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探测学总结

大气探测学总结
大气探测学总结

大气探测学

第一章绪论

1、大气探测资料的“三性”要求:

(1)代表性

所谓代表性,就是指气象测量值应能代表测站周围较大范围内的或一段时间内的平均状况。严格的讲,代表性是指某空(时)间范围内的一组测量值,反应相同的或不同的空(时)间范围里实际状况的程度。这种时空范围。是按照具体应用情况所定出的尺度。

按照这个定义,代表性包括了两层含义,即空间代表性和时间代表性。

所谓空间代表性,是指点对点,点对平面以至点对空间的代表性程度。

所谓时间代表性,是指一个点在给定时间段内的测量值对该点不同时间段或另一时段被测量值的代表性程度。

(2)准确性

所谓准确性,是指测量值与真值一致的程度。

(3)比较性

所谓比较性,是指所获取的大气探测资料,必须具有良好的时间和空间上的比较性,这对天气分析预报和大气科学研究都是极其重要的。

第二章云的观测

1、十属二十九类的名称、英文、云高、云量(总云量和低云量)

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的成数,将天空分为10成。

记录要素:总云量、低云量,记整数不计小数。

总云量:天空被所有云遮蔽的成数。

低云量:天空被低云遮蔽的成数,

记录方法:

云量布满天空时记为10;

占十分之一时记为1,以此类推;

布满天空但是又有缝隙时记为10-;

天空云量小于二十分之一时记为无云;

记录时总云量为分子,低云量为分母。

例1:天空有两层云,下层为层积云Sc,从云隙中判断上层为卷积云Cc,布满全天。云量记为:10/10-

例2:天空有微量的毛卷云Ci fil,不到1/20。

云量记为:0/0

例3:云布满天空,有空隙,毛卷云Cs fil 6成、淡积云Cu hum 2成、层积云Sc cug 2成。云量记为:10-/4

第三章能见度的观测

1、气象光学视程(MOR)

能见度用气象光学视程(MOR)表示。气象光学视程是指白炽灯发出色温为2700K的平行光束的光通量在大气中削弱至初始值的5%所通过的路途长度。

2、白天能见度

是指视力正常(对比感阈为0.05)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认的目标物(黑色、大小适度)的最大距离。实际上也是气象光学视程。

3、人工观测能见度,一般指有效水平能见度。

有效水平能见度是指四周视野中二分之一以上的范围能看到的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

4、影响能见度的因子

(1)大气透明程度

(2)目标物和背景的性质—亮度对比K

(3)观测者的视觉性能—眼睛的对比视感阈ε

5、能见度的器测法主要有哪几种,说明它们的优缺点和工作原理。

(1)透射式能见度仪

透射能见度仪测定气象光学视程是根据准直光束的散射和吸收导致光的损失的原理,所以它与气象光学视程的定义密切相关,观测的能见距离与能见度很一致。

优点:这类仪器在操作和使用方面的特点,使它特别适合于航空气象观测的需要。

但是这并不排除在基本天气观测或气候观测方面的使用,因为此测量简而易行。

缺点:此仪器所测的大气柱长度常小于气象光学视称,一般认为这个距离太短。

不过这可以通过扩展观测时段,在该时段内进行一系列观测而部分地得到弥补。

(2)散射式能见度仪

散射能见度仪是测量散射系数从而估算出气象光学视程的仪器

利用空气散射,测量能见度,主要有三种方式:侧向、后向和前向型

优点:基线长度短,容易对准。散射能见度仪的基线长度很短,光源与接收安在同一支架上,避免基线难以对准的缺陷。

缺点:只测量很小体积的空气样本,不够精确。

第四章天气现象的观测

1、与能见度有关的天气现象

2、烟、霾等的现象、定义。

按照天气现象成因分9类:

降水、雾、风沙、雷电、烟尘、风暴、吹雪、地面凝(冻)结、光

沙尘暴

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泥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

扬沙

由于风大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0千米至10.0千米以内。

尘卷风

因地面局部强烈增热,而在近地面气层中产生的小旋风,尘沙及其它细小物体随风卷起,形成尘柱。

很小的尘卷风,直径在两米以内,高度在十米以下的不记录。

浮尘

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千米。

浮尘多为远处尘沙经上层气流传播而来,或为沙尘暴、场沙出现后尚未下沉的细粒浮游空中而成。

烟幕

大量的烟存在空气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千米。

城市、工矿区上空的烟幕呈黑色、灰色或褐包,浓时可以闻到烟味。

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千米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而使黑暗物体微带兰色。

第五章温度的测量

1、常用温标有三种:

开尔文温标(绝对温标)(K):Kelvin Temperature Scale

摄氏温标(℃):Celsius Temperature Scale

华氏温标(F):Fahrenheit Temperature Scale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

K——C换算:

273.15

K C

=+273.15

C K

=-

C——F换算:

()

5

32

9

C F

=-

9

32

5

F C

=+

K——F换算:

()

5

32273.15

9

K F

=-+()

9

273.1532

5

F K

=-+

2、测温仪器:

(1)液体玻璃温度表基本原理

液体玻璃温度表的感应部分是一个充满液体的玻璃球,示度部分为玻璃毛细管。由于玻璃球内的液体的热膨胀系数远大于玻璃,当温度升高时,液体柱升高,反之下降。液柱的高度即指示温度的数值。

温度变化时,引起测温液体体积膨胀或收缩,使进入毛细管的液柱高度随之变化。

(2)金属电阻温度计

金属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大(热电效应;性能稳定近似线性灵敏度低)

金属导体的电阻值随温度增加的关系式为:

2

(1)

t

R R t t

αβ

=++

式中t为摄氏温度;R0为金属在0 ℃时的电阻;Rt为t℃时的电阻;αβ

为因金属

而异的电阻温度系数

(3)热敏电阻温度计

半导体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增高而减小(半导体电阻随温度特性;灵敏度高,阻值大,体积小,非线性,互换性差)对于气象测温范围内,热敏电阻的阻值RT与绝对温度T

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

b T

T

R Ae

=式中A、b为元件的系数。

(4)热电偶温度计

(热电效应;可测高温,灵敏度低,冷端电偶需温度固定)温差电现象(热电现象):

两种不同的金属导体A和B的两端,彼此焊接在一起,构成一个闭合回路时,若两个接触点的温度不同,回路中就有电流产生,如图所示。

两焊接点之间的温差越大,回路中的电动势也越大,这种现象叫做温差电现象,也称热电现象,这种电路称热电偶或温差电偶。

3、最高、最低温度表

3.1 最高温度表(水银)

最高温度表的结构特点:毛细管较细,液体为水银。在玻璃球部焊有一根玻璃针,其顶端伸至毛细管的末端,使球部与毛细管之间的通道形成一个极小的狭缝。

最高温度表的测量原理:

升温时,球部水银膨胀,水银热膨胀系数大于玻璃热膨胀系数,水银被挤进毛细管内;

但在降温时,毛细管内的水银不能通过狭缝退回到球部,水银柱在此中断。因此,水银柱顶可指示出一段时间内的最高温度。当观测完时,需要由人工将毛细管中的水银复位。 3.2 最低温度表(酒精)

最低温度表的结构特征:毛细管较粗,内装透明的酒精,游标悬浮在毛细管中。最低温度表的测量原理:

观测时将游标调整到酒精柱的顶端,然后将温度表平放。 升温时,酒精从游标和毛细管之间的狭缝通过,游标不动; 温度下降时,液柱顶端表面张力使游标向球部方向移动。

因此,游标指示的温度只降不升,远离球部的一端将指示出一定时段的最低温度。

4、热滞系数

说明温度热滞系数的物理意义及特性

热滞系数的大小反映了温度表响应外界温度变化的速度。

热滞系数特性:元件的热容量越小,散热面积越大,则λ越小;热交换系数h 的大小取决于环境介质性质和通风量;

5、气温测量中的防辐射途径

采用防辐射设备屏蔽:使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不能直接照射到测温元件上 增加元件的反射率:使到达元件表面的短波辐射绝大部分被反射掉 人工通风:促进元件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减小两者之间的温差

采用极细金属丝元件:细丝具有较大散热系数,较小的热容量,有利于热交换

第六章 空气湿度的测量

1、表征湿度的物理量:

1.混合比γ

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为MV ,干空气质量为Ma :

v

a m m γ=

2.比湿q ,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湿空气总质量之比

v

v a m q m m =

+

3.绝对湿度ρv,单位体积的湿空气中所含的水汽, 即:水汽密度、水汽浓度

v v m V ρ=

4.水汽压

5.饱和水汽压

水面饱和水汽压 :固定气压、温度下,纯水面达到气液平衡时的水汽压 冰面饱和水汽压 :固定气压、温度下,纯冰面达到气固平衡时的水汽压

6.相对湿度

压力为P 、温度为T 的湿空气,其水汽压 与水面饱和水汽压 的比值的百分数。

,100()100w P T

sw

e U e '=

7.露点温度(Td )、霜点温度(Tf)

Td 定义:T 、γ的湿空气,P 不变,降温至Td 使其对水面饱和时的温度

(,)1

(,)

sw d P T P T γγ=

Tf 定义:T 、γ的湿空气,P 不变,降温至Tf 使其对冰面饱和时的温度

(,)

1

(,)

si f P T P T γγ=

2、常用湿度测量方法:

? 称量法(准确度最高) ? 热力学法(干湿法)

? 吸湿法(毛发、肠衣、湿敏电阻、湿敏电容) ? 凝结法(露点仪)

?

光学法(红外、微波湿度计)

3、干湿表原理:(详细的书P132)

用一对并列装置的、形状完全相同的温度表 一支测气温,称干球温度表

另一支包有保持浸透蒸馏水的脱脂纱布,称湿球温度表。

4、干湿表系数A 值与什么有关:

(1) 湿球球部附近的气流速度 (2) 湿球球部的直径和形状 (3) 湿球表面是否结冰

(4) 气压、气温以及湿度大小有很弱且复杂的关系还与湿球球部纱布的包扎和清洁等情况有关。

5、毛发湿度表: 它的测湿精度较差,毛发湿度表通常在气温低于-10℃时使用

6、实验室内测湿的标准方法—绝对测湿法(称重法)

第七章 气压的测量

气压是大气压力的简称,数值等于单位面积上从所在地点往上直至大气上界整个空气柱的重量 单位:百帕 (hPa ) 1 hPa = 100 Pa 1 Pa = 1 N / m 2

测量大气压力的仪器主要有:

1、水银气压表(作为标准)

2、空盒气压表、空盒气压计、振筒气压计(气象台站)

3、沸点气压表(作研究用,探空)

4、硅压阻气压传感器、巴登管气压传感器

1、动槽式和定槽式水银气压表:

1、动槽式水银气压表(福丁式 Fortin)

它的主要特点是标尺上有一个固定的零点。每次读数时,须将水银槽的表面调到这个零点处,然后读出水银柱顶的刻度。

外形和结构:

1、感应部分:水银、玻璃内管、水银槽

2、刻度部分:标尺、游标尺、象牙针

3、附属部分:附属温度表

2、动槽式水银气压表观测步骤:

1、观测附属温度表,准确至0.1 ℃。

2、调整水银槽内水银面,使之与象牙针尖恰恰相接。

调整时,注意视线保持与水银面同高,旋转底部螺旋时要慢,槽内水银面自下而上地上升,直到象牙针尖与水银面恰好相接(既无小涡(偏高,降低重调),也无空隙)为止。

3、调整游标尺恰好与水银柱顶相切。

调整时注意保持视线与水银柱同高,把游标尺底边恰好与水银柱顶相切,此时水银柱顶两旁能见到三角形的露光空隙。

4、读数并记录,准确至 0.1 hPa。

5、降低水银面,使它与象牙针尖脱离2—3毫米,其目的是使象牙针尖不被水银磨秃和脏污(但注意不宜降低过多)。

3、定槽式水银气压表(寇乌式 Kew)

外形和结构:定槽式与动槽式区别在水银槽部。它的水银槽是一个固定容积的铁槽,没有皮囊、水银面调节螺钉以及象牙针。

原理:当气压变化时,水银柱在玻璃管内上升或下降所增加或减少的水银量,必将引起水银槽内的水银减少或增加,使槽内的水银面向下或向上变动,即整个气压表的基点随水银柱顶的高度变动。

4、定槽式读数步骤:

1、观测附温表。

2、轻击管壁。轻击处以玻璃套管下部附温表上部为宜。轻击的目的在于使附在内管壁的水银滴下落,并使水银柱顶保持正常的弯月面。

3、调整游尺与水银柱相切。

4、读数、记录并复读。

5、水银气压表的度数订正

包括:器差订正、温度订正、重力订正(纬度重力订正和高度重力订正)

6、空盒气压表的主要误差来源(特性):

?空盒弹性后效

?空盒弹性温度效应

消除或减少温度效应主要有三种方法:

(1)选用恒弹性合金材料,时弹性模量的温度系数很小。

(2)双金属片补偿法

(3)残余气体补偿法

7、四步订正:

器差订正、温度订正、重力订正(得到本站气压)、海平面气压订正

本站气压只表示台站海拔高度上大气柱的压强。

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由于承受大气柱长度不同,所以各站间的本站气压是无法进行比较的。为了比较各地气压的高低,便于分析气压场,

必须把各地的本站气压统一订正到海平面上,这种订正称为海平面气压订正。

第八章地面风的测量

天气报告中风速:2min的平均风速

地面风指离地平面10米高的风。

1、蒲福风力等级表:

32.711864

2、声学风速计

声波在实际大气中传播速度=静止大气中传播速度+气流速度

声波在顺风和逆风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时间不同,测得这个时间差即可得到风速测值

第九章降水量、积雪深度和蒸发量的测量

1、表征降水的物理量:

?降水量:某一时段内的未经蒸发、渗透、流失的降水,在水平面上积累的深度。以毫米(mm)为单位,取1位小数。

?降水强度(降水率):单位时间或某一时段内的降水量,通常测定5分钟、10分钟和1小时内的最大降水量。常用单位为mm/h。

?人工观测12小时(每日北京时08、20时定时观测)和日降水量。

?自动观测每分钟、小时、日降水量。

?气象台常用的测量仪器:雨量器、虹吸式雨量计、翻斗式雨量计

2、单翻斗雨量传感器:

?该传感器也是用来自动测量降水量的仪器,主要由承水器(口径为159.6mm)、过滤

漏斗、翻斗、干簧管和底座等组成。

?降水通过承水器,再通过一个过滤斗流入翻斗里,当翻斗流入一定量的雨水后,翻斗翻转,倒空斗里的水,翻斗的另一个斗又开始接水,翻斗的每次翻转动作通过干簧管转成脉冲信号(1脉冲为0.1mm)传输到采集系统。仪器测量范围0-4mm/min。

3、积雪的观测:

?积雪:测站四周能见面积被雪(包括米雪、霰、冰粒)覆盖超过一半时称为积雪。

?雪深:从积雪的表面到地面的垂直深度,单位为厘米(cm),取整数

?雪压:单位面积上的积雪重量,单位为:克/平方厘米(g/cm2),取一位小数.

3、蒸发量

是指水面蒸发量:指一定口径的蒸发器中,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因蒸发而失去的水层深度,以毫米(mm)为单位,取一位小数。

4、E-601B型蒸发器

主要由蒸发桶、水圈、溢水桶和测针四部分组成。工作环境温度要求是0-±50℃

第十章辐射能和日照时数的测量

1、太阳直接辐射、天空辐射、太阳总辐射、地球辐射、净全辐射、日照时数的测量仪器及原理:

辐射是以电磁波形式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太阳辐射是地球获得能量的主要源泉;辐射是地球表面与大气交换热量的一种形式;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天文太阳辐射量。

在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离处时,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受到的太阳辐射的全谱总能量,称为太阳常数。太阳常数的常用单位为瓦/米2。

因观测方法和技术不同,得到的太阳常数值不同。

世界气象组织(WMO)1981年公布的太阳常数值是1368瓦/米2。

由于太阳辐射波长较地面和大气辐射波长(约3~120微米)小得多,所以通常又称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称地面和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一部分到达地面,称为直接太阳辐射;另一部分为大气的分子、大气中的微尘、水汽等吸收、散射和反射。被散射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返回宇宙空间,另一部分到达地面,到达地面的这部分称为散射太阳辐射。

到达地面的散射太阳辐射和直接太阳辐射之和称为总辐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后,其强度和光谱能量分布都发生变化。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比大气上界小得多,在太阳光谱上能量分布在紫外光谱区几乎绝迹,在可见光谱区减少40%,而在红外光谱区增至60%。

2、辐射测量单位:

?辐照度E:在单位时间内,投射到单位面积上的辐射能,即观测到的瞬时值。单位为瓦?米-2 (J ? m -2)。

?曝辐量H:指一段时间副照度的累计量。单位为兆焦耳?米-2(MJ ? m -2).

3、气象辐射量:

? 1. 太阳短波辐射

–直接辐射S

–水平面太阳直接辐射S L,S L=S*cosZ

–散射辐射E d

–总辐射E g

–短波反射辐射: E r

?2、地球长波辐射

–大气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E L↓↑

–地面长波辐射E L↑

?3、全辐射:短波辐射与长波辐射之和。

?4、净全辐射E*:向下全辐射与向上全辐射之差。净全辐射:净全辐射是研究地球热量收支状况的主要资料。净全辐射为正表示地表增热,为负表示地表损失热量。净全辐射用净全辐射表测量。

4、日照时数观测:

?日照时数:定义为太阳直接辐射辐照度达到或超过120W/m-2的各段时间的总和,以小时(h)为单位,取一位小数。

?日照时数主要应用于表征当地气候,描述过去天气状况等。

?可照时数:只在无任何遮蔽件下,太阳从某地东方地平线到进入西方地平线,其光线照射到地面所经历的时间。

?日照百分比=(日照时数/可照时数)×100%

5、日照时数测量仪器:

暗筒式日照计、聚焦式日照计

第十二章自动气象站

重点: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的组成、定义、软硬件、要求(7点)、探头有哪些

1、定义: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从狭义上说是指自动气象站,从广义上说是指自动气象站网。

?自动气象站是一种能自动地观测和存储气象观测数据的设备。如果需要,可直接或在中心站编发气象报告,也可以按业务需求编制各类气象报表。

?自动气象站网由一个中心站和若干自动气象站通过通信电路组成。

2、结构:

?基本结构自动气象站由硬件和系统软件组成,硬件包括传感器,采集器,通讯接口,系统电源,计算机等,系统软件和地面测报业务软件.

?现用自动气象站主要采用集散式和总线式两种体系结构.

3、硬件:

1、传感器

?气压——振筒式、膜盒式气压传感器

?气温——铂电阻温度传感器

?湿度——湿敏电容湿度传感器

?风向——单翼风向传感器

?风速——风杯风速传感器

?雨量——翻斗式雨量传感器

?蒸发——超声测距蒸发量传感器

?辐射——热电堆式辐射传感器

?地温——铂电阻地温传感器

?日照——直接辐射表、双金属片日照传感器

2、数据采集器

数据采集器是自动气象站的核心,其主要功能是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及数据传输等。

4、系统电源

自动气象站具备高稳定性无干扰的系统电源。在有市电的地方,使用市电,并对备用电池浮充电,以备出现故障时使用。若使用计算机,则还配备不间断电源(UPS)和后备电池。自动气象站可用电池供电。在无市电的地区,自动气象站可用电池供电,这时,可用辅助电源对电池充电。可作辅助电源的有:柴油或汽油发电机、风力发电机、太阳

能电池板等。

5、通信接口

联接采集器与计算机计算机与中心站采集器与中心站等的通信连接设备。

6、外围设备

根据不同的需要,配置的外围设备有:计算机、打印机、显示器等。

4、软件:

采集软件、业务软件、为了实现组网和远程控制,还须配置远程监控软件.

5、要求:

1.数据采样速率及算法符合本标准“采样和算法”的规定;

2.采集器的电源能保证采集器至少7天正常工作,数据存储器至少能存储3天的每分

钟气压、气温、相对湿度、1分钟平均风向和风速、降水量和表1中所列全部或部分项目的每小时正点观测数据,能在计算机中形成规定的数据文件

3.具有显示功能的采集器,能直接从显示器上读取以下所需的全部或部分数据:

4.可读取瞬时的数据有:风向、风速、气温、相对湿度、本站气压、海平面气压、降

水量、各层地温、各种辐射的辐照度等。

5.可读取定时数据有:2分钟平均风向、2分钟平均风速、气温、露点温度、本站气压、

海平面气压、降水量。

6.时钟误差不超过30秒/月。

7.可以使用交流或直流供电。

第十三章高空风的探测

1、雷达测风法又可分为一次雷达测风法和二次雷达测风法:

前者是利用气球上悬挂的金属反射体反射雷达发射的脉冲信号,测定气球角座标和斜距。后者利用气球悬挂的发射回答器,当发射回答器受雷达发射的脉冲激励后产生回答信号,由回答信号测定气球角座标和斜距。

2、单经纬仪测风(计算题)书P283

第十四章高空温湿压的探测

无线电探空仪探测法是指35km高度以下,无线电探空仪在气球或者降落伞携带上升或下落的过程中,不断感应不同高度上的温、压、湿气象要素的变化,并将气象要素的变化转化为电信号,由无线电发射装置发送回地面接收系统,从而获得不同高度上的气象信息。

主要组成:无线电探空仪、地面设备

图见书P301

1、无线电探空系统的组成框图

2、探空仪探头:

GZZ2-1型电码式探空仪传感器:

温度感应器由双金属片、指针和支架等组成。

湿度感应器由鼓膜状肠膜、中心连杆、扭力弹簧和湿度指针所组成

气压感应元件是两个波纹形金属扁空盒

GTS1型数字高空探空仪传感器:

温度:热敏电阻,分别用于气温和气压传感器附温测量。

湿度:高分子湿敏电阻。

气压:硅阻固态压力传感器(压阻效应)

GPS探空仪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

湿度传感器:高分子薄膜湿敏电容

气压传感器:电容式膜盒

3、双施放与三施放:

同一个气球下携带两个探空仪进行同步观测比较,称为双施放比较法。

同一个气球下携带三个不同类型探空仪,进行比较的方法,成为三施放比较法4、计算题P313

最新大气探测学复习题

大气探测学复习题 1、大气探测按照探测方法分:目测(云、能、天)、直接探测(探测仪 器与被测大气直接接触,如玻璃液体温度表测量气温的方法。目前直接探测正向遥测方向发展,如自动站的温度传感器)和遥感(又称间接探测,指仪器与被测大气不直接接触进行的探测,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三种。 2、大气探测按照探测范围分:地面气象观测和高空气象探测两种。按 照探测平台分:地基探测、空基探测和天基探测。按照探测时间分:定时观测和不定时观测。WMO又把定时观测分为基本天气观测和辅助天气观测,两者均参与全球气象资料的交换。 3、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化大气探测系统,包括探测平台(基础)、探测 仪器(核心)、通讯系统(纽带)、资料处理系统(不可或缺)。 4、大气探测学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大气探测系统的建立原则和方法, 以便获得有代表性的全球三维空间分布的气象资料;制定大气探测技术规范来统一各种观测技术和方法,使其标准化,确保气象资料具有可比较性;研制探测仪器标准计量设备,制定计量校准方法,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5、传感器或测量系统的校准是确定测量数据有效性的第一步。校准是 一组操作,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建立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的指示值雨相应的被测量(即需要测量的量)的已知值之间的关系。主要确定传感器或测量系统的偏差或平均偏差、随机误差、是否存在任何阈值或非线性响应区域、分辨率和滞差。 6、校准结果有时可以用一个校准系数或一序列校准系数表示,也可以 采用校准表或校准曲线表示。 7、随机误差是不可重复的,也是不可消除的,但是它能够通过在校准 时采用足够次数的重复测量和统计方法加以确定。 8、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标准器可分基准、二级标准、 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工作标准、传递标准、移运式标准等。基准设置在重要的国际机构或国家机构中。二级标准通常设置在主要的校准实验室中。工作标准通常是经过用二级标准校准的实验室仪器。工作标准可以再野外场地作为传递标准使用。传递标准既可用于实验室也可在野外场地使用。

大气物理学题库_答案

大气物理学题库答案

二、填空题 1.氮气、氧气、氩气(或N2、O2、Ar) 2.原始大气、次生大气、现代大气 3.基尔霍夫定律、普朗克定律、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维恩定律。

4. 核化(或填异质核化)、凝结、碰并、连锁; 5. 水云、冰云、混合云; 6. 色; 7. 爱根核,大核,巨核; 8. 增加空气中的水汽、降温。 9. CO2、O3; 10. 瑞利散射, 米散射, 几何光学散射; 11. 宇宙射线 地壳αβγ射线作用 大气中放射性元素 12. 低气压、高气压、低压槽、高压脊、鞍型气压场 13. Kirchhoff (或基尔霍夫) 14. 紫外光、红外光 15. 辐射平衡、热量平衡, 潜热 、感热,太阳辐射,大气 。 16. 高压、低压 17. 冷却、增湿、冷却、增湿 18. 日地平均距离大气上界 19. 比湿 、 混合比 、 水汽密度 、 露点 、 相对湿度 。 20. 状态(变化)、 层结 。 21. 对流层 、平流层 、 中层、热层 、外层。 22. 绝热上升膨胀冷却 、辐射冷却、平流冷却 、 混合冷却 。(降温过程很多,写出其中四种即可) 23. 0>??z θ 、 0

监测部试题-采样专题(含答案)(2017.12.26)

山西瑞鸿兆峰环境监测有限公司 监测部培训考试卷 时间:部门: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45分) 1、影响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分布和存在形态的气象参数主要有、、、湿度、压力、降水以及太阳 辐射等。 答案:风速风向温度 2、在环境空气采样期间,应记录采样、、气样温度和压力等参数。 答案:流量时间 3、在环境空气颗粒物采样时,采样前应确认采样滤膜无和,滤膜的毛面向上;采样后应检查 确定滤膜无,滤膜上尘的边缘轮廓清晰,否则该样品膜作废,需要重新采样。 答案:针孔破损破裂 4、用大流量采样器采集空气中的颗粒物,每次称空白滤膜或尘滤膜的同时,称量两张标准滤 膜。若标准滤膜称出的重量与原始重量之差在±mg(中流量为mg)范围内,则认为该批样品滤膜称量合格,数据可用。 答案:5 0.5 5、蒸汽锅炉负荷是指锅炉的蒸发量,即锅炉每小时能产生多少吨的,单位为t/h。 答案:蒸汽 6、定电位电解法测定环境空气和废气中二氧化硫时,二氧化硫标准气体的浓度应为仪器量程 的%左右。 答案:50 7、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 8883—2002)适用于和, 其他室内环境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答案:住宅办公建筑物

8、采用瞬时采样法采集室内空气样品时,一般采样间隔时间为min,每个点位至少采集次样 品,每次的采样量大致相同,其监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该点位的小时均值。② 答案:1 0~1 5 3 9、按等速采样原则测定锅炉烟尘浓度时,每个断面采样次数不得少于次,每个测点连续采样 时间不得少于min,每台锅炉测定时所采集样品累计的总采气量应不少于1 m3,取3次采样的算术均值作为管道的烟尘浓度值。 答案:3 3 10、在蒸汽锅炉煤耗量核定的计算公式中,与计算有关的参数有锅炉给水量、 核定系数。 答案:蒸汽锅炉煤耗量 11、测烟望远镜法测定烟气黑度时,连续观测时间应不少于min。 答案:30 12、根据《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 1 5432—1 995),大流量采样法采 样、进行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样品称重时,如“标准滤膜”称出的重量在原始重量±mg范围内,则认为该批样品滤膜称量合格。 答案:5 13、重量法测定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要经常检查采样头是否漏气。当滤膜安放正确,采样后滤 膜上颗粒物与四周白边之间出现界线模糊时,应更换。 答案:滤膜密封垫 14、重量法测定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沥青烟时需要恒重操作,“恒重’’系指间隔24 h的两次称重之差,3#群滤筒应不大于±rng。 答案:5.0 15、定电位电解法测定环境空气和废气中二氧化硫时,被测气体中的尘和水分容易在渗透膜表 面凝结,影响其。 答案:透气性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监测环境空中气态污染物时,要获得1 h的平均浓度,样品的采样时间应不少于30min。()答案:错误 正确答案为:样品的采样时间应不少于45 min。

(完整版)大气探测学习题整理

大气探测从原理上区分有哪几种方法? 大气探测从原理上一般分为直接测量和遥感测量 直接测量:探测器(感应)直接放入大气介质中,测量大气要素。直接测量包括现场测量和遥测两种方式。遥感探测:通过大气中传播的要素信息反演出大气要素的时空分布。遥感测量课一份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大气探测的”三性”要求是哪些?如何保证大气探测资料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三性:准确性、代表性、比较性。准确性反映测量值与真实状况的差别,我们希望准确性要适当的高(即误差要小到慢速使用目的的要求)。代表性是指所测得的某一要素值,在所规定的精度范围内,不仅能够反映观测站该要素的局地情况,而且能够代表观测站周围一定范围内该要素的平均情况。代表性分为空间代表性和时间代表性,指观测资料所能代表的空间范围是时间间隔。我们对观测资料的代表性要求,与分析和应用的各种现象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两者均有关 代表性分为空间代表性和时间代表性。要保证大气探测资料的空间代表性,原则上要确定台站地形具有典型性。站址的选择、观测站的建立要防止局地地形地物造成大气要素不规则变化。一般说来,平原地区的台站资料代表性较好,山区、城市台站资料代表性较差。要保证时间代表性,则要保证大气要素观测的同时性 要保证大气探测资料的可比性,则要求观测时间、观测方法、仪器类型、观测规范、站台地理纬度、地形地貌条件等的一致性 淡积云、浓积云、秃积雨云、鬃积雨云,它们之间的区别界限是什么? 由淡积云-浓积云-秃积雨云-鬃积雨云的对流增强时依次发展形成的为低空积状云的四个阶段。当对流减弱,云内下沉气流占主导作用时,云体将逐渐瓦解消散,演变成其它的云。(1)淡积云;云的个体不大,轮廓清晰,底部较平,顶部呈圆弧形凸起,垂直发展不旺盛,云底较扁平,薄的云块呈白色,厚的云块中部有淡影。分散在空中,晴天常见。浓积云:云的个体高大,轮廓清晰,底部较平、阴暗,垂直发展旺盛,垂直高度一般大于水平宽度,顶部呈圆弧形重叠凸起,很象花椰菜。秃积雨云:这种云是浓积云向鬃积雨云发展的过渡阶段。云顶已开始冻结,云顶花椰菜形的轮廓渐渐模糊,丝絮状结构还不太明显,云体其余部分仍具有浓积云特征。这是积雨云的初始阶段,存在时间较短促。鬃积雨云:这种云是积雨云发展的成熟阶段。由秃积雨云发展而成。云顶白色,丝絮状结构明显,常呈马鬃状和铁砧状,底部阴暗,气流混乱 云的观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是判定云状、估计运量、测定云高、选定云码 简述云形成的基本过程 云的形成过程是空气中的水汽由各种原因达到过饱和而发生凝结或凝华的过程 水汽要凝结成水滴或凝华成冰晶而形成云,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水汽凝结核,二是要有水汽过饱和,二者缺一不可。大气中一般不缺乏凝结核,因此,形成云的最关键问题,还在于应有水汽的过饱和 气象能见距离为10千米,问在10千米处有一以天空为背景视角大于30′的白色建筑物是否能见?为什么? 不能。能见度是指视力正常(对比视感阈为0.05)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认出目标物(黑色,大小适度)的最大水平距离;所以在10千米处有一以天空未背景视角大于30°的白色建筑物不能看见 浮尘与霾、霾与轻雾的区别 形成浮尘的沙尘是由远处传播而来,而霾不是。一般浮尘的能见度更小,并且垂直能见度也不大。霾常出现在干燥时期,浮尘不一定。霾和轻雾的组成不同,霾是大量沙尘漂浮在空气

2011级《大气物理学》期末试卷A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试卷 2012-2013学年第1 学期大气物理学课程试卷(A卷) 试卷共2页;考试时间120分钟;任课教师刁一伟;出卷时间2013年1月 系专业年级班 学号姓名得分 注意:1. 请勿将试卷拆开;2. 所有答案以写在答题册上为准; 3. 本页与所有答题页均请填写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1. 如果大气处于静力稳定状态下,那么: (A)大气的位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大(B)大气的垂直减温率大于干绝热减温率(C)大气的水汽压随高度增加而增大(D)大气的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大 2. 饱和气块在绝热上升过程中,叙述正确的是: (A)位温保守(B)水汽压保守(C)假相当位温保守(D)温度保守 3. 造成某地气温下降的原因,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下降运动(B)冷锋过境(C)水汽蒸发(D)地面长波辐射 4. 下面哪一个不是露形成的有利条件? (A)晴朗的夜晚(B)微风(C)垂直运动大(D)水汽足够 5. 通常长波辐射与短波辐射的分界线为。 (A)0.1μm (B)1μm (C)4μm (D)10μm (E)40μm 6. 某地的气温垂直减温率为3℃/km,则表示大气: (A)很稳定(B)很不稳定(C)有利于积云发展(D)气温较高 7. 当夜间空气冷却至露点温度时,形成辐射雾。如果空气持续冷却,随后露点温度会有什么变化? (A)上升,因为空气变干燥(B)上升,因为空气变潮湿 (C)下降,因为空气变干燥(D)下降,因为空气变潮湿 8. 月晕出现时,下列叙述正确是: (A)天空有卷层云(B)头顶上的云层有雨滴掉下来

(C)云是由小水滴组成的(D)头顶上的天空有低云 9. 干绝热减温率和湿绝热减温率的主要差异为: (A)饱和空气总是不稳定(B)未饱和气块膨胀比饱和气块快 (C)湿空气的重量比干空气轻(D)饱和空气上升时会有潜热释放 10. 使未饱和气块达到饱和的方法为: (A)气块做上升运动(B)气块做下降运动 (C)气块做旋转运动(D)气块向外辐散 11.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下列何者对太阳辐射的吸收量最大? (A)平流层大气(B)对流层大气(C)云层(D)地面 12. 下列哪一项出现时,通常表示空气的相对湿度大? (A)干球温度与湿球温度的差很大(B)干球温度与湿球温度的差很小(C)空气中的混合比大(D)空气中的水汽压大 13. 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时,天空仍是明亮的,这是由于:(A)吸收作用(B)大气逆辐射(C)反射作用(D)散射作用 14. 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A)二氧化碳(B)甲烷(C)氮气(D)一氧化二氮 15. 焚风是过程的典型例子: (A)干绝热(B)湿绝热(C)假绝热(D)非绝热 16. 当状态曲线位于层结曲线的右端,此时大气属于()。 (A)绝对稳定型大气(B)真潜在不稳定型大气 (C)假潜在不稳定型大(D)绝对不稳定型大气 17. 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辐射形式是: (A)太阳短波辐射(B)地面长波辐射(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18. 地球大气平流层(Stratosphere)里,含量最大的气体成分是()。 (A)臭氧(O3) (B)氧气(O2) (C)氮气(N2) (D)二氧化碳(CO2)

《大气探测学》课后答案

《大气探测学》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绪论 1.大气探测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特点是什么? 大气探测是对表征大气状况的气象要素、天气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进行个别或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并对获得的记录进行整理。研究范围是近地层大气、高空大气以及一些特殊区域的大气(如大气边界层,城市热岛环流,峡谷风场,海陆风场等)。大气探测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气探测的要素量和空间范围越来越大。分为近地面层大气探测、高空大气层探测和专业性大气探测。近几十年来,作为主动遥感的各种气象雷达探测和作为被动遥感的气象卫星探测,以及地面微波辐射探测等获得较多信息的大气探测方法,正在逐步进入常规大气探测领域。这些现代大气探测技术应用于大气科学的研究领域,极大的丰富了大气探测的内容。 2.大气探测的发展主要有那几个时期? ①创始时期。这是在16世纪末发明第一批大气探测仪器以前的漫长时期,这期间发明了相风鸟、雨量器和风压板等,不能对大气现象进行连续记录。 ②地面气象观测开始发展时期。16世纪末,随着气象仪器的发明,开始了气象要素定量测量阶段。 ③高空大气探测的开始发展时期。这时期陆续有人采用系留气球、飞机及火箭携带仪器升空,进行高空大气探测。 ④高空大气探测迅速发展时期。这时期,前苏联、德国、法国、芬兰等国家都开始研制无线电探空仪,以及其他高空探测技术,为高空大气探测事业开辟了新的途径。 ⑤大气探测的遥感时期。1945年美国首次将雷达应用于气象观测,后来发射了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把探测高度延伸到了500千米。 ⑥大气探测的卫星遥感时期。这个时期,大气探测不仅从根本上扩大了探测范围,也提高了对大气探测的连续性。 3.简述大气探测原理有那几种方法? ①直接探测。将探测元件直接放入大气介质中,测量大气要素。应用元件的物理、化学性质受大气作用而产生反应作用的原理。 ②遥感探测。根据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过程中信号的变化,反演出大气中气象要素的变化,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③施放示踪物质。向大气施放具有光学或金属性质的示踪物质,利用光学方法或雷达观测其随气流传播和演变规律,由此计算大气的流动状况。 ④模拟实验。有风洞模拟和水槽模拟。风洞模拟大气层边界层风、温及区域流场状况。水槽模拟大气层环流、洋流、建筑物周围环境流场特征。可调控温度场,模拟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层结。 4.大气探测仪器的性能包括那几个? ①精确度。即测量值与实际值的接近程度。又包括仪器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精密度考察的是连续测量值彼此相互间的接近程度。准确度考察的是测量值与实际值的接近程度。探测仪器的精确度取决于感应元件的灵敏度和惯性。 ②灵敏度。即单位待测量的变化所引起的指示仪表输出的变化。 ③惯性(滞后性)。即仪器的动态响应速度。具有两重性,大小由观测任务所决定。 ④分辨率。即最小环境改变量在测量仪器上的显示单位。 ⑤量程。即仪器对要素测量的最大范围。取决于所测要素的变化范围。 5.如何保证大气探测资料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代表性分为空间代表性和时间代表性。要保证大气探测资料的空间代表性,原则上要确定台站地形具有典型性。站址的选择、观测站的建立要防止局地地形地物造成大气要素不规则变化。一般说来,平原地区的台站资料代表性较好,山区、城市台站资料代表性较差。要保证时间代表性,则要保证大气要素观测的同时性。 要保证大气探测资料的可比性,则要求观测时间、观测方法、仪器类型、观测规范、站台地理纬度、地形地貌条件等的一致性。 第2章云的观测

大气物理辐射课后习题Word版

习题 1、由太阳常数λ,0S =1367 W/m 2,请计算:①太阳表面的辐射出射度;②全太阳表面的辐 射通量;③整个地球得到的太阳辐射通量占太阳发射辐射通量的份数。 ①辐射出射度(P66):辐射通量密度(W/m 2 ) 任意距离处太阳的总辐射通量不变: ()() 2200200 2 211 2 2 8 72 441.496101367 6.96106.31610s s s s s r F d S d S F r m Wm m Wm ππ--Φ===??= ?≈? ② ()22 8722644 3.1415926 6.9610 6.316103.8410s s s r F m Wm W π-Φ==?????=? ③ ()2 6 2 2 2610 3.1415926 6.371013673.844510 4.5310e s m Wm r S W π--???= Φ?=? 答案:①6.3107 W/m 2 ;②3.7 1026 W ;③4.510 10 , 约占20亿分之一。 2、设大气上界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在近日点时(d 1=1.47108km )为S 1,在远日点 时(d 2=1.52108 km )为S2,求其相对变化值 1 2 1S S S -是多大。 答案:6.5% 同1(1):

221122122 11 2 1222 2 4414141.471 1.5210.93530.0647 d S d S S S S S S d d ππππ=-=-=- =- ≈-= 3、有一圆形云体,直径为2km ,云体中心正在某地上空1km 处。如果能把云底表面视为7℃ 的黑体,且不考虑云下气层的削弱,求此云在该地表面上的辐照度。174W/m 2 云体:余弦弦辐射体+立体角 根据: 202/4 cos cos sin 2 T F L d L d d L π π πθθθθ?π=Ω == ??? 又由绝对黑体有4T F T L σπ== 所以此云在该地表面上的辐照度为 ()4 482 2 1 5.66961072732 174T E Wm σ--= =???+= 4、设太阳表面为温度5800K 的黑体,地球大气上界表面为300K 的黑体,在日地平均距离 d 0=1.50×108 km 时,求大气上界处波长=10m 的太阳单色辐照度及地球的单色辐射出射度。 答案:0.286 Wm 2 m 1 ,31.2 Wm

检测考试题

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 1.实验室应有熟悉各项检测/校准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进行监督。 2. 用感量为0.01mg天平称量、个体采样法测定粉尘8hTWA浓度时,以2L/min采样,适用粉尘浓度范围为()mg/m3至()mg/m3。 3.分光光度法测量吸光度时,每个浓度应重复测定()次,以测得的吸光度()对待测物浓度绘制标准曲线。 4. 气相色谱测定空气中苯系物,采用()分离,()检测器。 5. 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铅及其化合物短时间浓度时,在采样点,将装好微孔滤膜的采样夹,以()L/min流量采集()min空气样品。 6. 气相色谱分析采用以()定性,()定量。 7. SO2测定实验中加入氨基磺酸目的是消除()的干扰。 8. 可溶于乙酸丁酯的粉尘采用()法测定粉尘分散度。 9.作业场所空气中气溶胶样品采集,选用()和()收集器时采样效率较高。 10.针对气态和蒸汽态毒物,固体吸附剂法的采样效率主要取决于所用的()和()。 11.游离二氧化硅测定时,坩埚达到恒重时,前后两次称重之差应小于()。

12. 变色硅胶吸收空气中水分后变为()颜色,使用时应在()℃干燥2h。 13.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氨须在()溶液环境中,氨与纳氏试剂反应生成()。 14. 空气中的()对CO测定有干扰,故在测定样品时,应将样品空气先通过()除去干扰物质。 15. 空气中气溶胶态锰及其化合物用()采集。 16.溶剂解吸型活性碳管前段装()mg活性炭,后段装()mg 活性炭。 17. 若设备脱离了实验室的直接控制,实验室应确保该设备返回后,在使用前对其()和()进行检查并能显示满意结果。 18. 使用直径40nm滤膜采样,滤膜粉尘△m达到()mg必须进行重新采样。 19. CO测定仪器调零使用()和()。 20. 使用感量0.01mg的天平,在采集300L空气粉尘样品时,该粉尘实验方法的最低检出浓度为()mg/m3. 21. 针对气态和蒸汽态毒物,固体吸附剂法的采样效率主要取决于所用的()和()。 22.国内首次使用或者首次进口与职业病危害有关的化学材料,()或者进口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后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送该化学材料的()以及()或者()等资料。

大气探测学复习思考题版

大气探测学复习思考题(2011版)一、写出下列云状的国际简写或由国际简写写出云状学名 浓积云Cu cong 碎积云Fc 淡积云Cu hum 秃积雨云Cb calv 鬃积雨云Cb cap 荚状层积云Sc lent 堡状层积云Sc cast 透光层积云Sc tra 积云性层积云Sc cug 蔽光层积云Sc op 层云St 碎层云Fs 雨层云Ns 碎雨云Fn

透光高层云As tra 蔽光高层云As op 透光高积云Ac tra 蔽光高积云Ac op 堡状高积云Ac cast 荚状高积云Ac lent 积云性高积云Ac cug 絮状高积云Ac flo 毛卷云Ci fil 密卷云Ci dens 伪卷云Ci not 钩卷云Ci unc 匀卷层云Cs nebu 毛卷层云Cs fil 卷积云Cc 二、解释名词 大气科学、大气探测、气象资料的代表性、气象资料的准确性、气象资料的比

较性、云、、云量、天气现象、气象能见度、气象光学距离、气温、摄氏温标、华氏温标、热电现象、热滞系数、百叶箱、湿度、露点温度、盖﹒吕萨克尺度、气压、本站气压订正、海平面气压订正、风、阵风、降水量、蒸发量、积雪、太阳常数、直接辐射、雾、环日辐射、散射辐射、全辐射、净辐射、日照时数、高空测风、单经纬仪定点测风、双经纬仪基线测风、一次雷达、二次雷达、测风雷达的测角原理、等信号强度法、自动气象站、遥感、主动式大气遥感探测、被动式大气遥感探测、激光雷达、声雷达、可见光探测、红外辐射探测、微波探测、大气边界层探测、气象塔、对比视感阈 三、简述或论述下列各题 1.为什么要提出气象观测资料的“三性”? 2.什么是观测资料的测站代表性和区域代表性? 3.怎样来衡量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它们之间有何关系?怎样保证比较性? 4.淡积云、浓积云、秃积雨云、鬃积雨云,它们之间的区别界限是什么? 5.碎积云、碎层云、碎雨云,它们之间在外形及成因上有何不同? 6.卷层云和高层云、高层云和雨层云、雨层云和层云,各有何异同之处? 7.卷积云和高积云、高积云和层积云,各有何异同之处?

历年高考物理试题

历年高考物理试题(上海卷)汇编 (2000~2010) 2010-7

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物理试卷 考生注意: 1.全卷共8页,24题,在120分钟内完成。 2.第21、22、23、24题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而未写出主要演算过程的,不能得分,有数字计算的问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一、(50分)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把正确的答案全选出来,并将正确答案前面的字母填写在题后的方括号内,每一小题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部分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填写在方括号外的字母,不作为选出的答案。 1.下列关于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真空中红光波长比紫光波长短 (B)红光光子能量比紫光光子能量小 (C)红光和紫光相遇时能产生干涉现象 (D)红光照射某金属时有电子向外发射,紫光照射该金属时一定也有电子向外发射 2.关于α、β、γ三种射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α射线是原子核自发放射出的氦核,它的穿透能力最强 (B)β射线是原子核外电子电离形成的电子流,它具有中等的穿透能力 (C)γ射线一般们随着α或β射线产生,它的穿透能力量强 (D)γ射线是电磁波,它的穿透能力最弱 3.一小球用轻绳悬挂在某固定点,现将轻绳水平拉直,然后由静止开始释放小球,考虑小球由静止开始运动到最低位置的过程中() (A)小球在水平方向的速度逐渐增大(B)小球在竖直方向的速度逐渐增大 (C)到达最低位置时小球线速度最大(D)到达最低位置时绳中的拉力等于小球重力4.如图所示,两根平行放置的长直导线a和b载有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电流,a受到的磁

气象学大气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x

《大气》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干洁大气( ) 2、下垫面( ) 3、气象要素( ) 4、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氩和()。 ( ) 5、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 ) 。( )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6、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辐射。() 7、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夏天比冬天()。() 8、()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9、根据大气中()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10、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11、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

12、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千米。() 13、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14、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15、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16、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大类招生共用《大气探测学》知识点总结

《大气探测学》知识点总结 说明: 1、不要求记住公式,试卷上会给出公式,但需明白公式中各项意义 2、考题题型有判断题、填空题、单选题、简答题与计算题 复习提纲: 一.绪论 大气探测的定义 大气探测是对表征大气状况的气象要素、天气现象及其变化过程(以及化学成分)进行个别或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并对获得的记录进行整理。 大气探测的发展历史 始创时期(16世纪之前) 相风乌、雨量器、风压板等 地面气象观测发展阶段( 16世纪末开始) 1593年,意大利人伽里略发明了气体温度表 1643年,托里拆利发明了水银气压表 1783年,瑞士德索修尔发明了毛发湿度表 高空气象探测发展阶段( 18世纪末开始) 二十世纪初,无线电探空仪 四十年代中期,气象火箭 大气遥感发展阶段( 20世纪40年代开始)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天气雷达 1960年4月,气象卫星 我国气象探测的组织 基准气候站:一般300-400公里设一站 基本气象站:一般不大于150公里设一站 一般气象站:一般50公里左右设一站 高空气象站:一般300公里设一站,每天探测2次或3-4次。(8:00,20:00北京时) 大气探测原理 直接测量:感应元件置于待测介质之中,根据元件性质的变化,得到描述大气状况的气象参数。如:温度表 遥感探测:根据大气中声、光、电磁波等信号传播过程中性质的变化,反演出大气要素的时空变化。可以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两种方式。如:雷达卫星 大气探测仪器的性能指标和误差 准确度:仪器的测量值(已做各种订正后)与真值的符合程度。准确度考察的是测量值与实际值的接近程度。反映的是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合成大小,常用相对误差来表示,其值越小,准确度越高。 灵敏度:仪器的灵敏度就是它的示度在被测要素改变单位物理量时所移动的距离、旋转的角度或显示输出量的大小。 惯性(滞后性):具有两重性,一般要求惯性的大小由观测任务所决定 自动平均能力:探空仪惯性小;湍流探测惯性很小;地面气象台站观测惯性适当大点 分辨率:仪器的分辨率——导致一个测量系统响应值变化的最小的环境改变量,它和量程及

大气物理课题目

第一单元(1-4章) 课堂练习1(大气学) 1、已知空气温度为26.4℃,露点为9.3℃,际水汽压(e ),饱和水汽压(E ),相对湿度(f )。如果露点不变,空气温度变高了,则答案将怎样变化?如果气温不变,露点变高了,则答案又将怎样变化? 解:将露点温度τ=9.3℃代入马格努斯公式,即求得水汽压e 7.459.3 2359.36.111011.7()e ?+=?=百帕 将空气温度代入马格努斯公式,即得饱和水汽压E 7.4526.4 23526.46.111034.4E ?+=?=(百帕) 相对湿度 100%34%e f E =?= 如果τ不变,空气温度变高了,则饱和水汽压E 要变大,相对湿度f 要变小。反之,如果气温不变,露点τ变高了,则与露点相对应的水汽压就要增高,所以相对湿度f 要变大。 2、在热带沙漠常常温度高达45℃或更高,而相对湿度却低达2%,而在极地,温度降低到零下40℃或更低,相对湿度近100%,试问哪个地区绝对湿度大,大多少倍? 解:分别求出温度45℃与-40℃时的饱和水汽压E 与她们的实际水汽压e

7.4545 235457.45235406.111096.246.11100.1896.240.02 1.925()0.1810.18() E E ?+?-=?==?==?==?=热(-40) 极热极(百帕) (百帕) e 百帕e 百帕 则 331.93217217 1.31(/) 273450.18 2172170.17(/)27340e a T e a T ===+= ==-热极克米克米 热带沙漠地区约大7.7倍。 3、已知气温为23.7℃,绝对湿度为14.13/克米,求e 、 E 、f 、τ、饱和差。 解:水汽压e 7.4523.7 23523.7(27323.7)14.1 19.3() 2172176.111029.3()100%66% T a e E e f E ?++?====?==?=百帕百帕 由e 值从马格奴斯公式可求得τ值 7.452356.1110e τ τ?+=?

大气物理学题目与标准答案.docx

大气物理学 (32+19+33=84 题 ) 一、单项选择题: 1、陆地下垫面的热量差额主要是指__________。(C) A:下垫面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B:下垫面上的蒸发与凝结 C:地面辐射差额D:土壤的性质 2、对流层与平流层交界处,有一个厚约 __________公里的过渡层,叫对流层顶。( A ) .10C 3、如果已知本站气压、海拔高度和气柱的__________,就可以用压高公式求算 海平面气压。 ( C ) A. 相对湿度 B.气压垂直递减率 C.平均温度 D.垂直高度 4、大气的稳定度决定于该气团的层结,层结不稳定是__________。 ( C ) A. γ =γ d B.γ <γ d C.γ>γd D、γ =γd=0 5、常在 T-lnP 图上见到,自由对流高度以上的正不稳定能量面积大于其下面的 负的不稳定能量面积 , 这种情况叫 __________。( A ) A. 真潜不稳定型 B.假不稳定型 C.绝对不稳定型 D.绝对稳定型 6、在叙述云块上升过程中的降温时,有时讲绝热降温,有时讲膨胀降温,这两 种说法 __________。( C ) A. 完全一样 B.完全不一样 C.基本一样 D.基本不一样 7、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 B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层 8、目前一般把PH值小于 __________的降水都称为酸雨。( B ) A、B、 C 、 D 、 9、测量空气湿度的最基本方法是__________。( B ) A、干湿表法 B、称重法 C、疑结法 D、吸收法 10、一定体积内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和干空气质量的比值定义为__________。( B ) A、绝对湿度 B、混合比 C 、比湿D、相对湿度

室内环境检测考试题

室内环境检测考核题 一、填空题 1、民用建筑工程验收时,应抽检有代表性的房间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抽检数量不得少于 5%,并不得少于3间;房间总数少于3间时,应全数检测。 2、房间使用面积小于50m2时,设1个检测点;房间使用面积50~100 m2时,设2个检测点; 房间使用面积100—500 m2时,设不少于3个检测点。 3、《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工 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不适用于工业建筑工程、仓储性建筑工程、构筑物和有特 殊净化卫生要求的房间。 4、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中氡浓度检测时,对采用集中空调的民用建筑工程,应在空调正 常运转的条件下进行;对采用自然通风的民用建筑工程,应在房间对外关闭门窗24h以后 进行。 5、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物控制执行 GB50325-2010《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 规范》国家标准。 6、《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所称室内环境污染系指由建筑材料和装饰材 料产生的室内环境污染。 7、采集室内环境样品时,须同时在室外的上风向采集室外环境空气样品。 8、氨样品采集后,应在室温下保存,于24h 内分析。 9、《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中规定甲醛的检测方法应符合国家标准GB/或 《公共场所空气中甲醛测定方法》的规定。 10、当房间内有2个及以上检测点时,应取各点检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该房间的检测值。 二、选择题 1、民用建筑工程及室内装修工程的室内环境质量验收,应在工程完工至少(B)以后、工程 交付使用前进行。 A、8d B、7d C、6d D、5d 2、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空气中甲醛检测可采用现场检测法,测量结果在0—m3测定范围内的不 确定度应小于或等于(A)。 A、20% B、25% C、30% D、35% 3、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中甲醛、苯、氨、TVOC浓度检测时,对采用自然通风的民用建筑 工程,应在对外门窗关闭(A)后进行。 A、1h B、2h C、3h D 、4h 4、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检测点数设置时,如果房间使用面积在大于500m3小于1000m3,检 测点数不少于(B)。 A、4个 B、5个 C、6个 D、7个 5、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检测结果不符合《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规定时,应 对不合格项进行再次检测,再次检测时,抽检数量应增加(A)倍,并应包含同类型房间 及原不合格房间。 A、1 B、2 C、3 D、4 6、在酚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甲醛浓度的检测标准中吸收液原液应放置冰箱中保存,可稳定 (B )天。 A、2 B、3 C、4 D、5

3-大气科学专业大气探测方向

大气科学专业(大气探测方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在大气探测、 大气物理、大气环境、气象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和相关学科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 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大气科学等各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科学思维与科 学实验(包括野外实习和室内实验)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具有利用 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气象雷达和气象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大气科学基本业务、科学研究、理 论分析、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广泛的科学适应 能力。 1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数学、物理、电子技术、计算机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掌握现代大气探测和遥感技术和分析方法;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4、了解国家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专业服务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大气科学 四、主要课程、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 1)主要课程:数字电子线路、大气物理学、天气学、电路分析基础、天气学分析、气象统计方法、现代大气探测学、气象观测仪器检定与维护、卫星气象学、雷达气象学、模拟电子线路、雷达原理和信号处理、动力气象学、气象卫星资料的多学科应用、中尺度气象学、中尺度数值模拟与预报、大气激光探测、专业英语、电磁场理论、嵌入式系统设计、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微波技术与天线。 2)核心课程:计算机基础、大气科学概论、线性代数、概率统计、高等数学、大学物理、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大气物理学、天气学、天气学分析、现代大气探测学、雷达气象学、卫星气象学、雷达原理和信号处理、信号与系统。 3)特色课程:卫星气象学、雷达气象学、气象卫星资料多学科应用。

(完整版)大气探测学-复习题及答案(2)

第1章绪论 1.大气探测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特点是什么? 大气探测是对表征大气状况的气象要素、天气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进行个别或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并对获得的记录进行整理。研究范围是近地层大气、高空大气以及一些特殊区域的大气(如大气边界层,城市热岛环流,峡谷风场,海陆风场等)。大气探测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气探测的要素量和空间范围越来越大。分为近地面层大气探测、高空大气层探测和专业性大气探测。近几十年来,作为主动遥感的各种气象雷达探测和作为被动遥感的气象卫星探测,以及地面微波辐射探测等获得较多信息的大气探测方法,正在逐步进入常规大气探测领域。这些现代大气探测技术应用于大气科学的研究领域,极大的丰富了大气探测的内容。 2.大气探测的发展主要有那几个时期? ①创始时期。这是在16世纪末发明第一批大气探测仪器以前的漫长时期,这期间发明了相风鸟、雨量器和风压板等,不能对大气现象进行连续记录。 ②地面气象观测开始发展时期。16世纪末,随着气象仪器的发明,开始了气象要素定量测量阶段。 ③高空大气探测的开始发展时期。这时期陆续有人采用系留气球、飞机及火箭携带仪器升空,进行高空大气探测。 ④高空大气探测迅速发展时期。这时期,前苏联、德国、法国、芬兰等国家都开始研制无线电探空仪,以及其他高空探测技术,为高空大气探测事业开辟了新的途径。 ⑤大气探测的遥感时期。1945年美国首次将雷达应用于气象观测,后来发射了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把探测高度延伸到了500千米。 ⑥大气探测的卫星遥感时期。这个时期,大气探测不仅从根本上扩大了探测范围,也提高了对大气探测的连续性。 3.简述大气探测原理有那几种方法? ①直接探测。将探测元件直接放入大气介质中,测量大气要素。应用元件的物理、化学性质受大气作用而产生反应作用的原理。 ②遥感探测。根据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过程中信号的变化,反演出大气中气象要素的变化,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③施放示踪物质。向大气施放具有光学或金属性质的示踪物质,利用光学方法或雷达观测其随气流传播和演变规律,由此计算大气的流动状况。 ④模拟实验。有风洞模拟和水槽模拟。风洞模拟大气层边界层风、温及区域流场状况。水槽模拟大气层环流、洋流、建筑物周围环境流场特征。可调控温度场,模拟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层结。 4.大气探测仪器的性能包括那几个? ①精确度。即测量值与实际值的接近程度。又包括仪器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精密度考察的是连续测量值彼此相互间的接近程度。准确度考察的是测量值与实际值的接近程度。探测仪器的精确度取决于感应元

(完整版)初中物理大气压强习题(附有答案)

大气压强练习题 一、填空题 1.著名的_________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________实验第一次测定了大气压强的数值.一标准大气压相当于____厘米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合________帕,约________帕. 2.(05沈阳市(课改区))把钢笔水吸入笔囊中是利用了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3.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如果把玻璃管倾斜一定角度,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长度将_______;水银柱的高度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已知实验室所在地大气压为1标准大气压,在如图所示的托里拆利实验 中,管内水银上方为真空,则管内A点的压强为_______毫米汞柱,槽内B点 的压强为_______毫米汞柱. 5.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不小心管内进入了一点空气,测得的结果是730 毫米汞柱,而当时实际大气压的值是756毫米汞柱,那么管中水银面上方空气的压强是 ________毫米汞柱. 6.做托里拆利实验,玻璃管内灌入的液体是_______.若管内灌入的是水,当玻璃管倒置在水里,要求管顶出现真空,玻璃管至少要约_____米;若管内灌入的是煤油,则玻璃管至少要约 _____米.(ρ油=0.8×103kg/m3)(在一标准大气压下) 7.(04湖南郴州)在标准大气压(1.0l×l05Pa)下,面积为20m2的房顶上表面受到的大气压力的大小为____________N. 8.(05安徽省)在玻璃瓶内装一些水,用一个插有两端开口细管的塞子将瓶口塞 紧,如图所示,从细管的上端向瓶内用力吹气,当停止吹气后,你将看到的现 象是,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9.(04重庆北碚)某同学在实验室里读出水银气压计的示数为74cm,当地大气压 强的大小为____________Pa(g=10N/kg,水银的密度为13.6×103㎏/m3),由此 可知,当地位置比海平面________选填"高"或"低")。 10.(04福州)在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水容易沸腾,是因为高原地区气压_______1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__________100℃。而人在该地区吸气困难,与在平原相比,吸气时肺的容积要扩张得更 ______些,肺内的气压要变得更 _______ 些。11.(05贵阳)高压锅是人们喜欢的节能、节时的炊具。再使用时,由于锅内气体的压强比外界大气压高,所以水的_________提高,食物可以很快煮熟。 12.(04芜湖)煮牛奶时,为了保持牛奶的营养成分,不能用高温煮沸。为此,人们制造了一种"低压锅"。用这种锅煮牛奶,可以使牛奶里的水不到100℃就沸腾。这种"低压锅"的物理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 13.酒精的沸点是78.5℃,如果测出酒精的沸点是78℃,则当地的大气压________于76cmHg. 14.(05天津市)若高压锅盖的面积约为450cm2,当锅内蒸气的压强达到1.6个标准大气压时,锅盖与锅体间的拉力为________N(已知外界大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可近似取105Pa)。 15.(04福建宁德)注射器内封闭着一定质量的空气,在温度一定时,注射筒内空气体积减小,压强将___________.(填"变小"、"不变"或"变大") 16.(04湖北黄冈)保温瓶中热水不满而盖紧瓶塞,过一段时间,瓶塞不易 拔出。此现象表明:体积一定时,气体的温度______,气体的压强____ __。假定外界大气压为1.0×105Pa,瓶口截面积为10cm2,拔出瓶塞至少需 要的力量是20N,则瓶内气体压强是_____. 17.如图所示,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自然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