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颈动脉瘤
颈动脉瘤

• • •
术前特殊检查
• 肺功能检查。 • 双侧股动脉以及双侧下肢血管超声。 • 心脏超声?、24小时Holter?(有最近 的报告)。 • 头颅MRI。
介入治疗材料准备
• 穿刺材料:穿刺针、10F、5F血管鞘 • 造影材料:5F单弯造影管、5F Mani导管,、9F导引 导管; 0.035普通泥鳅导丝(260cm\180cm) • 微导管系统:(Prowler-14/Assence14/Trancent14) • 球囊闭塞试验系统:不可脱闭塞球囊(直径7 mm), 6F单弯导引 导管(Envoy) • 支架系统:带膜支架(根据超声提示初步选择 8x50mm Wallgraft 支架,备其他各种规格若干),0.035 SV-5导丝。 • 扩张球囊:(备)6x20,30,40mm • 特殊材料:(备)鹅颈捕捉器,可脱球囊若干(2#) • 溶栓材料:(备)微导管。
• 如果有渗漏或贴壁不好,保留导丝并撤 出支架后选择合适球囊支架内轻扩张。 • 支架移位或没有完全覆盖动脉瘤,可以 置入第二个带膜支架。
术中用药
• 麻醉药品(需麻醉科配合) • 抗血管痉挛药物(尼莫地平类,内科配 合) • 抗凝药物(肝素钠,内科配合) • 抗心率失常药物(内科配合) • 预防消化道出血药物(内科配合)
CTA提示左侧颈 内动脉动脉瘤
超声提示动脉瘤大小 3.35x2.37cm,瘤内无 血栓。
颈部动脉瘤病因以及治疗方法
• 原因(外伤、炎症、夹层、发育不良 等) • 治疗方法 外科手术(创伤较大、操作较复杂需要 阻断血流、患者不愿意接受) 介入治疗(创伤小、不需阻断血流)
介入治疗原理
使用带膜支架在病变部位隔绝动脉瘤,重 新塑型病变血管。
介入治疗步骤2-造影评价及闭塞试验阶段
颈动脉体瘤

目录 颈动脉体瘤的概念
颈动脉体瘤的生理特性 颈动脉体瘤的检查
颈动脉体瘤发病症状 颈动脉体瘤的护理
颈动脉体瘤:又称化学 感受器瘤,是发生于颈 动脉体的内分泌肿瘤, 典型颈动脉体瘤位于颈 前三角区,甲状软骨上 缘,舌骨水平,相当于 颈总动脉分叉处。因颈 动脉体瘤附着于动脉鞘, 故可向侧方移动,但垂 直方向活动受限.
颈动脉体瘤:属于副神经节瘤,发生在颈动脉 体,起源于颈动脉体的副神经节,一般多为良 性,40-50岁最常见,女性略多于男性
正常颈动脉体是一 个细小的卵圆形或 不规则形的粉红色 组织,平均体积为 6×4×2mm左右, 位于颈总动脉分叉 处的外鞘内。其血 供主要来自颈外动 脉,血液通过咽后 和舌静脉回流。
3 正常情况下,颈动脉体细胞可感受血液中PO2、PCO2和pH的变化。 据报道,生活在海拔6,900~14,000英尺的人群的颈动脉体肿瘤的发生率非 常高,这提示慢性缺氧的慢性刺激在颈动脉体细胞的增生中有一定的作用。
颈动脉瘤:常见由动脉 硬化、创伤、细菌感染 、梅毒或先天性动脉囊 性中层坏死所引起的动 脉壁损害变薄,在血流 压力作用下逐渐膨大扩 张,形成动脉瘤。
3手术切口的护理:密切观察切口渗血情况,局部血肿可压迫气道引起呼吸 困难,剧烈的出血甚至可以威胁患者的生命。负压引流要保持通畅,30分 钟检查一次伤口情况,注意局部有无异常肿胀,包扎敷料有无血性渗出, 引流液量及颜色的变化。若24 h内负压引流量在200--- 300 ml,颜色鲜红, 提示手术区有活动性出血,应及时处理。
(2)颈动脉体瘤切除及血管重建术肿瘤较大与血管粘连 严重,连同颈总动脉或部分颈内外动脉切除,或单纯连同部 分颈内动脉切除,如果颈内动脉不能行端端吻合,则需行自 体大隐静脉或人造血管移植术,首选自体大隐静脉,
颈动脉体瘤

颈动脉体瘤作者:李冬林赵渝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4期【摘要】颈动脉体瘤是少见的副神经节瘤,大多数是良性的潜在的低恶性肿瘤。
早期无显著临床症状,往往为临床医师在诊断和治疗上忽视,本文总结了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并发症。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诊断;治疗;并发症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一种少见的肿瘤,约占头颈部肿瘤0.22%,发病率约为0.012%[1],常起源于颈总动脉分叉后方副神经节的化学感受器[2],故又称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或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3]。
CBT多为良性,但也有2%-7%的恶变率[4],女性稍高于男性[5]。
1 病因及特点1.1 病因 CBT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长期慢性缺氧和高海拔有关[3],长期持续性或间歇性慢性缺氧可刺激颈动脉体生长,从而引起增生和肥大。
有文献显示约10%-50%的颈动脉体瘤具有家族性,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6],其发生与线粒体复合体Ⅱ(即琥珀酸脱氢酶SDH)b编码基因突变有关[3]。
1.2 特点正常颈动脉体常为粉红色卵圆形的4mm×4mm×5mm左右大小,依附在颈总动脉后壁的结构,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外膜和中膜之间,主要血供来自颈外动脉,其主要支配神经是舌下神经。
颈动脉体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和感觉神经末梢,对血液中的氧和二氧化碳含量极为敏感[7]。
CBT发生时颈动脉体的主细胞和支持细胞呈巢状排列,周围形成丰富的网状血窦结构[8],其保留正常的副神经节的结构[9],故CBT细胞可能对氧和二氧化碳含量敏感,血运比较丰富。
因此,CBT肿瘤具有以下特点:①血运丰富;②颈动脉体瘤多呈膨胀性向外生长,沿鞘内神经血管生长,且生长缓慢③可累及颈动脉外层,较少累积神经及大动脉中膜;④可压迫颈部血管及神经;⑤肿瘤包膜与动脉外膜之间有交通血管;⑥肿瘤在分叉处粘连较紧密。
2023颈动脉体瘤围手术期颅神经损伤症状评估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颈动脉体瘤围手术期颅神经损伤症状评估专家共识(完整版)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 CBT)是起源千颈动脉分叉处外膜的—种副神经节瘤,是较为罕见的头颈部肿瘤。
多数清况下,CBT是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常以无痛世顼部肿块偶然被发现。
增大的瘤体可压迫神经,使患者出现头晕、头痛、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
目前,手术切除仍是治疗CBT的主要方式。
由千CBT的解剖位置复杂,病变常累及颅神经及颈部血管,手术致颅神经损伤(c ranial nerve injury, CNI)的风险也较高。
研究证实,手术所致的CNI是CBT患者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1]。
虽然大部分CNI患者的症状是暂时性的,但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很大,因此,早期识别CNI是尽早干预的首要及关键环节。
开展CBT患者围手术期CNI的管理虽然已逐渐受到重视,但现阶段仍缺乏系统性的量化评估方法和指导方案。
为此,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通过成立专项课题组,组织全国24所医院的CBT医疗、护理、康复方面的专家,以循证为基础,结合中国临床实践,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广泛征求专家组意见,经充分讨论后制定《颈动脉体瘤围手术期颅神经损伤症状评估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旨在为CBT患者围手术期CNI的量化评估提供指引,提高CBT患者CNI症状的评估及管理质量。
《共识》的适用人群包括血管外科及头颈外科的医师、护士、康复医师等。
此外,《共识》也为CBT患者自我报告结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 PRO)和CBT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一、《共识》的形成《共识》研究小组在系统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表1)组织专家访谈并收集访谈资料,形成《共识》初稿。
编制专家函询表并遴选专家,收集、整理专家的意见,并对专家提出的修改建议进行汇总分析,进—步完善《共识》。
由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国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多学科专家经多次讨论、总结专家临床经验,并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最终专家达成—致意见,形成《共识》终稿。
医学影像:颈动脉体瘤

颈动脉体瘤颈动脉体瘤经典读片【本案例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医院【专题类别】:分部位专题(病例整理医师:范治国)【专题】:颈动脉体瘤【病人资料】:患者 女性 42岁 右侧颈部包块八年,逐渐增大三月就诊。
查体,右侧颈部实性包块,质硬,移动度差,触诊可感觉到搏动,并似乎与颈动脉搏动同步。
【影像图片】:颈部CT平扫CT表现:右侧颈总动脉分叉层面间椭圆形软组织密度块影分布,软组织影内部密度均匀,边界清晰,邻近软组织受压外移,CT拟诊:右侧颈部良性占位,颈动脉体瘤可能。
CT造影增强表现:右侧颈部软组织影于造影剂注射后呈明显强化改变,强化改变均匀,造影剂密度变化情况基本上与颈动脉同步,但CT 值略低于颈动脉,邻近颈内静脉受压向外推移,CT拟诊:右侧颈部颈动脉体瘤可能性大。
【实验室检查】:术后病理诊断:右颈动脉体瘤。
讨论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起源于颈动脉副神经节细胞的化学感受器肿瘤, 因此亦称为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
颈动脉体瘤解剖特点及功能:颈动脉体是全身化学感受器系统的一部分, 大小约5mm ×3 mm × 2 mm, 肉眼所见为淡红色至灰色, 位于颈总动脉分叉或附近的疏松的蜂窝组织内,被称为Mayer韧带的纤维血管带固定于颈总动脉分叉处。
供血动脉主要为颈外动脉, 颈内和颈总动脉也可以是其供血动脉。
组织学上,颈动脉体由主细胞(Ⅰ型细胞)和支持细胞(Ⅱ型细胞)组成。
主细胞内分为3种不同形态的细胞, 即明细胞、暗细胞和固缩核细胞。
主细胞由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的间质细胞所包绕。
颈动脉体是化学感受器, 它能感受动脉血中的PO2、PCO2及pH的变化, 通过迷走神经来调节呼吸、循环和血压。
颈动脉体瘤的CT、CTA表现CT平扫为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强化程度略低于动脉血管,强化可均匀或不均匀,静脉期强化仍较明显,呈均匀强化,强化幅度最高可达200多HU,瘤体强化密度接近于动脉血管强化,按常规软组织窗可见瘤体强化同颈动脉一致,容易误诊为颈动脉瘤,因此适当调整窗宽、窗位,可见瘤体与血管关系,持续动态CT增强(CTA)就可显示瘤体与动脉血管关系及主要供血来源,生动展示瘤体与血管关系。
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特点(附15例分析)

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特点(附15例分析)华荣恺,华清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武汉430060摘要:目的 总结颈动脉体瘤(CBT)的临床特点。
方法 对15例CBT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 15例CBT患者中,女12例、男3例,年龄26~67(42.7 ± 10.8)岁,病变位于左侧7例、右侧7例、双侧1例。
11例患者主诉仅为颈部无痛性肿物,1例患者伴有伸舌偏斜、饮水呛咳、声音嘶哑,1例患者伴有声音嘶哑,1例患者伴有饮水呛咳,1例患者仅有颈部胀痛。
6例患者行头颈部CTA检查及颈部MRI平扫 + 增强检查,其中5例诊断为CBT,1例诊断为咽旁间隙良性肿瘤;2例患者仅行颈部MRI平扫 + 增强检查,诊断均为咽旁间隙良性肿瘤;7例患者仅行头颈部CTA检查,均诊断为CBT。
13例肿瘤边界清楚,2例边界不清。
Shamblin Ⅰ型1例、Shamblin Ⅱ型7例、Shamblin Ⅲ型7例。
15例患者中,11例直接采用显微镜下双极电凝切除术切除肿瘤,有4例先行术前栓塞术后再手术切除肿瘤,均同时进行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神经血管损伤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3%,无偏瘫、脑梗死、死亡等严重术后并发症。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S-100、SYN、CgA、CD56均呈阳性,PCK均阴性,有2例SDHB阳性,Ki-67均较低(<5%)。
结论 CBT临床罕见,40~50岁为高发年龄,女性患者较多,临床表现主要为颈部无痛性肿物,CTA可作为诊断CBT的首选影像学检查,S-100、SYN和CgA可以作为诊断CBT的主要指标,显微镜下双极电凝切除术合并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可作为CBT的首选手术方式。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颈动脉体;颈动脉体瘤;双极电凝切除术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09.017中图分类号:R7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09-0071-04颈动脉体是一个高度血管化的化学感受器,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后内侧,其血供来源丰富,主要来自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ECA)的分支[1]。
颈动脉体瘤、颈静脉球瘤

病理
肿瘤通常边界清楚,可有包膜。切割表面通常 是实心的, 光滑的橡胶质地,肿瘤局部可以看 到出血。肿瘤的实际大小有很大差异
组织学上,所有副神经节瘤一般具有通常称为 “Zellballen”的特征生长模式。:由主细胞 (1型)组成,在细胞巢的外围被一层较薄的足 (支持细胞)细胞(2型)包围,瘤细胞巢之间 有丰富的纤维血管间隔
女,55y,反复头痛5个月
叁 小结
颈动脉体瘤
中年女性多见,多为良性,单侧常见 多以颈前三角区无痛性肿块就诊 DSA /CTA:颈总动脉分叉扩大,颈内、外动脉间距增
宽,呈高脚酒杯征,肿瘤滋养血管、肿瘤显影 CT表现为颈动脉鞘内肿块,边界清晰,密度均匀,可有
囊变、 坏死,钙化少见,增强明显强化 MR: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强化明显,可见
颈动脉体瘤、颈静脉球瘤
壹 颈动脉体瘤
概述
副神经位于椎旁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链内,沿着副神 经节的胚胎迁移途径,从颅底延伸到骨盆底
副神经节在组织动态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作为化 学感受器或在应激反应中分泌儿茶酚胺;颈动脉体副神 经通过舌咽神经直接连接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呼吸中枢, 而其他头颈副神经的功能尚不清楚
影像表现
颈动脉分叉处张开,颈外动脉通常向前和内侧移位,而颈内动脉 通常是向后和侧向移位的。
CT:平扫为颈总动脉分叉处的等或略低密度的软组织肿块(和肌 肉密度相近),边界清楚;增强可见明显快速强化(比神经鞘瘤 强化速度快),接近颈部动脉,肿块较大时强化常不均匀,可见 出血、坏死
CTA:能够清晰显示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宽,颈动脉分叉呈“高脚 酒杯”扩大, 明显强化的肿块坐落在颈动脉分叉上
46y
女 性 ,
, 体 检 发 现 颈 部 占 位 天
什么是颈动脉体瘤?

什么是颈动脉体瘤?颈动脉体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肿瘤,是一种副神经瘤,这种瘤体经常出现在颈总动脉分岔的部位,出现在颈动脉体部位。
发病的年龄比较广泛,颈动脉体瘤一般生长是比较缓慢的,多数为良性肿瘤,当然会有少部分恶变的可能性,当出现颈动脉体瘤明显增大的时候,就容易诱发一些比较严重的疾病。
目前这种病症的原因还是不够明确,很多医学专家认为和慢性缺氧有关,因为这种病症在高原地区发病率是比较高的,因为缺氧,长期明显的刺激有可能出现组织增生的情况,从而最终可能诱发颈动脉体瘤这种疾病。
★病因病因不明,一般认为与慢性缺氧有关,在高原地区人群发病率较高。
长期慢性低氧刺激,使颈动脉体代偿性增生,最终形成颈动脉体瘤。
有家族史者多为双侧发病。
★临床表现1、本病主要表现为颈部下颌角下方无痛性肿块,多数生长缓慢,发生恶变或瘤体内变性者,短期可迅速增大。
2、可出现局部压迫症状,如压迫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出现头晕、耳鸣、视力模糊甚至晕厥等脑缺血症状,压迫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呛咳,压迫舌下神经出现伸舌偏斜,压迫交感神经出现Horner综合征,压迫气管出现呼吸困难等。
3、少数患者合并颈动脉窦综合征,因体位改变,肿瘤压迫颈动脉窦引起心跳减慢、血压下降、晕厥等症状。
有的肿瘤可向咽部生长,检查时咽侧壁饱满、膨隆。
因颈动脉体瘤附着于动脉鞘,故可向侧方移动,但垂直方向活动受限。
4、部分肿块可扪及搏动和闻及血管杂音。
颈动脉体瘤的最典型体征是Fontaine征:下颌角下的颈部肿块附着于颈总动脉分叉部位,肿块可水平方向移动少许,但不沿颈动脉方向移动。
★治疗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由于瘤体血供丰富,病变部位特殊,手术风险大、出血多。
术前颈动脉压迫训练有助于颅内侧支循环的建立。
手术方式有肿瘤剥离术、肿瘤切除并血管重建术及肿瘤切除并血管结扎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动脉瘤
一.定义
颈动脉瘤(carotid artery aneurysm)是指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及其分支的动脉瘤。
这类动脉瘤少见,占周围动脉瘤的2%
二.病因
由于动脉硬化、感染、创伤及先天性等原因引起,较少见,占周围动脉病的2%。
假性动脉瘤多由外伤或手术引起。
三.病理
1.可由动脉硬化、感染、外伤及先天性等原因引起, 其中以动脉硬化为多见。
2.在颈前三角区可触及搏动性肿块,与脉搏频率一致。
3.肿块部位常可闻及血管杂音,当压迫动脉瘤近端时, 肿块搏动和杂音可减少或消失。
四.临床表现
1.颈动脉瘤的主要症状是在颈部有一膨胀性、搏动性肿块,动脉瘤增大可以产生压迫症,如声音嘶哑、进食呛咳、呼吸困难。
动脉瘤腔内血栓形成,导致颈动脉栓塞或脑动脉栓塞,引起脑组织供血不足,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
2.可以闻及收缩期杂音,如压迫颈根部颈总动脉,动脉瘤的搏动可减弱或消失
3.通常,将颈动脉瘤分为三类:真性、假性和夹层动脉瘤
五.超声表现
1.颈动脉限局性扩张或膨大, 大于临近动脉的1.5倍,小者呈梭形,大者呈囊球状
2.瘤体内可见均匀或不均匀血栓回声。
3.瘤体内血流呈红蓝交错的漩涡状。
4.瘤体内血流频谱呈正、负双向或双向杂乱频谱。
颈动脉瘤
右侧颈总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