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及战略储备应对分析-精品

最新 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及战略储备应对分析-精品
最新 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及战略储备应对分析-精品

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及战略储备应对分析

中国粮食问题:中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及战略储备》内容包括:农业——无可替代的永恒的产业、粮食——发展中国家的弱势产业,发达国家的战略武器、中国应予直面的粮食战线、新的亿吨级增量——发展中的我国对粮食产量的期盼、应予特别关注的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储备、《中国粮食问题:中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及战略储备》主旨与架构等。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主要对宁夏吴忠市现有耕地资源、水资源总量及构成、农业结构及粮食生产水平、主要优势粮食作物等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概括性阐述。按照吴忠市现有人口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模型,对中长期粮食需要量进行了预估,进而提出了把主推粮食作物良种放在首位、加大中低产田升级改造、提升吨粮千方水应用能力、加大非农用地复垦力度、提倡粮油高产创建、提升农业科技能力、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推行土地流转与集约化经营等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对策。同时,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储备,提出了将耕地保护制度严格落实到位,确保红线、认真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制和耕地管理办法,严把粮食应急预案,保障粮食储备能力等应对对策。

关键词:粮食;能力提升;储备;对策

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究其原因,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主要表现为:①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用地以每年10%以上的

速度增长,城镇用地浪费严重(基本上是靠征用近郊土地及占用耕地),小城镇发展的模式依然是粗放的外延式扩张型,村镇用地扩展无度,工矿交通废弃地多,但废弃地复垦率不足10%;②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对耕地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气象灾害引发的地质灾害,如泥石流、塌方和滑坡等对我国耕地造成了毁灭性破坏,每年成灾面积都高达2000万~3000万hm2;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加重;④盲目无序的毁林造田、围湖造田、过度放牧等行为加剧耕地破坏。因此,在耕地日益减少的局面下,如何保护有限的耕地,如何提升单位面积粮食生产能力,如何应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并做好战略储备亟待解决。

一、吴忠市农业发展现状

1.1耕地资源

吴忠市现有土地面积20193km2。2014年耕地总面积31.2万hm2,占吴忠

市土地总面积的15.45%。其中水田和水浇地9.1万hm2,占全部耕地的29.17%;旱地22.1万hm2,占全部耕地的79.83%。按吴忠市人口139.81万人测算,人均耕地0.22hm2,同时还有园地0.95万hm2,林地13.51万hm2,草地8.82万hm2,其他土地1.34万hm2,城镇及工矿用地0.53万hm2,交通用地0.4万

hm2,水利及水利设施用地0.04万hm2。山区有90.7万hm2的广阔草原,是滩羊、甘草的主产区。

1.2水资源总量及构成

2014年吴忠市辖区年降水量35.871亿m3,地下水资源量4.796亿m3,扣除重复计算量4.596亿m3,辖区水资源总量1.063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78.35m3,地表水利用价值不高。引黄灌区地下水主要来自灌区和黄河补给,其它地区地下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除局部泉水出露外,其余都埋藏较深,可利用量较少,因此,吴忠市辖区用水主要来源于黄河水源。

1.3农业结构及粮食生产水平

截至2015年底,吴忠市农林牧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71.9亿元增加到115.2亿元,农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37.2亿元增加到60亿元;吴忠市粮食播种面积21万hm2,粮食总产量突破百万吨,实现“十二连增”;蔬菜总产量达到90多万t,人均644kg,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00kg;牛羊肉总产量11.1万t,人均79kg;鲜奶总产量59万t,人均422kg,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吴忠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5041元增长到9240元。这些成就使得吴忠市在宁夏农业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巩固。

1.4主要优势粮食作物

吴忠市主要优势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和马铃薯。吴忠市主要区域分为引黄灌区、扬黄灌区及中部干旱带。引黄灌区包括利通区和青铜峡市,种植的主要优势粮作物有春小麦、冬小麦、水稻和玉米。扬黄灌区包括红寺堡区、同心县和盐池县中北部地区,种植的主要优势粮作物有春小麦、冬小麦、玉米和马铃薯。中部干旱带主要包括同心县下马关、预旺地区,盐池县南部大水坑、麻黄山、高沙窝以及孙家滩等地区,种植的主要优势粮作物有冬小麦、玉米、马铃薯及小杂粮。

二、吴忠市中长期粮食需求量预估

近几年吴忠市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为10.95‰。根据现有人口及吴忠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数学模型,可预计2015年吴忠市人口为146.5万人,2020年为155.2万人,2030年为174.2万人。按照营养学人均每天需要大米0.5kg或者面粉0.5kg计算,折合成原粮人均每天需要粮食0.667kg,人均每年需粮食243.5kg,但考虑到吴忠市畜牧业发展迅猛的实际情况,涉及到畜牧业发展中的饲料用粮、食品工业加工用粮、化工业原料用粮等综合因素,吴忠市人均自给标准为每人每年需要粮食400kg(全国人均自给标准为每人每年370kg)。按照人均每年食粮需要量400kg计算,2015年吴忠市粮食需要量为58.6万t,2020吴忠市粮食需要量为62.1万t,2030吴忠市粮食需要量为69.68万t。随着人口自然增长和耕地的不断减少,要保证今后吴忠市人均粮食需要量以及粮食安全,并做好粮食战略储备,就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三、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对策

3.1把主推粮食作物良种放在首位

良种推广是实现粮食生产能力的首要条件。在吴忠市农业生产中,目前应重点推广单产及潜力高的粮食作物品种。春小麦主推宁春4号、宁春39号、宁春47号等品种;冬小麦主推宁冬10号、宁冬11号等品种;水稻主推宁粳43号、宁粳28号、富源4号、宁粳41号等品种;玉米主推正大12号、宁单11号、宁单13号、先玉335等品种。其中,正大12号、宁单13号、宁单11号为灌区玉米种植首选品种;山区以先玉335为主。近几年吴忠市引进新引

KXA4574、郑单958、中单909、农大626、陕单609、德美亚1号等新品种,有望实现玉米品种的再次更新。马铃薯主推冀张薯5号、冀张薯8号、晋薯7号、大西洋等品种。未来几年内,应逐步提高粮农购买良种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良种覆盖率,尤其在马铃薯产业上,通过马铃薯繁种基地建设项目,大力提升马铃薯良种覆盖率。

3.2加大中低产田升级改造

吴忠市国土资源局第二次耕地普查资料(内部)显示,截止2014年吴忠市耕地面积31.2万hm2。其中,高产田6.79万hm2,占21.8%;中低产田24.41万hm2,占78.2%。未来中低产田的提升改造是吴忠市粮食发展、增加单位产量的主要途径。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继续通过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农业土地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耕地质量建设、农田林网建设、生态移民土地整治工程、测土配方、土壤有机质提升等大型综合土地治理项目,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步伐,提高耕地质量,使吴忠市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走上数量、质量并重的新路子,规范耕地占补平衡。通过这些项目,使困扰吴忠市粮食生产大发展的中低产田改造逐步形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重、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的模式。建议每年以12%的进度改造中低产田(约2.67万hm2),从根本上改变吴忠市目前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高产田比例偏低,大量中低产田亟待治理的难题,为吴忠市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增添后劲。

3.3提升吨粮千方水应用能力

国家黄河水利管理委员会每年分配给吴忠市农业灌溉的黄河水量为9.66亿m3,设计灌溉面积为13.27万hm2,目前有效灌溉面积9.11万hm2,平均灌溉用水量为10602.0m3/hm2。以后国家黄委会每年分配给吴忠市的黄河灌溉水量底线维持9.66亿m3不变,所以在水量供应日趋紧缺的局面下,必须通过加大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灌溉面积。可因地制宜,大力推行灌区水稻控灌、旱作节水(玉米)、沟渠硬化配套工程技术、山区小畦田灌溉、窑窖集雨、秋春季覆膜保水增温、喷灌滴灌、抗旱剂增湿抗旱等高效节水技术,有效提高扬黄水及自然降水的利用率,逐步改变过去中部干旱带农业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对吴忠市南部山区粮食安全生产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由此看来,未来20年在黄河灌溉用水不增加的情况下,要保证吴忠市粮食用水的需求,实现粮食单产总产的增长就必须通过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旱作高效节水农业的推广、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水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益不断提高。

3.4加大非农用地复垦力度

据吴忠市第二次耕地普查资料显示,截止2014年吴忠市耕地面积31.2万hm2,与现有耕地32.7万hm2相比,尚有1.5万hm2非农用地复垦的利用空间。因此必须通过实施土地整治、占地平衡、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生态移民建设等项目,加大非农用地复垦力度,开发新的耕地。1.5万hm2非农用地若全部复垦,有望形成的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达到334万kg以上。

3.5提倡粮油高产创建,提升农业科技能力

加强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促进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目前,吴忠市正在全面开展粮油高产创建项目工作,已创建粮油万亩高产片27个,面积达3.94万hm2,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高产创建中,主推春小麦套种玉米高产栽培、冬小麦北移高产高效栽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玉米综合增产、马铃薯种薯脱毒及抗旱节水、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覆膜保墒旱作节水等成熟的技术。同时要加大力度推广目前已储备和准备推广的灌区冬麦后复种籽粒玉米和青贮玉米栽培、水稻大棚育秧、水稻全程机械化栽培、水稻吨粮栽培、玉米全程机械化栽培、玉米吨粮栽培等技术;扩推山区一膜两季栽培、全膜大垄套种、全膜双垄沟播补灌、膜下滴灌补灌、冬小麦全膜覆土穴播等技术。

3.6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吴忠市现有农技推广机构41个,专业技术人员413人。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良种繁育体系、防疫灭病服务体系、农业智能信息网服务体系、农业机械服务体系、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民农业知识技能服务体系、产销服务体系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壮大人才队伍,积极发展农村,更好地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和“阳光工程”、“百万农民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实用技术培训,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推行“科技特派员行动”,通过技术人员、农民科技员、科技特派员等模范,提高新技术的推广利用,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的有效提升。

3.7推行土地流转与集约化经营

建设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粮食生产基地,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形成规模效益,对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和催化作用。截止2015年,吴忠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达5.4万hm2,流转的土地主要用于发展优质粮食及其他特色优势产业,通过统一整合、统一规划、统一产供销、统一管理,进行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十分显著。这种模式的推广,可有效推动“中航郑飞塞外香”、“法福来”等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涉农企业的发展,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完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今后,应加大土地流转与集约化经营模式的推广与扩充,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比。

四、确保粮食安全及战略储备的对策

4.1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

为促进吴忠市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对基本农田实行最严格的特殊保护,必须严格执行《吴忠市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吴忠市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制度》、《吴忠市基本农田严格审批与占补平衡制度》、《吴忠市基本农田保护区用途管理制度》、《吴忠市基本农田保护监督检查制度》、《吴忠市基本农田环境保护制度》、《吴忠市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吴忠市基本农田保护碑设立制度》、《吴忠市基本农田保护动态巡查制度》等九项制度,切实落实到位,以确保耕地不受侵犯。吴忠市现有耕地总面积32.7万hm2,划定的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30.2万hm2,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得低于24.1万hm2。

4.2认真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制和耕地管理办法

认真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制,自治区、市、县、乡、村、农户层层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将耕地占补平衡和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一并列入各级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制订考核细则,扩大考核范围,把保护责任落实到田间、地块和村组责任人。严格落实县(市、区)、乡(镇)两级政府《领导干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离任制度》。按照耕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发展用地得到有效保障的要求,建立健全土地执法监察长效机制,使耕地得到切实保护。开展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健全完善“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土地资源综合监管体系。

4.3严把粮食应急预案,提升粮食储备能力

为有效预防和及时应对因突发事件引起的粮食安全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吴忠市粮食应急预案》对粮食应急状态预警、应急状态等级划分、文件信息报道及上报程序、通讯保障、奖惩措施、应急状态下粮油采购、调拨、加工、运输、供应以及对应急成品粮加工生产企业和定点粮食应急供应网点都作了详细规定。在市人民政府监督指导下,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按照各自职责权限开展工作,保证应急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以达到吴忠市每年库存原粮0.6万t、成品粮0.1万t,成品油0.01万t的市级粮食储备规模量,保证吴忠市级成品粮油储备城镇常住人口不低于可供应10d口粮标准的核定。

[1]刘向荣.吴忠市统计年鉴[K].吴忠:吴忠市统计局出版社,2008.

[2]刘向荣.吴忠市统计年鉴[K].吴忠:吴忠市统计局出版社,2009.

[3]刘向荣.吴忠市统计年鉴[K].吴忠:吴忠市统计局出版社,2010.

[4]李玉清,杨建功.吴忠市利通区志(农业志)[K].吴忠:吴忠市地方志办公室,1996.

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

29卷第5期2007年9月资 源 科 学RES OURCES SCIE NCE V ol.29,N o.5Sep.,2007 文章编号:1007-7588(2007)05-0143-07 收稿日期:2006-11-30;修订日期:2007-01-19 基金项目: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中国区域性耕地资源变化影响评价及其预警” (编号:2004DI B3J092)。作者简介:石淑芹,女,山东淄博人,博士生,研究方向土地利用与GIS 工程。 E 2m ail :ssq0533@https://www.360docs.net/doc/cb1351187.html, 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 ———以吉林中西部地区为例 石淑芹 1,2 ,陈佑启 1,2 ,姚艳敏 1,2 ,李志斌 1,2 ,何英彬 1,2 (11农业部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 100081;2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 摘 要:在目前我国粮食供需相对紧张,部分耕地非农化利用的趋势日渐明显,政府粮食安全目标与农户利益之间的矛盾尚未真正解决,农产品市场日趋国际化以及国内粮食生产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分析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变化格局与态势,研究其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GIS 空间分析技术,着重从空间分布角度,通过研究两个不同时期区域耕地数量变化及引起的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变化,探讨区域耕地数量与质量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综合影响,并以吉林省中西部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 明:①吉林中西部地区耕地数量净增加了0182×104hm 2 ;②减少的耕地中,三等地减少数量最多,一等地减少量最 少;增加的耕地中,五等地增加数量最多,一等地增加数量最少;③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粮食总产净增加了0152× 104 t 。其中耕地减少使本地区粮食总产减少了39109×104 t ,二等地和三等地的减少对粮食总产有较为突出的影响, 分别占粮食总产减少总量的28136%和44182%。同时增加的耕地中,二等地的增加对粮食总产增加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占本区粮食总产增加量的44153%;④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必须保证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双重平衡。 关键词:耕地变化;耕地质量评价;粮食生产能力;GIS;空间分析 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耕地数量减少、耕地质量下降与粮食需求量迅速扩张已经成为一对不可避免的矛盾。因此,分析研究当前耕地资源的变化格局和态势,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成为必然的战略选择。 国内外在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评价方面已经做了较多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中,国内外在耕地资源动态监测领域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1,2],同时耕地质量评价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3~5],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均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评价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在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评价方面,欧美地区由于人均耕地资源较多,其研究更多侧重耕地质量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国内由于人均耕地少,耕地资源分布不均等原因,即注重耕地数量对粮食生产影响研究,也有一些关于耕地质量对粮食单产影响的评价,相当一部分研究工作其目标是从耕地数量入 手评价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研究方法上,国内利用统计数据进行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与粮食总产和粮食单产之间相关分析的居多,很多关于耕地质量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研究因数据资料不足等原因而局限于定性描述,或仅对耕地中的土壤肥力变化进行定量研究,目前还缺乏耕地变化空间分布与粮食生产能力关系分析 [6~15] 。 鉴于此,本次研究以吉林省中西部地区为例,利用“3S ”技术,着重应用GIS 空间分析优势,通过研究两个不同时期区域耕地数量变化及引起的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变化,探讨区域耕地数量与质量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综合影响,为加强区域耕地资源保护、管理和有效利用,改善粮食生产条件,稳固粮食生产体系,保护区域粮食生产能力提供可靠的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土地总面积为798×104 hm 2 ,位于吉林省松嫩平原的西南部,包括镇赉县、白城市、松原市、洮南市等17个县市(图1)。地势海拔在

河南省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项目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河南省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项目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发布单位:农村水利处时间:2010-12-30 浏览1915 人次 河南省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项目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工作,全面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和粮食增产任务,根据《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凡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水利部联合下达投资计划的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项目,均依照本办法进行建设管理。 第三条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由中央和省、省辖市、县(市、区)共同投资建设。根据各县(市、区)在《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河南省实施规划》中承担的粮食增产任务,按照钱粮挂钩的原则,安排相应的建设任务和投资。 第二章主要建设内容 第四条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高产稳产粮田建设,包括排灌沟渠、地埋管、桥涵闸、集雨蓄水设施、机井配套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土地平整、机耕道、农田防护林、积肥设施等; (二)良种科研繁育体系建设,包括农业科研体系、粮食作物国家制种基地、良种繁育基地、育秧大棚、工厂化育秧设施等,改善育种科研实验室条件、制种田基础设施条件以及配套种子检验、加工等设施设备等; (三)县级农机、植保、土肥、种子质量检测、水利等粮食生产服务体系建设,包括购置示范样机、测试、培训、监理等设备以及配套设施,病虫观测场、试验检测化验室、地力墒情监测点、储藏室等设施以及配套仪器设备配置,排灌实验设备设施等。

我国粮食供求预测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对策

南京农业大学 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农业经济学研讨班 学号姓名2010106093 熊皛白 所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任课教师胡浩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印制

我国粮食供求预测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及其变化趋势,对我国未来粮食供求情况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保持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面临着较大压力。本文进而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入手,剖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构成要素,并针对不同要素提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对策。 关键词:粮食供求情况;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引言 近年来,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及价格波动日趋剧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权威组织纷纷表示,未来世界粮食供求形势不容乐观。国际粮价变动通过贸易等途径影响我国,对我国保障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和提高粮食宏观调控水平提出新的挑战。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研究如何在全球粮食供求情况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保障中国自身的粮食安全,显得非常重要。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给日益丰富,供需基本平衡。但我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大,粮食安全的基础比较脆弱。从今后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和供需形势呈现出较好局面,为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奠定了重要基础。2010年12月,中国向世界宣布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在世界粮食生产史上书写了崭新的一页。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粮食生产逐步恢复,但继续稳定增产的难度加大;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出现逆差,大豆和棉花进口量逐年扩大;主要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受人口、耕地、水资源、气候、能源、国际市场等因素变化影响,上述趋势难以逆转,我国粮食和食物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我国粮食供需区域性和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南方销区、西部及西南部分地区存在缺口。粮食主要品种中,

中国粮食生产状况分析报告

中国粮食生产状况分析报告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选取我国1978-2011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检验,并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的大小进行比较,最终建立合适的回归模型,对其做统计和经济意义上的分析,并根据结果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业粮食产量有效灌溉面积受灾面积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一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建国后,在经历人民公社运动、大跃进以及文革的浩劫后,农业发展严重滞后,无法满足人民的需要。1978年改革开放也首先在农村地区开展,实行家庭生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有了快速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粮食产量也不断上升。可是农村人口和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也制约着粮食产量的进一步增加。到底是哪些因素制约着粮食产量呢?针对这个问题,本文选取了我国1978年到2011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回归

模型,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在通过分析知道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后,提出了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 二、数据收集 本文选取了1978年至2011年的34组数据,从数据个数来看完全满足多元回归模型的设定需要。选取1978年以后的数据主要是因为1978年之前,由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农业数据的浮夸形象,以及文革期间农业生产的停滞等非正常社会现象会影响模型的分析,故从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开始选取数据。1978年-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与相关投入的数据表 三、模型设定 1、分别做被解释变量(Y)与解释变量(X1、X 2、X 3、X 4、X5)的散点图,结果如下: 由散点图可知,解释变量与别解释变量间的线性关系并不明确,故对原方程两边同时取对数,建立新的回归方程 3、为了方便计算,对变量进行重新定义,在eviews对话框中输入genr y=log(y) genr x1=log(x1) genr x2=log(x2) genr x3=log(x3) genr x4=log(x4) genr x5=log(x5) 建立新的回归模型,结果如下图 由上图可知新的多元回归模型为 Y 2.4080780.078124X10.603457X20.401626X3 1.461565X40.128441X5 四、模型的检验与调整

今年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形势分析预测

今年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形势分析预测 本年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形势分析猜测 本年要继续保持农业进展的大好形势,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意义十分重大,任务十分艰巨。从国务院在江西召开的部分主产省粮食生产座谈会上知道到,本年全国农业和农村进展,与去年比有很多有利条件,但同时存在不少不利因素。 从有利条件看,大致有六个方面: 第一,“三农 ”进展的宏观环境更加有利。从中心到地方更加重视“三农”工作,确实进一步把“三农”工作摆在全党和各地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各地关怀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在各方面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基本形成共识。 黑龙江省副省长申立国说,黑龙江各级政府重农抓粮的的积极性有了新的提高,特殊是本年中心对粮食主产县通过转移支付给予奖励补助,进一步调动了各县市进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省级农业专项资金投入比上年增加1.3亿元,增长14%;各市、县也明显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仅农机补助就已落实1080万元;各级工商、农业、物价部门也积极加强对农资市场的治理,操纵农资价格过快上涨。 第二,“三农”进展的政策办法进一步强化。本年中心“一号文件”,在稳定和完善去年行而有效的政策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惠农政策。从中心来讲,在去年减少税收302亿元的基础上,本年全国还要减免农业税214亿元。粮食直补资金由去年的116亿元增加到本年的130亿元,良种补助资金由去年的28亿元增加到37亿元。农机补助从去年的4.6亿元增加到本年的7亿元。同时,扶贫开发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村教育、卫生、交通资金,都有明显的增加。中心还拿出150亿元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实行转移。总的来看,在去年净增400多亿元的基础上,本年国家将要继续增加400亿元。 第三,农业生产的投入能力增加。去年,全国粮食增产,农村各业进展好,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应该说是自有资金多了。别的,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国已全面展开,农村金融投入有所增加。据黑龙江省统计,本年全省农民自筹生产资金可达120亿元,比上年增加15.5亿元。农村信用社可投放100亿元,比上年增加17亿元。加上近24亿元的粮食直补和良种补助资金已经发放到位,全年备耕生产资金的供给能力为多年少有。同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的农田水利建设抓得较好,新建抗旱水源工程和防汛工程。农田水利特殊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又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加强。这为本年的农业生产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第四,科技兴农的氛围和工作力度有所强化。各地政府都组织了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办事,各级农业部门启动了科技入户工程,各级更加重视依靠科技来增产增效,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全国的科技培训和办事也全面展开。本年江西农民购种出现了“两多”情况,一是争购早熟和特早熟早稻种子多,同比增长了15%;二是购买优质高效种子多。同时农民购买农机踊跃,购买大中型拖拉机同比增长近50%,手扶拖拉机增长2倍,插秧机增长24%,农户签订机耕作业协议20多万份,机耕面积增长12%。农民自觉利用新技术、新机械促进生产的积极性高。 第五,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延长产业链条,进一步重视劳务经济,进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协作组织,不断地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从2001年开始建设全国重要的优质小麦生产加工基地和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河南省,2004年的面粉、味精、速冻食品等多个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

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规划项目

关于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规划项目 (标准农田)建设督查情况报告 按照省农委《关于开展 2016 年农业建设项目督查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我委组织人员于 2016 年 6 月 16-22 日对 2011-2014 年度 实施的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规划项目(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进行了全面督查,现将我县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规划项目(标准农田)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总体情况 2011-2014 年度我县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规划项目(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县 2014 年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该项目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我县实 施(苏发改农经发【2014】1430 号),在**县**镇汤庄村(含条堆)、经堂村(含张口、经东)、大尖居委会(含朱贵)、东元庄、华冲居委会北部、丁庄 6 个村和**乡大官庄村、李圩村、**村、杨兴村、桥新村、青坊村 6 个村实施。项目总投资 3000 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 2400 万元,地方配套 600 万元,主要建设高产稳产粮田2 万亩。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实施,严格 执行项目资金管理规定,严格执行**县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 间工程的管理制度,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在建项目情况 1、项目实施内容 项目严格按照发改委批文要求进行建设,建设进度和质量

-1-

符合要求。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 2 万亩,在茆圩乡、华冲镇实施,新建泵站 7 座,拆建泵站 4 座,改造泵站 2 座,新建抗旱井 25 口;新建防渗渠 10.2km;新(拆)建配套建筑物 273 座,其中涵洞 86座,渡槽 14 座,节制闸 2 座,分水池 1 座,斗门、农门、毛门 136座,涵闸 28 座,拦水坝 6 座;新建水泥路 29.31km;生产桥 21 座;沟渠疏浚共计 50 万方。到目前为止,项目建设内容已完成工程量的 90%。 2、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 项目计划总投资 3000 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 2400 万元、地方财政配套 600 万元。严格按照《农业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建立资金管理制度,对项目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人负责、专款专用。由县农委、财政局农业科、会计核算中心,共同做好建设资金的预算、编制、执行、控制、核算、监督等工作。对每一个单体工程项目竣工交付使用前,在通过原 设计部门验收的基础上,聘请有资质的造价公司进行审计,确保 工程项目质优、价实。 3、项目管理情况 制定了**县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建设项目管理 办法。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所有田间工程的建设内容都在县招标中心公开 招标。我们与中标方签定工程建设合同书,对工程范围、工程质量、建设工期、工程造价、付款方式、技术资料交付及违约责任 等作明确约定。我们委托具有乙级资质的**凌翰工程设计有限 -2-

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施工组织设计

五、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总则 第1节、编制依据 1、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临清市2014年田间工程续建项目招标文件。 (2)国家现行相关工程建设法规和当地政府有关地点性法规和规定。 (3)国家和行业颁布的相关现行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建筑施工规范、操作规程、工艺标准、质量评定标准; (4)本项目的施工工艺及技术标准为编制依据: ①《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04) ②《水工砼施工规范》(DL/T5144-2001) ③《水电水利工程模板施工规范》(DL/T5110-2001) ④《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规程》(SL176-1996) ⑤《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1999) (5)现场踏勘调查的有关地质资料。 (6)本单位资源状况及类似工程项目的施工与治理经验。

(7)本公司制度标准(治理标准、工作标准、技术标准); 2、编制目的 本设计是我单位对本工程施工的指导性文件,它体现了我单位对本工程施工的总体构思和部署,是一部对工程质量、安全、工期等方面进行程序化治理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将依据本《施工组织设计》所确定的原则,严格遵循有关的施工及验收规范,在图纸会审之后,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及分部分项工程《作业打算》,形成完整的工程技术文件,用以指导工程施工,确保本工程质量、安全、工期等目标的顺利实现。 3、编制原则 (1)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国家基建程序和遵守有关技术标准、规程规范、并符合国内招投标的规定; (2)面向社会,深入调查,收集市场信息,依照工程特点,因地制宜提出施工方案,并进行全面技术经济比较; (3)积级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应用,凡经实践证明技术经济效益显著的科研成果,应尽量采纳,努力提高技术效益和经济效益;

千亿斤粮食工程汇报

克山县贯彻落实 “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情况汇报 中共克山县委员会 克山县人民政府 2009年7月28日 克山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幅员面积3320平方公里,辖6镇9乡122个行政村,耕地面积302万亩,总人口50万,其中,农业人口36.5万,农村劳动力20.6万,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大豆基地县。 去年年初,省委、政府作出了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战略决策,我们认为这是省委、省政府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角度做出的一项重大举措,是省委、省政府就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切实增加粮食产量而提出的一项新要求。为确保这一工程有效落实,我们根据克山县情实际,以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标准化种植、推广农业新科技、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以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力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使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强。2008年,全县粮食总产实现60.5万吨,同比增长16.6%。今年,在遭受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采取积极措施,力争粮食产量保持去年水平。下面,按照调研要求,将我县贯彻落实“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情况汇报如下: 一、狠抓政策落实,切实加大农业投入 为提高粮食产量,增强农业效益,实现“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预期目标,我们不断强化“抓农业重在抓项目,抓项目重在抓投入”的理念,积极争取项目,狠抓政策落实,切实加大投入,确保了“千

亿斤粮食产能工程”顺利实施。一方面狠抓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按照省市要求,我们通过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严格监管等举措,不断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母猪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农业保险补贴等各项支农惠农资金的落实力度,确保了专项资金足额发放专项使用。两年来,我县共发放粮食补贴8064万元,良种补贴2600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1277万元,农资综合补贴2.6亿元,母猪补贴40万元,退耕还林补贴224万元,农业保险补贴450万元,为顺利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狠抓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为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我们不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采取财政拿一部分、协调金融贷一部分、引导农民投一部分等做法,切实保障农业生产投入。两年来,我县累计投入农业生产资金9.6亿元,其中信贷资金3.02亿元,农民自投6.3亿元,尤其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县财政两年来共拿出2400万元投入农业生产,其中用于农业开发、农业标准化良田建设等项目匹配资金1200万元,用于旱改水、抗旱设施购置、水稻大棚建设、马铃薯基地建设等940万元,用于规模经营奖励和扶持资金200万元,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二、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既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几年来,我县一直将其作为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手段紧紧抓在手上。一是狠抓农田水利建设。采取国家治理与民间治理相结合的方式,投入水利建设资金 1.5亿元,投入机械1500台套,投工12万个,完成土石方75万立方米,清淤渠道42公里,除险加固水库3座、维修塘坝5处,河道护岸1450米,新建70个村屯的饮水安全工程,新打灌溉水源井23眼,新增改善灌溉面积0.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1万亩,使农业基础对农

关于提高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几点建议

关于提高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几点 建议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业农村工作会议,都提出了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这对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稳定,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设,也是完善农村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之一。安康在粮食生产条件上,虽然不具有优势,但又必须抓紧粮食生产。完全依靠市场调节是不安全的。因粮食严重短缺搞得党委政府焦头烂额的事,是刻骨铭心的。当然,也不能回到单一种粮的老路上去。在调整农业结构中如何把握好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摆在县市党委和政府面前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也是对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 一、下功夫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实现向藏粮于地的转变藏粮于地,就是要极大地提高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达到能用较少的耕地生产更多的粮食。当粮食供需宽松的时候,可多拿出耕地发展市场需求的经济作物,而当粮食供需偏紧的时候,又可适当多拿出耕地种植粮食,用耕地的粮食生产水平来调节粮食供求关系。这样,粮食对耕地的要求就高了。安康市九十年代平均亩产(按种植面积)公斤,去年上到亩产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1公斤。按目前科技水平和世界

粮食发展趋势,到XX年我市粮食平均亩产应达到400公斤,最少不得低于300公斤。九十年代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50万亩左右,以后在逐步提高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前提下,粮食播种面积可以调减到350─400万亩,而粮食年产量仍可达11亿公斤以上。与XX年相比,在粮食种植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粮食年产量将增加亿公斤,农民可人均增收100元。加上调整粮食品种结构、优化粮食品质,推进粮食产业化,粮食文章可使我市农民人均增收400元以上。1、持久开展以增土保墒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全市280万亩基本农田中,耕作层不足50cm的要占三分之二。今后10年中,每年应完成以深翻增土为主的低产田改造20万亩,逐步使耕作层土厚达到50cm以上,以增强耕地的抗旱保墒能力。2、持久开展以保灌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大力进行以塘、井、窖为重点的小型水利工程配套建设,使流灌、喷灌、滴灌、渗灌覆盖300万亩耕地,实现大旱年份亩产不低于300公斤。 3、持久开展以积肥增肥为重点的有机肥建设。按照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要求,发动农民改圈建厕,广积农家肥,建好田间地头的粪池粪场,保证每亩作物都能施足XX公斤以上的有机肥,使目前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成倍增长,土壤性能大大改善,为日后的平衡施肥创造有利条件。二、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把农业科技普及推向新阶段科技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性因素。上世纪八、九十年

中国粮食行业发展现状与市场前景分析报告

中国粮食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截止2014年,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全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07亿吨,同比增长0.9%;其中,谷物总产量5.57亿吨,同比增长0.8%。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也是我国粮食产量增速连续第三年出现下滑,预计未来在耕地、淡水等资源环境的约束下,我国粮食产量将保持平稳态势。 2010-2014年粮食产量情况(单位:亿吨) 2010-2014年谷物产量情况(单位:亿吨)

从供给结构看,正常年份的粮食产量基本足以支撑国内消费。以2014年三大谷物为例,稻谷、小麦、玉米合计产量5.08亿吨,足以覆盖2014年4.63亿吨的国内消费量;三大谷物进口量合计仅0.11亿吨,主要用作粮食储备的辅助手段以及平抑国内外价差之用。 2011-2015年中国三大谷物产量与消费量对比 2011-2015年中国三大谷物产量与进口占比

从需求结构看,随着国内人口的增长,饮食结构的变化,农产品加工、能源产业的发展,我国包括口粮消费、饲料消费、工业消费在内的粮食需求持续增长。三大类消费中,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增长较快,近几年增速保持在6.0%、1.5%;而口粮需求增速缓慢,同比保持在0.7%。从消费结构占比看,2014年口粮消费、饲料消费、工业消费占比分别为49.2%、29.0%、21.9%;分粮食品种看,目前稻谷仍是第一大消费品种,占38.9%,玉米、小麦分别占37.6%、23.5%。 2012-2016粮食用途消费结构占比 2011-2015粮食品种消费结构占比

我国现阶段粮食种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国有农场,二是建立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以农户为单位的种植。目前阶段,建立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以农户为单位的种植,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模式。2014年,农户种植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比重高达94.2%,粮食播种面积占比95.7%;但由于单个农户生产规模小,资金能力有限,很难实现规模化和机械化,仍然处于粗放式的生产阶段。国有农场因其单个农场种植面积较大,故能够较好实现机械化和规模化作业,但受限于其在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小,并非我国主要种植模式。 2010-2014农户与国有农场种植产量结构比

粮食生产情况调研报告(精)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物质保障,事关改革发展、政治社会稳定的大局。为了确保我市粮食综合生产的能力,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市委办公室的文件指示精神,现将我市目前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对策调查综述如下。一、我市粮食生产现状分析**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黄淮海经济区腹地,全市耕地面积204万亩,农业人口119万人,占总人口的50.8%。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等,小麦播种面积达160万亩,正常年景小麦产量在60万吨左右。濉溪县是国家优质粮生产基地,小麦是第一大农作物,优质小麦比重大,是国家优质专用小麦良种和农业部良种补贴项目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我市连续多年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和国家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建立了36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和7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实施了标准粮田建设、高蛋白大豆良种繁育等一批部、省级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通过项目推动和示范引导,全市已形成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高蛋白大豆、40万亩优质饲料用玉米规模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单产、质量、效益同步提高,正在逐步形成优质化、规模化、区域化的生产格局。近年来,通过通过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开展粮食精深加工,我市创出了鲁王、鲁南、天宏等知名品牌,大大延长了优质小麦产业链。1、粮食(小麦生产特点。20**年午季,全市小麦面积177.4万亩,比上年增加13.2%,单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达422公斤,比上年增长4.6%,总产74.86万吨,比上年增长18.4%,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我市所承担的农业部70万亩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区平均单产440.8公斤,比去年增产14.8公斤。全市36万亩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平均单产491.2公斤,同时出现了一批高产超高产典型,百善镇叶柳湖村出现了万亩以上的超千斤的丰产示范方,最高单产637公斤。增产的原因:一是小麦良种的推广起到了作用;二是雨水气候适宜,天气条件较好,有利小麦生产;三是小麦病虫害较少。通过高产攻关活动,小麦品种结构趋于合理,积极推广半冬性、弱冬性品种,基本上不使用春性品种。优质小麦品种种植面积140万亩以上,其中烟农19面积110万亩,皖麦19面积30万亩,周麦18面积5万亩。优质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70万亩良种补贴项目示范区优质率100%,全部实现了订单收购。20**年我市小麦生产呈现出亩均单产提高、成本上升、价格上涨、收益增加的特点。2、粮食(小麦生产情况。今年秋季,全市秋播面积约200万亩,其中小麦165万亩,大麦、蚕豌豆20万亩,发展小麦预留

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实施规划(2009-2020)解析

宿豫区新增0.69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实施规划(2009-2020)(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1)粮食种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到2012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95万亩以上,粮食单产达950斤以上,粮食总产达8.3亿斤以上。到2016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94万亩以上,粮食单产达960斤以上,粮食总产达8.8亿斤以上,增长3.5%,平均每年增长0.88%。到2020年全区全区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93万亩以上,粮食单产达970斤以上,粮食总产达9亿斤以上,增长2.4%,平均每年增长0.58%。 (2)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到2020年,全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万亩,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3万亩以上;12个乡镇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5万亩以上,其中,稻谷种植面积保持在43万亩以上,小麦种植面积保持在50万亩以上,玉米种植面积保持在0.1万亩以上。 (3)粮食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到2020年,全区新增加灌溉面积万亩,改善灌溉面积万亩,有效灌溉率达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左右,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其中,粮油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基本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 (4)粮食生产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到2020年,全区全年粮食单位面积产出达到每亩970斤,比2005-2007年平均单

产水平提高70斤,其中,10个乡镇粮食单位面积产出达到每亩1000斤,比2005-2007年平均单产水平提高100斤。 2.分年度分品种目标。 全区新增0.69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期限分为2012年、2016年和2020年,届时三个期限分品种粮食生产能力达到如下水平: 2012年,5个乡镇粮食生产能力达到4.3亿斤,其中,稻谷、小麦、玉米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36亿斤、1.93亿斤和0.01亿斤。 2016年,8个乡镇粮食生产能力达到7.2亿斤,其中,稻谷、小麦、玉米生产能力分别达到4亿斤、3.19亿斤和0.1亿斤。 2020年,10个乡镇粮食生产能力达到9亿斤,其中,稻谷、小麦、玉米生产能力分别达到3.95亿斤、5.05亿斤和0亿斤。 三、分区域布局增产任务 根据全区农业区划、生产技术条件和增产潜力等因素,围绕全省粮食增产能力建设规划任务和主要目标,将全区承担此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任务的乡镇,划分为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生产非核心区两大类,提出分区功能定位、分品种增产任务等。 (一)划分标准依据。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确定的粮食主产区划分标准(粮食总产量、粮食商品粮、人均粮食占有量),综合考虑粮食播种

福州市农业资源动态监测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

市农业资源及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 市农业资源区划委员会办公室 2004年12月

说明 《市农业资源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课题调研是根据闽农区划[2004]15号文件精神,在省农业资源区划办的统一部署和业务指导下进行的。 在市农办领导和大力支持下, 我们组织了开展市农业资源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一是和市农业资源区划委员会成员单位:农业局、林业局、水产局、水利局、土地局、气象局、统计局的有关领导和同志共同研讨、分析市农业资源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现状、存在问题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二是与县区划办配合,下乡到部分有关县、镇、村实地调查,了解适时情况。我们还得益于市农办安排的课题《市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本课题提供了大量现成的数据。 这次课题时间紧、涉及面广、任务重,我们能够如期完成,首先与市农办的领导和关心是分不开的;其次要感农业资源区划委员会成员单位协作,顺利快速完成前期业数据资料分析。另外还要感市粮食局有关同志,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粮食供求、储备、流通等情况。 市农业资源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工作尚处在探索阶段,有待实践中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该评价中的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市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 2004年12月 市农业资源及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 前言 中国是一个人口超级大国,粮食生产资源稀缺。中国粮食白皮书确定的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方针是:立足基本自给,并适度依靠国际市场。而粮食自给的基础是农业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因此,着力落实农业资源的保护、管理和持续利用,切实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维护我们的生命线,已成为中国21世纪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随着人口增长、人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和城市化加快,我国粮食需求将呈刚性增长,粮食供需缺口将不可避免地增大;加上我国连续4年粮食减产,粮油价格普遍上涨,社会各界对粮食安全十分关注,“粮食安全”问题被频繁提出。中央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藏粮于库与藏粮于地的有机结合,形成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态势,确保粮食安全这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市农业资源其紧,加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资源日益受到工业和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竞争,部分耕地非农业化利用的趋势不可逆转,近几年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约3万亩,人地剪刀差更趋尖锐;水土流失、工业废物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及自然灾害等导致耕地质量下降,也制约粮食生产的发展。以2003年为例,耕地200.66万亩,较1999

关于农村粮食生产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粮食生产现状的调查报告本人是一个地道的农民,除了在部队服役三年,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这次学习的过程中,从我所在村庄的粮食生产现状调查,再联系到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形成了以下的工作报告。 民以食为天,一个国家的粮食生产是整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其重要性可与一个国家的军事、政治等同而视,我自己也有5亩责任田,每年都还会做做农活。我所在村庄是丰城市张巷镇邹坊村委会,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耕地约2000亩,人口1500户,属于中小型村庄,是属于赣抚平原地带,主要耕种水稻。几十年来,本村耕地经历了“由衰到盛再到衰”的阶段,50年前,由于耕作技术制约,尽管耕地面积广阔,但没有高效化肥及现代化的耕作机械的帮助,收成不是太好,农民将收获的希望寄托在天气的风调雨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科技实力都有了显著提高,10年后机械化耕作普及到我所在的村庄,收割机、犁地机、播种机……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农业机械雨后春笋般投入了使用,农忙时节不再有全家动员的忙碌场面,也不再有数日的辛苦劳动,然而粮食产量却有了极大改善,由50年前的亩产量300斤到了现在的1000斤,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切变化离不开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开明政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9亿中国农民将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把稳定发展粮食

生产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高科技技术应用推广到农业生产、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全局性工作来抓。6年来,中央财政“三农”投入和“四补贴”资金逐年增加,今年良种补贴等“四补贴”资金由2003年的3亿元增加到1230亿元,尤其是中央财政3月初就提前预拨了“四补贴”资金1116亿元。水利部加大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和抗旱水源调度力度。中国气象局认真做好春季农业生产气象服务。各地也纷纷出台扶持粮食生产的配套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加大投入,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有报道分析,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粮食生产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产量增加,面积减少,比重下降。全国粮食产量连续迈上40000万吨(1984年40731万吨)、45000万吨(1993年45649万吨)和50000万吨(1996年50454万吨)三大台阶。粮食播种面积,1980年为117234千公顷(17.59亿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0.1,1990年为113466千公顷(17.02亿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6.5,10年间面积减少3768千公顷(5600多万亩),比重下降3.6个百分点;2000年为108463千公顷(16.27亿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9.3,10年间面积又减少5000千公顷(7500万亩),比重下降7.2个百分点。 然而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方面没能够被足够重视,当前面临许多困难,产生了许多问题。 1 、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地表水局部污染比较明显,属于有机污染类型,空气污染继续加重,尘类颗粒物是本地空气的主要污染源。 2 、农业设施相对落后。有些偏远山区仍然采用手拉肩扛的运输

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

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2009-2020年) 引言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随着人口增加,我国粮食消费呈刚性增长,同时,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水土资源、气候等制约因素使粮食持续增产的难度加大;生物燃料发展,全球粮食消费增加,国际市场粮源偏紧,粮价波动变化加剧,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余缺的空间越来越小。为此,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依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2020年全国粮食消费量将达到5725亿公斤,按照保持国内粮食自给率95%测算,国内粮食产量应达到约5450亿公斤,比现有粮食生产能力1增加近450亿公斤。考虑到影响粮食生产和有效供给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本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供给、留有余地的原则,未来12年间,需要再新增500亿公斤生产能力,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程度。 1 现有粮食生产能力约为5000亿斤公斤水平(2005-2007年3年粮食平均产量约4950亿公斤,2007年5016亿公斤,2008年达到5285亿公斤)。本规划所述粮食生产能力,是指由资源状况和经济、技术条件所决定的,各种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相对稳定实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 本规划期限为2009-2020年。品种为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兼顾大

豆,按照粮食生产核心区、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后备区和其他地区对全国进行统筹规划。 一、我国粮食生产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1132亿公斤增加到2007年的5016亿公斤,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跨越,成功地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生产回顾。 回顾历史,我国粮食生产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28年(1949-1977年)低起点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30年高起点波动发展两个阶段。 1.从新中国成立到1977年。这一时期,粮食播种面积从16.5亿亩扩大到1977年的18.1亿亩,总产量先后跃上1500亿公斤、2000亿公斤、2500亿公斤3个台阶,粮食单产从69公斤提高到157公斤,增长1.28倍。物质装备和科技水平逐步提高,有效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 2.99亿亩扩大到1977年的6.75亿亩,增长了1.26倍;杂交水稻等新品种培育取得重大突破;现代化生产要素投入增加,化肥施用量(折纯)由7.8万吨增加到648万吨,增加了82倍。但由于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增长较快,粮食人均占有量仅从209公斤提高到298公斤,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温饱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在3000亿公斤起点基础上,先后跨上3500亿公斤、4000亿公斤、4500亿公斤和5000亿公斤4个新台阶,特别

[关注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五大要素]粮食生产能力的概念

[关注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五大要素] 粮食生产能力的概念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问题其实可理解为经济增长问题。经济增长因素可以抽象为五大类: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制度。根据粮食产量=种植面积×亩产量,粮食总产量取决于种植面积和亩产量,排除气候影响等人类不可控因素,粮食潜在生产能力最终决定于投入粮食生产的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制度等五大生产要素状况,即粮食生产用耕地、农田水利等农业公共基础设施、科技发明及其推广应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农民的积极性、涉农相关制度与政策等五大方面将最终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但这五大要素的现状堪忧。一、土地1、可耕地面积减少。我国土地资源紧缺,新增可耕地潜力有限。如下两个因素导致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一是退耕还林,但这个因素只会在短期内存在,而且,退耕还林地多数不适合种粮食,所以退耕还林对粮食有影响,但影响不大; 第二大因素是国家建设用地,这个因素会长期存在,尽管坚持“占一还一”的政策,但占用的多是良田,补充的多是旱地,主要原因是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城建设、小城镇建设及城市基础建设的需要,此外还有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个因素直接导致粮食种植面积下降。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它虽然不会导致永久性的耕地面积减少,不会降低潜在

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却会导致当年粮食种植面积下降。3、土地撂荒。尽管农民对土地有很深的感情,而且留下来种田的农民除了种田外,没有别的选择,所以土地撂荒并不严重。但是由于外出打工多、农转非、粮价低、水源不好、生产资料价格高,土地撂荒在不同的地方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样导致当年粮食种植面积下降。4、土壤肥力逐年下降。近年来土壤肥力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特别是有机质含量下降甚为严重,造成土壤板结、团粒结构差,耕作层浅薄,蓄水保肥能力差、不耐旱、不耐寒,病虫害发生频繁,亩产量难以提高。原因在于,一是缺乏绿肥,自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至今,绿肥种植逐年减少,尤其是近十年来,绿肥生产几乎是空白状态。二是有机肥积造严重不足。目前农户除施用自家有限的猪牛羊粪外,几乎不再积造其它的有机肥,但自家养的猪牛羊有限; 塘泥这种最好的有机肥全都被遗忘。三是看重施用化肥,种卫生田,造成对土壤掠夺性生产。二、资本1、原有水利设施维护不足、老化严重,有效灌溉面积减少。现有水利设施大部分是在50—60年代修建的,经过40多年的运行,特别是承包制以来,由于维护不足,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水库淤积,库容和蓄水量减小。表现为病险水库数量增加,水库蓄水下降,现有水库实际可蓄水量远远低于设计有效灌溉面积。其主要原因是库区水土流失严重,人为地开荒种地等破坏植被。二是渠系老化、不配套、年久失修。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国家和地方对小型水利设施的投资少,同时各中型水库征收水费困难,对渠系维修资金极少,渠道清淤不彻底,渠系淤塞,许多渠道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