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标准的比较

各国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标准的比较
各国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标准的比较

各国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标准的比较

作者:常初芳

目前手头具有的完整的科学教育标准有: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和2061项目的《科学素养的基准(Benchmarks for Science Literacy)》;英国的《英国国家课程:科学(The National Curriculum for England: science)》;以及新西兰的《新西兰课程中的科学(Science in the New Zealand Curriculum)。另外,还有其它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参考资料,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幼儿园至6年级科技课大纲及支持文件(Science and Technology K-6 Syllabus and Support Document)》,《俄罗斯十二年制学校自然科学教育构想》,《日本小学理科学习指导要领》,《台湾九年一贯教育课程总纲纲要及其评价》等。

从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可看出,当前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探究;

●基本学科知识;

●与个人和社会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

●科学的性质、科学与技术,以及科学史;

●其它。

一、科学探究

这已成为当今科学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在美国和英国的标准中都被放在最醒目的位置。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探究的解释为:

在《标准》所表达的观念中,探究要比“过程的科学”更进了一步。在“过程的科学”中,学生学习观察、推论和实验,而探究除了“科学的过程”外,还要求学生在进行科学论证和批判性思维时能将过程和科学知识相结合,以发展对科学的理解。让学生参与探究可以帮助学生发展:

●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对获得科学知识方法的欣赏;

●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对自然界进行独立探究的必要技能;

●具备善于运用与科学有关的技能、能力和态度的品质。

探究的科学是科学教育的根本,是最终组织和选取学生活动的支配原则。探究方面的标准强调的是进行探究的能力,以及要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各个年级的所有学生在每一个科学领域都应该有机会进行科学的探究,并发展探究性思维和探究性行动的能力。这些包括:提出问题,计划并执行调查,利用合适的工具和技术收集数据,对证据和解释之间的关系进行批判性和逻辑性的思考,作出并分析不同的解释,以及进行科学观点的交流。

英国将科学探究列为第一位目标,而且要求将此目标渗透于其它各目标的学习之中,在所有考核中,它也将比其它目标更加受到重视。在1991年颁布的标准中,它被称为“科学调查(Scientific Investigation)”,而在1999年的新标准中被改为“科学探究(Scientific Enquiry)”,在要求上也有较大的提高。

此方面各国的具体标准为:

(一)美国

探究的科学

幼儿园至四年级:

1、进行科学探究必需的能力

●对某个环境中的物体、生物和事件提出问题;

●计划并执行简单的调查;

●使用简单的设备和工具收集数据和拓展感官

●利用数据作出合理的解释;

●就调查和解释进行交流。

2、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对所要回答的不同问题选用不同的调查方法。调查的种类包括对物体、事件和生

物的描述、分类,以及进行公正测试(实验性的);

●简单的仪器,如放大镜、温度计、标尺等,为科学工作者提供了比单纯利用感官更多

的信息;

●科学工作者利用观察(证据)和对世界已有的了解(科学知识)来形成解释,好的解

释以来自调查的证据为基础;

●科学工作者要将调查结果公布于众,他科学调查涉及提出和回答问题,并将答案与科

学工作者对世界已有的了解进行比较;

●科学工作者根据们对调查的描述要使其他人能够重复该调查;

●科学工作者对其他科学工作者的工作结果会进行反思和提出疑问。

五至八年级:

1、进行科学探究必需的能力

●确认通过科学调查能够回答的问题;

●设计并执行一项科学调查;

●利用适当的工具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

●利用证据来发展描述、解释、预言和模型;

●批判地和逻辑地思考证据与解释间的关系;

●识别并分析不同的解释和预言;

●对科学过程和解释进行交流;

●在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使用数学。

2、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不同种类的问题需要不同种类的科学调查。有些调查涉及观察和描述物体、生物或事

件;有些涉及收集标本;有些涉及实验;有些涉及寻找更多的信息;有些设计新物体、新现象的发现;还有些涉及制作模型。

●现有的科学知识和理解指导着科学调查。不同的科学领域采用不同的方法、核心理论

和标准来推进科学知识和理解的发展。

●数学在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都是重要的。

●用于收集数据的技术提高了精确度,并使科学工作者可以分析和测量调查结果。

●科学的解释强调与论点合理相符的证据,并利用各种科学原理、模型和理论。科学界

接受并使用这样的解释,直到它被更好的解释所取代。当这种取代发生时,科学便进了一步。

●科学通过合理的怀疑而前进。提出问题和怀疑其他科学工作者的解释是科学探究的一

部分。科学工作者可以通过许多方法来评估其他科学工作者提出的解释,例如检查证据,比较证据,识别错误的推理,指出超出证据范围的论述,以及为同一个观察提出不同的解释。

科学调查有时为研究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现象,为调查产生新的方法和新的工作程序,或者开发新的技术来改进数据的收集。所有这些结果都会导致新的调查。

(二)英国

目标一:科学探究

第一级

学生能适当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生物和事件的简要特征,或能作出恰当的反应,并能以简单的方式与他人交流他们的发现(例如:谈论自己的工作,利用画图,简单的图表)。

第二级

学生能对怎样发现事物的建议作出反应,并能在他人帮助下提出自己的关于如何收集回答问题所用数据的建议。他们能使用所提供的简单仪器,作与任务有关的调查。他们能对物体、生物和事件进行观察和比较。他们能利用科学词汇来描述所作的观察,并进行记录,必要时采用简单的表格。他们能说出发生的是否是他们所预期的。

第三级

学生能对于如何发现问题答案的建议作出反应,并能发展自己的想法。他们能认识到收集数据对回答问题的重要性。他们能利用简单的试验去寻找信息,使用某些简单仪器作相应的观察和定量测试,如长度或质量。在适当的场合,他们能在帮助下进行公正测试,能确认并解释为什么它是公正的。他们能以多种方法记录观察结果,并能对观察结果和所记录测量的简单样本作出解释。他们能在工作中以某种科学的方式与他人交流他们所发现的东西,并提出建议。

第四级

学生应认识到科学思想要立足于证据。在自己的调查工作中,他们能为求得问题答案选择适当的途经(譬如利用公正测试)。在适当场合下,他们能描述(或能通过执行任务显示)如何改变某个因素而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必要时他们能作出预言。他们能从为他们提供的资源中选择信息。他们能根据任务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仪器并做一系列的观察和测量。他们能利用表格和条形图记录自己的观察、比较和测量结果。他们开始能取点来绘制简单的曲线,并能利用这些图形指出和解释所取数据的样本。他们开始能将他们的结论与这些样本、科学知识及理解联系起来,并能用恰当的科学语言进行交流。他们在工作中能提出建议,给出理由。

第五级

学生应能描述如何将实验证据和产生的想法结合起来提出一个科学的解释(例如,第二阶段中杰納关于接种疫苗的工作,第三阶段中雷佛伊斯关于燃烧的工作)。当他们试图回答某个科学问题时,能确认合适的途经。他们能从一定范围的信息资源中作出选取。当调查涉及公正测试时,他们能确认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必要时,他们能根据自己的科学知识和理解作出预言。他们能为各种任务选择设备,并能计划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他们能根据任务所需的精确度作系列的观察、比较和测量。他们开始能作重复的观察和测量,并能对所遇到的不同结果提出简单解释。他们能系统地记录观察和测量结果,必要时,用曲线图表示数据。他们能作出与证据相符的结论,并开始将这些结论与科学知识和理解相联系。他们能对如何改进工作方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他们能利用恰当的科学语言和常规来交流定量的和定性的数据。

(三)新西兰

发展调查技能和态度。

一和二级:

1、聚焦和计划

●谈论一个物体或事件,并提出要调查的问题。

●利用自己的科学思想和个人观察作出预言或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

●提出基于公正测试和公正试验的直觉观念上的简单试验。

2、信息收集

●进行观察和简单测量。

●交谈观察和测量。

●向书本和旁人寻求信息。

●在教师支持下利用信息源。

3、加工和解释

●在记录观察和测量结果时,提出数据之间的可能存在的连结,从而确认趋势和联系。

●在教师帮助下,利用他们发现的结果对选定的问题做出解答,并对他们的调查做一个

简单的评估。

4、报告

●在全班或小组中与同学分享他们在调查中所做的和所发现的。

三和四级:

1、聚焦和计划

●向自己、小组和能给予帮助的人提出问题,并确认这些问题适合于作科学调查。

●利用自己和他人的科学思想及观察做成可测试的预言,或确认可能用于试验的解决方

法。

●设计能控制明显可见变量的“公正测试”,试验和调查。

2、信息收集

●利用合适的仪器来加强观察或进入测量。

●记录观察和测量结果。

●能在社区或图书馆找到信息。

●有目的地利用信息源,并能向他人和大众媒体提出恰当的、有针对性的问题。

3、加工和解释

●在记录观察和测量结果时,连结被组织的数据,从而确认趋势和关系。

●利用有组织的数据和科学思想为选定的问题做成解答,并评估自己的调查。

4、报告

●在同伴群体中以合适的途径和形式表达他们在调查中所做的和所发现的。

二、基本学科知识

在基本学科知识方面,各国所涉及的内容大致相同,但对学科领域的划分略有区别。主要内容大致属于以下三个领域:

●生命科学

●物质科学

●地球与空间科学

(一)生命科学

这是一个最为一致的领域。在各国的标准中,尤其在低年级的标准中,它更显重要。整个自然界就分为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大部分,人类就属于生命世界的一部分地区,作为研究者的人首先应该对自身有所了解。对于小学生,他们最多接触到的自然物体就是自己的身体,他们应该对自己身体的组织和生命过程有基本的认识。此外,许多动、植物是人类相依为伴的朋友,它们也最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欲望。

各国具体的标准如下:

1、美国

生命科学

幼儿园至四年级:

(1)生物的特征

●生物有基本的需要。例如,动物需要空气、水和食物;植物需要空气、水、养分和光。

生物只能在满足它们需求的环境中生存。这个世界有许多不同的环境,各种独特的

环境支持不同类型生物的生命。

●每一个植物或动物有着不同的结构,这些结构在生长、存活和繁殖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例如,人类有独特的结构用于行走、握持、观看和交谈。

●生物个体的行为受到内部暗示(如饥饿)和外部暗示(如环境改变)的影响。人类和

其它生物具有能帮助他们探测内部和外部暗示的各种感觉。

(2)生物的生命循环

●植物和动物都有生命循环,其中包括出生,发育成熟,繁殖,以及最终的死亡。不同

生物的生命循环的细节是不同的。

●动植物与它们的双亲是非常相似的。

●生物的许多特征是由双亲遗传的,但另一些特征是该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遗

传特征包括花的颜色和动物肢体的数目。其它特征,例如骑自行车的能力,来自与

环境的相互作用,而无法传给下一代。

(3)生物与环境

●所有动物都依赖植物。一些动物以食植物为生,另一些动物吃食植物的动物。

●一个生物的行为模式与该生物生活环境的性质有关,这里包括其中存在的其它生物的

种类和数量,能得到的食物和资源,以及环境的物理特性。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一

些动植物得以存活和繁殖,而另一些则死亡或迁至新的栖息地。

●所有的生物都会在所生活的环境中引起变化。有些变化对该生物或其它生物是有害

的,而有些变化是有益的。

●人类依赖于自然的和构造的环境。人类改变环境的做法对于本身和其它生物可能是有

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五年级至八年级:

(1)生命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繁殖和遗传

(3)规则和行为

(4)种群情况和生态系

(5)生物的多样化和适应能力

2、英国:

目标二:生命过程与生物

第一级

学生能认识并称呼身体的外在部分(如头、臂)和植物的外在部分(如叶、花)。他们能以特征(如外衣的颜色、叶子的大小)的方式交流对各种动物和植物的观察。他们辨认各种常见的动物(如苍蝇、金鱼、知更鸟)。

第二级

学生应能利用有关生物的知识描述出动物和植物为了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例如,食物的供应、水、空气、阳光)。他们能认识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他们能对生物进行分类(例如,腿的数量、叶子的形状)。他们能认识到不同的生物在不同的地方(如池塘、树林)被发现。

第三级

学生能利用有关基本生命过程(如成长、繁殖)的知识和理解来描述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他们能为生物的变化(例如,饮食影响人和其它动物的健康,光或水的缺乏阻碍植物的生长)提供简单的解释。他们能确认某个动物适应环境的方法(例如,鱼有鳍帮助它游泳)。

第四级

通过第二阶段或第三阶段的学习,学生应能表现出对于生命过程和生物的知识和理解。他们能使用人体系统一些主要器官的科学名称(例如,第二阶段的心脏,第三阶段的胃),并能确认这些器官在人体中的位置。他们能确认所观察的不同植物的器官(例如,第二阶段的花的雄蕊,第三阶段的花的柱头、根须)。他们能利用所能观察到的关键的外部特征来确认生物并进行系统分类。他们能认识在一个栖息地中植物和动物间的喂养关系,并能利用食物链和专业术语(如食肉动物,捕食)来描述这些关系。

第五级

通过第二阶段或第三阶段的学习,学生应能表现出对于生命过程和生物的不断丰富的认识和理解。他们能描述人体器官(例如,第二阶段的心脏,第三阶段的胃)和植物器官(例如,第二阶段的花的雄蕊,第三阶段的根须)的主要功能。他们能解释这些功能对生物组织是如何重要。他们能描述人和开花植物生命循环的主要过程,并指出其相似之处。他们能认识到生物种类繁多,理解分类的重要性。他们能解释不同的生物在不同的栖息地被发现是因为环境因素的不同(例如光或水的可获性)。

3、新西兰

认识生命世界

在对生命世界的学习中,学生利用不断发展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态度去:

●认识生物多样性中的序列和样板,包括新西兰动植物的特性。

●调查和理解生命组织中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调查和理解生物如何生长、繁殖,以及发生代与代之间的改变。

●调查当地的生态系统,理解生物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包括人类以及人与周围物质环境

之间的关系。

第一级

●与他人分享对于所生活世界的经验,并根据某些属性进行分类;

●观察和确认常见动植物的组成部分;

●调查和描述某个特定的植物或动物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

●担负照顾一棵家庭植物或一个动物的责任。

第二级

●利用外部特征的区别与相似对生物进行大致分类;

●调查和理解动植物主要部分的一般功能;

●调查和理解动植物在生命周期中的变化;

●调查植物或动物(包括人)对于环境变化在行为方面的反应。

第三级

●在根据外部特征不同而划分的类别中进一步区分生物;

●调查常见动植物的特征,并描述这些特征如何有助于它们的生存;

●研究并描述某些物种是怎么被灭绝和受到危害的;

●利用从个人观察和图书馆中得到的信息来说明某些熟悉的新西兰动植物的生活地点

和生活情况。

第四级

●调查并根据明显的特征将密切相关的生物进行归类;

●调查和描述动物或植物有助于存活到下一代的特征;

●调查并描述在某一物种中发现的某一可见物理特征多样性的样板;

●利用食物链解释熟悉动植物的喂养关系,并调查人类干预这些关系的结果。

(二)物质科学

在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这是内容目标之一。而在英国《国家课程:科学》和新西兰的科学课程标准中,它被分为材料和物理两大部分。它们各有各的道理。但对小学阶段来说,细化的必要性不是很大。

1、美国

物质科学

幼儿园至四年级:

(1)物体和材料的性质

●物体有许多可观察到的性质,包括大小、重量、形状、颜色、温度,以及与其它物质

反应的能力。这些性质可以利用工具来测量,例如尺子、天平和温度计。

●物体由一种或多种材料组成,例如纸、木头和金属。可以用组成材料的性质来描述物

体,也可以用能将物体或材料进行区分或归类的性质来描述物体。

●材料可能以不同的状态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一些常见材料(如水)可以通过加

热或冷却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

(2)物体的位置和运动

●一个物体的位置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或背景的位置来描述。

●物体的运动可以通过跟踪和测量它随时间变化的位置来描述。

●通过推或拉,物体的位置和运动可能发生改变,改变的大小与推或拉的强度有关。

●声音是由振动的物体产生的。改变振动的快慢,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

(3)光、热、电与磁

●光在遇到某个物体前以直线传播。光可以被镜子反射,被透镜折射,或被物体吸收。

●热可以用多种方式产生,例如燃烧、摩擦或将一种物质与另一种物质混合。热可以通

过传导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线路中的电流可以产生光、热、声和磁效应。电流需要一个电流能通过的完整回路。

●磁体彼此之间,以及与其它某些种类的物质之间,会产生吸引和排斥。

五至八年级:

(1)物质的性质与性质的改变

●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特性,如密度、燃点和可溶性,这些特性都与样本的数量无关。

一种混合物往往可以利用一种或多种特性分离成原始的物质。

●物质以特定的方式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具有不同性质的新物质。在化学反应

中,总质量保持不变。以类似方式进行反应的物质时常被置于同一类,金属就是其

中的一类。

●化学元素在一般的实验室反应(如加热、通电或与酸反应)中不会分解。已知元素有

100多种,它们以各种方式组成化合物,从而就有了我们所见到的有生命和无生命

的物质。

(2)运动和力

●一个物体的运动可以用它的位置、运动方向和速度来描述。运动可以被测量并用图表

示。

●一个不受力作用的物体将以不变的速度沿直线运动。

●假如有多个力作用在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上,那么这些力或相互加强,或相互抵消,

这取决于它们的方向和大小。不平衡的力会使物体的运动发生速度或方向上的变

化。

(3)能量的转移

●能量是许多物质所具有的性质,它与热、光、电、机械运动、声、原子核和化学品的

性质有关。能量以多种方式转移。

●热传递的方式可以预见,即从高温物体移向低温物体,直到它们达到同样的温度为止。

●光通过传播(包括折射)、吸收或散射(包括反射)与其它物质相互作用。要想看到

一个物体,从该物体发出的或散射的光必须能进入你的眼睛。

●电流提供了将电能转化为热、光、声和化学变化的方法。

●在大多数的化学和核反应中,能量被输入系统或从系统中被输出。热、光、机械运动

或电在这些转移中都可能被涉及。

●太阳是地球表面发生变化的主要能源。太阳通过发光丧失能量。其中极少的部分到达

地球,将太阳的能量转移给地球。太阳的能量以各种波长的光转播到地球,其中包

括有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

2、英国

目标三:材料及其性质

第一级

学生要知道各种性质(如质地,外观),并对材料性质的观察结果进行交流。

第二级

学生能认识各种常见材料并知道它们的某些性质。他们能对材料进行分类,并能用日常词语(如发光、坚硬、平滑)说出他们进行分类的根据。他们能描述材料通过加热、或冷却、或类似弯曲或拉伸的加工过程而发生改变的各种方法。

第三级

当学生描述他们根据性质对材料进行分类的各种方法时,能利用他们对于材料的知识和理解。他们能简单解释为什么有些材料特别适合于一些特殊的目的(例如,玻璃用于窗户,铜用于电缆)。他们能认识到有些变化(如水结冰)可以逆转,而有些变化(如粘土烧制)則不能,并能以这种方式来区分变化。

第四级

通过第二或第三阶段的学习,学生能表现出对于材料及其性质的知识和理解。他们能描述不同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并能解释如何利用这些区别来进行物质分类(例如,第二阶段中的固体、液体和气体,第三阶段中的酸和碱)。他们能描述一些用来分离简单混合物的方法(如过滤,蒸馏)。他们能利用科学术语(如蒸发,凝结)来描述变化。他们能利用关于可逆和不可逆变化的知识来预言其它的变化是否可逆。

第五级

通过第二或第三阶段的学习,学生能表现出对于材料及其性质的不断增加的知识和理解。他们能描述某些金属的特性(如良好的导电性能),利用这些特性区分金属与其它的固体。他们能确认各种变化(如蒸发,凝结)发生的背景。他们能利用关于某种特定混合物(如盐水,沙和水)如何分离的知识对分离类似混合物所能采用的方法提出建议。

目标四:物理过程

第一级

学生能对由行动(例如,接通一个简单电路,推拉物体)而产生的光、声或运动变化的观察结果进行交流。他们能认识到声和光有多种来源,并能称呼这些来源。

第二级

学生能知道各种物理现象,并能确认和描述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他们能比较不同电路中设备的工作方式(如灯泡)。他们能比较光的亮度和颜色,声音的响度和音调。他们能通过速度和方向来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

第三级

学生能利用有关物理现象的知识和理解来简单解释因果关系(例如,灯泡不亮是由于电路不通,物体运动方向速度的改变是由于推或拉)。他们开始能对物理现象作简单的归纳(例如,对当他们远离声源时所听到的声音会变弱这种现象的解释)。

第四级

通过第二或第三阶段的学习,学生能表现出对物理过程的知识和理解。他们能描述和解释物理现象(例如,某个特别的装置如何接入电路进行工作,一天中太阳出现的位置如何变化)。他们能对物理现象进行归纳(例如,运动受力的影响,包括万有引力、磁力和摩擦力)。他们能利用物理思想解释简单的现象(例如,影子的形成,声音通过各种材料被听到)。

第五级

通过第二或第三阶段的学习,学生能表现出对物理过程的知识和理解。他们能利用各种想法去解释如何产生变化(例如,改变线路中的电流,改变声音的音调或响度)。他们在描述熟悉的现象时能使用一些抽象的概念(例如,第二阶段中当来自物体的光进入眼睛时物体能被看见,第三阶段中当物体不动时力是平衡的)。他们能利用简单的模型解释地球运动所产生的效果(如一天或一年的长度)。

3、新西兰

认识物理世界

在对物理世界的学习中,学生利用不断发展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态度去:

●从实际调查和对科学模型的考虑中获得对自然现象本质的理解;

●建立科学的能量概念,并调查利用能量变化的途径;

●探索和建立与物理现象有关的趋向、联系和样板;

●解释物理现象如何被用于日常技术中,以及技术如何影响人和环境。

第一级

●分享和明晰对显而易见的物理现象的想法;

●描述一些日常技术的用处,用简单的术语说出它们是如何工作的。

第二级

●调查并描述对一些日常物理现象的想法;

●对一些显而易见的物理现象探索趋向和联系;

●用简单的术语描述某些日常技术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第三级

●调查和描述对一些常见物理现象的想法,从而发展对这些现象的理解;

●探索和确认显而易见的物理现象的趋向和联系;

●调查并描述选定的某种日常技术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第四级

●对常见物理现象进行调查,给出解释,并与科学家的想法作比较;

●加工和解释信息来描述或确认能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趋向和联系;

●对于某些特定的技术是如何影响和促进人们的日常活动的这个问题,进行调查并给予

解释。

认识材料世界

在对材料世界的学习中,学生利用不断发展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态度去:

●调查物质的本质和性能,识别这些性能的样本,理解化学家们为什么以他们的方式对

物质进行分类;

●利用对物质性能的了解,在家庭、工业和环境中安全和恰当地使用物质;

●在化学过程中调查和应用各种反应;

●在化学物质和过程与技术、人以及环境的关系问题上能作出明智的决策。

第一级

●探索简单的物理性质,并用此对日常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明晰和交流关于如何根据显而易见的性能为熟悉的活动选择合适的材料;

●调查一些熟悉的材料在加热或冷却时如何变化;

●谈论家中所使用的改变或保存材料的熟悉技术;

第二级

●利用可观察到的物理性质对熟悉物体进行分类;

●调查和交流相似类型材料性能上的区别;

●调查和描述常见物质的日常变化;

●利用简单技术来演示和解释用于阻止或促使材料变化的方法。

第三级

●利用稳定的可观察的性能,调查和描述对广泛的不熟悉的物质进行分类的方法;

●调查和描述材料的物理性能与用途的关系;

●对熟悉菜材料发生的暂时性和永久性变化进行调查并做成报告;

●对于用于某些常见材料的处理或再生的技术的用途和目的进行研究。

第四级

●以某种性能对常见材料进行调查和分类;

●调查和解释日常材料的用途与它们的物理和简单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调查和描述使某些熟悉材料产生永久或暂时变化的方法;

●调查物质对人和环境正门的和负面的影响。

(三)地球与空间科学

在美国和新西兰的标准中,此内容为单独的目标。而英国的标准,则将此部分内容融于“材料及其性质”和“物理过程”两个目标中。不管怎么组织,这部分内容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这个星球及其周围的一切对我们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可以说是休戚相关、存亡与共。但我们对它却了解甚少。对于这部分内容,过去的学校教育不太重视,而新的科学教育很强调它的重要性。

1、美国

地球和空间科学

幼儿园至四年级:

(1)地球材料的性质

●地球材料有岩石和土壤,水,以及大气层中的气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

性质,因而有不同的用途,例如,用于建筑材料,用于燃料的来源,或用于我们食用的植物的生长。地球材料提供了许多人类所使用的资源。

●土壤的性质有颜色和质地,保持水的能力,以及支持许多植物(其中包括为我们提供

食品的植物)生长的能力。

●化石提供了关于很久前所生活的动植物和当时环境性质的证据。

(2)天空中的物体

●太阳、月亮、星星、鸟和飞机都有可以观察和描述的性质、位置和运动。

●太阳为保持地球温度提供了必要的光和热。

(3)地球和天空中的变化

●地球的表面在变化。一些变化来自于缓慢的过程,如侵蚀和风化;另一些变化来自于

快速的过程,如塌方、火山爆发和地震。

●天气随日子和季节变化。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例如温度、风向、风速和降水量。

●天空中的物体有各种运动模式。例如,太阳看起来似乎每天都以相同的路线穿越天空,

但实际上它的路径随季节缓慢改变。月亮像太阳一样每天穿越天空,但月亮的外形每天都在改变,变化的周期大约为一个月。

五至八年级:

(1)地球系统的结构

(2)地球的历史

(3)太阳系中的地球

2、新西兰

认识地球及外空

在地球及外空的学习中,学生将利用不断发展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态度去:

●调查地球的成分并获得对地球形成过程的了解;

●调查地球的地质史,理解我们这颗行星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并经历过许多变化;

●调查并了解地球与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的关系;

●调查人类的决策和活动如何改变了地球的物理环境,增强保护地球及其资源的责任

心。

第一级

●交流对周围环境一些显而易见的特征和样式以及如何保护这些特征的看法;

●指出他们现时的环境在过去是不一样的;

●交流对天体的以及与天体有关的非常明显的环境模式的想法。

第二级

●调查显而易见的物流特性和模式,并考虑这些特性如何受到人类的影响;

●理解地球是非常古老的,过去的动植物是很不一样的;

●利用他们的想法去调查太阳系中主要的星体以及与这些星体有关的非常明显的环境

模式;

第三级

●调查地球上水蕴藏的主要特征,包括水的循环;

●收集和表达有关当地自然地形特征的由来和历史方面的信息;

●对从空间探索得来的信息进行定位和利用,以明确、挑战和扩展对于大自然以及太阳

系中地球、月亮和其它行星的行为的想法;

●评价自己在学校或班级发起的地方环境项目中的参与情况。

第四级

●调查与天气有关的主要因素和样本,利用给出的数据预测天气;

●收集和利用从地貌、岩石、化石和图书馆得来的证据描述当地的地质形成史;

●(A)利用简单的技术设备观察和描述夜空;

(B)调查并利用用于解释地球、月亮和太阳变化的空间关系的模型,以及不同文化所采用的描述和测量时间和位置的方法;

●调查某个地方环境问题,并解释社区参与的原因。

三、与个人和社会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在内容标准的“理论根据”中针对这一目标指出:“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给学生提供一种手段来理解个人和社会问题并采取行动。与个人和社会相关的科学标准帮助学生发展决策技能。与表6.6中概念相关的理解将为学生在成为公民时所要面对的基本决策打好基础。”

除美国外,其它国家都将此内容融于其它目标中,没有单独设立目标。但这部分内容都受到高度重视。

美国

与个人和社会相关的科学

幼儿园至四年级:

(1)个人健康

(2)人口的特点和变化

(3)资源种类

(4)环境的变化

(5)地方挑战性问题中的科学和技术

五至八年级:

(1)个人健康

(2)人口、资源和环境

(3)自然灾害

(4)风险与收益

(5)社会中的科学和技术

四、科学的性质、科学与技术,以及科学史

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科学史和科学的性质应该是很重要的内容。它有助于学生对科学有更深一步的理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美国的《标准》提到:“在科学学习中,学生需要理解科学有它的发展过程,科学是一种持续进行的、不断变化的事业。对于科学史和科学性质的标准建议在学校教学中利用历史来确认科学探究的不同侧面、科学与人的关系,以及科学在不同文化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科学和技术有不同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但它们又有密切的联系,有领域的交叉,有时甚至很难加以区分和隔离。它们都对个人、社会、国家,甚至人类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任何一个都不容忽视。它们也都应该成为学校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英国,技术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是中小学法定的必修的基本课程,它有专门制订的国家标准。但在其它国家的小学课程中,往往将它们合为“科技课”,如法国和澳大利亚。

美国的《标准》中指出:“科学与技术的标准确立了自然世界与设计世界的联系,并为学生提供机会发展决策能力。它们不是技术教育的标准,更准确地说,这些标准强调的是与设计过程有关的能力,强调的是对科学事业及其与技术的各种联系的基本理解。作为对探究的科学标准中能力要求的补充,这些标准号召学生发展在确认和阐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包括耗损和风险受益分析)、实现解决方案和评估解决方案等方面的能力。探究的科学与设计的技术是平行的。它们的标准都强调的是学生能力与理解的培养。”

美国将这部分内容分为两个目标:“科学与技术”和“科学史与科学的性质”,而新西兰是一个目标:“认识科学的性质以及它和技术的关系”。

1、美国

科学与技术

幼儿园至四年级:

(1)技术设计能力

●确认一个简单的问题。

●设想一种解决方法。

●完成设想的解决方案。

●评估一件产品或设计。

●对问题、设计和解决方法进行交流。

(2)对科学和技术的理解

●人们总是对世界充满了问题,科学是回答这些问题和解释自然世界的途径。

●人们总会遇到各种问题,并发明工具和技术(做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为确定解决

效果的尝试可以帮助人们避免某些新的问题。科学家和工程师经常与为同一目标而从事不同工作的人进行合作。这种理解首先看重的是团队合作,其次是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配合。

●所有年龄、背景和团体的男人和女人都在从事各种各样的科学和技术工作。

●工具帮助科学家在调查中取得更好的观察、测量和仪器。它们可以帮助科学家实施过

去无法做到的观察、测量和工作。

(3)区分天然物体和人造物体的能力

●一些物体是天然的,而另一些是由人为了解决人类问题和提高生活质量而设计并制造

的。

●物体可以被归为两类:天然的和设计的。

五至八年级:

(1)技术设计能力

●确认合适的技术设计问题

●设计一个解决方案或产品

●完成所设想的设计

●评估所完成的技术设计或产品

●对技术设计的过程进行交流

(2)对科学和技术的理解

科学史与科学方法的性质

幼儿园至四年级:

科学是一种人类的事业

●长期以来,科学和技术一直为人们所实践着。

●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史上,男人和女人们都一直在做着各种各样的贡献。

●虽然进行科学探究的男人和女人们对自然界中的物体、事件和现象已经知道了很多,

但还有更多的需要去了解。科学永远不会结束。

●有许多人选择科学为职业,并投入终身精力去进行研究。有许多人从科学工作中得到

了巨大的乐趣。

五至八年级:

(1)科学是一种人类的事业

(2)科学的性质

(3)科学的历史

2、新西兰

认识科学的性质及其与技术的关系

在对科学的性质及其与技术的关系的学习中,学生将利用不断发展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态度去:

●批判地评估与科学有关的想法和过程,并意识到科学的理解被人类所发展,人类的思

想随时间而变。

●通过对科学在技术上的应用和技术对科学的影响的调查,探索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理解科学和技术的应用对个人、社会和世界的意义。

第一级

●交流和比较正在露头的科学想法;

●探索并提出简单的技术活动;

●调查熟悉技术的利用。

第二级

●利用各种方法调查对于同一物体或事件的不同想法;

●调查并描述简单的技术工作;

●调查常见技术被改进的方法。

第三级

●认识简单的调查在什么时候可以被称为是“公正的测试”,并对结果的价值做成判断;

●调查简单技术设备的样板,并与某些科学概念相联系;

●调查一些众所周知的技术发明或科学发现对人和(或)地方环境的影响。

第四级

●计划并执行一个“公正测试”,判断从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

●对简单技术的范例进行调查,来明晰某些科学思想;

●调查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如何改变了社区中大人们的生活,以及如何使残疾人的生活变

得方便。

五、其它

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设立了一个名为“统一的概念和过程”的目标,将它列为众目标之首,并要求不分级别地贯彻于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全过程中。这是其它国家都没有的。

《标准》对此的解释是:“概念与过程的框架设立统一了科学原理,并为学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方法去帮助他们理解自然世界。”“标准描述了整体框架的一部分,它们可以把学生从幼儿园至12年级的科学教育中所得到的许多经验集合到一起。统一的概念和过程的标准可以落实到任何年级的教学中,但应永远和其它内容的标准的要求相结合。在低年级,教学应让学生明白统一概念和过程的意义和用途,例如,测量意味什么,如何利用测量工具。

在高年级中,标准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科学思想的宏观图景(例如测量在一切科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来帮助和促进对于科学概念和原理的学习。”

具体的标准共有5个,并不分级别。

通过从幼儿园至12年级的教学活动,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培养与下述概念和过程相关的理解和能力:

●系统、秩序和组织;

●证据、模型和解释;

●不变性、变化和测量;

●进化与平衡;

●形式与功能。

本标准介绍了宽泛的概念和过程,它们对于其它内容标准所介绍的分析性的、学科性更强的观点是一个补充。本标准中的概念性和过程性体系结构为学生提供了行之有效且富有启发性的思维方法和综合方法,以处理对自然界和人工界进行解释的一系列基本概念。

本标准中的每个概念和过程在复杂性方面都是连续变化的,学科和年级组的界限并不明显,教师应该在幼儿园至12年级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连续不断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理解力。

科学课程标准修订说明

体现科学本质提高科学素养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实验稿修订解读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修订组 聚焦课程标准: ◇课程性质: (一)初中科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 (二)初中科学课程是体现科学本质的课程。 (三)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课程。 ◇课程设计思路: 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事实、概念、原理、 观点和思想;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内 容;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关系的内容。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 称《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9月,初中科学课程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在浙 江省以及广东深圳南山区、湖南长沙开福区、山西临汾曲沃县等七个区县开始了新一轮实验,至今 已经十年。 2003年,根据教育部基础司的要求,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开始课程标准修订,主持人分别是袁 运开(华东师范大学)、赵峥(北京师范大学)、余自强(浙江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2004年6 月完成了第一次修订稿。2007年4月,重新组建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开始第二轮修订工作, 主持人为陈佳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陈受宜(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赵峥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修订工作组成员有(以拼音为序):方红峰(浙江省教研室)、郭玉英(北 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何力千(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刘炳异(南京师范大学物科院)、刘洁民(北 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罗星凯(广西师范大学教科所)、王顺义(华东师范大学)、余自强(浙 江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2009年底,由于修订工作需要,增补陈胜庆(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 中学)、王运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为修订组成员,并特邀胡久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刘 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王能智(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参加修订工作。2011年2月,修 订工作基本完成。2011年4~7月,根据课程标准审议组的意见,修订组又对修订稿做了相应的修 改。 一、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修订工作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为指导,立足于发挥科 学课程的固有优势,充分体现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修订工作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 2.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更好地体现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价值; 3.参照科学教育国际比较结果,反映科学教育的新观念、新进展; 4.反映科学各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5.充分考虑实验区的调查结果和反馈意见; 6.充分考虑初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尽量减轻学生负担; 7.充分考虑科学家意见,同时体现修订组几年来的思考和讨论; 8.与小学科学课程相衔接,与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相协调。 二、标准修订过程中关注的若干重要问题 1.对初中科学课程的总体认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及答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答案学校:姓名:分数: 试卷提供: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王兰庄学校王利江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2分) 1、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 3、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4、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 5、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四大领域中共有18个主要概念,这些概念又被分解为75个学习内容。 6、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7、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8、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 9、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基础自然科学。 10、学情诊断有多种方法,如测试、访谈、让学生画思维导图、观察等。 11、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组织方式。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不能作为目标,因此2017新版课标对此做了适当调整。(√) 2、探究式学习是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 3、由科学教师兼职实验室管理员工作的,不应当折算相应的课时量。 (×) 4、技术的核心是发现。(×) 5、金星、木星、天王星、冥王星等都属于八大行星。(×) 三、选择题。(每题2,共10分) 1、教师要讲究为学生的科学活动提供帮助的艺术,这样的形式有(ABC )。 A、变告诉为启发 B、变单向传输为师生互动 C、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 D、变集体教学为小组活动 2、下面属于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有(ABCDF)。 A、戏剧表演 B、科学游戏 C、模型制作 D、现场考察 E、综合实践 F、科学辩论会 3、(B)是科学课程的宗旨。 A、考高分 B、培养科学素养 C、提高科学操作水平 D、传授科学知识 4、工程的核心是(C )。 A、发现 B、发明 C、建造 D、发展 5、生命科学领域包含有(A )个主要概念。

最新浙江省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

浙江省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在以相对论、量子论、DNA双螺旋结构和板块学说的提出为标志的科学革命的推动下,科学理论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得到迅猛的发展。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天技术等迅速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一系列负面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面对上述挑战,学生必须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必须初步养成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的习惯,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树立社会责任感;必须更多地学习终身必备的科学知识,以顺应时代的要求;必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以解决自身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决策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因此,7~9年级的科学课程必须进行整体设计,力求创建一门将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 一、课程性质和价值 (一)科学课程(7~9年级)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 科学课程(7~9年级)将在科学课程(3~6年级)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学习必要的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为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科学课程将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课程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科学课程为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地解决个人生活、工作和社会决策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科学课程建立在以下对科学本质认识的基础上,并将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 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科学是认识自然最有效的途径。科学知识反映了人类对自然本质的认识,对自然现象具有解释和预见的功能。科学可以转化为技术,变成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科学探究不仅涉及逻辑推理和实验活动,同时还是一个充满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科学知识是全人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相比于《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版)而言,更准确、全面地阐述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课程内容总量与实验稿基本持平,但部分内容降低了难度或缩小了范围,具体内容的表述更清晰、准确,便于教师的理解和实施。实施建议表述更为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下面简述主要的修改内容。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修改 对课程性质的表述突出了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和综合性三个基本方面。明确界定了科学素养的概念,即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在课程基本理念上,将“(三)体现科学本质”修改为“(三)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将“(四)突出科学探究”修改为“(四)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在具体表述上细化了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更加关注科学探究的实质。 二、课程目标的的修改 在总目标上增加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在分目标上,将“科学探究”的6条目标整合为4条,分别对应认知目标(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过程目标和能力目标。在“科学知识与技能”中增加了两条技能目标,即:5.具有观察、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初步技能,以及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初步技能;6.具有应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的初步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将“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4条目标整合为3条,第1条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第2条是对科学的态度,第3条是学习科学、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的态度。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目标的标题改为“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并由原来的4条目标调整为5条,即增加:5.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的教育目标。 三、内容标准的修改 1、调整、合并了部分内容,使之更科学、准确。例如,将“生命科学”的原主题2“生物的新陈代谢”修改为“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其中原专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9义务教育.doc

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范文范例指导参考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二、科学探究目标 三、科学态度目标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 二、生命科学领域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word资料整理分享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教学案例 案例1 认识空气 案例2 水沸腾现象的观察 案例3 西瓜虫有“耳朵”吗 案例4 观察月相 案例5 暗盒里有什么 案例6 水火箭

范文范例指导参考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等方法,能够利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初步理解身边 word资料整理分享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这些都为科学课程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基本理念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

对小学科学课标的解读

对小学科学课标的解读 1、科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科学课程是小学的基础课程,是科学启蒙课程。在其他课程中(如小学语文)中,也有科学内容的涉及,但那些只是渗透附带的,进行科学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科学课程。 科学启蒙教育是科学入门教育,教育对象是对科学领域知之甚少的人,教学内容(知识、观点、方法等)是最基本的,浅显的,教学目的旨在使受教育者对科学领域有初步的了解,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学习一些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些最基本的科学观点,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 作用: 在小学阶段开设科学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启蒙教育在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科学启蒙教育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科学启蒙教育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周围的世界 第三、科学启蒙教育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第四、科学启蒙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第五、科学启蒙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向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他们正确地认识周围的世界,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而且能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打下基础。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使学生从小接受科学教育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的。2、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素养是目前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最主要目标。目前,人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主要包括:科学知识(概念、定律、理论等),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过程、过程技能与思维方法,价值观,解决社会及日常问题的决策,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伦理与情感。 研究专家把科学素养划分为方法论的、专业的、通用的、技术的、业余的、新闻报道的、科学政策的等。小学科学讲的科学素养主要指通用的,即一个社会公民应该具有的一般的科学素养。 面对社会发展的现状,每一位公民需要哪些科学素养? (1)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2)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形成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 (3)合理的科学知识基础。 面对着一个正在转型的社会,我们可以尽可能充分地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趋势,并在基础上构想我国公民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为新的教育改革探索明确的方向。 3、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 《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句话揭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该学科的名称从“自然常识”到“科学”,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学科培养目标的变化。现代科学教育强调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且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做出明智决策,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因此,以科学素养为教学目标最能反映出学科的这一变化趋势。 二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是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及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 版) 义务教育 科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1) 一、课程性质(2) 二、课程基本理念(5) 三、课程设计思路(7)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10)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3) 一、科学探究(13) 二、生命科学(15) 三、物质科学(26) 四、地球和宇宙(39) 五、科学、技术、社会、环境(45)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52) 一、教学建议(52) 二、评价建议(59) 三、教材编写建议(65) 四、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68) 附录(72) 附录 1 行为动词(72) 附录 2 教学案例(73) 第一部分前言 20 世纪以来,科学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创建和发展了相对论、量子论、信息论、基因论等基础理论,提出了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大爆炸模型、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遗传物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信息智能处理的图灵计算模型和地壳构造的板块模型等基本模型,形成了对自然界的全新认识。各学科领域之间呈现出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的发展趋势。科学在不断揭示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规律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蕴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伦理已经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升华着人类的精神境界。与此同时,科学与技术之间出现了空前的全面而深刻的互动,诞生了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高技术领域,极大地提高

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科学和技术一方面以不断分化的方式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的统一整体。面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深刻影响,人们迫切需要提高科学素养,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和获得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人类还面临着资源、环境等一系列新问题,这些都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必要设置一门整合的科学课程,呈现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统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深化对科学的理解,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为认识和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 一、课程性质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 课程。 (一)初中科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本课程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自然和科学的认识,提 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初中阶段是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合格 公民的必要条件,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基础。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整体认识和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发展学生在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认识和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态度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的意识、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初中科学课程是体现科学本质的课程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科学是认识自然最有效的途径, 其根本任务就是对自然界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从而产生新知识。科学知识是人类经过科学探究对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系统认识,其表现形式包含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模型和科学理论,对自然现象具有解释和预见的功能。科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深入,以逐步逼近客观存在的过程。个体的创新知识只有充分接受集体的评议、判断、筛选后,才可能有选择地被接纳为共识而成为集体知识。只有充分认识到个体知识和集体知识的相互联系与转换,科学知识的形成才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科学可以转化为技术,成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背景 当前,世界各国正在兴起一场新的教育改革的浪潮,科学教学的改革是其中心内容之一。各国对科学教育的改革都给予高度重视,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有些进展是革命性的。尤其是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的、计划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完成的科学教育的系统改革,提出了“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的口号和目标。这些已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受教育部委托于2000年初正式启动并实施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2001年3月已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绝大多数课程标准的研制,在几经小范围内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认真修改,正式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期获得更多的反馈,进一步完善各科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是完成的众多课程标准之一。 (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简介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核心组(大学科研人员、教研人员、教学专家等8人)在项目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郝京华博士的带领下,广泛搜集了国内外该领域改革的多种资料,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加拿大、俄罗斯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课程标准与教材,还有国内历年来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在广泛比较研究(支撑性研究——①国际比较②国内现状调查③国内需求④小学科学教育理论新进展研究四个方面)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共同特征与基本趋势,并广泛调查国内自然教学状况和社会需求,总结50年来课程和教材建设的经验和不足,在关注当代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征求自然教学专家学者对小学自然课程改革的建议的情况下,提出了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开展了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叙述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三个分目标: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以及各部分目标的相互联系。第三部分为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描述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及活动建议。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有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教师队伍建设建议、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等六个部分组成。第五部分为附录,含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案例三个部分。 2.1 课程性质

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 (征求意见稿)2016.2.14 第一部分前言 1.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2. 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综合性课程。 3. 课程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 课程设计思路: 总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体分解成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有四大领域: 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18 个主要概念, 分解成75 个学习内容。每个领域的主要概念分别为:6 、6、3、3 个。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分别从“科学知识” “科学探究” “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每个方面的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主要概念 1. 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 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2. 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3. 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4.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5. 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 6. 声、光、热、电、磁都具有能量, 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二)生命科学领域生命世界包含人、动物和植物等多种生物类群, 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在此基础上, 生物个体能够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 从而使这些生物类群得以延续。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生物的情感。主要概念 7. 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 8. 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9. 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10. 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生存。 11. 植物和动物都能繁衍后代,使他们得以世代相传。 12. 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地球与宇宙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与宇宙中的有关现象、事物和规律, 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复杂性。初步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科学的认识和解释地球的运动及其引发的一些自然现象,了解地球自身结构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物质的价值和保护他们的重要性,形成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 主要概念 13. 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 14. 地球具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等圈层。 15.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回眸 2001教育部颁布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掀开了科学教学改革的新篇章 2004教育部组织了专家组,对颁布的课标进行修订 2006教育部再次组织专家对各科标准进行修订 现在新修定的课标正在征求意见 一.《科学课程标准》内容主要是: 第一部分:前言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附录:关于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案例,教学活动类型、设计等。 二.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认识小学科学学科的性质 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 何谓“科学素养” 《标准》指出: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科学素养的五大要素 科学素养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这五大要素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在这五大要素中,科学知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培养和形成其他要素的载体;科学能力是核心,包括各种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等内容;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科学意识包含科学的世界观、在社会生产及生活中有理解和应用科学的意识等内容,科学品质主要指科学态度、精神以及对科学的兴趣、情感、动机等内容。

早期的科学教育作为一门理性学科,其强调的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0世纪80年代,在强调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要求下,科学方法的训练被纳入了科学教育之中,于是,观察、比较、分类、实验等就成了科学教育关注的重要内容。在人们的心目中,所谓的科学就是包含了一大堆概念、定理、公式、原理和观察、比较、分类、实验等知识与技能的集合。 自19世纪初期科学开始在学校课程中取得一席之地以来,人们一直希望学生不仅学会科学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的方法,而且要学懂科学,即通过内化科学精神,形成科学价值观,懂得与欣赏科学的本质,使科学教育对个人的文化品质与生活质量产生有益的影响。 直至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明确意识到对科学本身的认识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把它列入科学教育目标,并用“科学素养”这个词来涵盖。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知识测试题(一)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知识测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46分) 1、科学课程的三个分目标是()()(); 2、课程标准把三个领域的内容分成五个方面是()()()()()。 3、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主要包括()()()()。 4、科学探究大致涉及()、()、()、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对别人研究的结论()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5、生命世界的详尽内容标准包括()()()()。 6、物质世界的详尽内容标准包括()()()。 7、地球与宇宙的详尽内容标准包括()()()8、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和()。 9、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应重点评价小学生()。 10、科学实验可以分为()、()和()。新课程大力提倡()。 11、科学教育资源从空间上可分为()、()和()三类;从性质上包括()、()、()三大资源。 12、观察是过程性评价的有用手段,其观察要点以()和以()分为两种。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科学认识是对无限发展客体的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认识,总是在逼迫正确的答案,但永远无法达到。() 2、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指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进日常生活的方式与习惯,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3、光是一切颜色的来源,没能光,也就没有颜色。()

4、现代教育技术即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来完成教育的优化。() 5、定量评价大凡总要优于定性评价。()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18分)) 1、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2、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什么? 3、怎样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四、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 1.如何理解与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 2、根据课标教学实施建议,举例谈谈怎样有用组织好科学教学活动。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46分) 1、(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 2、(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 3、(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对待自然) 4、(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提出质疑) 5、(多样的生物)(生命的共同特征)(生物与环境)(康健生活) 6、(物体与物质)(运动与力)(能量的表现形式) 7、(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天空中的星体)

(完整word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

义务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二、科学探究目标 三、科学态度目标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 二、生命科学领域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教学案例 案例1 认识空气 案例2 水沸腾现象的观察 案例3 西瓜虫有“耳朵”吗 案例4 观察月相 案例5 暗盒里有什么 案例6 水火箭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目标内容 1.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 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2.了解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认识人体和健康,以及生 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了解太阳系和一些星座,认识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的运动,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知道地球是人类应当珍惜的家园。 4.了解技术是人类能力的延伸,技术是改变世界的力量,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 明进程。 学段目标与内容 1-2年级: Grade1-2: 一.物质科学领域(Science of substance)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性,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1.2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2.1 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 ●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2.2 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 难溶解在水里,如沙和食用油等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1 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4.1 可以用某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该物体在某个时 刻的位置 ●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 5.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1 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物体上 ●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 ●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6.磁铁有磁性,可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 6.1 磁铁能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