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家与佛教生死观念的相互影响和融通
试比较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儒家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

试比较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儒家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一、儒家的人生态度:“入世”、“有为”、“现实”的人生态度(一)“入世”:所谓“入世”,就是表示儒家既不关注外在的自然的探寻,它也不关注向上的、向天国的追踪。
在方向上,既不向外,也不向上,它就是进入现实社会。
儒家创始人孔子有这两句名言:一是“未知生,焉知死?”,就是重视生命,不关注死亡以后的状态。
二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现在这么郁闷烦恼,自己的事情还没治理好,搞这么多鬼事干吗?所以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这就是说到儒家的“入世”的情怀。
(二)“有为”:儒家强调“有为”,就是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重视为社会和他人贡献。
儒家对人生最大的启示就是它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孔子生前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宣传他的思想。
时人评价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道不能干你还硬要干,就不是违反客观规律吗?这是对孔子的最大误解。
我们说,儒家精神的精彩就在于这番话。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当你的良知判断并确定一个一生将为此奋斗的境界,哪怕是在实现这个境界过程中遇到多少艰难困苦,在所不惜,不放弃这种努力,不放弃这种追求。
它展示的是一种百折不挠的韧性:理想暂时不能实现,但不停止努力,一旦时机成熟,这种理想就能实现。
有两句话最能代表着儒家这种有为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是人的一个积极有为的一种行为方式。
那么我要问,为什么中国圣贤要让真正的君子这样呢?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因为在中国古人看来,因为“天行健”,即自然的运行是刚健有为,因此人应该效法天道而自强不息。
所谓天道“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风雨博施,阴阳大化”,都是在这样运动着,生生不息啊。
中国哲学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重要的特性在于生生不息,人就应该向天道学习,君子要自强不息。
大地的品性是承载万物,君子要向大地学习,要宽容,要厚德载物。
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互动

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互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教、佛教和道教三教一直以来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三教的融合与互动不仅在于宗教信仰上的交叉,更是在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互动。
儒教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守则。
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等价值观念,对于塑造人的品性和培养社会道德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和道教也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儒释道三教开始相互融合。
佛教以它独特的信仰体系和修行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徒。
佛教教义中的“三毒”即贪、瞋、痴与儒教的“三纲五常”有相似之处,都是教导人们远离贪欲、厌恶和愚昧的。
佛教倡导的慈悲和无私的精神,也与儒家的仁德之道相契合。
因此,儒教徒在崇尚仁爱之余,也开始接受佛教的一些教义,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儒家思想与佛教相互融合,促进了中国社会在道德层面的进步。
道教注重个体修炼和达到真我境界,其强调的“无为而治”和“自然不执”,与儒家的为政和守礼的原则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在实践中,儒释道三教也有相互交流的机会。
道教与儒教的关系可追溯到古代的“儒风道化”现象。
在孔子弟子颜回的《问道》对话中,孟子说:“予未见好德,望道而行者也。
”这种儒道交流的思想,使得儒释道三教可以并存,互相补充和影响。
儒释道三教的互动不仅在于理论上的相互交流,也在于实践层面的合作。
文化领域中,三教间相互渗透的痕迹无处不在。
在《红楼梦》中,可见佛教对人物形象的引导和道教对爱情的修行。
在绘画、音乐和诗歌等艺术形式中,儒释道三教的元素常常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
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互动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的融合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促进了社会和谐。
三教倡导的仁爱、慈悲和自然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解决人际关系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互动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佛教中国化历程中与儒、道的相互影响及在当代的发展

品位•经典乂化纵横佛教中国化历程中与儒、道的相互影响及在当代的发展O李元元(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7)【摘要】在我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儒、释、道是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他们之间通过不断的斗争和融合,逐步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主,以佛、道为辅的中国近千年来思想文化发展的大格局。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传入中国,在与儒、道的相互碰撞中逐步本土化、中国化。
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不仅与中国文化相互借鉴与影响,而且不断调适自身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关键词】佛教;中国化;儒道;中国传统文化佛教从两千多年前传入中国至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中国佛教体系变得越来越成熟,不仅深博宏富而且具有鲜明的特色,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文化特别是儒、道不仅存在着冲突而且在不断地发展中与儒、道相互吸收与融合,最终形成了儒、释、道三家合一的思想。
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佛教也应不断调适自身与中国社会相适应。
一、佛教与儒、道的冲突与融合佛教自两汉之际由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在与中华文化的不断对抗和融合中,经过不断地调适和发展,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佛教影响的扩大,人们在东晋南北朝之后开始更多地了解到佛教,印度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也逐渐显露出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和矛盾。
当时儒、道是中国本文文化的代表,因此,双方之间的矛盾冲突实际上是佛道与佛儒之间的矛盾冲突。
(一)佛、道的冲突——教义及宗派地位的争夺佛教与道教的冲突一方面表现在教义方面。
首先,道教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本土宗教,对于中华文化的各方面影响深刻。
道教的理论基础源于先秦道家老庄的思想,以道为教,认为道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本始和根源,将道作为本教的最高存在并加以信仰和崇拜。
认为人只要能够与道同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那么人就会将有限的生命超越,得到无限和永恒的生命。
因此,道教提出人可以肉体长存,永远不死的神仙论。
中国古代的宗教与哲学思想佛教道教与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影响

中国古代的宗教与哲学思想佛教道教与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影响中国古代的宗教与哲学思想:佛教、道教与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影响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宗教与哲学思想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佛教、道教与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三大思想体系,它们不仅在中国国内传播广泛,也深刻地影响了周边国家和文化。
本文将就这三大思想体系的传播与影响进行论述。
佛教是一个起源于印度的宗教体系,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汉朝。
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带来了新的宗教信仰和思想体系。
佛教中关于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有相似之处,因此很容易被中国人接纳。
佛教的传播主要通过西域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商人、僧侣和使者等渠道进行。
专门的佛寺建立起来,僧侣分布于各地,传播佛教的教义和思想。
佛教信仰的兴起与社会不稳定时期的出现有着密切关系,佛教强调个体的救赎和超脱世俗的修行,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得到了广泛传播。
佛教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人们的宗教信仰上,还渗透到了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
佛教艺术与建筑风格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佛教经典的翻译与传抄活动也为中国古代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其思想也对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强调道德修养、自然和谐等观念,主张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教的传播始于汉代,与佛教类似,道教也通过商路和文化交流的渠道传入中国。
道教的传播主要依靠道士的传教和修行,道观的建立成为道教教义得以传播的重要载体。
道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思想、哲学和文化层面。
道教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宋明理学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文化领域,道教的观念融入了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学和音乐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观。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体系之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程度更为广泛深远。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仁爱与和谐等观念,提倡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影响主要是通过教育和学术推广进行的。
儒、道、佛三家的差异与融会

儒、道、佛三家的差异与融会历史上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家入世,道家隐世,佛家出世之评论,这大体上反映了儒、道、佛三家的基本特质和彼此差异。
儒、道、佛三家虽各有所重而相径庭,然仍能融合会通,相济相补,构成彼此共存共荣的文化格局,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而共撑中华传统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当为儒、道、佛三家。
深入研究此三家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发掘中华文化优秀、健康的精神遗产,并加以创造性的现代转化,进而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大业,是有积极意义的。
儒、道、佛三家鼎足之势的形成公元前六、五世纪,在东亚大陆的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形成了儒家和道家等学说。
儒家思想以“人”为本,侧重于从“人”的角度来观照人生、社会和自然,重视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宣扬以道德为人生的最高价值。
道家则以“自然”为本位,侧重于从“自然”出发来观照人生、社会和宇宙,强调自然是人生的根本,主张顺应自然,回归自然。
儒家的“人”本位和道家的“自然”本位两种核心思想,奠定了中华古代文化的基础,决定了中华古代文化的走向。
约在公元一世纪,诞生于南亚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内陆。
佛教以“解脱”为本位,宣扬众生要通过修持,以求从迷惑、烦恼、痛苦和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进入大自由大自在的“涅槃”理想境界。
佛教作为外来的、与儒、道异质的文化,在经过彼此冲突、相互融合后,约在公元四、五世纪的东晋时代,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之中。
此后,中华文化形成儒、道、佛三大脉络,三家(传统说法称为三教)共同构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从文化形成根据的角度来考察,儒、道、佛三家鼎足之势的出现决非偶然。
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三家文化旨趣的共似性。
三家思想的中心关怀和根本宗旨,都在于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实现理想人格,可以说都是生命哲学学说。
二是三家文化内涵的差异性。
三家文化体系的基点、架构、内涵、思维方式等均不相同,这又不仅适应于不同人群的文化精神需求,而且也有利于彼此互补融会。
儒释道生死观之比较

儒释道生死观之比较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在《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一文中明确指出:“中国文化随着时代的演进而随时在变,各时代的差异是相当大的,决不能认为存在着一种几千年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或代表的一成不变的文化……儒家思想始终并没有成为任何一个时期的唯一的统治思想。
”且不说孔子以后,经战国、秦代到西汉初期,儒家学说并未“定于一尊”,战国是百家争鸣,秦代崇尚法家,汉初也是以黄老为显学。
即使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学大师董仲舒等人其实是以阴阳五行附会儒术,西汉末年发展成为虚妄荒诞的谶纬之学。
魏晋以降,支配国人精神世界的是儒释道。
择要简述:魏晋何晏王弼祖述老庄,并用老庄解释儒家经典《周易》,使之玄学化;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隋唐两朝虽说儒学昌明,但执思想界之牛耳的则是佛道两教;宋代虽然创立了新儒学(理学),但民间信仰趋向于佛道;这一趋势直至明清不因朝廷供奉孔儒而式微,仍在赓续,余脉不断。
生死观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渗透和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儒释道三家文化“和而不同”,生死观当有各异。
笔者不揣陋识,试作比较。
儒家思想侧重于今生今世的躬行实践,对来生后世缺乏追求和设想,孔子断论“未知生,焉知死”,一语道破;道家注重修炼,着眼于此生此世的长生不老或羽化升仙;作为舶来的一种哲理化的宗教,佛教的“来世学”(如因缘、业报、无常、无我的思辨体系和冲决利欲罗网,求得“正觉”“解脱”的修习次第)无疑补充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缺欠。
值得一提的是,儒释道三家经过长期的冲撞、交流,也导致各自发生局部质变,如原本宣传出世和个人解脱的佛教在唐代后逐步掺入了功德度人、注重入世的意涵。
儒家生死观的基本观念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因此它更注重的是生前而非死后。
孔子强调一个人生时应尽自己的责任以實现其“天下有道”的和谐社会的理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要求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君子”要超越自我,以推助“天道”的流布和拓展,显然,儒家注重的是人生前的社会责任,“生”为社会尽责,“死”也得为社会尽责。
论儒道思想对佛教的影响

论儒道思想对佛教的影响学院:旅游学院年级:2014级班级:旅游管理类四班姓名:吕晗雪学号:201441100134摘要:儒家偏于世间法,道偏于出世法,佛法则包含世间法与出世法,而已出世法为究竟,在中华人文的时空观,形成了可纵可横的三个阶梯与稳固的三足鼎立。
道学重自然观辩证法,儒术重社会哲学辩证法,佛学则以微观事物辩证与论证方法,探索着人之根本,自然之根本,宇宙万物之根本;作为独特的人学,辨证着人生之方方面面,解释了许多哲学无法解决的问题。
古今中外的各门哲学,没有圆满解决关于心的答案,东方西方的历朝历代,存在究竟反省关于人的真理,而佛教哲学本身就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释迦牟尼佛教传入禅宗汉族佛教三教并行儒释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又叫“释教”、“佛陀”、“浮屠”、“浮图”。
佛,意思是“觉者”。
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从悉达多所悟到的道理里,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一、佛教的创立及传入1.佛教在印度创立公元前6世纪左右,印度正处于种姓奴隶制时期。
这一时期印度社会的主要特点是,列国纷争,诸侯称雄,阶级斗争十分激烈,民族矛盾极端尖锐。
古印度伽毗罗卫国(现尼泊尔境内)净饭王之子悉达多于二十九岁时出家,辗转修成无上正等正觉,创立佛教。
智度论二曰:“父母名字悉达多,秦言成利;得道时知一切诸法,是名为佛。
”佛姓新称乔答摩,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槃。
此后,佛教在印度逐渐壮大。
释迦牟尼坐化一百年后,部派分裂。
2.传入中国佛教起源于印度,光大于中国。
佛教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传入中土,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相互交融,在隋唐时期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古代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争鸣

古代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争鸣在古代中国,儒家、佛教和道家被称为“三教”,它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三教之间不仅相互争斗、吸取、影响,也出现过一些融合的现象。
本文将从融合与争鸣两个方面来探讨古代儒释道三教之间的关系。
儒释道三教的融合儒家注重修身养性、治国安民,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常,崇尚孔子与孟子的思想。
释家强调解脱生死、超越轮回,主张禅定慈悲般若。
道家倡导无为而治、返朴归真,追求长生不死、变化无穷。
在某种程度上,三教有着共通之处,都追求人性的完善、道德的升华、心灵的净化。
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三教之间进行了多方面的融合。
比如佛教的入华与中国文化之间,产生了佛教与儒教的合流现象。
在南北朝时期,僧侣玄奘西行求法,将佛教经典翻译成中文,广泛传播佛教思想。
在此过程中,佛、儒之见相互借鉴,佛教修行者也会同时学习儒家经典,形成了一种“仁慈如父母,大慈悲” 的修行态度。
道家与儒释的融合也是比较常见的。
比如汉代的黄老学说,结合了黄帝传统与老子思想,形成了一种讲究道德修养的新兴哲学。
在《黄帝内经》中,既包含了医学的治病要旨,也涵盖了道家的养生理论,形成了一种融合的医学思想。
儒释道三教的争鸣尽管在某些时期,三教之间会出现一些融合的现象,但也并非一片和谐。
在某些时候,三教之间也会发生激烈的争议与争执。
比如北魏时期的佛教与道教之争,佛教徒认为自己的修行方法是最高尚的,而道教徒则认为道家修炼的功夫才是最为深奥的。
在当时,佛教、道教之间争风吃醋,甚至发生过一些武力冲突。
另外,儒释两家也不时产生争执。
儒家强调的是人伦道德的修养,追求仁义礼智信的完美;而释家注重个人解脱、超越世俗,不拘泥于形式。
在宋元明清等朝代,儒释之争也时有发生,关乎经学与禅修的优劣之争。
总的来说,古代儒释道三教之间的融合与争鸣,既有相互学习、借鉴、影响的现象,也有分庭抗礼、明争暗斗的场面。
三教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系统,其中既有相互冲突,也有相互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儒家与佛教生死观念的相互影响和融通摘要:儒家生死观与佛教思想相互影响。
儒家以佛教的生死业报轮回说为补充,充当其道德教化的新佐证,既为个体“行善从德”提供了功利性依据,又为现实社会“义命不符”提供了前世因缘,佛教蕴的注重个人行为责任思想与儒家相契合。
同时儒家又影响佛教,使儒家道德规范成为佛教所接受和倡导的准则。
关键词:儒家生死观;佛教;业报轮回;融通;教化一、以佛教的生死轮回说为补充,充当儒家道德教化的新佐证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能在中国生根发芽,流传千年,与其理论的深刻精致是分不开的。
严格说来,它所探讨的主要是人死后的问题,关于死后世界的描述吸引了芸芸众生。
佛教的许多观念与儒家倡导是孑然对立的,如佛教宣称人生虚幻,鼓励人出家修行,这在倡导以孝为先,积极面对人生责任义务的儒家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
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上一直充斥着佛家和儒教思想的争斗。
但是,佛教的很多经典理论,日渐深入人心,这些理论恰恰又能为儒家的很多主张提供佐证。
因此,在世俗层面,在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上就存在儒佛并存混用的局面。
尤其是佛教的业报轮回观念。
(一)佛教的生死轮回理论,为个体“行善从德”提供了功利性依据佛教的生死轮回理论认为:人的生命并不是只有一次,而是有新一轮生命的继起。
但是来世并一定为人,要在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六道中轮回。
这种轮回是无休止的。
也没有规律可循,到底在哪一道中重新轮回。
佛教认为,一个生命死后来生要生于何道,不是命定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做人时的行为决定的。
做人时多行善事,死后会生于善道(天、人、阿修罗),做人时多行恶事,死后会生于恶道(畜生、饿鬼、地狱)。
要看你今生的所作所为,即佛家讲的“业”。
这种由生前行为的善恶决定下世生于何处的理论叫做“因果报应”。
轮回也是因果报应的结果。
从佛教的立场看,生命是为了受报和还愿而存在的。
过去许的愿,一定要实践承诺;过去造的业,必须要受报。
因此,生命是因为因果的事实而存在。
佛教的这一理论,是对儒家学说的补充。
儒家把人的贫富、贵贱、寿天等归结为气秉的不同,与人们在现世的作为无关。
儒家只是让人们按照人的本性去做,不计得失,而佛教从另一个角度则看到了人们造善业的功利性结果:我今天的积德行善是会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会在下一阶段的生中落得好的去所。
即一定会有好报。
元代的刘谧在其《三教平心论》中极力阐述了佛教的这种影响。
他说“释氏设教,非与儒相背驰,故释氏化人,亦与儒者无差等。
儒者阐释诗书礼义之教,而辅之以行政威福之劝,不过欲天下迁善而远罪耳。
固然而有赏之而不劝,罚之而不惩,耳提面命,而终不率教者。
及闻佛说为善有福,为恶有罪,则莫不舍恶而趋于善,是释者之教,亦何殊于儒者之教哉?”在他看来,尽管儒佛均劝善止恶,有益于社会的治化,但佛教在某种意义上比儒家更有效。
因为“小人不畏刑,而畏地狱。
若使天下之人,事无大小,以有因果不敢自欺其心,无侵陵争夺之风,则岂不刑措而为极治之世乎?”(《三教平心论》)这种观念已经被许多人接受,可以说是对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有益补充。
(二)佛教的业报轮回理论,为现实社会“义命不符”提供了前世因缘儒家高举道德的旗帜,让人行善积德,宣称德福一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但现实生活中,好人不得好报,坏人、作恶之人飞黄腾达的现象随处可见。
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回应就非常无力,有的学者就把这种情况归结为某些人天生的命好,秉受的是代表富贵的精而良的气。
而佛教的这一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理论,就给现实生活中的德福不一致以较好的解释。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一定的因,必定带来一定的果,所造的业,必然有果报。
当时没有表现出来,会在下一阶段的轮回中体现出来,人要想未来有好的结果,就要在现世努力造善业,这个善业也是儒家一直倡导的。
佛教的这一理论就给现世中许多德福不一致的现象找到原因,即这些人在前世做了善业,所以在今生得到了好的果报。
这是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解释。
佛教的一整套关于轮回报应的理论虽然没有办法证明其真实性,但同样,这一理论也是无法被证伪的。
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充当了人们的精神安慰剂。
当人们对现实感到失望,觉得不公的时候,就会给自己在前世找原因,认为可能是自己前世造了什么孽。
当做了好事没有回报的时候,会想到在来生会有好的体现。
(三)佛教的业报轮回理论,注重个人行为责任与儒家相契合佛教的这种因果报应理论,讲究的是什么样的业因必生什么样的果报,而且是自己做业,自己受报,不可替代,且人造业产生的业力是巨大的,是永远不可消除的。
也不能因自己做了许多的善业而消除曾经做下的恶业。
所以,佛教认为,一个人在现世的幸福或灾祸,只是自己以前或宿世所做的业的报应,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
简言之,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和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就和儒家倡导的人在社会中要尽伦尽职,明确自身在社会、家庭中的身份,尽心竭力的定位相吻合。
而佛教的这一理论相比之下更有说服力。
而且佛教的因果报应在民间常常是以具体的故事和活生生的事例形式表现出来,更贴近大众。
所以,儒家生死观在这一层面是对佛教的理论采取一种默认的态度。
二、儒家影响佛教,使儒家道德规范成为佛教所接受和倡导的准则儒家生死观中的理性精神对中国宗教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影响。
中国传统宗教中影响最大的是佛道二教。
中国佛教来源于印度,印度佛教有两大核心观念:一是苦观,即认定人生本质是苦,生为众苦之聚,对生命的价值持否定态度;二是空观,即否定世间事物的真实性,以出世间的涅境界为真实。
这两大观念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印度佛教出世主义的生命观。
佛教传人中国后,其出世倾向与儒道的人世哲学发生了严重冲突,受到了儒道两方面的攻击。
在这种情况下,佛教不得不进行自我改造,这就是吸收儒道的珍生思想、人世观念和现实意识,来改造自己的苦行传统、轻生观念和出世意识。
(一)佛教的戒律打上儒家教化要求的痕迹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学者将五戒比附于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正是看到它们内涵中所具有的道德意义。
他们有意将佛教的五戒、十善与儒家的伦理会通和融合,这有利于佛教向社会各阶层传播,扩大佛教对民众的影响。
印光大师对十善作了细致的分析。
“十善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绮语,六不两舌,七不恶口,八不悭贪,九不嗔恚,十不邪见。
此中前三名身业,中四名口业,后三名意业。
业者,事也。
若持而不犯,则为十善,然此十善,总该一切,若能遵行,无恶不断,无善不修,恐汝等不能体察,今略举其一二。
当孝顺父母,无违无逆,委曲宛转,劝令人道,断荤吃素,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了脱生死。
父母若信,善莫大焉,如决不依从,亦勿强逼,以失孝道,但于佛前,代父母忏悔罪过,斯可矣。
……凡见亲识,遇父言慈,遇子言孝。
若做生意,当以本求利,不可以假货哄骗于人。
若以此风,化其一乡一邑,便能消祸乱于未萌,致刑罚于无用,可谓在野尽忠,居家为政矣。
”(《印光大师全集》)从印光大师的表述中不难看出,佛教试图以儒家的伦理纲常来解释佛教的戒律,从而得到大多数民众的认可。
(二)佛教不敢公然排斥忠孝佛教传入我国较早,时间大约在两汉之际。
但由于其观点主张与正统思想的巨大差异,初期并未被人们广泛接受。
东汉末年出现的《牟子理惑论》中,已经记录了大量反佛的观点和言论,而沙门“不孝”问题最容易受到儒家的攻击。
在这种辩解的过程中,佛教自身也在不断适应着中国的国情,变成了一种与纲常伦理完全协调的宗教。
在出家的选择上,也要尊重父母的意愿。
“父母不听,不得出家”。
(《弟子品》)在佛经中也有大量关于孝道的言论记载。
“右肩负父,左肩负母,从生至长,周行天下,经百千劫,亦不能报父母一日之恩。
”(《出曜经》卷二十七)“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坛经·疑问品》),“孝顺于父母,敬奉于师长,不起骄慢心,往生阿弥陀佛国。
”“譬如有人,于自父母,及以师僧,外观孝顺,内怀不孝,外现精进,内怀不安,如是恶人,三涂不远,无有正念,不得解脱。
”(《安乐集》卷下)“平直正求,给事父母妻子,给施亲友眷属,知识然后施法。
”到了宋代以后,中国的佛教徒几乎已经把佛教改造成了一种弘扬孝道的宗教。
(三)中国化的佛教——禅宗中的儒家生死观的体现到隋唐时期,随着佛教中国化改造过程的完成,儒道生命观中的理性精神渗透到了佛教各宗各派之中,尤以禅宗为甚。
中国的禅宗虽也不否认在人生中有“生、老、病、死”等之苦,但是,只要自己不以这些“苦”为苦,那就超越了“苦”,而“苦海”也就变成了“极乐世界”,这全在自己觉悟与否。
超生死得佛道,并不要求在平常生活之外有什么特殊的生活,如有此觉悟,内在的平常心即成为超生死的道心。
所以照禅宗看,人的痛苦是在于他的不觉悟,苦在于无明之未能除,只要人克服其迷雾,就无所谓“苦”了。
这和儒家对苦乐的理解,也有相似之处。
只要内心觉得符合道义,即便身处困厄之境,也会感到快乐。
对生死的事实体认与儒家也是相同的,“生之与死,如昼与夜,无足怪者。
若以道论,安得生死?若作生死会,则去道远矣。
”(《五灯》卷20)在禅宗那里,人的生命价值不再被轻视,而是得到应有的珍重;成佛并非死后事,而是生前事,因为佛就在现实生命之中,成佛就是生命精神的升华;涅境界并非死的境界,而是生的境界,是生命的元烦恼境界;极乐净土也不在遥远的彼岸,而就在此岸,就是每个人脚下的土地。
出世的印度佛教传到中国后,居然走上了世俗化道路,这不能不归因于以儒家理性生命观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