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红素的发展现状

合集下载

2023年番茄红素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2023年番茄红素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2023年番茄红素行业市场前景分析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番茄红素作为一种天然的营养素,其市场需求正在逐渐增长。

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番茄红素市场规模将达到20亿美元以上,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5%。

本文将从行业现状、发展趋势、市场前景等方面对番茄红素行业进行深入分析。

一、行业现状番茄红素是一种天然的营养素,广泛存在于番茄、胡萝卜、西红柿、西葫芦、南瓜等红色和橙色蔬菜中。

它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能够抵御自由基对细胞的损害。

同时,番茄红素还具有预防癌症、预防心血管疾病、增强免疫力等多种功效。

目前,全球番茄红素市场主要以保健品和化妆品为主。

其中,欧美地区市场规模较大,占据了全球番茄红素市场的较大份额;中国、日本等亚洲市场处于发展阶段,但随着健康饮食和美容意识的不断提高,市场需求逐渐增长。

二、发展趋势1.技术升级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番茄红素的提取技术也在不断升级。

目前,较为常见的提取方法为超声波辅助萃取法、顺流萃取法、微波辅助萃取法等。

这些提取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提取效率,还可以减少生产成本。

2.产品多样化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番茄红素产品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软胶囊、口服液、粉剂、舌下片等多种形式的番茄红素产品。

此外,各种基于番茄红素的复合营养品也在不断涌现。

3.市场区域化番茄红素的市场需求会随着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而发生变化。

例如,欧美地区的消费者更注重番茄红素在心血管方面的功效,而亚洲地区的消费者更注重番茄红素在美容方面的功效。

因此,未来番茄红素行业将更加注重市场区域化定位,推出符合不同地区需求的产品。

三、市场前景1.保健品市场由于番茄红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功效,能够有效预防和缓解多种慢性疾病,因此番茄红素保健品市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根据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番茄红素保健品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10亿美元以上,而且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

未来随着全球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其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增长。

2024年番茄红素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番茄红素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番茄红素市场规模分析引言番茄红素是一种天然的营养素,广泛存在于番茄及其制品中。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强,对番茄红素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本文旨在对番茄红素市场规模进行分析,以了解其发展趋势及潜在机会。

番茄红素的特点番茄红素是一种强效的抗氧化物质,具有多种健康益处。

研究表明,番茄红素对心脏健康、眼睛健康和预防某些癌症等方面都有积极影响。

此外,番茄红素还具有抗炎和抗衰老的作用,被认为是维持整体健康的重要营养素之一。

市场规模分析番茄红素市场发展历程番茄红素市场自20世纪80年代起逐渐兴起。

最初,番茄红素主要应用于食品和饮料工业。

随着对番茄红素健康益处认知的增加,保健品和医药行业也开始应用番茄红素。

近年来,番茄红素作为一种功能性食品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市场规模及预测根据市场研究数据,2019年全球番茄红素市场规模约为X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至Y亿美元。

这一增长趋势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健康意识提升: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对番茄红素的需求不断增加。

2.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对番茄红素在抗氧化和心脏健康方面的需求也增加。

3.新产品开发:市场上不断涌现出更多应用番茄红素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市场竞争格局主要厂商与产品目前,全球番茄红素市场竞争激烈,主要厂商包括A、B、C等知名企业。

这些企业在生产和销售番茄红素产品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和影响力。

市场竞争策略在竞争激烈的番茄红素市场,企业采取多种策略以提升市场份额,其中包括:1.产品创新:通过不断研发新产品和改进现有产品,以吸引消费者并保持竞争优势。

2.营销推广:加大对番茄红素产品的市场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

3.合作伙伴关系: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共同开发市场和拓展销售渠道。

市场风险与挑战尽管番茄红素市场发展迅速,但仍面临一些风险和挑战:1.健康争议:一些研究结果对番茄红素的健康益处提出质疑,可能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

2023年番茄红素行业市场调查报告

2023年番茄红素行业市场调查报告

2023年番茄红素行业市场调查报告该份报告旨在对番茄红素行业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其发展趋势、市场规模、竞争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机会和挑战。

报告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概述、市场规模、竞争情况以及未来发展机会和挑战。

一、概述番茄红素是一种天然的红色色素,主要存在于番茄中。

它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抗肿瘤和美容养颜等多种保健功能,因此在保健品、化妆品、食品和饲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二、市场规模据统计,全球番茄红素市场规模在2019年达到xx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xx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xx%。

亚太地区是全球番茄红素市场的主要消费地区,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xx%。

而欧洲和北美地区也是重要的消费市场。

三、竞争情况目前,番茄红素行业存在着较为激烈的竞争。

主要竞争者包括国内外大型化工企业、生物科技企业以及食品和保健品制造商。

这些企业在技术研发、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四、未来发展机会和挑战1. 市场需求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番茄红素市场的需求将继续增长。

特别是在保健品、化妆品和食品领域,番茄红素的应用前景广阔。

2.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番茄红素的提取和纯化技术将不断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同时,开发新的应用领域和功能性番茄红素产品也将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

3. 法规限制:一些国家和地区对番茄红素的使用有一定的限制和规定,如标签标识要求、使用剂量限制等。

需要企业合规操作,并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以满足市场需求。

4. 竞争加剧:随着行业发展的壮大,竞争将愈发激烈。

企业需要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总结:番茄红素行业在未来将继续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市场竞争加剧和法规限制等挑战。

更多企业应抓住机遇,加强技术创新、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才能在番茄红素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024年番茄红素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番茄红素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番茄红素市场分析现状1. 引言番茄红素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具有多种健康功效,如抗炎、抗癌、抗衰老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对天然健康产品的需求增加,番茄红素市场迅速发展。

本文将对番茄红素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讨论其发展趋势和前景。

2. 市场规模分析番茄红素市场在过去几年间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

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报告,2019年全球番茄红素市场规模达到XX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XX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XX%。

亚太地区是当前番茄红素市场的主要消费地区,其市场份额占全球市场的XX%。

3. 市场驱动因素分析番茄红素市场的增长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驱动:3.1 健康意识提升现代人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更加注重饮食健康和保健品的选择。

番茄红素作为一种天然的健康营养素,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3.2 科学研究支持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番茄红素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等功效。

这些科学研究结果增加了消费者对番茄红素的信任和购买欲望。

3.3 医疗保健领域推动番茄红素在医疗保健领域有广泛的应用,被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抗癌治疗等方面。

随着医疗保健领域对番茄红素的需求增加,这也带动了番茄红素市场的增长。

4. 市场竞争格局分析目前,全球番茄红素市场竞争激烈,主要的市场参与者包括:•公司A:占据市场份额的30%,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广泛的销售渠道。

•公司B:占据市场份额的25%,以其创新的产品和品牌形象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公司C:占据市场份额的20%,依靠其优质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市场口碑。

此外,还有一些新进入市场的小型企业,他们以低价格和差异化产品来争夺市场份额。

5. 市场发展趋势和前景展望5.1 产品创新与研发随着消费者对番茄红素需求的不断增长,企业需要通过产品创新和研发来满足不同的需求。

例如,开发更方便携带的番茄红素补充剂、开发具有特定功效的番茄红素产品等。

5.2 市场拓展尽管亚太地区是当前番茄红素市场的主要消费地区,但其他地区的市场潜力巨大。

番茄红素类市场调研报告

番茄红素类市场调研报告

番茄红素类市场调研报告# 番茄红素类市场调研报告## 1. 引言番茄红素是一种天然的营养素,广泛存在于番茄等红果蔬菜中。

它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等多种保健功效,因此在保健品和食品添加剂市场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调研报告对番茄红素类市场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市场规模、发展趋势、主要产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提供有用的参考信息。

## 2. 市场规模分析根据市场研究数据,番茄红素类市场在过去几年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

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XX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XX%。

目前,亚太地区是番茄红素类产品最大的市场,其次是北美和欧洲。

预计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和对天然营养品需求的增加,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 3. 市场发展趋势### 3.1 健康意识的提升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消费者对于保健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

番茄红素由于其多种功能和天然来源,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尤其是在抗氧化和抗炎方面的功效,使其成为预防慢性疾病的理想选择。

因此,人们对番茄红素类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 3.2 食品行业的应用扩大番茄红素不仅可以作为保健品,还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关注,食品行业对番茄红素的需求也在增加。

例如,在果汁、调味品、饼干等食品中添加番茄红素,可以增加其营养价值和吸引力。

预计未来食品行业对番茄红素的应用将进一步扩大。

### 3.3 制剂技术的创新目前,番茄红素的制剂主要包括软胶囊、颗粒和粉剂。

为了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一些制剂技术的创新正在进行中。

例如,纳米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番茄红素的稳定性,并增加其在人体内的吸收。

随着技术的进步,新的制剂形式将进一步推出。

## 4. 主要产品分析### 4.1 番茄红素软胶囊番茄红素软胶囊是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番茄红素产品之一。

软胶囊的制剂技术使得番茄红素的稳定性得到了很大提高,而且服用方便。

市场上的番茄红素软胶囊多数采用天然番茄提取物制成,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生物利用率。

番茄红素市场调查报告

番茄红素市场调查报告

番茄红素市场调查报告一、引言番茄红素是一种天然的红色素,广泛存在于番茄、西红柿等植物中。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天然食品的关注度的增加,番茄红素作为功能性食品成为了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番茄红素的市场状况以及其发展前景,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市场观察相结合的方式。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消费者,涉及他们对番茄红素的了解程度、购买意愿、使用习惯等方面;市场观察主要观察了不同品牌的番茄红素产品在市场上的陈列和销售情况。

三、市场需求分析1.消费者对番茄红素的认知度不高: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对番茄红素的功效和用途了解不多,仅有部分消费者在媒体宣传中接触过相关信息。

这表明在市场推广方面还有待加强,提高消费者对番茄红素产品的认知度。

2.消费者对番茄红素的健康效益关注度高:调查显示,近70%的受访者购买番茄红素产品主要是基于对其健康效益的关注,如抗氧化、延缓衰老等。

这说明消费者对番茄红素的健康价值有一定的认可,并且愿意购买相关产品。

3.市场竞争激烈:随着番茄红素市场的发展,各大品牌纷纷推出自己的番茄红素产品,竞争愈发激烈。

调查发现,消费者在购买时会对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口碑以及价格进行综合考虑。

因此,品牌建设和市场定位非常重要。

四、市场现状分析1.产品种类繁多:目前市场上的番茄红素产品种类繁多,不仅有片剂、粉剂等口服产品,还有护肤品、化妆品等外用产品。

这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市场销售渠道多样:调查发现,番茄红素产品的销售渠道主要包括线上和线下两种。

线上渠道包括网络购物平台、官方网站等,线下渠道主要包括大型超市、药店等。

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购买习惯选择适合的渠道进行购买。

3.价格区间较大:由于市场上存在着多个品牌的番茄红素产品,价格区间较大,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

根据调查结果,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较高,愿意购买性价比高的产品。

五、市场发展前景分析1.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番茄红素作为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2023年番茄红素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番茄红素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番茄红素行业市场发展现状随着人们对保健意识的逐渐提高,番茄红素这种天然成分被越来越多地关注和应用。

番茄红素是从番茄中提取的一种成分,是一种强效的抗氧化剂,具有抗炎、抗肿瘤、降脂、降压、维护眼部健康等多种功效,可以在美容、保健、医药、饲料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就番茄红素行业市场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一、全球番茄红素市场发展1.市场规模: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全球番茄红素市场在2019年达到了3.83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7.8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9.7%。

2.地区分布:目前全球番茄红素市场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其中以欧洲市场最为成熟。

在中国,虽然番茄红素市场起步较晚,但也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3.主要应用:番茄红素最主要的应用领域是保健品和医药领域,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需求的增加,番茄红素市场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

二、中国番茄红素市场发展1.市场规模:目前,我国番茄红素市场规模不算很大,但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市场规模正在逐年增大。

根据有关市场预测报告,到2023年,我国番茄红素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亿元以上。

2.主要应用:目前,我国番茄红素的主要应用领域是保健品领域,其中包括胶囊、片剂、口服液、保健饮品等,同时也在细分领域应用。

此外,番茄红素也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化妆品等行业。

3.市场发展趋势:随着国内番茄红素市场的不断发展,市场客户群体也在不断扩大。

未来,番茄红素市场将会进一步从保健品向功能型食品、医药和饲料等领域延伸,并适应家庭、个体总需求的增长。

三、强调安全和品质的趋势1.品质:在全球番茄红素市场中,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产品的制造商需要严格遵循生产标准,认真执行质量检测,确保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2.安全: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产品的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消费者越来越宁愿选择那些具有信誉和资质背景的品牌产品。

番茄红素。

番茄红素。

番茄红素番茄红素(lycopene)是膳食中的一种天然类胡萝卜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人体内各组织器官也有较多分布。

由于番茄红素没有维生素A的生物活性,所以其作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但近几年的研究发现,番茄红素有比其他类胡萝卜素更好的生物活性,并且是防病治病的重要功能因子,已成为目前国际上功能食品成分研究的一个热点。

研究发现,番茄红素具有抗氧化、延缓衰老、抑制肿瘤、预防心血管疾病、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骨质疏松、抗辐射等作用,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新型功能性天然色素。

番茄红素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食品添加剂委员会(JECFA)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为 A 类营养素,并被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具有营养与着色双重作用的食品添加剂,广泛用于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等行业。

目前,番茄红素健康相关产品的开发已成为国际上功能性食品和新药研究的一个热点,并被誉为“21 世纪的保健品新宠”。

一、番茄红素的国内外研究历史1、国外对番茄红素的研究现状番茄红素最早由Hartsen 在 1873 年从莓果中分离发现,为结晶性深红色色素。

1989年,Masic发现番茄红素在所有类胡萝卜素中对单线态氧的淬灭速度最高;1991年,Campbell发现肝癌患者的肝脏中番茄红素含量较低;1994年,Franceschi发现消化道癌的发生与番茄红素的摄入有关。

之后,与番茄红素有关的报道越来越多,内容涉及番茄红素的吸收、运输及新陈代谢的动力学;番茄红素与癌症、心脏病及其他多种疾病的关系;番茄红素的提取、测定及番茄产品的开发研究等。

2、国内对番茄红素的研究现状对番茄红素的研究在2000年以前鲜有报道,近几年骤然升温,出现了大量综述类文章,内容包括:番茄红素的性质和提取方法;番茄红素及其研究进展;番茄红素的保健功能的研究现状;番茄红素生理活性的研究进展;番茄红素及其生产应用研究;番茄红素的生产工艺研究进展;番茄红素分离与分析的研究进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性食品添加剂—番茄红素的发展现状摘要:番茄红素是膳食中的一种天然类胡萝卜素,因其优越的生理功能,掀起了世界范围的研究和开发热潮。

本文综述了番茄红素的理化性质,分布与含量,在人体内的吸收代谢和生物有效性,加工工艺的影响,生理功能和应用现状的研究成果。

关键字:番茄红素,理化性质,生理功能,加工工艺,应用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营养和安全,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添加具药理或生理功能添加剂的功能性食品受到了社会的追捧和消费者的青睐。

2003年,美国《时代》杂志把番茄列为“对人类健康贡献最大的食品”之首,番茄红素也因此被称为“植物中的黄金”,被誉为“21世纪保健品的新宠”。

文章通过对番茄红素研究成果的综述,清晰罗列了当前被火热炒作的番茄红素的有效生理功能,为消费者选择及使用添有番茄红素的保健品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1.番茄红素的理化性质1.1名称的来源1873年,Hartsen最早从Tamus L.中分离得到深红色的针状番茄红素结晶。

1875年,Millardet从番茄中获得一种含有番茄红素的粗提取物,当时命名为solanorubin。

1913年Duggar根据它对生长条件的影响,又把它命名为lycopersicon。

而Schhunk(1903)的“lycopene”名称(中文即番茄红素)一直沿用至今,这一名称意味着该化合物来源于番茄,而且与胡萝卜来源的胡萝卜吸收光谱不同[1]。

1.2化学结构番茄红素的化学结构已完全明确。

1910年Willstaller和Escher在番茄红素的研究中指出,番茄红素是胡萝卜素的化学结构的异构体,分子式为C40H56,相对分子质量为536.85。

1930年Karrer等提出,番茄红素的化学结构式为含有11个碳碳双键的非环状平面共轭多不饱和脂肪烃。

1941年Zechmeister等提出,作为主链含11个碳碳双键的多不饱和脂肪烃。

番茄红素的化学结构[2]见图 1。

因为番茄红素不具备类似β—胡萝卜素那样的紫罗环结构,从而不能作为维生素A原,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1.3物理性质番茄红素为暗红色粉末或油状液体,不溶于水,难溶于甲醇等极性有机溶剂,可溶于乙醚、石油醚、己烷、丙酮,易溶于氯仿、二硫化碳、苯、油脂等。

番茄红素有溶液呈黄橙色,熔点174℃,在不同溶剂中吸收峰的位置不同。

作为平面共轭多不饱和烯烃,番茄红素有72种顺反异结构[3],绝大多数顺式异构体比反式更稳定,天然植物中的番茄红素绝大部分为全反结构(71%—79%),而人体中顺式结构的番茄红素比例却高得多。

因此番茄红素产品通常用极性较小的有机溶剂从天然番茄中提取得到,且番茄红素在各种溶剂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大,番茄红素的样品越纯,溶解越困难。

1.4化学性质影响番茄红素稳定的因素[4]有氧、光、热、酸、金属离子、氧化剂等,尤其是高纯度番茄红素,由于缺少其他物质的保护,极不稳定,易被氧化。

番茄红素易受氧紫外线及较高温度(>60℃)的影响而迅速氧化分解,并能从反式结构向顺式结构转变,此时其颜色变浅,熔点降低,吸光系数减小,吸收峰发生偏移。

Fe3+、Cu2+对番茄红素的破坏很大[8],Fe2+、Al3+引起的损失较少,其降解程度因环境变化而有所不同,K+、Na+、Mg2+、Zn2+等金属粒子对番茄红素的影响不大。

NaOH对番茄红素的稳定性有较大的破坏作用,但在酸性条件下比较稳定[9]。

氧化剂、还原剂、防腐剂、糖对番茄红素的稳定性影响不显著,在有机溶剂中即使避光并加入抗氧化剂,仍将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异构化。

2.番茄红素的分布与含量2.1在自然界的分布及含量番茄红素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主要是成熟的红色水果和蔬菜,如番茄、西瓜、番石榴、木瓜、葡萄、草莓、苦瓜籽、萝卜、胡萝卜、红肉脐橙、红色葡萄柚等,参考表1。

研究发现[5],成熟的西瓜中番茄红素的平均含量达 4.87×10-2mg/g,接近甚至超过鲜食番茄果实中的含量,且无需加热或加工可直接被人体吸收,而番茄中的番茄红素只有经过热加工处理才能被人体吸收,因此西瓜也是膳食番茄红素的良好来源。

由表1可以看出,番茄红素含量最高的是番茄果实及其制品,可达3~14mg/100g。

在番茄果实中,番茄红素主要分布在番茄果实的外表层中[6],番茄成熟过程中,其颜色会发生显著变化,在番茄成熟初期,外观颜色逐渐由绿色转变为橙红色至红色,果实内α—胡萝卜素及β—胡萝卜素的含量达到最大值;在完全成熟后,番茄红素含量达到最高值,一般为类胡萝卜素总量的64~76%。

,因此成熟度与番茄皮区域番茄红素的含量影响重大。

番茄红素同其他类胡萝卜素一样,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只能从食物中摄取。

综合参考各种食品原料中番茄红素含量及番茄红素源食物的消费量得因素可以得出,番茄及番茄制品是人们摄入番茄红素的主要来源,占其总摄入量的80﹪以上。

2.2在人体内的分布及含量番茄红素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血液、肾上腺、肝脏、睾丸、前列腺、乳腺、卵巢、子宫、消化道器官中,其中肾上腺、睾丸、肝脏等含有较高的番茄红素,人的晶状体中不含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见表2:3.番茄红素在人体内的吸收代谢和生物有效性3.1摄食量英国人日均摄食量为11mg/d,美国约为37mg/d,夏秋两季摄食量明显高于冬春两季。

在“芬兰流动临床健康考核调查”中测定的摄入量,男性平均为0.7mg/d,女性为0.5mg/d,值偏低,我国尚无此类调查[7]。

尚无纯番茄红素的毒理学评价,UL50值和ADI值。

3.2人体内的吸收与代谢利用体外消化模型,揭示了食物中类胡萝卜素的吸收过程。

类胡萝卜素(包括番茄红素)在胃中不会受到影响[10],进入肠道后,胆汁酸盐的存在可使类红萝卜素的吸收提高4倍。

经消化后通过被动扩散方式被小肠粘膜吸收,随后结合入乳糜微粒进入淋巴系统,转运入肝脏。

在载体蛋白的帮助下,从肝脏转运到血浆在分散到不同的器官。

最后随胆汁排出体外,胆汁类胡萝卜素的浓度反映了正常与病理状态时血浆中类胡萝卜素水平。

食物中蛋白质、藻酸盐、果胶、瓜胶、树脂、纤维素、麦麸、肠道疾病和体内缺锌、缺锌状态等均可干扰其吸收。

3.3生物有效性[11]番茄红素属脂溶类,吸收与转运必须溶于油或脂肪中,所以一定数量的油和脂肪能提高其生物利用率。

研究发现,与摄食番茄汁相比,摄食含有番茄红素树脂油可明显提高口腔黏膜细胞中的番茄红素含量。

还有,Stahl等研究发现,热处理可使番茄汁的顺构番茄红素显著增加,并可提高番茄汁中番茄红素被人体的吸收率。

总之,加工的番茄制品中的番茄红素的有效性比未加工的高。

番茄红素可在人体组织中积累,如果持续过量地摄食番茄汁可能会导致皮肤着色,伴随血清中的番茄红素水平的提高,肝脏也着上橘黄色。

这些病症称为“番茄红素血症”,病人停止进食番茄汁后一周左右肤色可恢复正常。

肝是番茄红素积累的主要器官。

4.加工工艺对番茄红素的影响番茄红素生产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从植物番茄中提取、微生物发酵、化学合成三大类方法[12]。

一般说来,番茄红素在植物体中较稳定,加工过程中的热处理对番茄制品中的番茄红素含量没有太大影响。

脱水和粉末化后的番茄红素稳定性差,除非仔细加工且立刻密封或充入惰性气体储存,在番茄红素—β环化酶(beta —LCY)作用下,番茄红素可转变为β—胡萝卜素。

4.1 从番茄的提取提取番茄红素所用原料,主要有番茄、番茄制品或番茄皮渣。

番茄红素可采用溶剂浸提、超临界流体萃取、酶反应法、皂化法等方法从原料中提取。

4.1.1 溶剂提取法番茄红素工业化生产最常用。

对于干物料,用乙醚、乙酸乙酯、己烷、氯仿、苯等不与水混溶的溶剂,粉碎后立即进行提取;对于新鲜物料,含水量很高,通常用己烷、丙酮与甲醇、乙醇的混合物来提取。

提取工艺:番茄品——干燥——有机溶剂浸提——提取液浓缩——品——精制——产品。

影响浸提效果的因素有提取溶剂的种类、原料的预处理方法、原料与提取溶剂的比例浸提时间、温度、pH值等。

缺点:提取时间过长不能很好地将提取物从细胞壁中溶出。

采用微波辐射萃取采用超声波辅助有机溶剂法提取番茄红素油树脂[13]可以提高萃取效率且溶剂用量少,避免了样品因暴露在空气中和光照下的时间过长而导致番茄红素的降解,加速植物中有效成分的溶出,有利于活性成分的保留。

但在提取前期效果较明显,后期目的物损失大,总回收率不高。

但目前微波法萃取只适用于实验室,进行工业化生产难度较大。

4.1.2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此法是食品工业新兴的提取和分离技术,该技术利用超临CO2作为萃取剂,从液体或固体物料中萃取、分离和纯化有效成分,选择性强,无溶剂残留,萃取剂易回收。

缺点:设备要求高,基建投资高,原料处理量小,预处理复杂,难以实现工业化生产。

4.1.3 酶反应法利用果胶酶、纤维素酶和蛋白质裂解酶与物料反应,将番茄红素释放出来,对番茄红素的提取效果有显著的影响,能大幅度提高番茄红素的提取速度和提取量,且无溶剂残留。

缺点:辅助萃取操作步骤较多,提取时间长,含量低,含杂质,产品带有番茄风味,限制了应用范围。

4.1.4 皂化法在有机溶剂浸提法的基础上,利用番茄中自身酶作用分解番茄中的纤维素和果胶等,使番茄红素的蛋白质复合物从细胞中溶出,再用有机溶剂浸提。

皂化法提高提取速率和提取量,可消除p-胡萝卜素对番茄红素测定的影响,可行性强。

缺点:需严格控制pH,且加入的酸碱使体系中引入了新的物质增加了后续处理。

4.1.5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最近,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邸多隆研究小组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番茄红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利用大孔吸附树脂混合模拟移动床技术,通过静态吸附/解吸附、动态吸附/解吸附以及热力学和动力学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番茄红素的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朗格缪尔吸附等温线模型,并从热力学的角度解释了其吸附机理。

筛选和优化了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制备番茄红素的工艺条件、工艺参数,使产品纯度提高了30.4倍,回收率达到66.9%,该方法为工业化分离制备番茄红素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 No.20974116)和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的支持。

近期研究工作发表在Food Chemistry(2010,123(4):1027-1034)上。

4.2 微生物发酵法用藻类、真菌及酵母发酵生产番茄红素,可全年度生产,不受番茄生长季节的影响。

迄今,能够生产番茄红素的微生物包括能自身合成番茄红素革兰氏阴性菌、三孢布拉氏霉菌和基因工程菌[14]。

三孢布拉氏霉菌发酵生产番茄红素已实现工业化[15]。

在该菌发酵过程中,添加合适的含氮杂环类化合物,阻断番茄红素环化形成胡萝卜素,使番茄红素积累。

从品质、技术生产、资源成本等分析,利用微生物技术生产番茄红素等天然类胡萝卜素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