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脂肪代谢的整个网络

猪脂肪代谢的整个网络
猪脂肪代谢的整个网络

猪脂肪代谢的整个网络(消化---吸收---转运---贮存---分解合成)

(一)脂肪的消化

猪的口腔和胃几乎不消化脂肪。脂类到达十二指肠后,在肠蠕动的作用下与胰液和胆汁混合,胆汁中的胆汁酸盐使脂肪乳化并形成水包油的小胶体颗粒,以便于脂肪和胰液在油水界面充分接触,脂肪被充分的消化。胰液中含多种消化脂肪的酶类,包括胰脂肪酶,辅脂酶,胆固醇酯酶和磷脂酶A2等。胰脂肪酶在辅酯酶的协助下将甘油三酯水解为甘油二酯和甘油一酯;磷脂酶A2将饲粮磷脂水解为溶血磷脂和脂肪酸;胆固醇酯酶将胆固醇酯水解为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

(二)脂肪的吸收

脂肪消化产物在十二指肠下段和空场被吸收。甘油和短中链脂肪酸直接经小肠粘膜细胞吸收入门静脉血液,而长链脂肪酸和2-甘油一酯以混合微粒到达小肠粘膜细胞被吸收,随后在黏膜细胞中转化为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酯及少量胆固醇,再与黏膜细胞内合成的载脂蛋白一起形成能溶于水的乳糜微粒,乳糜微粒以胞饮作用的逆过程溢出黏膜细胞,经细胞间隙进入乳糜管,再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然后由血管内皮细胞的脂蛋白酶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而被组织利用。

(三)脂类的转运

血浆中所含的脂类叫做血脂,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酯和游离脂肪酸。

游离脂肪酸是与血浆清蛋白结合形成可溶性复合物运输,其他血浆中的脂类常与肝脏和小肠粘膜细胞合成的载脂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并以脂蛋白的形式运输。脂蛋白酯酶LPL对其运输有重要的调节作用,LPL活性的高低是脂肪蓄积程度的标志,也是决定脂肪细胞大小的重要因素。血浆中各种脂蛋白的基本结构基本相似,由疏水性较强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酯形成的内核和由双极性分子以单分子层形式形成的表层结构。根据不同脂蛋白所含脂类,蛋白质的多少,用超速离心法将脂蛋白分为五类,即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中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

血中脂肪转运到脂肪组织,肌肉,乳腺等的毛细血管后,游离脂肪酸通过被动扩散进入细胞内,甘油三酯经毛细血管壁中的酶分解成游离脂肪酸后再被吸收,未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经血液循环回至肝脏代谢。

(四)脂类的代谢

动物体内脂类的代谢受饲粮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超过需要时多余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脂肪沉积在脂肪组织中,低于需要时分解体脂肪供能。

1肝脏中脂肪的代谢:肝脏是脂肪合成,运转和利用的主要器官,进入肝脏的脂肪来自于消化道的吸收,少部分来自体内脂肪组织。肝细胞可氧化游离脂肪酸

转变为能量,供细胞代谢利用。饲料来源的游离脂肪酸和内源性脂肪酸都可被

肝细胞摄取并重新合成甘油三酯,新合成的甘油三酯很快以脂蛋白的形式释放

入血液,少部分的内源性脂肪酸还可合成磷脂和胆固醇。多余的沉积在肝中。

2脂肪组织中脂肪的代谢:猪和反刍动物在脂肪组织中进行脂肪代谢,脂肪组织也是储存脂肪的主要部位,沉积在脂肪组织的甘油酯是预先合成的,或是在机

体内脂酰辅酶A和L-3-磷酸甘油反应合成。

脂酰辅酶A的合成:一是在细胞液中由乙酰辅酶A或丁酰辅酶A合成棕榈酸,

棕榈酸可转化成几乎所有其他脂肪酸。二是主要在内质网也有少量在线粒体中

合成丙二酰CoA,丙二酰辅酶A与酰基载体蛋白(ACP)结合形成丙二酰ACP复

合物,乙酰辅酶A与ACP结合,使脂肪酸连接上两个碳原子而延长,最终形成

棕榈酸ACP复合物。三是仅在内质网中进行,其作用是使饱和脂肪酸去饱和,

脂肪酸在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的作用下形成双键。

3-磷酸甘油的合成:通过糖酵解而生成的磷酸二羟丙酮被还原可生成L-甘油-3-

磷酸。另外,肠道吸收的游离甘油或甘油三酯分解产生的甘油均可生成L-甘油-3-

磷酸。

甘油三酯的合成:甘油三酯合成时,3-磷酸甘油上的游离羟基被两个分子的脂酰

辅酶a取代形成磷脂酸,随后磷脂酸脱去磷酸水解成甘油二酯,甘油二酯上的

羟基被脂酰辅酶A取代形成甘油三酯。在小肠黏膜内小肠消化吸收的2-单酰甘

油可直接合成甘油三酯。

3肌肉细胞中脂类的代谢:肌肉是机体消耗能量的主要组织,肌肉细胞中的脂肪代谢是以氧化供能为主,2/3的氧用于脂肪的氧化。肌肉组织中也沉积部分脂肪,

通过局部循环进入细胞进行氧化代谢。

4脂肪的分解:脂肪的分解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人们对分解的研究较少,某些机理尚不清楚,仅有的文献认为,在激素敏感脂酶HSL的催化下,脂肪水解为

甘油和脂肪酸,测定脂肪中HSL的活性和血液中脂肪酸的浓度,可以反映脂肪

分解的状况

(五)脂肪的沉积

脂肪的沉积是能量储存的主要形式,动物体脂的沉积量是脂肪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一种平衡状态。当合成代谢加强,或分解代谢降低时,会打破原有的平衡而导致脂肪沉积量的增加。脂肪的沉积过程一方面是脂肪组织细胞内脂肪的不断合成,蓄积过程,另一方面是脂肪细胞的不断分化过程。在生长发育前期,以脂肪细胞分裂为主,后期则以脂肪细胞膨大为主。猪合成脂肪的部位主要在脂肪组织中,合成途径除醋酸盐外,还可由葡萄糖合成,多为16碳和18碳的脂肪酸。还原型辅酶2是合成反应的还原媒介,它提供化学反应的全部氢。脂肪的生物合成由若干酶催化完成,如糖代谢过程中苹果酸脱氢酶,提供NADPH的磷酸戊糖途径中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脂肪酸生物合成中的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和脂肪酸合成酶FAS等,因此,无论是脂肪酸还是脂肪的合成,任何影响其酶促反应的因素如酶的活性和酶的含量等,都会影响脂肪合成的强弱。脂肪的合成除受酶活性的直接调节外,还会受到激素的间接作用,如雌激素,胰岛素促进脂肪的合成,而雄激素,生长激素却有抑制作用

激素对脂肪的调控

激素对脂肪代谢调节一方面通过自身的受体介导,另一方面又通过干扰其他激素的信号传导通路的某个环节起作用。其作用既可从DNA水平上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和mRNA水平上调节转录的稳定性,也可从蛋白质水平上通过磷酸化来调节酶及相关蛋白质的活性。

生长激素:(猪生长激素PST),生长激素由腺垂体生长激素细胞所分泌,是不通过靶腺而起作用的激素,它的受体遍布全身。在促进生长和改变胴体组成方面有显著的生物学效应,可与许多不同的调节系统协作,使更多营养成分被用于肌肉组织中蛋白质的合成,而较少的用于脂肪组织的增生。GH对脂肪代谢具有双重效应。生长激素的生理效应(及抗胰岛素样效应)表现为迟发型低剂量GH可引起机体脂肪分解,血液游离脂肪酸FFA含量升高,抑制葡萄糖氧化,减少葡萄糖消耗。生长激素的药理效应(及胰岛素样效应)则表现为促进葡萄糖摄取,利用和进入细胞,促进细胞组织的酯化作用。猪用生长激素处理后,体脂沉积降低60-80%,肌肉生长增加

40-60%。体内和体外实验均表明,用生长激素处理过的猪,脂肪沉积减少是由于葡萄糖转运和脂肪合成明显减少,而脂肪分解相对不受影响。进一步研究表明,它是通过降低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胰岛素刺激FAS基因以及其表达以及FAS的活性,从而导致受胰岛素调控的葡萄糖向胞内运输和脂肪合成过程显著降低。猪脂肪合成的减少是几种FAS含量降低的结果,而FAS含量降低与编码这些酶蛋白的mRNA丰度降低有关。有人在猪上用重组猪生长激素处理,结果猪脂肪组织和肝脏中FAS mRNA丰度都明显降低。Harris每天给阉公猪注射生长激素,11天后屠宰,结果脂肪组织中FAS酶活性降低67%,FAS mRNA丰度降低90%,FAS mRNA 丰度与FAS酶活性相关系数为0.9,这个结果表明,生长激素主要在FAS基因转录或FAS mRNA的稳定性上发挥作用。但生长激素是通过拮抗胰岛素抑制FAS基因转录从而降低FAS mRNA丰度,还是直接抑制FAS基因的表达,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胰岛素: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多功能激素,其作用是通过细胞表面丰富的胰岛素受体诱导细胞DNA合成以引起细胞分裂增殖。促进合成代谢的作用以对脂肪组织的效应最强。猪脂肪组织是重要的葡萄糖利用组织,每日摄入的葡萄糖的40%都会被脂肪组织利用。葡萄糖运输受激素调节,INS作为一种重要的合成代谢调节激素可改变质膜与胞内运输蛋白的分布,刺激葡萄糖被脂肪细胞吸收利用。许多体外实验均表明胰岛素有刺激葡萄糖吸收,脂肪合成和抑制脂解的作用。胰岛素会刺激动物FAS 基因在转录水平上调表达。在大鼠体内试验表明,给大鼠注射INS,一小时后,FAS mRNA丰度增加2倍,6小时候增加到19倍并达到峰值。INS介导FAS基因表达是由于INS与FAS基因启动子区5,端71-50位的INS的应答元件IRE结合,从而激活FAS基因转录的结果。

甲状腺素:甲状腺素包括三碘甲腺原氨酸和四碘甲腺原氨酸,其对脂肪的调节主要是加速脂肪分解,提高血液游离脂肪酸水平。甲状腺素不仅可以促进生长激素的合成和释放而影响脂肪代谢,还可以增加脂肪组织对儿茶酚胺和胰高血糖素的敏感性,增强脂肪组织中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使ATP转化为cAMP,cAMP作为第二信使激活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使无活性的HSL转变为有活性的HSL,促进脂肪组织脂解过程加快,进而提高血液游离脂肪酸水平,甲状腺素也具有拮抗胰岛素的作用,能抑制cAMP磷酸二酯酶的活性,延长cAMP的作用时间。同时,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使acc磷酸化而失活,影响脂肪的合成。

瘦素:瘦素是有ob基因编码的一种由167个氨基酸组成的分泌性蛋白,是反映体内脂肪含量和调节体重的重要信号因子。猪ob基因位于18号染色体,在脂肪组织中大量表达,猪脂肪细胞ob基因表达与血清瘦素水平均随体重增加而显著增加,血清手速水平与体脂含量呈正相关。研究表明,瘦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不仅能调节摄食,而且能影响脂肪组织及其他组织特定的代谢途径。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作用于下丘脑部位的受体,使采食量降低,能量摄入减少,能量消耗增加,从而减少脂肪沉积。同时,瘦蛋白还可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途径作用于脂肪细胞本身,促进脂肪组织内甘油三酯的分解,因此瘦素又称为脂肪分解激素。另外,瘦素的增加可在体内抑制白色脂肪组织FAS的基因表达,从而使白色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的合成速度下降,脂肪沉积减少。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瘦蛋白基因在体外进行表达生产重组瘦蛋白,可为改善动物胴体组成,减少脂肪沉积提供新的技术途径。Ramsay报到,瘦素可改变脂肪组织的脂质分解作用,直接影响体外培养的猪脂肪细胞,促进脂肪

分解。牛淑玲报到,外源性牛重组瘦素可促进体外原代培养的脂肪细胞甘油三酯的分解和脂肪代谢。

β-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剂:是一类儿茶酚激素的衍生物,和胰岛素互为拮抗物,可促进三酰甘油的水解,降低体内脂肪酸的合成,INS作用则相反,可使蛋白激酶A 激活,从而引起激素敏感脂酶和三酰甘油水解酶的磷酸化激活。由PKA参与的磷酸化可对许多将葡萄糖转变为贮存三酰甘油过程中的关键反应产生短时或长时的抑制作用,短时间的处理,可使INS受体及乙酰辅酶a羧化酶磷酸化,从而干扰INS信号通路,影响葡萄糖运输及脂肪酸合成;长时间处理可抑制关键的调控基因如苹果酸酶及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表达。众多试验表明。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促进脂肪分解,减少脂肪合成,达到降低脂肪沉积的本质是通过去甲肾上腺素类似途径,激活细胞膜β-AR,产生多相膜电位变化,引起细胞内钙离子释放和细胞外钙离子内流,肌浆钙离子升高,过量钙离子负载又增加了膜的离子通透性,并与CaM一起介入cAMP酶系统,进一步激活cAMP依耐性蛋白激酶,后者使激素敏感脂酶磷酸化,从而催化甘油三酯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脂肪又被生成酰基辅酶a,在进入β氧化和三羧酸循环氧化产热。体内游离脂肪酸浓度的提高可使线粒体进入解偶联状态,底物氧化耗能增加,最终脂肪分解代谢加强。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是一类多功能细胞增殖调控因子,能以自分泌的形式刺激干细胞自身生长,对肝外其他组织细胞的增长调节作用则以内分泌和旁分泌的形式参与,对胰岛素的靶器官起经典胰岛素的效应,促进细胞增殖分化和分泌等基本功能,它参与脂肪组织的糖代谢和糖转运,促进脂肪糖原的合成和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同时IGF介导GH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调整机体的生长状态。

腺苷及其核苷酸:在脂肪组织中,腺苷的效应也很广泛,它可促进葡萄糖和甘油三酯的吸收,抑制脂解和加强INS的作用,以及促进血流和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等。活体和立体实验表明,腺苷可增加小鼠中脂蛋白酶活性,降低胞质甘油的含量,但在肝细胞中未观察到这种变化。腺苷类似于INS,可增加丙酮酸脱氢酶活性,这表明腺苷和INS可能通过一个共同的机制发生作用,既可降低细胞内cAMP的含量。其作用一方面是由于抑制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另一方面可能是直接激活脂肪细胞中的磷酸二酯酶。

肿瘤坏死因子α:是人们发现的一种能调控脂肪代谢的活性蛋白质。对脂肪组织某些基因的表达具有内源性的调控作用,脂肪细胞释放的TNF通过降低动物的摄食量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率,提高动物体的产热量;降低LPL活性,刺激脂解作用;降低葡萄糖转运蛋白基因表达量,提高机体的胰岛素抗性,抑制血液中葡萄糖的转运,从而减少动物体脂肪的沉积。TNF是一种调节机体能量平衡的反馈因子,可以通过自身表达水平的变化,将脂肪组织中的信息反馈给下丘脑,下丘脑再根据这些信号,通过交感神经和胰岛素的分泌来影响摄食,产热量和营养物质的吸收。TNF可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和食欲中枢,引起动物产热和厌食;也可通过提高脑内5羟色胺的更新率来抑制摄食。另外,也通过促进IL1的释放来影响血液中某些与摄食和营养吸收有关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的浓度,从而对机体的摄食和吸收产生影响。

LPL(脂蛋白酯酶)是动物体内调节脂肪合成的一种十分重要的酶,而LPL的活

性与脂肪中TNF的浓度关系密切。Kern等测定绝食情况下lpl的活性发现,tnf的表达量与lpl的活性成负相关,而且体重减轻后,脂肪组织中tnf的浓度下降,lpl活性增加到原来的411%。这表明tnf可能是通过降低lpl活性来抑制肥胖的。。

综上所述,激素对脂肪代谢的调控是一种胞外信息和胞内信息传递及其调控的过程,在该过程中,伴随了能量在体内的重新分配。在这些信息传递及调控过程中,除以上所述激素及调节物外,尚有许多活性物质参与这些过程,如近年来发现的许多细胞因子和组织特异性因子,他们在不同的坏境中参与了直接或间接的调控作用。

猪脂肪组织代谢相关酶的调控

脂肪酸合成酶FAS:动物体脂沉积所需要的脂肪酸大多来自脂肪酸的全程合成,即由脂肪酸合成酶FAS催化乙酰辅酶a和丙二酸单酰辅酶a合成甘油三酯。熊文忠等研究发现,猪脂肪组织中fas活性与胴体脂肪量成极显著正相关,因此,脂肪酸合成酶的活性高低对于控制动物体脂沉积而导致肥胖,其基因的表达直接影响脂肪酸合成酶的多寡。

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乙酰辅酶a羧化酶是脂肪酸合成限速酶,催化脂肪酸合成的第一步反应,即乙酰辅酶a羧合成丙二酰辅酶a,然后丙二酰辅酶a在脂肪酸碳链延长酶系作用下进一步合成长链脂肪酸。其活性的高低直接影响脂肪沉积量的多少。Acc可被丝氨酸残疾激活,受柠檬酸别构调节,可被转变成多聚形式,皮下脂肪中含量最高,肌内脂肪含量最低,其活性与基础脂肪合成率的相关系数为0.78,acc和fas的活性变化,与葡萄糖转变成脂肪的代谢率紧密相关。在猪上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年龄阶段,acc在脂肪性猪体内的活性是瘦肉型猪的3倍。在鼠肝脏细胞中,营养物质和激素对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转录及转录后调节有重要作用。

NADPH生成酶:是在动物脂肪合成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类酶,是脂肪酸合成所需要氢的唯一来源,其浓度主要受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及苹果酸脱氢酶的控制。

激素敏感脂酶HSL:哺乳动物在饥饿,禁食,长时间运动等生理条件下,即当机体能量消耗增强或糖的摄入不足时,体内脂肪酸的动员会加强。HSL在各种组织中的甘油三酯TG,甘油二酯DG,胆固醇酯的FA动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HSL调节TG在脂肪代谢中水解为非酯化脂肪酸输送给血管系统,并可以影响许多代谢过程,诸如血脂和脂蛋白的代谢,该酶在脂肪组织和生成类固醇的组织大量表达,少量表达在心脏,骨骼肌,肾上腺,卵巢,睾丸,胰脏,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在肝脏表达。HSL的活性受到多种激素的调节。HSL有广泛的底物特异性,在脂肪组织中除TG外还可催化DG,单酰基甘油,胆固醇酯,视黄酯及水溶性丁酸盐酯的水解。与其他脂肪酶相比,没有磷酸酶活性。

乙酰辅酶A羧化酶:脂肪合成的限速调节酶,有无活性单体和有活性聚合体两种形式。柠檬酸在无活性单体和有活性聚合体之间其调节作用,有利于向有活性形式的转化,软脂酰辅酶A是柠檬酸对乙酰辅酶A羧化酶激活效应的抑制剂,通过抑制柠檬酸从线粒体向胞液的转运,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产生NADPH和柠檬酸合成酶产生柠檬酸的过程而抑制乙酰辅酶a 羧化酶的活性。合成脂肪的原料乙酰辅酶A来源于葡萄糖,乙酰辅酶A羧化酶在催化乙酰辅酶A转变为脂肪酸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脂肪肝的原因及其代谢_童钟杭

现代实用医学2010年10月第22卷第10期 ?1081? ?专家论坛? 脂肪肝的原因及其代谢 童钟杭 doi:10.3969/j.issn.1671-0800.2010.10.001【中图分类号】R575.5【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1-0800(2010)10-1081-03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310003作者简介:童钟杭(1931—),男,主任医师,教授。主编或参编专著9本,发表论文140篇。 随着全球肥胖、代谢综合征(MS )、2型糖尿病(T 2DM )及动脉粥样硬化(AS )的发生率日益增加,很多学者已认识到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 )在代谢领域内可能涉及上述疾病的发病机制,且NA-FLD 出现于代谢紊乱之前。在美国,30%的成人NA-FLD 是慢性肝病的最常见原因,并可进展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及肝癌;而且NAFLD 也已成为儿童肝病的常见原因。1脂肪肝的流行及诊治 NAFLD 是指在无大量酒精摄取(<20g/d )及特殊原因所致的肝脂肪变性时,脂肪积聚在肝内。其中营养[如营养不良、体质量快速减轻、代谢障碍 (如 -谷氨酰胺转移酶水平也有 一定的关系,并独立于肥胖病。总之,肝酶增高仅能作为脂肪肝的粗略估计,肝酶增高时症状无特异性, 且不与疾病严重度明显相关。常见的症状为乏力、右上腹疼痛不适或胃饱满感,可能触及肝肿大。其他的发现为肥胖或MS 的临床表现,黑棘皮病仅见于儿童脂肪肝患者。 NAFLD 患者需避免摄用肝毒性药物,治疗目标是减少脂肪变性及发生肝纤维化。NAFLD 的严重程度度受肥胖、MS 及胰岛素抵抗(IR )的影响,生活方式干预是一线治疗。临床有较多药物可用来治疗NAFLD ,但尚无结论;影响体内脂肪重新分布的药物有噻唑烷二酮(TZDs )及二甲双胍及护肝药物(结晶形脱氧胆酸、甜菜碱及维生素E 等)。其中TZDs 治疗NAFLD 及NASH 可减少肿瘤坏死因子(TNF )基因转录。2脂肪肝的病因 行为因素涉及脂肪肝的病理、生理,能量摄入增加是主要的原因,且与饮食组成有关。生活方式改变可改善这一危险因子,其他危险因子需要治疗。脂肪分布不成比例,内脏脂肪增加、释放体液因子与脂肪肝有关。肝脂质氧化受损及不能调控脂质新生受 遗传影响。脂肪肝与内脏脂肪组织(V AT )呈强关联,单因数及多因数分析其相关系数为0.54及0.65。

脂类代谢考试试题及答案

第九章脂类代谢 一、选择题(请将选择的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题号前面的括号内) ()1合成甘油酯最强的器官是 A 肝; B 肾; C 脑; D 小肠。 ()2、小肠粘膜细胞再合成脂肪的原料主要来源于 A 小肠粘膜吸收来的脂肪水解产物; B 肝细胞合成的脂肪到达小肠后被消化的产物 C 小肠粘膜细胞吸收来的胆固醇水解产物; D 脂肪组织的水解产物; E 以上都对。 ()3、线粒体外脂肪酸合成的限速酶是 A 酰基转移酶; B 乙酰辅酶A羧化酶; C 肉毒碱脂酰辅酶A转移酶Ⅰ; D 肉毒碱脂酰辅酶A转移酶Ⅱ; E β—酮脂酰还原酶。 ()4、酮体肝外氧化,原因是肝脏内缺乏 A 乙酰乙酰辅酶A硫解酶; B 琥珀酰辅酶A转移酶; C β—羟丁酸脱氢酶; D β—羟—β—甲戊二酸单酰辅酶A合成酶; E 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裂解酶。 ()5、卵磷脂含有的成分是 A 脂肪酸、甘油、磷酸和乙醇胺; B 脂肪酸、甘油、磷酸和胆碱; C 脂肪酸、甘油、磷酸和丝氨酸; D 脂肪酸、磷酸和胆碱; E 脂肪酸、甘油、磷酸。 ()6、脂酰辅酶A的β—氧化过程顺序是 A 脱氢、加水、再脱氢、加水; B 脱氢、脱水、再脱氢、硫解; C 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 D 水合、加水、再脱氢、硫解。 ()7、人体内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是指 A 油酸、软脂肪酸; B 油酸、亚油酸; C 亚油酸、亚麻酸; D 软脂肪酸、亚油酸。 ()8、可由呼吸道呼出的酮体是 A 乙酰乙酸; B β—羟丁酸; C 乙酰乙酰辅酶A; D 丙酮。 ()9、与脂肪酸的合成原料和部位无关的是

A 乙酰辅酶A; B NADPH+H+; C 线粒体外; D 肉毒碱;E、HCO3- ()10、并非以FAD为辅助因子的脱氢酶有 A 琥珀酸脱氢酶; B 脂酰辅酶A脱氢酶; C 二氢硫辛酸脱氢酶; D β—羟脂酰辅酶A脱氢酶。 ()11、不能产生乙酰辅酶A的是 A 酮体; B 脂肪酸; C 胆固醇; D 磷脂; E 葡萄糖。 ()12、甘油磷酸合成过程中需哪一种核苷酸参与 A ATP; B CTP; C TTP; D UDP; E GTP。 ()13、脂肪酸分解产生的乙酰辅酶A的去路 A 合成脂肪酸; B 氧化供能; C 合成酮体; D 合成胆固醇; E 以上都是。()14、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是 A HMGCoA合成酶; B 乙酰辅酶A羧化酶; C HMGCoA还原酶; D 乙酰乙酰辅酶A硫解酶。 ()15、胆汁酸来源于 A 胆色素; B 胆红素; C 胆绿素; D 胆固醇。 ()16、脂肪酸β—氧化的限速酶是 A 肉毒碱脂酰转移酶Ⅰ; B 肉毒碱脂酰转移酶Ⅱ C 脂酰辅酶A脱氢酶; D β—羟脂酰辅酶A脱氢酶; E β—酮脂酰辅酶A硫解酶。 ()17、β—氧化过程的逆反应可见于 A 胞液中脂肪酸的合成; B 胞液中胆固醇的合成; C 线粒体中脂肪酸的延长; D 内质网中脂肪酸的合成。 ()18、并非类脂的是 A 胆固醇; B 鞘脂; C 甘油磷脂; D 神经节苷脂; E 甘油二脂。 ()19、缺乏维生素B2时,β—氧化过程中哪一个中间产物合成受到障碍? A 脂酰辅酶A; B β—酮脂酰辅酶A; C α,β—烯脂酰辅酶A ; D L—β—羟脂酰辅酶A; E 都不受影响。 ()20、合成胆固醇的原料不需要 A 乙酰辅酶A; B NADPH; C A TP ; D O2。 ()21、由胆固醇转变而来的是

运动与脂肪代谢

运动与脂肪代谢 安静、运动时骨骼肌的主要供能物质之一。 第一节运动时脂肪分解 一、概述 60%—65%最大摄氧量或以下强度运动,脂肪分解能够提供运动肌所需的大部分能量。 (一)长时间运动时骨骼肌细胞燃料的选择 每克脂肪完全氧化可产生ATP的克数就是糖的2.5倍;糖原以水化合物的形式储存在细胞内,而脂肪则以无水的形式储存,以脂肪分子形式储能具有体积小的特点。 (二)运动时脂肪的供能作用 运动肌对各种供能物质的利用比例主要取决于运动强度及运动持续时间。 1、在短时间激烈运动时,无论就是动力性运动还就是静力性运动,肌肉基本上不能利用脂肪酸。 2、当以70%—90%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时,在开始运动10—15分钟以后。 3、在低于60%—65%最大摄氧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中,尤其就是在60%最大摄氧量以下强度的超长时间运动中,脂肪成为运动肌的重要供能物质。 (三)运动时脂肪参与供能的形式与来源 1、运动时脂肪参与供能的形式 (1)在心肌、骨骼肌等组织中,脂肪酸可经氧化,生成二氧化碳与水。这就是脂肪供能的主要形式。 (2)在肝脏中,脂肪酸氧化不完全,生成中间产物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与丙酮,合称酮体。酮体参与脂肪组织脂解的调节。 (3)在肝、肾细胞中,甘油作为非糖物质经过糖异生途径转变成葡萄糖,对维持血糖水平起重要作用。

2.参与骨骼肌供能的脂肪酸来源 (1)脂肪组织(即脂库)储存的脂肪; (2)循环系统即血浆脂蛋白含有的脂肪; (3)肌细胞浆中的脂肪。运动时人体基本上不利用肝脏内储存的脂肪。 二、运动时脂肪(甘油三酯)分解代谢 (一)脂肪组织中脂肪分解 1.脂肪酸动员 2、脂肪分解:甘油二酯脂肪酶与甘油一酯脂肪酶的活性比甘油三酯脂肪酶大得多。 3、脂肪组织释放脂肪酸与甘油:甘油三酯—脂肪酸循环(甘油产生后基本上全部被释放入血,大部分脂肪酸在脂肪细胞内直接参与再酯化过程) (二)血浆甘油三酯分解 (三)肌细胞内甘油三酯分解 1、肌内甘油三酯含量:每千克骨骼肌内甘油三酯含量平均值为12毫摩尔 2.肌内甘油三酯分解:骨骼肌内LPL也就是甘油三酯水解的限速酶,它与脂肪组织内LPL相似,也受多种激素调节。它的活性受低浓度肾上腺素、胰高糖素抑制,受高浓度肾上腺素、胰高糖素激活。在超过1小时的长时间运动中,骨骼肌内LPL 活性提高近两倍,而脂肪组织内仅提高约20%。训练影响骨骼肌LPL活性,在耐力训练中这一作用更明显。 3.肌内甘油三酯的供能作用:在70%最大摄氧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脂肪酸供能的75%来自肌内脂肪。肌内甘油三酯水解速率平均值就是每100克肌肉2—5微摩尔/分,在有氧代谢能力强的慢收缩肌纤维中甘油三酯消耗最为明显。 第二节运动时脂肪酸的利用 运动时骨骼肌氧化的脂肪酸依靠肌内甘油三酯水解与摄取血浆FFA,随运动时间延长,血浆FFA供能起主要作用。 一、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及其转运率

22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第28章、脂肪酸的分解代谢(p230) 本章重点:1、脂肪酸分解代谢过程,2、脂肪酸代谢的能量产生,3、脂肪酸分解脱氢,4 脂肪酸分解代谢和糖酵解的关系。 本章主要内容: 一、脂肪的水解——脂酶的水解作用(细胞质中) 生物体内脂肪是由脂肪酶水解,在脂肪酶的催化下生成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脂 肪酶的特点:主要作用于有酯键的化合物,不论脂肪来源于什么组织,不论脂肪酸碳链的长 短,只要是酯键,脂肪酶就可以使其断裂,这就是酶的专一性即键专一性。 事实上,脂肪的水解不是一步完成的,而是分步完成,分步进行水解。第一步脂肪酶水 解第一或第三全酯键,即a或a'酯键,如果第一步水解a -酯键,第二水解a '酯键,生成a和a'脂肪酸和甘油-酯,最后,3 -位的脂肪酸在转移酶的催化下3 -的脂肪酸转到a 或a'位上,再在脂肪酶的作用下,脂肪酸水解下来,共生成三分子脂肪酸和一分子甘油,水解过程为:脂肪(甘油三酯)水解的产物: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 二、甘油的转化 脂肪的水解产物甘油是联系脂肪代谢和糖代谢的重要化合物,它可以轩化成磷酸甘油醛 进入糖代谢,其代谢过程为: 生成的磷酸2羟丙酮有两种去路: 1、DHAF可以进入EMP途径生成pyr,再经脱氢、脱羟生成乙酰COA经TCA循环氧化成CQ和H2O 2、G-3-P可以与DHAP逆EMP途径在醛缩酶催化下生成F-1.6-P,继续转化成糖类。 甘油被彻底氧化以后可以生成多少molATP呢?首先总结氧化的部位: ①a-磷酸甘油脱氢,生成ImolNADH H ②G-3-P 生成1, 3-DPG 1molNADH H ③Pyr 脱氢1molNADH H ④异柠檬酸脱氢1molNADHH+ ⑤ a -酮戊二酸脱氢1molNADH H+ ⑥平果酸脱氢1molNADH H+ ⑦琥珀酸脱氢1molFADH 2 琥珀酰COA>琥珀酸 另外,甘油还可在代谢的过程中转化到蛋白质中去,如进入TCA后生成Pyr、OAA a -Kg等可经转氨基作用生成Ala、Asp和Glu参与到蛋白质的合成中去。 三、脂肪酸的降解 脂肪酸的降解(分解)即氧化分解有几种形式,最重要的是 3 -氧化,其次是a -氧化和 3 -氧化。 (一)3 -氧化(线粒体内进行) 1、概念:脂肪酸的3 -氧化作用是脂肪酸经一系列酶的作用,从a、3碳位之间断裂生 成1mol乙酰COA和比原来脂肪酸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2、3 -氧化过程:脂肪酸3 -氧化的合成过程包括下列几个主要步骤: 1)活化或叫做脂酰COA的形成:脂肪酸首先与辅酶A缩合同时消耗一分子ATP形成活化的脂酰COA这步反应要消耗ATP的两个高能磷酸键。 第一步反应是在脂酰COA合成酶的催化下进行的,活化了的脂酰COA借线粒体内膜两侧的肉毒碱脂酰COA专移酶的作用,进入线粒体内。 肉毒碱脂酰COA专移酶 脂酰COA肉毒碱脂酰肉毒碱+COA 肉毒碱的结构: 肉毒碱起携带脂肪酸酰基通过线粒体内膜的作用。 肉毒碱脂酰COA转移酶有两个同工酶,一是位于内膜外侧的肉毒碱脂酰COA转移

脂肪肝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脂肪肝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脂肪肝系一种多病因引起肝细胞内脂质过多的病理状态,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肥胖、糖尿病、酒精中毒是脂肪肝的三大病因,并且无论单纯性脂肪肝的成因如何,总有一部分患者发展为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甚至导致脂肪性肝硬化及其相关疾病。 许多营养性疾病,如恶性营养不良病,饥饿,胰腺疾病,重度贫血,胃肠外营养,肥胖症均可导致脂肪肝。 众所周知,肥胖者患脂肪肝的几率很大。脂肪肝肥胖不仅是指体重的增加,而且还是指体内过剩的脂肪组织蓄积状态。"肥胖性脂肪肝"所含脂类主要为三酸甘油脂,肝活检还证明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50%时,53%的患者有明显的肝脏脂肪性变。 肝脏在药物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多数药物在肝脏内经过生物转化作用而排出体外。由于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的作用对肝脏造成损害。早50岁以上肝功能损害中药物所致者高达40%;其中脂肪肝是其常见的类型之一。换句话说,很多药物可引起脂肪肝。 内分泌疾病,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妊娠,高尿酸血症,糖尿病等许多内分泌疾病,均可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 "糖尿病脂肪肝"的发病率为25%。主要由于贮脂组织中脂肪动用增加,大量释放游离脂肪酸,在肝脏大量合成并贮存三酸甘油脂,形成脂肪肝。糖尿病脂肪肝多见于成年型,且与肥胖有关。 慢性酗酒常引起酒精性脂肪肝、肝炎和肝硬化,嗜酒者患脂肪肝的比例较正常人明显增多以成为不争的事实。所谓嗜酒系制女性饮酒量》40克/天或男性》80克/天。饮酒史持续5年以上。57。7%的嗜酒者并发脂肪肝。其机理是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乙醇对肝脏的直接毒性反应,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每日饮烈酒80~120克持续10年以上时,10%~ 35%的病人患有酒精性肝炎与肝硬化,90%的人可能有脂肪肝。 此外,健康人短期内大量饮酒(每天100-120克,持续10-12天)也可诱发脂肪肝。 高脂血症与脂肪肝的关系密切。关系最为密切的为高甘油三脂血症,常伴同于肥胖和糖尿病。高脂饮食,过分甜食均可诱发高脂血症。临床上,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约 69-100%伴有肥胖症,36-75%有糖尿病,20-81%有高脂血症,。中年肥胖女性,若同时合并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则极易发生脂肪肝和肝硬化。 脂肪肝有哪些方面的危害? :绝大多数慢性脂肪肝预后良好,如能早期诊治,可以阻止脂肪肝的进一步发展,甚至使其逆转。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引起的脂肪肝,多为隐匿性起病,病程相对较长,即使已发生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如能有效控制体重和维持血脂、血糖于正常水平,肝脏病变仍有可能完全消退。 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时,其预后基本上取决于肝炎本身的进程。虽然长期的肝内脂肪蓄积可能促进肝纤维化,但因肝内脂肪本身不是主要致病因素,且经过治疗可吸收消散,故对预后无明显影响。 酒精性脂肪肝如果能坚持戒酒则预后良好。但如果继续饮酒,可经肝纤维化或酒精性肝炎而发展为肝硬化。 脂肪肝的基本概念及如何分度 从理论上讲,脂肪肝是一大类以肝细胞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异质性疾病。正常人每100克肝湿重约含4~5克脂类,其中磷脂占50%以上,甘油三酯占20%,游离脂肪酸占20%,胆固醇约7%,其余为胆固醇酯等。当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超过肝湿重的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见到1/3以上肝细胞脂变时,称为"脂肪肝"。或者简单地说,"脂肪肝"是指脂肪含量在肝脏占有的比例超过正常。

病理学考题 第七章 脂 类 代 谢

第七章脂类代谢 一、名词解释 1.脂肪动员 2.酮体 3.必需脂肪酸 4.血 脂 二、填空题 1.用电泳法可将血浆脂蛋白分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四类。 用密度离心法分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四类。 2.脂肪酸合成的主要原料是______,递氢体是______,它们都主要来源于 ______。 3.脂肪酰CoA的每一次β-氧化都需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四步连续反应,产生1分子_________和1分子_______。 4.胆固醇在体内可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 及多种________ 激素。 5.乙酰CoA的去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1. 血脂不包括: A. 甘油三酯 B. 磷脂 C. 胆固醇及其酯 D. 游离脂肪酸 E. 胆汁酸 2. 血浆脂蛋白中蛋白质含量最多的是: A. CM B. VLDL C. VDL D. LDL E. HDL 3. 血浆脂蛋白中甘油三酯含量最多的是: A. CM B. VLDL C. VDL D. LDL E.HDL 4. 转运胆固醇到肝外组织的血浆脂蛋白主要是: A. CM B. VLDL C. VDL D. LDL E. HDL 5. 关于血脂叙述正确的是: A. 都来自肝细胞 B. 都能够与清蛋白结合 C. 均不溶于水 D. 主要以脂蛋白形式存在 E. 都能够与载脂蛋白结合 6. 脂肪动员的关键酶是: A. 脂蛋白脂肪酶 B. 甘油一脂脂肪酶 C. 甘 油二酯脂肪酶 D. 甘油三酯脂肪酶 E. 胰脂酶 7. 类脂的主要功用是: A. 氧化供能 B. 防止体温散失 C. 保护 体内各种脏器 D. 储存能量 E. 维持正常生 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8. 合成脂肪酸不需要的物质是: A. 乙酰CoA B. 丙二酸单酰CoA C.CO 2 D. H 2 O E. NADPH+H+ 10. 脂肪酸生物合成时所需的氢来自:

人体脂肪代谢的调控和调动

人体脂肪代谢的调控和调动 人体摄入的大部分)脂肪经胆汁乳化成小颗粒,胰腺和小肠内分泌的脂肪酶将脂肪里的脂肪酸水解成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单酯(偶尔也有完全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水解后的小分子,如甘油、短链和中链脂肪酸,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甘油单脂和长链脂肪酸被吸收后,先在小肠细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并和磷脂、胆固醇和蛋白质形成乳糜微粒(chylomicron),由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 脂肪细胞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脂蛋白脂酶,以及脂肪细胞膜上的肾上腺素能受体、胰岛素受体及其他肽类激素和腺苷受体都参与这一过程的调节。 (1)脂蛋白脂酶(LPL):脂蛋白脂酶由体内脂肪细胞合成,然后释放到血液中附着在毛细血管的表面。其功能是将与其接触的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中的三酰甘油(甘油三酯)水解成游离脂肪酸和α-磷酸甘油。前者进入脂肪细胞内,与磷酸甘油结合生成三酰甘油。由于人类脂肪细胞合成脂肪酸的能力很弱,因此在脂蛋白脂酶作用下所产生的游离脂肪酸就成为体内脂肪细胞合成三酰甘油所需要游离脂肪酸的主要来源。因此脂蛋白脂酶在调节人体局部脂肪沉积上发挥着一定的功能。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受机体营养状况及相关激素的调节,空腹及营养不良时其活性降低,进食后其活性增高。胰岛素可以增加脂蛋白脂酶的合成,而脂解激素则使脂蛋白脂酶活性受到抑制。 (2)胰岛素:胰岛素可以通过降低脂肪细胞内cAMP的浓度来抑制三酰甘油脂肪酶活性,减少三酰甘油的水解,促进水解后的游离脂肪酸再酯化。胰岛素是体内主要的抗脂解激素。当胰岛,素水平下降时,体内脂肪组织的脂解过程加快,血中游离脂肪酸和磷酸甘油浓度增高。 (3)儿茶酚胺:人类脂肪细胞上分布着许多α2和β1,受体,儿茶酚胺主要就是通过脂肪细胞膜上的肾上腺素能受体来调节脂解反应。 儿茶酚胺通过。α2受体抑制脂解,通过β1受体刺激脂解。人体不同部位脂肪细胞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是不相同的。无论男女,腹部脂肪细胞对儿茶酚胺促进脂解的反应性和敏感性均强于股部,绝经前女性股部脂肪细胞对儿茶酚胺的脂解反应性明显下降,而妊娠晚期和哺乳期女性股部脂肪细胞对儿茶酚胺的脂解反应性明显增强。造成上述差别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分布在这些部位脂肪细胞上的。α2和β1受体的数目、比例及活性不同有关。 (4)性激素:性激素在促进脂肪细胞脂解反应区域性差异的发生上起着一定的作用。女性激素可以促进脂肪细胞α2受体的活性来达到拮抗儿茶酚胺的脂解作用。 (5)其他激素: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泌乳素、胰高血糖素等均可促进脂肪细胞的脂解反应。 肪细胞的代谢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体内脂肪细胞的代谢过程是一个非常活跃、从不间断的循环过程。 正常情况下,机体内的脂肪细胞一方面不断地从血液中摄取食物分解后产生的游离脂肪酸,然后在细胞内将游离脂肪酸与由葡萄糖合成的。α-磷酸甘油结合生成磷酸三酰甘油。

脂肪性肝病综述

脂肪性肝病综述 一、概要 过去脂肪肝被认为是一种较常见的肝脏代谢性疾病,现在看来脂肪肝是一种多病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质堆积和中性脂肪在干细胞内弥散性浸润所致的肝脏脂肪变性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是一种病理学的概念。正常肝脏的脂肪含量约占肝脏湿重的3%~5%,其中以磷脂最多,还包括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大多未酯化)等。正常情况下,脂肪的消化、吸收、氧化、转化以及分泌等过程保持动态的平衡。如果脂肪含量超过肝湿重的5%,或在组织学上超过30%以上的肝细胞有脂肪变性且弥散分布于全肝时,就称之为脂肪肝。严重者脂肪肝含量可高达40%~50%。绝大多数的脂肪肝是由于甘油三酯堆积在肝细胞内所致,在此讨论的脂肪肝亦属此类。 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则是一种临床概念,系指病变主要在肝小叶,以弥散性肝细胞大泡型脂肪变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病理上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脂肪性肝硬化四种类型。目前临床上根据患者是否有过量饮酒史将脂肪肝分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和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LD,建成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随着疾病的发展依次表现为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sis hepatitis,NASH)、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但为叙述方便,仍将两者合在一起。 脂肪肝的流行状况并不非常清楚,由于调查的时间、样本对象、年龄和性别图同,其结果也不一致,一般来说青少年发病率低,成年人发病率较高,男性高于女性,而机关干部、商人中男性发病率更高,这与职业饮酒有很大的关系。 二、关键词 脂肪性肝病病因病理病机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 三、脂肪肝的病因学 脂肪肝的病因学包括脂肪肝的致病因素和诱因两个方面。病因的种类很多,大体分为营养性、化学性、内分泌代谢性、生物性、遗传性、免疫性以及精神、心理和社会性因素等几大类。 1、营养性因素 1.1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主要是由于人体长期缺乏能量和蛋白质所致。根据临床表现,营养不良分为消瘦性、水肿性和混合性三种。消瘦性主要是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会因低血糖刺激交感神经,加剧脂肪分解诱发脂肪肝。水肿型主要是蛋白质摄入不足所致,出现肝细胞纤维化。混合性肝病即两种均缺乏的患者,多为大泡性病变。 1.2肥胖病:肥胖是指体内过剩的脂肪组织蓄积状态,是由于长期能量入超所致。不管是体重的超标,或是腹部内脏脂肪明显增加,还是肥胖者短期内体重波动过大,都易诱发脂肪性肝病 1.3全胃肠外营养:全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过长可导致一系列肝胆系统并发症,如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等少见的慢性不可逆性肝病。在成人中以肝细胞脂肪变和脂肪

反式脂肪酸在体内如何代谢

反式脂肪酸在体内如何代谢 1、反式脂肪酸同顺式脂肪酸一样能作为能源同样会被氧化而供能; 2、反式脂肪酸的确会导致VDL(极低密度脂蛋白)/LDL(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它在体内的积累是因为不能通过脂合成途径合成体内其他脂质。 什么是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是一类不饱和脂肪酸,包含至少一个反式结构的双键。 反式脂肪酸的来源于食品工业加工产生“氢化油”中以及反刍动物体内。 在食品工业中,由于天然植物油的双键是“顺式”结构,这种油抗氧化能力差,不稳定,工业上将植物油氢化,在这个过程中,部分油脂异构化产生了“反式”双键。以rans 9-Elaidic Acid(t9一C18:1)为主。 反刍动物的油脂以及牛奶中也存在反式脂肪酸,这是由于反刍动物瘤胃中的微生物将脂肪酸氢化而产生。以trans 11.Vaccenic Acid(t11一C18:1)为主,也还有顺9,反11一共轭亚油酸(c9, t11一CLA)和反10,顺12一共轭亚油酸(t10,c12一CLA)。 反式脂肪酸会增加体内VDL/LDL的水平,易导致心血管疾病、肥胖、胰岛素抗性、糖尿病等。 共轭亚油酸也是一种反式脂肪酸,但共轭亚油酸却与其他反式脂肪酸不同,它具有抗癌、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功能。 反式脂肪酸在体内如何被氧化?

饱和脂肪酸的β-氧化过程大致经过4个步骤,既脱氢、加水、再脱氢和硫解这四个步骤。 由于反式脂肪酸为不饱和脂肪酸,因此先讲单不饱和脂肪酸的β-氧化过程。 体内正常的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都是顺式的,它们活化后进入β-氧化时,生成3-顺烯脂酰CoA, 此时需要顺-3反-2异构酶催化使其生成2-反烯脂酰CoA以便进一步反应。2-反烯脂酰CoA加水 后生成D-β-羟脂酰CoA,需要β-羟脂酰CoA差向异构酶催化,使其由D-构型转变成L-构型,以 便再进行脱氧反应(只有L-β-羟脂酰CoA才能作为β-羟脂酰CoA脱氢酶的底物)。 下图为多不饱和脂肪酸氧化示意图: 从不饱和脂肪酸的β-氧化过程可以看出,其“顺式”双键需要首先经过异构酶的催化变成“反式”双键才能进行 下一步氧化反应,而反式脂肪酸的氧化过程则不需要经过顺-3反-2异构酶的催化,直接完成加水、脱氢和硫解过程。 反式脂肪酸在体内的积累和对VDL/LDL水平的影响 体内的脂质作为前体能合成其他多不饱和脂肪酸,该过程需要脂肪酸去饱和酶的参与,但是该类酶 的底物为顺式双键,含有反式双键的脂肪酸则不能被延长或去饱和而被积累下来。

脂肪肝与代谢综合症

脂肪肝与代谢综合症 目前,医学上将以胰岛素抵抗为基础的多代谢症候群,包括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脂肪肝等称为“代谢综合症”。 脂肪肝不仅仅是肝脏的局部病变,而且是发生在肝脏的全身性疾病,是引发代谢综合症的根源。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黏、高尿酸等“五高” 疾病均可由脂肪肝引起。甘油三酯增高、向心性肥胖和糖耐量减低,是构成“代谢综合症”的三大危险因素! 本世纪初,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糖尿病学会就明确指出“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观点,2004年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联合会议上,专家们提出,目前临床 上已经诊断的2型糖尿病,仅仅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更大的隐患还在于包括肥胖、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等在内的代谢综合症。 研究结果明确显示,代谢综合征所伴有的每个危险因子都具有独立的作用,然而合并在一起,则产生协同放大的效果。因此,对于上述提到的四种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必须超 越传统的单纯“降糖”、 “降脂”等手段,而应该 基于对代谢综合征的整体 预防和治疗。 肝脏是人体“物质代 谢中枢”,是人体内最大 的“化工厂”。肝脏物质 代谢发生障碍,是引发高 血脂、高血糖、高尿酸、 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根源。 临床表现在血脂升高或异 常、血糖升高、血压升高、 尿酸值超标、脂肪肝等。 因此,要想预防和治疗代谢综合症,预防和治疗肝脏代谢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学无代谢综合征(MS)病名,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分型,现代医家大多从其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头痛、眩晕、湿阻、肥胖症、消渴等进行辨证论治。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MS是由于饮食不洁、过少活动、饮酒、遗传因素、年龄因素以及某些特殊药物等原因,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的。 MS的中医病因病机 过食和少动是代谢综合征发病的两大主因。多食肥甘,塞滞中焦之气,有碍脾胃升降枢机不得斡旋,最终导致运化失职,脾气郁滞。少动是活动减少,脾主四肢、肌肉,活动的减少必然影响脾的健运。脾失健运,物不归正化则为痰、湿、浊,进而变证从生。 代谢综合征的分型治疗 肝郁脾虚型:形体略肥胖,头晕或头胀痛,胁肋胀痛,神疲肢倦,腹胀,纳呆,舌淡暗苔薄白,脉沉弦。

运动强度及时间对脂肪代谢的影响,燃脂人群必读

运动强度及时间对脂肪代谢的影响,燃脂人群必读 减脂是个体力活儿,如何科学减脂,有时候需要了解我们的身体如何代谢脂肪,运动强度及时间对脂肪代谢的影响究竟是怎样?相信想要减脂的人,一定看到关于减脂的建议:持续有氧运动三十分钟以上对减脂才有效。天涯也说过这类的话,但这句话是有漏洞的,也就是虽然可以缩减一定量的脂肪,但这句话并没有给出科学减脂的指导,甚至可能会误导一些朋友,以为运动时间很短就不会减脂。这句话再加上一点限定条件才是完整的,或许这就是需要大家了解的东西,也是减脂人群应该注意的前提条件。我在这里直接给出结论,在运动强度为65%VO2max,持续三十分钟以上的运动,可以燃烧可观的脂肪量,当然持续时间越长燃烧的越多。这可能有些不大好理解一些术语,实际上就是中等强度的运动燃脂最可观,效率最高。能够体会到运动很累,但还不至于大喘。下面我们来详细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经过科学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如下一张图。这张图描述了不同运动强度对肌糖原、肌肉中的甘油三酯(脂肪)、血浆游离的脂肪酸(脂肪)和血浆葡萄糖消耗占比。可以清晰的看到65%VO2max运动强度时,肌肉中的甘油三酯和血浆游离的脂肪酸供能比例最大。实际上,在25%VO2max运动强度时,运动开始30分钟和2小时后相比,总的脂肪和糖的氧化率

改变很小。但在65%VO2max运动强度时,脂肪酸释放入血的量及对血糖的利用随着时间延长不断提高。在这种运动强度下骑行2小时后,脂肪和糖的氧化比例与运动30分钟后比较无改变。在65%VO2max运动强度时,肌肉内甘油三酯和糖原在总能量供应比例中随着时间推移(>90分钟)越来越小。也就说当持续65%VO2max运动强度90分钟以上,主要以血液中的糖和脂肪酸分解供能,燃脂最佳。所以说,其实只要是运动就会伴随着燃脂,并不存在不燃脂的说法,只是强度较小的运动对燃脂贡献较小。另外,持续的中等强度运动,并且维持足够长的时间才能燃烧可观的脂肪,不然也不会分解太多的脂肪。参考资料:[运动营养].(英)莫恩本文属威猛士健身原创,欢迎关注威猛士健身微信公众号:tyyjjs

维生素对人体健康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维生素对人体健康及运动能力的影响内容摘要: 维生素是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它对人体的作用不同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既不能给体内提供能量,也不是构成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虽然很少,但其在维持生物正常生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却很大。它的生理功能是主宰体内营养成分的分配,调节体内的生理机能或代谢过程,充当辅助酶素,促进体内各类生物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长期缺乏任何一种维生素,都会导致体内物质代谢的紊乱或发生相应的特异性病变。 有的人认为,既然维生素对人体益处很大,就应该多吃维生素。这是不对的。缺少维生素对人体生长发育不利,多吃了个别的维生素也会影响健康。例如,长期过量服用维生素D,就会引发高血钙,使软组织硬化,容易产生疲乏、头痛、多尿等病症。有些维生素吃多了,虽然不会危害健康,吸收后还会分解排泄出来,造成浪费。因此,不可溢服维生素。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代谢机能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素和必需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其种类多、理化性质不相同。维生素的营养价值是通过组成辅酶或辅基的形式,参与体内的物质和量代谢,是代谢调节、维持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营养素之一。 1、维生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维生素A(包括A1和A2两种)亦称抗干眼醇。纯品为淡黄色结晶体,属脂溶性维生素,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也易被紫外光破坏;与三氯化锑混合产生深蓝色,可以此特征鉴别维生素A。其前身为胡萝卜素。 维生素A的醛是视网膜内感光色素(视紫质)的组成成分,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眼睛在黑暗情况下的视力。缺乏维生素A时则会患干眼症和夜盲症。维生素A也是上皮组织细胞和骨骼细胞分化时的调节因素,能维持上皮组织和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加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并能促进儿童生殖器功能的正常发育,缺乏它时可引起生殖功能衰退,骨骼成长不良、生长发育受阻以及眼部、呼吸道、泌尿道和肠道对感染的抵抗力降低等。长期缺乏维生素A,还会引起皮肤、粘膜的上皮细胞萎缩、角质化或坏死。 维生素B1是维生素中最早被发现的,其在动物和酵母体中主要以焦磷酸酯(或称“焦磷酸硫胺素”)的形式存在,在高等植物体中有自由维生素B1存在。如果缺乏它,则依靠糖类代谢产生能量来维持功能的神经系统会首先受到影响,产生多发性神经炎、脚气病、下肢瘫痪、浮肿和心脏扩大等症状。此外,维生素B1还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促进人体发育。 维生素B2的磷酸衍生物是某些重要氧化还原酶的辅基。其进入人体后磷酸化,转变成磷酸核黄素及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与蛋白质结合成为一种调节氧化还原过程的脱氢酶。脱氢酶是维持组织细胞呼吸的重要物质。缺乏它,体内的物质代谢会发生紊乱,出现口角炎、皮炎、舌炎、脂溢性皮炎、结膜炎和角膜炎等。 维生素B6为吡哆醇、吡哆醛、吡哆胺的总称。是肌体内许多重要酶系统的辅酶,参与氨基酸的脱羧作用,色氨酸的合成,含硫氨基酸的代谢和不饱和脂肪酸的代谢等生理过程。是动物正常发育、细菌和酵母繁殖所必需的营养物。 孕妇缺乏维生素B6,常造成婴儿体重不足,容易发生痉挛、贫血、生长缓慢等现象,智力发育也较慢,所以在怀孕期间应适当补充维生素B6,以供给胎儿发育的需要。同时也可以治疗妊娠期的恶心和呕吐。 维生素B6也可用于受放射性照射而引起的呕吐及乘车船引起的呕吐。也可用作癞皮病及其它营养不良症的辅助治疗。 维生素B12有人称它为造血维生素,这是因为它含有金属元素钴,当人体缺钴时,会引起食欲不振、皮肤苍白、头昏和贫血等症状。维生素B12参与脂肪、糖类的代谢和核酸、胆碱、蛋氨酸的合成过程。对肝和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一定作用。因此,除主要用作治疗恶性贫血病外,还用来治疗传染性肝炎,恢复

高中生物 《脂质代谢及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说课稿

高中生物《脂质代谢及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 系》说课稿 (三)《脂质代谢及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说课稿我们吉林省高中还没有实行新课程,但是我们的理念和行为已经沐浴着课改的东风走进新课程,新课程的理念、方法正改变着我们和我们的课堂教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现行教材必修本第一册的第三章《新陈代谢》的《人和动物体内的三营养物质代谢》的《脂质代谢与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一节。教学流程图图片世界肥胖大会引出肥胖问题观察、思考图片肥胖人及减肥板书课题肥胖概念和标准讨论、分析分析、总结脂肪来源讲述黑熊冬眠前后体内物质变化分析、总结脂肪的去路给出黑熊冬眠期间物质变化资料分析、总结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分析、归纳联系减肥中遇到的问题分析肥胖的原因感受肥胖的烦恼探讨常见减肥方法是否科学分析、总结如何科学地预防肥胖应用所学知识提出减肥方法给出相关资料,指导科学饮食习惯图片黑熊冬眠视频减肥药广告图示说明: 教师活动媒体使用学生活动师生共同活动教材分析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新陈代谢》这一章在整个高中生物知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和动物体内的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内容又是这一章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节的内容与前面组成生物

体的化合物紧密联系,可以是化合物知识的延伸、应用部分,又利于学生更好理解各种化合物的功能,三大营养物质的氧化分解供能又直接关系着后面的细胞呼吸和代谢类型,以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知识内容。所以怎样完成本节的教学分重要。本节教学内容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途径、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健康以及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三个部分,分三课时完成。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我将教材原有顺序进行调整,每讲一种物质的代谢联系该种物质与健康的关系,另外,我将糖类代谢和蛋白质代谢安排在前两个课时完成,我说的脂质代谢与健康及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是第三课时的内容,这样既避免了一课时内知识点过于集中的问题,又可以处理好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突出糖代谢和蛋白质代谢,又可以在第三课时将三种物质的代谢的内容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脂质代谢与健康的内容涉及的肥胖问题可以说是当今的热门话题,肥胖的人越来越多,减肥方法五花八门,对学生影响很大。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所以我在教学中提出有关肥胖这个中心问题,从中心问题出发解决脂肪代谢及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最后以解决肥胖问题来加强知识联系和强化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这样既有利于代谢途径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建立起生物是统一整体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强,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感性资料中抽象出理性的概

第五章 运动和脂类代谢

第五章运动与脂类代谢 学习目标:当学完这一章后,你应该能够解释以下的关键概念和重要问题: 关键概念:甘油三酯-脂肪酸循环;血浆FFA;酮体。 重要问题:脂酰辅酶A通过线粒体内膜的机制;脂肪酸β氧化及能量的生成如何;甘油氧化的途径及能量的生成如何;耐力运动训练对血脂的影响及意义。 第一节脂肪的分解代谢 脂肪又称为甘油三酯也称三酰甘油,运动时在人体内贮存的脂肪分解参与机体的功能共有三种来源:贮存在脂肪组织(即脂库)中的脂肪;血浆脂蛋白中的脂肪;肌细胞浆中的脂肪滴。 一、脂肪组织中贮存脂肪的水解和动员 脂肪组织中贮存的脂肪经常有一部分在脂肪酶的作用下不断释放出甘油和脂肪酸进入血液,称为脂肪动员。在脂肪水解的过程中首先由甘油三酯脂肪酶催化使甘油三酯转变为甘油二酯和1分子脂旺酸,甘油三酯脂肪酶又可以催化甘油二酯生成甘油一酯和另1分子脂肪酸,最后又由甘油一酯脂肪酶催化使甘油一酯生成甘油和第3分子脂肪酸。甘油三酯脂肪酶是脂肪水解的关键酶,它的活性可以受到多种激素的调节而改变,如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等均可增加其活性,胰岛素可以抑制其活性,所以甘油三酯脂肪酶又称为激素敏感性脂肪酶。在各种促进脂肪水解的激素中以儿茶酚胺,即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作用最重要,经过对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作用,通过cAMP-PK系统(环腺苷磷酸-蛋白激酶系统)促使甘油三酯脂肪酶磷酸化而激活。 在脂肪组织中脂肪在不断进行水解的同时也进行着再酯化过程,即一部分脂肪水解后生成的脂肪酸通过合成酯酰CoA(辅酶A),再与α-甘油磷酸一起合成甘油三酯,这时调节脂肪动员的灵敏性起重要作用,又称为甘油三酯—脂肪酸循环。 脂肪细胞中催化甘油生成α-甘油磷酸的甘油激酶活性极低,所以不能重复利用经过脂肪水解所产生的甘油,甘油产生后经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肝脏等组织进一步代谢。而脂肪组织中再酯化作用所需要的α-甘油磷酸则由糖代谢生成的中间代谢产物二羟丙酮磷酸经过α-甘油磷酸脱氢酶作用生成。其过程如下: 胰岛素可促进血液中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的载体转运过程,葡萄糖在脂肪细胞内经过糖酵解产生二羟丙酮磷酸。所以,胰岛素和葡萄糖均能促进脂肪细胞的再酯化作用,抑制脂肪动员。 处于休息状态人体内脂肪组织内脂肪水解所产生的脂肪酸大约1/3进入血液,2/3经再酯化作用生成甘油三酯。进入血液的脂肌酸因水溶性差,立即由血浆清蛋白作为载体生成游离脂肪酸(FFA),每分子清蛋白可结合10分子脂肪酸,这样就有以利于运输到各组织器官进—步代谢。 二、血浆脂蛋白中甘油三酯的水解 在血浆脂蛋白中乳糜微粒(CM)中主要由消化道吸收的外源性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含有丰富的主要由肝脏合成的内源性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中含较少量的甘油三酯。这些脂蛋白中的甘油三酯经过脂蛋白肪酶(LPL)催化后水解成为脂肪酸和甘油。脂肪酶酸也立即以血浆中的清蛋白作为载体生成FFA。 LPL广泛分布于人体内,以心肌,脂肪组织和慢肌纤维具有最大的活性,肺、主动脉、肾髓质次之。血液中的LPL在细胞内糙面内质网中合成,合成后即运出细胞,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与硫酸肝素结合。肝素与LPL的亲和力大于硫酸肝素,可以使LPL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游离到血液中,从而可以在全血液中催化血浆脂蛋白质中甘油三酯水解。LPL对于血浆中甘油三酯水解后利用以及合成组织中甘油三酯均具有重要作用。

引起脂肪肝的六大因素

引起脂肪肝的六大因素 脂肪肝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后果。济南协和肝病医院专家在长期研究和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导致脂肪肝的原因主要有六个,被称为引起脂肪肝的六大因素: 一:长期酗酒酒精是损害肝脏的第一杀手。这是因为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进行分解代谢,酒精对肝细胞的毒性使肝细胞对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谢发生障碍,引起肝内脂肪沉积而造成脂肪肝。饮酒越多,脂肪肝也就越严重,还可诱发肝纤维化,进而引起肝硬化。 二:营养过剩长期摄入过多的动物脂肪、植物油、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这些食物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过剩的营养物质便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导致肥胖、高血脂和脂肪肝。 三:营养不良肥胖者容易得脂肪肝,但并不是说瘦人就不会得脂肪肝。临床上也常发现有的人很瘦但也患有脂肪肝,这是由于长期营养不良,缺少蛋白质和维生素,同样可引起营养缺乏性脂肪肝。如因患有慢性肠道疾病、长期厌食、节食、素食、吸收不良综合征及胃肠旁路手术等原因,造成低蛋白血症、缺乏胆碱、氨基酸或趋脂物质,从而使肝内脂肪堆积,形成脂肪肝。 四:糖尿病、肝炎、甲亢、重度贫血等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不足,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为了补充能量,体内脂肪酸显著增加,这些脂肪酸不能被充分利用,就会使肝脏的脂肪合成亢进,从而引起脂肪肝。60%肥胖患者会发生糖尿病,他们发生脂肪肝的比率较无糖尿病者要多2倍。 五:药物性肝损害药物性肝损害占成人肝炎的1/10,脂肪肝是常见类型。有数十种药物与脂肪肝有关,如四环素、乙酰水杨酸、糖皮质类固醇、合成雌激素、胺碘酮、硝苯地平、某些抗肿瘤药及降脂药等,都可以导致脂肪在肝内积聚。 六: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与脂肪肝关系密切,其中以高TG(甘油三酯)血症关系最为密切,绝大多数常伴有肥胖、糖尿病和酒精中毒。 此外,某些工业毒物,如黄磷、砷、铅、铜、汞、苯、四氯化碳等也可导致脂肪肝。妊娠、遗传或精神、心理与社会因素,如多坐、少活动,生活懒散等也与脂肪肝发生有关系。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上述引起脂肪肝的六大因素,

脂肪代谢 课堂小结

脂肪代谢 1 脂类在机体内的消化和吸收 消化主要在小肠上段经各种酶及胆汁酸盐的作用,水解为甘油、脂肪酸等。短链、中链脂肪酸甘油酯直接吸收,经门静脉入血;长链脂肪酸甘油酯与载脂蛋白、胆固醇等结合成乳糜微粒,经淋巴入血。 Diet triacylglycerols are emulsified and absorbed by the intestine 1) Bile salts, synthesized from cholesterol in liver, emulsifies macroscopic fat particles into microscopic mixed micelles for better lipase action and absorption. 2) Fatty acids generated from triacylglycerol (catalyzed by the intestinal lipase) diffuse into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be reconverted into triacylglycerol, and packed with cholesterol esters and specific apolipoproteins in chylomicrons。 3) Triacylglycerols are converted into fatty acids and glycerols in the capillaries by the action of lipoprotein lipases activated by apoC-II on chylomicrons, which in turn are absorbed mainly by adipocytes and myocytes for storage and energy consumption. 4) The leftover of the chylomicrons (containing mainly cholesterol and apolipoproteins) will be taken up by the liver by endocytosis; triacylglycerols will be used as the energy source for the liver cells, converted to ketone bodies or transported to adipose tissues after being packed with apolipoproteins. 2 甘油三酯代谢 (1) 合成代谢 甘油三酯是机体储存能量及氧化供能的重要形式。 1) 合成部位及原料 肝、脂肪组织、小肠是合成的重要场所,以肝的合成能力最强,注意:肝细胞能合成脂肪,但不能储存脂肪。合成后要与载脂蛋白、胆固醇等结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入血运到肝外组织储存或加以利用。若肝合成的甘油三酯不能及时转运,会形成脂肪肝。脂肪细胞是机体合成及储存脂肪的仓库。 合成甘油三酯所需的甘油及脂肪酸主要由葡萄糖代谢提供。其中甘油由糖酵解生成的磷酸二羟丙酮转化而成,脂肪酸由糖氧化分解生成的乙酰CoA合成。 2) 合成基本过程 ①甘油一酯途径:这是小肠粘膜细胞合成脂肪的途径,由甘油一酯和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 ②甘油二酯途径:肝细胞和脂肪细胞的合成途径。 脂肪细胞缺乏甘油激酶因而不能利用游离甘油,只能利用葡萄糖代谢提供的3-磷酸甘油。 (2) 分解代谢 即为脂肪动员,在脂肪细胞内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的酶作用下,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供其他组织氧化。 甘油甘油激酶→3-磷酸甘油→磷酸二羟丙酮→糖酵解或有氧氧化供能,也可转变成糖脂肪酸与清蛋白结合转运入各组织经β-氧化供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