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理论实验一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一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一

河南农业大学

自动控制理论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班级:13级电信一班

姓名:

学号:

实验一、二阶系统时域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

一、 实验目的:

1. 学习并掌握利用MATLAB 编程平台进行控制系统时域仿真的方法。

2. 通过仿真实验研究并总结二阶系统参数对时域响应特性影响的规律。

3. 通过仿真实验研究并总结二阶系统附加一个极点和一个零点对时域响应特性影响的规律。

二、 实验内容及要求:

(一) 实验内容:

自行选择二阶系统模型及参数,设计实验程序及步骤仿真研究二阶系统参数(n w ,ζ)对系统时域响应特性的影响;研究二阶系统分别附加一个极

点、一个零点后对系统时域响应特性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各自的响应规律。

(二) 实验要求:

1. 分别选择不少于六个的n w 和ζ取值,仿真其阶跃(或脉冲)响应。通过绘图展示参数n w ,ζ对时域响应的影响。不同n w 和ζ变化分别绘制于两幅图中。

2. 通过图解法获得各时域响应指标,并进行比较,总结出二阶系统参数变化对时域系统响应特性影响的规律。

3. 分别选择不少于六个取值的附加零点、极点,仿真其阶跃(或脉冲)响应,将响应曲线分别绘制于两幅图中,并与无零、极点响应比较。

4. 通过图解法获得各响应的时域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系统附加零点、极点对二阶系统时域响应特性影响的规律。

5.以上仿真及图形绘制全部采用MATLAB平台编程完成。

三、实验方案设计:

四、实验结果:(实验方案设计以及实验结果一起写出)

实验要求一:1-1

代码:

clear

t=0:0.01:10;

zeta=[0,0.2,0.3,0.6,0.7,1.2,1.5];

for i=1:length(zeta)

num=1;

den=[1,2*zeta(i),1];

y(:,i)=step(num,den,t);

end

plot(t,y,t,ones(length(t),1),'k-.')

axis([0 10 0 2.5])

gtext('zeta=0');gtext('zeta=0.2');gtext('zeta=0.3');gtext('zeta=0.6') ;gtext('zeta=0.7');gtext('zeta=1.2');gtext('zeta=1.5')

结果如下图:

图1 1-2:

代码:

clear

wn=[0.9,1.1,1.2,1.3,1.4,1.5,];

zeta=0.4;

t=[0:0.01:10];

hold on

for i=1:length(wn)

num=[wn(i)^2];

den=[1,2*zeta*wn(i),wn(i)^2];

sys=tf(num,den);

step(sys,t)

end

grid on

gtext('wn=0.9');gtext('wn=1.1');gtext('wn=1.2');gtext('wn=1.3');gtext ('wn=1.4');gtext('wn=1.5')

结果如下图:

图2:

实验要求二:

由以上两图,可得出当Wn不变时,随着ζ的增加,c(t)将从无衰减的周期运动变为有衰减的正弦运动,当ζ>=1时c(t)呈现单调上升运动(无振荡)。

时域的各项指标,ζ越小,上升时间tr越短,峰值时间 tp越短,调整时间ts越长。ζ越大,超调量σ% 越小,响应的振荡性越弱,平稳性越好;

当ζ不变时,随着Wn的增大,上升时间tr减小,峰值时间 tp减小,调整时间ts减小。超调量σ%只与阻尼比有关,而与无阻尼振荡频率Wn无关。

综合来说,ζ过大,比如ζ>1, 则系统响应迟缓,时间ts长,快速性差;若ζ过小,虽然响应的起始速度较快,tr和tp小,但振荡强烈,响应曲线衰减缓慢,调节时间ts亦长。

实验要求三:

3-1:

代码:

wn=1;

zeta=0.5;

a=[1,2,3,4,5,6]

t=[0:0.1:12]

hold on

den=[1,2*wn*zeta,wn^2];

for i=1:length(a)

num=[wn^2/a(i),wn^2];

sys=tf(num,den);

step(sys,t);

end

hold off

grid on

gtext('a=1');gtext('a=2');gtext('a=3');gtext('a=4');gtext('a=5');gtex t('a=6')

结果如下图:

图3

3-2:

代码:

sym s;

wn=1;

zeta=0.7;

s=zpk('s');

zero=[-1,-2,-3,-4,-5,-6];

t=0:0.1:20;

hold on

for i=1:length(zero)

G=(s-zero(i))*wn^2/[-zero(i)*(s^2+1.4*s+wn^2)];

step(G,t)

end

hold off

grid on

gtext('zero=-1');gtext('zero=-2');gtext('zero=-3');gtext('zero=-4');g text('zero=-5');gtext('zero=-6')

结果如下图:

图4

实验要求四:

当ζ,Wn不变时,响应随附加极点增大而变慢。上升时间tr,峰值时间tp,调节时间ts随附加极点增大而增大。附加极点越往主导极点靠近系统的快速性就越差。

当ζ,Wn不变时,响应随附加零点减小而变慢。上升时间tr,峰值时间tp,调节时间ts随附加零点减小而增大。增加一个靠近ζ,Wn的零点使超调量增大,响应速度加快;附加零点越远离极点,对系统相应的影响越小。

五、实验规律分析与总结:

由实验要求二和四,可以得出实验规律如下:

当Wn不变时,时域的各项指标,ζ越小,上升时间tr越短,峰值时间 tp越短,调整时间ts越长。ζ越大,超调量σ% 越小,响应的振荡性越弱,平稳性越好;

当ζ不变时,随着Wn的增大,上升时间tr减小,峰值时间 tp减小,调整时间ts减小。超调量σ%只与阻尼比有关,而与无阻尼振荡频率Wn无关。

当ζ,Wn不变时,上升时间tr,峰值时间tp,调节时间ts随附加零点减小而增大。当p远大于阻尼系数ζ时,可以忽略增加极点对原二阶系统的影响。

当ζ,Wn不变时,上升时间tr,峰值时间tp,调节时间ts随附加极点增大而增大。零点离虚轴越远,对系统的影响越小。若附加的零点远离虚轴,可忽略它对系统的影响,按原二阶系统处理。

实验总结:

在本次实验前,我查阅了自动控制课件第七讲,自动控制理论课本的2.7节,MATLAB宝典以及老师给复印的资料。

首先学习到的是单位阶跃响应以及单位脉冲响应的函数,分别为:y=step(G, t)和impulse(num,den);以及系统对任意输入的响应:Lsim(sys,u,t)。

本实验为二阶系统,课本上给出了典型二阶系统,由此,做本次实验时候,我先建立了分子系数矩阵,然后根据公式建立了分母系数矩阵,以实验1-1为例:分子系数矩阵为:num=1;(本处应为num=Wn^2,但是我将Wn设为1,故此直接写为num=1)。分母系数矩阵为:den=[1,2*zeta(i),1]。然后通过上一段中所提到的单位阶跃函数:y(:,i)=step(num,den,t)得出最后的实验结果。同理,1-2,3-1以及3-2都由此方法得出。

通过本次实验,对于二阶系统的两个重要参数:Wn和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由以上的实验分析,典型二阶系统在单位阶跃输入下的各项动态性能指标之间存在着矛盾,如为了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使Wn很大,ζ较小;而这样又会影响系统的超调量。同时对于增加极点和零点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增加零点,其结果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系统的响应。

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刚开始拿到此次实验的题目时,觉得挺简单的,可真正去做的时候才发现很多都不会,大脑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最后,不得不重新拾起课本,将课本上有关的知识仔细认真地看了一遍,才渐渐有了眉目。而通过此次的学习,不仅加深了对以前学过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又对以后的实验有了底。MATLAB的仿真,通过对它的熟练应用,相信可以让我们对自控知识的处理省下不少的精力。

六、实验仿真程序清单:

程序代码以及实验过程中的截图存放文件夹中。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时段: 成绩: 工学院自动化系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MATLAB 仿真 一、实验目的 1.熟悉MATLAB 桌面和命令窗口,初步了解SIMULINK 功能模块的使用方法。 2.通过观察典型环节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的动态特性,加深对各典型环节响应曲线的理解。 3.定性了解各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1.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K R K R R R Z Z s G 200,1002)(211 212==-=-=- = 其对应的模拟电路及SIMULINK 图形如图1-3所示。 三、实验内容 按下列各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建立相应的SIMULINK 仿真模型,观察并记录其单位阶跃响应波形。 ① 比例环节1)(1=s G 和2)(1=s G ; ② 惯性环节11)(1+= s s G 和1 5.01 )(2+=s s G ③ 积分环节s s G 1)(1= ④ 微分环节s s G =)(1 ⑤ 比例+微分环节(PD )2)(1+=s s G 和1)(2+=s s G ⑥ 比例+积分环节(PI )s s G 11)(1+=和s s G 211)(2+=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图1-3 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及SIMULINK 图形

① 仿真模型及波形图1)(1=s G 和2)(1=s G ② 仿真模型及波形图11)(1+= s s G 和1 5.01)(2+=s s G 11)(1+= s s G 1 5.01 )(2+=s s G ③ 积分环节s s G 1)(1= ④ 微分环节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池州学院 机械与电子工程系

目录 实验一、典型线性环节的模拟 (1) 实验二、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5) 实验三、根轨迹实验 (7) 实验四、频率特性实验 (10) 实验五、控制系统设计与校正实验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六、控制系统设计与校正计算机仿真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七、采样控制系统实验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八、典型非线性环节模拟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九、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十、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一、典型线性环节的模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典型线性环节的模拟方法。 2、研究电阻、电容参数对典型线性环节阶跃响应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 1、XMN-2型实验箱; 2、LZ2系列函数记录仪; 3、万用表。 三、实验内容: 1、比例环节: r(t) 方块图模拟电路 图中: i f P R R K= 分别求取R i=1M,R f=510K,(K P=0.5); R i=1M,R f=1M,(K P=1); R i=510K,R f=1M,(K P=2); 时的阶跃响应曲线。 2、积分环节: r(t) 方块图模拟电路图中:T i=R i C f 分别求取R i=1M,C f=1μ,(T i=1s); R i=1M,C f=4.7μ,(T i=4.7s););

自动化控制实验报告(DOC 43页)

自动化控制实验报告(DOC 43页)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自动控制原理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2013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6C901 实验成绩 二〇一五年四月——二〇一五年五月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 实验一(3.1.1)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和掌握各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传递函数表达式及输出时域函数表达式 2. 观察和分析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了解各项电路参数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典型环节的结构图及传递函数 方 框 图 传递函数 比例 (P ) K (S) U (S) U (S)G i O == 积分 (I ) TS 1 (S)U (S)U (S)G i O == 比例积分 (PI ) )TS 1 1(K (S)U (S)U (S)G i O +== 比例微分 (PD ) )TS 1(K (S) U (S) U (S)G i O +== 惯性 TS 1K (S)U (S)U (S)G i O += =

环节 (T) 比例 积分 微分 (PI D) S T K S T K K (S) U (S) U (S) G d p i p p i O + + = =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观察和分析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了解各项电路参数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改变被测环节的各项电路参数,画出模拟电路图,阶跃响应曲线,观测结果,填入实验报告 运行LABACT程序,选择自动控制菜单下的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下的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中的相应实验项目,就会弹出虚拟示波器的界面,点击开始即可使用本实验机配套的虚拟示波器(B3)单元的CH1测孔测量波形。具体用法参见用户手册中的示波器部分。1).观察比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典型比例环节模拟电路如图3-1-1所示。 图3-1-1 典型比例环节模拟电路 传递函数: 1 (S) (S) (S) R R K K U U G i O= = = ;单位阶跃响应:

《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讲义

《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讲义 目录 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 (2) 实验二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析 (12) 实验三线性系统的频域响应分析 (17) 实验四线性系统的校正 (23) 实验五线性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26) 安徽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2010年9月 张媛媛编写

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 时域分析法是在时间域内研究控制系统在各种典型信号的作用下系统响应(或输出)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方法。因为它是直接在时间域中对系统进行分析的方法,所以具有直观、准确的优点,并且可以提供系统响应的全部信息。下面就实验中将要遇到的一些概念做以简单介绍: 1、稳态分量和暂态分量:对于任何一个控制系统来说,它的微分方程的解,总是包括两部分:暂态分量和稳态分量。稳态分量反映了系统的稳态指标或误差,而暂态分量则提供了系统在过渡过程中的各项动态性能信息。 2、稳态性能和暂态性能:稳态性能是指稳态误差,通常是在阶跃函数、斜坡函数或加速度函数作用下进行测定或计算的。若时间趋于无穷时,系统的输出量不等于输入量或输入量的确定函数,则系统存在稳态误差。稳态误差是对系统控制精度或抗扰动能力的一种度量。暂态性能又称动态性能,指稳定系统在单位阶跃函数作用下,动态过程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的指标。其动态性能指标通常为: ? 延迟时间td:指响应曲线第一次达到其终值一半所需的时间。 ? 上升时间tr:指响应从终值10%上升到终值90%所需的时间。对于有振荡的系统,亦可定义为响应从第一次上升到终值所需的时间。上升时间是系统响应速度的一种度量,上升时间越短,响应速度越快。 ? 峰值时间tp:指响应超过其终值到达第一个峰值所需的时间。 ? 调节时间ts:指响应到达并保持在终值±5%或±2%内所需的时间。 ? 超调量δ%:指响应的最大偏离量 h (tp) 与终值h (∞) 之差的百分比。 上述五个动态性能指标基本上可以体现系统动态过程的特征。在实际应用中,常用的动态性能指标多为上升时间、调节时间和超调量。通常,用tr或tp评价系统的响应速度;用δ%评价系统的阻尼程度;而ts是反映系统响应振荡衰减的速度和阻尼程度的综合性能指标。应当指出,除简单的一、二阶系统外,要精确确定这些动态性能指标的解析表达式是很困难的。本章通过对典型环节、典型系统的时域特性的实验研究来加深对以上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1.1 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 1.1 实验目的 1.熟悉并掌握TD-ACC+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各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 2.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理想阶跃响应曲线和实际阶跃响应曲线。对比差异、分析原因。 3.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1.2 实验设备 PC机一台,TD-ACC实验系统一套。 1.3 实验原理及内容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项目:典型环节的时域相应 实验地点:自动控制实验室 实验日期:2017 年 3 月22 日 指导教师:乔学工 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时域特性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并掌握TDN-ACC+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各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

2.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理想阶跃相应曲线和实际阶跃响应曲线。对比差异,分析原因。 3.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 PC 机一台,TD-ACC+(或TD-ACS)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原理及内容 下面列出各典型环节的方框图、传递函数、模拟电路图、阶跃响应,实验前应熟悉了解。 1.比例环节 (P) (1)方框图 (2)传递函数: K S Ui S Uo =) () ( (3)阶跃响应:) 0()(≥=t K t U O 其中 01/R R K = (4)模拟电路图: (5) 理想与实际阶跃响应对照曲线: ① 取R0 = 200K ;R1 = 100K 。 ② 取R0 = 200K ;R1 = 200K 。

2.积分环节 (I) (1)方框图 (2)传递函数: TS S Ui S Uo 1 )()(= (3)阶跃响应: ) 0(1)(≥= t t T t Uo 其中 C R T 0= (4)模拟电路图 (5) 理想与实际阶跃响应曲线对照: ① 取R0 = 200K ;C = 1uF 。 ② 取R0 = 200K ;C = 2uF 。

1 Uo 0t Ui(t) Uo(t) 理想阶跃响应曲线 0.4s 1 Uo 0t Ui(t) Uo(t) 实测阶跃响应曲线 0.4s 10V 无穷 3.比例积分环节 (PI) (1)方框图: (2)传递函数: (3)阶跃响应: (4)模拟电路图: (5)理想与实际阶跃响应曲线对照: ①取 R0 = R1 = 200K;C = 1uF。 理想阶跃响应曲线实测阶跃响应曲线 ②取 R0=R1=200K;C=2uF。 K 1 + U i(S)+ U o(S) + Uo 10V U o(t) 2 U i(t ) 0 0 .2s t Uo 无穷 U o(t) 2 U i(t ) 0 0 .2s t

北航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完整版)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一、二阶系统的电子模拟及时域响应的动态测试 二、实验目的 1、了解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及其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 2、学习在电子模拟机上建立典型环节系统模型的方法 3、学习阶跃响应的测试方法 三、实验内容 1、建立一阶系统的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在不同时间常数T时的响应曲线,测定过渡过程时间T s 2、建立二阶系统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不同阻尼比的响应曲线,并测定超调量及过渡过程时间T s 四、实验原理及实验数据 一阶系统 系统传递函数: 由电路图可得,取则K=1,T分别取:0.25, 0.5, 1 T 0.25 0.50 1.00 R2 0.25MΩ0.5M Ω1MΩ C 1μ1μ1μ T S 实测0.7930 1.5160 3.1050 T S 理论0.7473 1.4962 2.9927 阶跃响应曲线图1.1 图1.2 图1.3 误差计算与分析 (1)当T=0.25时,误差==6.12%; (2)当T=0.5时,误差==1.32%; (3)当T=1时,误差==3.58% 误差分析:由于T决定响应参数,而,在实验中R、C的取值上可能存在一定误差,另外,导线的连接上也存在一些误差以及干扰,使实验结果与理论值之间存在一定误差。但是本实验误差在较小范围内,响应曲线也反映了预期要求,所以本实验基本得到了预期结果。 实验结果说明 由本实验结果可看出,一阶系统阶跃响应是单调上升的指数曲线,特征有T确定,T越小,过度过程进行得越快,系统的快速性越好。 二阶系统 图1.1 图1.2 图1.3

系统传递函数: 令 二阶系统模拟线路 0.25 0.50 1.00 R4 210.5 C2 111 实测45.8% 16.9% 0.6% 理论44.5% 16.3% 0% T S实测13.9860 5.4895 4.8480 T S理论14.0065 5.3066 4.8243 阶跃响应曲线图2.1 图2.2 图2.3 注:T s理论根据matlab命令[os,ts,tr]=stepspecs(time,output,output(end),5)得出,否则误差较大。 误差计算及分析 1)当ξ=0.25时,超调量的相对误差= 调节时间的相对误差= 2)当ξ=0.5时,超调量的相对误差==3.7% 调节时间的相对误差==3.4% 4)当ξ=1时,超调量的绝对误差= 调节时间的相对误差==3.46% 误差分析:由于本试验中,用的参量比较多,有R1,R2,R3,R4;C1,C2;在它们的取值的实际调节中不免出现一些误差,误差再累加,导致最终结果出现了比较大的误差,另外,此实验用的导线要多一点,干扰和导线的传到误差也给实验结果造成了一定误差。但是在观察响应曲线方面,这些误差并不影响,这些曲线仍旧体现了它们本身应具有的特点,通过比较它们完全能够了解阶跃响应及其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不影响预期的效果。 实验结果说明 由本实验可以看出,当ωn一定时,超调量随着ξ的增加而减小,直到ξ达到某个值时没有了超调;而调节时间随ξ的增大,先减小,直到ξ达到某个值后又增大了。 经理论计算可知,当ξ=0.707时,调节时间最短,而此时的超调量也小于5%,此时的ξ为最佳阻尼比。此实验的ξ分布在0.707两侧,体现了超调量和调节时间随ξ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图2.2 图2.1 图2.3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

目录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须知 (3) 一、仪器简介 (3) 二、预习及预习报告 (6) 三、实验及实验报告 (6) 实验一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 (7) 实验二控制系统的瞬态响应 (12) 实验三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14) 实验四系统的频率特性测量 (16) 实验五连续系统的串联校正 (19)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须知 一、仪器简介 本课程实验的仪器主要为爱迪克labACT自控/计控原理教学实验系统。 (一) 构成 labACT自控/计控原理实验机由以下七个模块组成: 1.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模块 2.计算机控制原理实验模块 3.信号源模块 4.控制对象模块 5.虚拟示波器模块 6.控制对象输入显示模块 7.CPU控制模块 各模块相互交联关系框图见图1-1-1所示: 图1-1-1 各模块相互交联关系框图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模块由模拟运算单元及模拟运算扩充库组成,这些模拟运算单元的输入回路和反馈回路上配有多个各种参数的电阻、电容,因此可以完成各种自动控制模拟运算。例如构成比例环节、惯性环节、积分环节、比例微分环节,PID环节和典型的二阶、三阶系统等。利用本实验机所提供的多种信号源输入到模拟运算单元中去,再使用本实验机提供的虚拟示波器界面可观察和分析各种自动控制实验的响应曲线。 主实验板外形尺寸为35厘米×47厘米,主实验板的布置简图见图1-1-2所示。

根据功能本实验机划分了各种实验区均在主实验板上。实验区组成见表1-1-1。

表1-1-1 实验区组成 (二 1)虚拟示波器的显示方式 为了满足自动控制不同实验的要求我们提供了示波器的四种显示方式。 (1)示波器的时域显示方式 (2)示波器的相平面显示(X-Y)方式 (3)示波器的频率特性显示方式有对数幅频特性显示、对数相频特性显示(伯德图),幅相特性显示方式(奈奎斯特图),时域分析(弧度)显示方式。 (4) 示波器的计算机控制显示方式 2)虚拟示波器的设置 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示波器,具体设置方法如下: (1)示波器的一般用法:运行LABACT程序,选择‘工具’栏中的‘单迹示波器’项或‘双迹示波器’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

上海电力学院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课程 题目:2.1.1(2.1.6课外)、2.1.4(2.1.5课内)班级:gagagagg 姓名:lalalal 学号:hahahahah 时间:zzzzzzzzzzz

实验内容一: 一、问题描述: 已知系统结构图,(1)用matlab编程计算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2)用matlab转换函数表示系统状态空间模型;(3)计算其特征根。 二、理论方法分析 (1)根据系统结构图的串并联关系以及反馈关系,分别利用tf ()函数series()函数,parallel函数以及feedback函数构建系统传递函数;(2)已求出系统传递函数G,对于线性定常系统利用函数ss(G)课得到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3)利用线性定常系统模型数据还原函数[num,den]=tfdata(G,‘v’)可得到系统传递函数的分子多项式num与分母多项式den,利用roots(den)函数可得到系统的特征根。 三、实验设计与实现 新建M文件,编程程序如下文所示: G1=tf([0.2],[1,1,1]); G2=tf([0.3],[1,1]); G3=tf([0.14],[2,1]); G4=series(G2,G3);%G2与G3串联 G5=0.7*feedback(G4,-1,1); G6=0.4*feedback(G1,G5,1); G7=feedback(G6,0.6)

ss(G7)%将系统传递函数转化为状态空间模型 [num den]=tfdata(G7,'v');%还原系统传递函数分子、分母系数矩阵 roots(den)%求系统传递函数特征根 点击Run运行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M文件如下: 运行结果如下: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梅雪罗益民袁启昌许必熙 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

目录 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1 实验二典型系统时域响应和稳定性-------------------10 实验三应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根轨迹分析----------15 实验四应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频域分析------------17 实验五控制系统校正装置设计与仿真-----------------19 实验六线性系统校正-------------------------------22 实验七线性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26 附录:TDN—ACP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实验箱简介----------31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 一. 实验目的 1.熟悉并掌握TD-ACC + 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各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 2.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理想阶跃响应曲线和实际阶跃响应曲线。对比差异、分析原因。 3.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 下面列出各典型环节的方框图、传递函数、模拟电路图、阶跃响应,实验前应熟悉了解。 1.比例环节 (P) A 方框图:如图1.1-1所示。 图1.1-1 B 传递函数: K S Ui S Uo =) () ( C 阶跃响应:) 0()(≥=t K t U O 其中 01/R R K = D 模拟电路图:如图1.1-2所示。 图1.1-2 注意:图中运算放大器的正相输入端已经对地接了100K 的电阻,实验中不需要再接。以 后的实验中用到的运放也如此。 E 理想与实际阶跃响应对照曲线: ① 取R0 = 200K ;R1 = 100K 。

西安交大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西安交通大学实验报告 课程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日期2014 年12月22 日专业班号交报告日期 2014 年 12月27日姓名学号 实验五直流电机转速控制系统设计 一、实验设备 1.硬件平台——NI ELVIS 2.软件工具——LabVIEW 二、实验任务 1.使用NI ELVIS可变电源提供的电源能力,驱动直流马达旋转,并通过改变电压改变 其运行速度; 2.通过光电开关测量马达转速; 3.通过编程将可变电源所控制的马达和转速计整合在一起,基于计算机实现一个转速自 动控制系统。 三、实验步骤 任务一:通过可变电源控制马达旋转 任务二:通过光电开关测量马达转速 任务三:通过程序自动调整电源电压,从而逼近设定转速

编程思路:PID控制器输入SP为期望转速输出,PV为实际测量得到的电机转速,MV为PID输出控制电压。其中SP由前面板输入;PV通过光电开关测量马达转速得到;将PID 的输出控制电压接到“可变电源控制马达旋转”模块的电压输入控制端,控制可变电源产生所需的直流电机控制电压。通过不断地检测马达转速与期望值对比产生偏差,通过PID控制器产生控制信号,达到直流电机转速的负反馈控制。 PID参数:比例增益:0.0023 积分时间:0.010 微分时间:0.006 采样率和待读取采样:采样率:500kS/s 待读取采样:500 启动死区:电机刚上电时,速度为0,脉冲周期测量为0,脉冲频率测量为无限大。通过设定转速的“虚拟下限”解决。本实验电机转速最大为600r/min。故可将其上限值设为600r/min,超过上限时,转速的虚拟下限设为200r/min。 改进:利用LabVIEW中的移位寄存器对转速测量值取滑动平均。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1-6

实验一MATLAB 仿真基础 一、实验目的: (1)熟悉MATLAB 实验环境,掌握MATLAB 命令窗口的基本操作。 (2)掌握MATLAB 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命令及模型相互转换的方法。 (3)掌握使用MATLAB 命令化简模型基本连接的方法。 (4)学会使用Simulink 模型结构图化简复杂控制系统模型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1.计算机;2. MATLAB 软件 三、实验原理 函数tf ( ) 来建立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用函数printsys ( ) 来输出控制系统的函数,用函数命令zpk ( ) 来建立系统的零极点增益模型,其函数调用格式为:sys = zpk ( z, p, k )零极点模型转换为多项式模型[num , den] = zp2tf ( z, p, k ) 多项式模型转化为零极点模型 [z , p , k] = tf2zp ( num, den ) 两个环节反馈连接后,其等效传递函数可用feedback ( ) 函数求得。 则feedback ()函数调用格式为: sys = feedback (sys1, sys2, sign ) 其中sign 是反馈极性,sign 缺省时,默认为负反馈,sign =-1;正反馈时,sign =1;单位反馈时,sys2=1,且不能省略。 四、实验内容: 1.已知系统传递函数,建立传递函数模型 2.已知系统传递函数,建立零极点增益模型 3.将多项式模型转化为零极点模型 1 2s 2s s 3s (s)23++++=G )12()1()76()2(5)(332 2++++++= s s s s s s s s G 12s 2s s 3s (s)23++++= G )12()1()76()2(5)(3322++++++=s s s s s s s s G

自动控制实验讲义_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讲义 郭烜 内蒙古民族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信息与自动化技术教研室 2018年8月 目录 绪论 第一章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实验一 MATLAB软件和THDAQ虚拟实验设备的使用 实验二控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实验三高阶系统的时域动态性能和稳定性研究

实验四线性系统的根轨迹 实验五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 实验六线性系统校正与PID控制器设计 第二章自动控制原理模拟实验环境简介 第一节 MATLAB软件系统与Simulink仿真工具 第二节 CZ-AC型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箱与THDAQ虚拟实验设备 绪论 《自动控制原理》是电子信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课程是一门理论验证型实验课程,结合自动控制理论课开设了一系列相应的实验,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好的掌握控制理论。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典型环节的特性,模拟方法及控制系统分析与校正方法,掌握离散控制系统组成原理,调试方法;使学生加深对控制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程综合能力,拓宽学生的专业面和知识面,为以后的深入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的扎实的基础。

第一章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实验一MATLAB软件与THDAQ虚拟实验设备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MATLAB软件、动态仿真环境Simulink以及THDAQ虚拟实验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 2. 掌握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初步方法。 二、实验设备 计算机、MATLAB软件、CZ-AC型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箱、THDAQ虚拟实验设备、万用表 三、实验内容及原理 1. MA TLAB基本运算 见第二章1.4节: MA TLAB基本运算 2. 用MATLAB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控制系统常用的三种数学模型: <1>传递函数模型(多项式模型> 用函数tf(>建立控制系统传递函数模型: 命令调用格式:sys=tf(num, den> 或 printsys(num, den> 也可以用多项式乘法函数conv(>输入num/den 如:, num=5*conv(conv([1,2],[1,2]>,[1,6,7]> <2>零极点模型 调用格式:z=[z1,z2,…,z m]。 p=[p1,p2,…,p n]。 k=[k]。 sys=zpk(z, p, k> <3>部分分式展开式模型 调用格式:[r, p, k]=residue(num, den> 3. 用Simulink建立系统模型 点击MATLAB命令窗口菜单“File”下“New”子菜单下“Model”命令打开扩展名为“.mdl”的模型文件,或在MATLAB命令窗口输入命令“simulink”,选定模块拖到模型设计窗口,单击模块的输入或输出端,当光标变成十字时,拖到目标模块的输出或输入端口,当光标变成双十字时,松开鼠标,形成连接信号线。 4. 用CZ-AC型实验箱构建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 比例环节:,图中:K P= R f/R i

北理工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

本科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控制理论基础(实验)

实验一:控制系统的模型建立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利用MATLAB 建立控制系统模型的方法。 2.掌握系统的各种模型表述及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 3. 学习和掌握系统模型连接的等效变换。 二、实验原理 1、系统模型的 MATLAB描述 系统的模型描述了系统的输入、输出变量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表征一个系统的模型有很多种,如微分方程、传递函数模型、状态空间模型等。这里主要介绍系统传递函数(TF)模型、零极点增益(ZPK)模型和状态空间(SS)模型的MATLAB 描述方法。 1)传递函数(TF)模型 传递函数是描述线性定常系统输入-输出关系的一种最常用的数学模型,其表达式一般为 在MATLAB 中,直接使用分子分母多项式的行向量表示系统,即 num = [bm, bm-1, … b1, b0] den = [an, an-1, … a1, a0] 调用tf 函数可以建立传递函数TF对象模型,调用格式如下: Gtf = tf(num,den) Tfdata 函数可以从TF对象模型中提取分子分母多项式,调用格式如下: [num,den] = tfdata(Gtf) 返回cell 类型的分子分母多项式系数 [num,den] = tfdata(Gtf,'v') 返回向量形式的分子分母多项式系数 2)零极点增益(ZPK)模型 传递函数因式分解后可以写成

式中, z1 , z2 , …,zm 称为传递函数的零点, p1,p2,…,pn称为传递函数的极点,k 为传递系数(系统增益)。 在MATLAB 中,直接用[z,p,k]矢量组表示系统,其中z,p,k 分别表示系统的零极点及其增益,即: z=[z1,z2,…,zm]; p=[p1,p2,…,pn]; k=[k]; 调用zpk 函数可以创建ZPK 对象模型,调用格式如下: Gzpk = zpk(z,p,k) 同样,MATLAB 提供了zpkdata 命令用来提取系统的零极点及其增益,调用格式如下: [z,p,k] = zpkdata(Gzpk) 返回cell 类型的零极点及增益 [z,p,k] = zpkdata (Gzpk,’v’) 返回向量形式的零极点及增益 函数pzmap 可用于求取系统的零极点或绘制系统得零极点图,调用格式如下: pzmap(G) 在复平面内绘出系统模型的零极点图。 [p,z] = pzmap(G) 返回的系统零极点,不作图。 3)状态空间(SS)模型 由状态变量描述的系统模型称为状态空间模型,由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组成: 其中:x 为n 维状态向量;u 为r 维输入向量; y 为m 维输出向量; A 为n×n 方阵,称为系统矩阵; B 为n×r 矩阵,称为输入矩阵或控制矩阵;C 为m×n 矩阵,称为输出矩阵; D为m×r 矩阵,称为直接传输矩阵。 在MATLAB 中,直接用矩阵组[A,B,C,D]表示系统,调用ss 函数可以创建ZPK 对象模型,调用格式如下: Gss = ss(A,B,C,D) 同样,MATLAB 提供了ssdata 命令用来提取系统的A、B、C、D 矩阵,调用格式如下: [A,B,C,D] = ssdata (Gss) 返回系统模型的A、B、C、D 矩阵 4)三种模型之间的转换

天津大学自动控制理论实验讲义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讲义 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 2004

实验一 自动控制系统的模拟分析 一. 实验目的: 1. 学习应用运算放大器线性组件模拟自动控制系统的方法。了解应用模拟的方法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原理。 2. 通过实验,验证线性自动控制系统中: 1) 系统开环增益和系统动态性能的关系。 2) 各组成环节的时间常数的分布对系统的动态性能的影响。 3) 增加开环极点或开环零点对系统的动态性能的影响。 二. 实验内容: 1. 应用运算放大器模拟惯性环节(图1-1) ()1K G s Ts =+,其中1,x o R K T R C R =-=(秒 ) 观察输入讯号u r 为阶跃函数时的输出电压u c 的过渡过程曲线。 2. 按照图1-2系统,当K 分别等于0.5、2、4时,输入电压u r 为阶跃函数,由示波器上描绘系统的过渡过程曲线,并响应读出超调量6%,峰值时间t p 及调节时间t s 。 图1-2 3. 改变线路为图1-3所示系统,记录当错开时间常数之后的过渡过程,与2中同样放大倍数(K)时的系统的过渡过程进行比较。 图1-3 4. 改接线路如图1-4所示系统,系统增加一个开环极点,记录其相应的过渡过程。 图1-4

5. 改接线路为图1-5所示之系统,记录增加零点的系统过渡过程。τ值分别 为0.05,0.1,0.2,其中比例-积分环节的模拟线路,可采用图1-6的线路,其传递函数为: 121212 0()(1)G s s k R R C R R R R k R ττ=+?= ++=(秒) 图 1-5 6. 观察比例-微分环节输出的过渡过程曲线。 三.预习报告内容: 1. 画出所有进行试验的系统的模拟图,如图1-7中k=0.5时,应画出如下的 模拟图,图中应标明相应的参数。 2. 用时域方法求出图1-2中所对应系统的动态品质,求出相应的E ,ωn ,t p , t s 和σ%。

自动控制理论第一章作业及答案

1-13 对自动控制系统基本的性能要求是什么?最主要的要求是什么?并叙述其内容。 答: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 最主要的要求是稳定性。(叙述其内容在书上第六页。) 1-8 一晶体管稳压电源如图1-3所示。试画出其方框图,说明该电路的工作原理,并说明在该电路图中哪些元件起测量﹑放大﹑执行的作用,以及系统的干扰量和给定量是 什么? 1-3晶体管稳压电路 答: 是给定量 是放大 是执行 是测量 BG1 BG2 R 1 R 2 BG2 BG1 U sr U w

因为:(当输出电压Usc 下降的时候,通过R1 、R2组成的分压电路的作 用,BG2 的基极电位Ub2也下降了。由于基准电压UW 使BG2 的发射极电位保持不变,Ubc2 =Ub2一UW 随之减小。于是BG2 集电极电流Ic2减小,Uc2增高,即BG1 的基极电位Ub1增高,使Icl 增加,管压降Uce1减小,从而导致输出电压Usc =Usr 一Uce1保持基本稳定。BG2 的放大倍数越大,调整作用就越强,输出电压就越稳定。如果输出电压Usc 增高时,同样道理,又会通过反馈作用使Usc 减小,保持输出电压基本不变。 ) 方框图如下: 1.一个水池水位自动控制系统如图1-1所示。试简述系统工作原理,指出主要变量和各环节的构成,画出系统的方框图。 电动机 图1-1 水池水位控制系统原理图 解 在这个水位控制系统中,水池的进水量1Q 来自由电机控制开度的进水阀门,出水量2Q 随 意变化的情况下,保持水箱水位在希望的高度上不变。 希望水位高度由电位器触头A 设定,浮子测出实际水位高度。由浮子带动的电位计触头B 的位置反映实际水位高度。A 、B 两点的电位差AB U 反映希望水位的偏差。当实际低于希望水位时,0AB U >。通过放大器驱动电动机转动,开大进水阀门,使进水量1Q 增加,从而使水位上升。当实际水位上升到希望位置时,A 、B 两个触头在同一位置,0AB U =,电动机停止转动,进水阀门开度不变,这时进水量1Q 和出水量2Q 达到平衡位置。若实际水位高于 希望水位,0AB U <,则电动机使进水阀门关小,使进水量减少,实际水位下降。 (5分) 这个系统是个典型的镇定系统,在该系统中: 控制量 希望水位的设定值 被控制量 实际水位 扰动量 出水量2Q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73809

-150-100 -50 50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及阶跃响应分析 1、比例环节 可知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一个常数: 当Kp 分别为0.5,1,2时,输入幅值为1.84的正向阶跃信号,理论上依次输出幅值为0.92,1.84,3.68的反向阶跃信号。实验中,输出信号依次为幅值为0.94,1.88,3.70的反向阶跃信号, 相对误差分别为1.8%,2.2%,0.2%. 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实际输出满足理论值。 2、 积分环节 积分环节传递函数为: (1)T=0.1(0.033)时,C=1μf (0.33μf ),利用MATLAB ,模拟阶跃信号输入下的输出信号如图: T=0.1 T=0.033 与实验测得波形比较可知,实际与理论值较为吻合,理论上T=0.033时的波形斜率近似为T=0.1时的三倍,实际上为8/2.6=3.08,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满足理论条件。 3、 惯性环节 i f i o R R U U -=TS 1 CS R 1Z Z U U i i f i 0-=-=-=15 20

惯性环节传递函数为: K = R f /R 1,T = R f C, (1) 保持K = R f /R 1 = 1不变,观测T = 0.1秒,0.01秒(既R 1 = 100K,C = 1μf , 0.1μf )时的输出波形。利用matlab 仿真得到理论波形如下: T=0.1时 t s (5%)理论值为300ms,实际测得t s =400ms 相对误差为:(400-300)/300=33.3%,读数误差较大。 K 理论值为1,实验值2.12/2.28, 相对误差为(2.28-2.12)/2.28=7%与理论值 较为接近。 T=0.01时 t s (5%)理论值为30ms,实际测得t s =40ms 相对误差为:(40-30)/30=33.3% 由于ts 较小,所以读数时误差较大。 K 理论值为1,实验值2.12/2.28, 相对误差为(2.28-2.12)/2.28=7%与理论值较为接近 (2) 保持T = R f C = 0.1s 不变,分别观测K = 1,2时的输出波形。 K=1时波形即为(1)中T0.1时波形 K=2时,利用matlab 仿真得到如下结果: t s (5%)理论值为300ms,实际测得t s =400ms 相对误差为:(400-300)/300=33.3% 读数误差较大 K 理论值为2,实验值4.30/2.28, 1 TS K )s (R )s (C +-=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2017-2018-1)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王娜编写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自动化系 2017年11月 实验一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实验目的] 1、熟悉并掌握Matlab 操作环境和基本方法,如数据表示、绘图等命令; 2、掌握控制信号的拉氏变换与反变换laplace 和ilaplace ,控制系统生成模型的常用函数命令sys=tf(num,den),会绘制单位阶跃、脉冲响应曲线; 3、会构造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会利用matlab 函数求取系统闭环特征根; 4、会分析控制系统中n ζω, 对系统阶跃、脉冲响应的影响。 [实验内容及步骤] 1、矩阵运算 a) 构建矩阵:A=[1 2;3 4]; B=[5 5;7 8]; 解: >> A=[1 2;3 4] A = 1 2 3 4 >>B=[5 5;7 8] B = 5 5 7 8 b) 已知A=[1.2 3 5 0.9;5 1.7 5 6;3 9 0 1;1 2 3 4] ,求矩阵A 的特征值、特征多项式和特征向量. 解:>> A=[1.2 3 5 0.9;5 1.7 5 6;3 9 0 1;1 2 3 4]; >> [V ,D]=eig(A) V = 0.4181 -0.4579 - 0.3096i -0.4579 + 0.3096i -0.6044 0.6211 -0.1757 + 0.2740i -0.1757 - 0.2740i 0.0504 0.5524 0.7474 0.7474 -0.2826 0.3665 -0.1592 - 0.0675i -0.1592 + 0.0675i 0.7432 D = 13.0527 0 0 0 0 -4.1671 + 1.9663i 0 0 0 0 -4.1671 - 1.9663i 0 0 0 0 2.1815 >> p=poly(A) p = -6.9000 -77.2600 -86.1300 604.5500 2. 基本绘图命令 a) 绘制余弦曲线y=cos(x),x ∈[0,2π] 解:>> x=linspace(0,2*pi); >> y=cos(x); >> plot(x,y)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

成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 专业方向工业工程与制造 班级110715 学号11071113 学生姓名吕龙 指导教师 自动控制与测试教学实验中心

实验一一、二阶系统的电子模拟及时域响应的动态测试 实验时间2013.10.30 实验编号同组同学无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及其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 2.学习在电子模拟机上建立典型环节系统模型的方法。 3.学习阶跃响应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建立一阶系统的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不同时间常数T时的跃响应曲线,测定其过渡过程时间Ts。 2.建立二阶系统的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不同阻尼比ζ时的跃响应曲线,测定其超调量σ%及过渡过程时间Ts。 三、实验原理 1.一阶系统: 系统传递函数为: 模拟运算电路如图1-1所示: 图1-1 由图得: 在实验当中始终取, 则, 取不同的时间常数T分别为: 0.25、 0.5、1。 记录不同时间常数下阶跃响应曲线,测量纪录其过渡过程时 ts。(取误差带)2.二阶系统: 其传递函数为:

令,则系统结构如图1-2所示: 图1-2 根据结构图,建立的二阶系统模拟线路如图1-3所示: 图1-3 取,,则及 取不同的值, , ,观察并记录阶跃响应曲线,测量超调量σ%(取误差带),计算过渡过程时间Ts。 四、实验设备 1.HHMN-1型电子模拟机一台。 2.PC 机一台。 3.数字式万用表一块。 4.导线若干。 五、实验步骤 1. 熟悉HHMN-1 型电子模拟机的使用方法,将各运算放大器接成比例器,通电调零。 2. 断开电源,按照实验说明书上的条件和要求,计算电阻和电容的取值,按照模拟线路图搭接线路,不用的运算放大器接成比例器。 3. 将与系统输入端连接,将与系统输出端连接。线路接好后, 经教师检查后再通电。 4.运行软件,分别获得理论和实际仿真的曲线。 5. 观察实验结果,记录实验数据,绘制实验结果图形,填写实验数据表格,完成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实验报告 实验三闭环电压控制系统研究 学号姓名 时间 2014年10月21日 评定成绩审阅教师

实验三闭环电压控制系统研究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例展示,认识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功能及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所要解决的问题。 (2)会正确实现闭环负反馈。 (3)通过开、闭环实验数据说明闭环控制效果。 二、预习与回答: (1)在实际控制系统调试时,如何正确实现负反馈闭环? 答:负反馈闭环,不是单纯的加减问题,它是通过增量法实现的,具体如下: 1.系统开环; 2.输入一个增或减的变化量; 3.相应的,反馈变化量会有增减; 4.若增大,也增大,则需用减法器; 5.若增大,减小,则需用加法器,即。 (2)你认为表格中加1KΩ载后,开环的电压值与闭环的电压值,哪个更接近2V? 答:闭环更接近。因为在开环系统下出现扰动时,系统前部分不会产生变化。故而系统不具有调节能力,对扰动的反应很大,也就会与2V相去甚远。 但在闭环系统下出现扰动时,由于有反馈的存在,扰动产生的影响会被反馈到输入端,系统就从输入部分产生了调整,经过调整后的电压值会与2V相差更小些。 因此,闭环的电压值更接近2V。 (3)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在控制系统设计中主要设计哪一部份? 答:应当是系统的整体框架及误差调节部分。对于一个系统,功能部分是“被控对象”部分,这部分可由对应专业设计,反馈部分大多是传感器,因此可由传感器的专业设计,而自控原理关注的是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因此,控制系统设计中心就要集中在整个系统的协调和误差调节环节。 二、实验原理: (1)利用各种实际物理装置(如电子装置、机械装置、化工装置等)在数学上的“相似性”,将各种实际物理装置从感兴趣的角度经过简化、并抽象成相同的数学形式。我们在设计控制系统时,不必研究每一种实际装置,而用几种“等价”的数学形式来表达、研究和设计。又由于人本身的自然属性,人对数学而言,不能直接感受它的自然物理属性,这给我们分析和设计带来了困难。所以,我们又用替代、模拟、仿真的形式把数学形式再变成“模拟实物”来研究。这样,就可以“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实际上,在后面的课程里,不同专业的学生将面对不同的实际物理对象,而“模拟实物”的实验方式可以做到举一反三,我们就是用下列“模拟实物”——电路系统,替代各种实际物理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