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脂肪代谢的整个网络
黑麦草替代部分精料对生长肥育猪血液生化指标及脂肪代谢的影响

Nurina dF e suf tt n e d tf i o s・藤 黼 黼
黑麦草 替代 部分精 料对生长 肥 育猪 血液 生化 指标及脂 肪代谢 的影 响
王进 波 , 齐莉莉 , 刘建新 。
( :0 %精料 , 验 1 ( 1 :0 c) 10 试 组 T )9 %精 料 + 0 1 %黑麦 草, 试验 2组 ( 2 :5 T ) 8 %精料 + 5 1%黑麦草 , 试验 3组 ( 3 :0 T )8 %精 料 + 0 2 %黑 麦草 ,上述 比例 均是 以干 物
质 ( M) D 为基 础计 算 的 。
猪 血 清 中甘 油 三 酯 的 水 平 分 别 比 c 组 降 低 2 . 2 .%和 2 .%, 差 异 极 显 著 ( 17 80 %、 05 均 P<00 )胆 固 醇 的 水 平 分 别 降 .1 , 低 1 .%、20 2 . 均 差 异 极 显 著 ( <0 1 ; C 组 相 比 , 1 T 、 3组 猪 肌 肉 中胆 固 醇 的 含 量 均 显 著 降低 24 2 .%、67 %, P . )与 0 T 、 2T
( O 、 性磷 酸 酶 ( L ) 甘 油 三酯 ( G )胆 固醇 G T) 碱 AP 、 T 、
1 , 试 结束后 , 5d 预 经过 显著 性 检验 各组 间体 重 差异 不 显著 ,进 入 正试期 。试 验 日粮组 成 如下 :对 照组
收稿 日期 :0 7 0 — 9 修 回 日期 :0 7 0 — 5 20- 30 ; 20—70 基金项 目: 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 项 目( 6 2专项 ,0110 2) 90 0 148 作 者简介 : 王进波( 9 5 ) 男 , 17 一 , 讲师 , 在读博士
猪肌内脂肪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

动物遗传育种文献综述论文题目:猪肌内脂肪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学生姓名:李秀领学生学号: 2011302110050学生院系:动物科技学院动物遗传育种系专业班级:2011分子育种班猪肌内脂肪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李秀领(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0)摘要:脂肪不仅是动物体能量来源,而且与肉品的风味品质和食用价值有很大的关系。
尤其随着消费的瘦肉型,不仅要求高瘦肉率,对肉品的腥味、香味及感观满意程度也提出了要求。
而肌内脂肪含量是猪肉食用品质的主要决定因素,尤其对肉的嫩度、风味和多汁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肌内脂肪的生成受到营养和基因的调控,各国学者就肌内脂肪的形成从细胞学,组织化学等方面做了深入研究。
本文就猪的肌内脂肪的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肌内脂肪;肉品质;机理猪肉是我国城乡居民消费量最大的肉食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肉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肉质鲜嫩、口味好,而且要求肉品质符合绿色食品的标准,因此世界各国对肉品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我们通常说的猪肉品质主要包括pH、肉色、嫩度、肌肉系水力、肌内脂肪含量、脂肪酸组成和风味等几个方面,受遗传、环境、营养、运输和屠宰处理等因素的影响。
在影响猪肉品质的众多因素中,以体脂、腹脂、肌间脂肪、肌纤维性状等作为研究重点[1]。
在影响猪肉质的诸多因素中,沉积在肌肉内的脂肪,即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肌内脂肪和肉质呈正相关。
肌内脂肪之所以引起人们越来越大的兴趣,是因为它影响肉质的嫩度和多汁性,特别是肉的多汁性。
众多的研究结果表明,2%-3%的肌内脂肪含量是猪肉的一个理想标准[2]。
当肌内脂肪含量低于2%时,肉的质地和口感都较差,而高于3%时,则不再提高肉的风味[3]。
因此,研究肌内脂肪的生成,对改善肉食香味、提高猪肉的食用价值以及生产有利于人体健康的肉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miRNA在脂代谢中的研究进展

miRNA在脂代谢中的研究进展王来娣;郑云;蒋拾贝;王星果;张军;龚道清【摘要】脂肪是人和动物用以贮存能量的主要形式,脂类代谢在机体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脂类代谢调控对于畜牧生产以及人类疾病治疗都有重要意义.miRNA(microRNA,译作微RNA或小分子RNA)是近年来在真核生物体内发现的一类长度约22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RNA,主要通过与靶基因mRNA靶标区域的互补配对,发挥降解靶mRNA或抑制mRNA翻译的作用.它能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包括细胞凋亡、分化和癌变等,近几年其关于脂代谢的重要调节作用也相继被报导.本文主要对调节脂代谢的一些关键miRNA的研究进行综述.%Fat is the main form for energy storage in human beings and animals.Lipid metabolis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 variety of life activities,and the regulation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livestock production and treatments of human diseases.miRNAs (microRNAs) are found in eukaryotes,and they are a class of non-coding single-stranded RNA molecules with the length of about 22 nt.miRNAs mainly act the functions of destabilization and translational repression of mRNA by binding to complementary target sites in target mRNAs.miRNAs take parts in regulating multiple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including apoptosis,cell differentiation,and canceration,ect.The importance of these miRNAs in regulating lipid metabolism has been reported recently.This review summarized the researches on some key miRNAs in regulating lipid metabolism.【期刊名称】《动物营养学报》【年(卷),期】2013(025)007【总页数】7页(P1446-1452)【关键词】miRNA;脂代谢;靶基因【作者】王来娣;郑云;蒋拾贝;王星果;张军;龚道清【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扬州225009;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扬州225009;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扬州225009;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扬州225009;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扬州225009;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扬州22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2脂肪是能量贮存最主要的形式。
n-3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对猪脂质代谢及免疫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对猪脂质代谢及免疫的影响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猪肉是人们日常饮食中重要的食品,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
因此, 如何提高猪肉质量是猪肉生产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脂肪酸是构成脂肪分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同时也是动物体内重要的能量来源和信号分子。
n-6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是重要的脂肪酸,它们对猪脂质代谢及免疫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n-6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是竞争性互相妨碍和协同作用的。
人们普遍缺乏n-3多不饱和脂肪酸,这对于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饲养猪时应该适当调整n-6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以提高猪肉脂肪酸的健康价值。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对于猪脂质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为猪肉质量和人类健康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1、饲养方案选用健康的肉猪,分为3组,每组20只。
第一组为控制组,以常规饲料为主。
第二组饲料中添加较高比例的n-6多不饱和脂肪酸,第三组饲料中添加较高比例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
2、采样方法在饲养周期末期,随机抽取每组猪的肝脏和血液进行分析。
血液样本中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游离脂肪酸(FFA)的含量,肝脏样本中测定脂肪合成酶、TG合成酶、TG水解酶、肝细胞核因子-kappaB(NF-κB)的表达水平。
3、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组间的差异,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通过探讨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对于猪脂质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为猪肉质量的提升和促进人类健康提供了基础理论和实践指导。
动物营养学能量代谢

丙酸
90.4
57.5
乙酸
87.5
59.4
丁酸
84.4
61.6
天冬氨酸
98.0
53.1
能量转化效率: 葡萄糖>脂肪>VFA>蛋白质和AA
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分配)
饲料总能(GE)
粪能(f.e.)
消化能(DE)
ME= NE+HI=HP+Er.
气体能 (m.e.)
尿能(u.e.) 代谢能(ME)
的次要来源。 体增热大小受家畜种类、饲养水平和日粮全价性等因 素影响,ME摄入量,HI;日粮全价性改善,HI
饲料能量的利用效率
效率 = 产出/摄入 全效率与部分效率
全效率(总效率) =
产品能(P) 摄入饲料的有效能(I, DE或ME)
= etot
部分效率(纯效率) =
产品能的增量(ΔP) 摄入饲料有效能的增量(ΔI)
1卡 = 4.184 焦耳
饲料总能 (燃烧热, Gross energy, GE)
指饲料样品在纯氧条件下完全燃烧(即充分氧 化)后,所释放出的全部热量的总和。
通常采用氧弹式热量计进行测定,测热原理为 热平衡原理。 不同养分含能量的差异
不同的养分所含能量不同,主要取决于其分子 结构中碳氢元素间的比例,一般而言,与C:H比、 O、N含量成反比关系,H、O ↓,则总能含量↑。
磷酸肌酸
ADP
能量释放过程 肌酸
饲 料 消化 养 吸收 分
养分分解 和氧化产 生游离能
ATP ADP
能量消耗过程
体内合成代 谢、维持生 命活动及生 产畜产品
热能
AMP
热能
饲料养分的能量转化效率
高锌对仔猪肝脏脂肪代谢的影响

要 的作 用 。研 究发 现 , 物体 缺 锌 与 必需 脂 肪酸 缺 生
乏表现 出相似 的 临床症状 , 且加 剧脂肪 酸缺乏症 状 。 锌对 脂 蛋 白组 成 和 脂 蛋 白酯 酶 也 具 有 显 著 的 影 响[ 。然 而 , 1 ] 目前关 于锌 对 脂 肪 代谢 影 响 的结 果 尚存争 议 。E e 等 报 道 缺锌 引起 血 清 甘 油 三 酯 dr 的浓度 升高 , P u 等 报道 补锌 可导 致 血清胆 固 而 al 醇和甘 油三酯 的浓度 显著 升高 。此前大 部分 的研 究 是 以大 鼠为试 验动 物 , 关 于高 锌对 仔 猪 脂肪 代 谢 而
组 相 比 ,) 1 各试 验 组 血 清 总 甘 油 三 酯 和 低 密 度 脂 蛋 白胆 固 醇 含 量 均 显 著 提 高 ( P< 00 ) 2 试 验 组 Ⅲ血 清 总 胆 固 .5 ;) 醇 、 1 :1 肪 酸 含 量 显 著 升 高 ( C8 脂 P<O 0 ) 肝 脏 C 8 :0 C 8 :2脂 肪 酸 含量 显著 降低 ( < 0 0 ) 而C1 :0 .5 , 1 、1 P .5 , 6 脂 肪 酸 含 量 无 显 著 变化 ( P>0 0 )3 试 验 组 Ⅱ和 试 验 组 Ⅲ肝 脏 硬 脂 酰 辅 酶 A 去 饱 和 酶 1 S D1 mRN 水 平 、 .5 ;) (C ) A 血 浆 瘦 素 和 胰 岛 素 含 量都 显著 升 高 ( < O 0 ) P . 5 。随 着锌 浓 度 的升 高 , 血浆 四碘 甲状 腺 原 氨 酸 ( 4 含 量 显 著 降 低 ( < ]) r P 0 0 ) 三 碘 甲 状腺 素原 氨 酸 ( 3 和胰 高 血 糖 素 含 量 有 上 升趋 势 , 差 异不 显著 ( > O 0 ) 由此 可 知 , 粮 中添 加 .5 , ]) r 但 P .5 。 饲
鸡养殖中脂肪代谢的规律

猪出厂的过程中同样也要对猪做好相关检查以及消毒工作,使生猪的安全得到保障。
3 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及其应用推广3.1 对技术有足够的认识 在开展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推广的过程中,要对技术实施的意义和重要性有明确的认知。
生猪无公害技术应用和市场肉制品的质量好坏是息息相关的,所以现阶段进行生猪养殖的时候,使用无公害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人们环保意识以及生态意识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无公害生猪养殖的发展道路变得更加广阔,所以技术推广有着深厚基础,在以后的发展上趋势也会非常强大。
在进行应用推广的时候,要对宣传工作的开展进行给予充分的重视,通过媒体以及网络等一系列方式和手段进行有效宣传,让推广工作可以顺利开展,从而使肉品质量安全得到足够的保证。
3.2 优秀人才的支撑 在进行养殖技术推广的时候,要有优秀人才的支持。
这样行业在发展的时候就会有极大的动力。
除了培养养殖场的内部养殖人员,同样还要引进优秀外部人员,只有这样,在进行生猪养殖的时候,无公害技术才会得到有效的延续。
3.3 制定鼓励政策 在进行养殖技术推广的时候,国家要制定一些有利的政策来鼓励无公害生猪养殖,同时政策在制定的时候要和养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相一致。
即在生猪养殖的时候推广无公害技术时,一方面,市场要把自身调节作用最大程度发挥出来,和市场需求相一致,在推广的时候有一定的必然性。
另一方面,政府给予政策方面的扶持,可以为技术推广的开展和进行提供有利的条件。
4 结语综上所述,使用生猪无公害养殖技术,可以使养殖的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同时还可以得到越来越多的经济利润。
随着人们对于生活质量有了更高追求,对于肉质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为生猪养殖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使用养殖技术的时,要从养殖现状出发,使用技术让猪肉质量以及人们的健康安全得到有效的保证,推动养殖业可持续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1]郑志宏.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及其应用推广实践[J].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17(09): 34-35.[2]潘恩兴,吴丽敏.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及其应用推广探究[J]. 当代畜禽养殖业,2018(06): 16.[3]毛来荣.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的应用推广[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09): 121.[4]冯雪云.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及应用推广[J]. 当代畜禽养殖业,2019(05): 39, 38.时玉兰/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泽库畜牧兽医工作站 264400 刘海龙/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界石畜牧兽医工作站 264400摘 要:鸡的脂肪代谢从孵化过程到出壳后与其他的动物相比育具有一定的特点,详细了解鸡的脂肪代谢过程有助于避免蛋鸡或者肉鸡饲养过程中出现脂肪肝的现象,对于改善鸡只生产性能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抵抗素成熟肽的制备及其对猪葡萄糖和脂肪代谢的影响

白翠玲 ,罗 丹 ,刘艳 芬 ,陈 绍 红 , 刘 铀
( 1 . 广 东海 洋 大 学农 学 院 , 广东湛 江 5 2 4 0 8 8 ;2 . 广东海洋大学生化 中心 , 广东湛江 5 2 4 0 8 8 )
患 者血 清 抵 抗 素 水 平 显 著 升 高 , 并 伴 随 胰 岛 素 抵 抗。 。 j , 可 能是 联 系肥 胖 和 2型 糖 尿病 的纽 带 。大量 研 究 证实 , 机体 能量 代谢 失调 时 , 脂肪 组 织 能分 泌 多
种细 胞 因子如 抵抗 素 、 肿瘤 坏 死 因子 ( TNF — a ) 、 白 细
合蛋白, 用 Ni — NTA 分 离 MR。 随 后 将 1 8头 5月龄 去 势 巴 马 香 猪 随 机 分 为 3个 组 , 对 照 组 肌 肉注 射 生 理 盐
水 0 . 5 mI , 试 验 l组 和 2组 分 别 肌 肉 注 射 2 0 n g / k g和 4 0 n g / k g 的 MR, 于 注射 后 0 、 1 、 2 、 3 、 4、 5 h分 别 采
血, 检 测血 清 葡萄糖及 脂 肪代谢 相 关指 标 。结 果表 明 , 重 组 MR 融合 蛋 白分 子 质 量 为 2 9 k u , 切 除融 合 蛋 白
的 MR 分 子 质 量 为 1 2 k u , 纯化 的 MR浓度 约 3 mg / I 。 给 予外 源性 MR后 , 试 验 组猪 血 清 葡 萄糖 显 著 高 于
对 照组 ( P<0 . 0 5 ) ; 脂 蛋 白酯酶 活性 亦有 升 高的趋 势 , 但 组 间差 异 不显著 ( P >0 . 0 5 ) ; 两 个试 验 组猪 血 清甘 油 三 酯含量 均 显著 降低 , 试验 2组 显著低 于试验 1组 和对 照 组( P<0 . 0 5 ) ; 试 验 2组 猪 血 清游 离脂肪 酸含 量 显 著 高 于试 验 l组和 对 照组 ( P<0 . 0 5 ) 。 由此 可见 , 抵 抗 素 能抑 制组 织细 胞 的 葡萄糖 摄 入 , 并 通过 提 高脂 蛋 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脂肪代谢的整个网络(消化---吸收---转运---贮存---分解合成)(一)脂肪的消化猪的口腔和胃几乎不消化脂肪。
脂类到达十二指肠后,在肠蠕动的作用下与胰液和胆汁混合,胆汁中的胆汁酸盐使脂肪乳化并形成水包油的小胶体颗粒,以便于脂肪和胰液在油水界面充分接触,脂肪被充分的消化。
胰液中含多种消化脂肪的酶类,包括胰脂肪酶,辅脂酶,胆固醇酯酶和磷脂酶A2等。
胰脂肪酶在辅酯酶的协助下将甘油三酯水解为甘油二酯和甘油一酯;磷脂酶A2将饲粮磷脂水解为溶血磷脂和脂肪酸;胆固醇酯酶将胆固醇酯水解为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
(二)脂肪的吸收脂肪消化产物在十二指肠下段和空场被吸收。
甘油和短中链脂肪酸直接经小肠粘膜细胞吸收入门静脉血液,而长链脂肪酸和2-甘油一酯以混合微粒到达小肠粘膜细胞被吸收,随后在黏膜细胞中转化为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酯及少量胆固醇,再与黏膜细胞内合成的载脂蛋白一起形成能溶于水的乳糜微粒,乳糜微粒以胞饮作用的逆过程溢出黏膜细胞,经细胞间隙进入乳糜管,再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然后由血管内皮细胞的脂蛋白酶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而被组织利用。
(三)脂类的转运血浆中所含的脂类叫做血脂,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酯和游离脂肪酸。
游离脂肪酸是与血浆清蛋白结合形成可溶性复合物运输,其他血浆中的脂类常与肝脏和小肠粘膜细胞合成的载脂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并以脂蛋白的形式运输。
脂蛋白酯酶LPL对其运输有重要的调节作用,LPL活性的高低是脂肪蓄积程度的标志,也是决定脂肪细胞大小的重要因素。
血浆中各种脂蛋白的基本结构基本相似,由疏水性较强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酯形成的内核和由双极性分子以单分子层形式形成的表层结构。
根据不同脂蛋白所含脂类,蛋白质的多少,用超速离心法将脂蛋白分为五类,即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中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
血中脂肪转运到脂肪组织,肌肉,乳腺等的毛细血管后,游离脂肪酸通过被动扩散进入细胞内,甘油三酯经毛细血管壁中的酶分解成游离脂肪酸后再被吸收,未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经血液循环回至肝脏代谢。
(四)脂类的代谢动物体内脂类的代谢受饲粮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超过需要时多余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脂肪沉积在脂肪组织中,低于需要时分解体脂肪供能。
1肝脏中脂肪的代谢:肝脏是脂肪合成,运转和利用的主要器官,进入肝脏的脂肪来自于消化道的吸收,少部分来自体内脂肪组织。
肝细胞可氧化游离脂肪酸转变为能量,供细胞代谢利用。
饲料来源的游离脂肪酸和内源性脂肪酸都可被肝细胞摄取并重新合成甘油三酯,新合成的甘油三酯很快以脂蛋白的形式释放入血液,少部分的内源性脂肪酸还可合成磷脂和胆固醇。
多余的沉积在肝中。
2脂肪组织中脂肪的代谢:猪和反刍动物在脂肪组织中进行脂肪代谢,脂肪组织也是储存脂肪的主要部位,沉积在脂肪组织的甘油酯是预先合成的,或是在机体内脂酰辅酶A和L-3-磷酸甘油反应合成。
脂酰辅酶A的合成:一是在细胞液中由乙酰辅酶A或丁酰辅酶A合成棕榈酸,棕榈酸可转化成几乎所有其他脂肪酸。
二是主要在内质网也有少量在线粒体中合成丙二酰CoA,丙二酰辅酶A与酰基载体蛋白(ACP)结合形成丙二酰ACP复合物,乙酰辅酶A与ACP结合,使脂肪酸连接上两个碳原子而延长,最终形成棕榈酸ACP复合物。
三是仅在内质网中进行,其作用是使饱和脂肪酸去饱和,脂肪酸在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的作用下形成双键。
3-磷酸甘油的合成:通过糖酵解而生成的磷酸二羟丙酮被还原可生成L-甘油-3-磷酸。
另外,肠道吸收的游离甘油或甘油三酯分解产生的甘油均可生成L-甘油-3-磷酸。
甘油三酯的合成:甘油三酯合成时,3-磷酸甘油上的游离羟基被两个分子的脂酰辅酶a取代形成磷脂酸,随后磷脂酸脱去磷酸水解成甘油二酯,甘油二酯上的羟基被脂酰辅酶A取代形成甘油三酯。
在小肠黏膜内小肠消化吸收的2-单酰甘油可直接合成甘油三酯。
3肌肉细胞中脂类的代谢:肌肉是机体消耗能量的主要组织,肌肉细胞中的脂肪代谢是以氧化供能为主,2/3的氧用于脂肪的氧化。
肌肉组织中也沉积部分脂肪,通过局部循环进入细胞进行氧化代谢。
4脂肪的分解:脂肪的分解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人们对分解的研究较少,某些机理尚不清楚,仅有的文献认为,在激素敏感脂酶HSL的催化下,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测定脂肪中HSL的活性和血液中脂肪酸的浓度,可以反映脂肪分解的状况(五)脂肪的沉积脂肪的沉积是能量储存的主要形式,动物体脂的沉积量是脂肪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一种平衡状态。
当合成代谢加强,或分解代谢降低时,会打破原有的平衡而导致脂肪沉积量的增加。
脂肪的沉积过程一方面是脂肪组织细胞内脂肪的不断合成,蓄积过程,另一方面是脂肪细胞的不断分化过程。
在生长发育前期,以脂肪细胞分裂为主,后期则以脂肪细胞膨大为主。
猪合成脂肪的部位主要在脂肪组织中,合成途径除醋酸盐外,还可由葡萄糖合成,多为16碳和18碳的脂肪酸。
还原型辅酶2是合成反应的还原媒介,它提供化学反应的全部氢。
脂肪的生物合成由若干酶催化完成,如糖代谢过程中苹果酸脱氢酶,提供NADPH的磷酸戊糖途径中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脂肪酸生物合成中的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和脂肪酸合成酶FAS等,因此,无论是脂肪酸还是脂肪的合成,任何影响其酶促反应的因素如酶的活性和酶的含量等,都会影响脂肪合成的强弱。
脂肪的合成除受酶活性的直接调节外,还会受到激素的间接作用,如雌激素,胰岛素促进脂肪的合成,而雄激素,生长激素却有抑制作用激素对脂肪的调控激素对脂肪代谢调节一方面通过自身的受体介导,另一方面又通过干扰其他激素的信号传导通路的某个环节起作用。
其作用既可从DNA水平上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和mRNA水平上调节转录的稳定性,也可从蛋白质水平上通过磷酸化来调节酶及相关蛋白质的活性。
生长激素:(猪生长激素PST),生长激素由腺垂体生长激素细胞所分泌,是不通过靶腺而起作用的激素,它的受体遍布全身。
在促进生长和改变胴体组成方面有显著的生物学效应,可与许多不同的调节系统协作,使更多营养成分被用于肌肉组织中蛋白质的合成,而较少的用于脂肪组织的增生。
GH对脂肪代谢具有双重效应。
生长激素的生理效应(及抗胰岛素样效应)表现为迟发型低剂量GH可引起机体脂肪分解,血液游离脂肪酸FFA含量升高,抑制葡萄糖氧化,减少葡萄糖消耗。
生长激素的药理效应(及胰岛素样效应)则表现为促进葡萄糖摄取,利用和进入细胞,促进细胞组织的酯化作用。
猪用生长激素处理后,体脂沉积降低60-80%,肌肉生长增加40-60%。
体内和体外实验均表明,用生长激素处理过的猪,脂肪沉积减少是由于葡萄糖转运和脂肪合成明显减少,而脂肪分解相对不受影响。
进一步研究表明,它是通过降低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胰岛素刺激FAS基因以及其表达以及FAS的活性,从而导致受胰岛素调控的葡萄糖向胞内运输和脂肪合成过程显著降低。
猪脂肪合成的减少是几种FAS含量降低的结果,而FAS含量降低与编码这些酶蛋白的mRNA丰度降低有关。
有人在猪上用重组猪生长激素处理,结果猪脂肪组织和肝脏中FAS mRNA丰度都明显降低。
Harris每天给阉公猪注射生长激素,11天后屠宰,结果脂肪组织中FAS酶活性降低67%,FAS mRNA丰度降低90%,FAS mRNA 丰度与FAS酶活性相关系数为0.9,这个结果表明,生长激素主要在FAS基因转录或FAS mRNA的稳定性上发挥作用。
但生长激素是通过拮抗胰岛素抑制FAS基因转录从而降低FAS mRNA丰度,还是直接抑制FAS基因的表达,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胰岛素: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多功能激素,其作用是通过细胞表面丰富的胰岛素受体诱导细胞DNA合成以引起细胞分裂增殖。
促进合成代谢的作用以对脂肪组织的效应最强。
猪脂肪组织是重要的葡萄糖利用组织,每日摄入的葡萄糖的40%都会被脂肪组织利用。
葡萄糖运输受激素调节,INS作为一种重要的合成代谢调节激素可改变质膜与胞内运输蛋白的分布,刺激葡萄糖被脂肪细胞吸收利用。
许多体外实验均表明胰岛素有刺激葡萄糖吸收,脂肪合成和抑制脂解的作用。
胰岛素会刺激动物FAS 基因在转录水平上调表达。
在大鼠体内试验表明,给大鼠注射INS,一小时后,FAS mRNA丰度增加2倍,6小时候增加到19倍并达到峰值。
INS介导FAS基因表达是由于INS与FAS基因启动子区5,端71-50位的INS的应答元件IRE结合,从而激活FAS基因转录的结果。
甲状腺素:甲状腺素包括三碘甲腺原氨酸和四碘甲腺原氨酸,其对脂肪的调节主要是加速脂肪分解,提高血液游离脂肪酸水平。
甲状腺素不仅可以促进生长激素的合成和释放而影响脂肪代谢,还可以增加脂肪组织对儿茶酚胺和胰高血糖素的敏感性,增强脂肪组织中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使ATP转化为cAMP,cAMP作为第二信使激活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使无活性的HSL转变为有活性的HSL,促进脂肪组织脂解过程加快,进而提高血液游离脂肪酸水平,甲状腺素也具有拮抗胰岛素的作用,能抑制cAMP磷酸二酯酶的活性,延长cAMP的作用时间。
同时,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使acc磷酸化而失活,影响脂肪的合成。
瘦素:瘦素是有ob基因编码的一种由167个氨基酸组成的分泌性蛋白,是反映体内脂肪含量和调节体重的重要信号因子。
猪ob基因位于18号染色体,在脂肪组织中大量表达,猪脂肪细胞ob基因表达与血清瘦素水平均随体重增加而显著增加,血清手速水平与体脂含量呈正相关。
研究表明,瘦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
不仅能调节摄食,而且能影响脂肪组织及其他组织特定的代谢途径。
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作用于下丘脑部位的受体,使采食量降低,能量摄入减少,能量消耗增加,从而减少脂肪沉积。
同时,瘦蛋白还可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途径作用于脂肪细胞本身,促进脂肪组织内甘油三酯的分解,因此瘦素又称为脂肪分解激素。
另外,瘦素的增加可在体内抑制白色脂肪组织FAS的基因表达,从而使白色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的合成速度下降,脂肪沉积减少。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瘦蛋白基因在体外进行表达生产重组瘦蛋白,可为改善动物胴体组成,减少脂肪沉积提供新的技术途径。
Ramsay报到,瘦素可改变脂肪组织的脂质分解作用,直接影响体外培养的猪脂肪细胞,促进脂肪分解。
牛淑玲报到,外源性牛重组瘦素可促进体外原代培养的脂肪细胞甘油三酯的分解和脂肪代谢。
β-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剂:是一类儿茶酚激素的衍生物,和胰岛素互为拮抗物,可促进三酰甘油的水解,降低体内脂肪酸的合成,INS作用则相反,可使蛋白激酶A 激活,从而引起激素敏感脂酶和三酰甘油水解酶的磷酸化激活。
由PKA参与的磷酸化可对许多将葡萄糖转变为贮存三酰甘油过程中的关键反应产生短时或长时的抑制作用,短时间的处理,可使INS受体及乙酰辅酶a羧化酶磷酸化,从而干扰INS信号通路,影响葡萄糖运输及脂肪酸合成;长时间处理可抑制关键的调控基因如苹果酸酶及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