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课件

合集下载

脂肪液化专题知识讲座

脂肪液化专题知识讲座

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选择得当,可有效控制感 染、促进愈合,提高预后。
年龄与营养状况
老年患者及营养不良患者抵抗力低 下,愈合能力较差,预后相对不佳 。
其他因素
如合并其他疾病、术后的护理及患 者的依从性等因素,也会影响预后 。
05
病例分享与讨论
经典病例介绍
病例一
患者因“右小腿骨折,右下肢 缩短1cm”入院,经手术切开 复位内固定后,出现脂肪液化
讨论三
经典病例分享的启示,如 何更好地汲取经验教训?
06
学习回顾与展望
学习收获总结
了解了脂肪液化的基本概念和机制 掌握了脂肪液化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
学习了脂肪液化相关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措施
对脂肪液化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有了更深入的认 识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进一步探讨脂肪液化的发生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 寻找更加准确的脂肪液化鉴别诊断指标和标准
部分病人可有发热、白细胞升高 等感染表现。
若脂肪液化发生在术后早期,应 与切口感染相鉴别。
03
脂肪液化的诊断与鉴别
脂肪液化的诊断标准
症状表现
脂肪液化患者通常会出现局部疼痛、肿胀、发热等症状,以 及患处附近淋巴结肿大的现象。
检查诊断
医生会首先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并进行触诊、听诊等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等,可以帮助明确诊断。
脂肪液化与炎症的鉴别
炎症表现
炎症患者通常会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且炎症通常具有明显的局 限性。
鉴别要点
脂肪液化患者通常不会有炎症反应,且液化范围通常较大,触诊时有明显的 波动感。
脂肪液化与肿瘤的鉴别
肿瘤表现
肿瘤患者通常会出现局部肿块、疼痛等症状,且肿瘤生长缓慢,不会出现明显的 液化现象。

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特殊疗法

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特殊疗法

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特殊疗法标签: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特殊疗法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是指腹部手术后切口出现淡黄色油性渗液,无切口感染和其他渗液。

拆除缝线、敞开引流是临床上常用的传统处理方法。

笔者采用放置橡胶引流条的方法治疗切口脂肪液化,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2011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对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患者35例均采用特殊的保守(放置橡胶引流条)治疗方法。

年龄20~72岁,其中胃穿孔8例,剖宫产手术7例,阑尾炎手术5例,直肠癌手术5例,肠梗阻手术4例,附件手术4例,子宫切除手术2例。

下腹旁正中切口24例,上腹旁正中切口8例,麦氏点切口3例。

第一次手术者25例,第二次手术者10例,均为4号丝线缝合皮肤。

合并糖尿病者8例,轻度贫血9例,高血压者5例,中度贫血2例。

腹壁切口脂肪厚度3~5 cm 9例,大于5 cm 26例,最厚者为10 cm。

发现切口渗液时间全部病例均在手术后5~7 d开始渗液。

切口渗液及渗液持续时间,渗液量根据敷料渗透情况估测,见表1。

1.2方法术后应每日查看切口情况,用手指从切口两侧向中央轻轻挤压,查看有无渗液,如有黄色油性液体流出或渗出,应注意切口有无红肿、压痛、硬结等临床表现,并结合体温、血常规以及渗出液细菌培养,判断切口有无感染,在切口渗出液处用小探针轻探切口上下,直至探测到阻挡处,并放置1~2根无菌手套橡皮筋(条),用纱布卷放在切口两侧加压,让渗出液流出,根据纱布渗透情况,来确定更换敷料的频次,每次轻轻活动橡皮筋(条),以防引流不畅,如引流量逐渐减少,可每日向外拔出少许,至渗液量少于1~2 ml时,取出引流条,并每日于切口处放置纱布卷加压利于创面贴紧、愈合。

每日频谱仪照射30 min,1次/d。

渗液较多或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可给予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一般选择手术后9~10 d先拆除未渗液处切口缝线,渗液处缝线于渗液完全停止3~5 d拆除。

2结果35例腹壁切口脂肪液化均愈合出院,无一例实施手术清创缝合或出现继发感染者。

32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分析、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

32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分析、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

32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分析、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防措施,提高对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认识和处理能力,降低其发生率。

方法:①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剖宫产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②针对原因自2012年1月至12月采取术中生理盐水冲洗及放置皮片引流等预防措施。

结果:2012年1月至12月采取预防措施223例剖宫产未再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二次缝合病例。

结论: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关键词】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预防剖宫产术后【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4-0157-02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进行剖宫产术465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32例,发生率为6.88%,给患者及家属增加了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

手术切口愈合情况是医患双方都很关心的问题,因此及早发现和恰当的处理,做好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探讨发生原因,术中采用生理盐水冲洗及放置皮片引流、术后腹部切口红外线理疗等预防措施尤为重要。

现对我院32例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病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切口脂肪液化患者32例,纵切口25例,横切口7例,合并肥胖18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4例,贫血8例,胎膜早破、试产时间较长8例。

1.2临床表现:32例患者均为足月妊娠,年龄17—32岁,多于手术后3~7d腹部切口出现淡黄色或淡褐色渗液,内混有脂肪滴,切口外观无明显红肿,患者亦无自觉症状,但可见愈合不良,渗出物细菌培养均阴性。

32例患者中4例术后体温升高,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不明显,12例患者术后3d出现切口脂肪液化,17例术后5d出现切口脂肪液化,3例患者术后7天出现切口脂肪液化。

妇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ppt课件

妇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ppt课件
定义

伤口裂开,局部淡血性渗出物 及淡黄色水样渗出液,无红、

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分泌
物培养无细菌生长。
临床 表现
➢ 多发生在术后3 ~7 d, 大部分患者 诉切口有较多渗液外, 无其他自觉症 状
➢ 部分患者于常规术后检查时发现敷 料上有黄色渗液, 按压切口皮下有较 多渗液
➢ 切口愈合不良, 皮下组织游离, 渗液 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
➢ 加强全身营养、补充蛋白质,提高机 体免疫力,促进切口愈合。
重视心理安慰,加强心理护理
➢ 负性心理强烈将影响切口愈合。一旦出现
切口渗液,患者及家属往往出现紧张、恐惧、
护 焦虑等负性心理,害怕切口裂开不能愈合、

第2 次缝合疼痛、延长住院时间及增加经 济负担等。
➢ 应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向患者说明切口脂 肪液化原因、治疗护理方法,每次换药时将 切口情况好转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患者和家 属,并介绍同类患者很快愈合不需缝合的例 子,减轻患者心理压力,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 性,积极配合治疗。
➢ 切口无红肿及压痛, 切口边缘及皮 下组织无坏死现象。
➢ 渗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
➢ 伤口渗液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
病理 生理
目前无统一结论。
但在肥胖患者尤其是腹壁脂肪 厚的切口中较多见
脂肪组织血液循环受破坏,脂肪 组织在各种机械刺激下易氧化 分解,可能是发生切口脂肪液化 的主要机制。
病因 (一)
治疗 (二)
切口光疗--改善脂肪组织血供 和液化脂肪及渗液的吸收
灯距30~40cm ,每次30 分钟,每日 两次,至切口愈合时止
➢ 促进大量的毛细血管增生
➢ 局部组织温度升高,血管扩张,组织营 养增加,代谢加快

脂肪液化

脂肪液化
发生液化 。同时,术中常用的消毒药物如碘酒、酒精也可能引起切口脂
有 肪液学化者认为,当局部温度大于45~50℃时,就可以引起机体组织 细胞变性,大于60℃时,就可以引起组织坏死,而电刀产生局部 温度可高达200~1 000℃,大大增加了切口脂肪液化的可能。
高 关频闭电切刀口的时使用因使错组位织缝烧合伤或或凝留固有变死性腔,同、时打高结温过致松使脂或肪过组紧织, 内 可毛以细导血致管脂因肪热凝组固织作问用留而栓有塞间,隙是,导皮致切下口组脂织肪血液供化的障主碍要或因 素 造。成脂肪组织切割伤,均易导致脂肪液化
1、手术中尽量锐性切开脂肪.少使用电刀的电 凝功能。
2、 操作尽量轻柔,避免脂肪挫 伤。
3、 肥胖病人使用橡皮引流条置于脂肪层,2天后 拔除能减少脂肪液化 的。
4、 脂肪层不要缝合太密,避免血循环差
切口有大量渗出液,皮下组织游离,全层均不愈合的患者,拆 除全部缝线并充分引流。每日换药1-2次至渗液减少。待肉芽组 织新鲜后行二期缝合。
特定电磁波治疗仪对脂肪液化切口进行外照射
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如拆针数多或渗液较多有感染倾向者改 为静脉滴注抗生素
术前蛋白低的可酌情输入清蛋白,术后食欲差、营养摄入不足 者可静滴氨基酸、脂肪乳等营养药物。
药治疗等
综合治疗法发现手术切口处脂肪液化时,立即拆除1~ 2针 缝线,消毒切口后,用手挤出液化脂肪组织,用干纱布吸 干水分,将贝复剂喷至切口皮下组织,作用3min。用50% 葡萄糖浸湿的纱布条填塞裂口,每天2次换药,待渗液减少 后,隔日换药,直至新生肉芽组织生成后用切蝶型胶布拉 闭切口至愈合。
当切口有大量渗液、全层均不愈合、皮下组织游离时,拆 除全部缝线,用上述方法治疗至肉芽组织新鲜无渗液后行 二期缝合。患者均13服抗生素预防感染。此法采取早期挤 压排液处理脂肪液化的切口,排尽积液,减小死腔,促进 组织愈合。

剖腹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

剖腹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

剖腹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剖腹产已成为在某些情况下行妊娠手术的常见方式。

然而,与自然分娩相比,剖腹产术后需要更长时间的康复。

其中之一是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剖腹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信息。

1.剖腹产手术对腹部产生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剖腹产手术对腹部的影响。

剖腹产手术需要从腹部正中央切开,以使医生进入子宫。

这种手术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腹部的结构。

剖腹产术后,病人需要在腹部接受切口缝合。

这些缝合通常需要几周的时间才能完全恢复,并且需要避免剧烈运动和勉强抬重物体,以避免疤痕破裂。

然而,即使遵循了医生的建议,仍然可能会出现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现象。

2.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是什么?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是指由于剖腹产手术,腹部切口周围的皮下组织受损,从而在这些组织中形成了液体积聚。

这种状况通常发生在腹部切口过程中,因为医生需要使用针管来吸出积聚在切口附近的血液和组织液。

这些液体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被吸收,但是,如果它们过量积聚或不被及时吸出,就会导致切口周围的脂肪组织液化。

3.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症状和治疗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症状包括疼痛、肿胀、红斑和流脓。

一些轻微的液体积聚可能不会引起任何症状,但是过多的液体会导致切口周围的组织膨胀并进一步慢慢压迫神经和血管,这会导致明显不适。

处理这种情况的方法取决于患者的症状和液体积聚的大小。

一些轻微的情况可以通过限制活动并使用热敷来自行消退。

但是,在严重情况下,医生可能会选择使用穿刺技术或手术来减轻症状。

通过穿刺,医生会使用一根细长而尖的针来穿过皮肤和脂肪层,将液体抽出。

如果情况严重,医生可能会选择重新打开切口,将液体完全排出。

4.如何防止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为了减少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风险,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1)术后恢复期间应严格遵守医生的建议,减少运动并避免举重。

(2)保持切口周围的清洁和干燥,以防止感染。

大黄芒硝外敷治疗妇科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PPT课件

大黄芒硝外敷治疗妇科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PPT课件
5、缝合技术欠佳。缝合脂肪层时有残留死腔,渗出液不 能很好引流,炎症介质作用于脂肪组织,发生液化。缝合
时脂肪层对合欠佳、脂肪挫伤以及缝合过紧均影响切口脂
肪组织血液循环,引起无菌性坏死。
10
01
影响术后脂肪液化的原因
6、自身愈合能力低下。如营养不良、慢性贫血、低蛋白 血症、妊娠水肿、糖尿病等患者,由于体内缺乏必需氨基
1、肥胖。皮下脂肪超过2.5 cm以上者,切口脂肪液化的 发生率明显增加,肥胖患者皮下脂肪层血液循环较差,手
术切开后使血液供应障碍加剧,渗出多,脂肪发生变性坏
死,导致液化。
④熊英,朱慧娟,大黄、芒硝外敷促进妇科腹部切口愈合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当代护 士(下旬刊),2017.10.73-74 ⑤彭开勤,切口愈合的影响因素【J】临床外科杂志,2012.15(9).588-589
影响切口愈合,且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增高,抑制白细胞
的吞噬能力,从而降低机体抗感染愈合能力,造成切口愈 合不大黄性寒、味苦,功能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外用
有活血解毒的功能⑥。芒硝味咸苦,咸能软坚,苦能泻 热,外用能清热解毒、消除肿块、促进炎症消散⑦。认 为伤口脂肪液化是因谈凝血瘀、邪毒外蕴而致。大黄芒 硝混合外敷可以改善循环,收敛脂肪渗液,预防感染,
起到消肿消炎、止血祛瘀、抑制炎症递质释放、减轻疼
痛的作用。
⑥黄娟、张庆莲,皮凤娟等,大黄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 分析,2014.14(3):282-284 ⑦张治东,浅谈芒硝在中医外科疾病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5(24):28713 288
使用方法
术后48h将大黄200g、芒硝100g干燥粉碎后混 合均匀装入高温消毒双层纱布缝制的药袋内(布袋 宽度为8cm-10cm,长度与切口的长度相当),将药

手术部位脂肪液化和感染防控策略护理课件

手术部位脂肪液化和感染防控策略护理课件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患者保 持良好的心态。
护理过程中的沟通与协作
医护沟通
医护人员之间应保持良好的沟通,密切协作,确保患者的护理工作 得到有效执行。
家属沟通
与患者家属保持沟通,及时告知患者的病情和护理情况,争取家属 的理解和配合。
患者沟通
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见,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提高护理效果。
术中操作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
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技术, 防止感染。
规范操作
手术操作应规范,避免不必要的 损伤和出血,保持手术野的清晰
和干燥。
止血彻底
术中应彻底止血,防止血肿形成, 降低脂肪液化的发生率。
术后护理
定期换药
术后定期换药,保持手术部位的清洁和干燥。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 时处理。
避免人员间的交叉感染
03
手术人员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人员间的交叉感染,如咳嗽、
打喷嚏时应用纸巾捂住口鼻,并保持社交距离。
05
护理措施
术后护理要点
伤口观察
密切观察手术部位的伤口情况, 包括是否有渗血、渗液、红肿 等症状,以及是否有脂肪液化 的迹象。
保持清洁
定期为患者更换敷料,保持手 术部位的清洁,防止感染。
脂肪液化的临床表现
症状
手术部位出现黄色或淡红色渗出物,可伴有或不伴有发热、疼痛等症状。
体征
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出物量及性状可提示脂肪液化程度。
脂肪液化对手术的影响
01
02
03
延长恢复时间
脂肪液化导致切口愈合不 良,需进行换药、引流等 处理,延长了术后恢复时 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后腹部切口 脂肪液化
PPT学习交流
1
目录
1.诊断标准; 2.高危因素; 3.治疗; 4.预防; 5.小结; 6.换药常用药品及常见伤口处理
PPT学习交流
2
1.诊断标准
1、术后5—7d,切口渗液,临床无明显炎 症反应;
2、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 中见脂肪滴
3、切口无红肿热痛,切缘及皮下组织无 坏死征象;
18
5.小结
随着生活条件改善,肥胖人群逐年增加,尤其电 刀的广泛应用,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病例 呈上升趋势;如何正确处理外科伤口,直接影 响伤口愈合,处理不当可继发感染,延长病人 的住院时间,因此,正确处理伤口就显得尤为 重要。
酒精 • 碘酒 • 盐水 • 油剂纱布(凡士林纱布、鱼肝油纱布) • 3%双氧水 • 1%~2%苯氧乙醇溶液 • 碘仿纱条 • 其它
PPT学习交流
20
碘伏
• 碘伏是碘的水溶液与表面活性剂相结合的产物,可 使碘在水中的溶解度加大,能杀灭细菌、芽胞、病 毒,不易沉淀在皮肤上,容易洗去,因此对皮肤刺 激性小,对金属器械腐蚀性也低。
• 对油腻的创口或者皮脂腺发达的部位无效或者效果 不好
PPT学习交流
21
酒精
酒精能够脱脂,能够更好的固定细菌的蛋白,在皮 脂腺丰富的地方更具穿透力,因为有一定的刺激性。 酒精对伤口的愈合不利。开放性创口换药时最好不 要让酒精渗入伤口。
8
组织排异
各种缝线、引流管等异物,可发生组织排异反应,
。 刺激局部组织引起无菌炎症液化渗出
PPT学习交流
9
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症等患者,因代 谢功能紊乱,脂肪组织营养障碍,也极 易发生术后脂肪液化。
PPT学习交流
10
营养不良
由于体内必需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致 细胞营养障碍,进而发生脂肪细胞坏死分解,脂肪 释放、液化。
PPT学习交流
23
盐水
• 生理盐水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冲洗和湿化,一个面积 广泛的创口或者合并不平整的创口,希望冲洗能够 去处一些杂质和感染物。
• 3%~10%高渗盐水具有较强脱水作用,用于肉芽水肿 明显的创面。目的是创口局部肿胀未愈,而能够达 到局部脱水作用。
PPT学习交流
17
4.预防
➢肥胖病人:术后切口红外线照射,勤换敷料; ➢规范电刀的应用:尽量缩短使用电刀时间; ➢术中彻底止血,对合良好,不留死腔; ➢避免过多的挤压和钳夹,减少切口暴露; ➢营养差者:补液支持,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
➢使用组织刺激性小,防止排异反应发生; 术前治疗原发病。
PPT学习交流
PPT学习交流
15
红外线照射
原理: 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的波长为0.76 ~ 400μm的电磁波,它被人体吸收后转化为热能, 可以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带走病理 产物,使炎症得以消散,还可以使细胞吞噬能力 加强,局部组织代谢旺盛和肌张力降低。 适应症:红外线照射主要适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炎症, 如神经炎、肌炎、纤维组织炎、腱鞘炎、关节炎 及慢性支气管炎、肝炎、胃炎。另外,软组织发 生扭挫伤、局部组织淤血时,应用红外线照射可 使血流、淋巴流加速,从而化淤消肿。
PPT学习交流
22
碘酒
• 杀菌作用强,并能杀死芽胞、真菌、病毒及原虫。用 于皮肤消毒及局部消肿。
• 一般皮肤消毒:用2%碘酒。 手术区皮肤消毒:先用 3%~5%碘酒消毒,再用75%酒精脱碘。
• 碘酒内含有乙醇,对皮肤表面的细菌有杀灭作用,但 涂抹在伤口上,可损伤伤面上的组织细胞,降低局部 对细菌的反应能力。因此,碘酒不宜直接涂抹伤口。
PPT学习交流
11
3.治疗
• 一般处理: • 渗液较少时:局部拆除1~2针缝线,内置盐水纱布
条以利引流
• 渗液较多时:拆除缝线充分引流,加强换药,二次 缝合切口
• 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 • 辅助红外线照射、TDP辐照射等
PPT学习交流
12
特殊处理
1.高渗盐水冲洗腔隙,并用高渗盐水和贝 复剂纱条填入引流。
PPT学习交流
6
机械刺激
在钳夹、挤压、结扎、电凝、止血等 刺激及切口暴露时间长,极易引起脂肪 组织发生氧化分解反应,致无菌性坏死、 液化。
PPT学习交流
7
残留死腔
缝合脂肪层时有残留死腔,渗出积液无法得到良 好引流,积聚于皮下,使局部肿胀、血循障碍及炎 症介质作用,使脂肪细胞破坏,产生液化。
PPT学习交流
4、渗液涂片:大量脂肪滴;细菌培养 (-) > 3次
PPT学习交流
3
2.高危因素
➢体形肥胖 ➢高频电刀 ➢机械刺激 ➢残留死腔
代谢性疾病 组织排异 营养不良
PPT学习交流
4
体型肥胖
肥胖病人肥厚脂肪组织血运较差,皮下脂 肪切开破坏局部血运循环
PPT学习交流
5
高频电刀
电刀产生高温,引起脂肪细胞热损伤, 发生脱水,同时毛细血管热凝固栓塞, 致术后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渗液。
2.用生理盐水纱布条清洗液化坏死脂肪组 织,根据切口的大小把经过高压消毒的 食用精制白砂糖适量填塞入敝开切口内, 用75%酒精消毒切口皮肤,然后复盖纱 布块及敷料固定。
PPT学习交流
13
贝复剂纱条
贝复剂成分是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 胞生长因子,对来源于中胚层和外胚层 的细胞(如上皮细胞、真皮细胞、成纤 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促进修复 和再生的作用。所以具有促进毛细血管 再生、加快肉芽组织生长和组织修复的 作用,能使脂肪液化区局部血运改善, 且瘢痕反应轻,使切口较美观。
PPT学习交流
16
TDP
一种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简称TDP。主要部件是辐射器, 其中有一块涂有33种元素的金属辐射板,在热、电的 作用下,能辐射出一种与生物体辐射波波长相近的特 定电磁波。这种电磁波作用于局部,可调整、改善人 体机能,起到消炎,改善微循环,增强局部新陈代谢 之作用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PPT学习交流
14
精制白砂糖
• 干燥脱水作用,细菌失水后菌体蛋白即发生变性,致 细菌停止生长而死亡。
• 破坏细菌的原生质膜,吸收其水分使菌体内蛋白变性 代谢障碍致细菌死亡,可预防切口细菌感染。
• 白糖有营养作用,使脂肪液化区局部血运改善,促使 毛细血管再生。
• 切口干燥,加速肉芽组织增生和组织修复,减少脂肪 液化的扩展,为进行Ⅱ期缝合创造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