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职文化常识练习题

合集下载

文常练习(一)

文常练习(一)

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童子”,此处指童子科考试。

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开始以荐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

B.“疏”,是古代臣下向帝王进畜的奏章的一种,用以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进行说明,也可以用来陈情,与对经书作注解的注疏不同。

C.“大中祥符”是宋代的一个年号。

在我国历史上,一个帝王在位期间不一定只用一个年号,一个年号也不一定只有一个帝王使用。

D.《春秋左传》是对《春秋》进行阐释的一部经典作品,在古代典籍中,隶属于四大部类中的经部。

这里的“传”指解释经义的文字。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

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

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

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

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札,表示已经成人,但体魄还未强壮,所以称作弱冠。

B.道:文中指古代行政区划名,在汉朝才开始出现,后各朝代“道”的管辖范围不尽相同。

C.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

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D.公:文中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伯、侯、子、男。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意义,秦汉乃至隋朝,多指函谷关,如“先破秦入关者”中的“关”就是指此关。

B.服阙,指守丧期满除服,古代父母去世要守丧三年,三年之丧满称之为服阙。

C.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

官职制度与科举考试文化常识

官职制度与科举考试文化常识
进士是通过最后一级 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乡试:科举时代选拔人才的一种考试等级,乡试考中的称举人。黄佐与 祖父都参加过乡试,黄佐考中第一名,取得会元的称号。 B.祭酒:古代飨(xiǎng)食 是酹(lèi)酒祭神的长者,后也用来泛称年 长或地位尊者。汉魏以后多作官职名,如博士祭酒、国子监祭酒等。 C.除服:俗称“脱孝”。封建社会的官员遇父母去世,要求必须服孝期满才 能脱去孝服继续任职。文中指黄佐守丧期满。 D.程朱:指宋朝的程颢、程颐和朱熹,也代指他们发展出来的理学思想体 系,其主要内有“天理”说和“格物致知”论。
官职制度与科举考试文化常识
官职制度
一、古代官职 (一)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
1.中央官制。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太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 后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 (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 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 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 为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 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 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 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 正统年间的商辂(lù)二人而已。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 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 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B.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 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C.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 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D地.正明谥位确、,的次清序科古人应举代死为分皇:为后院三试帝所甲、、加。乡一贵试的甲、族带三会、人有试,、大褒即殿臣状贬试元、。意、杰义榜眼出的和官称探员花号,或。赐其进士他及有

文化常识分类题练习带答案

文化常识分类题练习带答案

文化常识分类题(一)官职典制1.官职制度(1)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B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C“分封制”,即中国古代皇帝或国王对诸侯、大夫、士逐级分封的制度。

中国几千年一直沿用这种制度,直到清王朝覆灭。

D我国古代常取其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2)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将没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B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C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D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2.皇室官职(3)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B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简称上皇。

无论是生是死,都用此称。

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亦自称太上皇。

C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称为“皇太子”。

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也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

D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的官员称为“宗主”,九卿之一。

3.中央官职(4)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朝代不同、时期不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

B秦代“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辅佐朝政。

C秦汉时,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合称为“三公”。

其中太尉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事务,御史大夫掌管全国军事。

D太师,西周始置,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

春秋时晋楚沿用,战国后废,汉又设置,位在太傅之上。

(5)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司徒,“三公”之一。

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

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 “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 “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文化常识官职试题及答案

文化常识官职试题及答案

文化常识官职试题及答案1. 古代中国的“三省六部”制度中,“六部”指的是哪六个部门?答案: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 请列举唐朝时期“三公”的名称。

答案:太尉、司徒、司空。

3. “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答案:隋朝。

4. 明朝时期,负责监察官员的中央机构是什么?答案:都察院。

5. 清朝的“九品中正制”是指什么?答案:清朝的官员等级制度,将官员分为九个品级,每个品级又分为正、从两个等级。

6. “翰林院”在古代中国主要负责什么工作?答案:翰林院主要负责编修国史、起草诏令、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等工作。

7. “尚书”在古代中国官职体系中的地位如何?答案:尚书是古代中国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负责处理国家政务。

8. “丞相”和“宰相”在古代中国有什么区别?答案:丞相是秦汉时期的官职名称,而宰相是后世对丞相或相国等高级官员的通称。

9. 请解释“太师”和“太傅”在古代中国官职体系中的作用。

答案:太师和太傅都是古代中国皇室的辅佐官员,太师负责教育太子,太傅则负责辅佐皇帝。

10. “御史大夫”在古代中国的职责是什么?答案:御史大夫是古代中国中央监察机构的官员,负责监察百官,弹劾不法官员。

11. “侍郎”在古代中国官职体系中的地位如何?答案:侍郎是古代中国中央政府的中级官员,通常协助尚书处理政务。

12. 请列举古代中国“四库全书”的四个部分。

答案:经、史、子、集。

13. “礼部尚书”在古代中国主要负责哪些方面的工作?答案:礼部尚书主要负责礼仪、祭祀、科举考试等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

14. “太常寺”在古代中国主要负责什么?答案:太常寺主要负责皇家礼仪、祭祀等事务。

15. “国子监”在古代中国的作用是什么?答案: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负责培养国家官员和高级知识分子。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类判断题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类判断题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类判断题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类请判断以下题目的正误并改正。

1、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2、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3、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4、XXX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上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6、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7、XXX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等演出事务。

()8、致仕本义是指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9、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10、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11、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12、乞骸骨,自请在职的意思,即恳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13、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14、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15、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

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16、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17、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详细说法纷歧,普通以为是指司马、司徒、XXX。

()18、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

古代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练官职变化及典章制度类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练官职变化及典章制度类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官职变化及典章制度类1.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荫:封建时代由于先辈有功而给予子孙免罪的权利。

“封妻荫子”的“荫”就是这意思。

B.宰相:文中是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也可以泛指高级执政者。

C.右:古代很多官职有左右之分,左右的地位不同时期多有变化。

右有“上”之意,如“位在廉颇之右”。

D.告身:古代委任官职的凭信。

类似后代的委任状。

“以文书治天下”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要特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爵位。

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

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

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

只有加实封的人才能够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D.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

3.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文中指宫殿的台阶。

B.郎中,当时有两个意思,第一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也是对医生的称呼,文中指前者。

C.殿下,是中国古代对皇后、皇太子、诸王的敬称,也指现代社会用于对君主制国家王储、亲王、公主等的敬称。

D.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

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迁:升职。

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B.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C.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制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

D.黜:废掉官职。

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5.下列文化常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衔与官衔变动专题习题(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衔与官衔变动专题习题(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衔与官衔变动专题习题(含答案)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古代中国最高的官职是__皇帝__。

2. 分封制是古代中国的一种__官衔制度__。

3. 宋代将进士分为三甲,分别是__状元、榜眼、探花__。

4. 春秋时期使用的官衔体系是__三公九卿__。

5. 漢代设立的官衔__太尉__是军事最高长官。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古代皇帝的后宫官员称为()A. 贵人B. 儿媳C. 武则天D. 妃嫔答案:D2. 我国古代一位官员的官衔是“太尉”,此人的职责是()A. 领导军队B. 抚慰百姓C. 司法审判D. 整治水利答案:A3. 古代中国官员官衔根据其职责分为()A. 军事官衔和文职官衔B. 武器官衔和文化官衔C. 功劳官衔和财富官衔D. 筹备官衔和战争官衔答案:A4. 三国时期刘备的宰相是()A. 曹操B. 孙权C. 诸葛亮D. 刘备答案:C5. 古代中国的三公分别是()A. 丞相、御史、尚书B. 太师、太傅、太保C. 大司马、司空、司徒D. 尚书令、仆射、尚书答案:C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古代中国官衔的等级制度。

答:古代中国的官衔等级制度按照其职责分为军事官衔和文职官衔两大类。

军事官衔按照军队的组织结构划分,包括大将、将军、校尉等等。

文职官衔按照官员的职责划分,包括丞相、尚书、卿等等。

官衔的等级与官员的权力和地位有密切关系,等级越高,地位和权力越大。

2. 举例说明古代中国官衔的变动情况。

答:古代中国官衔的变动情况比较多样化。

例如,不同朝代间的官衔名称和等级可能存在差异,随着朝代的更迭,官衔制度也会有所改变。

另外,官衔的增设和调整也是官衔变动的一种情况,例如在某一朝代设立新的官职或者对原有的官职进行调整。

同时,官衔的撤销和废除也是官衔变动的一种情况,当某一官职的职责与时代要求不符或者官衔过于庞大时,可能会被废除或合并。

以上是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衔与官衔变动专题习题,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 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4、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秀才:明清两代生员的通 称。 B、莅中国而抚四夷——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C、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品德低下,品行恶劣。 D、室仅方丈,可容一人——方丈:一丈见方。
答案:C解析:A、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陈情表》)——除: 任命,授职。洗马:太子的侍从官,太子太傅(老师、家政)的属官。B、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拜:授予官职。 C、举孝廉不行,连辟pì公府不就。(《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 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D、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 传》)——出:京官外调。
A、尚书省、兵部 B、门下省、吏部 C、中书省、刑部 D、尚书省、工部
答案:A解析:三省六部制的职能:三省,分别为: 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这两 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六部,分别为: 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 。 户部:负责土地、户口、财政、国库等。 礼部:负责科举、祭祀、典礼、学校等。 兵部:负责军事、军政事务。 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具体审判事务另有大理寺负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谓三司审。 工部:负责工程、屯田、水利、交通等事。马文娟 整理
答案:A解析:A、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谪:因罪被降职或流 (外)放。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左迁:贬官。C、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出师表》)——陟zhì:进用。陟:提升;罚:处罚;臧:表扬,褒 奖;否:批评。D、举孝廉不行,连辟pì公府不就。(《张衡传》)——举:由地方 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答案:D A、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秀才:(古义:优秀人才;今 义: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B、莅中国而抚四夷——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 民共和国。) C、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义:地位低,见识浅:今义:品 德低下,品行恶劣。) D、室仅方丈,可容一人——方丈:(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寺院 的主持。)
3、中国封建社会有三大选官制度,分为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下列材料中体现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
①《后汉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晋宣帝集》有司马懿除九品、州置大中正议:“案九品之状,诸中正即未能料究 人才,以为可除九制,州置大中正”。
③《旧唐书•房玄龄》载:“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本州举进士,授 羽骑尉。”
A、 ①察举制 ②科举制 ③九品中正制 B、 ①九品中正制 ②察举制 ③科举制 C、 ①察举制 ②九品中正制 ③科举制 D、 ①科举制 ②九品中正制 ③察举制
.答案:C解析: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汉武帝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确立。主要特征为由地方 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及选取人才,推荐予上级或者中央,被试用及考核后, 再任命为官职。以举荐为主,考试为 辅,考试者,按成绩评定等第,无论高下,均能授予相应的官职。 九品中正制,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朝廷选用官吏的依据。九品中正制的主 要内容就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 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
D、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示录〉后序》)——兼:开 始任官职。
答案:C解析:A、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征:由皇 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公车:古时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B、再转复夫 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转:调动官职。 C、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封:指帝王降爵位或土地 赐给臣子。D、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示录〉后序》)——兼:开始任官职。
7、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动正确的一项是:( ) A、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征: 由地方官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再转复夫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 徙。 (《张衡传》)——转:提拔新官员任职。 C、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封:指 帝王降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5、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化正确的一项是:( ) A、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陈情表》)——除:免除授职。 B、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拜:改任官 职。 C、举孝廉不行,连辟pì公府不就。(《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 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D、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出:出任京官。
6、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换正确的一项是:( ) A、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谪:因罪被降职 或流放。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左迁:一般指升官。 C、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陟(zhì):处罚 官员。 D、举孝廉不行,连辟pì公府不就。(《张衡传》)——举:由皇 帝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官职文化常识练习题
马文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
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效率高,三省长官之间互相牵制,把相权一分为三,削
弱了相权,间接加强了皇权。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吏部、户部、
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中“三省”中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的机构和“六部” 中负责军事、军政事务的机构分别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