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义与西方文化传统

个人主义与西方文化传统
个人主义与西方文化传统

对西方个人主义的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学界的关注点之一。随着现代化在全世界各国的广泛性认同,人们越来越感到,人的自我意识觉醒、个性解放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对于社会现代化的实现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诚如马克思所言:“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个人主义作为西方文化精神的基本构成要素,广泛地渗透于西方的社会生活,不正视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发展中的这种影响,我们将很难在真正意义上系统把握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然而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个人主义”范畴一直受到曲解甚至误解,人们习惯于将个人主义等同于“自我中心”或“自私自利”,进而对其采取本能的拒斥态度,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个人主义”这一西方文化精神的基本范畴无可能进入正常的人文学术研究视野。本文试图从文化哲学的维度考察梳理西方个人主义范畴的基本内涵及其历史流变,以期使人们对“个人主义”范畴有一种客观的理解。然而这意味着必须从西方文化传统的宏观背景中考察个人主义范畴,即应该将个人主义范畴与其所附着的社会实体、组织构造、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等联系起来考察,我们才能获得对个人主义范畴所表达的文化精神的深层把握。

一、个人主义的基本内涵

让我们先从理论层面把握一下西方个人主义的基本内涵。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关于“个人主义”的解释是这样的:“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广泛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或自我。……作为一种哲学,个人主义包含一种价值体系,一种人性理论,一种对于某些政治、经济、社会和宗教行为的总的态度。” 依据这种理解,个人主义作为个性参与社会生活的态度、倾向和信念,有其历史表现的必然性。质言之,在西方社会的文明进程中,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整体性和普遍性意义,它构成了西方人赖以把握人和世界关系的基本方式和存在状态。具体而言,个人主义在西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渗透可以粗线条地归纳为表现在哲学上的人本主义、政治上的民主主义、经济上的自由主义以及文化上的要求个性独立的自我意识等层面的内容。

首先,哲学层面的人本主义是西方个人主义得以确立的人文前提。个人主义的价值规定包含这样一种主张,即“一切价值均以人为中心,即一切价值都是由人体验的” ,这是一种人本主义观念。一是要求从人出发,肯定人性,肯定人之为人以及人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二是强调人是自由的。这种自由是哲学意义上的,尤其指人的精神、灵魂和意志上的无拘无束,因而,个人对价值的体验具有独特性和不受制约性。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 ;三是主张个体人作为人之最根本、最真实的存在状态,当他面对自然、他人、自身这三重生存境遇,往往自觉不自觉就把他自身当作权衡一切事物的标准,甚至把自己的本性移加到那些事物上去,这种具有本能意味的“移情”恰恰构成人掌握外部世界和自身命运的基本方式。而这种以个体性呈现的人的本真生存结构对人关于世界的理解和领悟的根本制约,便为个人主义的存在赋以逻辑先在的人文内涵。

从一定意义上说,整个哲学史即一部人的自觉的历史。就西方哲学发展而言,从古希腊“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理性化的自我意识结构确立之后,以“认识你自己”的著名口号作为脚注,整个西方哲学史又在本体论层面的对世界本源、认识论层面的对人类知识以及存在层面的对人之生存状态这样的一步步逼近“直指人心”的反复拷问中,通过对物性、人性、神性关系的折叠和伸展,塑成了一部以主客体两极结构为骨架、以理性主义为灵魂、以人本主义观照下的个人与组织、权威的斗争为血肉的个人主义生成史。

其次,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与个人主义具有难以剥离的亲合性。社会政治制度的实质是以制度或契

约的方式确立个人与群体,特别是国家、社会这些群体形态的关系。诚如梁漱溟先生所言:“所谓民主制度,正不外一种进一步的团体生活”,“其特征在:团体中各个分子从不自觉渐有了自觉,从被动渐转入主

动;团体于是乃不能不尊重其个人自由,并以团体公事付之公决”

。由此,个人主义与民主政治的亲合性可概括为:一是个人主义所主张的个人权利、个人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存在理由,而“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显然也是前提下的应有之义。二是以社会契约论为理论依据,个人与团体组织之间的矛盾冲突通过民主政体得以调和和制约。马克思认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

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这一方面揭示了人的社会性存在本质,另一方面说明道义上平等的人之个体往往意味着孤立和独立,只有通过结成社会关系,成为相互关联的个体,“在此相互关联

中,每个人都同他人密切相联,并在某种程度上使各自的生活更具独特性”

。如此,个体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才得以体现并获得现实力量。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个人主义反对权威和对个人的各种各样的支配,特别是国家对个人的支配;但是,只有极端的个人主义者才信奉无政府主义,而所有的个人主义者都承认国家存在的合理性,认为政府干预人们生活应保持在最小限度;政府的主要职能应以维持法律和秩序,防止个人对别人的干扰和监督自愿缔结的协议为局限。

再次,在经济领域,个人主义表现为一种经济自由主义。诚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个人主义不仅是

理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关键概念,同时也是构筑斯密以来市场机制的经济学家的思想基石”

。基于对个人意志自然调和的强烈信仰,亚当?斯密的自由竞争理论以及其后继者芝加哥流派的自由主义理论可算作典型代表。其中蕴涵着这样的个人主义信条:最符合一个人利益的就是让他有最大限度的自由

和责任去选择他的目标和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并付诸于行动。这一信条在著名的“看不见的手”

的原理中得以充分体现,而这一原理要求国家有限度地干预经济活动,甚至“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要干涉”,“不需要计划。不需要国家元首的统治”,因为“利己的润滑油将使经济齿轮几乎以奇迹般方式来运

转”,“市场会解决一切问题” 。这种经济制度与政治上的民主是相互需要的。而且,应该指出的是,这种

经济自由主义的必要前提首先是私有制的建立。“个人主义也指一种财产制度,即每个人(或家庭)都享

有最大限度的机会去取得财产,并按自己的意愿去管理或转让财产” 。因此,当私有制以制度的形式得

到合法地位时,则相当于经济中的个人主义得到了确认和法律的保障。

最后,个人主义在文化层面意味着对个性和自我意识的强调。康德曾将“自我”观念视为人类与其他有生命的存在物的本质差别。他说:“人能够具有‘自我’的观念,这使人无限地提升到地球上一切其他有

生命的存在物之上,因此,他是一个人” 。而这种自我意识体现在人之个体之间,即个性的独立;反映在

社会生活中,就是要求尊重人的个性及私人空间,承认个人有权不同于他人,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文化层面的个人主义在积极的意义上还表现为高度自信,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不拘泥于传统而大胆创新的个人奋斗精神。

特别指出的是,这种文化层面的个人主义与西方的宗教传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或者说,正是通过西方宗教(尤其是基督教)作为坚实的背景支撑,才使个人主义在精神生活层面生生不息,并积淀成一种深厚的文化心理根基,影响着西方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古希腊:个人主义的历史本文

要考察个人主义的历史作用,那种首先将之作为一种已成熟成形的社会思想,然后放进整个西方历史进程中去验证和套用的方法是僵硬的、一厢情意的,因为个人主义并非像全副武装地从宙斯脑中跳出来的雅典娜,相反,它是在西方文化演变进程中逐渐生成的。而且,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假如说“理性是西方演变的根本方向”(桑巴姆语),而古希腊文化又是这种理性文化传统的源头之一,那么,理清个人主义与古希腊文化之间的因果关系便成为需要解决的前提性问题。

在文化起源最初的阶段,受地理环境因素的制约,原始的个人主义萌芽表现为一种基于对自身当下生存境遇的强烈关注而逐渐形成的理性化自我意识,它对希腊人文理性主义精神的形成具有直接作用。

就古希腊文化的生成而言,其所面对的自然环境对其民族理性精神的塑造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认识:求是学刊/1999年第2期

第一,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看。历史上,希腊民族是直接从野蛮时代进入铁器时代文明的民族,地理位置处于地中海北部的亚热带,境内多山,缺少平原和耕地,而且大部分土地荒瘠不毛,全区除北部外,没有一个地点离海达50公里以上。因此,希腊民族一开始就是一个以从事航海业为主的民族,恶劣

的环境使得他们必须?认?识?自?然,并通过与自然的实实在在的抗争来赢得生存的空间 。显然,一方面,希腊人与其所面对的自然环境是对抗性的而不是顺应性的,为了生存下去,古希腊人必须积极地改造自然

使之顺应人的需要,不得不关注自身并从切身的利益出发,为在与自然的竞争中取胜而采取一种积极主动的挑战态度。而另一方面,因为缺少平原和耕地,人们不得不向土地肥沃的少数平原地区迁徙;同时,为了争夺有限的可耕种土地,氏族、部族之间战争频繁。于是,当各部落经常受到那些比他们更为强大的侵略者压迫时,他们总是随时放弃自己的土地。所以,古希腊氏族公社很难以土地为基础,而是以人、以居民点(即土地所有者的居住地)作为自己的基础,“类似于一个驻扎的军营地,随时随地都准备着拔营

迁徙” 。由许多不同部落族人在长时期的无数次大小迁移中混杂融合形式的古希腊民族,具有埃及、巴比伦等东方民族所不具备的文化特征。宋洁人先生将之概括为五点,即种族观念和宗教观念淡泊、将实践经验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没有固定不变的传统观念、具有在比较中认识事物的方法以及具有敏锐的

观察力 。从这些特征中,我们也许不难发现自由、实证和科学等理性精神的萌芽,而其中所贯穿的则是一种基于不断变换的生活环境所塑造的人的主体性自觉即自我意识的确立。

第二,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正如马克思所言,“纯粹自然形式的部落性质由于历史的运动、迁徙而受到的破坏越大,部落越是远离原来的住地而占领异乡的土地,……那么,单个人变成归他和他的家庭

独立耕作的那块土地——特殊的小土地——的私有者的条件就越是具备” 。古希腊人由于可耕土地少

而劣质,生活动荡不安,氏族不得已把土地拿出一部分给公社成员耕种。起初公社成员只有耕种权,后来所有权也归公社成员所有,可以买卖、抵押、转让,从而孕育了私有制。私有制的产生对于个人主义观念的确立影响是决定性的,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财产是一个人自己劳动的延伸;它为劳动者提供了?免?受?他?人?剥?削的保护;它是?自?卫?权?利的结晶” 。而私有制逐渐以制度的形式体现了对个人劳动及成果的肯定,确认了个人在经济生活中的合法地位,从而将个人从对社会共同体的人身依附关系中解放。

第三,从人与人的关系看。同样是地理环境因素,以下三个特点从正面影响并促成了希腊精神的培育:1)希腊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酿酒、制油等手工业发达;2)希腊本土海岸线上有许多良好的天然港湾,东部的爱琴海和西部的爱奥尼亚海都有许多岛屿;3)希腊地处地中海地区的中心位置,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这三点表明希腊具有开展海外贸易的必备条件。而事实上,希腊人很早就有海上殖民、海上贸易和海盗劫掠的历史。这种商业贸易的传统,以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的需求与满足为内在支撑,加速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公社的解体,进而从客观态度的确立、主体抽象能力的获得、因果诠释模式的形成等方面为希腊人理性地把握对象世界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同时,仅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人际间的商业化交往在希腊商业经济的长期性、普遍性和主体性过程中,确立了作为经济主体的人之间的平等地位;人们在平等中自由地生产、交换、竞争,从而使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而商业贸易过程中的契约精神也逐渐融入到希腊人的日常行为伦理中,使按契约行事成为生活习俗意义上的心理定势。

古希腊域邦制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制度形式从团体的层面确立了个人自由意志的合理性,同时,又为防止其极端化而确立了调和矫正的机制。正是基于对自身处境的自我意识之自觉,则个人与权威化的社会团体的关系,便成为个人主义得以凸显的主线索。或者可以说,个人主义的存在正体现了人的个体性与合群性之间的张力。

这里须指出两点,一是前面提到,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希腊人对自然的态度是对抗性的,这对于一种主客对立的文化心态的塑造是起直接作用的。希腊人主体性自我意识的确立,首先意味着对自身能力的追求和确信,“人首先是一种理性存在物”的设想便体现了这一点。因此,瑞士古希腊罗马文化研究学者安?邦纳认为:“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 。二是由于希腊氏族不是建立在依靠土地的基础上,而是以人和居住点为基础,这种传统成为希腊城邦立国的依据。也就是说,希腊城邦的建立不是在人与物的关系中形成的(尽管它以人与自然的对立SEEK IN G T RU T H /№2,1999

式。而因为语言使用的普遍性,这意味着人人参政议政成为可能,个人成为政治生活的主体,并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关系。第二,政治本身表现为一种在广场和公众集会中的口才比赛和论据对抗,如此以来,所有那些原来由国王解决的属于最高领导权范围的涉及全体人利益的问题,现在都应提交给论辩的艺术,通过论战来解决,这意味着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都被赋予了完全的公开性。这种公开性从两方面体现出了一种理性精神:一方面是过程的理性化,即这种公开化要求使人的全部活动、程度和知识逐渐回到社会集团手中,置于全体人的目光之下。这种经常性的社会监督,既涉及国家行政机构,也涉及个人精神创造,都要通过论战和公众表决,使“公正”在真正世俗的层面上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是结论的理性化,即论战和公众表决的结果将带有私人色彩的意见上升为集体(公共)意志,一旦确立,便被赋予一种“神圣的秩序”这样的规定性。作为一种适用于所有人,但又高于所有人的规则,它可以在制定过程中被讨论,可以通过决定来修改,但确立后的神圣性必须维护,个人必须受其约束。这体现了一种法的、契约的精神。第三,这种通过演说形式在公民大会或法庭斗争中进行证明或证伪的政治模式,使得在说理论证中出现了对“真的逻辑”的内在需要和探索,从而使政治和逻各斯联系起来。这种真的逻辑即真理及其探索,是一种因果论证的必然性逻辑,而对其不懈的追求和探索,也构成西方人敢于摆脱传统,积极创新和进取的文化性格的历史前提。

通过以上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在最本质的人文前提下,个人主义在西方最初的文化起源阶段便显示了其内在的规定性,即作为个体人应付其特有的生存处境的一种生存方式,个体的群体依赖性即社会性决定了必须建立约束性的、体现集体意志的公共空间,而这种空间又必须以个人的自由、平等为前提。

三、宗教:个人主义的栖息地

丹尼尔?贝尔认为,“在历史的意义上,可以说文化里渗透了宗教”

。梁漱溟先生也曾将宗教作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

。同样在个人主义文化精神的形成发展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教,起了实质性作用。对此,钱满素女士的研究比较接近问题的实质。她认为:“上帝创造了人,并赋予每个人灵魂,这给了人存在的意义以及他?作?为?个?人?的?基?本?权?利。而且,由于承认人在上帝面前都是罪人,社会等级完全不同的人至少享有一时的?平?等,他们寻求着同样的灵魂得救,期待着同样的最后审判。上帝对人不论其财产门第,一视同仁。个人拯救的教义给了基督徒?一?种?关?于?个?人?的?特?殊?意?识,虽然基督耶稣以自己的生命为人类赎了罪,拯救仍然是以?个?

人为单位进行的” 。而就宗教的实质来说,它实际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自我意识,即马克思所说的:“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上述我们不难发现,宗教对个人而言,它提供了其游离于天国和尘世的精神桥梁,提供了个人与人的世界,即国家和社会之间张力的缓和地带。

换句话说,作为人的世界的国家和社会(无论是民主的或专制的),始终是作为组织化、权威性的外部现实秩序力量而存在,并构成对个人绝对自由的约束;而受原初追求理性及自由这种文化性格的影响,西方人诉诸于肯定个人灵魂自由和终极性的宗教,使被组织化的现实制度淡化的存在价值及意义的个人性得以确认,从而获得精神的安宁。在西方历史上,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宗教与个人主义的关系:一方面,城如罗素所言:“只要一种宗教和一个帝国政府结合在一起,政治的动机就会大大改变

宗教的原始面貌” 。宗教在摆脱了神话巫术色彩后,其本质存在状态应是政教分离性的,因此每一次政

教合一的统治总会遭到个人主义的人文反抗。另一方面,人的现实存在境遇是宗教存在的根源,只有将

宗教这一天国的精神归宿捣毁,才能将人置死地而后生,重新回到现实中来认识自身 。而事实是,随着

源于认识自身的这种人文要求而进行的一次次宗教改革和批判,上帝的确越来越疏于插手尘世事务,实现了“与凯撒以凯撒所应有,与上帝以上帝所应有”的神谕,然而同时它这种“应有”的存在在个人摆脱了

SEEK IN G T RU T H/№2,1999

现实中的一切神圣性咒符而变得无所顾忌时,却以其圣洁之光照耀着现代人孤寂无靠的精神荒原。

以近代反抗中世纪政教合一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例,这两个运动往往被视为个人主义作为近代产物的直接来源。文艺复兴的人,通过人权对神权的挑战,再次确认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原则,从而为现代意义上的个人诞生提供了前提。然而诚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反禁欲主义和狭隘宗教教条的鲜明倾向,并不意味任何反宗教的无神论的战斗立场”,相反,它“要求在直接阅读圣经和基督教起源传播者著作的基础上,纯洁基督教信仰” 。而宗教改革的意义也并非是对宗教传统的推翻,相反,其结果反而使上帝更加神秘缥缈,成为纯粹超验的形而上学的规定。对于个人主义的意义而言,宗教改革从宗教内部进行了反动,它对个人主义所作的贡献“在于肯定了个人的良心和判断”,“为个人从罗马教会解放出来奠定了神学和组织的基础,为确立个人进一步扫清了道路” 。

具体到西方历史,我们看到,个人主义作为比较完整的思想观念在近代的凸显,与资本主义的兴起是同步的,或者说,个人主义即资本主义精神的核心观念。对此,马克斯?韦伯对于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因果联系的系统研究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即在宗教改革中,新教伦理对于以个人主义为核心观念的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概括说来,新教运动体现并强化了宗教改革的一个重要影响,即宗教生活的世俗化和日常生活的神圣化。这种世俗化和神圣化的双向共时性过程,意味着宗教伦理和社会伦理的趋同,其结果是使上帝摆脱了对其存在的严格而繁琐的逻辑性证明,而成为超验的、不证自明的绝对存在;信仰作为个人的事务而不再借助教会的权威,对上帝之信和对《圣经》遵守成为每个个体世俗活动的行为准则,从而确立了一种禁欲意义上的个人主义观念。具体来看,这种新教伦理对个人观念的形成的作用体现在:

其一,个人信仰成为唯一得救的手段,通过教会或圣事获救的所有可能性都被排除。因此,新教徒只能作为一个个孤独的个体,独自面对永恒的上帝预定的命运,任何人都无法帮助他。这决定了新教徒独立自主的个人奋斗意识。其二,新教伦理认为教徒必须通过世俗的活动即工作来确保恩宠和增加上帝的荣耀,而这种内在的要求和追求是无穷尽的。“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向前,向着标竿直跑” 。这种积极进取的个性成为资本主义发达有精神动力。其三,新教伦理主张自信,“因为缺乏自信是信仰不坚定的结果,因而也就是不完整的恩宠的结果” 。新教徒一是要自信处于恩宠状态,二是要相信通过个人精神上的禁欲和劳动就可实现上帝与自己同在,不必信奉任何权威。其四,由于每个人在上帝面前都是罪人,而且拯救因把个人信仰即精神上的皈依作为得救的唯一途径而成为个人的事,这样每个个体的灵魂是平等的,拥有同等的自由和权利,个人的良心和批判不受他人的左右和评价。其五,新教伦理同样起到了社会伦理的约束力,而这种他律是通过新教徒的自律来实现的。这种以个人主观意志自由为依托、以个人道德自律为表征的新教伦理,塑造出了新教徒勤奋上进的敬业精神、强烈的责任感和严格的纪律观念和法律意识,从而在一定的社会组织中使个人与集体的冲突矛盾得以暂时缓和或消解,而且进一步确立了团体中的公共观念,即公德意识。

通过以上考察,我们发现新教伦理所确认的这些个人主义因素与前面所提到的古希腊时期的西方人早期原始文化性格之间存在着一以贯之的联系。这期间固然有古希腊的理性主义与希伯莱宗教相结合而产生基督教的历史背景为依据,同时,世界上的任何一种宗教都是具有约束力的。新教伦理的突出特点在于它的这种约束力不是完全外在的权威性、强制性的他律,而是将其教义、教规内化成信徒的自觉责任要求,使其内心始终处在紧张焦虑的状态,并通过禁欲的但又是入世的、参与世俗的生活的外在行动,以确保自己的言行符合上帝的旨意,这便构成了新教伦理成就一种以俭省、克制、节欲、谨慎和勤奋为主要特点的早期资本主义精神的内在依据。特别是在美国,这种禁欲的个人主义观念成为其建国以及经济发达的主要动力 。

四、新旧个人主义:当代西方文化矛盾的启示

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表达,有人把个人主义中所推崇的个人首创性、进取心与活力概括为一种“浮士德精神”,把歌德笔下的浮士德看作是西方人的文化象征,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不懈追求真理以及宇宙、人生的意义,即精神上自强不息的个人奋斗精神。然而正如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指出的,存

在有三个浮士德,即追求知识的浮士德、反理性的浮士德和道德伦理化的浮士德。这三个浮士德在西方文化中的共在表明,个体的存在是绝对而有限的,但是个人不能因此消极无为,而是应当自我奋斗、积极

进取,正如天使们把浮士德的灵魂带进天堂时说的那样:“不断努力进取者,吾人均能拯救之” 。这里的

拯救的实现,其实是自救的结果。而浮士德最终决定献身实际工作,围海造田,控制自然,为人类造福,则把个人的奋斗与整个人类的命运结合起来,“于是小我便扩展成全人类的大我,最后我也和全人类一起

消亡”

,个体的有限最终通过人类的无限实现了人性向神性的靠近。这种以整体利益作为个人奋斗目标的最后的浮士德预言了西方现代化个人的历史命运。

我们说,个人主义从希腊经宗教改革到近代的形成和发展,其始终关注并生长于个人与团体间的张力,从而以个人灵魂自由为起点在宗教边缘确立了宗教伦理影响下的自律的禁欲观念。这种以个人获救为动机的个人主义,因受宗教伦理的约束,暂时缓和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经济自由主义层面上个人以获利为动机的经济行为,而将之看作必要的增加上帝荣耀的俗世努力。但是随着宗教内部约束力的式微和哲学批判的展开,西方现代社会中出现了所谓文化分裂带来的新旧个人主义的区分。

当代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将这种文化分裂概括成在技术——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里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而归根到底,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个人主义的当代困境,即工业化社会以科技理性为指导原则,为了获取经济效益,形成了一个分工日趋精细、专业化程度高、以技术官僚为主体的合作体系。“其中的个人也必然被当作‘物’,而不是人来对待(用社会学术语说,此处人的行为受到‘角色要

求’的调节),成为最大限度谋求利润的工具。一句话,?个?人已消失在他的功能之中” 。而在文化领域,其特征则是自我表现和自我满足,个人的感觉,情绪和判断成为主要衡量标准,“它是反体制的,独立无羁

的,以个人兴趣为衡量尺度” 。这种文化民主化倾向促使每个人意欲实现自己的潜力,从而与技术——

经济秩序下的“角色要求”不断发生冲撞。政治领域试图调整这种冲突,以法律、公民权利(包括社会与经济权利)平等原则为轴心,加强政治参予。但是因为平等要求已成为“应享”的权利,为了调配经济体系产生的社会角色及其酬劳的不平等,不得不加紧对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干涉,这在客观上又与技术官僚体制和追求自我的文化自治构成了紧张关系。杜威则将这种文化的冲突和混乱概括为:一方面,“我们的物质文化正处于集体化与合作化的边缘”,然而,另一方面,“我们的道德文化连同我们的意识形态,依然充满

源于前科学、前技术时代之个人主义的理想与价值”

称之为经新教主义保留下来的旧个人主义,并认为它作为伦理道德上禁欲的、早期的经济个人主义曾在资本主义开拓殖民时代有其暂时的合理性和价值,但是随着机器工业的发展,这种旧个人主义(其存在的终极意图乃是确保个人得救)已成为“用一已

的金钱利益观念来定义工业和商业”以谋求私利的、信奉个人经济和自由贸易的企业家的借口

。而它在文化领域中的旧的精神特征的遗留,以独立的艺术家追求艺术自治的形式体现出来,恰恰说明了旧个人主义对当前的混乱与虚伪的内部分裂所负有的责任。

杜威在分析了旧个人主义的失势之后,提出要提倡确立一种新型的个人主义。其中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作为前提的是,他认为个人主义并非某种似乎是稳定的、拥有一致内涵的东西,相反,“个人的精神与道德机构,他们欲望与目的模型,都是随着社会构成的每一次大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不受团体

组织——无论是家庭的、经济的、宗教的、艺术的、还是教育的——约束在一起的个人只是些怪物” 。把

个人与“合作”和“集体”相对立的习惯只能导致混乱,而把个人与团体组织维持在一起的联系并不是外在的,而是个人的心性结构受作用于团体组织的影响。第三,产生个人主义的背景已经改变,新个人主义是个人在一个史无前例的崭新社会环境中重新界定自我的要求,但是这种新的个人主义不可能通过人为的、机械的手段达成,相反,它必须具备几个特征:一是旧的分裂的个人分裂的原因“乃是未能重建自

我以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 ,因此,“我们只有首先更谦恭地将意志力用于观察社会现实,并根据

其自身的可能性加以引导,我们才能找回具备坚定而有效之自制力的个人”

。二是新个人主义面对的是社会环境,与人际关系相关,而与人同物质世界的直接关系无关,新个性既具有与旧个人主义主张的个性的内在整合,又具备在个性?赖?以?存?在?的?社?会?中发挥作用的功能。三是新个人主义必须建立在通过控制性地利用业已掌握自然界物质力量的科学技术之全部资源的基础上。这包括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要求是学刊/1999年第2期

解决技术上的先进与理智上和道德上的迟钝相对立的困境,确立自觉的人文意识,将科学技术向有利于人类解放和丰富的方向引导;二是在反对不是把科学当作一种研究的方法,“而是当作一种自我封闭的

与外界隔绝的存在,一种有关自足的、权威的、固有的绝对?真?理的新神学” 的同时,主张正确认识科学的意义,因为“只有通过在理解其潜在意义的基础上对它们加以利用,一种与当代现实和谐一致的新个

人主义才能诞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首先,个人主义作为西方文化精神的内在构成要素,始终贯穿渗透于西方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它的核心内涵就是注重个体的价值、拓展个体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意义,以求得个体发展的全面性。无疑这种基本的价值追求对于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其次,从历史主义的视角分析,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精神在其流变中,因其不同的时代背景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态势,如古希腊时代,个人主义对西方早期文明如思维方式、社会秩序以及文化生活的积极影响,近代新教伦理对西方个人主义价值的凸显与弘扬,现代西方对个人主义价值合理性的冷静审视,等等,都说明个人主义文化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色;再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我们在肯定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精神在西方文明进程所起的巨大历史进步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其反面影响。诚如法国思想家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在最初使用“个人主义”一词时,将其形容成“温和的

利己主义”

,并认为它有最终被完完全全的自私所吞没的危险。在20世纪西方的社会生活中,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片面发展的确给社会生活秩序带来了种种冲击,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将“个人主义”一棍子打死而不去考察它在西方历史文化进程中的真正作用的理由;最后,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一个不容回避的文化课题就是系统全面地吸收借鉴世界的先进文明,以加速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而所谓系统全面,需要的则是客观的历史的态度。因此,对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精神的不抱偏见的理解与评价,当属应有之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1页(着重

号为笔者所加)。

! 均引自《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406页。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

版,第5页。

 《儒学复兴之路——梁漱溟文选》,上海远东

出版社1994年版,第140~141、143~144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734页。

! ? #?%?& 杜威:《新旧个人主义》,上海社

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83、91、87、79、

81、95、96页。

 参见蔡晓:《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载《读书》

1997年第4期。

 参见保罗?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中国发展

出版社1992年版,第14~15页。

 康德:《实用人类学》,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

1页。

 参见邹广文:《东西方文化传统与人的现代化》,

载《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4期。

 宋洁人:《亚里士多德与古希腊早期哲学》,人

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99~100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75~476页。 !?#??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12、58、26、26页。 转引自龚天平:《论古希腊哲学中的人学思想》,载《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1期,第23页。 [法]让—皮埃尔?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超源》,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9页。 !? 钱满素:《爱默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99、199、202页。 [英]罗素:《西方哲学学史》,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6页。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页。 黄天海:《希伯莱宗教思想中的人文精神》,载《哲学研究》1997年第5期。 刘小枫主编:《二十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34页。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85页。 歌德:《浮士德》(董问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85~686、91页。

(作者邹广文系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博士;赵浩系山东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李小娟]SEEK IN G T RU T H /№2,1999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中西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首先对中西文化的基本概况进行了阐释和说明,并且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找出两者差异所在.我们应该把握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找到互补之处,在中西文化交融之中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一、中西方传统文化概况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况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影响了整个社会历史的,较为稳固而又具有动态特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观念文化的总和.[1]中国特殊 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华民族在区域位置上比较独立,但在文化上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内聚性,与此同时,中国辽阔的地域又使得各种文化的构成因素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从地理环境来看,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使得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互补性;从物质生产方式来看,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固有的特征,即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具有相对封 闭性特点的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无论战乱纷争,政权更迭,其主流仍是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使得中华文化具 有了稳定性和延续性.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和发展基本上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进行的,被深深的打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既厚重、质朴、进取,也包含着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弱点. (二)西方文化概况 西方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和政治概念.作为世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方文化,其源头主要有两个:古希腊罗马文 化和古希伯来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是一种具有世俗精神的文化,在 思想、科学、艺术、历史等各方面取得了令后世侧目的成就.中世纪

浅谈美国人价值观中的个人主义

美国人的价值观念 ——浅谈美国人价值观中的个人主义 美国只是一个230多年历史的新兴国家,没有过于悠久的历史文化,没有过于辉煌的历史古迹,虽然像一叶漂游于水中的浮萍一样没有根基,但同时也就意味着它没有历史的包袱。所以,不管何时,它都可以轻装上阵。 或许由于它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国家,所以在我的印象当中,我一直觉得美国是一个有个性的国家,美国人是一群有个性的生物体,虽然我没有去过美国。它的多元文化、消费方式、种族主义等等,都有着自己个性的印迹和特色。 在这里,我更想谈谈美国人的价值观念。 什么是价值观?人类学家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从个人与社会的行为模式、方式和目的等方面对价值观这样定义说,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所特有的一种显型或隐型的认为什么是可取的观念,这一观念影响人们从现有的种种行动、方式和目的中做出选择。”美国社会学家Samovar和Porter则都认为:“价值观是规定性的,告诫人们什么是好的和坏的,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什么是真实的和虚假的,什么是正面的和反面的,等等。”价值观念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个人主义观念、物质观念、竞争观念等。 个人主义是美国人价值观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组成部分。荷兰人类学家Geert Hofstede曾就五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个人主义取向程度做过调查和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美国社会中的个人主义占第一位。 “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这个词最先是由法国政治学家、思想家托克维尔使用的。在19世纪40年代,他在考察了美国多个月之后写下了《论美国的民主》一书。托克维尔在这本书中最先提出了“个人主义”这一概念,并对它作了详细系统的阐释。他说“美国人不是把个人主义看作一个缺点而是看作一个近乎完美的品德, 它代表创造性、开拓性、积极进取精神以及不向权威屈服的自豪因此个人主义通常产生骄傲感,美国人认为它是美国文明独特的、最吸引人的地方”。 在英语单词的书写过程中, “我”字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求大写, 而“我们”、“你们”、“他们”、“你”、“他” , 则不必大写。所以,从这个小小的侧面也可以看出, 在美国“我”比“我们”、“你们”、“他们”等其他任何人的地位都要重要。 在美国,每一个美国人都深信:每个人都有同等的价值,没有一个人生来就比别人高贵,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人们并不会因为你是总统就得仰视你,并不会因为你是富豪就得巴结你。父母的大名帮不了什么忙,没有人会来买账,总统的孩子一样可以去加油站擦汽车,去餐馆端盘子。 对美国人来讲,个人奋斗有着独特的内涵和渊源,因为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模式的重要内容。

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紧紧把握价值现这一核心来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是美国文化的灵魂所在。个人主义价值观在美国日常交际中有着十分广泛的体现。 关键词:个人主义价值观;跨文化交际;价值观;日常交际;美国文化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它们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语言的使用脱离不了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环境。不同的语言要素反映不同的文化属性,不了解语言中所蕴涵的社会文化就无法真正掌握这门语言,也就无法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价值观的差异是中西文化差异的精髓所在,不理解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就不能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际。价值观与交际是支配和反映的关系,价值观决定人们如何进行交际,交际反映出人们的价值观。 一、个人主义价值观与美国文化 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是美国文化的灵魂所在。美国社会遵循个体价值至上的原则,提倡个人利益为最高利益,强调主动进取,追求自由平等,自立自强,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并把它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英语中有不少谚语很好地阐释了这种重视自我、依赖自我和强调个体独立的价值观。“Every man is nearest himself”(每个人都最亲近自己)。“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设

计师),“God helps them that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由此可见。作为美国文化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深深植根于美国的民族语言中,且在日常交际、词汇、谚语、文学作品中都有广泛体现。 二、个人主义价值观在日常交际中的体现 1.称呼语 在英语所有的人称代词中,“you”(你,你们),“she”(她),“he”(他),“we”(我们),“they”(他们),“it”(它),只有当它们位于句首时,才大写第一个字母。而“I”(我)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一律要大写。大写的“我”。强调以“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汉语中,我们中国人往往会在姓氏前加上“老”或“小”来称呼他人。姓氏前加上“老”字表示对听话者的尊重。加上“小”字表示对听话者的爱护和关心。这样称呼可以缩短对话双方的心理距离。便于双方进一步交流,而英语中则没有类似的用法。这和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西方国家崇尚个人主义,不希望自己因为年龄而受到他人更多照顾.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年龄阶段,他们都希望得到别人平等的对待,而且在英语文化中,“老”字意味着衰老残年,不中用,来日无多等。因此西方人十分忌讳“老”字.如果称某外国朋友为“old Mr.John”(老约翰先生)。肯定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引起对方不快。由于美国人强调平等,珍视平等的权利,他们的社会等级观念相对而言比较淡薄。因此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没有各种各样的繁多礼节。上级与下级之间,家长与子女之间,老板与员工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见面时只需笑一笑。说声“嗨”(Hi)

跨越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的企业文化模式

导言: 全球化背景下的管理科学研究中有一个重要问题正在引起企业家的普遍关注,这就是跨越中西方文化间的企业文化如何来建立?或是说我们如何寻觅一种跨越文化的、可以使得不同民族互相交流与互相理解的企业文化模式。这种企业管理模式不但是反对全盘西方化企业文化模式的,也是反对所谓儒家文化管理模式的,它应当是在跨越文化差异障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汇与结合,并被中西双方共同认同和接纳、能够发挥两种文化优势的模式。 21世纪最显著的特征便是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这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其中企业文化的差距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最大挑战之一。我国企业如何成功借鉴西方成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探索适应中国特点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减少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是我国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挖掘中西方文化中蕴藏的巨大精神财富,融会贯通中西方文化精髓,建立跨越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企业文化模式,有助于指导我国企业登上竞争决胜的制高点,对改善我国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 对于什么是管理,管理科学的创始人之一、法国的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则认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而西蒙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总之,管理是最普遍的一种人类活动,是人类为了使社会生活有序化和提高效率的-种最基本手段。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对人或事的管辖或处理,都需要对参加某项实践活动的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管理是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管理的内容、方式、方法、制度、体制无不受文化背景的影响。中西方文化不同,管理模式也不同;不同时代的管理模式也因时代文化的特色而有别;即使同一个国家在同一时期,不同的民族文化也会影响管理的风格。[1] 所谓文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社会的产物,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文化,作为民族灵魂的体现,其深层表征为一种对世界的基本态度,并为某种价值信念的思想体系所规定。不同文化精神所呈现出来的差异,显示出不同民族文化之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有相当的文化差异。 企业文化则随着企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初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主题,上升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企业文化首先是一种文化,是企业员工在企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次,企业文化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包括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并随着环境的变迁而丰富和发展;第三,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教育规律的科学揭示和反映,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鲜明的、独立的特征。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下,企业要想获得大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差异。在相互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全新的企业文化。正是从这种目标出发,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研究中,寻求一种共同的超越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文化的要求日益强烈。

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形成的 五大根源

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形成的五大根源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形成有五大根源:宗教根源、思想根源、政治根源、经济根源、文化根源 王晓俊《试论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根源》指出,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形成的五大根源为: 1.宗教根源 宗教在美国社会文化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即便在思想高度解放、经济高度现代化的今天,美国依然是西方世界中最信教的国家。 美国主流文化被称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文化, 即所谓的WASP(WhiteAnglo-SaxonProtestant)文化。新教是16世纪欧洲天主教会内不满天主教现状、力图改革而分裂出来的基督教派。新教主张教徒自我拯救, 而不是盲目听命于所谓“上帝的代表” ———教会和教皇。新教中的一批教徒因为提倡简朴的生活方式, 被称为“清教徒”。正是这些清教徒由于不堪教会的迫害, 追求自我拯救的宗教信仰, 于1620年乘坐“五月花号”船, 首批来到如今的美国新英格兰,开始了创立美国的历史。 可以看出, 作为美国人祖先的清教徒至少在宗教信仰上是极具反权威、抗特权、彰显自我意识的。他们不仅有这样的意识和行动, 而且还具有强烈的宗教使命感。那就是通过自我拯救的以身作则的榜样力量,向世人证明:人类是可以自我拯救的。尽管这种使命感发展过度, 会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与人,但对于当时反抗腐朽权势、塑造美国自己的价值观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美国人在宗教思想上相信“自己是自己的救世主”, 这一价值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从堪称美国人光辉榜样的先辈本杰明·富兰克林, 到如今的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 从篮球巨星乔丹到微软大帝比尔· 盖茨, 无一不验证了美国人当自己的救世主的价值观。美国学者卡尔· 戴格勒在其《Out of Our Past》一书中认为, 美国清教留给后代的核心遗产就是个人主义, 他写道:“如果说今天美国人是个人主义者, 那么, 清教思想是个人主义的主要根源”。 2.思想根源 美国人相信自我拯救、自己是自己的救世主并非只是一种盲目的宗教信仰, 而是有其理性的思想基础的。在美国历史上, 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影响了美国人的精神文化世界, 其中以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为代表

美国的个人主义和中国的集体主义对比 (自动保存的)

摘要 人类进入21世纪后,过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紧密,不同文化之间开始进行交流,从而促进国家间的发展与进步。 跨文化的交际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中西方在文化维度上存 在着很大的差异。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而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 美国人的个人主义文化认为人们应该关心他们自己和独立,自我意识很重要,个人可以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他们崇尚自由和权利。而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强调集体,集体主义重视和谐而避免直接的冲突,他们强调与他人建立友好的关系. 关键词: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Abstract Since human beings entered 21th century,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different countries is more and more closely. Different cultures begin to communicate so that it can promote development and process of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business has been a common phenomenon. Cultur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has a great different. Americans have faith with individualism, Chinese have faith with collectivism. Individualistic culture of America believes that people are supposed to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and remain emotional independence of groups, organizations or other collectives. Self-emphasis is important. Individuals can do whatever they want, and their freedom and rights are of necessary values. However, collectivist culture of China emphasizes the in group. Collectivists value harmony and avoid direct confrontation. They emphasize building friendly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 The key words: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英美文化概况论文l论美国文化的精髓——个人主义

The essence of American culture -individualism Abstract:Individualism as a typical Western capitalist political and social philosophy,that the supremacy of personal values.The United States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values of individualism,individualis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merican spirit.American individualism, rational principles derived from the Christian spirit and the pursuit of individual autonomy.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culture,it became the starting point of American Thought and destination,constitute the essence of American culture. Key words:the essence of the individualistic culture "Individualism"in Western culture,especially in American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dividualism,"the earliest use of the term is French form of"individualism",from the Europeans and so-called root cause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Enlightenment thinking-common reactions.But first systematic use of"individualism"is the term the mid-1820s,Saint-Simon's followers.Perhaps because of the pervasive influence of Saint-Simon doctrine,"individualism" in the19th century the term has been very widely used,developed into a personal ideology and theory,that is a political philosophy Western philosophy and social.Its main contents are:emphasizing the value of the subject,I believe that everyone has value,a high degree of importance of individual self-control,self-control,self-development.Individualism is based on individual-based philosophy of life. However,the true meaning of individualism varies.In France,it usually carries a negative connotation,even it remains so,means that the emphasis on individual will be more harmful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community.For some people,individualism is a dangerous idea;in others it seems,individualism is a social or economic anarchy,the lack of the necessary systems and standards;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it is the universal personal selfish attitude.Socialists are simply"individualism"is equivalent to a"socialist"and"communism"of the opposite.French liberals talk about individualism,but regarded it as a minimum of state intervention and political freedom in order of greatest threat to a pluralistic society.And in France,in sharp contrast,the" individualism"is the term romanticism in Germany,but the label affixed.German for" individualism"is a personal understanding of self-completion and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individual and society. There are profound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most of the Eastern countries, especially China,Japan and South Korea to"individualism"as with"collectivism"contrary to the values-oriented.That"individualism"is"all personal interes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inking......the performance of selfish,mercenary,intrigues,etc.";"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interpretation of"individualism"is"everything from the individual starting their personal interests to put collective interests,their own interests,regardless of other people's wrong thinking."In short,Chinese culture,individualism is synonymous with self-interest,is a derogatory term. In Western culture,emphasizing the individual-oriented values dominate,but only in the American culture,individualism is only part of the essence of the development to the point of culmination,and was as a fundamental value to be highly respected.However,in the United States,"individualism"was originally sang of capitalism and liberal democracy,the emergence

浅析个人主义在美国的体现

浅析个人主义在美国地体现 摘要: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地核心.本文从个人主义地概念、个人主义地本质、个人主义地产生和发展、个人主义在美国文化中地体现、个人主义对美国社会地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了解个人主义与美国文化地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刻了解美国文化,提高我们地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个人主义;美国文化;本质;体现;影响 在美国文化中,有一种早已形成地文化现象,那就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构成了美国文化模式地基本特性和主要内容.美国文化中地个人主义能真正表述美国思想.我们学习英语地同时也在了解和学习英语国家地文化.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地灵魂所在.因此对美国个人主义地正确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美国文化. 一、个人主义地涵义 英语中地个人主义与汉语中地个人主义不同.从汉语地角度来看,个人主义带有浓厚地贬义色彩,即一切从个人地利益出发,是赤裸裸地个人物质利益与个人权利地追求.然而英语中个人主义地内涵却是积极地,肯定地,即认为个人价值至高无上,强调自我支配和自我控制,反对权威、宗教、国家、社会及其他任何干涉和阻挠个人发展地外在因素.同时,个人主义又是一种价值体系,一种人性理论,甚至成了对某种政治、经济、社会和宗教行为地一种态度和倾向. 二、个人主义地本质 美国文化中地个人主义,能真正表述美国思想.它源自清教主义地理性原则,源自清教主义对个人自主地追求,是一种典型地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和社会哲学. 在英语世界里首先使用“个人主义”一词地是美国哲学家爱默生,他对个人主义大加渲染和推崇,认为它有益于个性地发展和社会地进步,其“没有政治者地政府才是牢不可破地政府” []地观点,早已渗透到美国民众地思想意识之中.如今,美国成了个人主义价值观地典型代表,这种植根于早期殖民时期及在开拓边疆时期得到发扬光大地自立精神一直延续至今,成为美国精神地重要组成部分.基督精神,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共同构成美国文化地三大支柱.但代表美国文化模式基本特征地个人主义却是直接、真实地涵盖了美国思想.个人主义成了美国人地最高理想及社会理想和世界观.对美国人来说,个人主义等于其生命攸关地身份认同.在美国文化地发展过程中,它成了美国思想地起点和归宿,构成美国文化地精髓. 三、个人主义地产生和发展 美国地个人主义是伴随着美利坚合众国地诞生而产生地?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在它地历史上曾经有多次移民地大潮,但给现代美国带来影响最大地主要是被“五月花”号载到北美大陆地英国人,这批移民主要是在英国大陆受到宗教迫害地清教徒?清教徒主张自己拯救自己,而传统地天主教认为个人只能通过教会?教皇或其他教主才能拯救自己,这从根本上违背了他们地利益?因此,早期清教徒受到了圣公会地迫害,被逼来到了美国?早期清教徒地主张实际上也就是美国民族精神地核心——个人主义地根源?可是当早期清教徒来到北美以后,却发现

传统节日庆祝方式里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传统节日庆祝方式里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中文摘要:通过对比讨论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English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and compares some traditional festivals’ celebrations. It aims to achieve cross-communication by studying th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日频繁,而节日是文化的一部分,传统节日是各个国家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节日的庆祝活动反映了我们生活中的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价值取向、文化心理等,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了解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一些明显差异。 一、价值观念的不同 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受儒释道合流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思想,自古以来推崇“和为贵”“天人合一”“政通人和”,这些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表现在节日的文化内涵以尊贵、团圆、和谐、优雅为文化主调和情感主调。中国的岁首成为春节,是象征团结,兴旺的意思,每逢春节必吃饺子,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可见春节的主

旋律是全家和和美美、团团圆圆。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团圆佳节,古诗中有很多描绘“八月中秋月正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节有吃月饼的习俗象征团团圆圆。九月九日重阳节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和谐的文化内涵。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其许多传统节日的文化寓意以浪漫、欢快为基调。圣诞前夕,千千万万的欧美人回到家中团聚,共进丰盛的晚餐,然后围坐在火炉旁,弹琴唱歌,或者办一个别开生面的化装舞会,通宵达旦地庆祝。圣诞老人大白胡子, 穿大红衣, 戴小红帽, 自由自在地到各家各户送圣诞节礼物, 形态可掬。许多国家都有一个传统的狂欢节节日,化妆舞会、彩车游行、假面具和宴会是狂欢节的几大特色。狂欢节那四天,狂欢的热浪席卷整个城市,男女老少披红挂绿,艳装浓抹,载歌载舞,春潮决堤般地涌向大街。市面上除了药店、医院和酒吧之外,工厂停工,商店关门,学校放假,真可谓“谁也不属于谁,谁也管不了谁。可见西方社会对人的个体价值和尊严的尊重, 折射了西方民主、平等、自由的文化环境。 中国人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基本行为准则,主张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

中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英汉文化对比课程论文 中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摘要:在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显著差别始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中国大一统的古代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民历来崇尚万物相互依赖,和谐发展的思想。而在西方,人们更加强调个人的独立、个性的张扬。以中西方校园宿舍制为例,我们就可以看出双方在集体观与个人观方面的差异。那么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在中西方现实生活中分别作何体现呢?它对中西方的影响又是什么呢? 关键词:宿舍文化;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整体;独立;创新 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总结中国国民的个性还算是得心应手的。因为我们处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中,每天都会与形形色色的中国人接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潜移默化中我们脑海中早已形成了一种对广大中国同胞个性的总体印象,可以说这是从生活中得来的一手资料,是一种最真实的中国印象。 “中国印象”,记得是在一个电视节目上听到的。我只记得那是一个调查西方人对中国及中国国民印象的节目。我记得,有一个美国人在回答记者关于“提到中国,你会想到什么”的问题时,他略加思索后回答道:“姚明”。完全正确,姚明是中国人,可是姚明可以代表所有中国人吗?答案是否定的。西方人对于中国的了解也只限于新闻报刊、电视银屏、网络资讯等渠道而已,他们获得的是相对不全面的二手信息。因此,西方人对中国人的了解程度根本达不到对本国国民的千分之一。反之,中国人对西方人的了解也是如此。陈述以上事实主要是想说明我最初构思文章时遇到的瓶颈。我不确定二手资料能否与一手资料形成同等高度的对比,更对如何开始我的论文而感到烦恼。后来,在某天晚上,被舍友的一记右勾拳突袭后,我来了灵感。好吧,就从中西方人的宿舍文化入手吧。不过在此之前,我还是要把突袭事件拿来细讲一番。 那天晚上,宿舍里的小伙伴们都在洗洗刷刷准备睡觉,就在这时,我与对面的舍友同时宽衣。当我弯腰准备解开鞋带儿时,对面那位以一记豪迈的伸展式脱衣发重击我头部,随后就是我响亮的惨叫声。“哇,好神奇啊。就在这间两个人不能同时进行伸展性运动的小寝室里竟然住着四个美少女,而且我们愉快的在一起生活了两年多。”没错,在大多数的中国寄宿制校园里都实施着四人间、六人间制的集体宿舍体系,我们想在大学享受单间的待遇那是几乎不可能的。而在西方学校,大多数宿舍都是单人间,因为西方人很注重隐私。在我所了解的出国留学的朋友中,他们的宿舍都是单人间的。即使是套房式的宿舍,也只是会同用客厅这一相对宽敞的活动空间,至于学习休息,他们都会在自己独立的房间进行。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中西方的宿舍文化差异呢?经过我冥思苦想,终于找出了关键原因,那就是中

浅析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浅析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摘要:个人主义是美国价值观念的核心,它的产生有其思想和现实来源,其渗透到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个人主义的推崇和奉行,对美国社会有利有弊。 关键词:美国个人主义独立 基督精神,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共同构成美国文化的三大支柱。但代表美国文化模式基本特征的个人主义却是直接、真实地涵盖了美国思想。个人主义是美国价值观的核心,在美国的文化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美国历史的发展道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个人主义的分析有利于加深对当代美国社会的了解。 一个人主义的内涵 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特别是在美国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个人主义”这个术语最早的用法是法语形式的“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个人主义思想体系及其理论,也即是西方的一种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其主要内容是:尊重个人空间,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奋斗,尊重人权。强调人是价值的主体,相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高度重视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个人进步,全在于自己的艰辛努力和不息奋斗;个人进步,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主要标志。反对权威,反对任何形式“不合法的”对个人的强制,尤其反对国家对个人不必要的控制。 二个人主义产生的原因: (1)历史渊源。 在美国,“个人主义”最早从法国启蒙运动得到启发,最初是唱着对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民主的颂歌而出现的。它成了一种具有巨大意义形态的象征性口号。最早的一批移民包括了来自欧洲的清教徒,他们认为上帝判断其选民的标准时个人在世俗世界中取得的成就,不希望遭到上帝的遗弃就应该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成功。随后,伴随着西进运动和二战,个人主义实用性的优越性不断被证实,这一传统也被新一代和新移民不断得继承了下来。 (2)长久以来的独立意识传统。 首先,这源于东西方家庭观念的不同。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受伦理思想和传统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纽带更为紧密。代系之间教育和赡养义务往往持续终生。而西方人则视此为影响个人能力的发展。父母对孩子的抚养义务仅以法律规定的上限为终点。孩子成年以后,在经济和心理上都要与父母相分离。连至亲的不想过分依赖的美国人,唯有靠双手为想要的生活奋斗不止。其次,美国人非常重视隐私。所以他们严格区分私有空间和公共空间。在公共空间内,他们热情洋溢,和家人朋友亲密无间;而这些人一旦侵入他们的私有空间,这种私有性便会被打破,隐私权被侵犯。所以,美国人认为,社会是一个个独立的,各不相同,互不侵犯的个人组成。社交就是独立个体之间的交流分享,共同创造。 (3)移民国家的自我安全感的创造。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自美国建国以来以来,大量欧洲,亚洲、非洲、拉美的人民怀揣着“美国梦”离开本土。他们不安于现状,不相信命运,只相信自己的双手,希望在这片新大陆上大展宏图。随之而来的艰难困苦使他们内心的漂泊感油然而生。奋斗初期孤立无援的困境和由此形成的独立人格使得他们认为,归宿感和安全感的获得,只有通过谋求一片立足之地,让自己成为这个这崭新世界的一员,而方法只能是自强不息,自我打拼。他们坚信,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虚无缥缈的外力并不能为自己的成功带来帮助。移民一代的这种传统思想意味着人格的独立性和选择的自主性,与美国主流价值观相得益彰。 三个人主义在美国社会的表现 美国人对个人主义的推崇渗透生活的方方面。在服饰、饮食、政治领域、文学创作等方

浅谈美国人的个人主义

浅谈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中能真正表述出美国思想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是非常值得关注和探讨的。 最近正在上“世界近代史”这门课,正好讲到美国独立,我认为美国个人主义的来源是《独立宣言》和美国的宪法。1776年7月4日,杰斐逊在《独立宣言》中宣布“人人是生而平等的”,此后美国就一直践行着这样一种理论。“平等”把人们的个性强调出来,个人主义因而有了政治依据。权力由此掌握在多数人即人民手中,这也是美利坚合众国的鲜明特征。由于确定政府应是人民的公仆,大多数州宪法都包含有一个人权法案。个人权利进一步有了法律的保障 ,个人主义因而更加有了理直气壮的根据。 接着来谈一谈美国个人主义的体现: 一、体现在美国人的日常行为中 个人主义让人重视个性,强调每个人的权利、平等和自由。在美国,个人的隐私权是受到尊重和保护的,年龄、婚恋、信仰、经济等有关方面的问题,美国人通常都是采取回避的态度,这是我们很早就知道的。美国人的穿着打扮也很随意,认为衣服不是用来显示生活水平的东西,而是展现个性的方式。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连办公室也掀起了“穿着自由”的风潮,白领们,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工作人员都脱下拘谨的制服换上便装投入到紧张严肃的工作中去。 美国人似乎把个人主义看成是一种高尚的品德。首先,美国的孩子的独立受到社会的普遍鼓励:他们从摇篮里就已经独立了。孩子们从出生起就开始单独睡觉,不仅独睡一床(即便是婴儿床),而且要睡在有自己单独的房间。当他们与成人交流时,也往往被看作是平等的。老年人也维护着独立自强的一面,很多老人不愿接受帮助,受人照顾的往往被视为弱者。在公共场所经常可以看到步履蹒跚的老人,若有人上前帮他们提东西或去搀扶,他们大多会不太高兴。 二、体现在美国的语言文化中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往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 谚语或许是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的,美国有谚语说:“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这无疑是个人主义所强调的精神,还有美国人已经喊了两百多年的“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这些都体现了个人主义在美国文化中的地位。 美式英语中有很多短语来表达对于多管闲事的反感:poke/push one’s nose into other people’s business(探听或干涉别人的事)、meddle in other people’s affairs(干涉别人的事)、 nosy(爱打听的 ,好管闲事的)、 inquisitive(过分好奇的、好打听别人隐私的)、 keep your big nose out of our business(我们的事不要你管)、mind your own business(别管闲事)…… 除此之外,美国人还创造了许多与“自我”有关的词汇,比如self-made(靠自我奋斗成功的),美国的亚伯拉罕·林肯身世卑微,早时生活艰难,通过自强不息地努力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其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和西方文化的 差异 一、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第二、西方的细节分析和中方的整体综合 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和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

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对象模糊整体的图景。 二、中西方在人和自然关系上的着眼点和执著不同 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和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人们立足于现实人生,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中国的哲学无论儒、道、佛学都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学求作为,道学求长生,佛学求悟觉。儒学以孔子思想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何者为“仁”?孔子曰:“仁者爱人!”可见是怎样做人的学问,兴趣在阐发君臣、父子等一套人和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修身养性的目的即实现自己的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不屑选择的行为和兴趣。 中国文化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也有着自己的执著。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和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中国文化的根深植于大地之中,中国文化自始即重农,“四民之中,士之下即为农”、“民以食为天”即缘由于此。道家思想更是要人们对人生留恋和在大自然中寻求到生命慰籍的杰作。 西方古代科学寓于对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一些名垂千古的专业科学家。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天人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和中国

浅析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浅析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摘要]个人主义作为美国文化的核心,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美国人虽然强调个人主义,但他们并不是不讲组织纪律和集体主义观念的。 [关键词]美国个人主义社团精神 “个人主义”一词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含义,在美国,个人主义是其文化的核心,它包括广泛的思想内容,主要是自主动机、自主选择和自负其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个人主义的内涵不断地得到充实和调适,至今它仍主导着美国人的价值观念。 一、个人主义在美国的发展演变 美国的个人主义可以追溯到它的早期历史阶段。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早期的移民大多都是为了摆脱本国的政治和宗教迫害,为追求一种独立自由的幸福生活,漂洋过海历经艰辛来到北美大陆。他们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和反权威的传统。也正是由于他们对自身自由独立的珍重,使他们最终拿起武器与英国殖民统治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从而建立了独立的国家,维护了自身的独立自由。这一精神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中得到了明确的阐释:“所有的人生而平等,上帝赋予他们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 美国的个人主义在西进运动和边疆生活中得到了重大发展。西进运动中,来自东部和欧洲的移民以他们的独立和竞争精神披荆斩棘、艰苦劳作。西部的艰苦生活和创造性劳动,锻炼了他们勤劳勇敢和不断进取的性格。西部广袤的土地为西进的人们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人们相信只要奋斗就能成功。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追求物质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平等权利是这一时期个人主义的表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崇尚个人独立自主竞争促使美国的资本家巧取豪夺,残酷剥削,造成了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不受干预的自由竞争堕落到了无视他人和社会利益,只顾追求个人利润的疯狂剥削,像洛克菲勒、卡内基等工业垄断巨头因对工人的残忍和腐败独裁统治而臭名昭著。在1893年钢铁大罢工中,卡内基命令他的手下开枪。这种个人主义膨胀的行为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到来迫使美国人团结起来,创造出一种集体生活方式来战胜经济困难。罗斯福总统以政府的名义号召美国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