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茶馆》的语言风格评析
老舍 茶馆 赏析

• 2、精彩的潜台词,是老舍戏剧语言的又一 突出特点。最后一句话“将!你完啦!” 更是一语双关的潜台词,它点明了一个时 代的终结。
• “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也不十 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 物是经常下茶馆的,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 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 会的变迁,不就侧面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 么?”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
一个小茶馆就是一个大社会。
大
小
社
茶
会
馆
茶馆简介
《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 成就,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 裕泰茶馆的兴哀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 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 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 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 从动荡、黑暗和罪恶。
品市井言语 观人物百态
王利发形象分析(语言与个性)
• <1>对难民:
• “别耽误功夫!我自己还顾不了自己呢! • 强硬、冷漠
• <2>对巡警、大兵:
• “老总们,实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 • 奉承巴结、讨好、委曲求全,明知是敲诈,还赔着笑脸不得罪他们 • 反映的性格:胆小怕事,圆滑自私
话 剧:
《残雾》《张自忠》《归去来兮》等九部。(1939 年至1943年间,独立完成或与人合著的剧本)《龙须 沟》《方珍珠》《茶馆》 (1957年发表并演出的《茶 馆》,代表了老舍先生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分析茶馆的语言特色定稿版

分析茶馆的语言特色精编W O R D版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目录论文摘要……………………………………………………………………………………………关键词………………………………………………………………………………………………一、幽默寓庄于谐 (1)二、人物语言个性化 (2)三、浓郁的北京方言 (3)参考文献……………………………………………………………………………………………[论文摘要]幽默是本剧语言的一大特色。
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祖国的热爱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含着严肃和悲哀,形成自己独特的幽默的风格,带着不易让人察觉的讽刺,这种幽默寓庄于谐,能给读者以回味和思考的余地。
人物语言个性化是本剧的又一特色。
老舍的《茶馆》善于从人物的身份、思想、性格出发,让他们说出符合自己个性的语言。
每个人物的语言都是自己的,表达着自己的思想,显示着自己的性格。
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在这个剧本中特别突出。
简短的台词,儿化词语的运用,地道的北京方言等,使作品更具特色,也更真实。
[关键词]老舍《茶馆》语言特色分析《茶馆》的语言特色老舍在谈到他写作《茶馆》的构思时说,在文艺创作要百花齐放的号召下,“我写了《茶馆》……从内容上看,《茶馆》写的是旧社会”,“从形式上看,我大胆地把戏曲与曲艺的某些技巧运用到话剧中来,略新耳目。
”老舍还说他写《茶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参与埋葬旧时代的战斗”(《〈老舍剧作选〉自序》)。
《茶馆》一共三幕,三幕刻画了三个可诅咒的时代。
第一幕的时间是1898年,即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第二幕写的是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第三幕写的是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夕的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
三幕戏犹如三帧风俗画卷,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三个黑暗、病态、荒诞的社会发展片断,从历史的纵向和横向概括了50年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和种种人物命运的变迁。
论《茶馆》的语言特色

论《茶馆》的语言特色【摘要】在《茶馆》里,我们可以看到老舍作为一个语言大师的风范,《茶馆》的人物语言十分“个性化”,通过人物的言行的变化来体现时代的变化,“以笑写悲”,以幽默的语言,讽刺揭示了一个时代,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关键字】老舍茶馆语言特色个性化时代化幽默风趣老舍是当代语言艺术的大师,他的小说和话剧,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茶馆》是老舍后期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其语言艺术,更达到了炉火纯青、无与伦比的美妙境界。
《茶馆》出场人物众多,人物对话极具性格化,“话到人到”1,“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2,剧中出场的几十个人物,哪怕有的只讲了三五句话,也写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茶馆》的语言特色之一在于“性格化”。
《茶馆》中的对话都是“人物自己应该说的语言”,这就使人物之间的性格区别非常鲜明。
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很能显示他茶馆掌柜的身份。
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
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理,具有老牌特务的特点。
话剧开始时,松二爷、常四爷和二德子的一段对话:松二爷好像又有事?常四爷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嘛?二德子(凑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常四爷(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叫谁管着吗?松二爷(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你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二德子你管我当不当差呢!常四爷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1老舍:《对话浅论》2老舍:《出口成章》,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二德子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这是一场小误会,每个人不过讲了两三句话,但三个人的语言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异。
松二爷的话平稳,周详;常四爷的话硬邦邦,有一股倔劲儿;二德子的话难听,又臭又硬,带有无赖气。
试论《茶馆》中的语言特色

试论《茶馆》中的语言特色作者:鲁文婧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7期鲁文婧内容摘要:老舍先生以市民生活中经常的活动场所——茶馆为背景,通过70多个小人物的特色语言,生动描绘了当时社会中普通人的艰苦生活,以及那个复杂纷争时代的人性百态。
《茶馆》中浓郁的老北京色彩的语言,比如儿化音、叠词等的使用,更使该作品充满了感染力。
本文从总体的语言特色以及极具人物个性的特色语言描写几方面来阐述《茶馆》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茶馆》语言特色个性化京味儿老舍先生的《茶馆》以茶馆为场景,透过70多个小人物的特色语言和行为,形象地勾画出了三个时代的社会特征。
这种以小见大,知微见著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老舍先生的写作技巧。
该作品从具体的人物着手,描绘了出现在茶馆中的不同阶层的各类小人物的生活故事体现出大时代的背景[1]。
作为经典戏剧之一,《茶馆》的语言特色尤为人们称道。
老舍先生善于根据人物身份和地位而采用于其相符的个性化语言。
可以说,老舍的语言艺术是《茶馆》成为经典的重要因素之一[2]。
一.总体语言特色作为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地地道道的北京人,老舍先生作品中的京味儿都特别浓郁。
《茶馆》采用了多达200多处的儿化词,如一份儿、没错儿、哥儿们、没错儿等等。
这样的用词可以改变语法的意义和词汇色彩,如缩小词汇程度的“小辫儿”、或者改变词性的“拢在一块儿”、或者变化词意的“白面儿”等等。
这些具有浓郁的老北京色彩的语言与不加儿化音的原词对比,显得更加活泼生动。
大量老北京口语化方言的应用也是《茶馆》的特色之一,这也使其显出浓厚的“京韵”和强烈的老北京市井民风,如极具个人感情色彩的“老梆子”(老家伙),更具乡土气息的“嚼谷”(食物),还有“茶钱我侯了”中的“侯”(付茶钱)的意思等等。
这些方言词语使句子更有表现力[3]。
《茶馆》中的语言也极具时代性,如“喳”、“吃洋饭”、“铁杆庄稼”、“王法”等等。
《茶馆》的另一大语言特色是大量使用叠音词,使语言显得更加生动,如描写人物神态的“ABB”型结构的叠音词“文绉绉”,其它还有“AABB”型结构的词汇如“乱乱哄哄”,“洗洗涮涮”;“ABAB”型结构的“照顾照顾”;“AAB”型结构的“跳跳舞”、“玩玩牌”;“AA”型结构如“坐坐去”、“绕绕”等等。
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

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作者:杨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7期摘要: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语言大师。
他的文学观,他幽默风趣的语言,文学作品的人性化都为人所称颂。
老舍作品里独有的京味儿特色更是人们所欣赏研究的,他自然流畅的表达,将北京话凝练成文学语言,又合乎语法规范,大大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大众化。
本文选取老舍的《茶馆》为研究对象,从音节结构,儿化音,尊称,句调和这几个方面浅层分析一下《茶馆》的京味儿特色。
关键词:节律;儿化音;句调;小短句;尊称作者简介:杨雪(1995-),女,山东滨州人,青岛市市南区青岛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02《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是其最优秀的戏剧说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也不为过。
戏剧的文学性不仅体现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上,还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剧中人物的对话应该是人物自己应该说的语言,这就是性格化。
”[1]而不应该变成剧作者的广播员,人物语言要符合说话者身份地位等条件,老舍抓住人物性格,并且熟悉北京市民的生活,用寥寥数语使人物变得生动形象并让观众了解人物性格特征等。
戏剧语言要通俗易懂但又充满诗意,使用的老北京方言自然流畅,又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将人们日常使用的老北京方言加工凝练,成为人们读得懂又不失文学的魅力,京味儿特色堪称一绝,成为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下面就从语言形式的角度,分析老舍先生的京味儿特色的艺术手段。
1、语言的节律性强老舍语言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音节界限分明,并且语调的抑扬顿挫,有音乐性强的特点。
吸取曲艺中的音律性,使作品更为传神有味儿。
音节组合多为五字或七字,组合后因节律鲜明有律动感,加上声调的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使得语言朗朗上口。
“常四爷:这位爷,您圣明,您给评评理。
”“刘麻子:咱们大清国有的是金山银山,永远花不完!您坐着,我办点小事!”此为节奏鲜明的音节结构,有抑扬顿挫的起承转合,有音乐美的特征,加强了作品口语化的色彩。
最新《茶馆》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特色

在老舍的茶馆中有着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整部作品叙述的是发生在两代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仅只是描绘两代人的变化也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故事的背景是在老北京城内的一个大茶馆,通过三幕剧反映出三个时代的变化发展。
老舍通过人物的变化来反映出社会时代的变迁。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老舍将发生了半个多世纪的故事都浓缩到一个小小的茶馆里,通过描绘茶馆和几个重要主人公的命运来反映那个时代社会的特点。
茶馆中所塑造的人物众多,但每个人物有着鲜活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有处事圆滑的掌柜王利发,为人正直豪爽的常四爷,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胆小却善良的松二爷,反面代表宋恩子,吴祥子等。
他们都活灵活现的出现在茶馆中,正是因为他们个性生动的形象才能呈现出《茶馆》这么优秀的作品。
不仅如此,具有北京地方特色语言的运用,使他们能更好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真实。
一、人物形象1、王利发王利发是整部作品的线索人物,贯穿与整个作品名的始终。
故事的发展就是按照他年龄的阶段来划分的,他刚出场的时候是裕泰茶馆一个年轻的掌柜,那时候他刚接手父亲的茶馆,从父亲那里学到了不少为人处事的道理“我按着我父亲遗留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这让他可以在混乱的年代得以生存,也体现出他“顺民”的性格特点。
但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他为人处事八面玲珑,说话油嘴滑舌。
就连唐铁嘴都曾说:“你的嘴比我的还花哨。
”他也能够很圆滑的处理好茶馆中的人际关系,在常四爷和秦二爷因为乞讨母女的事情陷入尴尬的时候,王利发很好的从中缓和了冲突。
“常四爷,您是积德行好,赏她面吃!可是,我告诉您:这路事儿太多了,太多了!谁也管不了!二爷,您看我说的对不对?”就很好的化解了双方的矛盾。
在他的茶馆里充斥着三教九流的人物,而他却在从中混得如鱼得水。
他一直细心的经营着自己的茶馆,随着时代的更迭,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他主张给茶馆改革,也体现出他思想中进步的一面。
茶馆语言艺术浅析

《茶馆》的语言艺术特色浅析桑摘要:《茶馆》是老舍最优秀的戏剧创作,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茶馆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与它语言方面的成就是分不开的。
茶馆的语言艺术可以归纳以下几点:浓郁的地方色彩;极具个性化的语言;悲喜融合的幽默风格;善用人物语言展现命运和时代变化的特点.关键词:茶馆语言艺术个性化幽默正文:话剧《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正像曹禺先生所说,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茶馆就像是一枝傲霜的腊梅,历尽考验,越开越茂盛.《茶馆》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与它的语言特色是分不开的,因此在本文中来讨论以下对于《茶馆》语言艺术特色的看法.一、浓郁的地方特色提到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京味十足”随即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他是第一个用正宗的北京话进行创作的作家,这使得他作品中的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异常浓烈。
他使用的语言活泼有趣,雅俗共赏.其所使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渗透着北京文化。
《茶馆》中的人物语言都是纯正的北京口语,句子短、句法灵活而又生动传神,自然贴切地传递着北京的政治文化气息和北京市民的个性化特点。
如第二幕开头,茶馆老伙计李三的语言。
在清朝灭亡了十几年之后,李三还是不肯剪掉他的小辫子,他有自个儿的“说道儿”:“改良!改良!越改越良,冰凉!……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这几句话是纯粹的北京大白话,却把北京社会最底层一无文化、二无政治觉悟的小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同时也传递出世道比前清还糟糕政治气息。
再看第二幕中,常四爷与特务宋恩子、吴祥子在相隔十多年后在茶馆里又见面后的一段对话。
宋恩子、吴祥子:“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现而今……”“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告诉你,常四爷,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没有洋枪洋炮,怎能打起仗来呢?"这两个特务,毫不掩饰地表现了他们的生活态度。
从《茶馆》看老舍的语言特色

从《茶馆》看老舍的语言特色作者:骆怡雯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8年第10期[摘要:老舍是我国第一位“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以小说和话剧为主,且大都取才于北京市民的市井生活,充满了老北京皇城根下的烟火气,语言风格具有浓郁的“京味”。
本文以《茶馆》一文为切入点,主要从老舍的“京味”语言和《茶馆》中个性化人物语言两个方面来分析老舍的语言特色。
]一、老舍的“京味”语言(一)北京口语词汇的使用老舍在《茶馆》中大量使用北京独有的口语词汇,从他生长的北京胡同文化中提炼出特有的京味色彩,将各色北京人的生活形象得搬到了他的小说中,诸如“甭说”、“逗嘴皮子”、“逗气儿”、“白面”等等大量的北京口语词汇使得《茶馆》这部小说京味十足。
将北京口语词汇主要划分为口语副词、口语名词、口语动词和口语形容词,以此探讨《茶馆》中独有的北京口语词汇。
1.口语副词(1)秦仲义:你不懂!只有那么办,国家才能富强!好啦,我该走啦。
我亲眼看见了,你的生意不错,你甭再耍无赖,不长房钱!(2)巡警:(接票子)我给你说说看,行不行可不保准!(3)小吴祥子:老梆子,你真逗气儿!你跑到阴间去,我们也会把你抓回来!(打了王利发一巴掌,同小宋恩子、小二德子下)这里的“甭”表示“不用”;“保准”等同于“保险、可靠”;“逗气儿”即“使人生气”。
2.口语名词(1)刘麻子:找遍了你们全村儿,找得出十两银子找不出?在乡下,五斤白面就换个孩子,你不是不知道!(2)小吴祥子:老梆子,你真逗气儿!你跑到阴间去,我们也会把你抓回来!(打了王利发一巴掌,同小宋恩子、小二德子下)(3)王利发:(在门口)诸位,大令过来了!这里“白面”泛指“抽大烟、鸦片”;“老梆子”指的是“对老年人的蔑称,通常指老混混或老痞子”;“大令”即“军阀混战时对军官的尊称”。
3.口语动词(1)学生:三爷,先别出去,路上抓酫呢!(往后面走去)(2)小吴祥子:甭跟我们拍老腔,说真的吧!(3)庞太监:(自言自语)哼,凭这么个小财主也敢跟我逗嘴皮子,年头真改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茶馆》的语言风格评析
作者:高上幸子
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5期
【摘要】老舍先生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能将日常口语提炼成极具审美价值的戏剧语言,表现力极强。
老舍先生的戏剧作品《茶馆》中的语言具有生活化和口语化特点,他在戏剧中运用的“京味儿”语言是整部作品最独特的地方。
戏剧语言平实直白,鲜活的口语风格充分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北京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
【关键词】中国文学史;语言大师;老舍;茶馆;语言风格
中图分类号:I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052-01
《茶馆》这部优秀的戏剧作品以北京的社会生活为背景,以一个茶馆为舞台,反映出清末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
在老舍先生创作的众多优秀作品中,《茶馆》的影响力最大,它被曹禺先生称为“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其价值受到观众的赞赏,这和老舍先生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力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是对《茶馆》的言风格进行评析。
一、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相符
在《茶馆》第一幕中,马五爷端坐在原处随口来了一句“二德子,你威风啊”,这句平淡无奇的话语将马五爷不可一世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语言充分反映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在《茶馆》第二幕中,做过国会议员的崔久峰,在王利发劝他为国、为民出一份力时,崔久峰一句“我只会念经,不会干别的”就交代了崔久峰的过去和现在,他曾经是旧民族主义者,但在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混乱政局后,内心感到失望透顶,看不到民族发展的希望,于是表现出麻木不仁的样子。
《茶馆》中的第一句台词“唐先生,你外边遛遛吧”,是茶馆店主王利发说给茶馆内的客人们听的。
唐铁嘴在茶馆中是一个吸食鸦片、日混饭的二流子,他经常来茶馆中喝茶,但是总是借故赊欠茶钱,王利发对唐铁嘴的这种丑恶行为十分厌恶,为了不影响自己的生意,就打发唐铁嘴离开茶馆,给唐铁嘴送茶也是为了不让他打搅到茶馆的生意。
当以看面相混饭吃的唐铁嘴提出给王利发看面相时,王利发却说:“我告诉你,你要是不戒了大烟,就永远交不了好运!”王利发并没有直接拒绝唐铁嘴给他看面相,而是采取了教训的口吻,充分表现出王利发对唐铁嘴的不屑和告诫。
该剧中人物语言特色极为鲜明,在平淡中展现出奇特,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二、语言幽默,人物性格突出
《茶馆》中的语言幽默,极具生活化特征,老舍先生一两句简单幽默的语言就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整部戏剧作品以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给人带来思考的空间。
这种对黑暗旧社会无情讽刺的强烈艺术效果,是戏剧作品的一大特色。
茶馆中的伙计李三回答别人时说:“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让人听到后忍俊不禁,继而又让人感到悲凉,简单几句话却分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特质。
当唐铁嘴说自己已经不吃大烟,改抽白面,并在众多茶客面前吹嘘大英帝国的烟和日本的白面时,观众们哄笑,并感到痛心疾首。
吴祥子在敲王利发竹杠、讨好处费的对话中反复提到“意思”一词,其实是指你若不按指示办事,我们就会对你不客气,对话中的几个“意思”极具语言的张力,充分展现了宋、吴二人阴险、市侩的气质,同时展现出茶馆老板王利发深谙地下交易、精于处理各种人物关系的精明个性。
王利发在茶馆中见谁都请安、作揖,在从父亲手中接手茶馆时,也学会了父亲的处事哲学。
当茶馆中的茶客议论时局时,王利发吆喝各位“莫谈国事”,这句简单的台词将王利发善于周旋、八面玲珑的人物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善于运用“京味儿”语言
《茶馆》表面上讲述的是北京城一个小茶馆的日常,但实际上却是当时老北京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老舍在《茶馆》中善于运用“京味儿”语言,将老北京人呈现出的安分、机智、滑稽、各安天命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茶馆》中的语言都是纯正的北京口语,句子虽然简短,但却生动传神,对人物内心的刻画起到极大的作用。
在《茶馆》第二幕的开头,清朝都灭亡几十年了,茶馆老伙计李三还不不愿剪掉辫子,他说:“我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皇上改回来了呢?”这句对白是纯粹的北京大白话,处处透露着“京味儿”的话语将老北京社会最底层人物的形象刻画得生动鲜活。
老舍先生在戏剧《茶馆》的创作中,十分注重戏剧的叙述功能,并且十分重视人物对话的个性化和完整性,整部戏剧中多使用具有幽默感的语言和浓厚的“京味儿”语言将清末各种阶级人物形象刻画得极为生动。
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表达了人物的思想,充分显示了人物的性格。
老舍善于根据戏剧中人物的身份,创作出符合人物心理的个性化语言。
王利发语言谦恭、善于应酬;常四爷语言豪爽、饱经沧桑;宋恩子、吴祥子言语狡诈、傲慢无礼,老舍以简单的人物语言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四、总结
老舍先生在戏剧创作中善于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显的话语,来表现出老北京人安分、机智、滑稽的个性特征,其中最具代表的《茶馆》更能让人深刻地领悟到戏剧的艺术美。
由于该剧的语言形式独特,深受广大观众朋友的喜爱,所以这部经典的戏剧作品能在舞台剧中独占鳌头。
参考文献:
[1]老舍.茶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梁素芳.《茶馆》语言艺术初探[J].中国期刊网,2007(20).
[3]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高上幸子(1998-),女,汉族,湖北武汉人,现为武汉市第二中学2013级理科实验2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