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娄山关》学案

合集下载

《忆秦娥-娄山关》导学案

《忆秦娥-娄山关》导学案

《忆秦娥·娄山关》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阅读诗词的方法,理解诗词的意境,体会诗词表达的情感。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和境界,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感悟词的意境,把握词的内容和感情。

2、学习难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和境界。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一、课前预习1、了解毛泽东在历史事件长征、遵义会议中的作用,体会其人格特征。

2、了解文学常识:《忆秦娥》:词牌名,相传始自李白《忆秦娥》词,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语,抒写闺中少妇对远行丈夫的思念之情,为该词牌所抒感情定下调子。

3、背景简介1934 年10 月,中央红军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长征.长征初期,王明等“左”倾机会主义者惊慌失措,仓促从事,既不作必要的政治动员,也未作一定的军事准备,在行动上搞大搬家,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在军事上盲人瞎马,遇敌硬打硬拼,使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因此,当红军突破蒋军的第四道防线,渡过湘江时,历时仅仅两个月,即损过半。

1935 年 1 月,红军强渡乌江,攻占遵义。

1 月15 日到17 日,在这里召开了中国革命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著名的遵义会议.会上,纠正了“左”倾机会主义在组织上和军事上的错误,改组了书记处和军委,结束了“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从此,红军改变了以往的被动局面,在战略上转入主动的态势。

1 月中旬,红军离开遵义,过娄山关,经桐梓,渡赤水,准备从川南的宜宾和泸州之间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此时蒋介石集结重兵,封锁长江,严守川黔边境,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计划,挥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桐梓。

贵州军阀王家烈手忙脚乱,急调两个师凭险固守娄山关.娄山关战役,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近3000 人,是遵义会议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

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设计

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设计

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忆秦娥·娄山关》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与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课文学习:《忆秦娥·娄山关》2.诗歌鉴赏:了解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3.文学写作:以《忆秦娥·娄山关》为素材进行创作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利用图片和音频,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步:导入(10分钟)1.介绍《忆秦娥·娄山关》的背景和作者杜牧的生平。

2.分组讨论杜牧的创作特点和代表作品。

第三步:诗歌鉴赏(30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忆秦娥·娄山关》,体验诗歌的韵味和美感。

2.全班共同探讨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

3.向学生介绍诗歌中的典故和意象,并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第四步:文学写作(35分钟)1.让学生以《忆秦娥·娄山关》为素材进行创作,可以是一首诗、一篇散文或一段小说。

2.引导学生思考创作时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提醒学生注意运用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手段。

3.提供写作指导,帮助学生组织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第五步:展示与评价(1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全班介绍自己的创作主题和表达方式。

2.全班共同评价作品,互相交流意见与建议。

四、教学资源:1.图片和音频:娄山关的图片和相关音乐。

2.课件:包括《忆秦娥·娄山关》的课文解析和相关的典故和意象。

3.写作指导:提供写作素材和构思指导。

五、教学评价:1.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2.作品评价:评价学生的创作水平和表达能力,包括主题的贴切性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3.互动评价:观察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能力,包括讨论和评价的过程。

8《忆秦娥 娄山关》导学案

8《忆秦娥 娄山关》导学案

互动策略 展示方案 内容形式 师组织
随堂笔记 智慧结晶
复习
导入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感悟,透过词语的字 导 学 面意义深层理解词句的内涵。 一:品 (1) 词的上阕主要写什么?下阕主要写什么? 读 词 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生活? 句,感 从课文中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怀?请你结合 悟 内 (2) 课文有关诗句说一说。 涵。 1 ○ 第 一 句 词 点 明 红 军 进 军 娄 山 关 的 、 、 。 “ ”字,写出了风势之猛,衬托出红军战士 什么样的革命精神? 2 ○第二句“霜晨月”是重复第一句的最后三个字, 起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重复 “霜晨月” 三个字呢? 3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第三句 以娄山关 地势的险要来衬托红军战士怎样的情 怀? 4 ○第四句表达了红军战士怎样的心情?通过什么反 衬出来的?(口头展示) (3)读词句,想象情景。 导 学 1、 反复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词的节奏、韵律,品 二:赏 味感情,体会词的意境。 读 词 2、 教师归纳点拨。 句,体 以写景开头又以写景结尾, 抓住清晨和傍晚具有 会 意 特征的景物烘托出苍凉、肃穆、凝重、雄浑的意 境。 境,表现了词人重领兵权时的复杂心情。 3、 指导朗读。 想象词句所表现的画面,体会意境,如情如境地 朗读。
先自学,再对学, 最后群学。 组内展示再班内 展示
独学 对子交流 组内交流 班内展示
3
1、 总结全文。通过这首词的学习,你感受到了什 导 学 么? 三 : 总 2、 选读一两首毛泽东的诗词。 结 全 3、 开个“长征故事会” 文,拓 展 延 伸。 1、 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 诗词的理解。 (1) 上阕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导 学 四:课 堂检测 (2) “雄关漫道真如铁”中的“真如铁”和“漫 道”分别说明了什么?这句表现了什么? 独学 对子交流 组内交流 班内展示

九年级(新版语文版)语文下册导学案 第1单元 1 词二首 第一课时 学习《忆秦娥

九年级(新版语文版)语文下册导学案 第1单元 1 词二首 第一课时 学习《忆秦娥

第一单元1词二首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

2.感受词的意境美,提高欣赏能力。

3.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

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忆秦娥·娄山关》【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934年10月,红军开始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初期,由于执行了王明的错误路线,红军处处被动,遭受了巨大损失,革命处于危急关头。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后,红军越过娄山关,准备北渡长江,蒋介石急忙集结重兵拦截。

由于毛泽东果断决策,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两次在娄山关一举歼灭和击溃敌人。

娄山关战役是毛泽东指挥的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第一个胜仗,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

《忆秦娥·娄山关》就是毛泽东在指挥娄山关战斗取得胜利之后写下的。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将生字字音和重点词语词义整理起来。

2.作者名片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韶山冲人。

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代表诗词作品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蝶恋花·答李淑一》《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等。

3.背景资料本词写于1935年娄山关激战之后,以娄山关之战为题材,虽然写的是翻越娄山关的行军情景,写的是胜利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但运用的是高度综合法、侧面描写法,把两天的战斗历程凝缩为一天,通过严肃、紧张的行军气氛,透露出激战的先兆;通过猛烈的西风声,凄厉的雁叫声,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悲咽带涩的喇叭声,暗示战斗的场面,通过如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象征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激战情形。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自由朗读这首词,思考:(1)上阕:写红军在________战斗中________的情景。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教案名称:忆秦娥娄山关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2. 学会分析和理解诗歌中词句的意境和意义。

3. 学会运用诗歌赏析的方法,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文学素养。

4.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掌握《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的整体结构和情感表达。

2. 分析诗歌中的重要词句,把握其意境和意义。

3. 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进行诗歌赏析和写作。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运用诗歌赏析的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写作。

教学准备:1. 《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的复印件。

2. 相关诗歌赏析的教材和文献。

3. 黑板、彩色粉笔等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Step1:导入问题1. 引导学生回忆秦朝、秦始皇等相关的历史知识,并与娄山关这个地名联系起来。

2. 提问:你们是否听说过诗人杜甫?他的作品有哪些你们了解的?Step2:课文欣赏1. 分发《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的复印件,让学生阅读诗歌内容。

2. 引导学生对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进行初步的猜测和分析。

Step3:诗歌赏析1. 依次分析诗歌中的每个章节,解释和解读诗中的重要词句和意境。

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共同理解诗歌的内涵。

2. 提问:诗歌中的“娄山关”代表着什么意象?它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Step4:情感体验1. 分小组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展示个人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Step5:写作练习1. 提供几个诗歌写作的示范题目,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写作。

2. 鼓励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赏析方法,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Step6:课堂总结1. 汇总学生的写作成果,选取几篇优秀的作品进行朗读和分享。

2.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和欣赏古代文学。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娄山关的基本历史概况;2、学习朗读诗歌,品味语言美,领略伟人毛泽东的气魄和胆识;3、通过学习娄山关历史将自己心目中的娄山关通过书签的方式画下来。

活动重难点1、重点:掌握娄山关的历史概况,激发爱国之情2、难点:将自己学到娄山关历史用画画下来活动准备娄山关简介历史视频、《忆秦娥》诗词视频、书签、各种颜料笔。

活动过程(一)导入(1)教师自我介绍(2)问:大家去过娄山关吗?(二)娄山关简介(3)那接下来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看一下娄山关的介绍吧(5分钟左右视频)(4)问:娄山关在哪里?娄山关战役是什么时候?介绍娄山关战役(5)娄山关战斗是指1935年2月,红军三军团十三团在娄山关关北红花园与黔军第六团发生的一场战斗。

1935年1月7日,红军长征途中占领遵义。

贵州军阀王家烈、候之担闻讯,慌忙调兵遣将,在娄山关一带设防,以保老巢。

为确保中共中央在黔北遵义建立新战略根据地,确保主力部队在遵义休整和遵义会议的安全,中央军委命令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率部追击,向北逃窜的敌军,夺取娄山关,以防御川南之敌向遵义进犯。

(三)《忆秦娥》诗词学习我们指导我们的伟大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在娄山关提了一首词(放娄山关墙壁词的照片)大家能看懂吗?那我们跟着视频来看一看这首伟人提的词吧(2分钟)如此优美的词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呢?介绍忆秦娥背景。

1935年1月29日,红军撤离土城,回师东进,再渡赤水,2月25日,经激战攻克娄山关,重占遵义。

此役,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

俘虏三千余人,取得长征以来的最大一次胜利,毛泽东登上娄山关,纵目眺望,只见千山万岭起伏连绵,如浩瀚大海,浪涌波逐;长空湛蓝,夕阳缓缓下移,绯红,鲜艳,透亮。

胜利的喜悦与眼前壮美的景色相契合,毛泽东诗性蔚起,灵感压榨奇发,吟成这首《忆秦娥娄山关》。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这首诗吧,教师带读。

(四)娄山关战役小故事一封血信1935年2月,红三军团与敌军为争夺娄山关展开了激战。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使学生了解并欣赏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杜甫以及《忆秦娥娄山关》的创作背景。

1.2.2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意象、情感等。

1.2.3 诗歌欣赏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音乐性、艺术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并欣赏《忆秦娥娄山关》的诗歌美。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步骤3.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欣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3.2 教学步骤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杜甫以及《忆秦娥娄山关》的创作背景。

2)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意象、情感等。

3) 诗歌欣赏: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音乐性、艺术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讨论表现等方面进行教学评估。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作品,进一步了解和欣赏杜甫的诗歌艺术。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第六章:教学资源与工具6.1 教学资源1) 杜甫《忆秦娥娄山关》原文。

2) 相关杜甫诗歌的注释、译文和赏析。

3) 娄山关的历史图片或地图。

4) 古典诗词鉴赏的指导书籍或文章。

6.2 教学工具1) 投影仪或白板。

2) 教学PPT或幻灯片。

3) 打印的诗歌文本和注释资料。

第七章:教学安排与时间分配7.1 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诗歌背景介绍和诗歌解析。

2) 第二课时:诗歌欣赏和分析讨论。

3) 第三课时:教学评估与反馈。

4) 第四课时:教学延伸与拓展。

7.2 时间分配1) 诗歌背景介绍和诗歌解析:1课时(40分钟)2) 诗歌欣赏和分析讨论:1课时(40分钟)3) 教学评估与反馈:1课时(40分钟)4) 教学延伸与拓展:1课时(40分钟)第八章:教学注意事项8.1 针对不同学生水平的指导8.2 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参与课堂讨论,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设计1

《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设计1

《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词句,体会意境,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与气概。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借助注释,读懂词的意思。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词的意境,理解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难点: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词的大意。

难点: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引出课题教师: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城楼上,一位伟人庄严宣告:“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教师:同学们知道这位伟人是谁吗学生:毛泽东或毛主席。

教师:请你们说说对毛主席的了解。

学生说:(指明3——4名学生回答)教师:是呀!毛主席是一代传奇的人物。

身处于时代风云际会、沧桑巨变之中,他作为中共领导人一次又一次站在时代潮头,左右中国近代史的方向和进程。

在红军长征和解放战争时期,艰难困苦,毛主席始终保持乐观主义精神,笑看战场风云。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诗人。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写的一首词:教师板书课题:8忆秦娥•娄山关二、揭示课题1、出示课题,解释课题。

教师:忆秦娥是指什么学生:(词牌名,本于李白诗“秦娥梦断秦楼月”。

)教师:你们知道娄山关吗学生:(1到2名同学回答)教师:据当年的红军战士回忆道:娄山关雄踞娄山山脉的最高峰……周围山峰,峰峰如剑,万丈矗立,直插云霄,中间是十步一弯、八步一拐的山路,地势险要,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关口,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2、教师: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激情燃烧的1935年。

播放DVD视频教师:看了视频短片,同学们知道了什么学生说:娄山关战役,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虏敌人3000于人。

2,3名同学回答教师补充:据最新可靠资料,娄山关之战的经过是这样的:由于蒋介石集结重兵,封锁长江,毛主席领导的中央红军取消了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计划,挥师东进,二渡赤水,24日攻占桐梓,25日凌晨借着月色向娄山关挺进,下午两三点,红军沿盘山道向娄山关发动猛烈攻击,经过激烈战斗,红军抢占了娄山关,这时已近黄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忆秦娥·娄山关》导学案
【课前准备】鹿邑三高张伟
1、了解作者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
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
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
广阔的意境,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
2、介绍背景
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上,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
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毛泽东重获军事指挥权。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率领第一方面军离开遵义,挥师北征,四渡赤水,成就了他人生
中军事指挥上最得意的一笔。这首《娄山关》词写在二渡赤水后。红军二渡过赤水河,
回师黔北,集中主力进攻桐梓和娄山关以南的黔军,乘胜夺取遵义。娄山关是战斗最激
烈的地方。这次战役,先后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约三千人,取
得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就写在娄山关战斗胜利之后。
3、有关词的知识填空。??
词,文体名,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又称曲子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都能合乐歌唱。盛行于_____代。最初的词,有的按词制调,有的依调填词;后来主
要是依调填词。曲牌的名称叫词牌,如“浪淘沙”、“水调歌头”、“沁园春”等。每
个曲牌名都限定了这首词的句数、字数、平仄、对偶及用韵等。
词一般分为上下两段,称上下阕或上下片,也有一阕或三阕的。从字数上看,又可分
为?????(59字以下)、?????????(59-91字以下)和???????????(91字以上)。曲调(即词
牌)和词的内容往往没有什么联系,词牌指填词时所依的乐调。所以写词(也叫填词)时往
往在标出词牌后再加上一个标题。例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________,“长
沙”是标明所吟咏的内容。(答案3、诗余??乐府??长短句??宋??小令??中调??长调词????
词牌名)
【课堂展示】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3.思想目标: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二、学习重难点
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2、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三、导学过程
(一)导入(略)
1、了解作者
2、介绍背景。????
(二)、作品欣赏
1、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初步把握诗歌感情。
2、学生读、背课文
3、赏读上阕
自读上阕,学生思考:从词中获得哪些信息?能联想出怎样的情景?
西风雁叫、白霜晨月——点明季节、时间,渲染苍凉沉郁的画面
马蹄、喇叭——军队特有事物
碎——杂沓、细碎——行军之急、之速。(山路难行,侧面反映“雄关漫道”)
咽——西风中时断时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染上词人的主观色彩(乐观者即使走在
雨里也有晴天的心情)。红军自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长征以来,打的多是败仗,湘
江一役,损失更是惨重。这一次回军遵义,重攻娄关山,任务是极其艰巨的,红军能否
取胜,红军的命运如何?作为党的领袖,作为重新回到军事指挥岗位的毛泽东,心情是
极其沉重的。他深感任重而道远。通过这个“咽”字,既表现出红军斗争生活的艰苦卓
绝,又渲染了行军途中庄严肃穆的气氛。
(3)赏读下阕
朗读下阕,学生思考:下阕表现娄山关战斗的哪一阶段?表达词人怎样的感情?
从头越——攻破险要,战斗胜利
真如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让人联想,这里的“雄关”,虽首指娄山关,但又
不只指娄山关,还应该包括漫长的革命道路上有形无形的各个关口。如铁的雄关漫道反
衬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的自豪,反映遵义会议以来的变化。
如海——多
“残阳如血”这个比喻是否形象?请你造一个比喻句,你把残阳比作什么?(引领学生
比较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感情、胸襟,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
胆识。)
投影显示
我们仍望着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
淡处如梦。——宗璞《废墟的召唤》
(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知识分子眼中的残阳,“浓处如酒,淡处如梦”,这是秀美。)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 [梦江南]唐·温庭筠
(脉脉斜晖写出思妇的失望与愁怨,是缠绵悱恻的凄美。)
如血——色彩浓烈,气魄雄浑,与“苍山如海”共同构成凝重与雄浑的壮美。血色残阳
又让人联想到牺牲,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象征胜利是用
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两个比喻句寓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海的苍山象征革命征途上还会遇到更多的关隘,面
临更多的困难。“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也只有经历
血雨腥风的战斗洗礼的军事指挥家,担负着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伟人,才有这样的人格与
气魄,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样的境界,能正视未来,能预见未来,在眼中呈现“苍山如
海”“残阳如血”的壮美。

二、 展示交流
1、背课文展示
2、选择预习中的内容展示

【反思测评】
1、归纳上下阙的内容
上阙:写霜晨行军的情形,渲染苍凉沉郁的气氛
下阙:写过娄三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2、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总结诗歌的特点,总结阅读诗歌的方法:
(1)感情充沛(雄壮、顿挫、刚毅、肃穆、自豪)
(2)意境优美(肃穆雄浑)
(3)语言凝练(一字传神、寓意深刻)
(4)内容跳跃(只选择一个片段或一个画面,给人联想、想象的空间)

【巩固拓展】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填空:
①这首词的词牌是______,它跟词的_______有关;词题是_______,它跟词的________
有关
②这首词中押韵的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这种韵,在古代四声中属于________声韵。
③“霜晨月。霜晨月”“从头越。从头越”——这种形式叫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
2、说说你对下面两组意象的理解
①“马蹄”“喇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苍山”“残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首词的基调有下面三种说法,选出正确答案,并说明理由。
A.悲凄 B.悲壮 C.雄壮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拓展
阅读毛泽东的《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做以下各题。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依次写出这首词押运的字。
答:


2、毛泽东出生于湖南,可这里说“千里来寻故地”,该怎样理解?
答:

3、摘出这首词写景的句子,并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

4、谈谈你对“过了黄洋界(黄洋界,在井冈山西北,地势险要,是当年红军的五大哨口
之一)险处不须看”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
二、1、①忆秦娥 曲调 娄山关 内容
②烈、月、咽、铁、越、血 入
③叠句 强调某个意象
2、提示:
①悲壮的历程 ②也有象征意义 ③B或C

延伸拓展
1、山、颜、端、看、寰、间、还、攀
2、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过了38年重游,所以这么说。
3、①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②生气蓬勃,充满活力。
4、不仅是说黄洋界是井冈山的最险处,过了此处,其他地方就不用看了;也是说经过了
革命战火严峻考验的中国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是任何艰难险阻也吓不倒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