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之一《大学》原文

四书之一《大学》原文
四书之一《大学》原文

《大学》

总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下。)

第一章

『1』康诰曰,「克明德。」

『2』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3』帝典曰:「克明峻德。」

『4』皆自明也。

(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第二章

『1』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康诰曰,「作新民。」

『3』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第三章

『1』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2』诗云,「缗蛮黄鸟,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3』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

『4』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5』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右传之三章,释止於至善。)

第四章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右传之四章,释本末。)

第五章

『1』此谓知本。

『2』此谓知之至也。

(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朱熹《补格物致知传》

第六章

『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3』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右传之六章,释诚意。)

第七章

『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3』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右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

第八章

『1』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2』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3』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右传之八章,释修身齐家。)

第九章

『1』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2』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後嫁者也。

『3』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4』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

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5』故治国在齐其家。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於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7』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8』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9』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右传之九章,释齐家治国。)

第十章

『1』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榘之道也。

『2』所恶於上,毋以使下。所恶於下,毋以事上。所恶於前,毋以先後。所恶於後,毋以从前。所恶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恶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谓絜榘之道。

『3』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4』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5』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於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6』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7』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8』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9』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10』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11』康诰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12』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13』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14』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15』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16』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1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18』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19』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20』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21』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22』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於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23』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右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

(完整word版)四书五经经典名句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苟日新,日日新,日又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教, 止于信。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格物致知:人心之灵莫不有知,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理有未穷,知有不尽。 《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为物格。此为知之至矣。 诚意: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正心:身有所忿疐,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 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修身齐家:人之其所亲爱而辟/贱恶而辟/畏敬而辟/哀矜而辟/敖惰而辟。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治国: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 言偾事,一人定国。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 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平天下: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民散,财散则民聚。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君子慎独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君子素其位而行……..。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舜: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四书五经》100句经典名句赏析

《四书五经》100句经典名句赏析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等五本儒家经典的合称,是“六经”、“七经”、“九经”、“十二经”、“十三经”的一部分。 《大学》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6.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8.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 9.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中庸》 10.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11.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喜欢向别人请教,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消除消极的东西,而宣扬人们的善行;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恰当的做法施行于人民。 1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

《论语》①十二章 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 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②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yì)(现山东曲阜)人。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悦”,愉快。⑤愠(yùn):生气,发怒。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 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孔子的学生。②吾:人称代词,我。③日,每天。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⑥信:真诚,诚实。⑦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为政》) 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②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③惑:迷惑,疑惑。 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⑥逾(yú):越过,超过。⑦矩(jú):规矩,规范。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为政》) 注释: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大学》-注音版-四书五经

大学 【导读】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的儒家作品,这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指发扬了善性之后,即从事治民,治民要亲爱人民。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对于培养目标和方法,《大学》反复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重,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

dà 大x u? 学 z hī 之 dào 道, zài 在 mínɡ 明 mínɡ 明 d? 德, zài 在 qīn 亲 mín 民, zài 在z hǐ 止 yú 于 z hì 至 s hàn 善。 z hī 知 z hǐ 止 ?r 而 h?u 后 yǒu 有 dìnɡ 定, dìnɡ 定 ?r 而 h?u 后 n?nɡ能jìnɡ 静, jìnɡ 静 ?r 而 h?u 后 n?nɡ 能 ān 安, ān 安 ?r 而 h?u 后 n?nɡ 能 lǜ 虑, lǜ 虑 ?r 而h?u 后 n?nɡ 能 d? 得。 wù 物 yǒu 有 běn 本 m? 末, s hì 事 yǒu 有 z hōnɡ 终 s hǐ 始, z hī 知 s uǒ所x iān 先 h?u 后, z? 则 jìn 近 dào 道 yǐ 矣。 ɡǔ 古 z hī 之 yù 欲 mínɡ 明 mínɡ 明 d? 德 yú 于 t iān 天 x ià 下 z hě 者, x iān 先 z hì 治 qí 其 ɡu?国;yù 欲 z hì 治 qí 其 ɡu? 国 z hě 者, x iān 先 qí 齐 qí 其 j iā 家; yù 欲 qí 齐 qí 其 j iā家z hě 者, x iān 先 x iū 修 qí 其 s hēn 身; yù 欲 x iū 修 qí 其 s hēn 身 z hě 者, x iān 先 z hanɡ 正 qí其xīn 心; yù 欲 z hanɡ 正 qí 其 xīn 心 z hě 者, x iān 先 c h?nɡ 诚 qí 其 yì 意; yù 欲 c h?nɡ 诚 qí其yì 意 z hě 者, x iān 先 z hì 致 qí 其 z hī 知; z hì 致 z hī 知 zài 在 ɡ? 格 wù 物。 wù 物 ɡ? 格 ?r 而 h?u 后 z hī 知 z hì 至, z hī 知 z hì 至 ?r 而 h?u 后 yì 意 c h?nɡ 诚, yì意c h?nɡ 诚 ?r 而 h?u 后 xīn 心 z hanɡ 正, xīn 心 z hanɡ 正 ?r 而 h?u 后 s hēn 身 x iū 修, s hēn 身 x iū 修 ?r 而h?u 后 j iā 家 qí 齐, j iā 家 qí 齐 ?r 而 h?u 后 ɡu? 国 z hì 治, ɡu? 国 z hì 治 ?r 而 h?u 后 t iān 天x ià 下 pínɡ 平。 zì 自 t iān 天 zǐ 子 yǐ 以 z hì 至 yú 于 s hù 庶 r?n 人, yī 一 s hì 是 j iē 皆 yǐ 以 x iū 修 s hēn 身w?i 为 běn 本。 qí 其 běn 本 l uàn 乱 ?r 而 m? 末 z hì 治 z hě 者, fǒu 否 yǐ 矣; qí 其 s uǒ所h?u 厚 z hě 者 b? 薄, ?r 而 qí 其 s uǒ 所 b? 薄 z hě 者 h?u 厚, wai 未 z hī 之 yǒu 有 yě 也。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和是天下的基础(第一章) 【原文】天命之谓(1),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顷刻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惧怕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职位地方焉,万物育焉。(第1章) 【正文】(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践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秘密色彩。(2)率:遵照本,率,遵照,凭据,(3)莫:正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义。见(xian):显现,明确。乎:于,正在这里有相比的意味。(4)中(zhong):相符。(5)节:节度法式。(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喊做“”,顺着本行事喊做“道”,凭据“道”的准绳修养喊做“教”。 “道”是不可以顷刻离开的,假如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质量崇高的人正在没有人瞧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正在没

有人闻声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荫蔽的地方越是明确,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明显。所以,质量崇高的人正在一人独处的时分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体现出来的时分,喊做“中”;体现出来卖前相符节度,喊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和”,是大众遵照的准绳,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正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顷刻离开引进话题,夸张正在《大学》里面也论述过的“慎其独”标题,请求人们加强盲目,真心至心肠顺着天赋的本行事,按道的准绳 修养自己。 解决了上述思想标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进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种种百般的理解。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进,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凭据本章的意义,正在一个别还没有体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安静淡然的,所以喊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制止的,它们一定要体现出来。体现出来而相符常理,有节度,这就喊做“和”。二者,这即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众平心静气,社会序次井然,天下也就稳定无事了。 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质,以下十章(2-11)都环抱本章内容而

读四书之(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一、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有它正确的处理方法,即有一定的道理可循,也就是“理”。而这种理是必须受客观环境的制约,符合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将这些理归纳综合,就形成了一般性的指导原则,这一般性的指导原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与处理好各种事情。而这一般性的指导原则就是“经”。经有时需要通达权变,采取变通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将各种事情处理好。这种变通的原则就是“权”。而权是以经作为参照物,是要受经的制约,依据客观的情况,在经的基础上采取变更的方法。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权也是一种特殊性的经。一个人做任何事情是不能违背于经的,违背了经就是违背了事物存在的客观规律。而在处理事物的方法上应该采取权,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取得最大的效益。孔子说“可以与之共学,不可以与之适道。可以与之适道,不可与之立。可以与之立,不可与之权。”孔子所说的道,就是经。所说的立,就是一个人处事为人必须遵循道,即经。与之权,就是说在处事为人时,要学会权变。 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去之夷狄,行之夷狄。身于富贵,行之富贵,身于贫贱,行之贫贱。 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友友,弟弟,兄兄。这九点囊括了为人处事的原则,即对于为人处事经的最佳释义。臣以忠事其君,君以礼对其臣。父以慈对其子,子以孝对其父。夫以义对其妇,妇以顺对其夫。友以诚信对其友。弟以悌对其兄,兄以友对其弟。 经是一般性的指导原则,而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之中,为人处事就必须依据客观环境,采取权来处理问题。而这种权是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之下的经。 未有先学养子后嫁也,即指在一般的指导原则的指示下,去结合实际情

况来处理事情的。 四、释义格物致知: 如做饭,首先对于洗澡进行思索与研究,了解与知晓它的一般性原则。即由格物到致知。这些原理掌握了,意需要诚(诚意),而再需正心,防止欲速心理或其它心理弊病。在这些心理弊病之下,将妨碍做饭达到最完美的标准。 格物掌握了知识,意诚正心,就达到了修身的要领。诚意正心修身是属于内明之道,即明明德,即心;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内明之道的外用,即行。而内明外用之道必须格物致知。 天下万事万物的存在与运行都存在着理,这些理需要格物才能致知。而这种理就是中庸之道。天下万事万的存在与运行中存在的中庸之理有一般性的指导原则与特殊的应用原理。一般的指导原则是指导特殊的应用原理的,它是从特殊的应用原理提练出来的。特殊的应用原理是通过在一般指导原则的指导下,不断的探索的。两者相辅相成,不断的完善自己。即从一般到特殊,特殊到一般,往返循环不已,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这样一个互相推进的过程。 而天下之理,至其深远者,至其精微者,就是圣贤也是无法知道的。 五、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总纲,是一般性的指导原则。明明德后才能亲民,而明明德与亲民都必须达到至善。下文知止,可分两部分来说,即明明德止于至善与亲民止于至善之上。 而上述为宏观的论调,而从微观来说,就是诚意正心修身(明明德),齐家治家平天下(亲民)。而者又连系在修身这一点上,即修身,使自己的品德止于至善。品德止于至善,自然心思处中和,中者经,和者权。而为人处

四书之中庸原文及注释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和是天下的基础(第一章) 【原文】天命之谓( 1),之谓道( 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顷刻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惧怕乎其所不闻。莫 见乎隐,莫显乎微( 3)。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4);发而皆中节( 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 6)中和,天职位地方焉,万物育焉。(第 1 章) 【正文】( 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 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践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秘 密色彩。( 2)率:遵照本,率,遵照,凭据,(3)莫:正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义。见(xian):显现,明确。乎:于,正在这里有相比的意味。(4)中(zhong):相符。(5)节:节度法式。(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喊做“”,顺着本行事喊做“道”,凭据“道”的准绳修养喊做“教”。 “道”是不可以顷刻离开的,假如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质量崇高的人正在没 有人瞧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正在没有人闻声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荫蔽的地方越 是明确,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明显。所以,质量崇高的人正在一人独处的时分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体现出来的时分,喊做“中”;体现出来卖前相符节度,喊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和”,是大众遵照的准绳,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正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顷刻离开引进话题,夸张正在《大学》里面也论 述过的“慎其独”标题,请求人们加强盲目,真心至心肠顺着天赋的本行事,按道的准绳修 养自己。 解决了上述思想标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进全篇的主题。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种种百般的理解。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进, 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凭据本章的意义,正在一个别还没有体现出喜怒哀乐的 情感时,心中是安静淡然的,所以喊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制止的,它们一 定要体现出来。体现出来而相符常理,有节度,这就喊做“和”。二者,这即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众平心静气,社会序次井然,天下也就稳定无事了。 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质,以下十章(2-11)都环抱本章内容而展开。 《中庸》本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觉得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 483-前 402)之手。据《史记 ?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喊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喊孔伋,字 子思。孔子走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瞧成是一派。从师承 关系来瞧,子思学于孔子的自得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 本瞧点来瞧,也大要上是相反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变动,大抵写定于秦一致全国后不久。所以名篇 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核心内容为题了。 早正在西汉时代就有特地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 ?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 卖前各代都相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尽。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 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正在一同,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代念书人求取 功名的路径。 朱熹觉得《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 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 ?序》)并且正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夸 张《中庸》是“孔门教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卷之则退躲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 学问。擅长阅读的人只需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四书一图

四书一图 钢筋工程质量保证点(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等控制)作业指导书; 编制依据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204-2011 《钢筋混凝土用钢第一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2008 《钢筋混凝土用钢第二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2007 1.原材料 钢筋混凝土所用原材料:钢筋、盘条、钢丝、钢绞线等; 钢结构所用原材料:圆钢、角钢、槽钢、工字钢和钢板等。 (工程所用的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构件等应有出厂合格证、材质报告单、备案证。对需要做材质复验的材料,在监理人员的见证下,试验员按要求取样,送有资质的试验单位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能使用)1.1钢材分类: 1.1.1按化学成分分类: (1)碳素钢:碳素钢的化学成分主要是铁,其次是碳,故也称铁一碳合金。其含碳量为0.02%~2.06%。此外尚含有极少量的硅、锰和微量的硫、磷等元素。 碳素钢按含碳量又可分为: 低碳钢(含碳量小于0.25%)、 中碳钢(含碳量为0.25%~0.60%) 高碳钢(含碳量大于0.60%) (2)合金钢:是指在炼钢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入一种或多种能改善钢材性能的合金元素而制得的钢种。常用合金元素有:硅、锰、钛、钒、铌、铬等。 按合金元素总含量的不同,合金钢可分为: 低合金钢(合金元素总含量小于5%) 中合金钢(合金元素总含量为5%~10%) 高合金钢(合金元素总含量大于10%) 1.1.2按冶炼时脱氧程度分类 (1)沸腾钢:炼钢时仅加入锰铁进行脱氧,则脱氧不完全。这种钢水浇入锭模时,会有大量的CO气体从钢水中外逸,引起钢水呈沸腾状,故称沸腾钢,代号为“F“。沸腾钢组织不够致密,成分不太均匀,硫、磷等杂质偏析较严重,故质量较差。但因其成本低、产量高,故被广泛用于一般建筑工程。 (2)镇静钢:炼钢时采用锰铁、硅铁和铝锭等作脱氧剂,脱氧完全,且同时能起去硫作用。这种钢水铸锭时能平静地充满锭模并冷却凝固,故称镇静钢,代号为“Z”。镇静钢虽成本较高,但其组织致密,成分均匀,性能稳定,故质量好。适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等重要的结构工程。 (3)半镇静钢:脱氧程度介于沸腾钢和镇静钢之间,为质量较好的钢,其代号为“b”。 (4)特殊镇静钢:比镇静钢脱氧程度还要充分彻底的钢,故其质量最好,适用于特别重要的结构工程,代号为“TZ”。 1.1.3按有害杂质含量分类 按钢中有害杂质磷(P)和硫(S)含量的多少,钢材可分为以下四类: (1)普通钢:磷含量不大于0.045%;硫含量不大于0.050%。 (2)优质钢:磷含量不大于0.035%;硫含量不大于0.035%。 (3)高级优质钢;磷含量不大于0.025%;硫含量不大于0.015%。 (4)特级优质钢;磷含量不大于0.025%;硫含量不大于0.015%。 1.2钢筋混凝土钢材 1.2.1钢筋

(完整word版)《四书五经》100句经典名句

《四书五经》100句经典名句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大学》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释文: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6、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译文: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译文: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8、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译文: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 9、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释文;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中庸》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中庸全文及翻译22706

中庸全文及翻译 简介 《大学》与《中庸》虽只是《礼记》中的两篇,却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南宋朱熹将它们与《论语》、《孟子》合成《四书》之后,其地位更加突出,既是儒家诸经的普及读物,也是诸经的代表作。《大学》相传是孔子弟子曾参所作,《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其实它们都是秦汉之际的作品,是儒家大量吸收易学思想的产物。 一、关于《大学》 《大学》即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通篇引《诗》、《书》立论,终篇不见《易经》、《易传》一字,但它的思想脉络却来自《易经》与《易传》,是纳易学入儒学、用易学思想充实儒家思想并使之融为一体的典范。《大学》开篇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是《大学》全文的提要,也是全文的纲领。《大学》是讲什么的呢?三项任务,或谓之三大纲领:明明德,亲(新)民,达到社会的至善。如何完成,要有先有后,而且举出了人们在思考过程中不能先后相混的几个层次。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方法,全文围绕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展开,层层推进,次第分明,结构严密。 二、关于《中庸》 《中庸》是儒家又一重要经典,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它的价值远远超过《大学》。程颐说:“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子思(公元前483~前402年),孔子之孙,他是战国初人,相传《中庸》为子思所作。但就其内容考察,此书不可能成于《易传》之前,至少是同时代的作品。而且“孔门心法”的说法也不确切,因为孔子当时还没有这样深刻系统的思想。为了弥缝其中的矛盾,朱熹作《中庸章句序》时将其加以虚化,不提孔子,并将这种“心法”的由来上推至尧舜。朱熹说:“《中庸》何

《四书五经》_译本

《四书五经》 “四书”是中国古代儒家奉为经典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著作的合称,亦称“四子”、“四子书”。 儒家的经书,孔子之前有六部,即《诗》《书》《易》《礼》《春秋》《乐》,其中乐失传于战国时代。因此汉武帝立经学博士,只有“五经”的名目。宋代以前《礼记》、《论语》已被尊为经典;而在较长的时间内,《孟子》隐于诸子之林,在儒学中的地位是不高的。自唐代韩愈最先推崇《礼记》中的《大学》篇,李翱又特别表彰《礼记》中的《中庸》篇,二者逐为世人所重。宋代理学家开始重视《孟子》,致使这部“子书”突然显赫起来。统治阶级便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篇,于《论语》、《孟子》并提,给予与“六经”等同的地位。南宋淳熙年间,朱熹将这四部著作分别逐章断句,加以注释,撰成《四书章句集注》,从此“四书”之名称开始流行。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部著作。 《诗经》成熟与先秦时期的周朝至春秋时代,他搜集了来自民间及宫廷的各种题材的诗篇,据说这些诗篇都曾配上乐曲为天子演唱,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尚书》记载了距今四千年至两千年间的虞,夏,商,周的史实,是我国最早的正式史料汇编。其中《尧典》等因其成书于周代而得名。《周易》不仅集中了当时人们所积累的许多生活体验与人生经验,在思维方式上也具有相当的逻辑性,所以被认为是我国最早、最为完善的哲理典籍。《礼记》所记载的是先秦时期社会道德准则与人际交往礼仪模式,既有理论的阐述,又有礼节仪式的具体操演程序,故能使人得到较为具体的印象。《春秋》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完整,详备的编年史。“五经”各书从文学、历史、哲学等角度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最高水平。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最权威的典籍,他们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和中华文明的精神基础。

人教版《论语》十二章原文及语文书课下注释

《论语》1十二章 子2曰:“学而时习3之,不亦说乎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5,不亦君子6乎?”(《学而7》) 曾子8曰:“吾9日10三省11吾身:为12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13乎?传14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15而志于学,三十而立16,四十而不惑17,五十而知天命18,六十而耳顺19,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20矩21。”(《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22,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23,思而不学则殆24。”(《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25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26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27者28不如好29之者,好之者不如乐30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31,曲肱3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33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4。择其善者35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36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7”(《子罕》) 子曰:“三军38可夺帅也,匹夫39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40志,切问而近思41,仁42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十二章》课下注释: 1《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2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3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 4不亦说(yue)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悦”,愉快。 5愠(yun):生气,发怒。 6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8曾子:即曾参(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孔子的学生。 9吾:人称代词,我。 10日:每天。 11三省(xi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12为:替。 13信:真诚,诚实。 14传(chuan):老师传授的知识。 15十有五:指15岁。“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16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17惑:迷惑,疑惑。 18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19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20逾:越过,超过。 21矩:规矩,规范。 22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23罔(wa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4怠(dai):有害。 25箪(da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26堪:忍受。 27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28者:代词,……的人。 29好(hao):喜欢,爱好。 30乐:以……为乐趣。 31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 32肱(gong):胳膊。 33于:对,对于。 34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5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36川:河,河流。 3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逝,流逝。斯,这,指河水。舍,舍弃。

四书五经简介

四书五经简介 中国古代有"四书五经",几与耶教有圣经、伊教有古兰经相似。如果说今日学子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恐怕会是件难堪的事。我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四书五经",以下聊作简介。 一、四书——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四书》。它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着作的总称。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当时着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着《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

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着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

中庸(四书五经全文翻译)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 ------------------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原文】 天命之谓性

四书-大学-原文

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一说曾子作。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宋代程颢、程颐兄弟从《礼记》中把它抽出,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至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撰《四书集注》,将它和《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第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二章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第三章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

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五章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第六章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第七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第八章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