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人物对照表

教育理论人物对照表
教育理论人物对照表

人物表

教育学:

1、教育起源:①朱熹——神话起源

②利托尔诺、沛西能——生物起源

③孟禄——心理起源

2、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

3、孔子——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②强调教育社会作用③教育内容仁礼为核心

④教学原则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学思结合

4、孟子——①性善论②教育目的明人伦③教育活动体现理性,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

5、荀子1——①性恶论②教育作用化性起伪

③教育目标基本层次是培养”贤能之士”、理想层次是培养圣人

④人才分为俗人、俗儒、雅儒、大儒⑤学习过程闻-见-知-行

6、墨翟——①以兼爱非攻为教②教育的作用建立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③强

力而行④教育内容强调科学技术⑤依靠类推和明故方法获得知识即“说之”

7、苏格拉底——问答式教学法产婆术,分为讽刺、助产术、归纳和定义

8、柏拉图——教育的最高目标培养哲学王

9、亚里士多德1——百科全书式哲学家《政治学》

①教育是国家的,所有人应受同样的教育②首创“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③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分阶段教育

10、昆体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

①第一个论述教育问题②《雄辩原理》古代西方第一步教学法著作

11、夸美纽斯1——《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①教育的最终目的为永生做准备,现世目的创造一个美满的生活

②泛智教育③班级授课制④教育适应自然⑤学制系统

⑥教学原理:直观性、量力性、系统性、巩固性、自觉性

12、卢梭1——《爱弥儿》教育史上的哥白尼自然教育培养忠诚的爱国者

13、康德1——《康德论教育》

①人性论:教育的根本就是对人的本性控制②认识论:感性理性认识结合

③道德论: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自由

14、裴斯泰诺齐1——“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论“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

15、洛克1——“白板说”《教育漫话》绅士教育

16、赫尔巴特1——《普通教育学》“现代教育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①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心理学、伦理学

②教育性教学

③教育目的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④教学四阶段论 17、杜威1——新三中心论

①教育即生活、生长、学校及社会 ②教育无目的论 ③从做中学

18、梅伊曼、拉伊、比纳、霍尔、桑代克

1——实验教育学 19、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文化教育学 20、杜威、克伯屈——实用主义教育学 21、凯诺夫1——《教育学》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22、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23、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布厄迪尔——批判教育学

24、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 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25、布鲁纳1——结构教学论

26、瓦根舍因——范例教学

27、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使学校额墙壁也说话” 28、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29、弗洛伊德

1——人的性本能 30、威尔逊——基因复制

31、格塞尔——成熟机制“双生子爬梯实验”

32、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鼻祖

33、霍尔——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

34、荀子2、洛克2、华生、康德2、爱尔维修——外铄论

35、皮亚杰

1、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论证明个体心理发展的顺20世

纪教

育学

多元

化发

当代

教育

学新

发展

序性

36、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学生即将到达的发展水平与现有发展水平的差异

37、孟子2、卢梭2、裴斯泰洛齐2、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1、奈勒、马斯洛、萨特——个人本位教育目的

38、荀子3、赫尔巴特2、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1——社会本位

39、斯宾塞

1——生活本位论 40、斯宾塞2——《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课程一词最早出现

41、博比特——1918《课程》标志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42、布鲁纳2——结构主义课程论①螺旋式上升方式编制课程②课程实施倡导发现学习法 43、巴格莱2——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①课程内容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 ②学科课程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的最佳方法

③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

44、赫钦斯

2——“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课程的核心是永恒学科 45、杜威2——学生中心课程论

①经验论 ②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论 ③主动作业论 ④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

46、布拉梅尔德——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47、车里霍尔姆斯、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①课程目标灵活性 ②课程内容综合化 ③课程是师生进行结构和建构的文本

学科

中心

课程

理论

48、泰勒1——课程设计目标模式

①学校应达到那些教育目标②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③怎样为有效教学而组织学习经验④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49、斯腾豪斯——过程模式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研究过程,并贯穿着对整个过程的

评价和纠正

50、泰勒2——课程目标评价模式

51、斯克里文——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结果”

52、斯塔弗尔比姆——CIPP评价模式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53、古巴、林肯——CSE评价模式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54、赫尔巴特3——“统觉理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55、凯诺夫2——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56、洛克3、裴斯泰洛齐3——形势教育论p147

57、赫尔巴特4、斯宾塞3——实质教育论

58、上海特级教师倪谷音——愉快教学法

59、江苏特级教师李吉林——情景教学法

60、常州特级教师邱学华——尝试教学法

61、上海闸北八中刘京海——成功教学法

62、布鲁纳3——发现法

①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解决的货币须解决的问题

②促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某些资料和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假设

③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④根据实验获得的一定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

63、斯金纳1——程序教学法

①确定在特定实践里计划教学的内容 ②考虑可利用的强化物 ③如何有效安排强化

编写遵循积极反应原则、小步子原则、及时反馈原则、自定步调原则

64、沙塔洛夫——“纲要信号图标教学法”

实施阶段:按教材讲解、纲要信号讲解、消化纲要信号、复习、再现、回答

65、凯诺夫

3——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使班级授课制形成完整体系 66、贝尔、兰喀斯特——导生制 67、帕克赫斯特——道尔顿制(自学)

68、杜威3——设计教学法

69、劳伊德·特朗普——特朗普制 大班教学、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70、皮亚杰2——认知模式

71、彼得麦克菲尔——体谅模式

72、班杜拉1——社会模仿模式

73、拉斯、哈明、西蒙——价值澄清模式

其他

教学

组织

形式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点集锦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点集锦 - 教育理论公共基础 知识 小编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资料][学科专业知识备考][面试技巧]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

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各人物的学习理论总结

行为主义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定义:所谓经典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CS)替代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UCS)。由于条件刺激(CS)引发的反应,就称为条件反应 五条规律:习得律,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除了出生时具有的几种反射和情绪反应以外,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结(即S-R 联结)而形成。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一)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 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联结,学习即试误。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3.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得出: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它与反射学习过程S-R过程不同,操作学习是(S)-R-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塑造:连锁塑造和逆向连锁塑造消退维持分化泛化正强化 惩罚:呈现厌恶刺激降低反应率和消除愉快刺激降低反应率 负强化: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率 三、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 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 1.注意过程 影响注意的因素有: (1)榜样行为的特性(2)榜样的特征(3)观察者的特点 2.保持过程 保持过程有赖于表象系统.语言系统,有时还有动作演练。 3.动作再现过程 观察学习的第三个过程是把符号性的表征转化为适当的行为。一个人即使充分意识到了榜样行为,并记忆在头脑中,没有适当的动作能力,个体仍不能再现这种行为。所以是否具备榜样行为所需的自己能也是一个条件。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要点

这是自己从一大本的教综中整理出来的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其中带星的是重点,是需要背诵的。本人就是靠这份资料成功上岸啦成为一名高中教师,希望对大家有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基本形式、属性和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分开解释最早见于许慎《说文解字》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形式 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或教材)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教育的基本形式包括(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5)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3)教育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4)教育具有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和民族性等。 (四)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有助于)和负向功能(妨碍)。 3、按教育作用显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相吻合)和隐性功能(非预期的)。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我国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提出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持这观点的学者主要集中在我国和苏联。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状态下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古代社会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知识点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知识点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反映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 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 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 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 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 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 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 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 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 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 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的主要理论及其代表人物、著作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的主要理论及其代表人物、著作 教育基础 一、孟子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的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起源 二、关于教育起源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孟禄。 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 交往起源说代表人物:叶澜等人。 教育学发展萌芽 中国 三、《学记》——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 1.相传作者为乐正克。 2.“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3.“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辅”——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4.提出教学相长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5.“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学。 6.“学不躐等”——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四、孔子——《论语》 1.注重后天培养——有教无类。 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教学纲领和科目) 3.“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习、行 5.庶、富、教——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要素。“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 五、墨翟 1.教育思想以“兼爱”“非攻”为主。 2.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用技术的传习。 六、道家——老庄学派 主张一切顺其自然。

西方 七、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术或产婆术 第一步:苏格拉底讽刺 第二步:定义。 第三步:助产术 八、柏拉图——《理想国》 “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九、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2.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注:以上三人为师承关系,世称“古希腊三哲” 十、昆体良(古罗马) 1.《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古代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教育学创立阶段(略。书P24) 教育学发展阶段 十一、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十二、凯洛夫——《教育学》 1.该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2.之前提过劳动起源说 十三、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父母必读》 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十四、杨贤江(化名李浩吾) 《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十五、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教学与发展》 1.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十六、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教学过程》 1.强调学科结构 2.倡导发现教学法

教育学人物大全

教育学常考人物整理 ?孔子 1、个人简介: 孔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他是我国古代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者。 2、著作: 孔子“述而不作”。《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另相传孔子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3、观点: 1. 教育的对象:孔子认为教育的对象应该是“有教无类”。 2. 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3. 教育思想:孔子认为,教学的内容应该是“六艺”,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因材施教。道德教育的原则有:立志乐道、克己内省、身体力行、改过迁善。关于教师,孔子认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4、历史地位及评价: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后世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学思想对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 ?孟子 1、个人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著作: 《孟子》 3、观点: 1.孟子教育理论的基础是“性善论”。 2.教育的作用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3.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培养理想人格的途径主要有: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 4.孟子的教学思想有: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 4、历史地位及评价: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手抄全知识点汇总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手抄全知识点 小栗子2013-01-06 22:05:30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常考人物及有关理论

§孔子1、个人简介: 孔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者。 2、着作: 孔子“述而不作”。《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另相传孔子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3、观点: 1. 教育的对象:孔子认为教育的对象应该是“有教无类”。 2. 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3. 教育思想:孔子认为,教学的内容应该是“六艺”,即《诗》《书》《礼》《易》《乐》《春秋》。教学的方法有: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道德教育的原则有:立志乐道、克己内省、身体力行、改过迁善。关于教师,孔子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以下条件: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4、历史地位及评价: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后世统治者尊称为“至圣”、“孔圣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学思想对中国、朝鲜半岛、日本、

越南等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 1、个人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着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着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着作: 《孟子》 3、观点: 1.孟子教育理论的基础是“性善论”。 2.教育的作用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3.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培养理想人格的途径主要有: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4.孟子的教学思想有: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 4、历史地位及评价: 孟子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的思想被多数人称之为“孔孟之道”。 §荀子 1、个人简介: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 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

教育理论基础重点知识

德育 本宝鉴的内容包括:德育的含义、中小学德育的内容、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和规律、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中小学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发展观和人生观教育。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德育的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陶冶教育法、品德修养指导、品德评价法。 教学 本宝鉴的内容包括:教学的含义、教学的任务、教学过程的含义基本规律、教学过程的阶段、教学工作的环节。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学活动。 教学的主要任务有:传授传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点,使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教学的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中心环节)、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教育理论基础人物理论总结

法国利托尔诺:生物起源说 英国沛西能:生物起源说 美国孟禄:心理起源说 苏格拉底:问答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理想国》,国家主义教育思想,19世纪达到高潮 教育无用论,社会本位论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得哲学家,《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提倡对儿童进行与谐得教育,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得源泉 《论灵魂》,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得著作。 昆体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得教育家 《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得教育》《论演说家得培养》)西方最早得教育学著作, 古代西方得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英国培根:近代实验科学得鼻祖,归纳法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大教学论》就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得标志,近代 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1、“泛智”教育 2、教育适应自然 3、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班级组织得理论基础 4、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等 教师就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得职业。 卢梭:“性善论”者,自然主义教育 《爱弥儿》,“出自造物主之手得东西都就是好得,而一到了人得手里,就全变坏了。” 个人本位论, 儿童中心论课程得过程模式思想 德国康德:《康德论教育》,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得有影响得学者之一。 教育万能论 裴斯泰洛奇: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得教育家。 个人本位论, 形式教育论 洛克:外铄论。白板说,天赋得智力人人平等。“人之所以千差万别,便就是由于教育之故。” “绅士教育论”,,《教育漫话》 形式教育论 德国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理论得代表,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得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得建立,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1、教育理论体系得两个伦理基础就是伦理学与心理学 2、教育得最高目得就是道德与性格得完善 3、教育性教学原则 4、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标志教学过程理论形成 5、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社会本位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 实质教育论 进一步设计与实施班级教学 首次提出把教育理论得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杜威:现代教育理论得代表,活动课程得代表人物 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1、论教育得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得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点集锦 - 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点集锦- 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 小编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资料][学科专业知识备考][面试技巧]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

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

读教育理论专著的经典摘录

读教育理论专著的经典摘录 《新教育之梦》读书笔记摘抄 1、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智育在整个教育中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智育的目的是什么?为数不少的教育者认为传授知识是智育的全部内容,或者至少是主要目的,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而这种片面的认识,正是"唯知识论,唯分数论,的畸形智育得以泛滥的原因之一,智育当然离不开知识传授,但传授知识并不是智育的真正目的。 2、著名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曾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__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在"学会认知时指出,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既可以个将其视为一种人生手段,也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目的,作为手段,它应该每个人学会

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至少是使他能够有尊严的生活,能够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与理解,认识和发现。 3、在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知识更多的是经验,因此,那时智育的主要目的甚至唯一目的就是传授知识,让经验一代代传下去,但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的信息时代,学生在学校学的大多数知识今后直接被派上用场的可能性很小,虽然仍有一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有用的,但从总体上来说,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已不是学以致用,而在与学习知识过程本身.在于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 4、这种智育在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却剥夺了学生精神发展的权利,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曾经说过,在你丢失你的课本,焚毁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你为考试而死记的细节之前,你的学习是无用的。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成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心智活动.知识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人物和理论对应大全(精编)

教育心理学人物和理论对应大全 1、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教育心理学》-试误学习论——饿猫的实验 2、廖世承——我国编写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3、劳伦兹——印刻现象——关键期的发现 4、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四阶段:感觉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5、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6、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8个阶段 7、加涅——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 8、比纳、西蒙——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9、推孟——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商 10、韦克斯勒——韦氏量表——离差智商 11、布卢姆——掌握学习。布鲁纳为教育心理学的重要人物之一,历年考题中都会涉及到。 12、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狗分泌唾液的实验 13、斯金纳——操作条件作用——白鼠按压杠杆实验——程序性教学 14、加涅——信息加工学习论 15、苛勒——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吃香蕉的实验 16、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 17、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先行组织者 18、奥苏伯尔将学习动机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19、行为主义学习论――强化 20、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21、维纳――动机的归因理论 22、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 23、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 24、桑代克、伍德沃斯――共同要素说 25、贾德――经验类化说—-水下击靶实验 26、格式塔心理学家――关系转化说—-小鸡吃米实验 27、奥苏伯尔――认知结构迁移论 28、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29、加里培林――心智技能形成阶段论,这是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的系统研究。 30、安德森――心智技能形成的三段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31、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10岁以前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是自律道德。 32、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偶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 33、班杜拉――榜样示范 34、雅各布松――全身松弛训练 35、沃尔朴――系统脱敏法 36、布卢姆――掌握学习——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37、戴尔――经验锥形图 38、罗森塔尔――“皮革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反应”。 39、福勒和布朗――将教师成长划分为三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1.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 我国春秋末期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注,比罗马的昆体良《论演 说家的教育》早300年。其主要思想有:“不陵节而试”,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体现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原则。 3. 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 “班级授课制”。 4. 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做中学”,开启现代教育派。 5. 苏联赞可夫《教育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 6. 美国的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 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分别被称为“活的教育 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8. 教育的概念:广义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为思想道德教育。 9. 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和相对独立性。 10. 我国封建社会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

书、礼、易、春秋)。 11. 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但环境决定 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收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 我国普通中学的双中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背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 生。 13.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 “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 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 其中思维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 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 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主张以美育代替宗教。 18.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 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19. 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 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20. 义务教育是指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 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种强制性教育。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史上最全)

.....................最新资料整理推荐..................... 【第一部分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 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1

.....................最新资料整理推荐.....................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2

.....................最新资料整理推荐.....................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3

最新教育基础知识代表人物汇总

教师招聘资料分类整理 代表人物 A-D 1、阿特金森:学习动机理论中,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发现了一个较为普遍的规律:完成某项具体学习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与对该项任务的动机水平成正比。 2、阿普尔: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3、埃里克森:是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 4、艾拉斯莫斯:最早提出“班级”一词;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 5、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6、艾利斯:提出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 7、爱德华:编制个人兴趣量表。(EPPS) 8、安德森: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形式,将知识分为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认为心智技能形成需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9、安吉尔: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9、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10、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系统阐述了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是学习理论中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提出:“先行组织者”概念;是学习迁移中认知观的代表人物;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将学习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 11、巴格莱: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12、巴甫洛夫:将大脑系统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解释了气质的生理基础;是学习理论中经典型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 13、班杜拉:德育模式中社会模仿模式的创始人;学习理论中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是学习动机理论中自我效能感理论的代表人物,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 14、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的论述终身教育,创作了《终身教育引论》。 15、鲍尔斯: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16、比纳: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最早的智力测验比纳-西蒙量表的创始人。 17、彼得.麦克费尔:德育模式中体谅模式的代表人物。 18、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19、柏拉图:是欧洲教育史上第一个有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理想国》里。 20、柏克赫斯特:道尔顿制的创始人。 21、博比特:于1918年出版了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提出了课程研究的“活动分析法”。 22、布朗:1989年,提出了“情境性学习”概念和“认知学艺模型”;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不同,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成长、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23、布隆斯基:强调儿童的个性统一性以及对儿童心理进行整体性的综合研究。 24、布拉梅尔德:社会主义改造课程理论或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全真试题及答案解析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全真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下列哪一个观点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A.美德是否可教 B.教学具有教育性 C.人的和谐发展和年龄分期 D.教育即生活 2. 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 A.针对性 B.逻辑性 C.知识性 D.创造性 3. “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4.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例如化学实验事故)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复杂性 B.示范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 5. 在呈现某一事物时,交替变更它所存在的形式,使该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不断变化,本质特征保持不变,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这种方式被称为()。 A.直观教学 B.启发教学 C.比较 D.变式 6. 当一个人的思维发展处于“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时,其思维发展处于()。 A.二元论阶段 B.多元论阶段 C.相对论阶段 D.约定论阶段 7.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的课程理念是()。 A.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收获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8. 与一般身体锻炼相比,学校体育更具有()。 A.随意性

B.娱乐性 C.自觉性 D.系统性 9. 我们常说的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其标准是根据心理健康三层面中的哪一层的标准?() A.非病状态 B.良好适应状态 C.理想状态 D.正常状态 10. 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 A.自主、合作、探究 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C.学习、讨论、创新 D.兴趣、发现、研讨 11. 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属于()。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2.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德育工作有相应的侧重点,其中,小学阶段的德育重点主要是()。 A.基本道德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B.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实践 C.道德理想信念的培养与指导 D.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与确立 13. 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此资料转贴于贵-州.学,习_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d8778138.html,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兴趣 14. 小学生在识字的初级阶段,容易把一些笔画相近或相似的字读错,如把“入口”读成“八口”,这说明小学生()。 A.感知能力不成熟 B.注意能力不健全 C.记忆能力不深刻 D.思维能力有欠缺 15. 一名教师在走到安静的课堂门口故意咳嗽两声,目的是引起学生的()。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随意注意 16. 进城务工的张某夫妇超计划生育一女孩,今年已满六岁,由于没有准生证,他们临时住所附近的一所小学及当地教育局拒绝接受孩子入学。学校和教育局的行为违反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