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民歌与古代朝鲜时调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明朝的民间乐器与音乐风格

明朝的民间乐器与音乐风格

明朝的民间乐器与音乐风格明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也是中国民间音乐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既有皇宫里的雅乐,也有广大民众喜爱的民间乐器和音乐风格。

本文将从明朝时期的民间乐器和音乐风格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明朝的民间乐器在明朝时期,民间乐器的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下面将介绍几种代表性的明朝民间乐器。

1. 鼓类乐器:明朝时期广泛使用的鼓类乐器有大鼓、小鼓、堂鼓等。

大鼓制作精良,体积较大,发声低沉有力;小鼓相对较小,音调高亢,节奏明快;堂鼓则体积适中,音色饱满。

2. 箫类乐器:箫是明朝时期乐器中受到广泛喜爱的一种。

明朝的箫制作精致,音色柔和悠扬。

其制作材料多为竹子,外形细长玲珑,演奏时吹奏者用嘴唇吹奏产生音乐。

3. 琴类乐器:明朝的琴类乐器主要有古琴、古筝等。

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代表之一,其音质纯净、空灵,常用于演奏悠扬的古曲和抒发情感。

4. 弦类乐器:明朝时期流行的弦类乐器主要有二胡、琵琶等。

二胡是中国独特的弓弦乐器,琵琶则是一种扁圆形的弹拨乐器,它们在民间音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音色悠扬动听。

二、明朝的音乐风格明朝时期的音乐风格也多种多样,包括宫廷音乐、戏曲音乐、民间音乐等。

下面将重点介绍明朝的民间音乐特点。

1. 民歌:明朝的民歌歌词通俗易懂,内容多涉及农村生活、爱情等主题。

在乐器伴奏下,表达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内心真挚的情感。

2. 曲艺:曲艺是明朝民间最受欢迎的音乐表演形式之一。

通过口技、歌唱等方式,演唱各类戏曲曲调,以及各种故事、笑话、寓言等,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

3. 舞蹈音乐:明朝的舞蹈音乐通常伴随着一些特定的舞蹈动作,形成独特的舞蹈艺术形式。

如清朝时期流传下来的《阳春白雪舞》、《彩丝儿舞》等。

4. 杂剧音乐:明朝的杂剧音乐是由戏曲音乐演变而来的一种表演形式。

其特点是音乐韵味浓厚,既有戏曲的细腻,又融合了一些具有明朝特色的乐曲。

明朝时期的民间乐器与音乐风格不仅在艺术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是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人民心灵的寄托。

历史背景下的民歌与古诗:两种文学形式的比较研究

历史背景下的民歌与古诗:两种文学形式的比较研究

历史背景下的民歌与古诗:两种文学形式的比较研究1. 引言•民歌和古诗作为中国文学的两种重要形式,在历史背景下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创作风格、表现主题等多个角度对民歌和古诗进行比较研究。

2. 历史背景•民歌:民间传承,反映普通人生活和情感的声音,在农耕社会中逐渐形成。

–农耕社会:家族制度、土地赋役、自然崇拜等特点。

–民间故事和传说:咏唱祭神、祈求丰收等。

•古诗:以宫廷文化为基础,优雅精致,受到士大夫阶层的重视。

–宫廷文化:借鉴雅乐舞蹈、封建礼仪等,以君王为中心。

3. 创作风格3.1 民歌•简单朴素:直接表达对大自然、生活和爱情的真实情感。

•口传传承: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于民间,形成各地独特的风格和曲调。

•曲调优美:富有节奏感和旋律感,使人易于记忆和传唱。

3.2 古诗•精致华美:追求对词汇、韵律、句式等方面的精妙表达。

•修辞技巧:运用典故、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增加诗歌的艺术性和深度。

•严谨规范:符合雅乐音律,注重诗句的平仄和对仗。

4. 表现主题4.1 民歌•生活情感:描述农民生活中的忧愁、喜悦、爱情等情感体验。

•社会反映:呈现社会现象和不公平待遇,宣扬正义与公平。

4.2 古诗•自然描写:通过描绘山水景致、花草树木等,抒发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思想哲理:探讨生老病死、人生意义等大问题,并提出启迪人心的思考。

5. 结论•民歌和古诗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在历史背景下表现出了各自独特的魅力与创作风格。

•民歌直接朴素、口传传承,真实反映普通人生活和情感;而古诗则精致华美、修辞技巧娴熟,通过深刻的思考展示出优雅雅致。

•不论是民歌还是古诗,它们都是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在历史背景下扮演着丰富人们生活并记录时代片段的角色。

[时调,山歌,社会文化]明代山歌时调产生的社会文化结构

[时调,山歌,社会文化]明代山歌时调产生的社会文化结构

明代山歌时调产生的社会文化结构摘要:以《挂枝儿》、《山歌》为代表的山歌时调在明代兴盛一时,延至清代仍余势不减。

本文拟从明代山歌时调产生的社会大环境出发,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与风尚,对《挂枝儿》、《山歌》进行梳理,旨在探讨山歌时调在明代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时期产生发展,兴盛的缘起,以及这些作品产生的根源、流传的社会环境,这对于当今我们文学艺术创作的丰富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山歌时调产生社会文化结构中国的古代民歌传统源远流长,从上古扣石击缶伊始,经《诗经》、《楚辞》的丰富,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词、敦煌变文、元代的小令、明清的俗曲的演变,直到流传至今的陕北民歌信天游、湖南花鼓、云南花灯、川江号子、宁夏、甘陕的花儿,在不同时期,随着南北方文化的交流、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又赋予了民歌新的生命力,在民歌历史的沿革中,无论是北方民歌的悠远、粗犷、豪放,还是南方民歌的清理、淡雅、活泼,无不以极为凝练的音乐语汇、短小精悍的结构、以及多变而丰富的音乐素材表达了深刻的思想感情,并无时无刻不在启迪着中华民族创作的灵感与热情,是中华大地上人与自然与社会互动、结合、碰撞而产生的精神之花、文明之果,具有永恒的艺术文化价值。

山歌这种形式,由来已久,全国各地都有,而吴地山歌又称吴歌最为兴盛,《乐府诗集》中录有吴地歌曲就达到三百多首,《子夜歌》、《子夜四时歌》、《华山畿》《读曲歌》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情歌,这个歌曲情真意切、构思精妙绝伦,以婉转缠绵的语词引发了后代文人学士的关注。

挂枝儿是明万历年(15731620)以来的时调小曲,流行于晚明,流行于大江南北,特别是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吴地一代,颇为盛行。

天启、崇祯时代(16211644)已风行一时,一直延续到清代初年,还是余势犹盛。

很多学者认为,现在流传的歌谣也即古人的歌,周作人认为:歌谣这个名称,照字义上来说只是口唱及合乐的歌,但平常用在学术上与民歌是同一的意义。

朝鲜王朝与明朝殿试策问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朝鲜王朝与明朝殿试策问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朝鲜王朝与明朝殿试策问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摘要】朝鲜王朝与明朝殿试策问作为两个东亚古代文化体系中相似的考试制度,有着共同的作用和价值,但在实施方式、考核标准和制度历程等方面存在差异。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朝鲜王朝与明朝殿试策问的比较研究,揭示其制度原理和文化内涵,并探讨其对于东亚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朝鲜王朝;明朝;殿试策问;比较研究;文化影响。

一、研究背景朝鲜王朝和明朝作为东亚古代文化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国家,其间形成了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学术交流。

在文化交流中,朝鲜王朝和明朝都有着相似的考试制度,即殿试策问。

殿试策问是对进士进行考核的制度,不仅体现了明朝和朝鲜王朝对于士人阶层的重视,也直接影响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目前,朝鲜王朝和明朝殿试策问的比较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多是从制度史的角度对两个制度进行对比。

实际上,朝鲜王朝和明朝殿试策问的作用和价值是多方面的,需要从文化、社会和历史角度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朝鲜王朝与明朝殿试策问的比较研究,探讨其文化内涵和制度原理,并分析其对于东亚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具有以下意义:1、为了解东亚古代文化体系中殿试策问的历史演变和制度特点提供参考和借鉴;2、有助于揭示两个古代国家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联系和区别,为东亚文化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3、能够加深人们对于东亚学术和文化交流的理解,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研究将着眼于朝鲜王朝和明朝殿试策问的作用和价值,详细阐述两个制度的实施方式、考核标准和制度历程,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两个制度的实施方式和考核标准的分析比较;(2)两个制度的制度历程和演变过程的分析比较;(3)两个制度的文化内涵和对于东亚社会文化的影响分析。

2、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历史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主要包括:(1)收集和整理朝鲜王朝和明朝有关殿试策问的历史文献,特别是《宣祖实录》、《成祖实录》、《东文选》、《明史》、《四库全书》等相关文献资料;(2)对朝鲜王朝和明朝殿试策问的实施方式、考核标准、制度历程和文化内涵进行对比研究;(3)运用文化比较研究的方法,揭示两个制度在东亚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价值。

论韩国诗人对明诗的同意与批评

论韩国诗人对明诗的同意与批评

论韩国诗人对明诗的同意与批评【内容提要】15世纪以来,朝鲜诗话兴起,明诗之评为其重要内容。

有关批评大略经历了三个进展时期:朝鲜中宗至仁祖初为发轫期,仁祖中至肃宗间为进展期,英祖中至哲宗间为兴盛期。

由于七子诗话及《列朝诗集》、《明诗综》的东传,朝鲜诗人多以七子为正变,公安、竟陵之变成明诗之衰,批评“明调”,以为远逊于唐宋,同时反思复古之弊,指出其各类短处。

流派之评以复古派为重心,有关王阳明、唐顺之、陈献章、袁中郎及明使之诗的评说,颇具新意。

朝鲜诗话论明诗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整体来讲,不仅是中国诗话的重要补充,也是独具一格的明诗批评。

【关键词】朝鲜;诗话;明诗;批评;同意15世纪以来,朝鲜诗话兴起,大量诗话涉及明诗之评。

因此,朝鲜诗话对明代诗歌与诗学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有助于咱们从更广漠的角度去凝视解读明诗的意蕴。

一、朝鲜明诗学进展概况明诗的东传受到诸多因素制约,朝鲜诗人论明诗存在明显的滞后性。

中原复古兴起数十年,朝鲜诗家始知有七子派;公安派兴起半个世纪,始有论及者。

明中叶迄于清末,明诗在朝鲜的同意与批评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发轫期,约中宗至仁祖初,相当于嘉靖、万历时期。

徐居正《东人诗话》撰于成宗五年(1474),是朝鲜第一部以“诗话”为名的高作。

居正曾与明诏使相唱和,但诗话未谈及明诗。

随着中朝使节交流日趋紧密,明诗东传,显现了“学明诗”一派,如尹根寿等,诗评渐多。

宣祖时,尹根寿《月汀漫笔》说:“登第后,通官高彦明谓余曰:‘昔年曾见李堂和宗那么,言辛巳年嘉靖登极,诏使唐修撰皋出来时,远接使容斋李公问于天使曰:现今天下文章谁为第一?唐答曰:天下文章以李梦阳为第一。

’其时崆峒致仕,家居汴梁,而名动天下。

我国不知,虽闻此言,亦不访问于中原,可叹!近世始得《崆峒集》者,而始知诗文两极为至。

王、李诸公极为推尊,我国之知崆峒子矣。

”其时后七子已衰落,公安派提倡反复古,朝鲜诗人渐知王、李,得读李梦阳之集。

万历中叶后,随着复古派大量诗话东传,明诗引发了朝鲜诗人浓厚的爱好。

中朝两国诗歌对比研究

中朝两国诗歌对比研究
而 然 了。在 这样 的背 景 下 , 朝 鲜 诗 歌 主 题 与 中 国基 本 一致 , 出现 了儒化 的倾 向。在 诗 歌 中也 更加 注重 对 人教 化 的 , 这一 点 与 我 国古 代 诗 歌 有 了一定 的 区
流派 , 但依然是与诗人生活的年代分不开的。李 白 的浪漫主义和杜甫的现实 主义手法 , 都是结合 当时 特 定 的年代 才产 生 的 。 这一点朝鲜与 中国有相似之处 , 他们也有 自己 的生活形态 , 很多诗 歌也反映 了当时的真实生活。
篇更多的是关注时事 , 不像李 白的浪漫。从体裁上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 不管哪一个朝代都有 其优秀的文化载体 , 这些优秀的文化形式漂洋过海 , 在世 界 上产 生深 远 的影 响 。朝 鲜 与我 们 是 近 邻 , 两 国的交往从先秦就开始了, 中国的汉字、 诗歌等都对 朝鲜产生 了积极作用 。朝鲜对 中国的诗 歌情有独 钟, 在 积极 引进 我 国古代 诗歌 的同时 , 也有 一 大批本 土的诗人相继产生。他们 的诗歌作 品虽从模仿我国 古代诗歌起步 , 但是结合他们 自身的因素 , 也呈现了
百 花齐 放 的局 面 。

人相 比唐朝多了一份洒脱 , 像苏轼即使连遭被贬却 开怀大笑 , 因此宋朝盛行词。长短句的交替 , 段落的
自由灵 活安排更 适 合宋 朝 , 所 以词 在宋 朝有 市场 。 朝鲜 成文 的文 学作 品大 约 出现于公 元前 1 世 纪 左右 , 在此之前他们是以 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播古代 神话 传说 的。 中国 的汉 字 传 人 朝鲜 以后 , 他 们 才 有
了成文的文学作品。而朝鲜的诗歌产生受中国的古 典文化影响很大 , 特别是受到《 诗经》 的四六言形式
影响 , 并 且在 后来 相 当长 的时 间 内, 中 国一 直是 朝鲜

论《唐音和解》中的明代时调

论《唐音和解》中的明代时调

15世纪30年代的日本数次颁布锁国令,禁止日本人参与海上贸易,长崎成为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

1637年后又因为反对葡萄牙人传播基督教,将他们驱逐出日本并断绝贸易,只与中国人和荷兰人做海上贸易。

[1]为了顺畅沟通,日本政府雇用了一批来自中国的唐人担任翻译,称为“唐通事”。

随着中日贸易的繁荣,中国文化在彼时的日本很受欢迎,用唐话阅读儒家经典也成为热门,尤以南京话,即明代官话为主。

[1]参考饭冈直子(Naoko Iioka ):Literati Entrepreneur: Wei Zhiyan in the Tonkin-Nagasaki Silk Trade (《膏粱文人:魏之琰与东京和长崎的丝绸贸易》),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论文,2009,第154~155页。

[2]参考罗婳《〈唐话辞书类集〉及其所录词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8,第2~4页。

[3] [明]龚正我:《新刊徽板合像滚调乐府官腔摘锦奇音》(卷一),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敦睦堂刊,第40页。

曾任长崎唐通事的冈岛冠山(1674—1728)担任过唐话老师,为教授中文先后编纂了《唐话纂要》《唐音和解》《唐语便览》等教材[2]。

他将汉语词组或诗篇编辑成册,每个汉字的右侧都用日文假名标注其发音。

冈岛编纂的唐话教材中,唯有《唐音和解》中收录有七首带笛谱(工尺谱)的歌诗。

《唐音和解》(分乾、坤两卷)由冈岛冠山编纂于1716年秋,有曲谱的歌诗均收录在坤卷中,曲名见表1。

序号曲名分段歌词来源宫调1《相思曲》三节《新刊徽板合像滚调乐府官腔摘锦奇音》(卷一)[3]A 徵2《劈破玉》七节不详A 徵3《百花香》七节不详(与数花名相关)A 徵4《清平乐》三节歌词上半段选自三国演义中“苍天如圆盖”一诗,后半段写张良,来源不详,个别语句来自《史记·留侯世家》。

A 徵5《太平乐》五节来源不详,很多语句来自二十四孝之《虞舜耕田》。

A 徵6《十三省》六节具体不详。

明代中后期歌谣时调的影响对散曲发展之意义析论

明代中后期歌谣时调的影响对散曲发展之意义析论

(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南许昌461000)明代中后期歌谣时调的影响对散曲发展之意义析论冯艳摘要:明代中后期,在尚俗趋俗的特殊文化氛围中,一些散曲家的作品在民间歌谣时调的刺激之下,重现了元代散曲俚直、佻达、热辣的特质,久违的“蛤蜊”“蒜酪”之味令这些曲作在散曲坛上散发出独特耀目的光芒,为散曲的发展带来了可贵的亮点,也为整体上渐失活力的明清散曲注入了生机。

关键词:歌谣时调;散曲;影响;意义中图分类号:I20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18)06-0122-05湖北社会科学2018年第6期作者简介:冯艳(1978─),女,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古代文学博士。

基金项目:教育部201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散曲与歌谣时调互动研究”(13YJC751009)及河南省201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明清民间时调与散曲之关系研究”(2015BWX016)的阶段性成果。

艺术史学家阿诺德·豪泽尔曾经说过:“精英艺术、民间艺术和通俗艺术的概念都是理想化的概念;其实它们很少以纯粹的形式出现的。

艺术史上出现的艺术样式几乎都是混杂形式。

”[1](p207)的确,由于不同艺术样式之间不可避免的相互学习和影响,它们几乎都不可能以“纯粹”的状态存在。

就文学创作而言,也正是因为不同文学样式之间的种种互动,各种文学样式在不同时期的社会人文环境中才会呈现出更多的发展变化和更加丰富多样的存在状态。

文人散曲和民间歌谣时调各有自己的发展系统和轨迹,民间歌谣时调在明代中后期对许多散曲家的创作造成了影响,在散曲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不容忽视的痕迹。

一、散曲本有的“蛤蜊”“蒜酪”味随其雅化词化而逐渐丧失“当民间发生了一种新的文体时,学士大夫们其初是完全忽视的,是鄙夷不屑一读的。

但渐渐的,有勇气的文人学士们采取这种新鲜的新文体作为自己的创作的形式了,渐渐的这种的新文体得了大多数的文人学士们的支持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