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7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7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7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7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4,分数:48.00)

1.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回忆不起在疾病发生之前某一阶段的事件称为( )。

(分数:2.00)

A.逆行性遗忘√

B.顺行性遗忘

C.不完全遗忘

D.临时l生遗忘

解析:解析:顺行性遗忘:回忆不起在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事件,近期事件记忆差,不能保留新近获得的信息,而远期记忆尚保存。逆行性遗忘:回忆不起在疾病发生之前某一阶段的事件,过去的信息丢失,但能形成新的记忆。不完全遗忘是能再认,不能回忆。临时性遗忘是指一时不能再认或回忆。

3.记忆过程包括下列基本环节( )。

(分数:2.00)

A.保持和遗忘

B.再认和回忆

C.识记、保持和遗忘

D.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解析:解析:记忆包括三个过程:识记、保持、再现。再现的方式又分为再认和回忆。

4.容易保持和恢复的记忆是( )。

(分数:2.00)

A.形象记忆

B.语义记忆

C.情景记忆

D.动作记忆√

解析:解析:梁宁建《心理学导论》:动作记忆与其他记忆类型相比,其信息的保持和提取一般比较容易,也不容易遗忘。动作记忆一旦形成,保持的时间往往很久。

5.学习某种动作,掌握动作要领的记忆是( )。

(分数:2.00)

A.陈述性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情景记忆

D.语义记忆

解析:解析:学习某种动作,掌握动作要领的记忆是陈述性记忆,而经过练习把知识变成运动技能的记忆是程序性记忆。

6.记忆的SPI理论试图将记忆系统和记忆过程统一到一个更综合的框架中,它是由( )提出来的。

(分数:2.00)

A.拉什利

B.布洛卡

C.图尔文√

D.艾克尔斯

解析:解析:图尔文1995年提出记忆的SPI理论。该理论试图将记忆系统和记忆过程统一到一个更综合的框架中。

7.斯们林用局部报告法证明了( )的存在。

(分数:2.00)

A.短时记忆

B.长时记忆

C.感觉记忆√

D.内隐记忆

解析:解析:斯伯林用局部报告法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这个是心理学常识。

8.为了暂时记住朋友的电话号码以便拨号,最适宜的记忆策略是( )。

(分数:2.00)

A.复述策略√

B.组织策略

C.精加工策略

D.生成技术

解析:解析:只是为了拨号,信息并不需要进入长时记忆,最好的策略是复述。

9.记忆系统中,储存容量最大的是( )。

(分数:2.00)

A.短时记忆

B.瞬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长时记忆和瞬时记忆

解析:解析: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

10.艾宾浩斯探明的遗忘规律表明应进行( )。

(分数:2.00)

A.多样化复习

B.及时复习√

C.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D.过度复习

解析:解析:艾宾浩斯揭示的遗忘是先快后慢。为了防止在最初阶段的快速遗忘,我们需要进行及时复习。

11.主持者在会议结束时,通常会将会议中提到的重要精神或事件再次重申,此时运用的心理学原理是( )。(分数:2.00)

A.首因效应

B.启动效应

C.词优效应

D.近因效应√

解析:解析:抓住题干中“会议结束时”这个关键词,便可很快得出答案。

12.让被试学习一些单词,并在学习后要求他们进行回忆,回忆时可以不按照原来的先后顺序。结果,在回忆的正确率上,( )遗忘得最少。

(分数:2.00)

A.最先呈现的词

B.中间呈现的词

C.最后呈现的词√

D.以上三者都一样

解析:解析:记住系列位置曲线就知道,最后呈现的词遗忘得最少。

13.关于遗忘的原因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其中考虑到个体的需要、欲望、动机、情绪在记忆中的作用的观点是( )。

(分数:2.00)

A.衰退说

B.干扰说

C.压抑说√

D.提取失败说

解析:解析: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动机或情绪的压抑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尽管这种观点没被实验所证实,但仍值得重视。

14.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不能回忆或再认的主要原因是( )。

(分数:2.00)

A.信息相互干扰

B.痕迹消退

C.无适当提取线索√

D.压抑

解析:解析: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不能提取或再认的主要原因是无适当提取线索。

15.如果狗已经对铃声建立了条件作用,再把铃声和灯光一起配对呈现,经过几次试验后单独出现灯光,也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在巴甫洛夫的学说中这是( )。

(分数:2.00)

A.操作条件反射

B.二级条件作用√

C.三级条件作用

D.探究反射

解析:解析:在巴甫洛夫的学说中,一种条件作用巩固后,再用另一个新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作用。本题就是通过刺激替代建立了二级条件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还可以形成第三级条件作用。在人身上则可建立多级的条件作用。探究反射是人类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基础。

16.巴甫洛夫认为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建立在(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分数:2.00)

A.经典性条件反射

B.操作性条件反射

C.反射的需要

D.探究反射√

解析:解析:好奇心是一种持久的、根深蒂固的个体特质,对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影响。好奇心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一种反射,巴甫洛夫称之为“探究反射”(朝向反射)。当新奇刺激出现时,会引起人们注意,使人进一一步接近、了解事物,尝试解决“这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学生的求知欲来源于对知识的好奇,来源于认知过程中发生的认知冲突,也来源于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知识魅力和愉快的情绪体验。能够激发和唤起创造的好奇心,不愿意把什么事物都当成既定事实而不加批判地接受,而是强烈要求得到解释。“培养好奇心和兴趣是建立富有创造性生活的第一步”。

17.学生不能正确回答英语问题而产生了对英语老师以及对英语课的恐惧。这种现象可以用以下哪个心理学原理解释?( )

(分数:2.00)

A.条件作用的泛化

B.经典条件作用√

C.操作性条件作用

D.无条件反射

解析:解析:在实际教育中,许多学生的态度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而学到的。学生们不喜欢外语,因为他们将外语与要求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这样不愉快的经验联系了起来。在课堂上被提问难题(CS)引起了焦虑(UR),学生形成了对外语恐惧的条件作用。可能泛化到他们对英语老师或是其他课程甚至学校机构的恐惧,如若此题换为多选,还需要选择条件作用的泛化。无条件反射亦称非条件反射,是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与生俱来的固定神经联系,或在出生后发挥作用,或随着有机体的生长发育而出现。

18.根据斯金纳强化程式分类,以下属于定比强化的是( )。

(分数:2.00)

A.按时发工资

B.随堂测验

C.计件工资√

D.老虎机

解析:解析:选项A为定时强化,选项B为变时强化,选项C为定比强化,选项D为变比强化。

19.许多大型网络游戏的盛行实质上是灵活运用了( )原理。

(分数:2.00)

A.操作性条件反射√

B.经典性条件反射

C.榜样学习

D.认知符号理论

解析:解析: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和及时强化等原则。想一想,游戏中打完一个怪就会有奖励,不定时有宝箱,打完若干个怪会有大BOSS,打完有重大奖励,是不是强化?

20.在以下描述中,属于扇贝效应的是( )。

(分数:2.00)

A.吃完青菜,才可以吃火腿

B.学生在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突击看书√

C.学生上课调皮捣蛋,老师不给予理睬

D.在家里做家务,家长给予表扬

解析:解析:选项A体现了普雷马克原理,又叫祖母原则,为高频行为替代低频行为(一定要是行为)。选项B为扇贝效应,定时强化无法维持新的行为,学校定期的期中期末考试就会让学生们临时抱佛脚,产生扇贝效应。在固定时隔强化程式中,个体的行为效率呈现出扇贝形曲线的变化趋势,这种现象称为扇贝效应。解决办法为定期测验改为突击测验,这样可以让学生们一直处于备考状态。选项C为无强化的消退行为。选项D为正强化的实例。详见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1.当表扬与事物多次结合作用在某个个体身上,结果表扬具有重要的强化作用,这是( )。

(分数:2.00)

A.动力定型

B.二级条件作用√

C.第一信号系统

D.观察学习

解析:解析:中性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就可以作为无条件刺激,另一个中性刺激与其反复结合,可以形成新的条件作用,这一过程是高级条件作用,例如在一级条件作用基础上建立二级条件作用。题目中的“事物”通常指代币、奖金之类的奖励,已经是条件刺激;多次与表扬联系在一起,形成二级条件作用。这题比较容易排除选项A、D;第一信号系统是物理性刺激,所以选项C也不对。

22.小孩哭闹时,家长给予糖果,小孩就停止哭闹。重复几次之后,一旦小孩哭闹,家长就给予糖果。这个事例中,家长给予糖果的行为得到了( )。

(分数:2.00)

A.正强化

B.负强化√

C.一类惩罚

D.二类惩罚

解析:解析:家长的行为是被负强化了。孩子的哭闹,对家长来说是不愉快的刺激。现在孩子不哭了,不愉快的刺激就消除了,家长给糖的行为今后就会增强。所以说,家长的行为是被负强化了。注意审题,题目问的是家长的行为,不是问孩子的行为。

23.桑代克认为对学习的解释应包括某种动机原则,与之对应的学习律为( )。

(分数:2.00)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动机律

解析:解析:准备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且进行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活动也感到烦恼。准备律就是在行为出现前是否有动机。练

习律是指一个学会了的刺激一反应之间的联结,练习和使用越多,就越来越得到加强,反之会变弱。效果律是指如果一个动作导致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24.在观看世界杯的比赛中,小明记住他从球场情境中了解的足球阵法,根据班杜拉的保持过程观点,小明使用的两种表征系统为( )。

(分数:2.00)

A.表象和言语√

B.思维和想象

C.知觉和记忆

D.感觉和能力

解析:解析:班杜拉认为,在保持过程中,学习者观察的行为在记忆中以符号的形式表征,个体使用两种表征系统——表象和言语。个体存储他们所看到的感觉表象,并且使用言语编码记住这些信息。

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7,分数:14.00)

25.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意的备选答案。(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6.影响长时记忆编码的主要因素有( )。

(分数:2.00)

A.编码时的意识状态√

B.加工深度√

C.组块

D.主观组织

解析:解析:影响长时记忆编码的主要因素有编码时的意识状态和加工深度。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包括个体觉醒状态、组块和加工深度。主观组织是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之一。

27.回忆是长时记忆信息提取的一种基本方式,它以联想为基础,联想有以下哪几个规律?( )

(分数:2.00)

A.接近律√

B.相似律√

C.对比律√

D.因果律√

解析:解析:接近律是指时间、空间相近的事物容易形成联想。例如,提起元旦会想到春节。相似律是指外形或性质相似的事物容易形成联想。例如,提起春天会想到万物复苏,百花盛开。对比律是指事物间相反的特征容易引起联想。如由白想到黑。因果律是指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容易形成联想。例如,看到乌云密布,就会想到下雨。

28.记忆的脑学说主要包括( )。

(分数:2.00)

A.整合论√

B.定位论√

C.记忆的SPI理论√

D.机能模块说

解析:解析:记忆的脑学说主要包括整合论、定位论和记忆的SPI理论。机能模块说是脑功能的学说之一。注意区别记忆!

29.以下属于记忆的基本过程的是( )。

(分数:2.00)

A.识记√

B.保持√

C.回忆√

D.再认√

解析:解析:记忆是一个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同忆或再认。

30.以下关于感觉记忆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分数:2.00)

A.以物理特性的编码和形象编码为主√

B.储存时间大约为1分钟

C.储存量较大√

D.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

解析:解析:感觉记忆是: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被保存下来。它以物理特性的编码和形象编码为主,储存量较大。储存时间很短,远不到一分钟,所以B不能选。短时记忆的储存时间大约为1分钟,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

31.巴德利和希奇提出的“工作记忆”的理论模型中,包括( )。

(分数:2.00)

A.中枢执行系统√

B.视空图像处理器√

C.语音环√

D.表象处理器√

解析:解析:巴德利和希奇提出的工作记忆理论模型包括四个部分:注意控制系统一中枢执行系统(核心),以及为其服务的两个子系统“负责视觉材料暂时存贮和处理的视空初步加工系统”(视空图像处理器),“用来整合视觉、空间和言语信息的一个成分,与长时记忆相连”的情境缓冲器(表象处理器)和“负责口语材料暂时存贮和处理的语音回路”(语音环)。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8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8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 1.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意的备选答案。(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按记忆的内容将长时记忆分为( )。 (分数:2.00) A.情景记忆√ B.语义记忆√ C.陈述性记忆 D.程序性记忆 解析:解析:按记忆的内容分类可以将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3.在下列选项中,“舌尖现象”属于( )。 (分数:2.00) A.不完全遗忘√ B.完全遗忘 C.暂时性遗忘√ D.永久性遗忘 解析:解析:“舌尖现象”指明明知道却一时想不起来的现象,即暂时性遗忘、不完全遗忘。 4.斯金纳认为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狗对刺激(铃声)产生分泌唾液的反应属于( )。 (分数:2.00) A.应答性行为√ B.经典性条件的行为√ C.第一信号系统引发的反应√ D.操作性条件作用 解析:解析:考查巴甫洛夫对行为信号系统分类和斯金纳对行为的分类。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刺激引起的,机体被动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经典性条件行为是S—R的联结,即反应是由刺激引起的。第一信号系统引发的反应是由物理刺激引起的。故答案为ABC。此题出题目的在于了解斯金纳、华生和巴甫洛夫对于行为及信号系统的分类,难点是容易漏选。 5.在下列语句中,可以用巴甫洛夫的理论来解释的是( )。 (分数:2.00) A.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B.望梅止渴√ C.小孩子怕打针,后来见到医生就害怕√ D.谈虎色变√ 解析:解析:选项A为泛化条件作用;选项B可用第一信号系统来解释;选项C为高级条件作用;选项D 属于第二信号系统。四个选项都是经典的例证,必须牢记。值得注意的是,巴甫洛夫的两个信号系统理论明确指出,人类由于有了以语言为主的第二信号系统,其学习与动物具有了本质的区别。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语言为中介的,人类特有的。 6.华生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过程,从而形成习惯,遵循( )。(分数:2.00) A.频因律√ B.近因律√ C.联系律 D.效果律

《心理学》练习题库新及参考答案

《心理学》练习测试题库一、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3.个性倾向性 4.观察法 5.实验法 6.反射 7.第一信号系统 8.第二信号系统 9.个性 10.需要 11.动机 12.兴趣 13.注意 14.有意注意 15.有意后注意 16、无意注意 二、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 A.人的心理现象B.人的行为C.人的想法D.人的思维2.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是________ A.气质B.性格C.能力D.智力 3.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________ A.兴奋B.反射C.抑制D.操作 4.动力定型不具备哪一种特点________ A.定型化B.自动化C.概括化D.简约化 5.________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A.兴趣B.理想C.需要D.爱好

6.________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 A.社会性需要B.生理性需要C.精神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 7.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级别的需要是________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尊重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 8.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_______ A.兴趣B.需要C.爱好D.理想 9.兴趣发展的最高水平是_______ A.志趣B.有趣C.乐趣D.无趣 10.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___________ A.心理现象B.心理C.心理过程D.个性倾向性 11.______是心理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它对心理活动具有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功能。 A、注意 B、记忆 C、表象 D、想象 12.人在注意看一个物体时,视线集中在该物体上,即所谓“举目凝视”属于注意外部表现的______。 A.无关运动的静止B.呼吸运动的变化C.适应性运动D.调节 13.没有事先预定目的,也无需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______。 A.有意注意B.有意后注意C.无意注意D.无意后注意 14.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是注意的______。 A.稳定性B.分配C.转移D.广度 15.______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A.记忆B.感觉C.知觉D.思维 16.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为______的音波。 A.16—20000次/秒(赫兹)B.20—20000次/秒(赫兹) C.15—15000次/秒(赫兹)D.16—16000次/秒(赫兹) 17.“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_______。 A.味觉刺激B.听觉适应C.触觉刺激D.嗅觉适应 18.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是_______。 A.幻觉B.联觉C.错觉D.感觉 19.在_______中材料保持的时间很短,约为0.25—2秒。

《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一

《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站点:_________姓名: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D) A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B心理过程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 C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D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由被试对实验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实验情境引起的反应是(B) A自变量B因变量 C无关变量D控制变量 3.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年代是(B)A1897年B1879年 C1887年D1878年 4.下列心理学家中,属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是(B) A.弗洛伊德B.华生 C.罗杰斯D.斯金纳 5.神经系统的基本机构与功能单元是(C) A.神经系统 B.周围神经系统 C.神经元 C.突触 6.大脑皮层上的枕叶是(A)中枢。 A.视觉 B.听觉 C.言语 D.感觉活动 7.下列选项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是(B)。 A.望梅止渴 B.谈梅生津 C.含梅流延 D.望梅生畏 8.下列选项属于无条件反射是(C)。 A.望梅止渴 B.谈梅生津 C.含梅流延 D.望梅生畏 9.刚刚能够引起同类感觉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是(A)。 A.差别感觉阈限 B.差别感受性 C.绝对感觉阈限 D.差别感觉能力 10.用红笔划出书中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B)特性。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1.教师在上课时,既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并用的注意特性是(B)。 A.注意分散 B.注意分配 C.注意转移 D.注意广度 12.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B)组块。 A.9+2 B.7+2 C.5+2 D.6+3 13.先前学习与记忆的材料对后继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是(B)。 A.动机性抑制干扰 B.前摄抑制干扰 C.倒摄抑制干扰 D.痕迹衰退抑制干扰 14.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是(B)。 A.想象 B.表象 C.映象 D.表征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1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1 (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总题数:22,分数:44.00) 1.单项选择题(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用所谓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试图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的心理学派别是( )。 (分数:2.00) A.认知心理学 B.社会心理学 C.构造心理学√ D.神经心理学 解析:解析:构造主义学派强调用内省的方法去研究人的心理,将人的意识划分为基本元素。神经心理学是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研究心理学的问题。 3.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是( )。 (分数:2.00) A.电传导 B.化学传导√ C.反射 D.神经回路 解析:解析: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突触传递是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 4.下列不属于大脑皮层的初级感觉区的是( )。 (分数:2.00) A.视觉区 B.听觉 C.嗅觉区√ D.机体感觉区 解析:解析:初级感觉区包括A、B、D三项,分别接受来自眼睛的光刺激,来自耳朵的声音刺激,以及来自皮肤表面和内脏的各种刺激。 5.正常人能够分辨出的最小视角约为( )。 (分数:2.00) A.1分度√ B.2分度 C.3分度 D.4分度 解析:解析:视角是相距一定距离的两个光点射人眼后交叉通过节点时形成的夹角。若视角太小,在视网膜上形成的两点像距太近,人眼就很难区分出来。一般正常人能够分辨出的最小视角约为1分度。 6.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知觉的理解性的作用的是( )。 (分数:2.00) A.理解有助于知觉的选择性 B.理解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占总分300分的100分), 参考书:《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梁宁建上海教育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高等教育出版社 在11年之前的考纲上这一部分就叫做“普通心理学”,从11年的考纲开始,在之前普通心理学的后面加入了一些社会心理学的内容,由此统称为“心理学导论”。 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导论》>90分) 我将心理学导论中除社会心理学之外的内容还是称作普通心理学,这一部分内容涉及《普通心理学》和《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其实《普通心理学》与《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的主要内容基本是重叠的,可是仍然有许多不同的细节。我曾经分析历年的心理学统考真题,我把真题上的每一道选择题都找到它们在教材上的出处,我发现11年之前的真题中,普通心理学这一部分的选择题几乎全部能从《普通心理学》这本教材上找到出处,而11年和12年大变卦,几乎有一半的内容不是出自《普通心理学》,而是来源于《心理学导论》,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其实在11年之前个别不是出自《普通心理学》的题目,也都来源于《心理学导论》。由此可见,这一部分命题的趋势是将考试的主要内容从《普通心理学》转移到《心理学导论》,我知道彭聃龄的《普通心理学》是被推荐最多的一本书,平心而论这本书也的确编得比《心理学导论》要好,可是按现在的趋势看,仅仅复习《普通心理学》这一本书真的不够。据传梁宁建是心理学统考命题组组长。《心理学导论》这本书的重要性更不可小视。这一部分内容在真题中包含17道单选,3道左右的多选,2 道简答,1道综合,分值在90分以上。可谓是统考中的绝对大头。真题对这一部分的考察很全面,所以上面提到的两本书, 只要是考纲涉及的内容,一定要扎扎实实的看,反复看。看知识点的时候一定注意细节,看理论的时候一定要理解,不然记忆会很困难。这一部分的内容,一定要熟悉到不用刻意去背,就凭看的变数都能将要点记下来的程度。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10分) 这一部分是从11年开始新增的,它在考纲上仅占心理学导论的一章的内容,可是却涵盖了几乎整个社会心理学教材整本书。我比较了几本社会心理学教材,发现只有金盛华编的那一本与考纲的内容交叉得最多,由于这一部分分值不大,而且内容太多,建议大家不要为了追求完美而去看更多的书了,就只看这一本吧! 这一部分内容在真题中包含2道单选,1道左右的多选,目前两年没有出现简答和综合题,不过12年真题比11年在这一部分的内容上的考察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所以不排除以后也有会出大题的可能。因为这一部分的内容多,分值小,所以建议大家以浏览的形式来复习,每一个考点只需要翻一翻,有时间的话就多翻翻,而不要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上面。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很有趣的一个分支,相信大家也会很有兴趣看的。 实验心理学(占60分) 这是心理学统考中权重第二的一科,而事实上60分的分值只是一个底线,真题中这一部分考察的具体分值经常会远远超过60分。而这一科却又是最难复习的一科,因为没有 一本教材能涵盖这一科40%的考点,如果想全面的复习考纲上的考点,至少要用到以下四本教材,按照这四本教材在真题中的重要程度排列: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人民教育出版社

奥鹏传媒2019年7月《心理学导论》课程考试作业考核试题

答案+我名字 传媒2019年7月《心理学导论》课程考试作业考核试题总分:100分 100分 一、单选题共20题,40分 1 2分 “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是指( )。 A精神分析 B行为主义 C认知 D人本主义 2 2分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3 2分 心理现象分为( )。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4 2分 用红笔划出书中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 )特性。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5 2分 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6 2分 下列选项属于无条件反射的是( )。 A望梅止渴 B谈梅生津 C含梅流延 D望梅生畏 7 2分 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 )。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 2分 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 )了。 A大 B多 C小 D增加

9 2分 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年代是( )。 A1897年 B1879年 C1887年 D1878年 10 2分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依据用心理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过程,叫做:( ) A心理评估 B心理诊断 C心理辅导 D心理测验 11 2分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2 2分 某生学习成绩较差,却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父亲是××级干部,以求得心理满足。这是采用了( )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 A升华 B补偿 C退行 D转移

心理学导论论述题简答题

心理学导论论述题简答题 记忆系统:记忆是一个系统,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部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其保持时间很短,大致不超过1~2秒,因而也称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约为20秒,一般不超过1分钟,除非积极加以复述,否则信息会很快在短时间内遗忘。长时记忆,保持信息的时间极长,从1分钟以上直至伴随人的终生。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构成了我们关于世界的各种知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三种记忆不仅在信息保持时间和信息保持量上有区别,而且在记忆系统中有着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并处于记忆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首先必须经过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加工;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则来自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1指示表征的方式(会影响问题的解决)2刺激模式(个体知觉到的问题组织形式,它对问题解决或起促进作用,或起阻碍作用)3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事物通常的功能,看不到它可能存在的其他方面功能,从而干扰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功能固着是一种将某种物体的功能固定化的心理倾向)4问题解决定势(是指问题解决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问题解决的心理准备状态。)5原型启发(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因受到某种客观事物的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过程叫做原型启发)6动机和情绪状态(一个人的动机状态,对问题解决骑着不同的影响作用。就动机的性质而言,如果一个人的动机越积极、越具社会价值,他对人的活动的推动力越大,就越积极)7人格特征(能否顺利解决问题与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有着密切关系) 再造想象的发展及形成条件: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形符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事物新形象的过程。再造想象形成的新形象是相对的,虽然对于想象者来说是新颖的,但实际上是在社会环境中已经存在的事物,只是根据某种图形提示或语言描述再造出来而已。再造想象对人的各种实践活动,尤其是学生在掌握和理解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再造想象对个体的人格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形成的条件:一是正确理解言语或词语的描述和图形或符号标志的事物的意义。二是丰富的表象储备。记忆表象的基础,记忆表象愈丰富,再造性想象的内容就愈多样。 注意及其基本特征: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总是与心理活动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注意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注意具有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表明注意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注意的指向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总是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事物,而离开或忽略其他对象。注意的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停留在被选择事物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离开无关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保证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知觉的四大基本特征: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解释,并用语词加以概括与标志以赋予其意义的组织加工过程)、知觉的选择性(指人受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等因素的影响,有意或无意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加以识别过程。)、知觉的恒常性(指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客观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其知觉映像的过程)。 思维的含义及基本特征:思维是人的重要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思维具有概括性(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或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以及事物的内在联系)和间接性(不是反映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而是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即通过一定媒介反映客观事物。)。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9.doc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9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6,分数:52.00) 1.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决河内塔问题所用的策略是( )。(分数:2.00) A.算法 B.手段一目的分析法 C.逆向搜索 D.爬山法 3.陆钦斯(Luchins)的量水实验说明了( )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分数:2.00) A.知识表征的方式 B.定势 C.功能固着 D.情绪 4.看完小说《哪吒闹海≥后,脑中产生一个栩栩如生的哪吒的形象这个心理过程是( )(分数:2.00)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幻想 D.表象 5.当回忆一位老朋友的时候,在头脑中出现老朋友的形象是( )。(分数:2.00) A.表象 B.想象 C.印象 D.幻想 6.根据社会心理学来解释各种社会现象,这里运用的思维是( )。(分数:2.00) A.经验思维 B.理论思维 C.常规思维 D.创造思维 7.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中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下列属于原型启发的是( )。(分数:2.00) A.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 B.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实验 C.鲁班根据丝茅草叶边的毛刺制成了锯子 D.狗取悦人类获取食物 8.教学中一道题目可以有多种解法,是培养学生的哪种思维?( )(分数:2.00) A.经验思维 B.理论思维 C.辐合思维 D.发散思维 9.学习数学有利于学习物理,这体现了( )的作用。(分数:2.00) A.变式 B.定势 C.正迁移 D.负迁移 10.平时看小说产生的想象活动主要是( )。(分数:2.00)

心理学导论试题库

1.用“道德两难故事”引发儿童道德判断,了解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柯尔伯格 C.埃里克森 D.弗洛伊德 2.学生应以()为主要任务。 A.智育 B.德育 C.体育 D.学习 3.在学生所接受的各种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自我教育 4.教师的神圣使命是 A.提高升学率 B.以身示范 C.教书育人 D.奉献社会 5.“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个体性 6.“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反映了德育的()原则 A.导向性 B.正面教育 C.知行统一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7.驱使个体产生动机的外在条件是 A.诱因 B.需要 C.思维 D.感觉 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认为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A.尊重的需要 B.归属与爱的需要 C.认知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9.根据维纳归因理论,运气属于影响成败的 A.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 B.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 C.外部稳定不可控因素

D.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 10.“一白遮百丑”、“一坏百坏”描述了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社会刻板印象 11.我们听到悦耳的歌声,这时的心理活动主要是()。 A.感觉 B.知觉 C.思维 D.想像 12.在不同照明条件下,人们总是把国旗看成是红色的,这一现象表明人的知觉具有(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3.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这种知觉的特性称为( )。 A.知觉的理解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恒常性 D.知觉的选择性 14.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用过去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明确的含义,这种知觉特性称为( )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选择性 15.“窥一斑而见全豹”所描述的人的知觉特征是()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6.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A.谢切诺夫 B.罗杰斯 C.华生 D.弗洛伊德 17.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的研究方法是( ) A.实验室实验法 B.观察法 C.问卷法 D.自然实验法 18.成人与儿童对一幅图画的知觉有很大的差别,年龄较小的儿童只能说出图画中主要的部分,而成人能把握整个图画的意义,这说明了()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恒常性 D.知觉的整体性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10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10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简答题(总题数:6,分数:12.00) 1.简述布鲁纳提出的概念形成中的四种策略。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布鲁纳提出了概念形成中的四种策略。分别为:①保守性聚焦:指把第一个肯定实例(聚焦点)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作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而建立假设(整体假设),然后每次只改变其中一个属性或特征来对这个假设进行检验。②冒险性聚焦:是指把第一个肯定实例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作是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而建立假设(整体假设),然后同时改变一个以上的属生来检验这个假设。这种策略带有冒险性,不能保证一定成功,但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发现概念。③同时性扫描:是指根据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属性形成的多个部分假设,然后对多个部分假设进行验证。采用这种策略,记忆负担较重,难度较大。④继时性扫描:指在已形成的部分假设的基础上,根据反馈,每次只检验一种假设,若这种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就保留它,否则就采用另一个假设。相比而言,保守性聚焦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概念形成策略。) 解析: 2.请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①知识表征的方式(九点连线图)。知识表征的方式不正确也会阻碍问题的解决。②定势(陆钦斯量水实验)。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也叫心向。近似于迁移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③功能固着(邓克尔盒子问题)。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了某种物体的倾向叫做功能固着,在它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问题解决。克服功能固着叫功能变通。一方面要有丰富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具有思维的灵活性。④动机。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效率之间的关系可用一条倒U型曲线来说明。中等强度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超过一定水平反而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⑤情绪。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而积极情绪将有助于问题解决。⑥人际关系。人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解决问题不仅受到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例如从众现象。) 解析: 3.简述Paivio(佩威奥)的双重编码理论。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佩威奥提出,脑中存在表象和语言符号两种信息编码和储存系统。一是表象系统,它对具体的事物或事件信息进行编码、存储、转换和提取,其表征类似于知觉;二是言语符号系统,主要用言语听觉、抽象概念或命题形式对信息进行加工。该理论认为,语言系统直接处理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同时充当非语言对象、时间和行为的符号功能。双重编码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同时以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呈现信息能够增强记忆和识别。该理论还定义了三种类型的加工: (1)表征型的,语言或非语言表征的直接激活。 (2)调用型的,通过非语言系统激活语言系统或反过来通过语言系统激活非语言系统。 (3)联合加工,在语言系统内部和非语言系统内部的表征的协同激活。) 解析: 4.简述想象的功能。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新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的功能有以下几点: (1)想象有预见作用,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2)想象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对那些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尤其突出。 (3)想象有代替作用,当某些需要不能得到实际满足时,

0307心理学导论试题

浙江省200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心理学导论试题 课程代码:06049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德文“gestalt”的意思是__________。“gestalt”学派典型的观点是__________。 3.反射有两种形式,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个性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的特征是__________,最为稳定的特征是__________。 5.对人类记忆和遗忘现象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__________,他使用的材料是由无意义音节组成的字表,使用的统计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 6.接到老朋友的电话,知道对方是谁却叫不出名字,过一会儿就会想起来,这被称为__________现象,这是一种__________性遗忘。 7.视觉的适宜刺激是__________,味觉的适宜刺激是__________。 8.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 9.发散思维程度由灵活性、流畅性和__________三个组成部分的能力来揭示。 10.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强度、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 11.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中智力的三个维度分别是操作、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2分) 1.“侏儒症”和“巨人症”是由下列哪一个腺体的分泌不正常造成的?( ) A.性腺 B.甲状腺 C.胸腺 D.脑垂体 2.证明了过滤器学说的实验依据是( )。 A.三耳人实验 B.双耳分听实验 C.分心技术 D.完全报告法 3.在读书时,遇到残缺字我们能根据经验将其补全,这是知觉具有(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4.“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心理属于( )。 A.本能活动 B.无条件反射 C.条件反射 D.第二信号系统 5.鲁迅在《阿Q正传》中塑造的阿Q形象,是一种( )。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幻想 D.无意想象 6.“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种动机冲突属于( )。 A.接近——回避冲突 06049# 心理学导论试题第1 页共3 页

2011年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除嗅觉外,感觉信息传入大脑皮层最后一个中转站是 A.丘脑 B.下丘脑 C.海马 D.桥脑 【参考答案】A 【考查知识点】心理学导论—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中枢神经系统 2.初级视觉区、初级听觉区、躯体感觉区、言语运动区,在大脑皮层的部位依次是 A.顶叶,额叶,颞叶,枕叶, B.顶叶,枕叶,颞叶,额叶 C.枕叶,额叶,顶叶,颞叶 D.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参考答案】D 【考查知识点】心理学导论—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大脑皮层 3.根据听觉位置理论,耳蜗对高频声波反应的敏感区域位于 A.顶部 B.中部 C.背部 D.底部 【参考答案】D 【考查知识点】心理学导论—感觉—听觉—听觉理论 4.“甜蜜的嗓音”、“温暖的色彩”这种感觉现象是 A.适应 B.对比 C.后像 D.联觉 【参考答案】D 【考查知识点】心理学导论—感觉—其他感觉

5.故地重游往往令人触景生情,回忆起许多在其他情况下不太容易想起的事情,能解释此现象的是 A.层次网络模型 B.逆行性遗忘 C.编码特异性原理 D.激活扩散模型 【参考答案】C 【考查知识点】心理学导论—记忆—记忆编码 6.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为了取得最好的记忆效果,个体对初次识记的无意义材料进行复习的时间应在识记后 A.1小时内 B.2-12小时 C.13-24小时 D.24小时后 【参考答案】A 【考查知识点】心理学导论—记忆—遗忘—遗忘曲线 7.小明在游戏中把凳子当马骑,这种活动反应的想象功能是 A.再造 B.补充 C.替代 D.预见 【参考答案】C 【考查知识点】心理学导论—思维—想象—想象功能 8.天空出现朝霞,就会下雨;天空出现晚霞,就会放晴。人们由此得出“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结论。这主要体现的思维特征是 A.间接性 B.抽象性 C.概括性 D.理解性 【参考答案】C 【考查知识点】心理学导论—思维—思维概述—思维的特征 9.可以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是 A.音位 B.语素 C.词 D.句子

0204心理学导论试题

浙江省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心理学导论试题 课程代码:06049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人的心理过程就其性质与功能来说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意志过程。 2.神经冲动在单个神经纤维中是________传导的;而在神经系统内则是________传导的。 3.记忆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 的心理过程。 4.1956年,英国心理学家________发表论文,提出短时记忆容量为________个组块。 5.________的________实验证明了表象是信息贮存和加工的一种形式,说明了表象的这种作 用的不可替代性。 6.注意分配的条件是一、________;二、________。 7.在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做________。 8.韦伯定律揭示了差别感觉阈限与原刺激的强度之间存在着的定比例关系,用公式来表示即 为________。 9.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________;感觉相互作用的规律是________。 10.意志对行为的调节作用表现在对人的行为的________和________ 两个方面。 11.动作技能的基本特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灵活性。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 内。每小题1分,共12分) 1.下列哪一种动物处在心理发展的知觉阶段?( ) A.蚯蚓 B.水母 C.蜜蜂 D.青蛙 2.19世纪中叶,( )提出了“神经特殊能”学说。 A.缪勒 B.赫尔姆霍茨 C.费希纳 D.艾滨浩斯 3.我们坐火车时,会觉得远处的物体向相同的方向运动,而近处的物体向相反方向运动,这 是哪一种视觉线索起作用?( ) A.空气透视 B.运动级差 C.结构级差 D.双眼视差 4.“潜移默化”是通过哪一种识记进行的?( ) A.无意识记 B.有意识记 C.意义识记 D.机械识记 5.“忆苦思甜”是下列哪一种联想?( ) A.接近联想 B.对比联想 C.类似联想 D.因果联想 6.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的创立者是( ) A.斯皮尔曼 B.达斯 C.斯顿伯格 D.吉尔福特 7.在个性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的特征是( )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需要 8.下列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和情感是( ) A.害羞 B.厌恶 C.恐惧 D.兴趣 9.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 )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理论心理学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5·应用心理学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6·普通心理学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实验心理学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理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比较心理学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9、冯特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10,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11、冯特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12、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是弗洛伊德创立的、 13、”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是指精神分析 14、行为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914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出版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由此他被称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二、多项选择题 1、心理学可分为:理论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5、属于理论心理学的是: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 6、属于应用心理学的是: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 7、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心理学学科性质、心理学方法论、身心问题、学习心理机制、心理的起源 8、科学的三大特征是:客观性、可验证性、系统逻辑性 9、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历史渊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决定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属性

心理学基础试题及复习资料(基础题库)

心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 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比较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社会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 E、发展心理学 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9、(C)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A、笛卡尔 B、洛克 C、冯特 D、缪勒 10、(B)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1789 B、1879 C、1798 D、1897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3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3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4,分数:8.00) 1.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这可以用( )来解释。 (分数:2.00) A.视觉对比 B.侧抑制√ C.明暗对比 D.视觉适应 解析:解析:由于相邻细胞间存在侧抑制的现象,来自暗明交界处亮区一侧的抑制大于来自暗区一侧的抑制,因而暗区的边界显得更暗,同样道理可以解释亮区。这种重要的视觉现象为马赫带。 3.下列有关听觉理论说法正确的是( )。 (分数:2.00) A.频率理论强调基底膜不同部位的神经纤维的长度对辨别音调的作用 B.共鸣理论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 Hz时,听神经的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 C.行波理论认为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人耳因而得以实现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D.神经齐射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震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解析:解析:选项A是对共鸣理论的描述;选项B是对神经齐射理论的描述;选项D是对频率理论的描述。 4.关于味觉和嗅觉的相似处,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分数:2.00) A.各有四种基本的味觉或嗅觉 B.神经冲动都通过丘脑才到达皮层 C.感受到的都是可溶于液体的化学刺激√ D.以上都对 解析:解析:此处考点是对味觉和嗅觉的认识。味觉有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道,但是嗅觉很难分类。嗅觉是唯一一种并不需要通过丘脑到达大脑皮层的感觉。嗅觉是一种远感,即是说它是通过长距离感受化学刺激的感觉。相比之下,味觉是一种近感,但是两者感受到的都是溶于液体的化学刺激。此题也可用排除法。 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1,分数:22.00) 5.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意的备选答案。(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6.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 )。 (分数:2.00) A.绝对感受性越强,绝对感觉阈限越大 B.绝对感受性越弱,绝对感觉阈限越大√ C.绝对感受性越强,绝对感觉阈限越小√ D.绝对感受性越弱,绝对感觉阈限越小 解析:解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的关系,绝对感受性越强,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量就越小;相反,绝对感受性越弱,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量就越大。

心理学导论试题

心理学导论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人的心理过程就其性质与功能来说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意志过程。 2.神经冲动在单个神经纤维中是________传导的;而在神经系统内则是 ________传导的。 3.记忆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4.1956年,英国心理学家________发表论文,提出短时记忆容量为________个组块。 5.________的________实验证明了表象是信息贮存和加工的一种形式,说明了表象的这种作用的不可替代性。 6.注意分配的条件是一、________;二、________。 7.在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做________。 8.韦伯定律揭示了差别感觉阈限与原刺激的强度之间存在着的定比例关系,用公式来表示即为________。 9.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________;感觉相互作用的规律是 ________。 10.意志对行为的调节作用表现在对人的行为的________和________ 两个方面。

11.动作技能的基本特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灵活性。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2分) 1.下列哪一种动物处在心理发展的知觉阶段?( ) A.蚯蚓 B.水母 C.蜜蜂 D.青蛙 2.19世纪中叶,( )提出了“神经特殊能”学说。 A.缪勒 B.赫尔姆霍茨 C.费希纳 D.艾滨浩斯 3.我们坐火车时,会觉得远处的物体向相同的方向运动,而近处的物体向相反方向运动,这是哪一种视觉线索起作用?( ) A.空气透视 B.运动级差 C.结构级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