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土地理案例”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乡土地理案例”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乡土地理能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
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可
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本文提出了“乡土地
理案例”的概念及意义,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展示了课堂上利用
“乡土地理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分析,从而实现教材重、难点
的突破的教学过程,具体阐释了“乡土地理案例”在地理教学中的
应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乡土地理案例;地理教学
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
(c.c.langdell)于1870年首次提出了案例教学(case method),
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w.b.doham)推广,并从美国迅
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的
教育方法。它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
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
法,主要用在管理学、法学等学科。
作为一种从国外引入的新颖的教学方式,要将它与我国地理教学
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种教学方式,生搬硬套
肯定不行,而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则为案例教学法提供了执行的新方
向。新课程与案例教学的相关理念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
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
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
等。基于这些考虑,笔者认为应该在地理教学中充分重视乡土案例
教学的选择。
一、“乡土地理案例”的概念和意义
(一)“乡土地理案例”概念。本文的“乡土地理案例”是指依
据新课程标准,以突破本节教材的重难点为根本出发点,结合本地
市或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从而获得的本地
市或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具体的地理情境(文字、图片、影像
等),并将之作为课堂展示的案例。其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必须结
合乡土地理,而形式则可以多样,可以是文字材料,可以是图片,
也可以是影像,等等。
(二)“乡土地理案例”的意义。20世纪70年代以前它更多的是
运用于法学、管理学界等领域,而我国对案例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起
步较晚,因此,它在教学中的运用还不成熟。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
推进,越来越多教育者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不断对这种案例教学
法进行尝试和研究。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是十分常见的,但如何
“精”用案例,“巧”用案例,既能用案例说明问题,又能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意识到书本知识同样能适用到现实生活中,即“生活
中处处有地理”,那就是二者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
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
情感。
二、“乡土地理案例”的特性
(一)“乡土地理案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国近代地理
学基础奠基人竺可桢教授,1929年在他所发表的《地理教学法》一
文中指出:“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己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
见闻之物,而推至于未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
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土地理着手。”因此,较
之于普通案例,“乡土地理案例”所采用的信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
环境,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二)“乡土地理案例”在教学中互动性更强。在教学中讨论与
他们生活有关的“乡土地理案例”,总是会得到班级绝大部分学生
的互动,课堂的活跃性更好。因此,整个教学过程能在平等的教学
氛围中完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目的。
(三)“乡土地理案例”实践性更强。“乡土地理案例”可以在一
般的案例教学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用上课所学
知识对家乡作贡献。
三、“乡土地理案例”地理课堂中的实施
在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第四章第二
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这部分内容时,笔者以“福州因地制宜发
展农业”为乡土地理案例,在地理课堂中展开谈一点管窥之见。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提出问题。导课部分,笔者利用了
2009年最流行的网络游戏“qq农场”,通过展示“qq农场”的游戏
界面中的标语“菜随我动,想种就种”提出问题:在现实的农业生
产中,真的是“菜随我动,想种就种”吗?由于学生对“qq农场”
这个游戏的喜爱和熟悉,课堂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同时大家也都
抱着极大的兴趣学这节的课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此基础上,
笔者提出了现实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并讲解了这一概念的内
涵。
(二)运用“福州农业”的案例突破重点。在这个环节中,通过
结合福州的具体实例,设计以下活动来突破重难点,让学生真正理
解“因地制宜”这个概念。
活动一:大家会在闽侯县、永泰县和平潭县这三个地方分别发展
种植业、渔业、畜牧业和林业中的哪几种?并说明原因。
提到自己家乡的农业,学生十分感兴趣,相互间的讨论更加激烈,
大家纷纷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充分发挥着学生的主体地位,最
终得出本题答案和结论:
闽侯县: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利于耕作,适合
发展种植业。
永泰县:这里地形以山地为主,适合发展林业。
平潭县:这里河湖众多,适合发展渔业。
结论:农业生产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有地形、气候、水源、河湖等。
承转:除了考虑这些自然条件,我们还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那
么,哪些是农业生产要考虑的社会经济条件呢?大家来看下这个题
目:
活动二:福州金山建新大爷面临如下两种选择,或者种植水稻、
小麦、大豆;或者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生产,你
们有什么好提议?
当时笔者在福州三中金山校区讲课,学生一看屏幕,怎么讲到自
己学校附近的建新镇的农业了?他们很是关注,也十分兴奋,没想
到地理知识居然就在身边。而且学习过后,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少反
思。经过讨论,最终得出以下答案和结论:
答案:应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生产,因为这里
靠近城市中心区,对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
小结: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要考虑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
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市场、技术等。
正是通过几个活动的设计,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结论,教材的重
难点得以突破。
(三)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福州农业”这个乡土地理案
例的应用,充分带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同时也在学习中培
养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学生在课堂中纷纷对福州农业的发展趋
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教师则在此基础上鼓励大家学完课本知识
后,回去再查找相关资料,继续深入探究,寻找福州农业的“新出
路”,学生在课后也非常认真地去做了研究,结合研究性学习,展
示了许多自己的成果,比如,《闽侯“农家乐”》《qq农场真实秀》
《什么是生态农业》等作品。学生真正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
并能真正去思考自己家乡的经济建设,发展方向,培养了热爱家乡
的感情。
四、关于“乡土地理案例”的一些思考
“乡土地理案例”既具备普通案例的一般特征,又能很好结合了
乡土地理,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案例,能有效促进地理教学的发展。
但是,在施行进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案例搜集的难度大;如
何删选案例中的有效内容,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乡土地理随时间
的变化要求教师及时对“乡土地理案例”进行更新以保证其科学性,
等等。
总之,“乡土地理案例”能真正地创新课堂,既能让学生轻松地
在课堂中掌握知识,又能让教师在准备过程中也得到知识的提升,
从而推动案例教学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135.
[2]叶卫华.浅谈案例教学法的作用[j].职业圈,2007,(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