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 修德博学立志向,只为绿色的梦想
院士题词 - 山东农业大学百年校庆网站

院士题词(排名不分先后)☆原国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两院院士宋健题词:发展农业科学培育英才,是科教兴国之首务。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振声题词:登高必自,宁静致远;登高必自,行健不息。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石元春题词:扬齐鲁之学韵,育中华之英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卢良恕题词:实施科教兴农,加强人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建设现代农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余松烈题词:齐鲁大地,百年学府。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山仑题词:发扬求实传统,再创新的辉煌。
☆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魏江春教授题词:风雨一百载,桃李海内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环境与资源研究所李文华题词:加强农业教育,培养科技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科院吴明珠题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硕果累累,人才辈出,服务三农,富民强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陈宗懋题词: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才是关键。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陈俊愉题词:粮蔬大省,花果之乡,科技兴国,无限辉煌。
☆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农业大学荣廷昭题词:桃李满天,硕果盖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南京农业大学校长盖钧镒题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营造氛围,培育精英。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汪懋华题词:百年学府,英才辈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官春云题词:百年风雨沧桑,百年桃李芬芳。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农业大学向仲怀题词:百年春秋创伟业,时逢盛事更辉煌。
☆中科院资深院士、南开大学申泮文题词: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农业科学任重道远。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农李正名题词:齐鲁大地,百年学府。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题词:百年育人黄河情,千载兴农泰山魂。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瑞玉题词:百年桃李满天下,千秋硕果遍神州。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何鸣元题词:根深叶茂,春花秋实。
耕读狮子山

耕读狮子山作者:张璐来源:《求学·志愿填报版》2022年第05期有些大学,你总是要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才会第一次听说;有些专业,不去了解和学习,你永远无法想象它的全貌。
而听名字会被人误认为是二本、学生总被游客围观拍照的华中农业大学(本文简称“华农”),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华农位于武汉市主城区的狮子山脚下,是国家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
她坐拥近五百万平方米的校园,有着雄厚的学科实力,却低调得像一位田间农妇,从不张扬。
华农的校训是“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短短八个字,鲜活地体现了华农知行合一、朴实勤勉的校风。
在华农都学啥在新冠疫情期间,华农有师生滞留学校,引起大家的密切关注。
在校友们想方设法援助母校的同时,在校的同学间却已广泛流传着一个乐观段子:在学校隔离,可以吃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植科院”)的粮食、蔬菜,可以杀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动科院”)的牛和猪,还可以捞水产学院的鱼吃,怕运不回可以借工学院的拖拉机,完全实现自给自足了嘛!的确,华农像极了一个自成体系的小世界。
在这里,你可以在植科院亲身体验农作物的生长全程,通过分子基因水平解析植物的秘密,还可以趁着院里的兴趣田到收获期时在教室支起一口锅;你可以在动科院学习母猪的产后护理,也可以在实验中剖析动物医学之谜。
你既可以学园艺、学渔业、学茶学、学机电、学食品,拥有一技之长;也可以学育种与繁殖、生物技术工程、计算机与生物信息,在科学领域不断深耕。
别人的实验课,是拿着一堆瓶瓶罐罐做实验或对着一堆方程式加加减减;我们的实验课,是走街串巷寻找不同科属的植物,是让枯枝败叶通过插花艺术绽放美丽,是观察玉米粒的排列解锁遗传和基因知识。
别人的社会实践,是去各个公司实习;我们的社会实践,是在小区当植物医生,是研究市中心的风景设计规划,是分析湿地生态的保护与变迁,是调研当地一种别致的美食……就这样,在大街小巷里留下一个个步履匆匆的年轻身影。
华中农业大学:梦里笑看繁花似锦,心中劳记勤读力耕

华中农业大学:梦里笑看繁花似锦,心中劳记勤读力耕作者:何晨蕾来源:《高中时代》2017年第03期华中农业大学(简称“华中农大”)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南湖狮子山,校园三面环湖(南湖、野芷湖),风景秀丽,环境幽雅,建筑楼群鳞次栉比,教学科研园地集中连片。
学校的科技园是科技部、教育部首批认定的2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的武汉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夕阳如照,晚霞似锦,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此乃校园天地造化之美景;湖畔池杉,苍翠如屏,常有白鹭群集其间,最富自然生态祥和宁静之美;竹影婆娑,闻风而动,枝叶萧瑟,宛若诵读之音,此乃校园情韵之所在;仲秋狮山,枫红菊黄,落叶缤纷,层林斑斓,此乃校园最富时令特色之景致;大桥如虹,凌驾南湖碧波之上,沟通狮子、绣球二山,此乃校园壮美之新景……除此之外,每到三四月份,华中农大的校园里万花盛开,遍野馥郁:桃花园里桃花满枝,灼灼其艳;樱花道上樱花烂漫,娇艳欲滴;梨花园里花叶繁茂,落英缤纷;油菜田里金黄一片,阵阵花香沁人心脾……学子们沉浸在一片片绚烂的花海中,感受百花不负春光竞相绽放生命之华美的精气神,心中牢记“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努力让自己既学好书本上的农业知识,也注重下地躬亲实践,在做到自立的同时回馈社会。
有才的油菜花春日的华中农大以油菜花和桃花最为美丽,大片繁盛的花海映衬在青山绿水之中,那种纯净的美着实令人心动。
学校的油菜田占地1600亩,大片绚烂的金黄冲击着人们的视野,花田与远处经过的火车交相辉映,这画面就是我们青春象牙塔里的永恒纪念册。
其实,这片花田是国家油料作物研究基地,是我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油菜之父”傅廷栋教授领衔的课题。
每一株油菜花都是珍贵的科研材料,被编号并套上袋子。
我见过婺源、湘西的油菜花,觉得华中农大的油菜花更为出色,花比人高,是全国最好的品种之一,还有最新培育的白色油菜花点缀在黄色的海洋里。
给每株油菜花套袋需要很大的工作量,赏花的同学只观赏不采摘,充分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关于公布西北农业大学90周年校庆宣传口号的通知

关于公布校庆宣传口号的通知今年5月,学校启动了校庆主题及宣传口号的征集活动,通过网络征集、走访交流、座谈研讨等方式,共征集到校庆主题及口号75条。
在充分听取师生和专家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最终拟定了12条校庆宣传口号,现予以公布:
笃行九秩树德务滋勇担使命强农兴农
耕读九秩荣光奋进强农兴邦
教稼承志九十载兴农强国向未来
教稼九秩育英才砥砺奋进创一流
九十载情系三农新征程追求卓越
九十载栉风沐雨新征程奋楫扬帆
九秩诚朴经国本兴农勇毅解民生
凝心聚力谱教稼新篇继往开来逐强农伟梦
情系三农九十载勇毅前行创一流
守正创新经国本踔厉奋发解民生
携手奋进新时代踔厉同筑强农梦
兴学兴农盈九秩树德树基创一流
校庆工作办公室
2023年10月20日。
精品解析: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青岛市2024年高一年级选科测试语文试题2024.0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从湖南长沙驱车一个多小时抵达“中国烟花之乡”——长沙浏阳市的沙市镇,穿过乡道上写着“鹤立鸡群冠赤县,源开流远润秧田”对联的三层门楼,便进入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沙市镇秧田村。
勤耕重读是秧田村家家户户盛传的家风。
恢复高考至今,该村已走出28位博士、176位硕士研究生和上千名本科生,是湖南远近闻名的“博士村”。
如今,数百年流传下来的“耕读文化”助推了当地乡村的振兴。
秧田村通过以文促产,推动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研学旅行融合发展,打造出“博士村特色研学”品牌,不仅盘活了农村资源,也带动了农民增收。
秧田村将耕读文化创新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修复了有数百年历史的老龙井、罗氏老槽门等充满农耕文化气息的老建筑。
为弘扬“耕读文化”,激励学生读书,秧田村在村里打造了一面两层楼高的“博士墙”,展示村里28位博士的照片和成就。
墙上写着一行苍劲有力的大字:“知识改变命运,文化孕育美德”。
青砖土瓦、飞檐翘角,一座透着厚重年代感的老房屋紧邻秧田村小学,这是秧田村的农家书屋,延续崇文重教、勤耕重读的习俗,它功不可没。
“农家书屋,人气最旺。
村里的文艺爱好者、退休教师在这里看书;农民施肥、养殖遇到问题,也会来书屋查找相关资料。
”村民邓加长告诉记者。
张秋香老人也经常来书屋学认字,看书读报。
“母亲认识4000多个字,经常给子孙讲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家国情怀。
”张秋香的儿子罗碧儒说,“因重知识的家风一代传一代,家中共走出了12名大学生、2名博士。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无人农场”的创建开始耕地时,空旷的田野中,不见一人,一台无人驾驶旋耕机从机库中自动驶到田间,它在38分钟的时间里完成14亩地的作业后,又自动回到机库,停在自己的位置上;播种之时,无人驾驶播种机一个小时播种完20亩地后,又自动回到机库;需要做田间管理时,无人机在空中来回施肥、喷药,而地面的水田喷雾机则利用它的雾化喷洒技术,对水稻根部和下部常见问题进行防治;丰收季节来临时,无人驾驶收割机在田间忙碌,待它的粮仓装满时,它就给在一旁等候的无人驾驶运粮车发个信号,运粮车就自动走过去从收割机上卸粮,卸完粮后,运粮机就自动开到路边,将粮食卸到无人驾驶卡车上,再由卡车自动运到粮仓去。
这便是华南农业大学创建的无人农场,其创建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副校长罗锡文介绍,从最开始的耕地,到最后的收获,无人农场全程实现了智慧化、无人化。
2021年,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增城水稻无人农场的早稻亩产达到662.29公斤,而当地同一品种的平均亩产为500公斤左右。
从2004年开始,罗锡文团队就开始研究农业机械导航及自动作业关键技术。
他们先后突破了导航定位、路径跟踪、电液转向、电机转向、速度线控等十大关键技术,研制出了无人驾驶旋耕机、播种机、插秧机、高地隙宽幅喷雾机和收获机,实现了耕整、种植、田间管理和收获的全程无人机械化作业。
“一个年轻人坐在田边吃冰激凌,所有的农机都在田里自动作业。
如果看得再仔细一些,你会发现所有的农机都没有驾驶室,都是无人驾驶的,这就是明天的农业。
”在“智慧农业创新院士论坛”上,罗锡文这样形容未来的无人农场。
目前,在全国14个省份,已启动了30个无人农场项目,涵盖水稻、小麦、玉米、花生等多个作物。
这一广泛的应用范围表明无人农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支持。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花信(整理)在人们的印象中,农村人就是种田的,是辛苦的、贫穷的、落后的,他们每天重复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而说起农业类高校,不少人则会高呼“从农业类高校毕业是要去种地的,不要报!” 因此,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凡是带“农”字的专业和高校都会被嗤之以鼻。
投身植物科研 助力农林医药发展——记华南农业大学吴鸿教授

58 2021.05吴鸿,华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兽用中药与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大学生物学课程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结构与生殖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农业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他主要以热带亚热带植物为研究对象,紧密结合农林业和医药生产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植物的结构与功能,同时开展重要南药的引种、栽培及开发利用。
作为教师,吴鸿始终把立德树人,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作为首要任务,先后承担本科生、研究生《植物学》《植物学实验》《高级植物学》《植物细胞超微结构,《植物学文献综述与专题讨论》《植物科学进展》等课程。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主持持教改项目8项,取得一系列成果。
同时他还主编了《植物学》《植物学实验指导》等教材,著述有《裸子植物花粉生物学》,参编《植物分泌结构解剖学》《植物解剖学》《裸子植物结构图谱》等书籍。
他负责的植物学课程先后获批广东省精品课程《植物学》,广东省高等学校植物生物学教学团队,《植物学》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荣获广东省首届“教学名师奖”、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等称号,先后培养博士后5人、博士研究生17人、硕士研究生57人。
科研工作上,吴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十余项。
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 论文90余篇,总引用频次1000余次。
两篇论文被F1000推荐为必读论文,两篇论文入选Web of Science 高被引论文。
获得两个国家二类新兽药证书(2014新兽药证字44号,45号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件,制定农业农村部和广东省地方标准4项,7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
获得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立天地之初心,解民生之多艰

立天地之初心,解民生之多艰作者:周航来源:《高考金刊·理科版》2018年第02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屈原在《离骚》中的感叹,其中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两干多年来一直感动并激励着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之繁荣,民之幸福,矢志向前。
2013年6月,我选择到中国农业大学念书,了解到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时,内心一阵澎湃。
一句“解民生之多艰”振聋发聩,将先人同情之“哀”转变为后人担当之“解”,这是一种多么震撼人心的民族奋进与家国情怀!农大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我既感受到物性的神奇,又感受到人性的可爱。
“438”段子与“985”牌子玩趣数字间在农大人的朋友圈中,常能看到这样的段子:很多学弟学妹来问我,664能不能去北大?我说,664可以考虑一下清华,但是对于北大,可能有点费劲,毕竟696才能去北大。
我们一般都是坐四号线到北大东门,如果坐696,实在有些堵,而664只能到清华西北门。
不过,438就能来农大,东区西区都可以。
段子仅供娱乐,却能体现出农大学子由内到外透露出的谦虚与朴实。
顶着“国字号”校名的确会给我们带来光环,但“农业”二字在不少人看来,只能是三本、二本院校的专属名词。
几乎每一位农大学子都经历过在介绍学校时,被路人甲的一句“二本还是三本”雷得外焦里嫩。
438作为北京一条公交线路,连接中国农业大学东、西校区,给我们日常出行带来不少便利。
从空间上来说,438能带你到农大。
若高考只有438分,那便和“985”高校之一的中国农业大学相差甚远。
问道农大中国农业大学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追溯到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
历经百年世纪风雨,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农业工程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业与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与自动化科学、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群。
从诗意感动到田园式浪漫诗意婉转,微光渐浓“你的青春,我的白发”属于农大学子特有的浪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农业大学修德博学立志向,只为绿色的梦想2010年03月11日来源: 南方都市报去年重建的红满堂就像一座白色城堡,是华农校友心目中的母校标志之一。
1940年,中大农学院辗转迁回湖南宜章山村栗源堡,图为栗源堡校舍。
华农大的源头是1909年成立的广东省农事试验场及农业讲习所,图为讲习所大门。
60年代,丁颖教授(右1)在田间考察粮食生产状况。
均为资料图片雕塑广场上的丁颖像。
华农校内有五湖四海一片林,这就是昭阳湖,雕塑广场就在湖畔。
广州名片名牌学府系列总第125期候选名片124号华南农业大学提名辞华南农业大学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农业教育基地,影响遍及东南亚,培养了多位中科院院士。
索引华南农业大学已走过百年,是广东省和农业部“九五”、“十五”共建“211工程”全国重点大学。
该校立足华南、立足农业,建立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继续教育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
学校现已发展成为拥有86个本科专业,9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在校生4.1万多人的农、工、文、理、经、管、法多科性大学。
唯心质朴的华农已经“农转非”一位朋友,一个20世纪末入学华农的男生,曾经向我们炫耀他那田园般的大学生活。
当年因为学校宿舍建设与调整问题,他们大四时搬进了学校的小平房,开启了自给自足的富足生活,房前养鸡,养狗,周围空地上则开垦了一块实践自己园艺专业的小菜地。
这就是我用以想象华农的最初凭证。
若干年后,因为投简历,我第一次踏入华农的校园。
若干个月后,我成为了华农人。
教师培训课上,讲台上的老师总让下面不同高校的新教工们,用一个词形容自己服务的新学校,“质朴”是新教工们对华农的人或校园最一致的总结。
质朴曾是一个褒义词,而在今天应该是一个变色词,要视具体情形而定。
在听到大家的总结,刹那间心头必然有一疑问,这是对人和事最不带前提的真切感受,还是在“农校”这么一个概念性理解下的总结。
在人们的心中,农校的人就是有知识的农民,且花上好几万,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专业的农民。
这与大众理解的正常逻辑相反,农村的孩子好好学习,到城里上大学,成为城里人。
这也是农校招生一直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也是导致许多农校改名的社会压力所在。
一样的专业设置,一样的教职群体,一样的学习氛围,因为没有了“农”字而命运改变了,进入高校的重点就变成了最后文凭上的那个校名。
农校的传统专业面对学校的转向,或是更改专业的名字,或是摆脱自己的乡村气息,与最时尚的话题勾连在一起,与时俱进。
共同进入无农业社会。
我那个怀念华农的朋友,终于在百年校庆的时候回到母校。
绕过整治后的景观湖,穿过拓宽的马路,辨认由风雨球场变来的湿地公园,发现新建造的教学楼和宿舍楼,他说他迷失了,他的华农不见了。
这都是源于对“农”的印象,和“农”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这与我们去说服别人,“农”可以很先进,可以很“潮”,或是用城市所没有的新鲜空气,健康饮食,安逸的生活去诱惑他们走向“农”之道,源自相同的认知。
一位华农的老教师告诉我,当年他们为了红薯高产,把宿舍的灯拉到了红薯地,以此延长红薯的光照时间。
还有一位老先生告诉我,他们拉粪灌溉田地的小灌水车,是他们运动会检阅队伍中的亮点。
在他们的眼中,我看到的是,他们干他们信仰的事情,他们相信他们所干的事情。
这就是我理解的丁颖精神。
□朱林现场传真华南农业大学地处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占地8250多亩,山水相携。
选择3月走进华南农业大学的校门,是个不错的时机。
春天的华农大散发着植物的香气。
在校园里穿行,喷泉、湖泊时不时出现在眼前,清澈的水面倒映着蓝天绿地和红砖墙。
标志红满堂有个“广东壳”在众多红砖墙体的建筑中,红满堂这座白色的圆形堡状建筑便显得有些特别。
它算是华农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旧红满堂于1958年建成后,一直作为学校政治学术文化生活的中心,1999年因建筑安全原因被拆除。
2009年应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友的要求于原址按照原貌重建。
重建后的红满堂重现“广东壳”的独特造型,地上地下共二层,工程总面积1049平方米。
红满堂作为学校高端学术活动、校友活动以及重要国内外来宾的接待专用场所,同时也是十万校友重温历史记忆、追思成长情怀的物质载体。
被称为“广东壳”有一段来历。
红满堂是全国第一个砖拱驳壳建筑,由华南理工大学李淑敏、蔡益铣试验性建成,大胆采用了砖拱结构。
继它之后暨南大学、广州体育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均先后建造起这种建筑。
唐山大地震之后,因为安全原因,其它三所学校的驳壳建筑被拆除。
但红满堂那时未拆除,还吸引了全国著名的建筑家前来观看。
这种独特的建筑便被专家称为“广东壳”。
精华5号楼是毕业留影胜地华农大百年经历了多次结构重组、校名变迁。
1926年7月,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随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农科,1931年改为中山大学农学院。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由原中山大学农学院、岭南大学农学院、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和病虫害系的一部分合并成华南农学院。
丁颖教授任首任院长。
校内的4、5号楼及钟楼便是当时中山大学农学院的一部分。
翻新过的5号楼还保留了历史沧桑感。
竣工于1934年,建筑面积达5294平方米。
5号楼最初是中山大学理学院,后来为华南农学院办公地点,现作为华南农业大学校史展览馆、丁颖纪念馆。
校史展览馆以大量珍贵的图表文字等展示我校百年办学历史和办学成就;丁颖纪念馆以丰富的图文资料展示着丁颖及其华农老一辈科学家开创华农基业、一生为农科教育事业奋斗的事迹。
4号楼建于20世纪30年代,总面积约2085平方米,原为中山大学化学馆,后为华南农大生物学院办公楼,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办公场所。
钟楼位于4号楼西侧,为一明清建筑风格凉亭,凉亭顶部悬挂一口大石钟,在原中山大学时期用敲钟以示上下课,钟声洪亮悠远,庄严肃穆。
这一古楼群据说是出自著名设计师吕彦直大师之手,5号楼被视为华农古典建筑的正统,它以中西合璧闻名,外观承继了明清宫廷建筑的气度和样式,线条简洁明快,又不失磅礴之势;内部钢筋水泥构建,却全无虚浮之气。
细部更有飞檐翘角上排列整齐的灵兽,古雅多彩的雕花玻璃,墨绿色的正六形石砖等等,设计细致入微,蕴藏丰厚。
这里是华南农大学子毕业留影的必选之地,正所谓“深庭广宇育英才,风华学子竞风流”。
春趣昭阳湖湖畔八院士华农大校园里春意盎然,小风吹,小水漾,当日所见最有春趣的地方是院士广场。
中午时分,阳光洒在院士广场中央的昭阳湖面。
昭阳湖因形如圆月而得名。
顺着水波看去,可以发现零星的小野鸭。
如果走路的动静太大,它们就“噌”地一声钻进旁边的水草丛里。
不过响得热闹的蛙声是不会影响到它们的,大家和谐共处。
昭阳湖湖畔的院士雕塑广场建成于2009年10月。
在华农大工作、学习过的陈焕镛、丁颖、赵善欢、卢永根、庞雄飞、蒲蜇龙、黄耀祥、郑儒永等八位院士的白色雕像坐落在湖畔,栩栩如生,灵动睿智,使整个湖泊儒雅高洁,意味深厚。
名人堂“中国稻作学之父”丁颖丁颖(1888-1964)1924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院长和华南农学院院长及中国农科院院长等职。
著名稻作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稻作学之父”。
经长期研究,丁颖认定中国栽培稻种起源于华南,现分布于华南的多年生普通野生稻是中国栽培稻的祖先。
独创稻种系统分类法,并对我国稻作区域进行科学的划分。
独创“区制选种法”,提出“水稻品种多型性”理论,毕生育成水稻良种60多个。
其中1933年育成良种“中山一号”,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野生稻抵抗恶劣环境的种质转移到栽培稻上,在生产中广泛种植达大半个世纪之久。
1936年通过杂交获得世界上第一个“千粒穗”品系。
其晚年主持中国水稻品种光温生态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他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人民教育家。
振兴中华农业和兴办教育,是他毕生的执着追求。
农业机械装备专家罗锡文他是当今我国农业工程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农业机械装备机电一体化和水稻生产机械与装备著名专家。
从事农业工程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39年,具有机械工程、电子工程与农业生物系统工程等多学科的坚实基础、较长期的基层农机企业工程实践背景和丰富的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组织管理经验及国外合作研究经历。
在南方水稻生产机械化和农业机械装备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推动我国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和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相关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近十多年来,他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和多个全国农业工程教育与学术组织的副理事长职务,在同行中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
他首创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成果已在南方稻区快速推广。
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罗富和年少时理想的职业是做一名机械工程师,但是他进了华南农学院,成为林学专家;在青年时代,他就跨入了中国民主促进会之门,历任民进广东省主委、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
罗富和在华南农业大学当了8年副校长。
他分管科研,而在当时因为条件太差,科研是薄弱环节。
从国际水稻所回来的一位博士,其实验室就是一个破房间,满地稻种,两个书架。
罗富和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局面。
他积极奔走,取得有关方面的理解支持,不断改善实验条件,最终争取到数百万元资金,建设起一个国内先进水平的实验中心。
史记1908年美国康乃尔大学唐有恒博士放弃美国联邦农业部技师职位回国,被两广总督委任为农师,着手筹建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及其附设农业讲习所;1909年10月试验场和讲习所获清廷农工商部批复“切实兴办”。
1910年4月正式招生入学,5月奉命改为农业教员讲习所,办学层级“与高等学堂同等”,即相当于现今的大学专科程度;1917年在高等农林讲习所的基础上,改建为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立国立广东大学。
至此,学校成为广东大学的一部分;1926年7月随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农科。
1930年改为中山大学农科学院,1931年改为中山大学农学院;1937-1945抗日战争时期,农科学院三易其所,经历石牌时期、西迁澄江时期、栗源堡时期、连县五华时期;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由原中山大学农学院、岭南大学农学院、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和病虫害系的一部分合并成华南农学院。
丁颖教授任首任院长;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华南农学院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8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改制改名为华南农业大学;1994年农业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同建设华南农业大学。
1996、1997年分别通过“211工程”(首期)部门预审和立项论证;2009年11月8日华南农业大学建校100周年。
对话校长大学既要有大师,也要有大楼要有大树,更要有大爱◎陈晓阳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广州名片:华南农业大学历经百年,形成了怎样的学校气质?陈晓阳:从学生身上反映出的学校气质就是质朴,他们都依着农业这条脉络,特别朴实,特别能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