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遗传学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转基因植物的筛选与鉴定

转基因植物的筛选与鉴定

转基因植物的筛选与鉴定随着植物转基因技术的不断进步,它对于分子遗传学研究和植物改良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转基因植株的筛选在转基因技术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将含有35S启动子的基因载体PMDC150经农杆菌介导,利用农杆菌侵染拟南芥花序的方法转入拟南芥后得到T1代种子。

文章通过组织培养来筛选含有Kan抗性的转基因植株。

标签:拟南芥;转基因植物;筛选1 文献综述1.1 转基因植物的研究进展植物的遗传转化是指利用重组DNA,细胞组织培养等方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到植物的组织或细胞中,获得转基因植物的技术[1]。

从转基因植株成功之后,转基因技术飞速发展,如今,植物在抗病、抗虫和抗药等方面都有了转基因植株。

这种技术对改进农作物品质、提高产量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1.2 基因转化技术随着人们对基因转化技术不断地深入研究和探索,现已发现多种基因转化的方法,例如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花粉管通道法等。

相比较其他植物基因的转化方法,农杆菌介导法有着减少成本、容易操作等优点,但对宿主细胞有着严格的要求。

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所以根据植物的不同种类,我们要选择合理的转化方法,达到理想的转化效果。

1.3 本论文的目的和意义植物的转基因技术日新月异迅速发展,已经成为许多国家重点发展的新目标新领域,它所产生的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促使各个国家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由其产生的巨大的生产潜能一定会推动社会的进步,改善人类现有的生产、生活质量以及健康水平。

本文以拟南芥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转化后的农杆菌侵染拟南芥花序的方法及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了轉基因植物的筛选。

借由本次实验研究,可深入了解基因工程等相关领域的理论,可熟练掌握相关技术例如无菌操作技术、植物转基因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等等。

2 转基因植物的筛选与鉴定2.1 实验材料2.1.1 植物材料拟南芥2.1.2 载体与菌株重组表达载体PMDC150-35S(由实验室提供)、农杆菌菌株GV31012.1.3 主要试剂75%酒精、84消毒液、侵染缓冲液、限制性内切酶、卡那霉素、壮观霉素(重组表达载体含有的抗性)、利福平2.1.4 培养基LB培养基:5g/L酵母提取物,10g/L蛋白胨,10g/L NaCl,15g/L琼脂(只固体培养基添加)1/2MS培养基2.2 实验方法2.2.1 拟南芥种植:将种子放在浸过水的滤纸上,放在4℃的冰箱中,不见光培养24小时,然后取出种子种在营养土里,在光照强度8000Lux,温度25℃的培养箱中经过光照16小时/黑暗8小时培养[2]。

口腔医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口腔医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口腔医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一、引言口腔健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们对口腔健康的重视日益提高,口腔医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本文旨在对口腔医学文献进行综述,探讨当前热点和前沿研究领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口腔疾病相关研究1. 口腔菌群与口腔健康近年来,研究者对口腔中的微生物组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口腔菌群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早期癌症等疾病有关。

重点关注口腔菌群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一系列口腔疾病。

2. 龋齿的防治研究龋齿一直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研究者致力于寻找有效的龋齿防治方法。

探索新型防龋齿材料、口腔水洗液、预防龋齿的生物学机制等,对于控制龋齿的流行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牙周病相关研究1. 牙周病病因研究牙周病是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其病因复杂多样。

从牙周袋微生物的角度,研究牙周病的致病机制,探索研究方法,有助于提高牙周炎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减轻患者的痛苦。

2. 牙周病与全身健康的关联研究牙周病与全身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与牙周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通过揭示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可以为相关的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四、口腔颌面部畸形研究1. 正畸治疗研究正畸治疗是矫正错颌畸形的主要方法之一,研究者不断推陈出新,探索新的正畸矫治方法和技术。

该领域的研究不仅关注疗效,还强调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2. 口腔颌面部畸形遗传学研究口腔颌面部畸形不仅与环境、生活习惯相关,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对于探索畸形的遗传机制、基因突变以及分子表达调控有助于揭示畸形发生的原因,为基因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五、牙体牙髓疾病研究1. 牙体牙髓疾病的防治牙体牙髓疾病包括龋齿、牙髓炎等,严重影响口腔健康。

研究者通过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探索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以提高防治效果。

2. 牙体牙髓疾病的修复研究牙体牙髓疾病后的修复是保护牙齿健康的重要环节。

中国主要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主要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主要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文献综述)玉米育种的首选技术路线是利用杂种优势(张世煌,2001)。

因此系统研究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进而划分杂种优势群、构建杂种优势模式,一直是国内外玉米育种研究的热点。

这一研究不但有利于克服组配杂交组合的盲目性、提高育种效率,同时对于拓宽种质资源和克服种质的遗传脆弱性也十分重要。

在全面了解种质间遗传关系的基础上,合理准确地划分杂种优势群和构建杂种优势模式,可以为自交系选育 (尤其是二环选系 )、群体合成与改良、杂交种选配及育种研究管理等工作提供理论基础(谢俊贤,2001)。

1 国内外玉米种质研究现状1.1 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杂种优势群(Heterosis group)是指遗传基础广阔,遗传变异丰富,具有较多的有利基因,较高的一般配合力(GCA),种性优良的育种基础群体。

是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作用下经过反复重组种质互渗而形成的活基因库。

从中可不断分离筛选出高配合力的优良自交系(李竞雄,1983;刘纪麟,1991)。

杂种优势模式(Heterosis pattern)是指两个不同杂种优势群之间具有较高的基因互作效应,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SCA),相互配对成为产生强优势的模式。

从配对的两个优势群分别选出的优良自交系之间,出现强优势杂交种的几率也相应较高(李竞雄,1983;刘纪麟,1991)。

划分杂种优势群和构建杂种优势模式是玉米种质分析的主要内容,也是玉米育种中关键性的基础工作。

1.2 国外的研究现状杂种优势理论应用于玉米生产始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最早根据远缘优势的原理划分出两个杂种优势群,并据此构建出第一对杂种优势模式Lancaster×Reid,这已成为经典模式被广泛应用于玉米育种工作中(刘纪麟,1991)。

随着研究的深入,美国的种质基础清晰地分为依阿华坚杆综合种(BSSS)、Reid黄马牙(Reid-YD)和Lancaster(LCS)三个种质系统(Melchinger et al,1991)。

鳞状细胞癌抗原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鳞状细胞癌抗原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外 , 膀胱 癌的
在使用本产品时判 断准确 , 各实验室应在规 定的操作流程下 操作 , 分别建立 4种染色体异 常阈值 。
发展与染 色体不稳 定性 也紧 密相连 , 特别 是与 3号 、 及 7号
1 7号染色体的非整倍 性密切 相关。 因此对 以上染色体及 位




3 —— 4 — —
! 兰
【 )
焦亚 L u l J』I J I

j 羔 !
探针 、 7号染色体 着丝粒特 异性探 针 、7号染 色体着丝粒 特 l
号染色体及 P 6基因位点异 常情况 , 了保 证各 临床实验室 1 为
异性探针 ) 。对膀胱癌遗传 学改 变的研究 中 , 人们 发现 9号 染色体部分( p6位 点) 如 1 或全部丢失是最常见遗传学改变 ,
4 小 结和 展望
HS H技术 的问世和近年的发展 使得核 酸原位定 位检测 技术在灵敏度 、 特异性 、 检测速度、 位点联合检测 以及 实验 多 室安全方 面都得 到长足 进步。随着人 类基 因组研 究 以及 对 疾病研究 的不 断深入 , H将 会被 越来 越广 泛地 应用于 相 HS 关疾 病 的诊断或 指导 用药领 域。在 我 国 ,IH技 术在 临床 FS 上 的应用还不普及 , 这可能 与 HS H探 针太 贵 以及 临床 医师 缺乏对该技术 的了解 等 因素有 关 , 相信 随着 国产商 品化 的
文就近年来 有关 S C的研究进展 , 一简要 的综述 。 C 作
1 S CC的特征
鳞状细胞癌抗原作为一种肿瘤标志 物 , 与各种器 官的鳞 状细胞癌相关 。它 由两个相类似 的约 4 k a蛋 白质组成 : 5D 即 S C1和 S C2 它们具 有特异 的蛋 白酶 抑制剂 的特 性。根 C一 C -, 据其等 电点 的不 同可 以分 为两类 :I .5的 中性 S C和 P ≥6 2 C H < .5的酸性 S C 62 C 。中性 S C一般分布在鳞状细胞 内部 , C 而 酸性 S C则 大量表 达于 鳞状细胞 癌并外泌 出细胞 。这 两 C 类 S C可以相互 转化 ,C C S C的分 子量 在不 同组 织 中不 同 , 这 可能是 由于 S C的不 同修饰 造成 的。S C就 其生物 活性来 C C 说属于丝氨酸蛋 白酶抑制物。 目前 , 两个属于酸性 S C的蛋 C 白 :C 一 和 S C2的基 因位 于 1 q 1 3中大 约 50 b的 区 S C1 C一 82. 0k 域 , 中包 含 至少 4个其 它 的丝 氨 酸蛋 白酶 抑制 物基 因。 其 S C1和 S C2高度 同源 ,C 一 c N C- C- S C 1的 D A含 11 核苷酸 , 71 编 码 30个氨基酸。S C2基 因启 动子位 于 一 2 9 C- 44到 + 7的 区 4 域 , 5 旁侧区域含有 T T bx Es 其 ’ A A o ,t结合序列 。S C的表达 C 以组 织特异性方式进行 调节 。

文献综述-华中农业大学

文献综述-华中农业大学

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文献综述题目辐射育种技术发展现状姓名漆群学号200107159专业园林指导教师胡惠蓉职称副教授中国·武汉二○○五年五月辐射育种技术发展现状摘要:辐射诱变作为一种有效的变异手段,在花卉品种培育与改良中显示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十分诱人的前景。

本文阐述了辐射育种技术发展简史、主要特点、发展趋势、取得的成就以及植物材料经过射线处理后的当代和第一代的各种效应,以及其他相关的技术,为花卉的辐射育种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辐射育种;辐射效应;发展现状辐射育种技术(radioactive breeding techniques),是利用射线诱发生物遗传性的改变,经人工选择培育新的优良品种的技术。

具有打破性状连锁、实现基因重组、突变频率高、突变类型多、变异性状稳定和方法简便等特点(华北农业大学等,1976)。

X射线能引起生物遗传性的变异,最早是1927年美国人姆勒用X射线处理果蝇做试验发现的。

与此同时,这个新发现也在应用射线进行大麦辐射引变的实验中得到证实。

1934年托尼尔在印度尼西亚用X射线的方法育成了一个烟草品种“赫罗里纳”,这是第一个用辐射诱变育成的品种。

1936年,德莫尔用X射线处理郁金香,经过10多年时间育成“法蜡迪”突变品种(黄善武和葛红,1994)。

50年代用辐射育种育成的有百合、葱兰、香石竹、唐菖蒲、菊花、杜鹃花、仙客来。

60年代育成的有大丽菊13个品种、菊花11、扶桑5、蔷薇2、杜鹃花2、香石竹1,共计40个突变品种。

70年代,由于辐射技术改进,活体辐射不定芽技术、离体培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辐射诱变品种激增至196个,80年代育成的品种有238个。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统计,1977至1980年全世界辐射成功的植物215种,其中花卉的128个中,占59.5%。

截至1988年12月,全球已育成30种观赏植物的突变品种379个,其中以菊花最多(162个),其他依次为大丽菊、月季、秋海棠、六出花、香石竹、杜鹃花,这些品种先后作为商品推广(程金水,2000)。

大草履虫培养的研究概况【文献综述】

大草履虫培养的研究概况【文献综述】

大草履虫培养的研究概况【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水产养殖学大草履虫培养的研究概况[摘要]本文对大草履虫的生物学特征,和大草履虫国内外的培养现状养,培养液材料的筛选的研究现状,大草履虫生存生态条件研究现状进行综合概述。

结果表明,对于大草履虫培养液材料、和水质对草履虫生长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大草履虫培养液水质生态条件一.大草履虫的生物学特征大草履虫的身体呈圆筒形,前端较圆,中后部较宽,后端较尖,外形很像一只倒放着的草鞋,所以被叫做草履虫。

草履虫属于动物界中最原始、最低等的原生动物。

它的身体就是一个细胞,最大的草履虫只有芝麻的1/10大。

整个身体为一个细胞的单细胞动物。

个体较小,一般肉眼均难以看见,有的种类,虽肉眼可见,但也分辨不清其外部形态。

它的全身长满了纵行排列的纤毛,从身体的前端开始,有一道沟斜着伸向身体的中部,在沟的后端有口,所以被称为口沟。

口沟里有一个胞口,下面连着胞咽。

当它游泳的时候,全身的纤毛都会有节奏地摆动。

大草履虫身体内充满了细胞质,在水中前进时,它不停地摆动口沟里的纤毛,鼓起水涡,摄取水里的细菌或其它有机物,食物由胞口和胞咽而进入细胞质,形成食物泡。

大草履虫因为其个体较大,结构典型、繁殖快、观察方便、容易采集培养,因此一般用它作为研究细胞遗传的好材料,多年来遗传学者们用它研究了细胞质、细胞质和细胞核在遗传中的相互作用,以及细胞类型的转型等,取等了不少成果[1]。

随着对大草履虫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发现大草履虫在很多方面的价值同时也是一些养殖的动物的开口饵料,还有随着观赏鱼的产业的发展,对观赏鱼苗饵料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它们均是喂养观赏鱼苗的好饵料,草履虫习性喜光,以细菌和单细胞藻类为食。

据估计一个草履虫每天大约能吞食43000个细菌,因此,它对污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那么考虑下你的试验组加光合细菌的效果)。

适宜温度为22℃~28℃,水层中有颗颗游动的小白点,即表现其存在。

大量繁殖时,在水层中呈灰白色云雾状漂动或回荡,故又称“洄水。

性染色体不一致嵌合的病例报道和文献综述

性染色体不一致嵌合的病例报道和文献综述

《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14卷第1期·专题笔谈· 性染色体不一致嵌合的病例报道和文献综述纪媛君1 王秋明1 黄佩芝1 骆玉梅2 陈耀勇2 赵馨3 肖建平3 胡芷洋4石苇4 林少宾1 罗艳敏1 (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前诊断中心,广东广州 510080;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省产科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校生殖与遗传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150;3.无锡市妇幼保健院医学遗传与产前诊断科,江苏无锡 214002;4.深圳市人民医院产前诊断中心,广东深圳 518020)【摘要】 性染色体不一致嵌合是指个体中同时存在女性(46,XX)和男性(46,XY)细胞系,根据产生机制不同可分为同源性和异源性嵌合。

其发生率很低,发生机制也不是很明确;且由于各细胞系嵌合比例不同表型存在很大差异,产前诊断时难以评估预后。

本综述汇总既往的文献报道,对性染色体不一致嵌合的发生率、发生机制、临床表型、相关治疗、预后及再发风险等进行总结,以期对性染色体不一致嵌合产前遗传学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帮助。

【关键词】 嵌合体;性染色体不一致;异源性和同源性【中图分类号】 R714.55 【文献标识码】 A犇犗犐:10.13470/j.cnki.cjpd.2022.01.003 通信作者:罗艳敏,E mail:luoyanm@mail.sysu.edu.cn 嵌合体在遗传学上是指同一个机体中同时存在2种或2种以上的稳定的核型组成不同的细胞系;根据细胞系来源不同可分为异源性和同源性嵌合体。

从生物学的组成来看,异源性嵌合体是由2个或2个以上不同的合子同时发育形成的1个单一的个体;而同源性嵌合体则是由单个合子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错误形成的不同核型的细胞系发育形成的个体。

2011年Minelli等[1]利用已知的多态性标记物进行分析,比较患者和父母的遗传学图谱,可以鉴定嵌合体细胞系的来源[2]。

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的研究进展

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的研究进展
关于 MMR蛋白表达的模式有以下三种:(1)肿瘤细胞 弥漫表达;(2)完全丢失;(3)出现异质性表达。这种异质性 表达模式,以往归因于肿瘤的固定不良、技术因素及治疗后 的反应等,因此大多数病理专家在判读 MMR蛋白免疫组化 时认为所有肿瘤细胞核必须完全阴性,而周围的子宫内膜间 质、肌层、淋巴细胞或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则是阳性,可作为内 对照。然而近年来已有研究发现在同一种组织学类型的肿 瘤组织切片中,存在局部区域肿瘤细胞 MMR蛋白表达缺失 病例,对缺失区域进行分子检测,证实存在 MSI。另外,在某
·133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JClinExpPathol 2019Nov;35(11)
网络出版时间:2019-11-1314:57 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4.1073.R.20191113.1456.015.html
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的研究进展
1 Lynch综合征
Lynch综合征是由于 DNA错配修复基因(DNAmismatch repair,MMR)突变所导致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错配修复基因主要包括 MLH1、MSH2、MSH6、PMS2,这些错 配修复基 因 突 变 率 也 各 不 相 同,不 同 种 族 之 间 也 存 在 差
张和平,赵彩霞,汪 勤
摘要: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致癌 机制有多种,包括激素、环境、分子遗传学等。目前遗传学因 素越来越引起大家 的 重 视。 遗 传 性 非 息 肉 病 性 结 肠 癌 (he reditarynonpolyposiscolorectalcancer,HNPCC)或 Lynch综 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由于具有特殊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其检 出对患者或其家系 Lynch综合征相关肿瘤的预防具有重要 意义,因此已成为现阶段的研究热点。该文就 Lynch综合征 相关子宫内膜癌的检测、筛查策略、临床病理特征及与免疫 靶点抑制剂的关系作一综述。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Lynch综合征;遗传学;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399(2019)11-1334-04 doi:10.13315/j.cnki.cjcep.2019.11.0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分子遗传学为基础的遗传工程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在生命科学中,分子遗传学发展得越来越迅速,而以其为基础的遗传工程(即
基因工程)也得到了发展,遗传工程在医学中的应用已成为当前学者们研究的热
点。分子遗传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机制的遗传学分支学科。而
以分子遗传学为基础的遗传工程正在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领域。通过遗传工程,
现代医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像基因治疗、转基因技术、基因诊断等都应用到
了疾病的治疗,并且在很多疾病治疗中取得重大突破,遗传工程在现代医学中扮
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对以分子遗传学为基础的遗传工程在现代医学中的
应用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旨在为其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现代医学中的遗传工程的发展得益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人类基因组计
划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由美、英、日、中、德、法等国共同组成的国际合作
组织参加,主要目的在于绘制人体基因图谱,测定由3x109核苷酸组成的人体23
对染色体的全部DNA序列[2]。 科学家们测出人类基因组全序列之后,对人体这
个复杂的系统会有更好的认识,针对基因缺陷的基因疗法也会更有前景。而据美
国《时代》周刊预测,利用基因疗法已经可以治疗血友病、心脏病及一些癌症等。
在医学上,人类基因与人类疾病有相关性,与疾病直接相关的基因5000~6000
条,目前已有1500个相关基因被分离和确认一旦弄清某基因与某疾病有关,人
们就可用基因直接制药,或通过筛选后制药,其科学价值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1]。
基因组与各领域密切相关,它能够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如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等[2][3]。
近年来,基因诊断技术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随着该技术在临床检测中的推
广、应用,基因诊断技术为我们早期发现肿瘤以及其他遗传性疾病带来曙光[4]。
基因诊断是在DNA水平上进行分析、鉴定遗传性疾病所涉及的基因的置换、缺
失或插入等突变,直接检测基因结构及表达水平是否正常,从而对疾病做出诊断
的方法[5]。分子杂交、PCR、基因芯片等相关技术为基因诊断提供了便捷可靠的
结果,为人类快速准确检测疾病带来了可能[4]。王国建博士(2008年)利用基因
芯片技术诊断耳聋[6]。刘峰博士(2012年)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比较4例结直肠腺
癌原发肿瘤组织和配对的4例腹膜转移组织全基因组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
通过倍数法确定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对这组基因进行功能注释聚类分析,通过对
肿瘤进展相关的功能类中基因的分析,探讨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分子机制[7]。
通过基因诊断技术,我们可以更早的发现肿瘤和遗传疾病,由此发展了基因
治疗技术,对这些疾病来说,通过基因治疗是非常有效的。目前,肿瘤基因治疗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基因沉默治疗、抑癌基因治疗、免疫基因治疗、自杀基因
治疗和多基因联合疗法等[8]。于剑(2012年)综述了数百篇有关肝癌基因治疗的
文献,对肝癌基因治疗的原理和方法等作了详细的归纳,肝癌的基因治疗正成为
新的研究热点和方向[9]。艾滋病的治疗一直困扰着科学家,而基因治疗HIV感染
正在接受特别深入的研究:正在开发的方法包括免疫治疗(如治疗性疫苗和CD8
+ T细胞克隆过继转移)和直接抗病毒治疗(细胞免疫),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艾滋病将通过基因治疗来治愈[10]。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前
景非常广阔。
纵观这些技术,发展较快的是转基因技术,它应用到了农业、医学等方面。
在医学方面,已用来在哺乳动物的乳汁中生产贵重的治疗用蛋白[11],如科学家将
外源基因导入到动物乳腺细胞中表达抗凝血酶、蛋白C等[12]。可以说,转基因
技术在现代医学上的应用也具有广阔的前景。
事实上,遗传工程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远不止这些,但从这些综述来看,我
们可以得出结论结论:遗传工程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前景甚为广阔。也许在不久
的将来,很多疾病将会被治愈,人类可以脱离病魔的摧残,享受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游雪晴.人类基因组进程及重大意义.科技日报,2000.
[2]李夏.浅谈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程及重要意义.民营科技,2011年第5期.
[3] Collins F S, McKusick V A. Implications of the Human Genome Project for
medical science[J]. Jama, 2001, 285(5) 540-544.
[4]高媛,郑文岭,马文丽.基因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基础医学与临床,2013 年
1月,第33卷第1期
[5]李晓华.生物化学[Z].2008:226-227.
[6]王国建. 耳聋基因诊断的临床实践.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军事进修学
院,2008.
[7]刘峰. 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和鉴定结直肠癌腹膜种植转移相关基因.南方医科大
学,2012.
[8]梁迎春, 程龙, 叶棋浓. 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讯,
2012,23(3):436-439.
[9] 于剑. 原发性肝癌的基因治疗[D]. 山东大学, 2012.
[10]Yu M, Poeschla E, Wong-Staal F. Progress towards gene therapy for HIV
infection[J]. Gene therapy, 1994, 1(1) 13-26.
[11]张永忠. 转基因动物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J]. 生物学通报, 2000, 35(10): 9-11.
[12]王宁娟. 转基因动物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