩张[7],导致阔叶林往往容易演替成为竹阔混交林,在人为干扰作用下还会形成毛竹纯林[8]。

而毛林扩张会造成一系列的生态变化,如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改变林分结构、使林地土壤退化、造成森林景观的破坏以及降低森林生态系统碳储总数[9],从而影响了生活在土壤中的土壤螨类群落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