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峰人物形象分析
金庸武侠小说----萧峰

金庸选修论文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10级三班姓名:邵新波学号:100200303纵观金庸武侠小说,我们会发现金庸小说的男性人物形象中,有两个特点,一是他既关于塑造单打独斗的独行侠,也善于塑造英雄群像,二是他塑造的男性侠客大多比较被动。
其中萧峰最具有代表性,在他身上充分表现了这两点。
今天我们讨论一下一代大侠---萧峰:萧峰是金庸小说中最具有人格魅力的一个人物。
他是真正意义上的男子汉大丈夫。
顶天立地、光风霁月、豪气干云。
他是真正的英雄形象。
古人认为“聪明秀出为英,胆气过人为雄”,但我认为,一个英雄除了勇敢机智之外,还应该包括胸襟气度果敢节操,他应该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和宽广的胸怀。
当然还得有卓越的才能,笨蛋成不了英雄。
这几方面萧峰都具备了。
要说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萧峰应该是数一数二的。
《说岳全传》里的岳飞可有一比。
《三国演义》里的关张赵马只不过是为一姓王朝卖命的奴才。
《水浒传》里的人物称好汉可以,称英雄则够不上。
梁山好汉里没有几个聪明秀出的,大多数是车匪路霸、江洋大盗、梁上君子,说他们胆气过人可以,聪明秀出则远远不如。
有的甚至连好汉都称不上,象戴宗、施恩、蔡福、蔡庆、张横、李云、穆玄、穆春、王英等怎么看也不是什么好人,更遑论好汉了,尤其矮脚虎王英更是腌臜猥琐,令人生厌。
即使李逵也难说是好汉,只不过他性格憨直天真,又是孝子,死得又够惨,才引起了读者的喜爱同情,但在我看来他只是一个淳朴的恶汉。
梁山聚义诸人没有什么高远的理想和有审美价值的人生目标,他们大多数是为一已的利益而快意恩仇,他们最大的理想就是杀到东京去夺了鸟位。
然后大秤分金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他们的革命动机和目的非常单纯原始简单低级和功利,所以在我看来都不能称为英雄。
《隋唐演义》里的人物既有象梁山好汉的,也有象关张赵马的。
也很难称英雄。
国外的文学中,斯巴达克斯可以一比,《荷马史诗》里的几个人物性格气质接近,但思想境界不如。
论金庸武侠剧中悲剧英雄人物萧峰

论金庸武侠剧中悲剧英雄人物萧峰我非常喜欢金庸先生的作品,认为它厚重,历史感、社会性强,人物性情真实、鲜明,情节波澜壮阔、出人意表,再加上优美的语言,读到精彩处,令人荡气回肠、如遇电击,实是为武侠作品中的珍品。
在金庸先生塑造了众多的武侠英雄人物,如仁厚善良、抵抗外辱的郭靖,为了爱情而冲破礼教的种种束缚的杨过,重情重义的张无忌,惩恶扬善的洪七公等等,但使我震撼最深的却是《天龙八部》中的萧峰。
为英雄者,其一必有浩然正气,其次有救危扶弱、不畏强权之心,并能付诸于行动,再次还要功力超凡、能量惊人。
《天龙八部》中的主人翁萧峰,便是其典型的代表,但不同于其他英雄人物的是他是一个悲剧英雄人物形象。
萧峰,原名乔峰,原丐帮帮主,武功盖世,在武林中具有极高的社会声望。
江湖人称:“北乔峰、南慕容”,如果把以前的武林比作现在的娱乐界,就相当于现在的大哥成龙,但他却没有成龙那样的好运气。
萧峰刚一开始,就被陷害为弑师杀父母的凶残之徒。
为丐帮作出了巨大贡献却被丐帮帮众所仇视、遗弃,称之为野蛮、凶残的“契丹人”。
(我国民族史上一直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加之宋朝时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时地对宋民进行掠夺和杀戮,所以汉人对契丹人恨意极深,认为是野蛮和凶残的一类人。
客观上讲,食肉的游牧民族确实比食草的耕种民族更富有暴力倾向。
)就这样的一个人,在层层的误会、冤屈和寻找自己仇人的过程中进行着他的人生历程。
为什么说他是个悲剧人物呢?纵观人生轨迹,亲情、爱情、事业这三大项几乎把人生涵盖,暂且从这几点上分析一下。
一、亲情。
萧峰自幼母亲被杀,被乔氏夫妇收养,拜少林高僧玄苦为师,后乔氏夫妇被杀,玄苦被害,世人皆认为是萧峰所为,就连玄苦临终时也认为是萧峰杀了自己。
由此背上了弑师杀父母的罪行。
他为了洗清冤屈,苦苦寻找这个陷害他的大仇人,终于黄天不负有心人,仇人终于被找到,原来这个人就是他的亲生父亲。
二、爱情。
萧峰大战聚贤庄,用他的…蛮劲‟,即本性中的坚毅、刚强、扶助弱小,虽万千人吾往矣的英雄气概,保护和救助着一个柔弱的女子—阿朱,因此也获得了阿朱爱。
英雄莫问出处——悲剧英雄萧峰的形象分析(谢影)

英雄莫问出处——悲剧英雄萧峰的形象分析2005、3、17谢影(毕业论文)(内容提要:萧峰在金庸小说用至所有新派武侠小说中,他的英雄地位是倍受推崇的,他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不为美色、名利、权势所动,豪迈粗犷,光明磊落,不屈不挠,行侠仗义,以德服众,是武林同道公认的英雄豪杰。
萧峰始终抱着仁义胸怀,与武林同道为国杀敌,保土安民。
可是出身契丹之谜传开,他由英雄变成遭人唾骂的胡虏,进退维谷,左右为难,忠、孝、情、义古难全,命运的作弄,长使英雄泪满襟。
醉卧沙场君莫笑,英雄去后,雁门绝壁,可曾留名?本文权且为英雄略作分析,千秋功罪,留待后人评说。
)(正文:在金庸的武侠天地之中,萧峰胸怀坦荡,百折不挠,心忧黎民,兼济天下,百折不挠,舍生取义……令人由衷佩服,肃然起敬。
问天下群雄,谁可与之争锋?谈到萧峰,笔者很自然的联想到一个同样令人敬畏有加的历史人物——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平生纵横驰骋,七十余战所向无敌,携八百子弟兵笑傲江湖,为痛失爱姬涕泪飘零,为爱惜江东父老不肯过江东……虽勇武粗豪欠缺果断被笑为妇人之仁,但其重情重义赢得一片喝彩。
萧峰与项羽有较多的相似,但若小说人物而论,萧峰形象更加丰满,更为真实,这是金庸妙笔酣墨重彩的奇功。
《天龙八部》为突出众生相,刻画形象无数,而可称主角的段誉、萧峰、虚竹三人,却以萧峰最为耀眼夺目,正如有评论家认为其乃武侠小说里最硕大无比的身影。
①不错,萧峰深爱作者及读者们的喜爱及津津乐道,自是有其过人之处。
一、气吞万里如虎(萧峰的阳刚之气)无容置疑,萧峰神威凛凛的硬汉形象是无人可企及的,在《天龙八部》中他每次出场都非常的慷慨激烈,与从不同;且外,他的身形外貌自然给人一种不可侵犯的威仪,段誉初见萧峰时暗叹其“英气勃勃”,由畏生敬。
造就萧峰的豪气干云,酒是不可少的,小说中萧峰几次豪饮都是令旁人惊口咋舌。
在十四回“剧饮干杯男儿事”中,萧峰与取巧的段誉对饮千杯不醉,令人惊讶。
聚贤庄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萧峰,武功未出,先以海量压倒群雄:乔峰端起一碗酒来,说道:“这里众家英雄,多有乔峰往日旧交,今日既有见疑之意,咱们干杯绝交。
天龙八部中对萧峰的人物形象的评析作文

天龙八部中对萧峰的人物形象的评析作文嘿!我来给你写一篇关于《天龙八部》里萧峰的作文哦!萧峰他可是一个特别特别特别牛的人物呢!
首先,萧峰他长得超帅,身高像山一样高,他的眼睛好像两颗水晶球一样明亮,一看就知道是个大英雄!
其实,萧峰小时候可调皮了,经常和其他小朋友打架。
有一次,他跟人家打架,把对方打得落花流水,别人都不敢惹他了。
不过,萧峰他不光是厉害打架,他的武功也是一级棒!听说他练的功夫,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就连大侠们都对他刮目相看呢!
还有一次,萧峰救了一个小女孩,那个小女孩被坏人抓走了,萧峰一点都不怕,单枪匹马就去救了她。
结果,他打败了坏人,把小女孩救了出来,真是英雄救美呀!
不过,萧峰他虽然厉害,但有时候也会感到很烦恼。
因为他有个很难的选择,有一次,他要做一个重要的决定,要不要帮一个朋友。
他想了很久,最后还是义无反顾地帮了他的朋友,因为他觉得朋友比什么都重要!
萧峰他不光是勇敢,而且很聪明哦!有一次,他和别人比赛智力,结果他答对了好多题目,大家都觉得他真是聪明绝顶啊!
总之,萧峰不仅仅是一个勇敢、聪明、帅气的大英雄,而且他还有一颗善良的心。
他敢爱敢恨,义气为重,就是一个真正的大好人!
哎呀,萧峰真的是一个我特别喜欢的人物,我好想要像他一样勇敢、聪明,还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成为大英雄呢!。
萧峰人物形象分析

萧峰人物形象分析萧峰,作为金庸先生著名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的主人公,历来受到众多“金庸迷”的追捧,其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本书中最成功的一个,我们认为这个人物既合乎西方悲剧的特征,又展现了中国传统的英雄形象,具有非常典型的审美意义。
一、西方悲剧特征萧峰这一人物形象,不同于中国古典的悲剧人物,他具有古希腊神话式的悲壮,正向鲁迅先生所讲——“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萧峰的一生就从多个方面诠释了对悲剧的这一理解。
(一)主人公的身份传统西方悲剧,其主角要么是皇室贵族,要么是英雄豪杰,从盗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到难脱命运摆布的俄狄浦斯王,从欧里庇得斯塑造的美狄亚到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无一不是如此,他们都不同于我国传统的悲剧主角——命运多舛的底层民众,尤其是柔弱没有反抗能力的女性。
萧峰作为《天龙八部》,甚至是金庸所有武侠小说中塑造的第一大英雄,无疑不是底层民众,更并非柔弱没有反抗能力。
他本是中原第一大帮丐帮的帮主,是率领中原武林抵抗异族侵略的中坚力量。
萧峰天生神勇,即使是宋朝街头巷尾的孩童都会打的“太祖长拳”,在萧峰用来也如绝世神功一般。
继而萧峰机缘巧合地救了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又帮助辽皇平定叛乱,被封为辽国的南院大王,并与后来成为大理皇帝的段誉、灵鹫宫主人同时又是西夏驸马的虚竹结拜为兄弟,从当时的政治形势上看,他的地位可以说是放眼天下几乎没有能与之相匹敌的。
这样的个人能力再加上相当的政治实力,萧峰和我国传统悲剧主角有着天壤之别,他更接近西方悲剧中那些有着较好出身的主人公。
(二)主人公的精神西方悲剧中,往往着重描写主人公与无法调和的异己力量之间的冲特和抗争,或命运如俄狄浦斯王,或性格如哈姆雷特,或社会如斯多克芒,但是无论阻挡在前边的是什么,主人公都会用自己所有的力量主动出击,希望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但是正如易卜生在戏剧《人民公敌》中借斯多克芒说出的那样:“世上最强的人,就是那个最孤立的人。
”作为努力追求结果的萧峰来讲,他做一切事情,但是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儒林外史第十三回主要人物形象

主要人物形象
一、萧洪:
萧洪是《儒林外史》中的主要人物,他是一位智慧而又勤奋的书生,他拥有超凡的智慧,能够把复杂的文字解读出来,他也有着坚定的
信念,不畏强权,勇于挑战权威,他深知自己的责任,勇于担当,
他的智慧和勇气让他成为一位伟大的文人。
二、萧统:
萧统是《儒林外史》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他是萧洪的兄长,他也
是一位智慧的书生,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把复杂的文字解
读出来,他也有着坚定的信念,不畏强权,勇于挑战权威,他深知
自己的责任,勇于担当,他的智慧和勇气让他成为一位伟大的文人。
三、萧峰:
萧峰是《儒林外史》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他是萧洪和萧统的弟弟,他也是一位智慧的书生,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把复杂的文
字解读出来,他也有着坚定的信念,不畏强权,勇于挑战权威,他
深知自己的责任,勇于担当,他的智慧和勇气让他成为一位伟大的
文人。
四、萧景:
萧景是《儒林外史》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他是萧洪、萧统和萧峰的父亲,他是一位智慧的书生,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把复杂的文字解读出来,他也有着坚定的信念,不畏强权,勇于挑战权威,他深知自己的责任,勇于担当,他的智慧和勇气让他成为一位伟大的文人。
天龙八部中的四大恶人,是否做了很多恶?

天龙八部是金庸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四大恶人——段誉、虚竹、慕容复、萧峰,是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角一。
他们的出现,为小说增添了许多戏剧性和悬疑感。
他们是否做了很多恶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们来看段誉。
段誉是个英俊潇洒的少年,但他却有着不少的缺点。
他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总是想要冒险,这导致了他多次陷入危险之中。
他也有着不少的贪婪之心,他曾经为了得到一枚玉佩,不惜出卖自己的朋友,这种行为显然是不道德的。
段誉也有着他的优点。
他善良、正直,对待朋友和爱人都非常真诚,这些品质让他成为了小说中最受欢迎的角一。
接下来,我们来看虚竹。
虚竹是个性格温和、善良的少年,但是他的一生却充满了痛苦和挫折。
他的父母早逝,他被迫离开家乡,一路上又遭遇了各种危险。
虽然他一直保持着善良的本性,但是在小说中,他也曾经做过一些恶事。
比如,他曾经误杀了自己的师傅,这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悔恨之中。
虚竹也有着他的优点。
他善良、慈悲,对待别人总是有着无微不至的关心,这些品质让他成为了小说中最受人喜爱的角一。
然后,我们来看慕容复。
慕容复是个极具才华的人物,他不仅有着高超的武功,还拥有着非凡的智慧。
他的一生却充满了阴谋和欺骗。
他曾经为了复仇,不惜出卖自己的朋友,甚至杀害了自己的亲弟弟。
这些行为让他成为了小说中最具争议的角一。
慕容复也有着他的优点。
他聪明、机智,对待自己的家族和朋友总是有着无比的忠诚和热情,这些品质让他成为了小说中最具魅力的角一。
我们来看萧峰。
萧峰是个英俊潇洒、豪气干云的少年,但是他的一生也充满了痛苦和挫折。
他的父亲被杀,他的家族被灭,他被迫离开家乡,一路上又遭遇了各种危险。
虽然他曾经做过一些恶事,比如,他曾经为了复仇,不惜杀害无辜的人,但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放下仇恨,选择了宽容和和平。
这些品质让他成为了小说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角一。
天龙八部中的四大恶人,虽然他们曾经做过一些恶事,但是他们也有着自己的优点和魅力。
他们的存在,让小说更加生动有趣,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高中课本燕云十八飞骑中潇风的人物形象

高中课本燕云十八飞骑中潇风的人物形象
课文节选了《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讲的是萧峰到少林寺救阿紫,在山上力斗丁春秋、慕容复、游坦之三大高手一节,充分展示了他的绝世武功和英雄气概。
悲剧英雄乔峰形象分析:爱憎分明侠义风格,果敢英勇。
为人有勇有谋,能带领丐帮走向巅峰又有浓重的爱国情怀,却没有狭窄的民族主义。
最终用自己的生命,不负宋辽两国臣民,乔峰处境之难也是众多小说中最难一个。
并不是在于个人的艰难,而是身处于时代的夹缝中需要做出的抉择,既不能成为“叛徒”也不能辱没自己的名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峰人物形象分析四萧峰与阿朱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萧峰却视天下美女如无物,在他面前根本不存在什么美人关,此点在小说中马夫人康敏临死前与萧峰的交谈可以证明。
马夫人是个自负美貌的女人,向来以引人注目为傲,她说出洛阳百花会中她在芍药旁边一站,会中的英雄好汉无不向她呆望,被她的美貌搞得神魂颠倒,即使是那些德高望重之辈不敢向她正视,也会乘人不觉时偷偷看她几眼,唯独萧峰始终没对她瞧上一眼。
不单如此,萧峰明明见到了她,眼光从她脸上掠过,却视而不见,更令马夫人着恼。
这有力地反衬出萧峰的真英雄本色,实是英雄中之英雄。
但萧峰又并非无情之人,对侍婢出身的阿朱,却在共患难中培养出真情,造就金庸笔下最凄美的一段爱情故事。
阿朱是一个在襁褓中就被遗弃的孤儿,后被慕容家收养成为一名婢女,虽然容貌还算美丽,但并不是殊色,较之马夫人恐有所不及。
正象对待其他女人一样,之前萧峰虽然与阿朱见过几面,也没有什么印象,待到在少林寺把阿朱从玄慈方丈掌下救出后,看到她身受重伤,出于侠义心理才带她到聚贤庄找薛神医救治。
而阿朱自杏子林初见萧峰就已心存好感,后来见他为医治自己而不惜身犯奇险,勇闯聚贤庄英雄大会,更是芳心暗许,伤愈后立即去寻找萧峰。
当萧峰在雁门关外悬崖边得知自己是“猪狗不如的契丹胡虏”时,不禁悲痛欲绝。
正在这个彷徨时刻,得到了阿朱雪中送炭式的劝导,从而解开心中郁结,不再以自己是契丹人而自卑,一对有情人自然走到一起了。
萧峰与阿朱携手寻找陷害自己的“大恶人”的那段日子,正是二人一生中最温馨浪漫的时刻,而这段时间也是萧峰承受冤屈最多的时候,什么谋杀徐长老、赵钱孙、谭公谭婆啦,火烧单家庄啦,害死智光禅师、马夫人及白世镜啦,无数罪行一概加于萧峰这个“契丹胡虏”身上,如果不是善解人意的阿朱陪伴在身边,时刻加以开导鼓励,真不知他如何经受得了这么沉重的打击。
最妙的是,小说记叙两人的相处过程,始终没有说到一个情字,但读者在字里行间却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他们之间那种深挚的感情。
他们的爱情是那么的深沉,那么的美,这比那些整天把爱挂在嘴边的情侣不知要好多少倍,也许正是“患难见真情”吧。
后来,由于两人听信马夫人的话,以为大理国镇南王段正淳是“大恶人”,于是直找到小镜湖。
正当萧峰约段正淳决斗时,阿朱却意外地得知段竟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她为了意中人能达成心愿,没有把真相告诉萧峰,又因顾念骨肉之情,毅然利用自己超凡的易容技巧,假扮段正淳,替父赴约,结果被不明就理的萧峰一掌打死……留给萧峰的,只有无限的悔恨和自责,以及充满愁苦的余生。
每读至此常教人扼腕叹息,为之垂泪,不禁暗恨作家太过狠心了。
英雄萧峰也是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啊!更令人痛心的是,萧峰后来得知,段正淳并不是他所要找的“大恶人”,他是中了马夫人为报复段抛弃她而设的借刀杀人之计!《水浒传》中有一段讲到宋江杀了妻子阎婆惜,但宋与阎的婚姻并不是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的,完全是在媒婆的游说下,阎母为了报答宋江的接济之恩而勉强凑合的,宋江也是碍于情面而答应下来,实际上夫妇形同陌路。
后来因阎婆惜利用宋江私通贼寇的罪证要挟他,宋江情急之下才杀死了这个所谓的情人。
除了担心因此而吃官司外,宋江没有丝毫惋惜后悔之意。
这与萧峰错杀阿朱相比,无论是感情的表达还是情节的艺术感染力,都显得大为不如。
五萧峰与辽、宋萧峰悲剧的最大根源,在于他是一名在宋朝长大的契丹人。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辽宋刀兵不断,两国官兵互相虏掠对方的平民百姓,两国之间实际已埋下了深深的民族仇恨。
萧峰自幼在汉人中长大,自然学得了汉人的价值观念,认为所有的契丹人都是暴虐卑鄙、不守信义、残杀汉人、无恶不作的无耻之徒。
他所领导的丐帮更是暗助宋朝,以保家卫国为己任。
无可否认,萧峰是有一颗忠于祖国和民族之心的。
不料后来他却发现自己竟是契丹人,最后为免生灵涂炭,还挟持辽帝威逼其退兵,成了契丹的大罪人。
身为一个大英雄却不知怎样去效忠自己的国家,更有何面目立于天地间?自杀只能是最好的解脱方法了。
这似乎又应了“英雄气短,红颜薄命”的俗谚。
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不少类似的例子,如杨家将中的四郎延朗,为救宋君而被俘降辽,在辽国生活了十八年,他是怎样处理宋辽关系的呢?看来他比萧峰幸运得多,因为他自小生活在自己族人的国度,早已建立了忠于宋朝的价值取向。
即使是降了辽国,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时刻为了宋朝的利益着想。
结果是他利用贵为辽国驸马的地位,暗助宋朝攻破辽国都城幽州,功成名就。
但他降辽期间受辽之恩、食辽之禄,却一心向着宋朝,充当奸细角色,未免有点卑鄙,不及萧峰一死以谢天下来得光明正大,更让人叹服。
六萧峰形象的现实意义萧峰短暂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但正是他悲剧的人生成就了这个艺术形象的感人魅力。
萧峰形象必然在世界文学艺术长廊里占有一席地位,为后来的文学爱好者所景仰。
事实上,萧峰身上也有很多优良品质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与发扬。
譬如他的凛然正气,其实和我们社会主义中国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是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培育优秀人格的传统,就是要培养“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这是我们现在乃至将来都要继承发扬的民族文化精华。
又如,萧峰的诚信品格和侠义精神,也是值得我们提倡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人们为了谋取更多的私利,往往不择手段,欺诈蒙骗无所不用其极,长此以往必将严重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
而待人以诚,利益集团或个人间建立平等互利的信誉关系,正是维持正常市场秩序的有效途径。
侠义精神,在今天实际就是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再如,萧峰有一颗报国的忠心,但最终因维护百姓利益而得罪了君主集团,实际上他是忠于人民的,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为人民服务”是殊途同归的。
总之,萧峰身上凝聚了金庸先生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高度浓缩的精华,对我们党主张的发扬先进文化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可见,这一形象在当今社会也是极具生命力的。
然而,由于作家所处的文化氛围所限,其塑造的萧峰形象有些地方是不足取的,如对萧峰的复仇观及其对封建君主的愚忠思想等,我们要加以区别摒弃。
典型场景4:关前一战此处是萧峰英雄命尽之处。
天下无人是他对手,没有人能杀得了他,他只有自己杀了自己,英雄有英雄的死法。
萧峰是不得不死的。
他无法背叛故土情,中原人士虽对他无情,他却不能无义,他不能攻打大宋。
他不攻打大宋,就是不忠于辽帝。
忠义自古两难全,萧峰这样顶天立地的英雄亦如是。
他最后一次千军万马中大展神威之后,便是毙命之时。
这一幕是大结局,这一幕是经典。
天下第一的英雄好汉落难,天下英雄来救。
结义兄弟段誉带领一国精锐悉数前来,虚竹率领灵鹫峰,三山五洞七十二岛的奇人异士,武林群雄捐弃前嫌,完颜阿骨打率女真勇士,尽皆前来。
一人落难,八方来援,此人,唯萧峰而已。
本是繁花似锦的场面,仗打胜了,人救出了,兄弟相聚了,相逢一笑泯恩仇了,该有的都有了,本该完美谢幕了,萧峰死了。
萧峰注定是和别人不一样的。
此处金庸运用了大量对比和反复的手法,以群雄聚会的大喜衬托萧峰之死的大悲,最后一次萧峰大展神威,最后一次兄弟聚会,最后一次天下无敌,最后一次万众敬仰……,在巅峰死去,其震撼之强烈,足以天下人同声一哭,同掬一泪。
无情未必真英雄,除了上述至为典型的场景,萧峰的另一大最让人感佩之处,则是他对阿朱的用情之深。
萧峰与阿朱的爱情,是金庸小说之中最感人的爱情,爱上萧峰,使阿朱变成一个成熟的可敬可叹的女子,而萧峰对阿朱的海样深情、失去她的悲怆,也使他更为令人倾倒。
英雄之泪,更加能够令人感动不已。
整个第二部的大半与第三部前半都是萧峰与阿朱一起度过。
只是在康敏这个最为恶毒的女人设计下,萧峰出手打死了自己生平最爱和为一爱的女子,聪明精灵,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心细如发,善良纯真,易容变声之术天下无出其右的阿朱。
萧峰的悲伤是不言而喻的,这远不是心丧若死能形容的。
他亲手打死了在他最失意作痛苦的时候一直陪伴他安慰他的爱人,也因此萌生了陪她而去的意念,-----并排挖了两个墓穴,意欲与阿朱同死。
金庸对这一段的描述亦通过惊雷暴雨渲染气氛,阿朱死后,萧峰对身周事物如不见不闻,用手挖坑掩埋阿朱直至双手出血恍若未知,正是哀莫大于心死的表现,而后被阿紫一言惊醒悔恨交加自击面庞,打得鲜血飞溅于墙壁、图画之上。
而掩埋阿朱更是小心翼翼,始终舍不得用泥土盖住阿朱的脸庞,细节刻画之处,着实让人心碎。
风光绝美如世外桃源的小镜湖畔,美人常伴美景而逝,英雄落泪,悔之无地。
读者读至此处多为之潸然泪下:唯余对萧峰和阿朱并辔齐肩在关外牧羊放马,夕阳如醉的痴想。
让人心碎者,唯“塞上牛羊空许约”7而已。
金庸塑造的萧峰,常让人感慨命运之弄人,无敌英雄如萧峰者亦不能免。
他注定是要悲剧收场的。
这个悲剧模式的基本精神,是描画人与命运之间的搏斗,人虽然终究敌不过命运,但是人性的尊严,却在奋斗的过程中得到肯定。
命运安排了萧峰是契丹人,安排了他父母为中原武林人士所杀,又安排了他由中原人士抚养成一代英雄人物,然后命运再利用一个女子的无端怨愤挑起事端,送萧峰踏上找寻真丨相之路,也就是说,引领他踏上灭亡之路。
命运跟萧峰开了个极大的玩笑,原来,愚昧的、冲动的、软弱的、心怀歹意、与他作对的群众竟是对的,萧峰反而是错了。
他真的是契丹人,不是汉丨人。
他从小就被灌输契丹如何凶残没有人性如何人人得而诛之,但他忽然发现自己是契丹人,更残酷的是,根据他所信奉的原则,冤枉他杀义父母、杀师、杀害一连串武林义士的人其实没冤枉他,原来这的确是他的罪过,因为这些人是他父亲所杀害的。
金庸用这种极为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似乎只是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玩笑:命运玩弄英雄的玩笑。
这一点是贯穿始终的,就像是他努力平反的叛乱到最后却发现那本不是叛乱,他平定了那些想让他让出丐帮帮主之位的人的叛乱的结果是他自己心甘情愿的让出帮主之位。
初中和结果完全悖逆,是一种无奈,一种悲哀,更是一种强烈的讽刺。
至此萧峰所有的努力有了结果,只是这结果让他无所适从,事情和他想象的完全相反:他一直鄙弃的契丹人其实就是鄙弃自己,他一直追寻的仇人竟然是他的父亲,他一生的价值取向便要硬生生地扭转,感情与理性原则之间发生严重的冲突。
萧峰用了无比坚定的意志、用他超人的头脑及武功去找寻真丨相,为自己洗脱冤情,所得的结果却是,原来罪人正是他自己。
茫然无知的自己不明不白的成了罪人,有如此无可奈何和不得不为之甚或有一点甘心情愿。
报仇根本是英雄典型的一部分。
英雄本质使萧峰奇峰突出,光芒万丈,但英雄本质,也使他自取灭亡。
萧峰报仇的后果是杀死了最心爱的人,这还可说是命运拨弄,但是违背了对大辽国家民族的忠心,他却是明知要违背而违背的,他非死不可,可以说是因为他既不能扼杀自己的感情,也因为这一点使他的境界全面升华到一个仰之弥高的境界。
萧峰最终完成了他英雄的使命,得到了悲剧性英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荣耀:死亡,英雄式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