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析网络犯罪的防治对策201292616482143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论文题目
浅析网络犯罪的防治对策

教学点名称: 中共紫阳县委党校
年 级: 2013春季
教 育 层 次: 大 专
专 业: 法学专业
学 号: 00000000000000
姓 名: 贾仕锐

中央广播电视
大学毕业论文
0
目 录

开题报告...................................................1
参考文献....................................................3
摘要„„„„„„„„„„„„„„„„„„„„„„„„„„„„4
关键词„„„„„„„„„„„„„„„„„„„„„„„„„„..4
引言........................................................4
一、简析网络犯罪...........................................4
二、技术对策................................................6
三、社会对策................................................6
四、法律对策................................................8
参考文献....................................................11


1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浅析网络犯罪的防治对策
学员姓名: 贾仕锐
教育层次 : 专 科
专业: 法学
学号:00000000000
指导教师:
1.选题目的和意义: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显示,截止2014年6月底,我国网
民规模达到了6.32亿,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推广,越来越多
的人们会加入这个行列,这也使得“网民们的声音”更多更深入得
参与现实的社会活动中来。在由上亿参与者组成的网络环境中,当
前,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经过互联网来公布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其
中不少观点和意见疾速扩散并形成网上言论,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
正由于我国网民的数量众多、规模庞大,使得这些言论和观点的传
播的范围广。
然而,我国针对网络环境下的权利义务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几乎
处于无监管状态,这就使得我国的网络环境如同发酵罐一般,某些
违法、侵害人权的言论大肆传播,污染网络环境,带来诸多的负面
影响,尤其是个别青少年,意志薄弱,毁了人生。所以面对高速发
展的互联网的现状,如果放任自流的话,必将造成很多出轨的惨剧。
2

从法律的角度上,通过言论的问责机制来限制约束参与者,从而形
成一个言论负责、井然有序、和谐健康、谨慎诚实的网络环境。
2.主要研究内容(含论文提纲):
本文试图从网络环境的背景和意义出发,构建一个虚拟非实名的
言论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讨论参与者权利和义务。通过对网络言论
主体侵权责任认定和承担方式的研究,以此来分析网络活动各类主
体活动,希望从中提出针对不同的主体采取的不同监督保护措施手
段,以此来达到文首所说的选题意义和目的。以下为论文提纲:
一、简析网络犯罪

二、技术对策
三、社会对策
四、法律对策
3

参考文献:
【1】王海立:《浅议网络名誉权的保护》、《科技资讯》2005年
第25期。
【2】魏景霞:《网络舆论要靠传统媒体引导吗?》,
《新闻和传播研究》2011年1月。
【3】关梅:《网络传媒中公众舆论地位的提升及问题分析》,
《东南论坛》2010年第九期。
【5】吴星、高海荣:《国际互联网上的名誉侵权及其侵权责任主体》,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6】张力:《论互联网上的人格与人格权》,
《理论月刊》2005年第1期。
【8】刘瑞霓:《关于网络名誉权的几个问题》,
《科技与法律》2000年第4期。
【9】毛德胜:《网络公众舆论的特征分析》,
《青年文学家》2000年第19期。
【10】徐玉芳:《人肉搜索与公众舆论监督》,
《当代传播》2011年第01期。
【11】张新宝:《侵害名誉权的损害后果及其民事救济方式探讨》,
《法商研究》1997 年第6 期。
【12】王利明等编著:《人格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6月版
第113页。
4

浅析网络犯罪的防治对策
摘要:二三十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全世界发展异常迅
速,在迎接信息社会来临的同时,人们也发现计算机犯罪现象正在急剧增加,
它不仅给受害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扰乱社会的经济秩序,对各国的国
家安全、社会文化等构成威胁。所以必须加强计算机犯罪预防,以适应新时代
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计算机网络环
境。
关键词:网络犯罪、防治、对策
引言:我国网络犯罪研究专家张越今对网络犯罪概念的阐述是“所谓 网络
犯罪,就是犯罪分子利用计算机或网络的技术上或管理上的部分安全漏洞,通
过计算机或网络对受害者的计算机或网络系统进行非授权的操作,从而造成受
害者在经济,名誉以及心理等方面损失的犯罪行为。广义上讲,任何运用计算
机或网络作为作案工具,把计算机或网络作为对象的犯罪都是“网络犯罪”。
一、简析网络犯罪

如今计算机网络诈骗每时每刻都在出现,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
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主要有四大类型:

类型一:传播色情、暴力、恐怖等网络违法信息。网络色情信息以其独特
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具有诱惑性、隐蔽性和挑逗性,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和生
理不成熟,自制能力和判断能力较弱,往往沉溺于色情信息的浏览,难以抵抗
其诱惑,引发违法犯罪行为。
5

类型二:利用网络侵犯他人隐私权、名誉权、财产权等权利。网络犯罪的
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传统领域犯罪逐步向互联网渗透。犯罪人在互联网上通过各
种手段选择被害目标,进而伺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其中,以网友见面为幌子
实施偷盗、抢劫、敲诈勒索、拐卖妇女、强迫妇女卖淫等犯罪行为,是传统犯
罪向互联网延伸的最常见犯罪形式。另外,青少年利用网络实施盗窃行为的案
件也屡有发生.
类型三:非法破坏或者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网络违法犯罪行为。
违法犯罪行为人利用黑客手段和制造网络病毒的技术,攻击互联网,非法侵入
或者非法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部分青少年利
用技术手段非法侵入法律规定以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窃取他人账号、密码等
信息,或者对他人计算机实施非法控制,严重危及网络安全。为了打击此类犯
罪行为,2009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
正案(七)》,在《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中增加两款规定,惩罚网络“黑客”
行为。这表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刑法保护的范围扩大,保护计算机的各种文档、
代码、用户的文件、银行帐号和其他即时通信账号、邮件账号、网络游戏账号、
QQ等的账户和密码。
类型四:基于网络的诱因实施盗窃、诈骗、故意伤害等违法犯罪行为。
青少年受网络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影响,产生犯罪心理,实施盗窃、诈骗、
抢劫和强奸等犯罪行为,还有些青少年网民为解决在网吧上网的费用,实施盗
窃、抢劫等犯罪行为。这些犯罪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
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秩序,而且使触法的青少年失足成为罪犯,
影响了其以后的人生发展轨迹仅举一例说明之:
6

安徽省马鞍山市四少年出售网游装备诈骗钱财被判刑,4名少年痴迷网络
游戏,在互联网上以出售网络游戏装备为名,数十次诈骗他人钱财。安徽马鞍
山市花山区人民法院审结了这起网络诈骗案,依法对4名被告人判刑。
4名少年痴迷网络游戏,在互联网上以出售网络游戏装备为名,数十次诈
骗他人钱财。近日,安徽马鞍山市花山区人民法院审结了这起网络诈骗案,依
法对4名被告人判刑。马鞍山市花山区人民法院审理查明,马某、周某、张某
和陈某四人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都痴迷网络游戏。因玩游戏花钱,四人商
量利用网络骗钱。随后,他们办理了假身份证,利用伪造证件在银行开设账户,
购买手机卡。同时,四人还在网上申请了网站,挂上了各种网络装备、金币的
信息,以骗取被害人信任。2008年4月,被告人在一款名为《诛仙》的网
络游戏中,以255元低价出售网络装备。受害人与被告人达成一致意见后,
向被告人银行账户汇入255元。但被告人以银行账户无法激活为借口,要求
对方必须再汇款激活账户,激活后再将钱款退回,先后9次骗得受害人人民币
15800多元。2008年7月,被告人又在一款名为《魔兽世界》的网络
游戏中,以低价代刷游戏装备为由,骗取受害人1100元,又以激活银行账
户为由骗取对方16400多元。四人先后实施诈骗20多次,诈骗总金额达
6万多元。2008年7月18日,4名被告人被抓获。经公安机关查明,马
某曾有网络诈骗前科,被法院判处拘役4个月,宣告缓刑1年。 法院经审
理认为,4名被告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
他人财物,构成诈骗罪。其中,马某、周某骗取他人现金人民币35000多
元,数额巨大,张某和陈某诈骗金额26000多元,数额较大。法院遂依法
宣判。马某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罚金3万元,周某被判处有期徒刑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