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上》鉴赏

合集下载

瞿希贤改编合唱《松花江上》的作品分析

瞿希贤改编合唱《松花江上》的作品分析

瞿希贤改编合唱《松花江上》的作品分析作者:宗宇晖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16期摘要:今年恰逢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弘扬爱国抗战的主旋律,全国各地都进行着歌颂祖国、传递和平的歌咏活动。

笔者将对由瞿希贤老师改编自著名抗战歌曲《松花江上》的合唱作品进行音乐特点的分析,对在排练技术上的方法与艺术处理、指挥法的运用,从个人观点出发作出一定具有逻辑性的阐述。

关键词:层次处理风格把握和声色彩一、作品背景《松花江上》于1935年张寒晖在西安目睹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惨状而创作的一首抗日歌曲,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

作曲家以北方失去亲人的女人,在坟头上的哭诉哀声为素材,写成《松花江上》的曲调,作品表达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唤醒了民族之魂,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烽火。

瞿希贤老师勤奋多产,题材广泛,作品风格多样,音乐语言清新生动,刚柔兼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独创性。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瞿希贤老师一生创作了无数歌曲,为中国的音乐事业发挥了巨大的能量。

本曲在被瞿希贤老师改编为合唱版本后,成为我国合唱的经典之作。

二、音乐分析本作品的结构为带尾声的多段体结构,主调为D大调,节拍为3/4拍。

音乐具有倾诉性、叙述性兼抒情性的特点。

歌词内容有很强的说服力,真切感人。

作品各个部分之间具有“起承转合”的关系。

瞿希贤老师根据其独特的民族色彩与音调改编,并没有运用西方正式的曲式结构框架,其作品乐段之间的衔接便成为处理音乐的难点。

而与独唱版本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拍子的律动由四拍子转为三拍子,对于这首大众熟悉的歌曲,在训练中如何把握拍子的律动与乐句的长度是训练难点之一。

第一部分(1-20小节):由两个乐段组成,每一段都由三个乐句构成。

第一个乐段的主题旋律以单旋律的两个男声声部齐唱进入,旋律线条的起伏较大,多次出现了八分前附点的节奏型,节奏的抑扬与语言语气的关系非常密切,如同诉说故事般,其乐思的基本素材赋予了音乐叙事与抒情的特点。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编者按今年是“九一八”事变爆发85周年。

“九一八”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1935年张寒晖在西安目睹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惨状后创作了《松花江上》这首抗日歌曲,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以至中国人民的悲愤情怀。

今天让我们一起重读黄秋耘先生《松花江上》及其赏析文章,铭记历史,勿忘国殇。

松花江上黄秋耘今年初秋,我去哈尔滨,第二天,便伫立在松花江畔,滚滚东流的江水奔来眼底,我不禁浮想联翩,百感交集。

五十多年前,当我还在中学上学的时候,就学会唱《松花江上》这首歌,那时正是“九一八”事变之后几年,日本侵略军占领着我国东北三省大片领土,我约几个十三四岁志同道合的同学,选择一个星期天下午,坐在香港一间中学校的课堂里秘密开会。

大家在左臂上缠着纪念国土沦陷的黑纱,低声哼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曲调,脸上淌着热泪,心胸中激荡着悲愤的忧国忧民感情,这种感情恐怕只有离开了祖国,而又经历着国土沦丧的惨痛的人才会深切地体会到的,虽然当时我们只不过是一群不大懂事的孩子。

说起来也奇怪,半个世纪以来,我走南闯北,差不多跑遍全国大江南北的每一个省份,甚至出访过日本、北美和西欧好几个国家,偏偏没有看到过松花江,甚至连山海关也没有出过。

东北三省,特别是松花江,是我少年时魂牵梦萦的地方,却缘悭一面。

看来人世间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而且往往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图转移的,我直到暮年,才有机会来到松花江上一倾积愫。

比之长江黄河,松花江的宽幅和长度都相形见绌。

它只是黑龙江的一条支流,江流甚至还不如珠江下游处那样汹涌澎湃。

但由于《松花江上》这首流传多年的歌曲的影响,它又是“九一八”事变以来历时十四年之久的中日战争中敌我鏖战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江畔那座巍然矗立的东北抗日联军将领李兆麟烈士纪念碑,铭刻着抗日先烈艰苦战斗的伟烈丰功,松花江两岸的土地几乎每一处都浇灌过烈士们的鲜血,我不由得对松花江产生了一种不可遏止的特殊感情,一种糅合着肃然起敬和悲愤填膺的感情,这种感情我五十多年前唱《松花江上》的时候也曾经产生过的,只是现在身临其境,面对着曾经一度遍布血海尸山的古战场,就更强烈得多了。

美文欣赏:松花江上

美文欣赏:松花江上

松花江上朋友知道我来了哈尔滨,笑问我:北漂爽么?我说:还行,今年的冬天不太冷。

朋友:哈哈,哈尔滨咋样的?好玩么?我:这怎么说得清,你来了才能体会。

朋友:你给描绘描绘呗。

我:等着。

——题记。

说起来,写过的只言片语虽不多,也已不少了。

从诗词到散文,从议论到记叙,既有严肃刻板、亦有婉约豪情,时而清澈明秀,也不乏��哩��唆。

独独这写景、游记一类,少有下笔,可能我是个不擅描绘的人吧。

八过,既然有人等着,那我也就说上几句吧。

说哈尔滨,不得不提松花江。

我想,大多数南方人对于松花江的初认识,应该都是源自那句耳熟能详的歌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吧。

一句歌词,出自两首不同的歌。

上一代人都该熟知,革命音乐家张寒晖创作于1936年的《松花江上》,到了我这一代,知道更多的可能是庞龙的《家在东北》。

一样的歌词,不同的感情,一个是抗战时期的激昂悲壮,一个是东北汉子的阳光粗犷。

东北,没仔细去考究过它的历史,也没好好了解它的水土风情。

所以我只能作为一个初入此地的青年,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这一片陌生的土地。

过山海关之后,让我最觉不同的便是有着一排排白杨树的大平原以及杨树身下乌黑乌黑的土地。

小时候玩泥巴的次数绝少,但我记得,家乡的土地基本上都是黄色或略带一些橘红。

黑土极富营养,因此这里一点也不贫瘠,大片大片的庄稼和作物。

可要和江南的青山绿水相比,始终觉得缺少一些灵秀,多了一些苍茫。

很想置身其中感受一下,但其后虽多次经过这些平原,却无一不在车上。

记得来哈市不久,某天下午,我们在办公室呆得正好,忽然窗外飘起了零星的雪花。

同事超呼啦一声走到窗前,接着立马回头对我说:“快,来看,下雪了,你没见过雪吧!”超皮肤有点黑,显得当时窗外异常的白。

我有点汗,同时笑道:“江西冬天也很冷的好吧,你以为我从海南来的啊?”超是个比较憨厚的人,总能逗笑大家。

北方的雪,我曾经在书上读过。

现在置身其中,和想象的也差不多。

说来就来,风还没怎么吹,它就开始飘了,不像南方,先要一场大风吹个昏天暗地,外带着再来点细雨,一夜过后,才“千树万树梨花开”。

近代史论文《松花江上》(共5则)

近代史论文《松花江上》(共5则)

近代史论文《松花江上》(共5则)第一篇:近代史论文《松花江上》《松花江上》的九一八事变我的家乡在西安,现在又在哈尔滨上学,所以我想讲讲近代时在我的家乡跟哈尔滨有关的一些事。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这首悲怆、凝重的著名歌曲,当年在国破家亡、背井离乡的东北人民中,唱得让人肝肠寸断,潸然泪下。

而对于我,这首歌我第一次知道是我的小学老师教给我们的,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这首风靡全国、流传不衰的歌曲是为何被传唱,也一直以为这是东北人民写的歌,后来才知道它竟然是从张寒晖先生在西安回坊所做并从西安回坊传向全国的。

说起这首歌,先说说导致它传唱的“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趁中国内乱之际,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事变拉开了日本侵略的序幕,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3000万同胞遭受了日本军国主义者极其残酷的蹂躏和摧残,身陷水深火热之中。

谈到九一八事变,众所周知是因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但是在课堂上听到老师说起时说不能怪蒋介石,其实是张学良为了保全中国放弃了东北,想等国内安定后再夺回来,未曾想到日本人胃口很大占领了东北还想要华北。

课后我查了一些资料确实是有这样的说法,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不抵抗”完全是张学良下的令,而与身处长江中“永绥”军舰上、不知道日军已在沈阳动手的蒋介石彻底无关。

1931年“九·一八事变”,驻扎北大营和沈阳城的日军兵分南北两路,向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进攻。

当时,北大营驻守的东北军第七旅毫无防备,被打得措手不及。

而事前张学良曾训令东北军不得抵抗,驻守部队并未做出激烈反击。

第七旅三个团中有两个团按指示撤走,只有王铁汉的620团未及时接到撤退命令,被迫自卫抵抗,最后突围撤走。

由于执行不抵抗命令,北大营逾万名守军被只有500多人的日军击溃。

张学良在事件爆发后离开奉天,带领属下转移到锦州。

浅析歌曲《松花江上》的艺术特点及演唱处理

浅析歌曲《松花江上》的艺术特点及演唱处理

浅析歌曲《松花江上》的艺术特点及演唱处理
曹君容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22()18
【摘要】《松花江上》是一首具有时代精神的抗日抗战歌曲,由上世纪三十年代爱国音乐家张寒晖所作,歌曲曾激励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奔赴战场,抗战杀敌,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鲜明的民族风格、生动的民间魅力以及感人的音乐情境,被后人传唱至今。

本文通过收集整理文献、观摩演唱、演唱实践以及从词曲作者、创作背景、曲式歌词、演唱中气息和节奏等方面对这首作品的演唱处理进行了分析,使演唱者在歌曲演唱中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掌握好歌曲的演唱风格,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

【总页数】6页(P92-97)
【作者】曹君容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16
【相关文献】
1.歌曲《松花江上》的艺术特点和演唱处理
2.歌曲《松花江上》作品分析及艺术处理
3.浅谈抗战歌曲的演唱特点——以《松花江上》为例
4.浅谈东北歌曲的艺术特点和演唱处理——以《松花江上》为例
5.艺术歌曲《松花江上》的演唱诠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声乐作品《松花江上》

浅析声乐作品《松花江上》

浅析声乐作品《松花江上》作者:陈羽来源:《卷宗》2017年第19期摘要:歌曲《松花江上》是一首经典的革命艺术抗战歌曲,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浅析声乐作品《松花江上》一、作品《松花江上》的内容解读。

二、作品《松花江上》曲式结构分析。

希望此次浅析声乐《松花江上》对实践的演唱者有一定程度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歌曲的内容解读;曲式结构分析;演唱技巧分析1 作品《松花江上》的内容解读(一)创作背景解读每一首乐曲的创作都离不开他所产生的时代,深入把握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才能领略乐曲的内涵,歌曲的演唱和表达更不能离开创作背景的分析,所以要想真正的了解一首乐曲,必先了解他的时代背景。

张寒晖在1936秋创作了这首艺术歌曲《松花江上》,当时作曲家张寒晖正在西安二中任教,当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而蒋介石又实行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逼迫、引诱居于东北的军队背井离乡参加内战,最终造成了骨肉分离、民不聊生的乱象,这种景象张寒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怀着满腔的愤恨与怒火,创作出了这首满含着强烈愤慨的哭诉,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歌曲,这种夹杂着悲愤和伤痛的旋律,唱到了每个爱国民众的心里,唱出了中国人民渴望自由的心声,所以迅速的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并被广泛的传唱。

在我国的东北三省沦陷的情况下,数万东北民众不得不远离家乡,流浪到关外避难,而又被蒋介石发起的内战,逼转关内逃亡,人人有仇不得报,却在自相残杀,每个人都积攒着满腔的愤怒,等待着爆发,而这些情形深深的触动了我国革命作曲家张寒晖的心弦,于是他变创作出了似哭似吼、似怨似怒的感人肺腑的《松花江上》,以这首歌曲表达出了全中国人民悲、恨、怨、痛的心声。

由此可见,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动机直接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二)歌曲情感探析歌曲的灵魂在于歌曲的情感,“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一个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都是不同的,而同一首歌曲,被不同的人演绎出来的效果,更是不一样的,在声乐的艺术表现中,技巧相比在情感的处理上表现的逊色的多,有些歌者习惯于将自身所拥有的技巧搪塞到歌曲中,把歌曲变得生硬,而没有活力,因此,将歌曲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才是一个歌者能力的最高体现与境界。

松花江上阅读答案

松花江上阅读答案

松花江上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语文中常见的一道题型,分值也很大。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松花江上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参考!【松花江上阅读答案】年初秋,我去哈尔滨,第二天,便伫立在松花江畔,滚滚东流的江水奔来眼底,我不禁浮想联翩,百感交集。

50多年前,当我还在中学上学的时候,就学会唱《松花江上》这首歌,那时正是九·一八事变之后几年,日本侵略军占领着我国东北三省大片领土,我约同几个十三四岁、志同道合的同学,选择一个星期天下午,坐在香港一间中学的课堂里秘密开会。

大家在左臂上缠着纪念国土沦陷的黑纱,低声哼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曲调,脸上淌着热泪,心胸中激荡着悲愤的忧国忧民之情,这种感情恐怕只有离开了祖国,而又经历着国土沦丧的惨痛的人才会深切地到的,虽然当时我们只不过是一群不大懂事的孩子。

说起来也奇怪,半个世纪以来,我走南闯北,差不多跑遍全国大江南北的每一个省份,甚至出访过日本、北美和西欧好几个国家,偏偏没有看到过松花江,甚至连山海关也没有出过。

东北三省,特别是松花江,是我少年时魂牵梦萦的地方,却缘悭一面。

看来人世间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而且往往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转移的。

我直到暮年,才有机会来到松花江上一倾积愫。

比之长江黄河,松花江的宽幅长度都相形见绌。

它只是黑龙江的一条支流,江流甚至还不如珠江下游处那样汹涌澎湃。

但由于《松花江上》这首流传多年的歌曲的影响,它又是九·一八事变以来历时14年之久的中日战争中敌我鏖战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江畔那座巍然矗立的东北抗日联军将领李兆麟烈士纪念碑,铭刻着抗日先烈艰苦战斗的伟绩丰功,松花江两岸的土地几乎每一处都浇灌过烈士们的鲜血,我不由得对松花江产生了一种不可遏止的特殊感情,一种糅合着肃然起敬和悲愤填膺的感情,这种感情我50多年前唱《松花江上》的时候也曾经产生过的,只是现在身临其境,面对着曾经一度遍布血海尸山的古战场,就更强烈得多了。

我独自凭栏,禁不住潸热泪下,热泪和松花江的江水汇流在一起。

《松花江上》:一曲哀歌动天地

《松花江上》:一曲哀歌动天地

《松花江上》:一曲哀歌动天地作者:孟红来源:《党的生活(黑龙江)》2021年第02期1936年秋诞生于西安的著名抗战歌曲《松花江上》,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一经面世便唱响古城西安,并迅速传至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风靡中华大地。

它如诉如泣、悲壮低回的情韵,激励着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可以说,《松花江上》是抗战期间流行最广的歌,也是至今仍激荡在人们心中的一首不朽之歌。

深重的民族创痛激发呼喊松花江,是流贯东北地域的一条大江。

但是《松花江上》这首歌曲的诞生地不是东北,而是在远离松花江数千里外的西安。

这是怎么回事呢?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美丽富饶的东北很快被日寇侵占,三千多万东北同胞惨遭涂炭,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一批批东北人不得不背井离乡,而这仅仅是开始。

1936年夏,34岁的爱国音乐家张寒晖受党组织派遣,到西安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投身于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之中。

那年秋天,张寒晖耳闻目睹了西安街头成千上万愤怒的东北军将士和无家可归的东北难民渴盼早日打回东北、赶走日寇和重返故乡的悲愤情景,通过与东北军官兵及其家属、子弟的朝夕相处,深刻体会到了埋藏在他们心底的亡国之恨和丧家之痛。

张寒晖被这些悲凉景象和强烈呼声深深触动,很快以不可抑制的激情谱写出了《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歌词充满悲愤,曲调如泣如诉,唱出了深重的民族创痛,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这首歌曲开始是由张寒晖在西安二中的学生中教唱的。

当时正值纪念“一二·九”学生运动一周年,西安二中的同学们在游行队伍中唱起这首歌后,立即震动了西安,经辗转相传,很快就传遍东北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松花江上
《松花江上》,从内容和感情脉络上看,可分为怀故、漂流、呼唤三个基本层次。

第一层次:怀故。

开头一句“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中的“东北松花江”,如今读来好像仅是一个地点的介绍,可是一旦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地点了,它是人民亡失家乡的代名词,是抗日战争的起点。

“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这讲说了家乡的美丽富饶。

凡是思乡歌曲,其内容均忘不了写“乡井土”,你看无论是离开家乡谋生还是沦陷的人们,总要携带一包土,以表示思乡之情。

可这是在自己国土上的有家无处归啊,歌词采用描写家乡的美丽富饶方法来诉说,再加一声“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悲凄之情就更不能堪!作为炎黄子孙,一直以“孝”为最高道德规范,如今眼睁睁看到父母双亲遭受凌辱,却不能回去看望,谁之罪?就是那“九一八”!就是那不抵抗的政府!这才使得人们被迫离开美丽而富饶的东北,离开父母,此怀故,是仇恨扎根;也由此过度到第二层次。

第二层次:漂流。

“九一八,九一八”,反复告示,告诫人们不忘灾难的日子,这也是诉说“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的根由。

“在那个悲惨的时候”,经历了失落故土的悲惨遭遇,经历着丧家的哀痛,经历着逃亡的怆惶,也控诉着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流浪,流浪!整日整夜在关内流浪。

”两个“流浪”,应深沉地慢吟,让漂流的情形再现,使仇恨感情的积淀。

而后面的一个扩写句式,所加进的“整日整夜”,是流亡所受的艰难煎熬,更是内心痛苦的煎熬,是国耻未雪的仇恨的煎熬。

这是无言的泪,是无声的仇。

所加上的“在关内”,是在诉说看着家乡遭受日本鬼子的蹂躏,看着自己亲人遭受敌人的杀戮,而不能回去和敌人厮杀,这种撕心裂肺的痛,更是难以诉说。

周恩来总理当时曾多次指挥群众高唱《松花江上》,他在文章中指出:“成千成万的青年人无家可归,无学可求,尤其是东北的青年朋友,一再地漂泊流浪,一再地尝受人世间的惨痛。

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伤心的人断肠。

”“真使伤心的人断肠”,就是此歌词的巨大震撼力所在。

第三层次:呼唤。

是歌曲的高潮。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是饱含无限仇恨的发问,在向故乡和亲人发出声声深情的呼唤,寄寓了对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期待。

“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这是呼天抢地的呐喊。

一声“爹娘啊,爹娘啊”,
使苍天为之动容;一句“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诘问,吼出人民复仇的心声。

问世间,还有什么再比万众一心的内心复仇的力量来得更强大!因此,歌词不是在哭泣,而是在抗争,它比震天动地的誓言更扬眉出鞘!
这是一首满怀离乡、国难之痛的悲歌,歌词中的“我”的遭遇,应是东北人民的遭遇,“我”的呼唤、呐喊,更是全国人民的心声。

歌词把国难家仇紧紧联系在一起,用强烈抒情的排比方式,叙述,感叹,发问,反复渲染,增强气势。

在怀故中写离恨,在离恨中写期待,把故土之恋、沦丧之痛,完整而有层次地抒写出来,读来苍凉沉郁,慷慨激昂,这就深沉而又曲折地表现了中华民族顽强刚毅的抗争意识。

该曲采带尾声的三部的曲式结构,倾诉性的音调贯穿全曲,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真切感人。

旋律以环回萦绕,反覆吟唱的方式引伸展开,悲愤的情绪积聚,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

当尾声唱出呼天抢地似的旋律时,歌曲达到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抗争的力量。

这就是的《松花江上》的旋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