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分析

合集下载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28例分析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28例分析
作者 简介 : 孙巧梅 , , O , 科, 女 4 岁 本 毕业 于山西 医科 大学 , 副主任
医 师 。E mal 2 1 1 3 8 qC I — i :1 7 7 8 2 @q .O I T
情况 , 采用不 同的治疗 方法。①切 口渗液少 , 愈合 不 良, 部分 拆
除暴露 的缝线 , 清除液化和坏死组织 , 持引流通 畅 , 保 用生理盐 水和过氧化氢 冲洗 2d 4d 同时 内置 庆大霉素盐水纱条 引流 , - ,
目前尚无统 一的术后 切 口出现脂肪液化 的诊断标准 Ⅲ ① : 发生在 术后 5d 7d 除切 口有较多 渗液外 , - , 无其他 自觉症 状 ;
部分患者于常规检查 切 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 , 按压切 口 皮下有较多渗液 ; ②切 口愈合不 良, 皮下组织游离 , 渗液 中可见
10例患者碎石治疗成 功 9 ,手术 时间 5 n 2 i, 0 7例 一 5m n mi
平均 1 n手术成 功率 达 9 %, 中 2例 因结 石过 大 、 硬 , 5mi. 7 其 过 导致碎石失败 , 中膀胱穿孔 1 ( %)改行开放手术 。2 术 例 1 , 2例
( 2 术后 出现轻微 肉眼血尿 ,  ̄ 2 %) 1 2 d d血尿消失 。并发 尿道感
基层 医学论坛 2 1 年第 1 卷 9 01 5 月上旬刊
每 日换药 1 2 。2  ̄  ̄次 3 d d待组织新 鲜后 , 在伤 口内倒 满高渗糖
( 白糖或 5%葡萄糖 )再 以蝶形胶布 固定 , 日 1次返 院 , ~ 0 , 隔 5d 1 后拆除蝶形胶布。 0d ②切 口大量渗 出液 , 全层均不愈合 , 皮下 组 织游离 , 拆除缝线 , 用生理盐水 、 氧化氢 冲洗 , 用无菌纱 过 再 布清创 , 吸净渗 液 , 将 糜蛋 白酶 2m 均匀撒 于创 面 , g 最后用 无 菌蝶形胶布 固定伤 口, 消灭死腔 , - 3d 5d后换药 。开始 时即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分析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分析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分析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病因和防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2008年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46例临床资料。

结果:所有患者均经积极治疗后41例一期愈合,5例二期愈合,无一例继发感染。

结论: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很多,肥胖、电刀、手术时间、缝合技巧、年老体弱,伴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贫血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早期发现并运用积极的防治措施处理腹部切口可以缩短切口愈合时间。

标签: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和抗生素等应用,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已经明显下降,但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加和电刀的不恰当使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日益增多。

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处理不当,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甚至会引起医疗纠纷。

本文通过收集我科2000~2008年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46例,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科2000~2008年进行各类腹部Ⅰ~Ⅱ类切口手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患者共46例。

其中,妇科经腹手术27例(恶性肿瘤12例,子宫肌瘤9例,卵巢肿瘤5例,宫外孕1例),剖宫产19例。

患者年龄23~75岁,平均53.6岁,合并糖尿病4例,低蛋白血症3例,中重度贫血3例。

本组病例均为肥胖患者,皮下脂肪厚度4~8 cm,平均5.6 cm。

所有患者在术后3~8 d出现切口针眼渗液或换药时出现局部皮下空虚,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渗出液内混有少许脂肪滴,中晚期甚至有大量积液时可及波动感。

常有不同程度疼痛,患者体温正常或低热。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渗液图片见较多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1.2方法根据渗液多少情况,采用不同处理方法。

渗液较少时切口仅局部愈合不良,采用挤压,撑开切口或拆除部分缝线,内置橡皮条或盐水纱布引流,加压包扎,红外线照射切口,通过换药即可使切口愈合。

渗液较多,切口不愈合时,应及时敞开切口,内置庆大霉素盐水纱条引流,每天换药2次,清除深层积液及坏死组织,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待切口干燥,无渗液,肉芽组织新鲜后行二期缝合。

32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分析

32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分析

32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分析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间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因素,及时干预。

方法选取45d 内发生的32例妇产科腹间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病例进行分析,采取间断拆线挤出液体和敞开切口引流,微波治疗。

结果32例腹部手术患者脂肪液化得到了很好的愈合,后期再无大面积脂肪液化病例发生。

结论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不可避免,如果及时发现,处置得当,可早期愈合。

标签:妇产科;脂肪液化;临床分析脂肪液化是患者手术后切口或者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或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的现象,这是影响术后切口愈合的主要危险因素[1]。

它不仅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延长切口愈合时间,同时也会加重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我院2013年4月~5月共开展妇产科腹部手术127例,其中45d内发生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32例,通过回顾性分析现将其产生的原因、诊治方法以及临床经验教训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32例,均为2013年4月5日~5月20日在我院手术室实施手术,年龄19~63岁,平均41岁,妇科手术69例,其中子宫切除类42例,附件手术27例,全部为纵切口,发生脂肪液化21例。

剖宫产手术58例(剖宫产手术横切口35例,纵切口23例),发生脂肪液化11例,其中纵切口6例,横切口5例。

患者合并肥胖15例,贫血12例,糖尿病5例,皮肤炎症2例,妊娠水肿5例,滞产3例,术后咳嗽4例,其余术前体格检查正常。

手术时间均在3h以内,NNIS评分1分的有10例,其余评分为0分。

发生脂肪液化时间在术后3~8d,术中使用器械均为消毒供应中心提供,127例手术均使用过电刀,术中出血量均小于300ml,使用的缝线为新进启用的同一品牌缝线。

1.2临床表现术后第2~3d经管医生换药时发现切口有淡黄色油状渗出物及血性渗出液,切口外观无明显红肿,部分切口有硬结,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不明显,中性分类不高,渗出液涂片镜检见较多脂肪滴,连续2次分泌物培养无细菌生长。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手术适应症主要包括腹部过度脂肪积聚,导致腹部轮廓不美观或腹部皮肤下组织松弛等。

在术前评估中,医生应该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患者的年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过去是否有接受过类似手术。

除了病史,医生还需要进行体格检查,特别是对腹部进行详细触诊以确定腹部脂肪积聚的程度。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手术的整体技术步骤包括局麻、切口放置、脂肪液化、组织抽吸以及切口缝合。

手术应该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

首先,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以减轻患者疼痛感。

然后,在腹部适当位置进行切口放置,一般为在腹部中线下缘或腹部两侧正中线上开一个较小的切口。

接下来,医生使用特定的器械,将液化的脂肪组织在腹部内进行抽吸。

在抽吸脂肪组织的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避免损伤周围组织结构,尤其是深部血管和神经。

最后,医生将切口缝合,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术后并发症。

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包括疼痛、肿胀、淤血和皮肤感染。

为了避免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应注意术后的休息和护理,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用力。

此外,患者还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以缓解疼痛和预防感染等。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手术的预后主要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手术技术、患者的身体情况以及术后的护理等。

如果手术技术得当,患者合理护理,大部分患者术后可以有效改善腹部外观,获得满意的效果。

然而,需要提醒患者的是,手术只是治疗腹部过度脂肪积聚的一种方式,对于维持手术效果,患者需要通过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来保持体重,避免脂肪堆积的再次出现。

总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是一种常见的整形手术,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并在术前评估中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身体状况。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应根据手术要求进行操作,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患者需要合理护理和恢复,以便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分析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分析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分析关键词: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妇产科中图分类号: r71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196-02随着现代生活质量的提高,肥胖病人增加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有增加趋势,不仅给患者及家属在精神、躯体、工作、家庭、经济上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同时也增加了医生的压力和工作量。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25例病例,探讨其原因及防治体会,以期减少脂肪液化的发生。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8年1月一2012年1月,我院妇产科腹部手术3056例,切口脂肪液化25例,发生率为0.82%,全部裂开6例,年龄21—69岁,平均33.2岁,其中23例皮下脂肪厚3—10cm,平均4.8cm。

其中妇科手术1018例,切口脂肪液化9例,发生率为0.88%,全部裂开2例;剖宫产2038例,切口脂肪液化16例,发生率为0.79%,全部裂开5例。

1.2 合并症妇科9例均为子宫全切术后患者,年龄41—69岁,术中使用电刀18例,合并肥胖6例,术后咳嗽5例,瘢痕体质1例,糖尿病2例,重度贫血2例,高血压病1例。

16例剖宫产患者,年龄21—33岁,合并肥胖15例,贫血11例,瘢痕体质5例,妊娠水肿8例,糖尿病3例,术后咳嗽5例,滞产4例。

1.3 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25例患者手术时间均较同类手术延长,其中16例剖宫产患者手术时间延长25一50min,9例妇科手术患者手术时间延长30一60min,25例患者术中出血量均在100—400ml间,无术中大出血情况。

1.4 临床表现25例患者主要表现为术后4—12天切口有淡黄色或淡红色血水样渗出物,内混有少许脂肪滴和坏死组织,外观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切口愈合不良,渗出液涂片镜检见较多脂肪滴,连续3次细菌培养阴性。

2 治疗与转归根据切口渗液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25例切口渗液少,部分愈合不良的患者,予每日换药挤压切口至渗液流出后用热疗仪理疗伤口30min,1次/天,不置引流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蝶形胶布消毒后予局部牵拉固定,加压包扎,平均愈合时间10—14天。

剖宫产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诊治

剖宫产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诊治

21 0 0年 6月
9 5
剖 宫产 手 术 后切 口脂肪 液 化 的 临床 诊 治
罗 玉 萍

要: 目的 : 探讨 剖 宫产 术后切 口脂肪 液化 的原 因及 临床 诊 治。方 法 :07 1 2 0切 5
口脂 肪液化 。在切 1渗 液 处排 除渗 液 , 用碘 伏 纱条覆 盖 , 时给 予红外 线照射 , 或 静脉 点 滴抗 生素 。结 果 : 切 口 合 时间3 2 外 同 口服 产妇 愈 ~ 7 。例 行I 天 1 I 合。 期缝 所有 病例 无 院 内感染 。 结论 : 口脂肪 液化 主要原 因是 产妇 体型 肥 胖、 术过 程 不严谨 、 切 手 身体抵 抗力 下降等 。 因此 , 在剖 宫产 手术过 程 中应精 细操 作 , 一旦发 现 切 口有脂 肪液 化 的情 况应及早 处 理 。 关键 词 : 宫产 ; 剖 脂肪 液化 ; 因 ; 治 原 预 中 图分类 号 : 7 9 R 1. 8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编 号 :0 6 07 (00 1- 05 O 10— 99 2 1 )2 09 一 1 脂肪液 化是 腹部 手术 常见 的并发 症 。切 口脂 肪 液化 , 手术 使 切 口不 能按期 愈 合 , 长住 院 时 间 , 延 加重 经 济 负担 甚 至 合并 二 次 感染 反复发 作形 成窦道 , 久不 愈 , 经 常需 多次 手术 。 院 2 0 年 1 我 07 月一 09 6 2 20 年 月 5例产妇 发 生剖 宫产 术后 切 口脂 肪液 化 , 报道 现
盆 腔脓 肿 1 临床 诊 治体 会 1例
王 花子 ‘ 关 键词 : 盆腔脓 肿 ; 治 体会 诊 中图 分类 号 : 7 1 3 R 1. 3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编 号 :0 60 7 (00 1- 05 0 10- 99 2 1)2 09 —2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分析及防治办法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分析及防治办法

口干燥 , 减少渗液形成 , 促进渗液 的吸收。
( 2 ) 根据 腹部 切 口渗液 情况 区别 采用 不 同 的治疗 方法。① 切 口渗液量较少 , 液化范 围小 、 浅者 , 一般不拆除缝线 , 每天挤压切
口l ~ 2次 , 每次尽量将液 化的液体挤净 ,
化诊 断、 治 疗 方 法 及 预 防措 施 。 方 法 : 近 5年 来 收 治 腹 部 手 术 术 后 切 口 脂 肪 液 化 患者 5 0例 , 对 诊 治 资料 进 行 回顾 性 分 析 。
觉症状 , 切 口出现 黄色渗 液 , 并可见 漂 浮 的脂 肪滴 ; ② 切 口无 红肿 、 硬结 , 无压 痛 , 切 口边缘及 皮下组织无坏死 现象 ; ③渗 出 液镜检可见 大量脂肪滴 , 连续 3次培养无
致 病 菌生 长 。 脂 肪 液 化 的处 理 方 法 : 应 根 据 切 口愈
并发 症 , 延 长 了愈合 时间 , 给 患 者 及 家 属
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肉芽组织 、 新鲜 后 , 再进 行 Ⅱ期缝 合 或用蝶 形 胶 布对 合 创 口, 用 腹带 加 压 包
扎。
切 口脂 肪 液化 的 预 防措 施 : ①合理应
增加 了精 神 I 的 痛苦 和 经 济上 的负 担 。
GHt NEs E c0M M UN{ TY D0 c T0 Rs
沦著 ・ 临床论坛
腹部 手术切 口脂肪液 化的诊治分析及 防治办法
吕雪 松
褐色渗液 , 内混有 脂肪 滴 、 积 血 和 坏 死 组
切 口脂 肪 液 化 的 诊 断 : 一 般 认 为具 有
1 2 1 0 0 0辽 宁 锦 州 市 太 和 区 医院 普 外 科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临床诊治分析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临床诊治分析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临床诊治分析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已明显下降,但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加和高频电刀的不合理使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不断增加。

我院妇产科从2013 年7 月至2015 年10 月共收治了38 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现报告如下:1.资料1.1 一般资料 38 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7-65 岁之间,平均年龄43 岁。

所有患者均为肥胖人群,皮下脂肪厚度4-10cm,平均5.5cm。

术中使用高频电刀28 例,未使用10 例,糖尿病10 例,低蛋白血症6 例,贫血4 例。

1.2 诊断标准患者于术后3-7 天切口出现黄色渗出液,按压切口局部皮下空虚,渗出液内混有脂肪滴、积血及坏死组织,切口表面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

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较多脂肪滴和红细胞,渗出液标本连续3 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1.3 治疗方法1.3.1 一般治疗保持切口干燥,减少渗出液形成,促进渗出液吸收。

针对病因治疗:控制血糖、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局部物理治疗:局部应用电磁热疗,促进血液循环。

1.3.2 根据切口及渗出液情况采取不同处理方法:1.3.2.1 切口渗出液少,液化范围小、浅者,一般不拆除缝线,由切口两边向中央挤压,尽量将渗出液排出,并外敷酒精纱条。

1.3.2.2 切口渗出液较多者,可拆除缝线,必要时清除坏死脂肪组织,用高渗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并置橡皮片引流,待肉芽组织新鲜后用蝶形胶布对合创面或行二期缝合。

1.3.2.3 切口全部发生脂肪液化者,予拆除全部缝线,置硅胶引流管,接负压引流,全层缝合切口。

2.结果38 例患者中,32 例一期愈合,6 例二期愈合,愈合时间为7-15 日,平均为12 天,随访3-6个月没有发现切口裂开或感染。

3.讨论3.1 一般治疗术前术后均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增强营养,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3.2 早期发现对于术后患者,特别是肥胖和使用高频电刀者,术后第3 天开始严密观察切口变化,一旦发现有黄色渗出液后应立即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