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国声乐艺术——大型声乐作品

合集下载

中国音乐 赏析

中国音乐 赏析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

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1、乐曲简介词:光未然曲:冼星海《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2、结构介绍全曲由《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和《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等八个乐章组成。

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

《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3、创作背景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痛苦。

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面。

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声乐作品曲目

中国声乐作品曲目

中国声乐作品曲目
以下是一些中国声乐作品的曲目,包括古典音乐、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等不同类型:
1. 古典音乐:
- 《黄河大合唱》
- 《茉莉花》
- 《白毛女》
- 《平凡之路》
- 《难忘今宵》
- 《但愿人长久》
- 《月亮代表我的心》
- 《天空之城》
- 《红尘客栈》
- 《千里之外》
2. 民族音乐:
-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 《雪绒花》
- 《映山红》
- 《塞上曲》
- 《大红豆》
- 《竹竿舞》
- 《世上只有妈妈好》
-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 《天边》
- 《黄土高坡》
3. 流行音乐:
- 《爱情转移》
- 《后来》
- 《匆匆那年》
- 《岁月神偷》
- 《告白气球》
- 《画心》
- 《不能说的秘密》
- 《追梦赤子心》
- 《遥远的她》
- 《小幸运》
以上仅为部分中国声乐作品的曲目,仅供参考。

中国声乐发展回顾

中国声乐发展回顾

中国声乐发展回顾音乐世界是一个多民族音乐文化的绚丽多彩的大世界。

中华民族就是这个博大世界中令人骄傲和自豪的民族,他用独具风格特色的音乐形式为整个音乐世界增添了迷人的光辉。

1.中国古代声乐艺术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东方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形成了凝聚着自己智慧和汗水的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艺术的长河里,音乐艺术也如漫山遍野绚丽的百花,美不胜收。

中国音乐文化历史可追溯到距今已有8000年的时代,早在奴隶社会就有对最初的民歌的记载:“女承筐,无实;士刺羊,无血。

”(《易经》之《归妹上六》),又有“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记载(《公羊传》东汉何休注),这些都证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早期民歌。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及屈原创作的《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大量类似于歌曲艺术的说唱艺术都是中国民族声乐的源泉,帝尧时代就有了较完整的歌曲。

当时的歌唱还不能准确地称其为艺术形式,直到进入封建社会后,它才发展成为一种艺术,成为世世代代人们喜爱的艺术活动,并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歌唱的职业歌手。

据《列子·汤问》中对一名歌手的演唱记载:“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形象地显示出高超的演唱技术。

此外,该书中还有“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的记载。

可见,我国古代早就有这样的好歌手,尽管在这些记载中难免有些夸张,但他们的演唱技艺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境界。

到了元、明、清时期,关于歌唱已经开始上升到对理论的探索,出现了有关歌唱的许多论著,如元朝燕南芝庵的《唱论》;明朝嘉靖年间,魏良辅的《曲律》;明朝万历年间,沈绥的《度曲须知》;清朝乾隆年间,徐大椿的《乐府传声》等等。

但是,这个歌唱的概念与我们今天研究的歌唱不尽相同,从这些有关音乐的文献中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歌唱艺术主要是围绕着传统曲艺、戏曲和民歌。

汉代是中国古代民歌的一个发展高峰时期。

由于设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使民间的歌唱艺术真正走向专业化,民间大量的民歌也得以流传下来,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

中国民族声乐作品鉴赏

中国民族声乐作品鉴赏

殷秀梅:《我爱你,中国》
总结词
殷秀梅的《我爱你,中国》是一首充满爱国 之情的歌曲,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和自豪。
详细描述
《我爱你,中国》是一首以流行音乐为风格 的创作歌曲,歌词简洁明了,旋律优美动听。 殷秀梅用她那宽广、深情的嗓音,唱出了这 首歌曲所蕴含的爱国之情和自豪感,让人们 感受到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敬仰。
社会文化
民族声乐作品也常常反映出特定的社 会文化背景,包括社会制度、价值观 念、历史事件等。了解作品的社会文 化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的主题和思想内涵。例如,《歌唱祖 国》是一首反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昂 扬向上的精神面貌的歌曲,其激昂奋 进的旋律和豪迈的歌词充分展现了新 中国的辉煌成就。
05
中国民族声乐名家名作
王昆:《东方红》
总结词
王昆是中国民族声乐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她的作品《东方红》是一首充满激情和力量的赞歌,表达了 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敬爱和赞美。
详细描述
《东方红》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为素材创作的歌曲,歌词简洁明快,旋律优美动听。王昆用她那高亢激 昂、婉转抒情的嗓音,唱出了这首歌曲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情感,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 国人民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情感表达
民族声乐作品的歌词还擅长通过具象或抽象的方式表达情感,使听众产生共鸣。在欣赏歌词时,要注意 其情感表达的方式和效果,以及其在作品中所起到的情感渲染作用。
音乐结构分析
曲式分析
节奏分析
民族声乐作品的曲式往往比较自 由,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 分析曲式时,要注意其结构特点、 发展逻辑和层次感,以及其在作 品中所起到的结构支撑作用。
音色变化
音色丰富
民族声乐作品常常需要展 现多样的音色,以适应不 同情感和表现的需要。

第六章 为中国音乐建立和弦

第六章 为中国音乐建立和弦

第六章为中国音乐建立和弦第六章)和弦是建立在音阶上,因此欲为中国音乐建立和弦,则必须要以中国音阶为基础;要抓住中国音阶的特色,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和声,使音阶与和声具有一致性,使和声更衬托了音阶的特性。

(2)所建立的和弦必须能促使中国的音乐迎头赶上西洋音乐,俾使我国的音乐提升到世界乐坛的前端,与西洋音乐并驾齐驱,而不再尾随在西洋音乐之后。

阐明以上的观念,笔者要介绍所建立的和弦了。

和弦的建立与名称依以上的观念,确定中国的和弦是建立在中国的七声音阶上,这个七声音阶是以宫音为主音,是称为雅乐音阶的宫调式音阶。

以此音阶为主,辅以其他的音阶。

在这个音阶上建立以下的和弦:这是循着一个调中的七个音,所建立而成的七个和弦。

笔者要先分析一下这些和弦,然后再说明如此建立和弦的理由。

这些和弦是由一个三和弦,再加上一个该音阶的六度音而完成。

其中三个主要的和弦为:宫和弦、商和弦与徵和弦,它们是由一个大3和弦再叠上一个6度音;角和弦与变宫和弦的6度音为大6度,而与和弦的5和弦加上一个小6度组成,它虽是建立在变徵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上,但它的音响却是与西洋音乐的属7和弦相同。

因此笔者在使用上将以清乐音阶(注一)中的“龢”音替代“变徵”而成为“龢和弦”:这个和弦则与宫和弦、商和弦、徵和弦同样的具有中国韵味,在和声的进行上与转调上皆极为好用。

注一:请参阅第五章第一节。

说明缘由笔者要说明,是根据什么理由如此来建立,所谓的“中国和声”体系的和弦。

打从心中所孕育,到肯定的让它“出世”,其中经过了多方的寻求,现在就依我心中的历程将它作个分析:甲、是从旋律中找出来的旋律与和声是一体两面,旋律反应了和声,和声支持了旋律;因此从旋律的进行中可找到和声的结构。

在西洋音乐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旋律与和声的关系,这些关系是由于旋律是以和声为基础而组成,因此旋律就显示出和声,故在西洋音乐中,从旋律中就可以找到和弦。

依这样的理论,应可找到一个借鉴——从中国的旋律中,找寻中国的和弦。

《音乐欣赏》教案 第3课 中国声乐作品欣赏(上)

《音乐欣赏》教案 第3课 中国声乐作品欣赏(上)

课题中国声乐作品欣赏(上)课时2课时(90min)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地赏析中国声乐作品素质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古代声乐艺术和近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教学难点:近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赏析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考勤【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问题导入【教师】提出以下问题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你知道哪些关于音乐起源的说法?请与大家进行分享。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导入本节课课题:中国声乐作品欣赏(上)传授新知【教师】讲解古代声乐艺术和近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一、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一)古代声乐艺术1.萌芽时期中国的声乐艺术是在劳动人民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形成的,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结晶。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人类的历史上,音乐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聆听、思考、讨论、派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各组的发言在远古时期,人们为了统一劳动节奏,在集体劳作的过程中常常用节奏感极强的"劳动号子”来喊口号,这种劳动号子就是歌唱的雏形。

《淮南子•道应》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其中的"劝力之歌"就指劳动号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起举木头的人,前面的人喊‘邪许’,后面的人发声应和。

这就是举重的劳动号子"。

原始氏族时期的音乐形式一般都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古乐舞,主要表现的是繁衍生息、祭祀典礼、战争武功等内容。

古乐舞的歌唱不仅有固定的音高,还有简单的音阶,是中国声乐艺术萌芽的标志。

【名词解释】音阶是指将调式中的音,从主音开始到主音结束,按照由低到高(上行)或由高到低(下行)的顺序,以阶梯掰E 列起来的一种形态。

声乐作品《断桥遗梦》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探究

声乐作品《断桥遗梦》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探究

10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4声乐作品《断桥遗梦》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探究王丹丹摘 要:《断桥遗梦》是赵季平作曲、韩静霆作词在近年中国民族声乐曲目范畴极为亮眼的杰出作品,该曲情感意境及演绎方式精彩纷呈,能体现中国当代艺术创作较高水准。

为深入挖掘《断桥遗梦》内涵,主要针对《断桥遗梦》创作背景及艺术特征、演唱进行分析,为该作品得到深入诠释并对今后表演者精准把握作品人物及演唱风格提供参考。

关键词:声乐作品;《断桥遗梦》;艺术特征;演唱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王丹丹(1982-),女,运城市农业机电工程学校讲师。

中国民族声乐表演讲究声情并茂、神形兼备、字正腔圆、唱表融合,在充分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及其结构、旋律、唱词内涵等方面前提下在感染自己基础上感染观众。

《断桥遗梦》戏剧冲突较强,情感把握有一定难度,音域跨度较大,演唱者需深入解析作品艺术特征,从音调、发声、语言、节奏、声区转换、演唱气息等方面出发传达情感,增强演唱感染力。

《断桥遗梦》唱词不多,情感与唱词的交融成为该作品走进观众心中的重要桥梁。

基于此,为攻克《断桥遗梦》表演难关,探析《断桥遗梦》艺术特征及演唱显得尤为重要。

一、声乐作品《断桥遗梦》概述《断桥遗梦》韩静霆为作词者,被人们称为“文坛奇才”,他所创作的歌词源于生活、质朴简约、贴近大众,充满激情,风格大气,歌颂新气象、新生命。

赵季平是曲作者创作大量艺术歌曲、舞剧、影视剧音乐。

《断桥遗梦》创作基础是传说《白蛇传》,可谓家喻户晓。

《警世通言》(明朝,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写道在南宋绍兴年间千年蛇妖白素贞、侍女小青与许宣在杭州西湖相遇,一见钟情并结为夫妻,婚后二人虽然生活幸福,但蛇妖屡现怪样,金山寺法海教许宣用钵盂罩住白素贞,小青、白素贞在钵盂作用下现出原形,原是千年成道青鱼与白蛇,法海后将二人镇在雷峰塔下。

在此传说版本基础上后人又加设情节、删减内容,使之故事性更强,在清代盛行,是中国民间传说创作典范。

第六章 民间器乐

第六章 民间器乐
是广东汉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式:硬线、软线
硬线:五声音阶,乐曲 轻快、华丽、流畅。
软线:在五声基础上突 出fa、si两音,乐曲 古朴典雅、音韵委 婉。
代表人物:何玉斋、罗九香、饶庆雄 曲目:《出水莲》《焦窗夜雨》《将军令》
欣赏:《出水莲》
五、琵琶曲
枇杷;秦汉子、阮;曲项琵琶;龟兹 琵琶
(一)、演奏技法: 右手:弹、挑、夹弹、滚、勾、轮等 左手:泛音、虚按、吟、煞等 (二)、乐曲分类
3、代表人物 赵春庭、胡海泉、任同祥
4、曲目
《一枝花》《百鸟朝凤》《将军令》《大得 胜》
三、管曲
“筚篥”;波斯;
1、种类、形制结构和演奏技巧
结构:管哨、蕊子和管身;开八孔,前七后

种类:单管、双管、喉管
单管:大、中、小三种(见图片)
单管
小管:发音高亢尖锐,用 于独奏和乐队中领奏。 擅于表现欢快、明亮的 情绪。
冯子存 陆春龄 赵松庭 刘管乐
* 南北派差别:
(1)、音色对比 (2)、音质反差 ( 3 ) 棱角的差异
(4)、韵味的差别 (5)、底气的刚柔 (6)、音波的动态 (7)、渊源流传 (8)、文化根基 欣赏:梆笛曲《喜相逢》
曲笛曲《鹧鸪飞》
二、唢呐曲
“喇叭”、“苏尔奈”、“大号”;波斯、阿 拉伯;
轻三六: 二三四五六 合四上尺工
低sol 低la do re mi
重三六:
二(重)三 四 五(重) 六

乙上 尺

低sol 低la do re mi
活五: 二(重)三 四 五(重)六 合 乙 上尺

(四)福建南曲指谱乐 福建南曲:一种说唱音乐,与唐代音乐有密 切关系。包括指、谱、曲三部分,曲是演 唱部分。 指:“指谱”“指套”,有谱有词有指法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首《到吴起镇》(齐唱与二部合唱) 采用三部曲式结构,先后用陕北秧歌风的音乐和女声敲着竹板的小合唱形 式,表现了热烈欢腾的气氛。 第八首《祝捷》(领唱与合唱) 属于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采用湖南渔鼓和长沙花鼓戏等民间说唱和戏曲 音调,歌唱红军抵达陕北,取得直罗镇战斗的伟大胜利。 第九首《报喜》(领唱与合唱) 以带有藏族民歌风味的旋律,描绘了四方面军在甘孜胜利会师的热烈场面。 第十首《大会师》(混声合唱) 以宏伟壮阔的大合唱歌颂长征的伟大胜利,宣告了“长征是以我们胜利、 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最后以强有力的合唱齐声唱出“歌唱领袖毛主席, 歌唱伟大的共产党”,全曲在气势宏伟的凯歌的高潮中结束。
二、中国大合唱欣赏
《黄河大合唱》由张光年作词,冼星海作曲,于1939年完成。作品以黄河 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人民英勇的抗日战争,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坚强博大 的民族精神,展现了抗日必胜的光明前景。 特点:这部具有交响性、写实性、气势磅礴的大合唱,既有中华民族的气 魄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又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群众性的特点,它为我国现代的 大合唱及其他体裁形式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 全曲包括一个序曲和八个乐章。以下为各乐章的主题: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充满斗争力量的合唱) 音乐吸取了民歌中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生动描绘了黄河船夫在暴风雨中 与惊涛骇浪中搏战的情境,表现出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坚定的信念。 第二乐章《黄河颂》(充满激情的、史诗性的颂歌) 整个乐章由三个乐段组成。开始部分是壮阔、热情而又深切的音乐主题; 接着形象地展现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和奔腾不息的自然风貌;第二乐段旋律更加 热情、奔放,讴歌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坚强博大的民族精神;第三 乐段旋律更加宽广,起伏跌宕,以快而渐缓的速度,再次发出激情的赞叹。
第二节 组歌
一、中国组歌简介
组歌是由主题思想相同又各具独立性的歌曲组成的大型声乐套曲。其中, 各首歌曲的歌词在内容上是互有联系的,并且往往具有一定的戏剧性,常在每 首歌曲之间用朗诵诗作为承上启下的连接。
二、中国组歌欣赏
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肖华完成了12首形象鲜明、感情真 挚的史诗。随后,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轲、遇秋选择其中的十首谱成了组歌, 最终汇成了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 —《长征组歌》(又称《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一首《告别》(混声合唱曲) 由三个部分组成。音乐在悲壮的气氛中开始。继而,女声二部合唱以江西 采茶戏风格的民间音调,表现“男女老少来相送”的依依不舍的心情。最后一 段为混声合唱,旋律高亢、坚毅,节奏宽广,表现了人们对“革命一定要胜利, 敌人终将被埋葬”的坚定信念。
音乐欣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目录 第六章 中国声乐艺术 ——大型声乐作品

清唱剧 组歌 大合唱


第一节 清唱剧
一、中国清唱剧简介
清唱剧是源于西方16世纪的声乐套曲形式,内容多富于戏剧性。20世纪, 欧洲音乐大规模地传入我国。1932年,我国第一部大型套曲《长恨歌》产生, 这是我国第一部清唱剧。
二、中国清唱剧欣赏
《长恨歌》作为中国第一部清唱剧,取材于白居易的同名长诗,并选用其 中的诗句作为各乐章的标题,在剧情结构与段落的布局方面,还参照了洪升的 《长生殿》。 清唱剧《长恨歌》,经黄自谱曲的七个乐章如下: 第一乐章《仙乐风飘处处闻》(四部混声合唱) 结构为单三部曲式,描写了骊宫歌舞升平的景象。 第二乐章《七月七日长生殿》(女声三部合唱和男女声二重唱) 结构为扩大的二部曲式,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盟誓。
第二乐章《黄河颂》(充满激情的、史诗性的颂歌) 整个乐章由三个乐段组成。开始部分是壮阔、热情而又深切的音乐主题; 接着形象地展现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和奔腾不息的自然风貌;第二乐段旋律更加 热情、奔放,讴歌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坚强博大的民族精神;第三 乐段旋律更加宽广,起伏跌宕,以快而渐缓的速度,再次发出激情的赞叹。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朗诵歌曲) 作曲家借鉴西方歌词与伴奏互相独立的歌唱形式,采用民族乐器三弦进行 伴奏,并融入古曲《满江红》和歌曲《义勇军进行曲》的一些旋律,以突显民 族特色。 第四乐章《黄河谣》(女声二部合唱和混声合唱) 也是一首谣唱体的抒情歌曲,结构为三部曲式。旋律委婉而又深情,并运 用强烈的对比手法,使简洁的再现部音乐首尾呼应,完整统一。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唱》(男声对唱、重唱与混声合唱) 该曲调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调,采用民间常用的对答形式,并采用不同的 调式对比,表现了两个流离失所的老乡,在黄河边上不期而遇,各自诉说着自 己的命运,终于一同踏上了“打回老家去”的战斗道路。
第六乐章《黄河怨》(女高音独唱) 这是一首抒情歌曲,表现出被日寇践踏之下中国妇女的哀怨之情。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进行曲体裁的轮唱) 快速大跳的动机与逐渐扩大的音型,生动地表现了游击健儿为保卫黄河、 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英雄形象。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这也是整部大合唱主题思想的高度概括,表现出伟大的中华民族为夺取抗 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誓死战斗的决心和巨大力量。
第二首《突破封锁线》(二部合唱与轮唱) 行进风格,生动表现了红军战士奋勇直前、迅速出击的英雄形象。 第三首《遵义会议放光辉》(女声二重唱和混声四部合唱) 二部曲式。采用了以苗族、侗族山歌为素材的优美、清新的女声二重唱, 旋律优美舒畅,以浓郁的山歌风味描绘了“旭日升,百鸟啼”,万物苏醒、生 机盎然的新春图景。然后,以富有弹性的、欢腾热烈的舞蹈性音乐,表现全军 振奋、万民欢腾的热烈场面,预示着中国革命必将蒸蒸日上的胜利前景。 第四首《四渡赤水出奇兵》(领唱与合唱) 表现人民群众支援红军的热烈情景,抒发了军民间的鱼水情深。音调欢快 而亲切。 第五首《飞越大渡河》(混声合唱) 表现红军战士前赴后继、奋勇战斗的大无畏精神。 第六首《过雪山草地》(男生领唱与小合唱) 三段体结构。第一段是女声齐唱,表现了生活环境的极端艰苦,抒发了红 军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第二段开始,由男高音领唱,气势壮阔而豪迈;第三 段以领唱与合唱的呼应配合,抒发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高尚情怀和乐观向 上的英雄气概。
第三节 大合唱
一、中国大合唱简介
大合唱是一种大型多乐章的声乐套曲。 演唱形式:独唱、重唱、齐唱、对唱、轮唱、合唱 风格:主要用来表现重大的历史或现实社会性题材,思想内容深刻,具有 丰富的表现力。 我国的合唱艺术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在一些少数民族当中存在着相当多 的多声部合唱民歌。 作品欣赏:三部合唱《春游》、二部合唱《留别》
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地来》(男声四部合唱) 这是一首表现叛军造反的进行曲。曲调悲壮,气氛抑郁,但却蕴蓄着激愤 和力量,形成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 第五乐章《六军不发无奈何》(男声四部合唱) 属三部曲式结构。这是一首充满悲愤的进行曲,表现了在唐明皇逃难途中, 六军对统治者的愤懑情绪。 第六乐章《宛转蛾眉马前死》(女高音独唱) 是杨贵妃缢死前对唐明皇的诀别之言。钢琴伴奏贯串着葬礼进行曲的节奏 音型,旋律音调十分凄婉,如泣如诉。 第八乐章《山在虚无缥缈间》(女声三部合唱曲) 表现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以古曲《清平乐》为素材,弦乐和竖琴 伴奏,描绘出朦胧飘逸的意境,旋律古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第十乐章《此恨绵绵无绝期》(混声四部合唱及男中音独唱) 描写唐明皇在秋雨凄凄的夜晚,独居宫中的孤寂和绵绵的哀思。整个清唱 剧就在这低沉、暗淡的歌声中悲剧性地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