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文化比较》课程考试论文

课程论文题目:从西方电影与音乐看文化差异

班级:广告XXX班

姓名:陈XX

学号:XXXXXXXX

评阅成绩:

成绩评定教师:

二0一0年下学期

从西方电影与音乐看文化差异

班级:广告XXXX 学号:XX号姓名:XX

摘要:当今世界文化似乎已经没有国界,随着世界文化多元化、国家化发展,各国文化也在世界这个的熔炉中融合。中国当然也不例外。面对着本民族文化不断被遗落、抛弃,外来文化又以一股强劲的力量冲击着我国的文化。作为祖国的新一代人,我们更应该立足于当下,认清本民族的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的问题。因此,本文将浅谈一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来年轻人更好的、更深入的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及外来文化。以至于不在文化的道路上失去方向。因而借助音乐、电影这两个窗口来帮助新一代认清两种文化的差异。

关键字:电影、音乐、文化差异

引言:面对世界的全球化、多元化发展,我们生活中的事物更加的多元化。电影院中外国影片的出现、音像店中英文歌的流行以及众多哈日哈韩族的出现,无一不显示着外来文化对我们的影响。随意拿一首英文歌和一首中文歌相比较,不难发现两者的不同之处。中文歌因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注重于歌曲的内涵和意境。而西方的音乐则更多的侧重于歌词的内容和和声部分,所以西方音乐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旋律,而在于和声部分。从电影方面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就更是可见一斑了。中方的电影大多是在讲述某个故事,在拍摄时注重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涵。在人物的形象和情节方面可是下足了功夫。而西方的电影就是以轻松、诙谐、搞笑为主,并且体现在电影中的各个细小部分。

正文:

电影就是文化的一种缩影,中国的电影就体现了国人内敛含蓄的韵味与风格,而西方的电影则体现的是一种追求自我和放飞自我。不同的风格一定会有一个不同的背景,因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所以电影的取材往往也是不同的。西方的电影大多在拍摄一些生活中的事情,而中国的电影就喜欢以某个历史事件为主题。

从电影和音乐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文化重外部知识的获得,中国文化重自身生命的享受;西方文化传统是以知识为本体,中国文化传统则以生命为本体。所谓以知识为本体,是指西方人将知识的获得作为自己生命的动力和目的,作为衡量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定

义在西方人的信念中具有两千年不动摇的统治地位,就正说明了这一点,因为知识正是理性的花朵,智慧的结晶。早在古希腊,西方人就以追求知识的执着而著称于世。在西方人的心日中,追求知识已不仅仅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手段,而直接就是自己的生命所在,就是人生的全部意义所在。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似乎除了追求知识的科学之外,就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他们去追求,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满足他们灵魂的需求,赋予他们的生存以意义。

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利用网络资源,探讨了中西方产生文化差异的深层原因。

一.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

以各自文化生成所依赖的地理环境基础的差异为依据,我们可以把中西文化双方分别归结为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也即所谓的“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是造化之功,同时也说明自然环境对人格塑造影响的巨大。“人的个性是先天组织和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别是在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个方面的产物。”

这里的环境不仅包括社会环境,而且也包括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自觉不自觉地得到某种熏陶和影响。马克思指出,“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了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他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

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三面连陆一面靠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而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与古罗马均处在半岛之上,多面临海,海上交通发达,航海贸易繁荣,这就使这些国家形成了打破血缘关系的开放式的社会。激烈的社会动荡、频繁的人员往来和波涛汹涌、变幻莫测的海洋形成其开放变易的文化品格,铸就了其灵活、开放、勇敢、进取、协作的民族精神,倡导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革故鼎新,富有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在西方,也正是这种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文化传统养成西方人那种外向型人格。“在马克思看来,地理环境是通过在一定地方、在一定生产力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生产关系来影响人

的……”

因此,对于对形成的文化观念影响巨大的自然环境对人格的影响,我们既不能加于夸大,也不能过于缩小,既不能过于强调,也不能随意忽视,而应该客观、公正。正如罗素所说的“目前的科学不能完整地说明国民性问题。气候和经济环境虽说明了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二 .伦理型文化与功利型文化

按照中西双方的价值取向的差异,我们可以把中西文化分别概括为伦理型文化与功利型文化。

中国传统伦理总体取向是重义轻利。“利义之辨”是贯穿中国文明史的一个基本问题。主张义利兼顾的墨家由于失去生存的土壤而中道而忘,而主张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义利皆无的道家则把把功绩和名利完全剔除在人格标准之外,这种主张尽管一度与儒家义利观并驾齐驱,但由于不合当时社会需要而不为统治阶级所用。作为支配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张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以义制利”,提倡义利发生矛盾时,应当舍生取义。泛道德主义的中国传统,用道德解释一切,导致国民乐于言义耻于谈利,重道德修养,轻外在事功的价值取向,从而导致科学在古代中国失去独立的人格价值和社会地位。人专注于自身的内心世界,丧失对理性和自然的兴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传统和对科学的探索热情。道德与理性的分离,使中国传统出现反理性的倾向,从而阻碍了中国科学精神的发育。

在西方,尽管我们说,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其社会价值观念复杂多样,但是西方社会是以个人为本位,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个人的权益的实现,并且认为它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与生既来的,是天赋的。趋利避苦是个体的本能,事功求利是生存的目的,在追求自身的权利和利益的过程中不须负任何道德责任,可以不择手段。故此,功利主义始终在西方社会中占据主流地位,起主导作用。毫无疑问,这种功利主义对于催生后世资本主义萌芽取着催化剂地作用,但也使得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变得非常地残酷和血腥。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7]西方社会这种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个体追求物质利益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了西方社会经济与科学的发展,但对义的鄙视和贬低又容易导致西方社会片面追逐物质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