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社会保障》PPT课件
第六章 劳动监察与劳动争议处理法律制度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第二版)PPT课件)

一、劳动争议处理基本问题
劳动争议的界定要点
劳动争议的学理分类
1.劳动争议的主体是特 定的, 一方是劳动者或其 团体,另一方为用人单位 或其团体;
2.劳动争议的内容以劳 动权利和劳动义务为中心;
3.劳动争议的形式表现 为当事人双方提出不同主 张或要求的意思表示。
劳动争议仲裁的效力: 1.有限的终局裁决。即裁决作出后用人单位不能提起诉讼,
但劳动者可以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的15日内提起诉讼。若劳动者未 在规定时间内提起诉讼,裁决生效。
适用情形:(1)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 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12个月金额的争议;(2)因执 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 争议。
B.“因支付拖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 事项达成调解协议,用人单位在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的,劳 动者可以持调解协议书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 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C.”当事人在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持下仅就劳动报酬争议达成 调解协议,用人单位不履行调解协议确定的给付义务,劳动者直 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普通民事纠纷受理。”
按争议主体: 个别劳动争议与集
体劳动争议
按争议标的: 权利争议与利益争
议
劳动争议的受案范围
属于劳动争议的受案范围的类型:
(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 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3)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4)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 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5)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 生的争议;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关于社会保障的PPT课件

Social Security
.
33
2、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被誉为“福利经 济学之父”的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塞西尔 ·庇古(Arthur Ceil Pigou)。庇古发表了著 名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福利经济学》的出 版标志着福利经济学的正式诞生,庇古被称为 “福利经济学之父
社会福利中能够以货币计量的部分即为狭义福 利——经济福利。庇古认为,经济福利虽然只 是社会福利的一部分,但它对社会福利有着重 要的意义,它决定着社会福利的实现
2、社会化(对象、管理机构、基金来源为三 方) 3、福利性(福利措施、贫困者帮助) 4、强制性(依法参加并照章缴费)
Social Security
.
20
第二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一、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1、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阶段
1) 1834年 英国颁布新《济贫法》为标志
《济贫法》颁布:
首先是英国于1572年通过了强制征收济贫税的条 例,于后才是1601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济贫 法》,该法将已有的宗教或社会救助活动惯例用 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首次由官方划定一条贫困 线,对有需要的孤老病人进行收容,同时为失业 者、贫民小孩提供(有限)的帮助
Social Security
.
21
1834年 英国颁布新《济贫法》
该法认为:人人有生存的权力、政府有 保障公民生存的义务。第一次以立法的形 式确立社会救助为一项社会制度;第一次 设置专门机构和人员从事社会救助的工作
标志社会保障的萌芽
Social Security
.
22
2)对早期社会保障发展的简要评论
.
12
3.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国民收入再分 配形成的社会基金。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讲义PPT张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讲义PPT张前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是现代法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既是劳资关系的基础之一,也是保护劳动者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手段。
本文档汇总了多场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讲义PPT张,旨在为大家提供比较全面的概述,与读者分享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方面的知识点和经验。
劳动法劳动法(Labor Law)是指规范劳资关系、保护和调整劳动者、用人单位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一整套法律规范。
劳动法与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等法律分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和互动关系,是现代法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在前期准备的时候,需要仔细分析和研究有关劳动法的相关规章制度和法律条文,为劳资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打下坚实的法律基础。
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Social Security Law)是指为保障民生和促进社会公平的目的,国家对劳动者、退休人员、残疾人士、无业人员等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风险和需求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系列法律措施。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覆盖了多方面的内容,包括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多个领域。
劳动法与劳资关系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资关系中最基本的法律文书,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关于劳动条件、内容和报酬的协议。
该协议在劳资关系形成和变更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其中,合同期限、工作报酬、福利待遇、工作时间、经济补偿、违约责任等内容都需要仔细核对和协商,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争议和纠纷。
劳动纠纷劳动纠纷是指在劳资关系中,因合同履行、福利待遇、工作量分配等方面产生的争议和冲突。
这种纠纷无论是对工作单位还是劳动者来说都是非常困扰和重要的,因此,在纠纷处理和解决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注重事实调查、证据审查,重视调解和协商,使争议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
劳动保护劳动保护是指为维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合法权益和健康安全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劳动保护主要关注劳动安全、职业健康、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等方面,要求用人单位严格执行国家的安全、卫生和环保标准,对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和健康状况负责。
(经济法课件)第十一章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② 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
a.即时解除。主要是由于用人单位严重违反劳动法律 法规,劳动者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采取的措施。
b.预告解除。预告解除是劳动者基于自身原因,要求 同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2)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① 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 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 的。
① 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颁发的创造发明奖、自然科学奖 、科技进步奖、支付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以及支付 给运动员、教练员的奖金。
② 有关劳动保险和福利方面的各项费用。
③ 离休、退休、退职人员的待遇和各项支出。
④ 劳动保护的各项支出。
⑤ 稿费、讲课费及其他专门工作报酬。
⑥ 出差伙食补助费、误餐补助费、调动工作的旅费和安 家费。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终止。
① 劳动合同期满的。
② 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③ 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 的。
④ 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
⑤ 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 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
二、工资、工时制度与休息休假
1.工资
(1)工资的概念。工资是指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依据 国家有关规定和集体合同、劳动合同约定的标准,以货币 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报酬。
5.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 (1)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 订立后、有效期限届满前,双方当事人或一方当事人提前 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解除双方的劳动权利与义务关 系。
①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 a.即时解除。主要由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或者有 严重过错或者触犯刑法,用人单位可随时通知劳动者解除 劳动合同。 b.预告解除。主要是由于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或因客 观原因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用人单位可以按照法律 规定期限提前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或者以额外支付劳 动者工资的代替方式来解除。 c.裁员。裁员是指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原因一次性 辞退部分劳动者,以此作为改善生产经营状况的一种手段 。
第十一章 社会保障 《劳动经济学》 PPT课件

(二)社会保障的特征
——以维护社会安全和增进福利为目的 ——以社会立法为手段 ——以社会公平为原则 ——以人道主义为本色
社会保障的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
♣ 强制性 ♣ 保证性 ♣ 普遍性
♣ 互济性 ♣ 福利性
二、社会保障的类型
(一)“保险救助”型社会保障模式
1.保险救助型中的社会保险的特点 2.保险救助型中的救助的特点
方法:指针对条文要求,所使用的各种方法 如何符合要求?
方法
(Approach)
展开
(Deployment)
学习、整合
(Learning/Integration)
愿景
战略目标
结果
在评审时,必须考虑过程和结果对关键经营因素的重要度,其最重要 的方面应当在组织概述和诸如4.2.1、4.2.2、4.3.1、4.4.1、4.5.1等条款 中确认,关键顾客要求、竞争环境、关键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尤其重要。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阶段
(一)济贫法的出现 (二)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 (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阶段
(一)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普遍建立了社会 保障制度
(二)众多学派涉入了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
(三)社会保障经济理论出现了新的特点
(四)形成了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的 科学成就
1.社会保险式的优抚保障 2.社会救助式的优抚保障 3.社会福利褒扬性的优抚保障
十一、检查效果
45次
活 动 前
5次 目标
活动后 3次
1)实施对策后,减阻剂故障发生率大大降低,既减少了减阻剂的 浪费,又使生产平稳运行。
2)以每次排堵排放一公斤减阻剂计算: 42次×1 kg × 120元/kg=5040元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4)

❖ 答案:D
❖ 司法考试真题
❖ 2005年
❖ 66.根据劳动法的规定,以下有关工作时间的说法,哪些 是正确的?
❖ A.我国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 每周主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制度
❖ B.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休息2日
❖ 5、工作日小时加班工资=250小时*8.62*150%=3232.50元
❖ 休息日小时加班工资=56天小时*8.62*200%=965.44元
❖ 法定节假日小时加班工资=6小时*8.62*300%=155.16元
❖ 6、休息日加班工资=56天* 68.97*200%=7724.64元
❖ C.用人单位不能实行法定工作时间,需要实行其他工 作时间的,必须经过劳动行政部门的批准
❖ D.用人单位因生产经营需要而延长工作时间的,应当 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而且一般不得超过1小时
❖ 答案:ACD〔?劳动法?第36、38、39、41〕
三、 工作时间的延长及其法律责任
延长工作时间的补偿
1、补偿方式及其适用顺序 〔1〕补休; 〔2〕支付加班加点工资。 ★ 对于法定节假日以外延长工时,应当优 先采用补休的形式。 2、发放加班加点工资的范围 〔1〕企业中不适用事假照发工资制度的职 工,在休息日加班加点后不能安排补休的; 〔2〕在法定节假日加班的。
❖ (三)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每4年给假一次,假 期为20天。
❖ 7、产检假
❖
❖ 8、婚假
❖ 根据?婚姻法?以及?方案生育条例?的规定: 1、按法定结婚年龄(女20周岁,男22周岁)结婚的,可享 受3 天婚假。 2、符合晚婚年龄(女23周岁,男25周岁)的,可享受晚婚 假15天(含3天法定婚假)。 3、结婚时男女双方不在一地工作的,可视路程远近,另 给予路程假。 4、在探亲假(探父母)期间结婚的,不另给假期。 5、婚假包括公休假和法定假。 6、再婚的可享受法定婚假,不能享受晚婚假。
社会保障法PPT课件

社会保障概论(第三版) 21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列教材
7.4 社会保障争议处理制度
7.4.1 社会保障争议的概念
社会保障争议即社会保障当事人之间围绕社会保障 权利、义务发生的纠纷,通常围绕社会保障法律关 系的建立和相应权利、义务的履行而展开。 中国社会保障争议主要发生在社会保险领域。
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与权力、行政、道德和习 惯等共同构成控制社会的力量。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 社会保障关系是国家、社会保险经办组织、社会保障参保人 和受益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现代民主国家中,社会保障是 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基本问题。
第2页/共17页
社会保障概论(第三版) 21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列教材
社会保障概论(第三版) 21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列教材
本章学习要点
社会保障法的概念 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历史沿革 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 社会保法的内容和形式 社会保障争议处理
第1页/共17页
社会保障概论(第三版) 21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列教材
7.1 社会保障法的概念及特征
7.1.1 法律与社会保障关系
7.3 社会保障法的历史发展
7.3.2 中国社会保障法的历史发展
1.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保障立法
2.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保障立法 (1)1949-1966年的创立时期 (2)1966-1977年的停滞时期 (3)1978年以来的改革发展时期
3.中国社会保障立法现状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的社会保障立法又确实十分滞后,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保障立法理念不清晰 二是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不完备 三是立法层次偏低,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社会保障法律少
主编社会保障概论第三版21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列教材11社会保障概论第三版21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列教材22社会保障概论第三版21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列教材社会保障法的概念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历史沿革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社会保法的内容和形式社会保障争议处理33社会保障概论第三版21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列教材711法律与社会保障关系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与权力行政道德和习惯等共同构成控制社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