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发达国家后工业城市的主要特征_孙群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2

西方发达国家后工业城市的主要特征

孙群郎1 郑殿娟2

(1.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2.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美等发达国家先后进入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在经济上表现为服务业超过制造业而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在职业上表现为白领阶层超过蓝领工人成为社会劳动

力的主体。城市作为社会经济的主要载体,也由工业城市转变为后工业城市。后工业城市在产业结构、空

间布局和社会关系等方面与工业城市具有显著的不同。

关键词:后工业城市;产业特征;空间特征;社会特征

中图分类号:K7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7)05-0122-06

美国未来学家丹尼尔·贝尔按照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不同,将人类社会分为三个阶段,即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前工业社会的主要经济部门为第一产业,工业社会为第二产业,后工业社会为第三产业。美国早在1950年代就已经显示出后工业社会的某些特征,西欧和日本等国家在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也开始进入后工业时代。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社会经济的主要载体———城市,也由工业城市转变为后工业城市。后工业城市在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和社会关系等方面与工业城市具有显著不同的特征。

一、西方发达国家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贝尔概括了后工业社会的五大特征:第一,在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贝尔指出:“后工业社会第一个、最简单的特点,是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或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如贸易、金融、运输、保健、娱乐、研究、教育和管理。”第二,在职业上,专业与科技人员居于社会的主导地位。在工业社会中,半熟练工人是劳动力中最大的一部分,而在后工业社会中,从事办公室工作、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白领阶层逐渐取得优越地位。第三,在中轴原理上,理论知识居于中心,是社会革新和政策制定的源泉。贝尔指出,“工业社会是机器和人协作生产商品。后工业社会是围绕着知识组织起来的”,更重要的是“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第四,在未来方向上,控制技术发展,重视技术鉴定。现代社会为了保持发展,就必须不断开辟新的技术领域。但为了避免过分地依赖技术从而给社会带来一种危险的“不确定的性质”,就必须有意识、有计划地控制技术的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第五,在制定决策上,创造新的“智能技术”。[1]20-42而在这五大特征中,最主要的是前两个特征,即社会的经济特征和职业特征。

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具备了后工业社会的某些特征。

作者简介:孙群郎(1966-),男,河北安新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城市史;

郑殿娟(1974-),女,河北唐山人,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

首先,从经济结构的角度来看。后工业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服务经济超过制造业而在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早在1929年,美国第三产业就已经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6.3%,已经接近一半。随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稳步提高,1950年同比达到55.6%,而到1983年同比高达69.2%。[2]从非农业就业人员的分布来看,与物质生产相关的产业(包括矿业、建筑业、制造业)所占比例一再下降,1950年这一比例为40.9%,1970年下降到33.3%,1988年再次下降到23.9%;而与服务相关的产业的比例则不断上升,1950年就已经达到59.1%,1970年上升到66.7%,而到1988年竟高达76.1%①。战后初期,美国就已经成为一个后工业社会的国家,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后工业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

20世纪60和70年代,西欧和日本也开始向后工业社会转变。1969年英国服务业产值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51.0%,服务业的就业人员达到全体劳动力的49.7%,已经接近全体劳动力的一半。该年荷兰两项同比分别为51.6%和49.8%,意大利分别为51.7%和45.1%。这三个国家初步实现了向

后工业社会的过渡。其他西欧国家也很近似,已经接近了后工业社会的门槛。[1]221970年,法国服务

部门雇佣了48%的劳动力,到1982年这一数字上升到57%。[3]175西德1973年制造业就业人数为925万人,而到1982年这个数字只是略超过775万人。同时,服务业就业人数从1025万人上升到1150万人,远远超过制造业。瑞典的制造业就业人数在1965年达到115.7万人的高峰,但从此开始下降,到1980年降为93.7万人,而受雇于服务业的人数从1960年的125万人上升到1980年的200多万人。[3]194-206

其次,从职业结构来看,不直接从事生产而进行管理、办公室和技术工作的白领职员的人数超过了蓝领工人的人数。1956年,美国白领工人超过了蓝领工人,到1970年,两者之比超过5∶4[1]23,白领工人已经成为社会阶级结构的主体。所以,赖特·米尔斯认为,“正是在这个白领世界里,我们才能找到20世纪生活的主要特征”[4]。

城市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题,这种经济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对城市本身的经济结构、空间布局和社会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形成后工业城市的特征。

二、后工业城市的产业和功能特征

后工业城市仍然以工业生产为基础,只不过后工业城市的工业生产有了新的特点。

第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技术产业是后工业城市的一项主导产业,这在美国西部和南部新兴城市的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二战以后,美国经济重心逐步西南移,西部和南部在经济和人口的发展方面超过东北部和中西部,其重要原因就是西部和南部城市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浪潮中着重发展高技术产业。联邦政府在西部和南部投入巨额资金,大力发展国防工业。在国防工业的带动之下,民用工业也得到均衡的发展,而此时又适逢美国发生第三次和第四次技术革命,航空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成为新技术革命的龙头。在科技革命的带动之下,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老工业城市也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迅速转向高技术产业,并对传统工业如汽车工业等进行技术改造。比如,根据波士顿银行的调查,在1975—1980年间,新英格兰地区的制造业部门新增加了22.5万个就业机会,其中45%是由高技术产业创造的。[5]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城市也都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城市发展的颓势。

第二,生产服务业向中心城市的集中。高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它需要投入的直接劳动力123西方发达国家后工业城市的主要特征①

U .S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o m m e r c e ,B u r e a uo f t h eC e n s u s :S t a t i s t i c a l A b s t r a c t o f 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 ,1970,Wa s h i n g t o nD .C .,1970,p .218.U .S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o m m e r c e ,B u r e a uo f t h eC e n s u s :S t a t i s t i c a l A b s t r a c t o f 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 ,1990,Wa s h i n g t o nD .C .,1990,p .4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