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与儿童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戏与儿童发展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一、发展概况和主要观点 (一)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维果茨基认为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的心理发展,是在环境与教
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 的转化过程。 (二)关于儿童游戏的基本观点 1、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游戏是学前期的主导活动 3、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 4、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强调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在游戏的发生、 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5、游戏不会自然而然得到发展,孩子不会生来就会游戏,成人的 干预是必要的。
三、“复演”说和“松弛”说 (一)“复演”说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儿童的游戏是对人类祖先生活的 “回忆”。 •霍尔认为,胎儿在胎内的发展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 •儿童的游戏就是我们祖先的“工作”,原始人的打猎、追逐 等构成了现代儿童游戏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霍尔还认为,游戏在儿童的发展中起到一种“宣泄”的作用。 •霍尔在某种程度上看到了儿童游戏内容的社会历史性:社会 环境不同,儿童游戏内容不同。 (二)“松弛” •游戏的“松弛”说认为人之所以游戏并不是因为精力的“剩 余”,而是因为“缺乏”或“不足”。游戏可以让人们解除身 心的疲劳,具有恢复精力、放松的功能。
一、游戏的认知本质和功能 • 游戏的主要功能在于对新的心理机能的“练习”。 (一)游戏的认识本质 • 皮亚杰认为“同化”和“顺应”是机体与环境互相作用
的两种方式。所谓“同化”,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说, 意味着“接纳”和“整合”,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 原有的结构中去,解释人的行为,就是主体用自己已有 的动作图式或者认知结构去合并或整合外部事物,从而 加强和丰富自己的动作图式或者认知结构。 • “顺应”是有机体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使自身发生变化 以适应环境。
游戏与儿童发展
• 角色游戏是儿童最主要的游戏,是较发达的一种游戏形式。 儿童游戏是社会性的活动,游戏内容是社会性的,游戏主题 来自儿童的生活。
游戏与儿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展
• 二、掌握、宣泄和角色选择 (一)埃里克森的“掌握”理论 • 埃里克森认为游戏可以降低焦虑,补偿性地满足儿童的愿
望、在儿童人格的发展中具有积极的作用等观点。 • 游戏可以帮助儿童获得胜任感和成功感。 (二)蒙尼格的’宣泄”理论 • 蒙尼格的“宣泄”专指攻击性行为或者敌意的宣泄。游戏
游戏与儿童发展
对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 贡献: 第一,开拓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游戏的崭新途径 ,反对把游戏看作是一种本能活动。 第二,强调活动的重要性,认为活动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和中 介,只有当儿童自己具体地和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 真实的知识。 第三,强调儿童游戏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建构,是随着儿童 心理发展不断完善和充分的,也是比较合理的。
游戏与儿童发展
二、维果茨基的游戏学说 (一)游戏的发生 •维果茨基认为游戏的实质是愿望的满足。这种愿望不是一 时的“冲动”,而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概括化的情感倾 向。 •游戏是社会性实践活动,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情感诱因 (二)游戏活动的特点 •游戏活动的特点是幼儿在游戏中创造了一种“想象的情 境”,表现在幼儿把一个东西来代替另一个东西,以一种简 缩的方式再现真实的生活情境。 •“想象的情境”是游戏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标志 •任何游戏也都是“有规则的”游戏。
游戏与儿童发展
(三)对“剩余精力”说的评价 •剩余精力说试图说明游戏的物质前提。但是,它根据行为的 性质——是有实际效用的还是没有实际效用的——来区分消耗 的精力是“剩余的”还是“非剩余的”,并把剩余精力的“释 放”看作是游戏与工作的区分标准,这只是一种循环式的论证 推理。
游戏与儿童发展
二、“前练习”说 •“前练习”说或者“生活准备”说是关于游戏的一种生物 效用观,是由德国学者格鲁斯(Karl Groos,1861-1946) 提出的,代表作有《动物的游戏》(1898),《人的游戏》 (1901)。 (一)格鲁斯理论的依据 •格鲁斯的理论以这样两种现象为根据:一是游戏期的长短 与动物在种系演化的阶梯中所处的地位的高低有关。二是小 动物的游戏活动是对未来严肃的生活活动的模仿。 •格鲁斯把儿童的游戏分成两类:练习性游戏,包括感知运 动的练习和高级的心理能力的练习;社会性游戏,包括追逐 打闹和模仿性的游戏。
游戏与儿童发展
2020/11/20
游戏与儿童发展
————胡伊青加
游戏与儿童发展
早期游戏理论
一般认为,最早注意研究游戏,并提出有关理论的是18、 19世纪的思想家席勒、斯宾塞、格鲁斯等。他们是在研 究哲学与美学时,涉及游戏问题。
一、“剩余精力”说 (一)席勒关于游戏的看法 • 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认为游戏
游戏与儿童发展
第四,强调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游戏为儿童表现情感和发展 情感提供了种种机会。通过游戏,儿童可以使自我得到满足。 第五,从认知角度研究儿童游戏,转变了学习与游戏的对立。 不足: •忽视了社会生活,特别是文化、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把游戏仅仅看做是智力活动的派生物,把游戏看作是缺乏主 动性的被动活动。 •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只看到人与物之间的 影响。
游戏与儿童发展
四、早期的游戏理论的共同特征与影响 (一)早期的游戏理论的共同特征 1、关注是人的本性中哪些因素导致人游戏及游戏 的功用问题,不关注游戏的个体差异和特点; 2、都受到被称为当时的“时代精神”达尔文生物 进化论的影响,都用生物发展的规律解释儿童的 游戏,把儿童游戏生物学化; 3、主要以“工作”作为游戏的对立面,说明什么 是游戏以及为什麽游戏的原因; 4、都是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科学的实验基础。
游戏与儿童发展
(二)游戏的功能 •皮亚杰分为,游戏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新的刚刚 出现的、不完善的心理机能进行练习、巩固,使它得到丰富与 发展;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 愿望。
游戏与儿童发展
二、儿童游戏的类型与发生发展 (一)儿童游戏活动的类型 1、练习性游戏(感知运动阶段) •在感知运动时期(0-2岁),由重复运动所组成,其动因是感觉与运动 器官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快感,即“机能性快乐”(functional pleasure)。游戏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强化因素,动即快乐。 2、象征性游戏(前运算阶段) •即“假装游戏”,是幼儿借助于代替物(自己的动作、语言、身体或者 其他物品)的帮助再现不在眼前的事物或者情景(包括幼儿自己过去亲 身经历过的、或者没有经历过但期望发生的事物与情景)的活动,是2岁 以后出现的游戏类型。 3、规则游戏(具体运算阶段) •规则游戏时具体运算时期(7-12岁)儿童游戏的典型形式。规则游戏可 以帮助儿童理解社会规则的意义(如公平、公正等)同时,也有助于幼 儿去自我中心,使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得到发展。标志着游戏逐渐失 去了具体的象征性内容,而进一步抽象化。
的益处在于宣泄和降低焦虑,游戏是宣泄攻击性驱力的合 法的、为社会所允许的途径。(对成人权威的挑战合法化) • 认为,儿童做攻击性游戏可以降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 但相关研究表明,攻击性游戏提高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班杜拉)。
游戏与儿童发展
(三)伯勒的角色选择理论 •伯勒认为,儿童的许多游戏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情绪原因。 儿童对于角色的选择,往往基于对某种角色的感情。 •第一类:依据他们对一个特定人物的热爱、钦佩、敬重的感 情,喜欢模仿他们热爱和敬佩你的人,尤其是成人。 •第二类:依据他们对一个人的恐惧或愤怒等情感,儿童常常 扮演引起他们恐惧的那些人或事物,在重复性的动作中,使自 己成为环境的主人。 •第三类:儿童喜欢扮演那些“不合身份”、“低于身份”的 角色。
与审美活动的性质相同,都是超越了功利活动范围的 “自由活动”。 • 席勒认为,人在现实生活中,既要受自然力量和物质需 要的强迫,也要受理性法则的强迫,是不自由的。而审 美活动则不然,它是一种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活动。 • 席勒指出:“只有当人是充分意义的人的时候,他才游 戏,并且只有当他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
游戏与儿童发展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一、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思想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一切生物的生存的基础是一些与生俱来的原
始冲动和欲望,动物界可以赤裸裸地表现,但是在人类来说, 会受到压抑。 (一)人格构成学说 •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即伊特(id)、自我 (ego)和超我(superego)。 • 伊特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或者原始的生物内驱力,受唯乐原则 的支配,盲目追求满足。 • 超我代表着人的理性或者意识,是社会规则的内化。 • 伊特和超我之间是对立的、矛盾的。 • 自我是调节平衡伊特与超我之间矛盾冲突的机制,在现实原则 的指导,试图既获得满足又避免痛苦。
游戏与儿童发展
(二)斯宾塞关于游戏的看法 •斯宾塞认为,活动是动物与人的普遍倾向。斯宾塞是一位本 能论者,他认为游戏是诸如生存、征服、统治等与生俱来的本 能的一种无意识的产物。 •斯宾塞也对游戏进行了分类,他把游戏区分为四种形式:感 觉器官的过剩活动;艺术——美学的游戏;高级的协调力量的 游戏;模仿。
游戏与儿童发展
(三)游戏的发展价值 1、游戏促进幼儿表征思维能力的发展 •游戏可以使幼儿的思维摆脱具体事物或“知觉情景” 的束缚,能够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和想法来行动。可以 促进以符号的使用为标志的表征思维机能的发展。 2、游戏促进幼儿意志行动的发展 •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是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之一,以人 的行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和达成目的的意志行动为特征。 角色扮演活动有助于儿童意志行动的发展。学前儿童最 大的自制力产生于游戏之中,对于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 也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
游戏与儿童发展
(二)对格鲁斯的游戏理论的评价 •游戏作为“学习”具有生物适应的机能。在格鲁斯的理论中, 幼年期的可塑性与游戏的生物适应机能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格鲁斯的游戏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过分依赖“本能”的概念, 把“本能”作为发展的中心驱力,把动物的游戏与人类幼儿的 游戏等量齐观。
游戏与儿童发展
游戏与儿童发展
(二)游戏和儿童的人格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 调节和平衡伊特与超我之间 冲突和矛盾的机制,某种程度上是在游戏中获得 的。游戏对于儿童人格的正常发展具有重要的作 用。在童年期,游戏可以帮助儿童释放因内驱力 受社会压制而产生的紧张与压力,帮助儿童处理 适应不良的经验,因而具有治疗的作用。 •游戏的动机是“唯乐原则”。儿童游戏就是为了 追求快乐,宣泄不满。
游戏与儿童发展
三、艾里康宁的游戏学说 (一)角色游戏的社会起源 •认为游戏就其起源和本质来说是“社会性”的,是和儿童 生活的一定社会条件有关的,而不是由某种内部的天赋本能 所决定的。 (二)角色游戏的个体起源 •角色是在成人与儿童的协同活动中出现的。 •角色出现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与成人协同活动掌握物品的用法 2、最初的动作概括化 3、动作的进一步概括化:动作与物体分离,角色萌芽出现
游戏与儿童发展
• 对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 • 强调早期经验对健康的成年生活的重要意义,强调游戏对于
人格发展、心理健康的价值,唤起人们对儿童早期的发展与 教育的重视。并且重视想象性游戏在儿童发展的作用。 • 重视儿童游戏的动机。
游戏与儿童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皮亚杰把游戏看作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把游戏放在儿 童智力发展的总背景中去考察。
游戏与儿童发展
(二)早期的游戏理论的影响 1、对现代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影响 (1)游戏使儿童能够改造现实,从而建立起关于世界的象征性表 象。 (2)儿童的游戏在因人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阶段。 (3)现代游戏理论认为,游戏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假装”或者 不具有活动的“实义性”。 (4)游戏有助于美感和创造性的发展。 (5)儿时的游戏能够对成年期严肃的、有用的活动进行练习。 (6)在儿童发展中,游戏具有一种“宣泄”作用。 (7)斯宾塞认为,游戏与神经系统的机制有关。 2、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