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泻下攻积

合集下载

小议大黄在方剂中的配伍应用

小议大黄在方剂中的配伍应用

关键词 :大黄;配伍 ;通便 泻下;泻热破瘀 ;表里双解;清热祛邪
D : 1 . 9 9 j i n 1 0 — 3 4 2 1 . 7 0 8 0l 0 3 6 / . s . 0 5 5 0 . 0 2 0 . 4 S
中图分类号 :R 4 . 29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 —3 42 1)70 9 —2 0 550 (0 20 —0 80 2 2 大黄 配牡丹皮 . 大黄苦寒, 泻大肠瘀热 内结, 清解热毒;牡丹皮辛寒, 清热
病 症 。笔者现 以功效 为纲, 以大黄 与多种药物 的配伍为 目, 总
肠痈初起 , 少腹疼痛拒按 , 右 时时发热, 自汗恶寒等 证, 如大 方
结如下 。
1 通便泻下 1 1 大黄配 芒硝 .
大 黄 苦 寒 , 涤 通 下 、攻 击 导 滞 ;芒硝 咸 寒 , 坚 散 结 、润 荡 软
面 热 头 昏 、 口舌 生 疮 , 有 便秘 溲 赤 、 谵 语 狂 妄 的上 、 中二 焦 又 火 热 等 证 , 如凉 膈 散 。 方
然大 黄能监制 巴豆辛热之毒 。两药相配力猛效捷, 急下寒积 为 之 峻剂。临床 常用于治疗猝然心腹胀痛, 痛如锥刺, 气急 口噤, 大便 不通之寒积 急证等 , 方如三物备急丸。 2 泻热破瘀

9 ・ 8
Chii e o r a1 F es J u n of I fo m o o T M n r ati n n C
J .2 l Vo1 1 No uI O 2 .9 .7
小议大黄在方剂 中的配伍 应用
任 小 宁
宝鸡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中 医药 学 系 , 陕西 宝 鸡 7 1 1 203
黄牡丹汤 。

浅谈大黄泻下以外的功效

浅谈大黄泻下以外的功效

1217浅谈大黄泻下以外的功效张瑞雪清华大学医院药剂科(100049)关键词:大黄;中药药理学大黄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应用已久,是中医泻下药的代表。

始载于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因其色黄,故名,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则从《伤寒杂病论》始起,直至今日,大黄这味药在祖国医学中治疗多种热证、急症仍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大黄在历代本草中所记载的功效很多,如《本草经》曰:“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本草纲目》曰:“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本草逢源》中指出:“大黄其功专于行瘀血,导血闭,通积滞,破瘕,消实热,泻痞满,润燥结,敷肿毒。

”由此可以看出,历代医家对大黄的功效都非常重视。

在复方中成药里,大黄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药物之一。

据目前不完全统计,含有大黄的国家标准复方中成药有801种。

其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涉及内、外、妇、儿、骨伤各科多种疾病,为多用途的常用中药。

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国内外对大黄功效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大黄除具有泻下等作用外,其他功效在临床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抗菌、抗真菌作用大黄的蒽醌类成分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等都有抗菌作用,其中以芦荟酸的作用最强,其机制是抑制细菌核酸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大黄煎剂对多种真菌如许兰氏毛癣菌、趾间毛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等有抑制作用,鸡胚法体外及半体内试验证明对流感病毒亦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此外,大黄浸剂对溶组织变形虫、阴道滴虫、血吸虫均有一定的抑杀作用。

2保肝、利胆作用大黄对四氯化碳等所致实验性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明显降低谷丙转氨酶(A L T)值,减轻肝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等病理改变。

大黄通过促进肝细胞R N A合成及肝细胞再生;刺激人体产生干扰素,抑制病毒的繁殖;促进肝脏的血液循环等途径,产生保肝的作用。

大黄能疏通肝内毛细血管,促进胆汁分泌,因而改善胆小管内淤积,增加胆红素排泄。

川军的功效与作用

川军的功效与作用

川军的功效与作用川军的功效:川军即是大黄,别名将军、黄良、火参、肤如、蜀大黄、锦纹大黄、牛舌大黄、锦纹、生军。

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的功效。

川军生用泻下作用较强,熟用则泻下作用较缓而长于泻火解毒,清利湿热;酒制川军功擅活血,且善清上焦血分之熟;炒炭川军常用于凉血止血。

川军即指我们所熟悉的大黄,是大黄的别名之一。

川军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称,也是中药材的名称。

在中国地区的文献里,大黄指的往往是马蹄大黄。

在中国,大黄主要作药用,但在欧洲及中东,他们的大黄往往指另外几个作食用的大黄属品种,茎红色。

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

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中药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

别名:将军、黄良、火参、肤如、蜀大黄、锦纹大黄、牛舌大黄、锦纹、生军、大黄。

川军的功效与作用性味:苦,寒。

归经:胃经;大肠经;肝经;脾经功效: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

主治:实热便秘;热结胸痞;湿热泻痢;黄疸;淋病;水肿腹满;小便不利;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胃热呕吐;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蓄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癥瘕积聚;跌打损伤;热毒痈疡;丹毒;烫伤。

来源:川军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和根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2g;泻下通便,宜后下,不可外煎;或用开水泡渍后取汁饮;研末,0.5-2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涂。

煎液亦可作灌肠用。

大黄生用泻下作用较强,熟用则泻下作用较缓而长于泻火解毒,清利湿热;酒制功擅活血,且善清上焦血分之熟;炒炭常用于凉血止血。

川军的作用:1、川军用于大便燥结,积滞泻痢,以及热结便秘、壮热苔黄等症。

川军泻下通便、清除积滞,故可用于大便不通及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溏而不爽等症;又因它能苦寒泄热,荡涤肠胃积滞,对于热结便秘、高热神昏等属于实热壅滞的症候,用之可以起到清热泻火的作用。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温下)——温脾汤(《备急金要方》)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温下)——温脾汤(《备急金要方》)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温下)——温脾汤(《备急金要方》)一、组成大黄四两(12克)、附子大者一枚(9克)、干姜二两(6克)、人参二两(9克)、甘草二两(3克)。

二、用法上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临熟下大黄(现代用法:大黄后下,水煎服)。

三、歌括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寒热并进补兼泻,温通寒积振脾阳。

四、功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五、主治脾阳不足。

冷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

六、方解脾阳不足,寒从中生,喜食生冷,致冷积内停,阻于肠间,故见大便秘结;若寒湿久留,冷积不化,又可导致脾气虚弱,而见下利赤白不止;不通则痛,腹痛而手足不温,脉沉弦,皆为中气虚寒,冷积内停之象。

此时单纯温补脾阳,虽可祛里寒而积滞难去,单纯予以攻下,则更伤中阳,寒积也未必得去,故方中用附子与干姜温阳祛寒;人参合甘草益气补脾;大黄荡涤积滞。

诸药协力,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则诸证可愈。

从本方组成来看,实即大黄附子汤去细辛,加干姜、人参、甘草而成,亦即四逆汤加人参、大黄,皆以大剂温热药为主,故同属温下之剂。

但本方兼能益气,宜于久利气虚之证,大黄附子汤宜于气不虚而冷积较甚之证。

考温脾汤另有三方,药味稍有出入,但立法、主治略同。

一方见《千金方》十五卷“冷痢门”,比本方多桂心而无甘草,虽主治略同,但宜于寒证较重而兼见冲逆的证候;一方见《千金方》十三卷“心腹痛门”,即本方加当归、芒硝,泻积之力较强,主治寒积便秘,“腹痛,脐下结,绕脐不止”者;此外,《本事方》亦有温脾汤,方用附子、干姜、桂心、甘草、厚朴各二两,大黄四钱,亦即本方去参,加桂心、厚朴。

主治“痼冷在肠胃间,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

此方与《千金方》温脾汤虽同属温下剂,但《千金方》所治之下痢赤白,积滞较甚,故重用大黄以攻下积滞,“心腹痛门”方更有芒硝为助。

同时又因痢久脾胃虚寒,阳气衰微,故用参、草、姜、附以温补脾阳。

《本事方》所治为冷积泄泻,寒重积轻,故重用温中,虽用大黄攻下,只占总量二十六分之一。

大黄的功能主治与禁忌是

大黄的功能主治与禁忌是

大黄的功能主治与禁忌是
功能主治
大黄是中药材中的一种,具有多种功能主治。

以下是大黄常见的功能主治:
1.清热泻火:大黄具有较强的清热泻火功效,可以用于治疗热毒证、喉
炎咽喉红肿等症状。

2.泻下通便:大黄有很好的通便作用,特别适用于治疗便秘、积食等肠
胃问题。

3.消肿散结:大黄可以促进体内湿气的排除,有助于消肿散结,对于淋
巴结肿大、痔疮等病症有明显的疗效。

4.利尿除湿:大黄可促进尿酸、尿素等废物的排泄,对于浮肿、水肿等
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5.抗菌消炎:大黄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尤其对于
湿热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禁忌
虽然大黄有许多功效,但是并不适合所有人。

以下是大黄的禁忌:
1.儿童及孕妇禁用:由于大黄具有泻下作用,对于儿童和孕妇来说可能
产生不适或副作用,因此不适宜使用。

2.大黄素过敏者禁用:个别人对大黄素过敏,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则禁止
继续使用大黄。

3.腹泻情况禁用:如果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应停止使用大黄,以免
加重病情。

4.炎症性肠病患者禁用:对于已经患有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等患者,不宜使用大黄,以免加重病情。

5.长期大量使用禁用:大黄具有刺激性,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对肠胃产生
较大的刺激,导致胃肠道不适。

以上是大黄的功能主治与禁忌,使用时应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用法和剂量,避免出现不适或过量使用的问题。

在使用中还应咨询医师或中药师的建议,以确保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大黄虽然有很好的药用价值,但是并非无所不能,使用时要谨慎。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大黄的介绍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大黄的介绍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大黄的介绍大黄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大黄的功效与作用的资料,欢迎阅读。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本品为常用中药。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因此其个大色黄故名。

别名:川军、锦纹、生君。

来源: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 )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 )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野生或栽培。

概述:大黄分布地区很广,以青海、甘肃、四川为主产区,此外云南、贵州、湖北、陕西等地亦产,由于产区、品种、野生与栽培以及加工方法的不同,性状气味,色泽等均有差异,因而在历史上形成品种规格繁多。

过去甘肃所产的大黄,均冠以地名,如武都蛋吉,文县中吉,清水瓣子等,又各分若干等级。

青海、甘肃多为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四川、云南多为药用大黄。

但原植物的分布地区,不能截然分开,四川也有掌叶大黄分布。

为了简化繁锁名称,根据商品大黄的各种特点,并且照顾到历史用药习惯,商业部于1965年颁发了“三类药材100种商品规格试行标准”,把大黄归纳为六个品种。

性状鉴别:1、西大黄。

系指青海、甘肃、甘南自治州,岷县等地所产野生品种,俗称“西宁大黄”,有蛋吉(个匀、整,形如鸭蛋者);片吉(根头部,纵切瓣呈片状者);中吉(根茎叶部的横切段);苏吉(指尾根部、稍加闯光,并具原性状的楔状形),等。

表面黄褐色,每块上有一阴干前穿绳的小孔。

体重质坚实,断面槟榔碴,呈现红肉白筋、纹理清晰不乱(绵纹)。

气清香,牙咬有砂砾感,味甘微苦。

是大黄中的优良品。

西宁大黄箱黄与包黄两个规格,箱黄直径不得小于0.3厘米(中节和粗大的块根内碴不好的不做箱黄)去净粗皮和细皮闯光。

大黄妙用是补药

大黄妙用是补药

大黄妙用是补药大黄重剂应用探讨●大黄苦寒,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为其专长。

凡属里、实、热、阳证,均为大黄适应证。

●大黄攻补取决于用量的大小,小剂量以“补”为主,大剂量以“攻”为主。

应用广泛大黄,号称“将军”。

其性猛烈,善下泄、推陈致新,它既能攻,又能守;既能安和五脏,又能通和血气;祛瘀生新,以通为补。

其应用广泛,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用大黄治疗范围涉及血证、痰饮、解毒、泻火、清热、导滞、攻积及通宣气机等方面。

张从正主张“汗、吐、下”,认为“陈莝去而肠胃洁,瘕瘕尽而营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在其所著《儒门事亲》中,用单味大黄治妇人血枯,芎黄汤治头目眩晕,夺命散治小儿胸膈喘满,八正散泄热利尿等。

明朝吴有性提出“温病下不厌早”观点”,把大黄的临床应用推向了新的阶段,“承气本为逐邪而设,而非专为结粪而设也”,“三承气汤的功效皆在大黄,余皆治标之品”。

大黄能防治急性传染病。

吴又可撰写《温疫论》,首创治疫两法——“达原”和“逐邪”。

吴又可用攻下逐邪的关键在于峻猛而尽除,他主张“急证急攻”,“因证数攻”,“凡下,不以数计”,对于可下之证应“下之”、“再下之”,直至邪尽。

祛邪清热主用大黄,但吴氏用下法并不盲投,“要谅人之虚实,度邪之轻重缓急,察病之缓急,揣邪气离膜原之多寡,然后药不空投,投药无太过不及之弊”。

能用大黄,诚非难事,然面对复杂病情,临证毅然不移,当需阅历。

如瘟疫,必舌黄胸痞,不甚拒按,面色亦带黑滞,所下如胶似漆。

大黄还是重要的止血药。

有人治疗大衄血案,77岁高龄大黄重用至60克,釜底抽薪,服一剂,半夜血止。

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总结大黄药证是“痛而秘,烦而热,滑而实”,大多体格健壮,口燥舌黄。

大黄功效卓著,用之中的,每获捷效,然性味苦寒,沉降而又峻猛,用之不慎又每易伤正,故对素体阳虚、体弱、老人、心肝肾肺慢性病者慎用;阴证、虚寒证禁用;对于内真寒外假热证尤其慎重。

大黄常用于腹痛拒按的疾病。

腹痛为临床常见症状,腹痛拒按者多为急性腹痛,多见于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腹膜炎等疾病。

中药大黄性味归经、功效作用及应用

中药大黄性味归经、功效作用及应用

中药大黄性味归经、功效作用及应用泻下类中药中药大黄说明中药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和根茎。

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等地;药用大黄主产于四川。

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

除去须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生用、酒炒、炒炭或制熟用。

中药大黄性味归经、大黄功效主治大黄性味归经: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大黄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活血祛瘀。

大黄主治:用于肠道积滞,大便秘结,血热吐衄,目赤,咽痛,牙龈肿痛,热毒疮疡,水火烫伤,血瘀经闭,跌打损伤,湿热黄疸,热淋。

中药大黄作用1、调节免疫功能2、降血脂作用3、降压作用4、抗病原微生物作用5、改善心血管功能6、利尿作用7、止血作用8、泻下作用9、护肝作用10、防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11、利胆作用12、促进胰腺分泌作用13、抗炎作用中药大黄功效作用的应用参考1、中药大黄味苦性寒,具沉降之性,泻下作用甚强,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有'斩关夺门'之力,故有'将军'之称,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

且其苦寒之性,兼有清泄作用,故尤适用于热结便秘。

如热结阳明,大便秘结、高热不退,甚则神昏谵语,可用本品通腑泄热,常与芒硝相须为用,再加厚朴、枳实,即大承气汤,共奏攻下热结之功。

若热结肠胃,阴液灼伤,大便秘结,可配伍生地黄、玄参等养阴生津之品,以'增水行舟',如增液承气汤;若热结便秘而气血虚者,可与党参、当归等益气、养血之药配伍,如黄龙汤。

本品配伍附子、干姜、党参等益气温阳的药物,还可用于脾阳不足,冷积便秘,如温脾汤。

此外,热痢初起,湿热蕴结肠道,大便脓血、泻而不畅,亦可在方中加用大黄,以泻热导滞。

2、中药大黄之苦寒沉降性能,可引热下行,使之上炎之火邪,得以下泄。

用治心火亢盛,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可与黄芩、黄连等清热泻火药同用,如泻心汤。

若火热上攻,目赤、咽痛、牙龈肿痛,可与芒硝、栀子、黄芩等同用,如凉膈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中大黄泻热通便,厚朴行气散满,枳实破气
主治:伤寒阳明腑实证。谵语潮热,大便秘结,
消痞,诸药合用,可以轻下热结,除满消痞

患者因2天前吃煮糖萝卜过多,食后又受寒而致胃痛剧烈难忍, 上腹部痞满闷胀,不思饮食,大便3日未行,舌苔白满,中后部 微黄,怀中抱着热砖熨腹,脉象弦滑。诊为寒实停滞所致的胃脘 痛,治以温中导滞之法,以小承气汤加味治之,处方如下:酒大 黄9g,枳实9g,高良姜9g,干姜6g,吴茱萸9g,木香5g,焦槟 榔12g,焦神曲12g,三棱9g,延胡索12g。急煎1剂,分2次服。 药后胃脘痛即止住,不再疼痛,但大便未行,故又于上方加当归 9g,桃仁泥9g,鸡内金9g,附子6g。药后大便通畅,阳明腑气 通畅,寒凝、食滞被推荡泻下,故病亦痊愈。

杨某,男,38岁,初诊,主诉腹痛2天。 前天晚上从外地回京,腹中饥饿,即 急食米面蒸糕约半小盆,食后即睡, 未盖被而受了凉。次晨即觉上腹部及 脐左处疼痛,胃脘痞塞胀满,不思饮 食,小便短赤,大便3日未行,今日疼 痛难忍,急来就诊。观其舌苔白,脉 象弦滑有力。上腹及脐左处疼痛拒按。 据此脉症诊为食滞腹痛。治以消导攻 下之法,以大承气汤随证加减,处方 如下:酒大黄12g,枳实12g,厚朴9g, 芒硝6g(后下),焦槟榔9g,焦三仙 各9g。水煎服1剂。立即针合谷、内关、 商阳、天枢4穴,不留针,以迅速止痛。
大黄之苦寒,泻热通腑, 涤荡肠胃积满结热为主 药。又用芒硝之咸寒、 润燥软坚为辅药,更以 厚朴行气除满、降浊运 脾,枳实苦降破气、消 积除痞,共为佐使,协 助硝、黄推荡肠胃积滞, 通下阳明腑气。诸药合 和,使大便畅而腑气通, 泻热邪而保津液,使后 天之本得以畅运,而水 谷精华得以化生。
小承气汤
胸 腹痞满,舌苔黄,脉滑数,痢疾初起,腹中 疠痛,或脘腹 胀满,里急后重者。
两方的比较

大热结实而大满、大实、痞硬、大便燥坚者,须用大承气
汤急下之。 若热邪微结阳明,尚未大实、大满、大燥,而见大便难、

潮热、腹中痛、脉沉滑者,宜小承气汤下而和之,或阳明
温病出现谵语、潮热、大便六七日未行,而痞、满、燥、 实、坚证又未全备,可先与小承气汤服1次,如转矢气(放
很臭的屁)者,知腹中已有燥屎,可用大承气汤攻之。如
服小承气汤1次后,不转矢气,则不可用攻泻之法,大承气 汤、小承气汤皆不可用,杂病中如出现胸满脘胀,胃实而
大便不畅,或胸闷而喘,舌苔厚,脉滑实有力者积
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
大承气汤–峻攻泻下的代表方剂
主治:伤寒邪入阳明,从阳化热,热邪积
滞,互结肠胃,出现发热不退。潮热谵 语,循衣摸床,手足濈(jí )然汗出, 矢气频转,大便秘结不通,脘腹痞满硬 痛,拒按,舌苔焦黄起刺,或焦黑燥裂, 脉沉滑或沉迟有力,即阳明腑实证痞、 满、燥、实、坚全见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