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国维《人间词话》之境界说

合集下载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感悟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感悟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de)感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de)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我要到达(de)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第二境界”两句原出自柳永(de)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我(de)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de)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de)发奋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de)情绪.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de)欣喜.这三段名句,被王国维信手拈来,赋予它们全新(de)含意,贴切生动地描绘了人们这三个阶段(de)思想感受与心路历程.可见,王国维精通中国古典诗词,阅读过超多作品,并烂熟于心,故能准确地选用其中思维特征与艺术形象最恰当(de)传世名句,寥寥数语,就点透了三种境界,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de)深刻印象.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同时,使得此三境界之说富有鲜明中国特色与浓郁(de)艺作为一位富有创新精神(de)学术大师,人生三境界说确实鹤立鸡群,登上了高峰,对确立他在美学界(de)泰斗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de)作用.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de)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就是说一个人(de)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de),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随着年龄渐长,经历(de)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de)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de),不平(de),忧虑(de),疑问(de),警惕(de),复杂(de).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de)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de)水.一切(de)一切都是人(de)主观意志(de)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de)这一分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de)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de),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de)生命是短暂(de)有限(de),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许多人到了人生(de)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de)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de)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de)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de)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de)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de)做人与处世了.王国维透过深入思索和仔细琢磨,悟出了每个人成就大事业都要经历(de)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混沌迷茫,不知前路在何方.第二阶段是在上下而求索,历尽艰苦磨难而不悔,开始见到曦微(de)曙光.第三阶段是豁然开朗,最后找到了事业成功(de)钥匙,顿时感到,答案原先以为远在天边,实则近在眼前.这三个阶段,能够概括为迷惘—求索—顿悟,细细品味,真是人生事业成功无法逾越(de)三个阶段,从哲学角度讲,就是人生事业成功必然经历(de)客观规律.。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的内涵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的内涵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的内涵赵玲霞羊亚(南华工商学院,广东广州510720)摘要:境界,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

王国维在中西兼容的基础上。

将该说发扬光大。

形成以“境界”说为核心的文论体系,凝结在他的《人间词话》一书中,奠定了他在近代文学史、美学史上开创性的地位。

本文尝试通过“境界”在<人间词话》中扮演的角色来探讨“境界”的涵义。

关键词:王国维《人闻词话》境界角色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之交杰出的学者,他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

在近代中国史上第一个把西方美学引进中国,并第一个站在哲学、美学的高度进行文学研究,这些研究凝结在他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人间词话》一书中,莫定了他在近代文学史上开创性的地位。

而“境界说”又是《人问词话》的理论核心。

1“境界”一词并非王国维先生独创。

就我国传统诗学而言,从《诗经》算起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只不过是“境”和“界”互用。

汉代刘向、班固始用。

境界”一词,但都指的是疆土、界线。

“境’’“界”二字合成一词始白宋人,开始也只是与禅宗有关。

到了唐代运用到诗学评论。

明、清时渐多。

王国维自己也在词话第九则中承认: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

不可凑拍。

如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

言有尽而意无穷。

”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

然沧浪所谓兴趣。

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

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尽管“境界”一词在中国古文学中早就出现。

但都没有把“境界”作为诗歌艺术的审美鉴赏标准.而仅仅是涉及到境界诗论体系的某一方面。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用了很多篇幅专门阐述境界理论。

不仅论述了境界在诗词创作中的地位、作用及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对境界的内涵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解释。

何谓“境界”?在其作为诗词评论体系的统一认识下,对其内涵的研究各位学者可以说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笔者认为,要想对“境界”内涵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必须首先要熟悉“境界”在《人间词话》扮演的角色。

王国维人生三种境界

王国维人生三种境界

“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第二境界”两句原出自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它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是一位通才,不仅跨越古今而成名,也是中西文化而自铸伟辞的一代国学大师。

王国维之学所涉及文、史、哲、甲骨学、经学、文字学、美学等,真可谓全才,配得上“国学大师”之名号。

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著作颇丰。

他能横穿词海纵跨年代把先人的词解到如此境界,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细细品味,真的为这三境地折服和感叹。

若非曾经“独上高楼”远望“天涯路”,又怎能“为伊憔悴”而“衣带渐宽”呢?如非“终不悔”地苦苦追索,又怎能见得“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呢?今人常用这“三重境界”来解析爱情离合、仕途升迁、财运得失等等。

人间词话 三种境界

人间词话 三种境界

《人间词话》与三境界
王国维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该书的理论核心。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看到的、作者未必有的这三种境界,听起来玄而又玄,实际上是说的是开始、过程、结果三个阶段,可以放在事业、生活等任何一个领域。

第一境:理想与目标——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孜孜以求、坚韧不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历尽磨难,走向成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间词话》境界说探析

《人间词话》境界说探析

《人间词话》境界说探析摘要:文章从境界的概念、划分、标准及“境界说”与“兴趣说”“神韵说”之间的区别四个方面探讨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境界说”理论。

王国维对境界的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在于真,其他的标准都是围绕“真”来制定的。

“境界说”与“兴趣说”“神韵说”有相通之处,“境界说”取长补短,继承各学说的精髓,其完整、系统的结构是其他学说无可比拟的,“境界说”将主观情思与客观实在相结合,避免了“兴趣说”“神韵说”过虚不实的弊端。

关键词: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意境王国维与刘勰、金圣叹并称中国美学三大权威,而《人间词话》是承载王国维美学思想最重要的著作,“境界说”是王国维美学和诗学思想的核心,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一、关于境界的概念境界原本是佛教的概念,它是指个体的感受,或精神上达到的高度,通常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所达到的水平,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出来的情况,是个人状态感受。

“境界”一词并不出自王国维,唐以来的众多文论文献都提到并运用过这个概念,但他以境界为核心,提出了一整套具有完整体系的“境界说”,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

这是他继承并超越前人之处。

王国维认为有境界的词优,无境界的词劣。

然而存不存在没有境界的词呢?一首词没有境界,就难以表现内容,不管是写景、抒情,抑或是明理,文字、意象搭配拼凑在一起总是能显现出一种境界来的,只是这个境界营造得有高低优劣之分。

周煦良先生认为:没有不表现境界的艺术,不表现境界的艺术,它就只是记录,不是艺术。

但不可否认的是,王国维关于境界的研究论述是最详细完备成体系的,境界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重中之重,是一首词的灵魂,是评价词的思想感情、艺术成就的最高标准。

要准确地理解王国维心中的境界,我们首先要区分以下几个概念:(一)境界与意境意境,意为情,境为景,简单来说就是情与景的结合,是情与理、形与神的统一。

境界与意境是两个不同的词,我们通常说某个人的境界很高,是说这个人的思想素质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一种抽象概念,不能简单换成某个人的意境很高,这样的表述是不恰当的。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

从对幸福的感受和思考出发,写一篇
抒情散文。
幸福是父母端上桌的热腾腾的饭菜 幸福是 __________________ 幸福是 __________________ 幸福是 __________________
…………
(幸福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存在。 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需要人们用真心 去感受 …………)
从对幸福的认识和理解出发,写一 篇议论文。
人类永恒的追求是“幸福” 幸福的体现是快乐 快乐是精神上满足的结果 满足的本质是对比度
可从自己的所见所闻出发,记叙一件 或几件与幸福有关的事情。
(每天都有幸福的场景上演)
年轻的父母在逗弄牙牙学语的孩童 老年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密的情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土来?”
王安石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
流浪陌路饥饿难耐者,获赐一捧粗 食,无疑是一种幸福;
在沙漠里跋涉渴极几近气绝者,蓦然 发现一泓清泉,则又是一种无比之幸 福;
平生景仰膜拜的人物,得以见上一面, 握一次手,照一次相,也是一种激动 人心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请用多样化的思维方式 来说这个问题。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 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 悴。”“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 却在,灯火阑珊处。”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
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
可知。”
杜牧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
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采用采访录Biblioteka 形式,说明不同的人对 幸福的不同认识。

王国维的境界说

王国维的境界说

浅析王国维的境界说(安徽师大文院10级中文吕小飞100101084)摘要:中国的意境说发端于老子的“道”“气”“象”范畴,经过历代学者的继承发展形成了系统的意境理论,王国维在传统意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对传统意境理论的继承,更是对传统意境理论的发展,“境界说”是“意境论”的新的发展阶段,是西方哲学,美学观点与中国古典美学的交融。

关键词:王国维境界情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诗词分为两大境界:一是“有我之境”,一是“无我之境”。

这种区分,由于关系到诗词意境中的主客体内在联系的不同方式,创作过程的不同特征,不同的审美属性,以及艺术评价的高低等,颇受文艺界的重视。

关于“境界”,以及与之含义相当的“意境”,在王国维的著述中有两处较为明确的阐释。

一处是《人间词话》中所说的:“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另一处是《宋元戏曲考》中所说的:“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

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

元曲亦然。

”第一,“境界”或“意境”是情与景,意与象,隐与秀的交融和统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在王国维看来,历代优秀的作品之所以感人者,都在于作者善于生动传神地描写景物,细腻入微地传达感情。

情(意)与景(物)即是文学作品境界本体存在的基本构成因素,只有当作品表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相互融合,才有“境界”可言。

对情与景的处理有两种效果类型,即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的创造不是要消弥“我”(情、意)的存在,而只是要求这种存在表现得尽可能的隐晦和宛转。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赏析(课堂PPT)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赏析(课堂PPT)
• 他曾经停止工作,将笔扔置一旁叹息道:“身为大丈夫, 虽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总应该学学在国外建功立业 的傅介子和张骞,以封侯晋爵,怎么能够老是干这笔墨营 生呢?”
5
宗悫què立志
• 《宋书 宗悫传》 宗悫,字元干,南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
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 宗悫是南北朝时期的人,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 ,精心刻苦地练武,直到练成了才对他哥哥说:“ 我有了本事,就可以乘长风破万里浪。”(“乘风 破浪”这句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后来宗悫真 的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将军。
——(辛弃疾《青玉案·元 夕》)
15
解析
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 多年的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别 人看不到的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 解的事物他能豁然领悟贯通,目标也终于 实现。这时他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 特的贡献。这是功到事成、水到渠成、瓜 熟蒂落。这是用血汗浇灌出来的鲜花,是 用毕生精力铸造的大厦。
16
12
悬梁刺股
•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
,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 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就找一根 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 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 读书学习。 •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 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 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 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 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 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 后来苏秦游说六国,连横抗秦,做了六国的相,同时配六国相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王国维《人间词话》之境界说
阅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真是“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辞脱口而出而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在王国维笔下,美成了人生的一片净土,纯洁而又纯洁。

意境说更是源远流长,其文字里透露出的意境美也成了后人为文著作的最高标准。

王国维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言气质神韵不如言境界”。

词以境界为最高审美标准。

那么,到底什么是境界呢?王国维的解释是“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着,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像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种用真感情写的真境界,不仅得到了王国维的赞赏,也获得了历经千年万年的力量,流传至今。

然而,王国维在其著作中使用了“境界”和“意境”两个术语,这两者是否表示同一概念呢?
记得高中语文老师讲过“意境”与“境界”的区别,“意境”与“境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而王国维在选用“境界”一词的确费过一番心思,颇具深意。

将“境界”作为艺术批评的一种固定观点,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并作为审美的最高标准加以提倡,当自王国维始。

而王国维将“境界”与“意境”相提并论,我想是有道理的,在他笔下,“境界”是“意境”更高层次的融合。

中国古典美学在探寻美的本质的时候,素有“文质”、“形神”、“性灵”、“神韵”之说,而王国维唯独标榜“境界”,原因在于“境界”自产生之日起,全赖与人的感受作用,境界存在于人感受之所及。

“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他还认为“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有无与深浅而已。


《人间词话》中有云:“境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那又以何谓之有境界?王有云:“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实则如其口出是也。

”王国维所指的境界,也就是现在语文学习中所指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等,一切景语皆情语。

平常在语文学习中不管散文还是诗歌,都注重景与情的关系,讲求意境美,这也许是受王国维的影响吧。

然而自古圣贤讲求为人要做到“温、良、恭、俭、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真、善、美”。

“真”是艺术的生命,“为情而造文,要约而写真”这是古人的
创作风格。

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更是道出了艺术的真实之可贵。

王国维之“真”无可厚非,然而他在承认美与真的密切关系时却忽略了人性之本“善”。

王国维将善悄悄移走,并非是其疏忽。

也许在王国维心目中,善的固然可以构成美,而非善的,只要是真、是自然,也依然可以构成美。

也许正是他超脱的美学观点,使他的意境美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空白点——没有善的光辉。

王国维还指出,“境界”有理想和写实之分,又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分。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现实二派所之由分。

然二者偏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现实之故也。

”就像冯延巳的《醉花间》词“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俊朗清雅。

能够感动别人的永远是对真实的升华,而不是纯粹的虚构与写实。

这正是美的根基所在。

“境界”有类别之分,但“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而分高下。

”优美和壮美,只是审美的不同取向而已,它们之间不应该存在价值的判断。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宝帘闲挂小银钩”所描述的意境,并非不如“落日照大旗,风鸣马萧萧”、“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境界。

然而,炼字对境界的表达有很重要的作用。

比如“红杏指头春意闹”的“闹”字,使意象生趣盎然,我们不得不佩服诗人遣词造句的才能。

王国维不仅强调诗文要讲求意境美,他还将意境的涵义扩大到整个社会领域。

实际上,所谓常人的境界就是生活美,美的初级形式;而诗人的境界则是艺术美,美的精品。

生活美是处处存在的,只是诗人比寻常百姓多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创造美的心。

很喜欢王国维对温庭筠、李煜等人词的评价:“温飞卿之词,句秀也。

韦端己之词,骨秀也。

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秀,美也”。

词秀、骨秀、神秀,都是一种美。

唯有神秀达到了内外完善统一。

由此可以看出,王国维对美的界定归根结底在神而不是在貌。

老子之“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愚。

”就是朴实无华、自然天成。

美的特质是由内而外散发的。

对于李清照的词我是极其钟爱的,其多首词都是脍炙人口。

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却没有李清照的词,对此我不免有所疑惑。

不过就王国维的“境界说”来看,也许李清照的词不符合他的标准。

王国维重北宋而轻南宋,而且将有篇有句视为上乘之作,宁取有句而不取有篇。

作为南宋词人的李清照,擅用浅明语言
和白描手法写词,虽然凄美哀婉,却缺少了意境美,同时王国维也并不看重以浅显直白、甚至俚俗的词语入词,因而李清照的词则被拒之门外。

然而词的发展,从形式方面看,是由小令到长调;从文辞方面看,是由精美浑然到通俗晓畅。

不过古时尤以“女子无才便是德”来评定女子的贤淑,对于“辞藻非女子事”的那个时代来说,人们仅认为李清照是女中词杰而已,对其漱玉词的评价也是甚少。

由此看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未提及李清照也是情理之中的。

《人间词话》中的诗词包罗万象,喜怒哀乐气象万千,看过这些,对待自己生活中的或琐碎或重要的事情,都会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看问题。

在中国么美学史上,王国维的确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他标榜的“境界说”确有独到之处,他的美学思想自成体系也是显而易见的。

这本书带我步入了词的天堂,虽然“才之不可强也”,但江山换万代,学子论古今。

王国维《人间词话》堪称古诗词之经典,其“意境说”更是源远流长,有待我们更进一步去发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