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关系管理与深度拓展

客户关系管理与深度拓展
客户关系管理与深度拓展

adjust支持深度链接

adjust 支持深度链接 深度链接是一项便利的工具,可直接推动用户直接与您的应用互动。您可以将他们直接导向到您的应用,而不需要透过应用商店。当您把深度链接运用到广告或营销时,可能也想跟踪它是如何为您拓展效果。adjust 可以自动跟踪深度链接以及延迟深度链接,并有条件地将人们重新定向至应用商店或其他地方。对于接下来的所有设置选项,您可以创建任何所需的推广结构或任何其他跟踪参数,并与深度链接一并使用。如需其他有关推广结构及跟踪配置的详细信息,请参阅跟踪生成指南. Contents1 深度链接简介2 将深度链接添加到adjust 推广3 有条件的深度链接和後备4 延迟的深度链接5 再营销和深度链接6 跟踪深度链接再归因6.1 手动添加归因数据到深度链接7 使用深度链接和其他跟踪链接参数8 执行iOS 的通用链接( Universal Links ) 9 使用深度链接跟踪Safari Smart Banners10 已知问题和故障排除 1 深度链接简介深度链接是链接的一种类型,当点击或重新定向时,会将用户直接发送到您的应用,而不是到网站或应用商店。这些都内建到手机操作系统,例如iOS 或Android ,可以加入某些注册来为您的应用创建。

深度链接指定一个自定义的URL (网址)方案(iOS -请参看通用链接( Universal Links)) 或专门的URL (Android )。如果用户已安装了您的应用,点击深度链接将直接打开该应用,而不是先把用户带到应用商店。您可以使用深度链接来启动应用以及把用户带到应用内特定的网页。例如,您可以指定myapp:// 作为您自定义的URL ( 网址) 方案,然後经由深度链接传送各种类型的数据:myapp://product?id=650 这可以在您的应用中撷取,以开启ID” 650”商品的商品网页这些功能您可以自行崁入到您的应用,并与adjust 一起使用。2 将深度链接添加到adjust 推广如果您在您的应用中注册了深度链接,并想要使用它们,同时又要以adjust 跟踪用户的行为和采购,您可以简单地将深度链接添加到您跟踪链接的” deep_link ”参数。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b10414483.html,/f0ob4r?deep_link=myapp:// 一般来说,您应该先将深度链接连接编码,在将其添加至跟踪链接上,以确保URL 安全。若您将未编码的深度链接添 加至跟踪链接,则数据可能会从跟踪链接和深度链接丢失。(其他有关如何添加参数到您的链接的信息,请参阅跟踪链接生成指南.)

图的深度优先遍历算法课程设计报告

合肥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课程设计报告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 课程设计名称图的深度优先遍历算法的实现 学生姓名陈琳 学号1204091022 专业班级软件工程 指导教师何立新 2014 年9 月 一:问题分析和任务定义 涉及到数据结构遍会涉及到对应存储方法的遍历问题。本次程序采用邻接表的存储方法,并且以深度优先实现遍历的过程得到其遍历序列。

深度优先遍历图的方法是,从图中某顶点v 出发: (1)访问顶点v ; (2)依次从v 的未被访问的邻接点出发,对图进行深度优先遍历;直至图中和v 有路径相通的顶点都被访问; (3)若此时图中尚有顶点未被访问,则从一个未被访问的顶点出发,重新进行深度优先遍历,直到图中所有顶点均被访问过为止。 二:数据结构的选择和概要设计 设计流程如图: 图1 设计流程 利用一维数组创建邻接表,同时还需要一个一维数组来存储顶点信息。之后利用创建的邻接表来创建图,最后用深度优先的方法来实现遍历。 图 2 原始图 1.从0开始,首先找到0的关联顶点3 2.由3出发,找到1;由1出发,没有关联的顶点。 3.回到3,从3出发,找到2;由2出发,没有关联的顶点。 4.回到4,出4出发,找到1,因为1已经被访问过了,所以不访问。

所以最后顺序是0,3,1,2,4 三:详细设计和编码 1.创建邻接表和图 void CreateALGraph (ALGraph* G) //建立邻接表函数. { int i,j,k,s; char y; EdgeNode* p; //工作指针. printf("请输入图的顶点数n与边数e(以逗号做分隔符):\n"); scanf("%d,%d",&(G->n),&(G->e)); scanf("%c",&y); //用y来接收回车符. for(s=0;sn;s++) { printf("请输入下标为%d的顶点的元素:\n",s); scanf("%c",&(G->adjlist[s].vertex)); scanf("%c",&y); //用y来接收回车符.当后面要输入的是和单个字符有关的数据时候要存贮回车符,以免回车符被误接收。 G->adjlist[s].firstedge=NULL; } printf("请分别输入该图的%d条弧\n",G->e); for(k=0;ke;k++) { printf("请输入第%d条弧的起点和终点(起点下标,终点下标):\n",(k+1)); scanf("%d,%d",&i,&j); p=(EdgeNode*)malloc(sizeof(EdgeNode)); p->adjvex=j; p->next=G->adjlist[i].firstedge; G->adjlist[i].firstedge=p; } } 2.深度优先遍历 void DFS(ALGraph* G,int v) //深度优先遍历 { EdgeNode* p;

努力拓展规划分析的广度和深度

努力拓展规划分析的广度和深度 ——以青岛市西海岸规划为例 内容提要:西海岸地区是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对于它的规划应首先聚焦于大范围、广角度、多层次的自然和经济条件分析,打破行政界限,深入分析对比,探索发展动力,确定发展方向,这一切是空间形态和用地规划的基础。 关键词:西海岸,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发展动力,区位胶州湾是青岛的母亲之海,她自然条件优越,生物种类多,建港条件好,是北太平洋西岸温带海湾生态系统的代表。上世纪,在胶州湾东海岸诞生了东方名城青岛。21世纪开始之际,伴随着青岛市构筑大工业体系战略的实施,经济重心的西移,与东海岸自然条件相近的西海岸黄岛、胶南地区,迅速成为青岛市乃至全省的发展热点地区。 由于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已经实施近十年,城市的经济社会基础条件、总体发展战略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该规划是针对西海岸地区、具有总体规划含义的一项专题规划。针对命题,规划应首先聚焦于范畴、范围、产业、生态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谈得上进行用地布局。

规划的整体框架见图。 规划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进行深度分析: 一.打破行政界限,以自然区位和经济联系为基础划定规划及研究范围 行政界限是目前划定城市规划项目范围的主要依据,也是有利于规划管理与实施的一种划分方式。但在西海岸目前快速的发展态势下,必须在更大范围内统筹研究经济联系、资源配置和城市发展空间问题。经反复论证,划定了一个包含黄岛区、胶南市和胶州市的全部或部分的发展战略的研究范围,总面积约920平方公里。 划定这样一个规划研究范围的依据和意义如下:1.该范围包括了胶州湾西侧的岸线及其纵深地带,是自然意义上全部的“西海岸”;2. 在区域经济意义上,该范围以胶南、胶州两城区为两端,以黄岛城区为核心,包含了西海岸范围内经济最活跃、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3. 在交通意义上,该范围西侧以同三高速公路为界,涵盖了以前湾港群为核心的西海岸海陆交通网络最为密集的区域;4. 在这样一个范围内进行战略研究,有利于协调不同行政管辖范围内的产业布局城市拓展。 二.避免对自然条件的单纯描述,对城市起源与发展的自然因素进行对比分析 西海岸与东海岸自然条件相似,为什么历史选择了现在东海岸发展?规划就自然地理状况进行了分析对比。 分析结果认为,东、西海岸在山脉、地貌、海岸、河流等方面的自然条件非常类似。但当初在以下几点有所差异: 1.淡水资源:东北——西南向的地貌分布特征,对青岛海洋气候产生明显的影响,从东南黄海吹来的暖湿气,遇到山地阻挡,使雨量分布出现明显的差异。山地东南坡、向风面降雨多,西北坡、背风面雨量少。东海岸崂山一带,年降雨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使得东海岸的淡水资源条件要强于西海岸。 2.地基条件:东海岸青岛市区全部坐落于艾山式花岗闪长岩和崂山式花岗岩之上,建筑地基条件相对优良。

图的深度遍历

#include #include #define n 4 //图的顶点数 #define e 5 //图的边数 typedef struct node { int adjvex; struct node *next; } edgenode;//边表节点 typedef struct { char vertex; edgenode *link; }vexnode;//顶点表节点 vexnode ga[n]; int visited[n]; void Creatadjlist(vexnode ga[])//建立无向图的邻接表{ int i,j,k; edgenode *s; printf("请输入各个顶点:"); for(i=0;iadjvex=j; s->next=ga[i].link; ga[i].link=s; s=malloc(sizeof(edgenode)); s->adjvex=i; s->next=ga[j].link; ga[j].link=s; } } void Dfsl(int i)//邻接表的深度遍历 {

edgenode *p; printf("node:%c\n",ga[i].vertex); visited[i]=1; p=ga[i].link; while(p!=NULL) { if(!visited[p->adjvex]) { Dfsl(p->adjvex); } p=p->next; } } void main() { int i; Creatadjlist( ga); printf("请输入需要遍历的顶点:\n"); scanf("%d",&i); Dfsl(i); }

深度优先遍历(邻接矩阵)

上机实验报告 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课程名称:数据结构 实验题目:深度优先遍历(邻接矩阵)班级序号:师范1班 学号:201421012731 学生姓名:邓雪 指导教师:杨红颖 完成时间:2015年12月25号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图的基本概念和邻接矩阵存储结构。 2﹒掌握图的邻接矩阵存储结构的算法实现。 3﹒掌握图在邻接矩阵存储结构上遍历算法的实现。 二、实验环境: Windows 8.1 Microsoft Visual c++ 6.0 二、实验内容及要求: 编写图的深度优先遍历邻接矩阵算法。建立图的存储结构,能够输入图的顶点和边的信息,并存储到相应存储结构中,而后输出图的邻接矩阵。 四、概要设计: 深度优先搜索遍历类似于树的先根遍历,是树的先根遍历的推广。假设初始状态是图中所有的顶点未曾被访问,则深度优先遍历可从图的某个顶点V出发,访问此顶点,然后依次从V的未被访问的邻接点出发深度优先遍历图,直至图中所有和V有路径相通的顶点都被访问到;若此时图中尚有顶点未被访问,则另选图中的一个未被访问的顶点,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图中所有顶点都被访问到为止。 以图中无向图G4为例,深度优先遍历图的过程如图所示。假设从顶点V1出发进行搜索,在访问了顶点V1后,选择邻接点V2。因为V2未曾访问,则从V2出发进行搜索。依次类推,接着从V4,V8,V5出发进行搜索。在访问了V5之后,由于V5的邻接点已都被访问,则搜索回到V8。由于同样的理由,搜索继续回到V4,V2直至V1,此时由于V1的另一个邻接点为被访问,则搜索又从V1到V3,再继续进行下去。由此得到顶点的访问序列为: V1 V2 V4 V8 V5 V3 V6 V7 五、代码 #include #include #define n 8 #define e 9 typedef char vextype; typedef float adjtype; int visited[n]; //定义结构体

深度链接的侵权问题

深度链接的侵权问题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度链接这一现象在当今社会已是屡见不鲜,但是国家关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立法中对于怎样判断深度链接的侵权构成,在确定侵权时如何把握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规定不明确。本文中,我们可以从《侵权责任法》的角度对此加以评析。 关键词:侵权责任法深度链接侵权 伴随着网络空间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传播模式的束缚,并正以一种崭新的网络传播模式呈现于我们面前。网络传播方式的无形性、难以追责性、瞬间性等特征使得传统著作权保护手段显得苍白无力,网络传播权的立法保护纷至沓来。笔者在以下的分析论述中着力说明对于在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的保护及其保护程度,如何控制这一限度以达到在适当的范围内既能维护权利人利益又不至于阻碍信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实现个人权益与公众利益的平衡。 一、网络信息传播权的相关概念 1、著作权中的网络信息传播权 现行的《著作权法》第10条有关著作权内容的第12项中第一次规定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2006年5月18日颁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第26条中对信息网络传播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的阐明,即“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的权利。” 2、网络传播权在深度链接下的特点 深度链接与一般链接相对应。一般链接是指设链者在其网站或网页上直接显示被链接的地址,网络用户能够清楚地知道设链者的网站或网页同其他网站或网页建立了链接。 而深度链接则与此不同,设链者将被链接对象的网址“埋”在自己的网站或网页当中,网络用户一般很难发现其浏览的内容是从其他网站链接而来。网络用户在链接网站的一步一步地引导之下访问被链接网站,而访问的内容并不存入设链者的服务器上,只在服务器上暂时复制”,一经关机,内容也随之消失。深度链接有以下三个特点: i网络连接实时化。用户浏览网站下载资料等必须是登陆网站时,一旦不与网络连接用户也无法获取资料。

拓展实践空间 追求深度体验

拓展实践空间追求深度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很强的课程。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注重课程实施对学生发展作用的有效性,拓展实践空间,追求深度体验,切实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为学生的成长打开一扇窗,使他们透过这一窗口去认识自然、关注社会、感悟人生。几年的实践,我们探出了一条以课改促实践,以实践出特色、以特色求发展的教育改革创新之路。 一、健全教研组织营造课改氛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实施中感到困难较多。为了有效地引导教师及时解决课改中存在的困惑,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找准综合实践活动课难以实施的瓶颈。 实验开始期间,综合实践课往往被其它学科占用,名存实亡。其原因: (1)教师在观念上不能转弯,感到虚幻,认为无处下手。 (2)课程资源不足,教材中有些内容实施起来较困难。 (3)教师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驾驭活动的潜能有待于发掘。 (4)有些活动主题涉及人数多,教师有限,指导不能到位。 (5)受中考指挥棒影响,家庭和社会上的看法不一致,评价机制尚未健全。 (6)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人力、物力、财力付出较多,但回报却是隐形的。 2.确立综合实践活动课顺利实施的支撑点。 (1)转变观念。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列入教学计划,开足活动课时。 (2)强化管理。每学年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计划、制度,教师参与活动有考核,学生学习有评价。 (5)专家引领。聘请专家来校,讲述新课程理念,指导活动过程。

(6)培训骨干。在课程实施中首先培训骨干教师,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骨干教师由6人发展到27人)每学期组织全体教师利用双休日举办一次新课程理念培训,研究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法以及课程资源的整合运用。 (7)资料收集。实施过程中的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系列化,每学年建档成册。三年来已收集整理成册的有98余本。 (8)评价机制。对教师课程实施的科学性和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3.提供综合实践课发展创新的保障。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制定必要的保障机制,使教师在教学中实践,在领悟中进步,在收获中创新。 (1)组织保障: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研究小组,教学副校长亲自参与策划和实践。每个年级均有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小组,负责拟定活动方案并予以实施。 (2)课时保障:课时计划落实到班,活动时间有集中安排也有分散安排。 (3)经费保障: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等投入了一定数量的经费。 (4)制度保障: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对取得一定成果的,给予奖励。 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历经了三个时期,即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感受到了教育改革焕发的生命活力与时代气息,更感受到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各环节中的激烈碰撞。 二、提倡因地制宜,挖掘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必须有一定的课程资源为支撑。于是,我们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核心主题的过程中,本着“立足学校,辐射周边,人为我用,地为我用,资源共享,健康发展”的思想,深入了解学校周边的工业、农业、风土人情等,确定了学生观察、调研、实践的场所。以学生的需要为实际出发点,就地取材,科学合理地挖掘与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 1.研究地方课程,整合课程资源 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初始阶段,我们选用了湖北省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活动资源包》(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选用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生命教育》(人民出版社)。还选用了湖北省地方课程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科技等。这些课程资源无疑为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起到了指导、引领、示范的作用。教师们经过认真的研究,从中获得启示,并结合实际将资源整合,创造性地挖掘新的课程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2.自编校本课程开发课程资源 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越是源于学生自己、源于学校特色、源于生活实际,综合实践活动就越鲜活,越有生命力,越能体现教育所追求的价值。因此,我们大胆实践,就地取材,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和各项活动中去挖掘更多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例如: (1)根据教材开发地方课程资源

中国移动“大连接”新战略透视的深度解读

中国移动“大连接”新战略透视的深度解读 作者:通信行业营销专家梁宇亮 在中国经济转型趋势下,为响应国家“网络强国”、宽带中国、“互联网+”行动计划等重大部署,电信运营商紧跟国家“供给侧改革”战略,以信息化驱动工业化的发展,让数字化成为不可或缺的“新供给”,同时也是不断增长的“新需求”。在此大背景下,中国移动积极响应与落实国家转型战略,推动4G和光宽带发展,助力5G与智慧互联网风口的到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大连接”战略。 中国移动提出的“大连接”战略是基于“可做”、“能做”与“想做”三方面的全局性考量和决策的。 中国移动提出“大连接战略”的背景在于(“可做”):一方面,中国移动原来的“三条曲线”战略(由语音战略到流量战略到数字战略)与数字化服务战略已不再适应持续发展的消费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的时代变化要求,同时过去的战略并未为中国移动新的盈利增长点指明方向(中国移动在数字化方面的优势早已被BAT等互联网巨头所获取,而整合成立的互联网公司和杭州研发中心并未为客户提升创新的数字化产品);另一方面,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与人连接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中国的移动用户市场已完全饱和),语音业务不断下降且数字化发展遇到困惑的情况下,只有另觅出路。 蚀同时中国移动核心高层敏睿地发现,虽然人与人的连接已经饱和,但是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才刚刚开始,特别是随着5G、物联网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将成为人类生活的新状态,因而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将成为中国移动未来盈利新的增长点。据权威机构预测,在连接规模上,到2020年全球总连接数将达500亿,其中中国将达150亿上下,比如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现在有13亿人口,如果一个人带动自己周边十个设备:电脑、汽车、电冰箱、电视、家庭网关以及智能穿戴设备等的连接,那么一个人就有10个连接点,中国市场就有130亿个连接,而这130亿个连接将为中国移动提供超过十倍市场空间的发展机遇。 莈中国移动推动“大连接”战略发展的的优势在于(“能做”):一、在4G用户方面,通过三年的4G发展,中国移动4G用户已达到5.1亿,还可转移4G用户有4亿,拥有我国近七成(69%)的4G用户,中移动已与全部主流品牌终端厂商进行合作,社会渠道规模突破70万家,预计2017年中国移动TD-LTE终端销量4亿部。这

挖掘“空白点”,拓展文本深度

挖掘“空白点”,拓展文本深度摘要:文中的“不言”“无字处”是作者特意留下“空白点”让读者自己去解读、去思考、去体味,使文章更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就“空白点”的挖掘和文本教学的拓展与深化提出了一些思路与建议。 鲁迅先生可称为一代文学宗师,读他的作品仿佛咀嚼橄榄果,愈嚼味愈淳,回味无穷。鲁迅的小说创作除《阿Q正传》是中篇外,其余皆为短篇,短篇创作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巧将很多余味无穷的艺术“留白”留给读者,让读者在遐思神驰中去补充、去想象、去参与作品的创造。本人在《孔乙己》教学时就抓住了该文的多处“空白点”加以挖掘,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加深对文本主题的理解。 一、在情节“空白”处推想 小说的空白艺术,还常常用它作强化悬念的力量。在读者极其注重的人物归宿、故事结局处留下“空白”,把无限的感慨、惆怅、希望、推测留给读者,使读者从味之不尽的余意中受到感染和启示。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演变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我们常常会感悟到因为构思炼意,布局谋篇的需要而留下的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缺隐。 小说《孔乙己》结尾处这样写到:“我们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此处“大约”表明可能没死,“的确”表示肯定死了,孔乙己的结局到底如何呢?句中并未明确。这就是作品的情节空白之处。空白留给读者更多的联想思索的空间,所谓空白示人意更丰。这个结尾,读来平淡却包含着很多凄恻,令人回味起来感伤不已,更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当时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们的冷漠麻木,尽在不言之中。

结合这个情节空白,教师可启发学生联系前文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性格品行实行思考,这样使很多学生理解到:孔乙己受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而好逸恶劳,四体不勤又死要面子,被丁举人打断腿后,连“窃”也不能了,其结局的这个空白点充溢了作者独特的感情,课堂上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实行合理想象,解说结尾这个空白。学生各抒己见,或说孔乙己天寒无衣穿,在凄厉的冬风中被冻死,或说无钱治腿而病死,或说饿死……此处空白鲁迅先生设置得精妙,学生填充得合恰,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激活了思维。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水平和创造性思维。 读到课文“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这段文字时,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孔乙己的长衫到那里去了?”很显然,课文没有直接交代这个问题。但当时的课堂气氛却是相当的活跃,学生积极地来填补老师提出的“空白点”。生(甲):被丁举人剥下来了,因为孔乙己偷窃,作为惩罚而去之。生(乙):孔乙己为生活所迫,脱下来卖了换酒喝了。生(丙):孔乙己同别人换了蒲包,因为他被打折腿后,蒲包的需要比长衫更为迫切。……应该说以上每个学生的回答都有道理。与此同时,作者即时引导学生思索:孔乙己不穿长衫行吗?为什么?此话一出,课堂里就像炸开了锅,学生之间引发了一场大讨论乃至争论,课后甚至有学生基于“穿与不穿”的问题实行了一番理性思索,写成了一篇作文《孔乙己的长衫》,具体形象地描写了孔乙己长衫的去向。整堂课学生的常规思维打破了,逆向思维爆发出了火花。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即时做好学生思维的导向性引导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自我寻找到文学作品中的关键要害的“空白点”。当然,在完成“空白点”的阐释后,还是要引导学生懂得:孔乙己的长衫,无论是丁举人还是孔乙己自己脱下,都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孔乙己的

邻接矩阵的深度优先遍历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INFINITY 32767 #define MAX_VEX 50 #define OK 1 #define FALSE 0 #define TRUE 1 #define ERROR -1 bool *visited; //图的邻接矩阵存储结构 typedef struct { char *vexs; //动态分配空间存储顶点向量 int arcs[MAX_VEX][MAX_VEX]; //邻接矩阵 int vexnum, arcnum; //图的当前定点数和弧数 }Graph; //图G中查找顶点c的位置 int LocateVex(Graph G, char c) { for(int i = 0; i < G.vexnum; ++i) { if(G.vexs[i] == c) return i; } return ERROR; } //创建无向网 void CreateUDN(Graph &G){ //采用数组(邻接矩阵)表示法,构造无向图G cout << "请输入定点数和弧数:"; cin >> G.vexnum >> G.arcnum; cout << "请输入" << G.vexnum << "个顶点" << endl; G.vexs = (char *) malloc((G.vexnum+1) * sizeof(char)); //需要开辟多一个空间存储'\0' //构造顶点向量 for(int i = 0; i < G.vexnum; i++) { cout << "请输入第" << i+1 << "个顶点:"; cin >> G.vexs[i]; } G.vexs[G.vexnum] = '\0';

图的深度广度遍历(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设计)

图的操作 一、问题描述 图是一种较线性表和树更为复杂的数据结构。在图形结构中,节点间的关系可以是任意的,图中任意两个数据元素之间都可以相关。由此,图的应用极为广泛。现在邻接矩阵和邻接表的存储结构下,完成图的深度、广度遍历。 二、基本要求 1、选择合适的存储结构完成图的建立; 2、建立图的邻接矩阵,能按矩阵方式输出图,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图的深度和广度遍历,输出遍历序列; 3、建立图的邻接表,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图的深度和广度遍历,输出遍历序列; 三、测试数据 四、算法思想 1、邻接矩阵 顶点向量的存储。用两个数组分别存储数据(定点)的信息和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边或弧)的信息。 2、邻接表 邻接表是图的一种链式存储结构。在邻接表中,对图中每个定点建立一个单链表,第i 个单链表中的节点表示依附于定点vi的边。每个节点由3个域组成,其中邻接点域(adjvex)指示与定点vi邻接的点在图中的位置,链域(nextarc)指示下一条边或弧的节点;数据域(info)存储和边或弧相关的信息,如权值等。每个链表上附设一个头节点。在表头节点中,

除了设有链域(firstarc)指向链表中第一个节点之外,还设有存储定点vi的名或其他有关信息的数据域(data)。 3、图的深度遍历 深度优先搜索遍历类似于树的先根遍历,是树的先跟遍历的推广。假设初始状态是图中所有顶点未曾被访问,则深度优先搜索可从图中某个顶点v出发,访问此顶点,然后依次从v的未被访问的邻接点出发深度优先遍历图,甚至图中所有和v相通的顶点都被访问到;若此时图中尚有顶点未被访问,则另选图中一个未曾被访问的顶点作起始点,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图中所有顶点都被访问到为止。 4、图的广度遍历 广度优先遍历类似于树的按层次遍历过程。假设从图中某顶点v出发,在访问了v之后依次访问v的各个未曾访问过的邻接点,然后分别从这些邻接点出发依次访问它们的邻接点,并使“先被访问的顶点的邻接点”先与“后被访问的顶点的邻接点”被访问,直至图中所有已被访问的顶点的邻接点都被访问到。若此时图中尚有顶点未被访问,则另选图中一个 曾被访问的顶点作起始点,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图中所有顶点都被访问到为止。 五、模块划分 一、基于邻接矩阵的深广度遍历 1.Status InitQueue(LinkQueue *Q) 根据已知Q初始化队列 2.Status QueueEmpty (LinkQueue Q) 判断队列是否为空 3.Status EnQueue(LinkQueue *Q, QElemType e) 将e压入队尾 4.Status DeQueue(LinkQueue *Q, QElemType *e) 取队头元素e 5.int LocateVex(MGraph G,VertexType v) 定位定点v 6.void CreateGraph(MGraph *G) 建立无向图的邻接矩阵 7.void PrintGraph(MGraph G) 输出邻接矩阵的无向图 8.int FirstAdjVex(MGraph G,int v) 第一个邻接点的定位 9.int NextAdjVex(MGraph G,int v,int w) 查找下一个邻接点

图的深度优先遍历和广度优先遍历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20 10 ~20 11 学年第一学期2008级计算机专业 班级:107学号:200810702姓名:王文波 实验四图的应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图的存储结构及其构造方法 2.掌握图的两种遍历算法及其执行过程 二、实验内容: 以邻接矩阵或邻接表为存储结构,以用户指定的顶点为起始点,实现无向连通图的深度优先及广度优先搜索遍历,并输出遍历的结点序列。 提示:首先,根据用户输入的顶点总数和边数,构造无向图,然后以用户输入的顶点为起始点,进行深度优先和广度优先遍历,并输出遍历的结果。 三、实验要求: 1.各班学号为单号的同学采用邻接矩阵实现,学号为双号的同学采用邻接表实现。 2.C/ C++完成算法设计和程序设计并上机调试通过。 3.撰写实验报告,提供实验结果和数据。 4.写出算法设计小结和心得。 四、程序源代码: #include #define MaxVerNum 50 struct edgenode { int endver; int inform; edgenode* edgenext; }; struct vexnode { char vertex; edgenode* edgelink; }; struct Graph { vexnode adjlists[MaxVerNum]; int vexnum; int arcnum; }; //队列的定义及相关函数的实现 struct QueueNode

{ int nData; QueueNode* next; }; struct QueueList { QueueNode* front; QueueNode* rear; }; void EnQueue(QueueList* Q,int e) { QueueNode *q=new QueueNode; q->nData=e; q->next=NULL; if(Q==NULL) return; if(Q->rear==NULL) Q->front=Q->rear=q; else { Q->rear->next=q; Q->rear=Q->rear->next; } } void DeQueue(QueueList* Q,int* e) { if (Q==NULL) return; if (Q->front==Q->rear) { *e=Q->front->nData; Q->front=Q->rear=NULL; } else { *e=Q->front->nData; Q->front=Q->front->next; } } //创建图 void CreatAdjList(Graph* G) { int i,j,k; edgenode* p1; edgenode* p2;

拓展生命的深度

臧大汉事迹材料 拓展生命的深度 生命究竟以为着什么?我坚信,生命的意义在于无限的拓展其深度! ————题记2008年暑假,一次偶然的机会臧大汉同志在邯郸中心医院做了一次尿检。化验结果表明,他患上了号称“第二癌症”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噩耗传来,他呆住了。因为这意味着他随时要面对死亡的威胁。 臧大汉同志的人生顿时失去了所有的光彩! 到底该怎么办?是消沉下去静静等待生命的结束,还是利用好生命的最后阶段去站好最后的一班岗呢? 在经历了初始的恐惧和绝望后,臧大汉同志坚定的选择了后者。他坚信,既然已经如此,不如乐观面对,积极治疗,努力将生命最后历程的工作做好!只有这样,在短暂的生命里,人生才有价值和意义!才能拓展生命的深度! 立足自身出成绩 夜晚,臧大汉同志独自深思,忆起1999年从河北师大毕业后毅然投身到山区农村到阳邑镇参加教育工作的点点滴滴。那时他年轻,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张力,充满对工作的热忱和激情。在这里,他只身一人(老家在保定),没有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后顾之忧,将全部的精力放到了工作上。第一次期末统考,臧大汉同志的业务能力便开始崭露头角。第二个学期,中考加试历史,在学校王校长的安排下,不顾已有的工作负担(时任初一年级语文、政治并兼班主任),临危授命,增添了初三历史的教授工作。本着对教育工作深沉的挚爱,对学生无私的热爱,臧大汉同志快乐努力的工作着。付出终究有回报。这2000年中考中。历史取得武安市第一名,语文、政治分获阳邑镇第三和第一名。2000年,他所带的语文、政治、历史三科分别取得阳邑镇两个第一名和一个第二名的优异成绩。2002年中考,所带的语文、文综更是在武安市取得优异的成绩。2004年,在当时阳邑镇教办刘校长的安排下,到镇中带初三语文,为镇中的中考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05年语文第一名。2008年语文第一名……自此,我的教学成绩在历次期末统考中均名列前茅,先后获得镇级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市级优秀、嘉奖、市级骨干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无私奉献缘爱心 泪水悄悄涌出他的眼睛。他又忆起做班主任工作的种种幸福。星期六晚上加班为学生无偿补课;中考前期,为了学生的未来,他和学生一起啃方便面作为宵夜;为了辍学的学生重返课堂他多次家访;为了了解学生,和每一个同学交流沟通…… 曾记得在山间小路上散步时给学生加油鼓劲儿,曾记得为了督促学生学习去外村夜晚家访,曾记得学生生病时嘘寒问暖买来药品,曾记得在深夜去宿舍给学生盖好被子,曾记得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身处援助之手…… 过节的时候,是臧大汉同志最幸福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他的学生都会给他发一个短信,打一个电话……他也不厌其烦的给自己的爱人讲起每一个学生的故事。脉脉温情总会在这样的夜晚显得格外的动人! 带病工作拓生命 而正当臧大汉同志奋力前行努力为武安这片热土奉献全部的时候,当他规划自己的人生愈加精彩的时候,病魔突如其来。2008年10月,臧大汉同志腿疼加剧,浑身乏力。但为了梦想,他坚持着。每天拖着沉重的身躯,踯躅在教室和宿舍间。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这没有什么。他只有更努力的去备好每一节课,只有利用课下时间找学生谈心交流,找到问题的症结,找到解决的方法。而那年的统考,他的成绩再次获得阳邑镇第

图的深度遍历与广度遍历

图的深度遍历和广度遍历程序源代码如下: #include"stdio.h" #include"stdlib.h" #define MAXQSIZE 100 #define MVNum 100 int visited[100]; typedef struct { char *base; int front; int rear; }SqQueue; int InitQueue(SqQueue &Q) //初始化队列 { Q.base=new char[MAXQSIZE]; if(!Q.base) exit(-1); //存储失败 Q.front=Q.rear=0; //队列为空 return 1; } int QueueEmpty(SqQueue &Q) //判断队非空 { if(Q.front==Q.rear) return 0; return 1; } int EnQueue(SqQueue &Q,char e) //入队 { if((Q.rear+1)%MAXQSIZE==Q.front) //队满 return 0; Q.base[Q.rear]=e; //新元素插入队尾 Q.rear=(Q.rear+1)%MAXQSIZE; //队尾指针加1 return 1; } int DeQueue(SqQueue &Q,char &e) //出队

{ if(Q.front==Q.rear) return 0; //队空 e=Q.base[Q.front]; Q.front=(Q.front+1)%MAXQSIZE; return 1; } int GetHead(SqQueue Q) //取队头元素{ if(Q.front!=Q.rear) return Q.base[Q.front]; } typedef struct //定义图 { char vexs[MVNum]; int arcs[MVNum][MVNum]; int vexnum,arcnum; }AMGraph; int LocateVex(AMGraph G,char u) { int i; for(i=0;i

氧化还原反应深度拓展

氧化还原反应深度拓展 3.一未完成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XO-3+6H+===3X2+3H2O,据此判断,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1 B.3∶1 C.5∶1 D.7∶1 5.NaNO2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它能致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与亚硝酸钠的反应方程式是:MnO-4+NO-2+―→Mn2++NO-3+H2O。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NO-2被还原B.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小 C.生成1 mol NaNO3需要消耗0.4 mol KMnO4 D.中的粒子是OH- 6.硫代硫酸钠可作为脱氯剂,已知25.0 mL 0.100 mol·L-1 Na2S2O3溶液恰好把224 mL(标准状况下) Cl2完全转化为Cl-,则S2O2-3将转化成() A.S2-B.S C.SO2-3D.SO2-4 7.R2O n-8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把Mn2+氧化成MnO-4,若反应中R2O n-8变为RO2-4,又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2,则n值为() A.1 B.2 C.3 D.4 8.向含有1 mol FeCl2的溶液中通入0.2 mol Cl2,再加入含0.1 mol X2O2-7的酸性溶液,使溶液中Fe2+恰好全部被氧化,并使X2O2-7还原为X n+,则n值为() A.2 B.3 C.4 D.5 10.Cu2S与一定浓度的HNO3反应,生成Cu(NO3)2、CuSO4、NO2、NO和H2O。当产物中n(NO2)∶n(NO)=1∶1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产物中n[Cu(NO3)2]∶n[CuSO4]=1∶1 B.参加反应的n(Cu2S)∶n(HNO3)=1∶5 C.反应中Cu2S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D.1 mol Cu2S参加反应时有8 mol电子转移 13.已知将盐酸滴入高锰酸钾溶液中,产生黄绿色气体,而溶液的紫红色褪去。现有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的体系中共有KCl、Cl2、H2SO4、H2O、KMnO4、MnSO4、K2SO4七种物质: (1)该反应中,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________,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的反应物是__________。 (2)写出一个包含上述七种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__,1 mol氧化剂在反应中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________mol电子。 (4)如果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NaBiO3,溶液又变紫红色,说出NaBiO3的一个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创新题)新型净水剂高铁酸钾(K2FeO4)为暗紫色固体,可溶于水,在中性或酸性溶液中 逐渐分解,在碱性溶液中稳定。生产K2FeO4的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1)完成“氧化”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Cl3+____NaOH+____NaClO→____Na2FeO4+____+____。其中氧化剂是 ________(填化学式)。 15.二氧化硒(SeO2)是一种氧化剂,其被还原后的单质硒可能成为环境污染物,通过与浓HNO3或浓H2SO4反应生成SeO2以回收Se。 完成下列填空: (1)Se和浓HNO3反应的还原产物为NO和NO2,且NO和N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写出Se和浓HNO3的反应方程式。 (2)已知:Se+2H2SO4(浓)===2SO2↑+SeO2+2H2O 2SO2+SeO2+2H2O===Se+2SO2-4+4H+ SeO2、H2SO4(浓)、SO2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收得到的SeO2的含量,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测定: ①SeO2+KI+HNO3―→Se+I2+KNO3+H2O ②I2+2Na2S2O3===Na2S4O6+2NaI 配平方程式①,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4)实验中,准确称量SeO2样品0.150 0 g,消耗0.200 0 mol·L-1的Na2S2O3溶液25.00 mL,所测定的样品中SeO2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