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痹症ppt
合集下载
针灸治疗痹症的现状ppt课件

可编辑课件PPT
17
《灵枢·官针》中关于痹症的治法
“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员利针。病痹气痛则不 去者,取以毫针。”由此可见,对于痹证发病 的缓急不同,成选用不同针具。
“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 治筋痹也。”
“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治痹气小深 者也”。
“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 以上下摩骨也”
可编辑课件PPT
9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对痹症的论述
“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藏者,养正为先。 治行痹,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 抵参以补血之剂,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 痛痹,散寒为主,疏风燥湿切不可缺,大抵 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寒凝 之害也;治着痹者,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 不可缺,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 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
可编辑课件PPT
15
《素问·缪刺论》中关于痹症的治法
“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刺 之,以月死生为数,用针者,随气盛衰,以 为痏数,钎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数则气 不泻,左刺右,右刺左,痛已止。不已,复 刺之如法。”这里指出痹证痛无定处者,可 用缪刺法治疗,并根据病人气之盛衰来确定 治疗天数。
针灸治疗痹症的研究现状
巴中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 喻凤文
可编辑课件PPT
1
“痹症”的概念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 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 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 、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 、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轻者病在四 肢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腑。
可编辑课件PPT
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
,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
肺。
痹病的中医护理PPT

详细描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痹病,中 医护理以中药内服、外敷、针灸等方法为主 ,通过调节体内气血、平衡阴阳,达到减轻 症状、控制病情发展的目的。同时,中医护 理还注重心理疏导和生活指导,帮助患者保 持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案例三: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护理
总结词
中医护理在强直性脊柱炎中具有重要作用, 能够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
疼痛
关节、肌肉等部位疼痛,痛有 定处。
麻木
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触觉异 常。
僵硬
关节屈伸不利,活动受限。
乏力
肢体软弱无力,肌肉萎缩。
CHAPTER 03
中医护理原则与方法
饮食护理
总结词
合理搭配,营养均衡
详细描述
痹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的食物,如瘦肉、鸡蛋、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同时,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 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运动护理
总结词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详细描述
痹病患者应保持适量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 缓解关节疼痛。但应注意避免过度运动和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关节负担。
药物护理
总结词
遵医嘱,按时服药
详细描述
痹病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应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 时就医。
心理护理
总结词
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详细描述
痹病患者应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家属和社会应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消除焦虑、抑 郁等不良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CHAPTER 04
痹病中医护理案例分享
案例一: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护理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课件

涉及脏腑:心、脾、肝、肾
(二)病理因素:风、寒、湿、 热、痰、瘀
(三)病机关键:经脉闭阻,气 血不通
.
10
病位:筋脉、关节、肌肉 涉及脏腑:心、脾、肝、肾 病理因素:风、寒、湿、热、 痰 、瘀 病机关键:经脉闭阻,气血不 通
.
11
(四)病势及转归:
初期: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 关节——实证 病久:耗伤气血,损及肝肾—— 虚实夹杂 久治不愈——痰瘀阻络——枉痹 内舍脏腑——脏腑痹
19
三、证治分类 1.风寒湿痹 (1)行痹 (2)痛痹 (3)着痹 2.风湿热痹 3.痰瘀痹阻证 4.肝肾两虚证
.
20
1.风寒湿痹
(1)行痹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
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
兼证:初起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
舌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证机概要: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
.
2
二.文献摘要:
1.《内经》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对
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及转归、预后
等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
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
.
3
2.张仲景《金匮要略》有湿 痹、血痹、历节之名,其中历 节病的特点是遍历关节疼痛, 所创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 等方,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
6
三.范围 本病的临床表现多与西 医学的结缔组织病、骨与关节等 疾病相关,常见疾病如: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反应性关节炎、肌纤维炎、强直 性脊柱炎、痛风、增生性骨关节 炎等
(二)病理因素:风、寒、湿、 热、痰、瘀
(三)病机关键:经脉闭阻,气 血不通
.
10
病位:筋脉、关节、肌肉 涉及脏腑:心、脾、肝、肾 病理因素:风、寒、湿、热、 痰 、瘀 病机关键:经脉闭阻,气血不 通
.
11
(四)病势及转归:
初期: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 关节——实证 病久:耗伤气血,损及肝肾—— 虚实夹杂 久治不愈——痰瘀阻络——枉痹 内舍脏腑——脏腑痹
19
三、证治分类 1.风寒湿痹 (1)行痹 (2)痛痹 (3)着痹 2.风湿热痹 3.痰瘀痹阻证 4.肝肾两虚证
.
20
1.风寒湿痹
(1)行痹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
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
兼证:初起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
舌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证机概要: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
.
2
二.文献摘要:
1.《内经》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对
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及转归、预后
等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
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
.
3
2.张仲景《金匮要略》有湿 痹、血痹、历节之名,其中历 节病的特点是遍历关节疼痛, 所创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 等方,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
6
三.范围 本病的临床表现多与西 医学的结缔组织病、骨与关节等 疾病相关,常见疾病如: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反应性关节炎、肌纤维炎、强直 性脊柱炎、痛风、增生性骨关节 炎等
中医知识痹证.优秀精选PPT

3、唐—《备急千金要方》 证候: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
舌脉:苔薄白,脉弦紧。
首载独活寄生汤治疗痹病,至今仍常用。 风寒湿痹——(3)着痹:
热盛津伤,故致发热,烦渴。 其中全蝎、蜈蚣二味可研末吞服。 痛风性关节炎—夜间突然发作,足趾的距趾关节常为首发,局部红肿热痛,血尿酸↑ ,X线检查可见累及关节骨质有虫蚀样或透亮缺损。
(2)分类 —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 鉴别要点:痿证肢体关节一般不痛,
(1)病因—重感于风寒湿之气
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2、汉—《金匮·中风历节病》 :
(1)病名:湿痹、历节、血痹。
(2)病因:内因—肝肾气血不足;外 因—汗出入水,热为湿郁。
(3)治疗:寒邪盛—乌头汤 ;风湿邪 盛—桂枝芍药知母汤。
方药: 白虎桂枝汤合宣痹汤
补气。
5、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 学说,治疗倡用活血化瘀及虫类药治疗 痹证 。
四、证候特征:
1、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 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 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2、多有反复发作史。 3、发病与气候条件和居住环境有关。 4、相关实验室和X线影像检查有助诊断。
分清主次,行痹应祛风参以补血,痛痹 加减:热痹化火伤津,症见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入夜尤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者,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痛,可用犀角
散。 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如神效。
应散寒参以补火,着痹应除湿参以补脾 正气不足为发病的内在因素,而感受风、寒、湿、热为引起本病的外因,其中尤以风寒湿三者杂至而致病者为多。
4、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痹》对痹 着痹——肢体酸痛重着,肌肤不仁者为。
痹症针灸治疗ppt课件

• 4 .热痹 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 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 苔黄燥,脉滑数。
最新编辑ppt
5
治疗方法
• 1 .基本治疗 • 治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兼活血祛风,
痛痹兼温经散寒,着痹兼除湿化浊,热痹 兼清热消肿;行痹、痛痹、着痹针灸并用, 泻法;热痹只针不灸,泻法。 • 处方: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
中医针灸治疗痹症
北京中医院顺义医院 推拿科 刘红艳 2015.07.22
最新编辑ppt
1
痹症的定义
•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以 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 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肢体痹和 内脏痹。今天主要讲解肢体的痹证。常见 于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类风 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病。
最新编辑ppt
6
局部取穴
• 肩部:肩髃 肩髎 臑俞
• 肘部:曲池 天井 尺泽 少海 小海
• 腕部:阳池 外关 阳溪 腕骨
• 脊背:大椎 身柱 腰阳关 夹脊
• 髀部:环跳 居髎 秩边
• 股部:伏免 殷门 承扶 风市 阳陵泉
• 膝部:膝眼 梁丘 阳陵泉 膝阳关
• 踝部:申脉 照海 昆仑 丘墟
最新编辑ppt
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可见关
节红肿热痛兼发热最,新编为辑pp热t 痹。
3
临床表现
• 本病以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等为主症。 • 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及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
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及踝关节,一般1~4周内症 状消失,不留后遗症,但常反复发作。实验室检查可有血 沉加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 •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活动受 限、“晨僵”为特点。大多数呈对称性、游走性多关节炎, 伴关节腔内渗液,近端指关节常呈棱形肿胀,最终导致关 节僵硬、畸形,症状缓解与反复呈多次交替发作,本病可 破坏骨质。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F)阳性占80 %。 • 骨性关节炎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 生为特点。X 线检查可见关节边缘尖锐,有唇样骨刺或骨 桥形成,关节间隙不匀称、狭窄等。
最新编辑ppt
5
治疗方法
• 1 .基本治疗 • 治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兼活血祛风,
痛痹兼温经散寒,着痹兼除湿化浊,热痹 兼清热消肿;行痹、痛痹、着痹针灸并用, 泻法;热痹只针不灸,泻法。 • 处方: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
中医针灸治疗痹症
北京中医院顺义医院 推拿科 刘红艳 2015.07.22
最新编辑ppt
1
痹症的定义
•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以 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 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肢体痹和 内脏痹。今天主要讲解肢体的痹证。常见 于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类风 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病。
最新编辑ppt
6
局部取穴
• 肩部:肩髃 肩髎 臑俞
• 肘部:曲池 天井 尺泽 少海 小海
• 腕部:阳池 外关 阳溪 腕骨
• 脊背:大椎 身柱 腰阳关 夹脊
• 髀部:环跳 居髎 秩边
• 股部:伏免 殷门 承扶 风市 阳陵泉
• 膝部:膝眼 梁丘 阳陵泉 膝阳关
• 踝部:申脉 照海 昆仑 丘墟
最新编辑ppt
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可见关
节红肿热痛兼发热最,新编为辑pp热t 痹。
3
临床表现
• 本病以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等为主症。 • 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及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
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及踝关节,一般1~4周内症 状消失,不留后遗症,但常反复发作。实验室检查可有血 沉加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 •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活动受 限、“晨僵”为特点。大多数呈对称性、游走性多关节炎, 伴关节腔内渗液,近端指关节常呈棱形肿胀,最终导致关 节僵硬、畸形,症状缓解与反复呈多次交替发作,本病可 破坏骨质。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F)阳性占80 %。 • 骨性关节炎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 生为特点。X 线检查可见关节边缘尖锐,有唇样骨刺或骨 桥形成,关节间隙不匀称、狭窄等。
最新中医内科学痹症教学讲义ppt课件

肌肉瘦削
一般无
大多有
五、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别寒热:风寒湿痹与热痹。《古今医案按》“湿热与风
寒,痹症两大纲” ①热痹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发热、舌红、苔 黄、脉数等为特点且发病一般较急; ②风寒湿痹则虽有肢体关节疼痛,但无局部红肿 灼热及全身发热等表现,多为舌苔白,脉缓,病 势较缓,遇阴雨天气常使疼痛加重。
(二)辩证分析: 风寒湿袭表,阻滞经络,不通则痛——酸痛、屈伸不利; 风邪偏胜,善行数变——疼痛游走不定; 外邪束表,营卫不和——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热 苔薄白,脉浮——风寒在表
五、辨证论治
病机概要:风寒湿邪,留注经络关节 ,风邪偏胜。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宣痹通络为主,佐以疏风) 方药:防风汤加减《宣明论方》
一、概述
清: 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对热痹的辨证 有
一定的发挥,并新加了“宣痹汤” 等重要方剂。 《医林改错》强调了瘀血在痹证的发病中的作用,
新拟“身痛逐瘀汤”,扩充了治疗痹病方剂的类型。
综上,由《内经》→《金匮》→隋→ 唐宋→明清,痹证的 辨证论治渐趋完善。
一、概述
(三)范围 以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
二、病因病机
2. 体质不同又有所偏颇: 内湿:脾胃虚损,水湿内停湿 外湿Fra bibliotek雾露之气,雨湿之邪
外湿引动内湿,二湿相合,愈伤阳气,湿邪 又为阴邪,必伤营络之血,营伤则卫气不行, 血伤则阳不行气 ,邪气流注关节,脉络失 养则绌急而痛。
三、诊断要点
1. 发病特点: 不分年龄、性别,但青壮年、体力劳动者、运动 员及体育爱好者易患,同时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 寒冷、潮湿、劳累及天气变化、节气有关。
五、辨证论治
⑵ 以肩臂肘腕等上肢关节为主者,可选加羌活、白芷、 威灵仙、姜黄、川芎、桑枝等以祛风通络,活血止 痛;若以膝踝等下肢关节为主者,可选加独活、牛 膝、防己、萆薢、松节等以通经活络,祛湿止痛; 以腰背关节为主者,酌加杜仲、续断、寄生、淫羊 藿、巴戟天、五加皮、金毛狗脊等以温补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