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第22课《月球之谜》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第22课《月球之谜》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第22课《月球之谜》教学设计

限时检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22课教学设计

] 《22.月球之谜》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悬、遐、奥”等8个生字,会写“幕、临、悬”等14个字,正确读写。 2.朗读课文,通过讨论初步认识月球及其未解之谜。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月球表面照片及能表现出月色皎洁、清幽的图片;乐曲《春江花月夜》。 2.为学生印发有关月球奥秘的图文资料。 3.学生收集的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名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导语:茫茫太空,有着不可计数的星球。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太阳,今天,我们要走近地球的近邻──月球。 2.(出示能反映月色皎洁、环境清幽的图片)同学们,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一轮明月,总会激起无穷的疑问。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就曾问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今天,我们面对着这散发着冷冷清辉的明月,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她吗?(及时肯定鼓励,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3.嫦娥奔月、吴刚伐桂都是民间传说。人们多想登上月球,去解开心中的疑问。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发现了更多的月球之谜(板书课题)。 提出自读要求 1.画出生字新词,练习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课文中列举的月球上有哪些难解之谜。

3.就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不解之谜,结合上节课搜集的资料和小练笔,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猜想。 组内交流 1.小组长设计形式,检查组内同学的生字、生词认读情况和课文朗读情况。 2.组内同学交流所画出的月球之谜。 3.讨论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关于月球之谜的猜想。 全班交流 1.各组选派代表或组员接读的方式,向大家展示朗读的正确、熟练程度,其他小组注意对生字词的正音。 2.你在阅读中发现了哪些月球之谜? a.有条理地说出文中直接描述的未解之谜,如,月球是从哪儿来的?它跟地球一样吗?月球上的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为什么不同植物种进月球尘土里生长得不一样?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吗?等等。 b.鼓励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月球上为什么会有那样奇异的景色?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月球上真的没有任何生命吗?宇航员在月球上怎么行走? 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1.对某一未解之谜感兴趣的同学结为一组,大家共同猜想谜底。 2.据老师提供的“资料袋”展开讨论,组内成员分工,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教师提供的资料,供参考) a.课后“资料袋”。 b.月球起源之谜:目前,人类关于月球的起源,一共提出了三种假说:月球被捕获说,地月同源说和地球分裂说。到目前为止,三种假说都没有取得强有力的证据,因此产生了第四种假说──“月球──宇宙飞船”说。 c.月球年龄之谜:根据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标本,可以测定月球的年龄。经分析发现,与地球上90%年龄最大的岩石相比,月球岩石99%年龄更长。1973年,世界月球研讨会上曾测定一块月球岩石年龄为53亿岁,而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37亿岁。有些科学家提出,在地球形成之前,月球早已在星际空间形成了。 d.两位宇航员在登上月球后,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一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破绽、咕咕、侄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的任务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紧扣主题,谈话导入 在灿烂的文学宝库里,作家们用他们神奇的妙笔,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比如,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顾全大局的 蔺相如,知错能改的廉颇,勇武过人的武松……在作家的笔下,这些 人物特点鲜明,让我们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今天开始,我们要走进一组新的课文,继续认识和亲近作家为我们塑造的人物形象,感受这些人物的特点。(板书课题:人物描写一组)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人物描一组》中的“第一个片段”──《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去认识两位很有特点的新的朋友。(板书: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读题,注意“嘎”读ɡā)。 二、初读课文,感知形象 1、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顺(学生自读) 2、指名读,结合正文。 三、读懂课文,再现形象 1、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再次认真地读课文,这一次,要把每 个词、每句话都读懂、读明白。然后同桌或者前后桌两位同学,可 以试着把小嘎子和胖墩儿的摔跤表演出来。(学生读书、表演) 2、现在我们请一对同学当演员,上台来扮演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把他们摔跤的动作过程演出来。其他的同学就当导演,在底下仔细 观看,对照课文的词句,看看他们是不是准确地把两个人物的每一 个动作和摔跤的经过都表演出来。 3、演员演戏,导演说戏(“演员”表演结束,及时组织“导演”评价指导。指出表演准确和不准确的地方。如果有指导和评价不到 位的地方,教师要提醒“导演”。)教师要特别注意下面这些地方,“演员”是否表演出来,是否遗漏,“导演”指导评价是否到位: 四、品读课文,感悟形象 1、通过刚才两位同学的表演,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形象活生生 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现在,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 想象,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感受这两个人物,在大脑中浮现出他们 的形象来。 2、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五、课后延伸 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课外阅读《小兵张嘎》或者观看电影《小兵张嘎》。

22.1 二次函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22.1 二次函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探索并归纳二次函数的定义; 2.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数学思考: 1.感悟新旧知识间的关系,让学生更深地体会数学中的类比思想方法; 2.经历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解决问题: 1.让学生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定义后,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2. 能够利用尝试求值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用数学意识。 情感态度: 1.把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相联系,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3.通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合作,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培养大家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经历探索和表示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获得二次函数的定义。 2.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和表示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获得用二次函数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 三、教学方法:教师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教具: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1. 温故知新,引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函数吗? 2、它们是如何定义的? 3、我们分别从哪些方面对它们进行了研究?

2. 实际问题,列出函数关系式,探究新知 问题1:已知正方体粉笔盒的棱长x ,粉笔盒的表面积为y ,探讨y 与x 有什么关系? 问题2:多边形的对角线数d 与边数n 有什么关系?[1] 问题3:某工厂一种产品的年产量是20件,计划今后两年增加产量。如果每年都比上一年的产量增加x 倍,那么两年后这种产品的产量将随计划所定的x 的值而确定,y 与x 之间的关系应怎样表示?[2]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4-5页,发现书中显性问题,找出隐含问题,提出新问题,并尝试解决,记录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进行组际交流,确定疑难点。 师生活动:教师或者学生充当能者,对小组共同筛选出的问题、重难点进行部分教学,对关键点进行点睛引导,师生互动,思维接龙,旨在突破难点。 预案:对问题1而言,如果学生不看展开图,直接说出答案,教师可追问:教材上展开图对求面积有什么作用?提醒学生思考展开图问题。如果学生看了展开图,却不知道它有何用?教师可追问:同学们,说一说符号语言y=6x 2中6的实际意义。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同时,对学生讨论的结果作鼓励性评价。如学生的答案是 y=4x ?x+x 2+x 2时,老师务必当众大力表扬:你的答案非常有创意,观察图很仔细,能够灵活利用书上的展开图求解,打破了思维定势,而且对过去学过的基础知识、方法、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进行了整合,变成了自己解决问题的锋利武器,你太有才了!同学们,这个同学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今后很可能成为一位伟大的发明家。 对问题2而言,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得到结论,教师用作图法引导:从一个顶点可以作多少条对角线?n 个顶点呢?从所有顶点作出的对角线是否有重复的?如果学生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师也可追问:同学们,说一说符号语言()132d n n =-中12 的实际意义。请同学们先作图,再回答。同时,对他们的解题思路作点评,鼓励他们用不同方法发现规律,树立学习自信心。 设计意图:以粉笔盒为教具,通过对粉笔盒面积求法的探究,不但能给学生提供展示平台,体验成功的机会,对学习产生自信,而且可以培养他们一题多解能力,筛选通法通解的意识。此外,对简单的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既巩固了方程法求函数关系式的思想,又为二次函数概念的形成提供感性素材。 3. 观察式子,形成二次函数概念 问题4:观察: ① y = 6x 2; ② 213-22 d n n =; ③ y = 20x 2+40x+20. 想一想函数①②③有什么共同点? 师生活动:针对问题4,教师追问:同学们,函数关系式①、②、③究竟表示的是哪种函数?能否给这种函数取个名字?学生仔细观察,讨论函数的共同点,由此给函数取名。当学生取名困难时,老师可以从方法的角度进行诱导:根据函数表达式与自变量的关系,类比一次函数的命名,让学生对函数y=ax 2 +bx+c 进行命名,引出二次函数概念。

一元二次方程(全章共21课教案)人教版

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1课一元二次方程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整式方程的定义. 2.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3.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表达式以及各种特殊形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方程?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指出下面哪些方程是已学过的方程?分别叫做什么方程? (l)3x+4=l; (2)6x-5y=7; 3.结合上述有关方程讲解什么叫做“元”,什么叫做“次”. 引入新课 1.方程的分类: 通过上面的复习,引导学生答出: 学过的几类方程是 没学过的方程是 x2-70x+825=0,x(x+5)=150. 这类“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而在整式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据此得出复习中学生未学过的方程是 (4)一元二次方程:x2-70x+825=0,x(x+5)=150. 同时指导学生把学过的方程分为两大类: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方程 x2-70x+825=0 和方程x(x+5)=150,即x2+5x=150, 可化为:x2+5x-150=0. 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可以化为 ax2+bx+c=0(a≠0) 的形式.并称之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强调,其中ax2,bx,c分别称为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a,b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要特别注意:二次项系数a是不等于0的实数(a=0时,方程化为bx+c=0,不再是二次方程了);b,c可为任意实数.例把方程5x(x+3)=3(x-1)+8化成一般形式.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讲解例题 课堂练习 P5-6 1、2 课堂小结 1.方程分为两大类: 判别整式方程与分式方程的关键是看分母中是否含有未知数;判别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是看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一次还是二次.2.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个整式方程,经化简形成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则这样的整式方程称一元二次方程.其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其中b,c均可为任意实数,而a不能等于零. 作业:教材中相关习题. 第2课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引导学生通过特殊情况下的解方程,小结、归纳出解一元二次方程ax2+c=0(a>0,c <0)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准确地求出方程的根. 难点:正确地表示方程的两个根. 三、教学过程 复习过程 回忆数的开方一章中的知识,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并说明解决问题的依据. 求下列各式中的x: 1.x2=225; 2.x2-169=0;3.36x2=49; 4.4x2-25=0. 回答解题过程中的依据. 解题的依据是: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这两个平方根互为相反数.

22-教学设计公开课

分数混合运算(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是一样的,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数量关系,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一份直尺不同颜色粉笔 教法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充分利用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进行计算,再对问题的解决组织讨论加以解释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方法,养成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1、课前谈话——情境:我们学校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兴趣特长,在体育、艺术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老师想问问大家在课余时间都参加了哪些兴趣小组?(学生畅所欲言) 2、我们以前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有关分数乘除法的知识。这节课将继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板书:分数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整数四则混合运——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的复习,引起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的积极回忆,使学生自然“迁移”过渡到本节课来,打牢基础,以便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教学中切实地复习那些在学生知识结构中对学习新知识能提供帮助的旧知识,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呈现情境图,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数学书上主题图 师:这是笑笑班上本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完成,解决问题。教师重复问题后,要求学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22 手指(教案)

22 手指 文 本 分 析 本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 教 学 目 标 1.会认13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薄”,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 解“试探、养尊处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及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 到启示的习惯。 4.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以及团结合作的重 要性。 教 学 重 点 1.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 路,了解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 点,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特点 的。 2.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 感悟人生哲理。 教 学 难 点 1.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 点,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及写 作方法。 2.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 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明白 团结一致的重要性。 课 时 安 排 2 课 时 1.会认“拇、弦、揿”等13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薄”,会写“搔、痒、秽”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拇指、搔痒、强硬”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划分段落。

dianzi22txt-教学设计公开课

传感器的应用 教材:(凤凰国标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选修1) 文档内容:传感器的应用 章节:第二章电子控制系统信息的获取与转换第二节传感器的应用课时:共2课时 作者:陈长亚(安徽淮南第二中学)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二章第二节“传感器的应用”。本节在上一节“认识传感器”的基础上,以传感器的应用为主线,围绕传感器在精确的科学测量,传感器代替人的劳动、减轻人的劳动强度和疲劳,以及传感器实现人的感觉器官所无法获取的外界信息等方面展开。这些应用说明以传感器是从人们需要出发并得到发展的,传感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同时又对传感器提出了新要求,推动了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从教材的内容编写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是要求老师在教学时应把教学的方向定位在传感器的应用和意义上,而不能过多分析传感器及应用的工作原理。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观察、接触和使用过一些以典型的传感器为信息转换基础的技术产品或装备。比如电视遥控器、自动门、空调、条形码扫描器等技术物品,学生对这些技术物品所形成的感性认识,一方面

为本节内容的教学奠定了有利的学习基础。同时,由于学生对传感器的基础性作用和价值知之甚少,这也就为本节内容的教学提供了目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常见传感器在工业、农业、医疗、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能够对传感器的应用进行案例分析。 (3)能够对具体技术中的主要传感器应用种类做出分析。 (4)能够分析传感器在电子控制系统的作用,并能对电子控制系统的用途做出分析。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熟悉的常见传感器应用的案例分析,知道传感器的作用。 (2)通过具体传感器应用的实例,分析电子控制系统的用途。 (3)经历传感器电子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过程,学会简单的技术安装调试方法,进一步提高技术试验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课程的学习领略传感器的奥秘和神奇,形成对传感器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 (2)形成从传感器的角度分析、看待现代技术发展的意识。 (3)在技术试验中培养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和实践能力。 (4)激发热爱电子技术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21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Unit Six Lesson 21 三年级 单词:vacation, February, skate, ball 句型:--We have our winter vacation in January. 课文: Guoguo: We have our winter vacation in January and February. It begins in the middle of January. Uncle Ben:What do you do in the winter vacation? Guoguo: I do many things. I skate. I play ball games. Sometimes Dad and Mom take me to the museum.

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教学过程:(以下内容中,“T”表示Teacher,“S”表示Student。) 一、热身及复习(Warm up) 1.借助flash 来复习十二个月份。 设计意图:flash的引入使同学们很快的被带入到英语的情境中,来体验英文歌曲所带来的快乐,同时月份的复习为下面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二、新语言呈现与初步学习(Presentation) 1.我们喜欢的月份 教师通过自己的信息来创设真实的情境,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看完flash后,教师用PPT出示12个月份,然后谈论自己喜爱的月份。 T: Look at these 12 month, I like February, do you want to know why? SS: Yes. T: Because I have my birthday in February. 教师用很慢的速度再一次重复上面的句型I have my birthday in February.目的是让同学们听清楚,然后教师就同一个话题先对三名成绩相对较好的孩子进行提问: T: xxx which month do you like? 教师引导同学们用I have my birthday in……来回答。 S:I have my birthday in 。。。 2.请同学了解一下自己的伙伴生日在哪个月份。 T:Ok, do you want to know which month do your partner like? Now you have two minutes to ask your partner. 教师用ppt出示同学们所应用的句型,同学们进行练习,为学习we have our winter vacation in January.做铺垫。 ---xxx which month do you like and why? ---I have my birthday in……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手指》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手指》公开课教学设计 22 手指 教学目标: 1.会认“弦、揿、搔”等13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薄”,会写“拇、搔、痒”等15个字,正确读写“拇指、接触”等8个词语。 2.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3.感悟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与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 4.会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2.感悟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与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重点指导学生读准“秽”的字音,学生容易错读为“岁”;“窈窕”二字可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行识记;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薄”。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搔”“貌”和“庸”字,其他的字学生可以自学。 2.阅读理解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表格的呈现,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事物,感悟文本所蕴含的道理。 3.语言运用 引导学生摘抄课文中风趣的语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弦、揿、搔”等13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薄”,会写“拇、搔、痒”等15个字,正确读写“拇指、接触”等8个词语。 2.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我们来猜一个谜语。 课件出示: 五个兄弟,生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猜器官)指名学生猜谜底。(手指) 2.“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这句话足以说明手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可是我们有没有仔细地观察过自己的五根手指呢?对这样五根平平常常的手指,作家丰子恺写了一篇有趣而意味深长的文章《手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手指) 3.引导学生依次说出五根手指的名称。 伸出你们的一只手,让我们来叫出这五根手指的名称吧! 4.教师小结:这五根手指我们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却很少有人去仔细想它们,丰子恺先生就仔细研究过它们,并且把它们想象成具有不同姿态、不同性格的人。课文中的插图非常有趣,丰老先生对这五根手指的描述更有趣,并且还向我们阐明了一个人生的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中吧。 【设计意图】采用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依次说出五根手指的名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初读课文,找中心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找出文中的中心句。(指名学生读)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我们奇妙的世界》知识点汇总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我们奇妙的世界》 知识点汇总 一、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模”,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知道课文内容,了解世界的奇妙所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知道课文内容,了解世界的奇妙所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按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呈:chéng(呈现、呈文、呈祥、五彩纷呈) 幻:huàn(幻想、变幻、梦幻、幻术) 诱:yòu(诱人、引诱、诱导、诱惑) 润:rùn(圆润、湿润、温润、滋润) 芒:máng(光芒、锋芒、芒刺、光芒万丈) 冰:bīng(冰水、冰雪、冰棒、冰天雪地) 剑:jiàn(宝剑、刀剑、利剑、上方宝剑) 普:pǔ(普查、普及、普通、普度众生) 通:tōng(通过、通知、通信、通力合作) 模:mó(模式、模本、模范、规模) 型:xíng(型号、模型、典型、发型) 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雕:diāo(雕刻、冰雕、一箭双雕) 辉:huī(光辉、辉煌、星月交辉) 四、多音字 降:jiàng(降落)xiáng(投降) 模:mó(模范)mú(模样) 漂:piāo(漂流)piǎo(漂洗)piào(漂亮) 五、近义词 奇妙——奇特变幻——变化映射——照射 降临——来临领略——领会颤动——颤抖 光芒——光辉闪耀——闪烁 六、反义词 奇妙——普通降落——上升结束——开始

张开——合拢融化——冻结仔细——马虎 无穷——有限 七、理解词语 蔚蓝:像晴朗的天空的颜色。 雕饰:雕刻并装饰。 余晖:傍晚的阳光。 降临:来到。 闪烁:( 光亮) 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诱人:吸引人的。 光辉:闪烁的耀眼的光。 光芒:向四面放射的强烈光线。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颤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闪耀:闪烁。 八、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写奇妙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 第二部分(2-8):从清晨日出、云彩变化、落日余晖、群星闪烁四个方面写天空的奇妙。 第三部分(9-16):从植物的生长,水果的颜色,夏日的树叶,秋天的光辉、鸟儿、风以及冬天的冰雪等方面写大地的奇妙。 第四部分(17-18):概括说明只要仔细地观察、寻找,世界上存在的奇妙的事物就是无穷的。 九、句子解析 1.你看天空—— 第一个方面从天空入手告诉我们世界是奇妙的,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2.清晨,太阳升起,带来新的一天。开始,天空呈粉红色,慢慢地变成了蔚蓝色,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一样升起来了。 写出了太阳升起过程中天空颜色的变化,点明了世界的奇妙之处;运用比喻,把太阳升起来的形状及天空颜色的变化形象直观地表现了出来,点出了新的一天是多么奇妙啊! 3.有时,云彩在蓝色的天空中飞行,如同经过雕饰一样,呈现出各种奇妙的形状,告诉我们许多奇妙的故事...... “如同”和“雕饰”为引出云彩的奇妙之处做出了铺垫。这句话既写出了云彩的变化多端,又引起了读者的无限遐想。 4.当云彩变得又黑又重时,雨点就会噼噼啪啪地降落到大地上。 “噼噼啪啪”这个拟声词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雨下的很大。这句话写出了雨形成的奇妙。 5.雨后,我们会看到地上有许多水洼,就像有趣的镜子,映射着我们的脸。 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雨大而水清澈的特点,照应了前文。

五年级下Lesson22_教学设计

Lesson22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分析 1. Just practise 本部分内容设计旨在使学生深入理解、巩固操练、听说读写核心内容What' s wrong with you? I have a fever and a headach理解、听说、认读Can I go to school tomorrow? No. You should take some medic ine / take a good rest / drink more water. 综合使用所学,模拟医患间的交流,拓展词汇,丰富表达。 2. Just write 本部分要求学生听说读写以下词汇:wrong, with, head, face, ear, arm及以下句型:Wha' w rong with you? I have a headache学生在四线三格中中书写单词的时候,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用新词造句,在具体语境中更好地理解新词。 3. Let ' act 本部分是医患间的情景对话,对话围绕目标语言Wha' w rong with you? I have a bad headache / cold / stomachache / fev展开,拓展了问路情节。通过创设的语言情境,采用学生间合作表演对话的形式,培养学生综合使用目标语言及以往所学相关内容,询问他人及表述自身身体状况的水平。 4. Let ' chant 本部分设计的是含有o的韵律诗,教师引导学生使用自然拼读的方法,尝试朗读, 感受押韵,培养语感,初步总结o的发音规律。 主要目标语言: What' wrong with you? I have a fever and a headache. Can I go to school tomorrow? No. You should take some medic ine / take a good rest / drink more water. 二、课前准备 1. 准备教学音频、教学课件、教学挂图、词汇短语卡片。 2. 2019FIFA世界杯比赛中,内马尔等球员受伤的片段剪辑录像。 3. 准备医生帽子、白大褂、听诊器、压舌板等实物或玩具模型、药品图片,作 为表演的道具。 4. 以ot为韵脚的单词卡片:hot, pot, not, shot, got等。

三年级起点英语上册21课教学设计

(每一个新知识点必须记住:一个新知识跟着一个操练,再跟着一个展示新知识,一个步骤也不可以少)这是教研组指导过的课。 (人教版)三年级起点英语上册第21课教学设计 Lesson 21 I have a new car. 学习目标 一、语言要素 (一)词汇 1、三会:car bus 2、二会: new really Look here yes super (二)语言目标 Lisa , Lisa , I have a new Yes , Look here .Wow !It’s super! (三)话题呈现:I have a new car (四)任务设计: I have a new car 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通过听、说、读、演,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一系列方法,能够运用Lisa , Lisa , I have a new car .Really Yes , Look here ! Wow !It’s super ! 句型行交际。 三、情感目标:在本课中重点培养学生乐于交流,喜欢自己的玩具。 四、教学重点:三会单词:car bus句型:Lisa , Lisa , I have a new car .Really Yes , Look here !Wow !It’s super! 五、教学难点:两会单词:new really Look here yes super 六、教具:设计好的课件,书包,实物玩具,文具,玩具图片,单词卡片,课文录音,课文歌曲。 七、学具:学生自备的学习用具,文具。

八、教法学法:本课重点运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热身:老师进了教室和学生用英语打招呼,学生和老师一起唱I have a nice dall 歌曲,使学生迅速进入到学习英语氛围中。 二、新单词 (一)导入:用旧句型带新单词。 1、导入:Let ‘s play a game (让我们做一个游戏:猜袋中物) 2、老师说;This is my bag . Guess,What’s in my bag(猜一猜,我的书包里有什么) 老师书包里提前放好doll ball kite balloon car bus等玩具。 3、学生用英语说自己摸出来的东西。 4、学生如果摸出doll,学生说:doll.老师说:I have a dall 5、老师问:how’s the doll学生来描述一下,用句型 Oh,It’s big . how big. cool 或者 Wow!how nice .等。 6、这样出示三组。 (二)新单词car bus 1、学生摸出老师袋子里的car:老师说,Look , I have a car 。 2、老师引导学生描述:Wow! How nice ! 3、板书新单词:用打好的四线格:car 4、朗读新单词:car (老师领读car ,c-a-r car (学生齐读——男女生对读——分行读——找学生读——自读三遍) 5、看实物说单词:car 6、看图片说单词:car 7、看单词卡片读单词:car 8、看课件说韵文:学生和老师一起看课件说韵文:car ,car ,a car,I have a car。 9、用同样的方法学习bus 10、找对子游戏:教师将单词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另外将对应的单词卡扣着放在讲台上,然

22.《海底世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海底世界》教学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一篇浅显的知识性课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文章以流畅自然的语言为基调,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见雕琢的痕迹,但是给人亲切热情的感觉。我们透过作者对海底世界的描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整个自然、对生命的热爱。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可以抓住中心句,从整体入手分析课文,站在整体的高度,去深入体会文章各部分的内涵.通过跳动的文字,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得到发展,情感得到迸发,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设计理念 1、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但对话的中心是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海底世界》的教学中,课始的谈话导入,教师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当学生就“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第二自然段里什么让你感到奇异?”这些问题进行研究、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小组探究的参与者;当学生呈现探究成果时,教师又是能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2、拓展资源,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将文本看作一个研究主题,注重阅读教学前后的延伸与拓展,视学生为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上有个性的反应。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如对“波涛汹涌、依然、窃窃私语”的理解和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把句子写具体的教学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22 手指》精品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语文《22 手指》精品教学设计 1.会认“拇、弦、揿”等13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薄”,会写“搔、痒、秽”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拇指、搔痒、强硬”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划分段落。

1.学习生字新词,交流识记字词的方法。 2.把握课文内容,划分层次,明确重点。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谜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课题。 导语: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简单又有趣的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学生猜后,课件出示手的图片)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每只手上又都有五根手指,这五根手指我们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却很少有人去仔细观察它们。丰子恺先生就仔细研究过它们,并且把它们想象成具有不同姿态、不同性格的人,还向我们阐明了一个人生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趣味盎然的文章。 2.板书课题,提出疑问。(板书:手指) 思考:丰子恺笔下的手指具有什么特点?他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司空见惯的手指?这篇文章蕴含了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的相关知识。 丰子恺(1898—1975)我国漫画家、作家、翻译家、音乐和美术教育家。浙江桐乡人。早年师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1921年去日本学习绘画和音乐,回国后从事美术和音乐教学。丰子恺的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善于选取熟悉的生活题材,用质朴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子恺近代散文集》等,另外还著有画集《子恺漫画》《绘画鲁迅小说》等。 2.教师课件出示学习要求,指名分别扮演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及叙述者来朗读课文。

22 小毛虫 (最新教案教学设计)

《小毛虫》教学设计 李爱丽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读准多音字“尽”,会写“整、抽”等8个生字,并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语“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的内容。 3、感受生动形象的语言,从小毛虫的成长中受到启迪:要勇于面对成长中的挑战,才能品尝成长的喜悦。 教学重点:了解小毛虫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 教学难点:从小毛虫的成长中受到启迪,感受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悟故事中蕴涵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一、情景设置,揭示课题。 1、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百花盛开,这一朵,那一朵,五颜六色的,多漂亮啊!瞧,大森林里,小昆虫们正在开音乐会呢! 2、课件播放视频。 师解说:哈罗,女生们、先生们(英文),我——萌萌哒的小蜜蜂,现在宣布:森林虫虫音乐会正式开始,我来为大家唱一首采蜜歌,嗡嗡嗡,嗡嗡嗡,飞到西来飞到东······我是超级明星——萤火虫亮亮,瞧!这美丽的衣服,这闪亮的舞蹈,你们有谁能比得过我?闪亮的萤火虫小姐,你的舞蹈真美呀,让我小蜘蛛用心爱的竖琴为你伴奏一曲吧!哎呀,哎呀,等等我们,还有我们小蚂蚁呢,我们一起来跳踢踏舞吧!歌声、笑声此起彼伏······森林里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2、揭示课题: (1)师语速减慢,语调下沉:大家都在开心地玩耍,可是,有一只小昆虫却静静地待在一旁,瞧,它是谁?(课件出示:一张毛虫图片。)一起告诉我(小毛虫)。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小毛虫一起开展一次奇妙的旅行吧! (2)板书课题:22小毛虫,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我会认。

师:这篇课文里有许多可爱的生字宝宝,让我们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师:小火车开起来。生:开到我们这里来。(读对了,全班一起像他这样读;读错了,老师范读,学生再读。) (2)去拼音对比读。小朋友们读得真准,要是没有了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这几组生字宝宝的读音容易读错,要注意了! 课件出示:第一排,挪律;第二排,任挣;第三排,怜纺。 一排一排指名读,再齐读。 (3)师:瞧,这些生字宝宝多可爱呀,他们手牵着手就成了好朋友,谁来大声地喊出它们的名字?课件出示词语,读词语。规律、仿佛、任何。指名读,正音,齐读。 (4)课件出示要求写的字:纺、织、编。 师:这是我们这篇课文要求会写的字,仔细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怎么记住这三个字呢?李老师编了一首儿歌,课件出示儿歌:“三个伙伴去游玩,绞丝旁儿来作伴,一只毛虫织茧忙,鼻子扁扁就是编,大大方方就是纺,。”指名读,边拍手边齐读。 2、我会写。 (1)在这一课会写的生字宝宝有一个字笔画比较多,他就是“整”。(课件出示:“整”。) (2)师范写“整”字。“整”这个字要写好它,可不容易哟,大家看左上方的“束”字,“束”单独写的时候,最后一笔是“捺”,而在“整”字里面,这一“捺”一收变成了一“点”,写短一点,它多谦虚呀,为下面的“正”留出空间,右上的反文要注意和文区别,反文第一笔是“撇”,文的第一笔是“点”,大家可要分清哟!下面是个“正”,写字如做人,写字要端端正正,做人要堂堂正正。 (3)学生练习写字。 师:现在请大家在书上的田字格里先描红,再自己写两遍,写的时候要注意姿势、记住:三个一,一笔一画认真地写,看看谁是班上的小小书法家。 师巡视指导,表扬姿势正确的,握笔姿势,扶扶学生的肩膀,要坐正。 (4)反馈:现场展示写得好学生的书写,师用红笔点评哪里写得好,哪里是要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2《手指》精品教案

22 手指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文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课文语言浅显易懂,学生都能读懂文意。根据本课的特点,在教学第二课时中,设计“理解——品读——练笔”三大教学环节,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品味作者的语言和进行仿写练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所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丰子恺的人物漫画。 学生准备:1.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2.搜集作者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2.感悟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与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1.大家都喜欢漫画,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幅人物漫画(课件展示)。这几幅漫画幽默风趣,充满了生活气息,让我们看见了忍不住就想笑。这些都是丰子恺老先生的作品。 2.丰子恺是著名画家、文学家,以前我们学过他的作品《白鹅》,谁能谈谈对他的认识? 3.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丰子恺,我国著名的画家、文学家、散文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 4.同学们,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对它们的存在是否感到司空见惯?我们是否仔细观察过它们?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过,认真思考过,这些普通的手指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丰子恺写的《手指》一课。(板书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