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论文冯玉祥

合集下载

冯玉祥研究综述_钟海涛

冯玉祥研究综述_钟海涛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apital N ormal University 2003年增刊(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专辑 史苑捃拾冯玉祥研究综述钟海涛(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系,北京 100089) 摘 要: 本文试图对大陆、港台及国外方面有关冯玉祥的研究成果作一概要性总结和介绍,并进行分析,力图找出这一研究领域中仍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有待加强之处,冀图将冯玉祥研究推向深入、推上新的台阶。

关键词: 冯玉祥;近代军事;西北军;民国政治中图分类号:K 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3)增刊-0146-08收稿日期:2003-00-0作者简介:钟海涛(1979-),男,湖南平江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2001级硕士研究生。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有着曲折传奇经历的爱国民主将领,冯玉祥曾经扮演过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其所起的历史作用不容忽视。

从大陆的研究状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冯玉祥的研究工作有了长足进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止,大陆已出版各类著作2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40篇左右,可谓硕果累累;港澳台方面,研究则相对薄弱,这主要与政治气候及意识形态的差异有关。

据笔者所见,仅有各类著作8部,论文10余篇,其中以简又文的《冯玉祥传》(上下册)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是研究冯玉祥不可多得的专著;值得一提的是:国外从五六十年代起,即有研究冯玉祥的论著陆续发表。

如原苏联人维・马・普林马科夫(此人曾担任冯部顾问)的《冯玉祥与国民军———一个志愿兵札记1925-1926年》、美国学者薛立顿(James E sheridan )在1966年撰写的《冯玉祥的一生》、日本学者布施胜治的《支那国民革命与冯玉祥》等等,数量虽不多,却较有份量。

但总的说来,这一研究工作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系统的进行。

为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对冯玉祥研究的主要成果作一综述。

勇敢面对困难纪念冯玉祥抗日战争贡献

勇敢面对困难纪念冯玉祥抗日战争贡献

勇敢面对困难纪念冯玉祥抗日战争贡献勇敢面对困难——纪念冯玉祥抗日战争贡献冯玉祥,中国军事家和政治家,被誉为“西北开拓者”,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纪念冯玉祥为抗日事业所付出的努力,是对中国反抗侵略的历史回顾,也是激励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的重要力量。

一、冯玉祥的背景和早年经历冯玉祥于1882年生于中国河北省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在贫困和困难的环境中长大,冯玉祥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通过考试进入北洋军校,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二、冯玉祥的抗日战争贡献冯玉祥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解放事业。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动加入了抗日阵营,并投身于中国的反侵略斗争中。

他领导着部队,参与了多次抗战,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

1. 徐州会战:冯玉祥在此次战役中指挥部队勇猛作战,奋力抵抗日军,为抗日事业贡献了巨大力量。

2. 平型关大捷:冯玉祥在此次战役中与日军进行了惨烈的战斗,最终夺取了平型关,彻底击溃了日军进攻。

3. 清乌山战役:冯玉祥指挥部队与日军展开激战,最终顽强地抵抗住了敌人的进攻,维护了华北地区的安全。

三、冯玉祥的战略智慧冯玉祥在抗日战争期间展现出了卓越的战略智慧和领导才能。

他通过巧妙的战术布局和军事指挥,有效地对抗着日军的入侵,并赢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他善于运用兵力,发挥部队的优势,打击敌人的薄弱环节,以小搏大,取得了战略上的重要胜利。

四、冯玉祥的坚定信念和其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冯玉祥坚信中国抗日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是保卫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的斗争。

他对抗日战争的坚定信念激励着他不畏困难,勇往直前。

冯玉祥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也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怕困难和挑战,坚定地投身于反侵略的斗争中。

总结:冯玉祥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英勇将领,他的抗战贡献为中国的反侵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勇敢和智慧,在中国历史中发出了璀璨的光芒。

纪念冯玉祥,我们要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继续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尊严奋斗。

只有以冯玉祥为榜样,才能迎来一个更加繁荣和幸福的中国。

以冯玉祥为例看第二次直奉战争前直系内部的矛盾和分裂

以冯玉祥为例看第二次直奉战争前直系内部的矛盾和分裂

以冯玉祥为例看第二次直奉战争前直系内部的矛盾和分裂作者:肖倩倩来源:《卷宗》2018年第02期摘要:冯玉祥是直系军阀内部的重要将领之一。

随着第一次直奉大战中直系的胜利,直系内部人员的矛盾与分裂也渐渐显现出来。

在不同的利益驱使下,冯与直系的矛盾日益加深,并最终与王承斌、齐燮元结成直系内部的反直三角同盟,造成直系内部的分裂。

冯玉祥与直系的矛盾冲突,是当时直系内部矛盾和分裂的一个缩影,是第二次直奉大战中直系失败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直系内部;矛盾;冯玉祥;失败在第一次直奉战争直系胜利后,直系首领吴佩孚为达到武力统一全国、掌握最高军事权力的目的,开始不断排挤、压制其他直系军事将领。

直系内部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断产生矛盾和分裂。

笔者以冯玉祥这位直系的重要将领为例,介绍第二次直奉战争前直系内部的矛盾和分裂。

1 吴佩孚的武力统一政策引起冯玉祥的不满第一次直奉战争直系胜利后,吴佩孚如日中天,更是想用武力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在曹锟贿选成功后,吴佩孚自认为直系在军政两方实力较为雄厚,更是处心积虑的想进行武力统一,为此做了不少准备。

此时他掌控着黄河流域,并以此为根据地,自任直鲁豫巡阅使,更想把势力扩展到长江地区。

为此,他“指使萧耀南占据湖北,齐燮元占据苏皖赣,孙传芳占据福建,更唆使川黔军攻掠四川,勾结陈炯明、沈鸿英牵制广东,驻兵山海关、喜峰口以阻御奉军。

”[1]这一系列穷兵黩武的措施引起了各地军阀首领包括冯玉祥在内的不满和害怕。

2 吴佩孚排挤压制冯玉祥加剧了冯吴矛盾第一次直奉大战的胜利与冯玉祥拥吴反张有很大关系,冯的功劳甚大,因而被任命为河南督军,但同时吴也把宝德全任命为河南的督办,并安插很多人分任重要职务,目的就在于压制冯玉祥。

连冯玉祥自己都说:“那时他打退了张作霖,自以为再无内顾之忧,便专心致志要对付几个不肯随便附和他的人。

胡笠僧、孙岳和我都变成了他心中之刺、眼中之钉”[1]。

在冯玉祥刚到任河南督军未久,吴佩孚便命令冯玉祥,想让其为他筹得80万元的经费,并且以后每月还要负担20万元。

冯玉祥将军的重庆岁月

冯玉祥将军的重庆岁月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倒戈将军 冯玉祥

倒戈将军 冯玉祥

倒戈将军冯玉祥冯玉祥(1882.11.6—1948.9.1),中华民国高级将领,西北系军阀首领。

谱名基善,表字焕章。

原籍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夏阁镇竹柯村,生于直隶保定府(今河北省保定市)。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陆军上将,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军衔。

一生八次倒戈,被称为“倒戈将军”。

冯玉祥自幼在直隶保定长大,少时家贫,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入保定五营当兵,1902年改投武卫右军,历任哨长、队官、管带等职。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参与发动滦州起义,失败后被革职,递解保定,1914年7月冯玉祥任陆军第7师第14旅旅长,率部在河南、陕西一带参加镇压白朗起义军。

1921年10月10日晋加陆军上将衔。

1921年率部入陕,8月任师长,不久署理陕西督军。

次年出兵河南参加第一次直奉大战。

5月任河南督军,10月任陆军检阅使。

1922年12月31日授予陆军上将。

1923年5月兼任西北边防督办。

1923年11月14日授将军府上将军,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任直方第三军总司令,出古北口作战,中途回师,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军阀政府,驱逐清帝溥仪出宫。

将所部改编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

1926年3月赴苏联考察,同年9月回绥远五原(今属内蒙古),为配合国民革命军北伐,组织国民军联军,就任总司令。

率部出击甘、宁、陕,11月解西安之围。

1927年3月出潼关进入河南,4月冯玉祥所部被武汉国民政府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任总司令。

1927年10月击败直鲁联军,取得第一次兰封战役胜利。

1927年11月再次击败直鲁联军、取得第二次兰封战役胜利。

1928年10月去南京任行政院副院长兼军政部部长,次年辞职北上,被南京政府明令通缉。

1930年3月与阎锡山组成讨蒋联军,任陆海空军副总司令。

中原大战失败后隐居山西汾阳峪,后隐居泰山。

1933年5月与旧部方振武、吉鸿昌等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

1935年4月被授予陆军一级上将,12月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

冯玉祥的主要事迹

冯玉祥的主要事迹

冯玉祥的主要事迹冯玉祥,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北军阀首领、爱国民主人士。

有基督将军、爱国将军、倒戈将军、布衣将军称号。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冯玉祥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冯玉祥人物生平1.参加革命冯玉祥原籍安徽巢湖,自幼在直隶保定长大。

1910年,冯被任命为陆军第20镇(师)第80标第三营管带(营长)。

1911年(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参与发动滦州起义,失败后被革职法办,递解保定。

1914年7月,冯玉祥任陆军第7师第14旅旅长,率部在河南、陕西一带参加镇压白朗起义军。

9月任陆军第16混成旅旅长。

1915年奉令率部入川与护国军作战,暗中与蔡锷联络,于次年3月议和停战。

1917年4月被免去第16混成旅旅长职。

7月率旧部参加讨伐张勋辫子军有功,复任第16混成旅旅长。

11月,孙中山举起护法大旗,段祺瑞派冯玉祥所部第16混成旅开往福建,与孙中山麾下的护法军作战。

冯玉祥深明大义,公开通电全国,主张罢兵息争,南北议和。

在通电里,他批评了段祺瑞“不与外人较雌雄,只与同胞争胜负”的反动主张,受到全军将士的拥护。

1918年6月底,冯玉祥率部进驻湖南常德,被撤销免职处分,11月任湘西镇守使。

1921年率部入陕,8月任陆军第11师师长,从属直系军阀,率其部队入陕西,在陕西督军阎相文自杀之后,接任陕西督军,并以此地为地盘扩充,受到苏联大力支持壮大,其军队因此被称为“西北军”。

1921年10月10日晋加陆军上将衔。

1922年夏第一次直奉战争中,率部出陕援直,击败河南督军赵倜部,5月调任河南督军。

因受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排挤,10月被派为陆军检阅使,率所部驻防北京南苑,抓紧练兵。

12月31日授予陆军上将。

1923年曹锟、吴佩孚控制北洋政府后,冯玉祥在孙中山推动下,决心寻机推倒曹、吴军阀统治。

1923年任河南省政府主席;5月兼任西北边防督办。

11月14日授将军府上将军。

2.北京政变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任直方第三军总司令,趁直、奉两军在石门寨、山海关等地激战,接受张学良50万银元的贿赂,率军返回北京,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总统曹锟,推翻直系曹锟政府,驱逐清帝溥仪出宫。

议论文论点论据

议论文论点论据
郁达夫《诗人的穷困》
在温室里培养出来的东西,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在最艰苦的情形之下奋斗着,绝不作“苟全”之梦。
郑振铎《最后一课》
困难不仅可以磨炼我们意志,还可以锻炼我们的身体。
谢觉哉《青年人怎样锻炼自己》
困难出英雄。
徐特立《纪念五四对青年的希望》
(2)事实论据
毛泽东的节俭生活
电视纪录片《毛泽东》有这样一个镜头,毛泽东的保健医生拿起一条毛泽东生前用的毛巾毯,上面满是补钉。他说他曾多次劝主旗帜换条新的,都被拒绝了。这是毛泽东真实生活的写照。毛泽东在延安时穿的一套旧军装洗得发白,补钉就有16块。他的一双旧拖鞋,鞋底都出了洞,鞋帮绽了线,缝补好继续穿。
铁是愈锤炼愈坚韧的。
闻一多《从宗教论中西风格》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
不有百炼火,熟知寸金精?
唐?孟郊《古意赠梁肃补阙》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世上何尝有天生的勇者,都是锻炼成的。
茅盾《蚀?追求》
古人成大业者,皆自忧患始。
1932年10月,他从山东泰山到张家口,找他的老部下佟麟阁(佟当时任察哈尔省警务处长兼张家口公安局长),商讨组织抗日同盟军的问题。因为冯突然而至,佟夫人未作准备,问如何接待冯玉祥。佟麟阁说:“还是老样小米面窝窝头,外加大萝卜咸菜招待他。”冯玉祥吃得很香。夸奖佟麟阁说:“你不愧是我的好部下,做了大官还没丢农民的本色。
量入以为出。
《礼记?王制》
居丰能俭,在富能贫。
《晋书?陆云疏》
人们不理解,节俭是一笔多么大的收入。

【doc】冯玉祥与五卅运动

【doc】冯玉祥与五卅运动

冯玉祥与五卅运动第4期NO.4宜宾学院JournalofYibinUniversityApril.20085冯玉祥与五卅运动杨永明(宜宾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四川宜宾644OOO)摘要::在五卅运动中,冯玉祥始终站在民众一边,揭露并谴责英帝国主义的暴虐行径,坚持抵抗强权,维护国权,以实际行动支持爱国运动;也正是通过五卅运动,冯玉祥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所认识,为其日后参加国民革命作好了准备.关键词:冯玉祥;五卅运动;沪案;基督教中图分类号:K26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365(2008)04—0005—04 1925年5月30日下午3时3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英国巡捕爱活生下令向在南京路上演讲的学生和群众开枪,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因其发生在上海,故又称沪案.为声援沪案而起的全国性运动便是五卅运动.冯玉祥作为国民军的总司令,对五卅运动的态度及其在运动中的表现,对于五卅运动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史学界对其论述似较简略q),本文拟对此作一申论.五卅惨案发生前,冯玉祥任西北边防督办,正致力于西北地区的开发建设和军队训练.当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张家13,冯玉祥异常愤激,悲愤莫名.当时冯玉祥的军事顾问普里马科夫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根据冯玉祥的指示,国民军为死难者服丧二周,官兵们在广场上宣誓,在国家没有报仇雪恨之前,他们决不脱去丧服.在张家13的一些狭窄的街道上,每个十字路13都举行了群众集会.学生和国民党的宣传员在集会上发表了演说,收效很大."¨J《∞,冯玉祥还"要求把死难者的灵柩送往全国各地,停放在各城市的广场上,以便唤起全国人民去进行反对外国帝国主义者的斗争"…㈣).不仅如此,冯玉祥还与当时国内的实力派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函电交驰,磋商往返,对沪案表示一致意见. 6月9日冯玉祥与国民军将领马福祥,岳维峻,杨增新,孙岳,张之江,李鸣钟等共同致电北京政府段祺瑞执政,对英帝国主义者用机枪扫射学生,工人这种灭绝人性的行为进行了严厉谴责, "务请据理力争,坚持到底",表示"万一仍有不测,玉祥等为公理,为人道,为国脉,为民命,誓当枕戈待旦,为政府作后盾,为国民平积愤.肝胆淦地,在所不辞"o@)(6.qii第版'为此,冯玉祥特别注意用五卅惨案教育士兵,用以激发士兵们报仇雪恨的思想.6月8日晚,冯玉祥在与卫队旅连长以上军官讲话时讲到五卅惨案,他就这样说:"此次上海学生,被外国人用乱枪打死,直视中国人牛马之不如,我们应誓雪此耻.对于兵士,尤要将此事讲清楚,说明白,则知耻近乎勇,诚为练兵之一绝好机会."【2】(事实上,冯玉祥早就在国民军中进行国耻教育了,他要求士兵早起晚睡都要唱国歌,吃饭时唱吃饭歌,行路时唱国耻歌,宿营时看国耻地图,务使广大士兵"13里唱的,眼里看的,心里想的,脑筋里印的,都是纪念国耻".③刖第4版'毫无疑问,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士兵的爱国心.五卅惨案发生后, 冯玉祥更是以此为契机,激励士卒,发愤自强.他要求全军做到以下三事:"一,全军皆臂缠黑纱;二,全军各部队皆天天下半旗; 三,全军各官长每日至少二次,为部属或民众讲演,俾人人明嘹, 敌忾同仇."③'月∞第版'他在与高级教练所的学员讲话时还以古人夫差,勾践复仇的故事来激励士气.他说:"昔夫差复仇,立人于庭;勾践复仇,卧薪尝胆,古人仅雪一人之耻,尤复如斯,况今强英肆虐,到处屠杀,亡国灭种,迫在旦夕.吾人对此四万万同胞之公仇,又将如何?吾深望诸君,每早高声疾呼'某某,尔忘英人之杀尔同胞乎'三声,以资警惕也."""冯玉祥不仅要求广大士兵明嘹五卅惨案之耻而立志复仇,而且要求全国同胞都要明嘹五卅惨案之耻而共同奋斗.6月11日冯玉祥在张家13各校师生声援五卅惨案的大会上发表演说时指出:"上海流血惨案,是全国之事,是四万万同胞之事,非学生一人一家之事",要求师生们"要将此事普遍宣传,以唤起民众,共同奋斗,是为至要",因为"中国市井乡愚,贪功图利之人与之讲爱国运动,则掩耳不听;与之言亡国惨案,则毫不动心.所以然者,民智未开,不知国家已到万分危险之地步也".可见在此情况下借宣传之力以唤起民众共同奋斗就显得异常重要,况且冯玉祥认为"现在中国所恃者,就是天良未丧之学生",因此广大学生更不应放弃自己的神圣职责.冯玉祥在此一方面看到了唤起民众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他又对下层百姓持有本能的偏见.他甚至明确提出对那些没有知识的民众,不能讲提倡民气,因为害怕他们盲目排外."致蹈庚子年义和团之覆辙也"【2J(.冯玉祥反复强调,援助收稿日期:2008—03—04作者简介:杨永明(1968一),男,四川通江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6宜宾学院2008年4期沪案要有精当办法,要确定范围,严守秩序.他在复北京学生会电中就这样指出:"为今之计,交涉尚次,止杀为先,恤死固要,求生尤急.现正筹商办法,仍望诸君力持镇静,以沈毅坚忍之力,收正当抗争之效."】(翻所谓正当抗争,也就是说要限定范围,不作轨外行动.所谓限定范围,在冯玉祥看来,既然杀人者为英国巡捕,那么就只能"单独对英罢工,与英经济绝交,不可同时牵及他国,尤不可盲目排斥一切外人",C2J(85)相反对于法,俄,美,德等国,则应"加意联络".C2J(8o)为实力援助上海罢工工人,冯玉祥组织成立了西北国民外交后援会,一面通过游行,演讲等各种办法广为宣传沪案,务使人人了解而激起爱国保家之心;一面又四出募捐对上海罢工工人进行经济援助,先汇现款五千元到沪④'月第.6月13日,"冯军官佐又合捐洋一万.冯个人捐洋一万,共二万元,派顾问彭程万携款送沪,援助工人,并代表慰问死伤者"②(月第.6月24日,随着端午节的临近,冯玉祥又下令说"现在国难当前, 国民应含悲茹痛,如丧考妣,一概不准过节",意欲将糜费节省下来援助罢工工人.此外冯玉祥还拟在西北筹办大型工厂以安置上海因罢工而失业的工人,计划将上海遭到外国侵略者破坏的学校迁到西北去办.总之,由于冯玉祥援助五卅惨案的鲜明态度和实际举措,使得声援沪案的爱国运动在国民军辖区内非但没有受到国民军的压制,反而因得到国民军的支持而如火如茶地开展起来.比如, 冯玉祥通电全军6月30日为被英人惨杀同胞开追悼会,驻京的国民军总司令鹿钟麟遵令而行,是日将官兵集合于总司令部东大院,先向国旗行礼,次向被杀同胞致祭,后由鹿钟麟讲话.我们从鹿钟麟与士兵下面的一段对话中也可以看出国民军对五卅惨案的态度:鹿问:何谓军人的责任?兵皆日:是保国卫民的.鹿问:国民为什么遭这等的惨杀?兵皆日:因为是军人不尽责任,时常自杀所致.鹿问:作这等军人,抚心自问,有愧无愧?(言至此,官兵痛哭之声,震动天地.)鹿问:官兵即如此愤慨,应如何为惨死者雪恨?官兵皆日:愿以死为之复仇,尊重世界公理,提高世界人格,以兵力强制英人,归于人道.鹿又问:向国旗行礼是什么意思?兵皆日:趁国未亡,还可行礼,至国亡之后,再想与国旗行礼,已不能了.鹿问:大家既能明白这等意思,我们应如何准备?兵皆日:牺牲一条命,与那强暴行为的拼一拼.鹿叉问:应如何对待友邦人士?兵皆日:专对敌人,其不参与战事者,一律按约法,竭力保护其生命财产.②'第版)一五卅惨案发生后,冯玉祥一面通电声援沪案,对英帝国主义滥杀无辜的行为进行谴责,批驳了英帝国主义者把五卅运动诬蔑为"赤化","排外","暴动",他说:"工人为求不虐待而罢工,不得谓之赤化,学生为工人的苦痛而演讲,不得谓为之(排外);又为要求放人而到巡捕房,徒手相请,更说不上暴动."6月日4删要求政府据理力争,希望英国认罪悔过;一面又向国人表明心迹,说自己不为地盘,不为权利,惟为民众谋利益,"内争决不堕入漩涡.但外人惨杀同胞,是不能不过问也"J(.那么冯玉祥意欲怎样过问外人残杀同胞这件事呢?当伦敦美国联合通信社来电询问他对解决沪案的意见时,冯玉祥在回电中直截了当地指出:"解决此次风潮之本体,则为容纳我政府所提十三条;而欲根本善后,则非废除不平等条约不可,否则东亚和平,永不可得.世界之阶级战争,当自此开其端也."在冯玉祥看来,不平等条约早已失去存在的理由,并且是今日中国一切祸乱的根源. 他以租界为例进行了这样的论述:"论政治,则租界为制造之场,凡私运军火,贩卖鸦片,暗助内乱,无不于租界为之.论司法,则包庇匪人,一切帝制复辟及卖国媚外之(祸)魁罪首,无不以租界为逋逃之薮.论经济,则租(借)(界)全然为中外经济侵略压迫中国唯一之具.此外更以关税握于外人,制中国一切实业经济之死命."因此,"不平等条约,一日不去,则与此同样之祸乱,一日不能免,而中国之生存与自由,亦一日不可得"J(脚".那么具体到五卅惨案本身,怎样才能使英国承认我政府所提十三条呢?当德国柏林通信社访员哈纪满问冯玉祥将以何术抵制英国时,冯答道:"先行经济绝交,不与英合作,至不得已时,则以武力解决."儿事实上,冯玉祥一再强调爱国不尚空言,而在实际.为使五卅惨案得到圆满解决,冯玉祥一方面从道义上进行声援,希望英国认罪悔过;另一方面又积极厉兵秣马,准备对英作战,并对战胜英国充满信心.6月12日冯玉祥在张家13向学生演讲时就这样讲到:"现在军队,不似前清之怕洋兵,历年内乱,对于战事确有把握,堪与一战.英人海军盛而陆军少,我则兵数多民气盛,可以持久.至于我的部下,皆有敢死的精神.必死的决心,不与外人战则已,若战,必拼死命,满脸(似应为腔)热血.准备为国而流."②'月1第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非但没有认罪悔过之心,相反采取造谣,诬陷,拖延,逆袭等种种无所不用其极的卑鄙手段,相继在汉13,九江,沙面等地制造新的血案. 冯玉祥的心情更为沉重,态度也更为愤激,原想通过平和的经济绝交手段以取得外交胜利的希望渐成泡影,于是武力解决的念头便逐渐清晰.特别是当沙面惨案的消息传来后,冯玉祥又集合干部官佐及督署职员开会演讲,他说:"沪汉血案,又加上沙面的惨剧,实在是忍无可忍.不管别人如何,我是要干的.别人尽管不理,惟独我冯玉祥国民军总司令及我辈誓死为国为民的不能不理.别人尽管不干,惟独我冯玉祥国民军总司令及我辈(誓)死为国为民的不能不干.我们要机关枪对打,放起开花炮.这是出于(哀痛之心,不是有一毫虚骄之气),国不竞亦陵,何国之何? 鹿死不择音,挺而走险,急何能择?人家逼着我们无路走,我们若不打开一条血路,还有何法呢?"在此,冯玉祥全然不去计较别人批评他"讨好民众"或"唱高调",认定当今世界绝无"公理","人道"可言,相反明确指出:"我们要得公理与人道,须以流血为代价.所以我们决心以国民军二十余万人流出一条血染的人道,庶2008年4月杨永明:冯玉祥与五卅运动7乎世界的真正人道,从我们开一新纪元,却是我们战争的动机." 他沉痛地表示:为了公理与人道,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出于一战,"但求早战速死而已,光荣之死,胜于忍辱苟生;为中国争生存而死,胜于当亡国奴而生;为世界民族奋斗而死,胜于当帝国主义的臣民而生"③'月.第4版).在这里,冯玉祥把不得不战的原因讲得非常清楚,世界没有公理和人道,只能以暴制暴.当天冯玉祥在日记中还这样写到:"国人处此,不可袖手旁观,应用全副力量以对抗之,盖英人之暴戾蛮狠已至忍无可忍之境地,不得不拼命流血以争生存,殊非穷兵黩武可比也."虽然冯玉祥认识到了中英国力悬殊,但他又认为"势逼处此,与其坐以待毙,曷如背城借一,尚可死中求生".他说:"今英人故意开衅,已欺侮到吾人头上,吾国尚不准备军事,徒欲以言语13舌之力,决胜于樽俎之间, 亦已难矣."【2J(船从这里可以看出,冯玉祥已经没有了十多天前的豪情,不是从胜败的角度去谈对英作战,而是从客观环境逼迫来谈对英作战.何以如此呢?一是英人态度越来越强硬;二是原先通电声援沪案的奉系将领和其他手握重兵的军阀开始对爱国运动进行限制了.冯玉祥很担心因外交而引起内乱,大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叹.尽管如此,冯玉祥还是知难而进,加紧练兵,积极准备对英作战.6月28日绥远都统张之江痛哭流涕向他说:"英人杀我同胞,日甚一日,吾侪与其坐以待毙,孰若拼命一战,与之一决雌雄哉,但能牺牲,即可保全我民族矣."冯玉祥亦潸然流涕,安慰张之江说:"不雪此仇,誓不为人,子姑待之可也."【2J(船)7月7日, 冯玉祥在与广西代表吕竞存等谈话时又说:"现在我军对英宣战,早具决心,无所踌躇.盖公理万不可恃,翻尽世界外交史,未有不先流血而后获得胜利者."【2J(此时冯玉祥还准备组织对英备战会并以此征求吕竞存等的意见.8月1日,冯玉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还说:"英人此次惨杀我国人民,民主国以民为主,军人居于仆人地位,主人被杀,仆人舍身救护,方为忠仆.如家养拳手,以卫家室,今强盗杀人门内,拳手当然不能袖手旁观.余(冯自称)个人对英毫无恶感,将来尚须赴伦敦游历,惟我国民族,被其压迫束缚,不得不求解放.国家多难之时,吾辈军人,义当不惜拼命耳."在此,冯玉祥还对政府的外交进行了批评,直斥之为"亡国奴外交".②(.月第4版直至月'美国人魏芳问冯玉祥对英宣战主张如何时?冯玉祥还答道:"英国无故杀伤我国同胞,直不以人类看待华人,是而可忍,孰不可忍,吾之对英宣战,完全是计败不计胜,计挫不计利.盖外侮如此,与其坐以待毙,曷如拼命流血,牺牲一切,或尚可与我民族打出一条血路也."儿从以上冯玉祥的演说与谈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冯玉祥之对英主战,是出于"等是一死,不如战死"的决心而战,是基于"公理","人道"全不可恃,英人蛮横逼迫而战,是为置之死地而后生而战,并不是为有战之能胜的把握而战.虽然冯玉祥并没有统率国民军对英宣战,但他的强硬主张还是引起了英帝国主义的极端忌恨,《泰晤士报》点名道姓地攻击他"堂堂军阀,乘机利用,见好学生,袒护暴徒,非法之行,而且与大不列颠为敌,冯玉祥即其中最要之一人也."¨这从反面证明了冯玉祥对群众爱国运动的支持是有力的.众所周知冯玉祥曾经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不过他与一般的基督教徒有所不同,他特别感兴趣的是基督教所宣传的"博爱利他"等教义.他在阐述信教的初衷时说:"习闻耶稣博爱救人之旨,与军人献身救国之义一一吻合.又见会中教友,皆不准妇女缠足,不准吸食鸦片,不准饮酒嫖赌,而其他男女孩童,又无不读书识字.种种善举,私心慨慕.窃念吾国人民,果能如此,实足以改良社会,富强国家.而以之约束军心,使不至牵于外物,泛滥无归,尤以驭兵之道别开法门.昔曾文正尝言:'取人之长,以济己短'.吾于是信仰之心,油然而生."【5J(可见,冯玉祥之所以信仰基督教,是想借基督教来改变人心,使人向善,达到治军救民,改良社会,富强国家的目的.因此他在部队中积极宣传基督教,聘请牧师向全体官兵宣讲基督教教义,在担任西北边防督办初期,还在军中设置"西北军人基督教协进会",不遗余力地在自己的部队中宣传基督教,欲借基督教对军人进行根本改造,使之彻底觉悟,从而尽到保国卫民的责任.正是基于此,冯玉祥特地把信仰基督教同迷信与媚外加以区别,否认信教就是迷信和媚外,认为信教"盖纯为拯救食苦无告之平民与将亡未亡之国家计耳".'"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对基督教深信不疑并对之寄予较高理想的冯玉祥,因基督教徒在五卅运动中的冷漠表现而对基督教的信仰产生了动摇,怀疑甚至否定.五卅惨案发生后,冯玉祥作为中国基督教会的首领,"号召世界的基督教徒抗议枪杀事件, 否则,他将认为基督教徒不是中国人民的朋友"…㈣).冯玉祥满以为各国基督教徒会仗义执言,声援沪案,但是久不得回响,致使他对基督教大起怀疑.7月8日,冯玉祥通电全世界基督教徒,在详述沪汉粤血案经过及国人愤激情形后,悲愤地写道:原以为基督教徒能"仗义表示,不肯后人",但"意欲闻之而久不闻".冯质问基督徒"岂有所惮而不敢言耶?抑或同情于资本家之压迫耶?似此沉默,其将何以自解?"尤其是在中国今日青年学生"横遭惨杀,死于非命",工人遭受压迫有如"压伤的芦苇"的情况下,"不见基督徒有披发缨冠之救,抑强扶弱之义,以表彰公理". 在此,冯玉祥忍不住进一步质问道:"然则奉基督教徒所学何事? 更不知各国传教于中土者,所为何事?岂非徒具基督教之名,而无基督教之实乎?况基督教乃世界之宗教,无国界无种界,不能以沪案为中国之事,遂漠不关心也,宜本乎教旨,痛生切肤,同情援助,尚何待焉.不然则传教之事,岂非别有用意耶?非基督教徒,辄谓教士来华,假布道之名,行侦探之实.言之喷啧,其将何以辩之?"冯玉祥对教徒的堕落万分感慨,他说:"以英吉利奉基督教为国教之国,始以鸦片毒害中国.继以暴力割取香港等地, 复占据税关,剥夺主权.今且肆行屠杀,视我鸡犬不如,已不禁为基督教惋惜,而各国教会,对此凶暴残杀,亦默尔不言,一若暗示同情者,则教徒之堕落,将伊于胡底.吾不禁为基督教危矣'一删不料,通电发出以后,反应仍寂然.自此以后,冯玉祥对基督教的幻想与希望渐灭,而对其本质认识则渐深.这从冯玉祥与古约翰的绝交一事便可得到证明.五卅惨案发生后不久,一位名叫古约翰的加拿大人去看冯8宜宾学院2008年4期玉祥,古约翰是冯玉祥结识多年的老朋友,当冯玉祥问古约翰对于五卅惨案中英国人在中国这种行为到底对还是不对时,出乎冯玉祥意料之外的是古约翰毫不迟疑地回答:"那些乱党胡闹, 怎么不应该开枪打."冯玉祥按捺住自己的愤怒,向古约翰说道: "古先生你再说一次!我要求你不要说英国人的话,我也不说中国人的话,你我都是上帝的儿子,今天咱们说一句上帝儿子的话: 英国巡捕拿着枪向中国徒手工人学生胡乱射击,这种行为到底对是不对?你凭着良心再回答我一次!"不料古约翰仍然回答: "他们都是乱党,开枪是对的!''冯玉祥终于忍不住指着古约翰的鼻子大骂道:"你这是昧着良心说话!我被你骗了,你是冒充教徒!你其实倒是帝国主义者最凶恶的走狗!"冯玉祥对结识古约翰这样的基督徒有一种上当受骗的痛楚,断然与之绝交并把他赶走..古约翰对五卅惨案的偏见态度与世界基督徒对五卅惨案的缄默不语,深深地刺激了冯玉祥,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已隐约认识到基督教已被一些帝国主义分子当作了文化侵略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工具,于是对基督教感到灰心,失望.他在7月7日的日记中这样写到:"昔耶稣救人,亲为门徒洗脚.现在之基督徒,骄奢淫佚,无所不为,焉能令人信仰,为现在计,如不彻底改革,万难得良好之结果."l29月9日冯玉祥在会见美国政策研究会秘书鲁利济时就对美国在沪案问题上不能主持公理正义而大失所望,他说:"美国在中国传教者,共有六千七百余人,而说公道话者,仅有一百七十人.美国国民一万万人中,只有此一百七十人主持公理,主持正义,诚百思不得其解也."c29月21日冯玉祥在对本署少校以上官佐及高校学员讲话时不无感慨地说道:"基督教固属教人为善,但却不能因某人信教,即以某人为善人.如英国是强盗式的基督教徒,美国是买卖式的基督教徒,何尝认识基督之真谛耶?"l2lo9)意在要求大家践行真正的基督教义——博爱平等,舍己救人等,而不能打着基督教的幌子,干着违背基督教义的事情.可以说,正是五卅运动使冯玉祥对基督教的认识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其信仰也大打折扣.结语在五卅运动中,冯玉祥对为声援沪案而起的群众性爱国运动给予了有力的支持,较之当时其他的统兵将领来说表现得更为激进,对群众运动的支持也能始终如一,不似张作霖,李景林, 萧耀南等口是心非,在其辖区内对爱国运动给以限制和镇压,正如北京学生联合会在上段执政书中所说:"前者萧耀南杀萧英于汉口,国人已愤不可遏.乃最近邢士廉又封闭四团体于上海,张宗昌封闭山东学联会于济南,李景林封闭天津学联会于津埠.半月以来,奉天军阀,如发狂呓.次第逞其淫威,视国家地位如儿戏,媚帝国主义如不及."④第3㈣虽然我们也不排除冯玉祥有意识地利用民族主义,借群众之力以为己助,但他对英帝国主义残暴行为不遗余力地揭露和谴责,其对外的强硬态度无疑有助于五卅爱国运动的开展,正因为如此他才受到了英帝国主义的攻击和谩骂.冯玉祥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在北京政变前后,他受到了中共党人如李大钊,国民党员如徐谦以及苏俄军事顾问的影响,思想正在经历着极大的转变.而五卅惨案的发生,又加速了这种转变.正是通过五卅运动,冯玉祥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所认识,同时也看到了段祺瑞政府及其他军阀背弃民意的种种行为,这为他日后参加国民革命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注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大学生对冯玉祥研究的回顾与若干浅见》冯玉祥是一位身经两朝四代、在中华民国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

自滦州起义起,中经反对帝制,讨伐张勋,推翻贿选,首都革命,五原誓师,参加北伐到中原大战、张垣抗战,一直是全国政局更迭的关键人物之一。

正因为此,随着民国史研究的开展和深入,特别是在1982年冯玉祥诞辰100周年之后,冯玉祥研究几乎成了一个热点。

本文旨在对近十年来冯玉祥研究作一总体回顾,并为进一步推动冯玉祥研究的深入谈几点浅见。

一、各地区对冯玉祥研究的概况对冯玉祥的研究始于1921年冯玉祥督陕督豫时期,由于他的“基督将军”美名和为政清廉引起了苏、英、日等驻华大使馆的注目,随后对他本人及其军队的研究材料源源不断汇集到国外。

与此同时,冯玉祥军中的许多军牧如陈崇桂等也纷纷撰著宣传冯氏。

国内外发表了许多研究冯玉祥的论著,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大陆与台湾、香港及海外研究的情况不尽相同1、大陆对冯玉祥的研究概况建国前,由于政局动荡,战争频仍,国内对冯玉祥及国民军的研究,基本上是从政治角度考察其态度、思想及其发展趋向的。

如蔡和森的《北京政变之内幕及其结果》、《段张冯三派军阀暗斗之北方政局》等全国解放后一直到1979年,对冯玉祥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1979年后,民国史研究受到重视,由于冯玉祥后期与中共关系比较密切,故对冯玉祥的研究起步较早。

1981年《江淮论坛》第1期发表了朱来常的《冯玉祥述略》,1982年,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高兴亚的专著《冯玉祥将军》。

从此,冯玉祥研究在大陆便开始兴起。

到目前为止,关于冯玉祥的传记,除高兴亚的专著外,还有1981年文史资料出版社出版的冯洪达、余华心合著的《冯玉祥将军魂归中华》,1987年佟飞,石火著《东方怪杰冯玉祥》,同年,郭绪印、陈兴唐也推出《爱国将军冯玉祥》。

另外还出版了许多关于冯玉祥的通俗传记,如《冯玉祥在陕西》、《冯玉祥在泰山》、《冯玉祥将军传奇》及《冯玉祥传说故事》等。

2、台湾及海外研究冯玉祥概况台湾方面,由于冯晚年在美国反蒋亲共,因此,对冯的研究成为禁区,1970年以前几乎未见研究冯玉祥的论文。

据笔者统计,到1989年,关于冯玉祥研究的论文只有李云汉的《冯玉祥察省抗日始末》、谢国兴的《察冯事件前后的舆论》。

另外,1980年,张玉法先生的学生林贞惠的博士论文是《冯玉祥与北伐前后的中国政局》。

应该说,台湾方面关于冯的研究是很薄弱的。

但是,台湾有关冯玉祥的回忆录及专著却相对较多,计有10余本,其中简又文的《冯玉祥传》较为流传,简年青时曾是冯的部属,对冯在1930年以前的情况阐述甚详,而对其后半生叙述则较为单薄。

此外,还有王禹廷的《冯玉祥与西北军》,陈森甫的《西北军建军史》等。

海外对冯的研究较国内为早。

20年代初,苏、美、英、日等国的驻华使馆,就广集冯玉祥的资料并研究冯氏。

其中,苏联大使馆有关冯的材料比较系统,主要刊布在1928年北京京察厅出版的《苏联阴谋文证汇编》中。

美国大使馆内藏有关于冯氏的文件,美国薛立顿(James E.Sheridan)据以撰写了《冯玉祥的一生》(1966),该书是海外研究冯玉祥专著中最有份量的一本。

美国另一位学者派氏,在其专著《军阀政治》中,曾引用该档案材料对冯玉祥进行个案研究。

英国大使馆也藏有关于冯玉祥的资料,史特赖姆斯基(英)(RichardStremski)在1973年曾利用这些材料写了一篇《英国与冯玉祥的关系》,发表在《东方研究》(1937.7.)上。

日本学者对冯的研究相对较多,早在1929年,东京大阪屋号书店曾出版布施胜治的《中国国民革命与冯玉祥》。

1973年,日本学者波多野善大的《中国近代军阀的研究》出版,其中《冯玉祥军阀的成长及其特色》一章。

对冯的研究较为深入。

二、现阶段对冯玉祥研究中的热点1.关于对冯玉祥的评价对冯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

贬冯者认为冯氏残忍、贪婪、阴险、背信弃义,是一位奸诈的典型人物,这一派以香港、台湾通俗杂志发表的文章为主。

褒冯者则认为冯氏朴素、锐意进取、全心全意为老百姓谋利益,这一派以原冯氏部属为主。

这两派观点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感情因素。

在国内,对冯的评价基本一致,中共主要领导人周恩来、邓小平等都对冯作过总体评价。

周恩来认为冯是“从一个典型的旧军人转变为民主的军人”,邓小平认为冯“一生有相当长的时间为国家和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他也是我们党长期合作的朋友。

”国内史学界对冯的评价论著最早的是翦伯赞写的一篇《追忆冯玉祥将军》(1948)。

他对冯作了相当高的评价:“冯将军的一生,是一个由农民出生的将军而又逐步回到农民的过程,他从反满清反军阀进步到反蒋反美,进步到拥护中国的解放战争,完成了他的完美的历史人格。

”1981年以后,史学界重新掀起对冯氏的评价,朱来常认为,对冯的评价应划分为四个阶段。

即:第一阶段为五原誓师前后,冯代表了农民小生产者的革命性,但对革命没有真正的认识;第二阶段为北伐时期,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因而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军事集团;第三个阶段为中原大战时期,冯的思想和行动都是一次大倒退,陷入了新军阀混战;中原大战后为第四阶段,是冯氏抗日反蒋联共走向进步的时期。

1984年刘敬忠著文认为,对冯的评价应以中原大战划分为两个阶段。

中原大战之前,他虽曾反对过封建皇帝和帝制复辟,但头脑中却没有资产阶级的民主观点。

而“9·18”以后,冯逐渐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进而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民主斗士。

郭绪印亦持相同观点,认为中原大战的失败,促使冯“从国民党反动营垒中分裂出来,从民主主义角度考虑国家大事,这便成为他重新走向光明的新起点。

”台湾学者简又文认为,对冯的评价“不能掩其半生奋斗成功、叱咤风云,与屡次扭转时局、促进革命,毕生爱国为民之奇行、大志、苦心与功勋。

”美国学者薜立顿认为,冯氏“一生锐意革新,但他的改革只是由少数的军事、专业人员秉其意志推行,民众完全是局外人”。

“冯的改革使其身上带有革命者的气味,但与真正的革命者相比,就不难看出其本来的军阀面目2.关于冯玉祥与中共的关系史学界在探讨这个专题时,主要集中在:冯与中共关系离合变化的特点,冯与中共第一次合作的原因,冯大逆转的根由,以及冯与中共第二次合作的基础等4个方面。

邹孟贤认为冯玉祥与中共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之”字形的曲折道路,即前进、后退、再前进,直至支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

郭绪印从政治角度考察后认为,冯与中共经历了一个从合作一分裂一再合作的离合变化的过程。

朱锡城对冯的思想认识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冯与中共的关系,在其思想认识上也有一个“一波三折”的过程。

结论基本一致。

关于冯与中共第一次合作的原因,郭绪印认为冯与中共合作是“逼上梁山”,根本原因在于北洋军阀的“反赤大同盟”对冯部采取的围剿、歼灭政策,而南口防御战最后的溃败,更进一步将其逼上梁山。

”沈谦芳也认为冯“为了摆脱现实的困境,接受了中共的帮助”,而且“第一次合作也经历了一个消极联合、积极联合的过程。

访苏之前是被动的、消极的,访苏之后,出于对革命政党看法的改变,也是出于更多援助的实际考虑,才积极和中共合作的,但思想上并没有接受共产主义理论。

”朱锡城认为冯的民主主义构想与中共最低纲领大体一致,这是冯与中共早期合作的基础。

1927年,冯追随蒋介石清共,这是冯与中共关系最为暗淡的时期。

究其原因,朱锡城认为当时冯只是一个初步的民主主义者,政治思想尚未超越旧民主主义的范畴,“政治实践仍在革命与改良之间游移”,因此,他最终与中共酿成分裂,其理至然。

沈谦芳认为,革命理论原则性的分歧是冯参加反共的主观原因,冯的联共是实用主义的“联合”,当他认为“联合”的实用性质变小或是对他构成威胁时,他就转而“压制”和“反对”了。

郭绪印则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分析了冯追随蒋介石“清共”的原因。

还有的学者从冯的阶级性质,寻找他反共的阶级根源。

中原大战后,冯又逐渐与中共重新合作,对冯第二次同中共合作的基础,邹孟贤指出三点,即:一是冯接受了过去的教训,认为如果要寻找个人的出路,只有同中共合作;二是蒋对冯一直压制;三是中共对冯的主动帮助。

郭绪印认为,一方面,失去实力地位是冯重新联共的“催化剂”;另一方面,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也促使冯重新联共。

朱锡城强调冯再度与中共合作的主题是抗日。

丘权政著文考察了察哈尔抗日前三年间冯与中共关系的演化过程,着重强调了中共对冯帮助的作用。

3.关于冯玉祥的北京政变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

其政变的动机,史学界分歧较大。

高德福、张洪祥、薛立顿等人认为,冯发动政变的主要原因是冯与吴佩孚关系的恶化,冯的动机“只着眼于打倒某一军阀,而不是从根本上结束军阀统治。

”薛立顿、蔡静仪还指出了日本在这次政变中的作用。

简又文、陈森甫以及高兴亚的女儿高敦复则强调“冯的政变是在孙中山的直接影响下进行的”,简又文并且还列举11条论据,反驳日本在这次政变中起了巨大作用的观点。

王宗华、金葆华、赵晓天等人认为,冯、吴交恶和革命思想对冯的影响,是冯发动政变的两大原因。

张连红通过对冯、孙关系的详细考察,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冯发动北京政变受孙中山国民党影响较小的观点。

关于北京政变的性质,简又文、陈森甫等基本上沿袭冯玉祥自己的说法,认为这次政变是一场“首都革命”。

国内学者经过讨论后意见渐趋一致,谢本书认为“不能把北京政变与军阀混战、军阀政权的更迭完全混同起来,当然这也不是一场革命”,因为“它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更不可能铲除封建军阀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

”王宗华、赵晓天在考察了冯玉祥在这次政变中提出的主张和采取的行动后认为,冯的政变既有倾向国民革命采取积极行动的一面,也有软弱动摇和持有改良主张的一面,因而得出这是一次带有民主主义色彩的改良性质的军事政变。

4.关于冯玉祥与北伐战争以往,史学界在研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很少提及冯玉祥国民军的北方战场。

近几年来,随着冯玉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冯在北伐战争中的地位得到了应有的评价。

1984年,刘敬忠发表《冯玉祥与南口大战》一文,率先论述了南口大战与北伐战争之间的关系。

作者认为,冯部对奉、直系军阀的南口大战,从单纯维护本派系利益的自卫开始,发展到有目的的为国民革命而战,并指出南口大战有力地配合了南方北伐军的胜利进军。

1987年,王宗华、赵国章、刘曼容、单宝等几乎同时发表了有关冯玉祥国民军与北方战场的论文,王宗华认为,1926年初,国民军在南口──晋北、陕西和甘肃三个战场上与直、奉、晋联军作战,牵制了直奉军阀的大量兵力,为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时机,而且国民军在北方对直奉军阀的作战,对国民革命军确定其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起了巨大的战略配合作用,为北伐军集中兵力东进、迅速占领江西、福建、浙江创造了有利的态势。

刘曼容、赵国章等则分别考察了五原誓师和南口战役的历史意义,认为北伐战争时期,冯玉祥领导的北方战场在北伐战史上应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