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脑复苏过程中皮质醇水平改变的研究进展
成人心肺复苏术后凝血功能改变的临床研究

成人心肺复苏术后凝血功能改变的临床研究成人心肺复苏术后凝血功能改变的临床研究引言:心肺复苏(CPR)是挽救临床急救中心肺衰竭患者生命的关键措施之一。
虽然CPR在很多情况下能够复苏心跳骤停的患者,但却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其中包括凝血功能的改变。
本文旨在探究成人心肺复苏术后凝血功能的变化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纳入了100例临床实施CPR的患者,并对他们进行了前瞻性观察。
我们记录了术前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纤维蛋白原(FIB)。
术后,我们立即再次检测了相同的凝血功能指标,并对比了前后的结果。
结果:我们观察到,在成人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凝血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具体来说,PT和INR明显延长,APTT延长但差异不显著,而FIB则显示出水平的增加。
这表明,CPR可能对患者的凝血功能产生影响,导致凝血时间延长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
讨论:研究结果提示了CPR对成人凝血功能的可能影响。
其中,PT、INR的延长可能是由于CPR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导致凝血酶生成减少,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增加则可能是机体对CPR刺激的产物。
此外,CPR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其他因素,如缺氧、酸碱平衡失调和全身炎症反应等,也可能对凝血功能产生影响。
结论:成人心肺复苏术后会引起凝血功能的改变,表现为凝血时间延长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
这一发现强调了在临床实施CPR时对患者凝血功能状态的重要性,并提示可能需要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减少凝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进一步的研究仍然需要进行,以深入了解CPR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准确的指导和策略。
注意:以上文章仅为模拟示例,不包含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发现成人心肺复苏术后会导致凝血功能发生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凝血时间延长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
这些变化可能是由于CPR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凝血酶生成减少和机体对CPR刺激的产物所致。
危重患者内源性皮质醇变化特点及应用进展

危重患者内源性皮质醇变化特点及应用进展一、内源性皮质醇的概述内源性皮质醇是下丘脑和垂体在负反馈的控制下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带产生的维持生命的胆固醇衍生物,主要在肾脏和肝脏代谢。
各种神经信号、炎症信号等应激源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下丘脑室旁核,诱导下丘脑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CRH) ,CRH 经垂体门静脉系统到达垂体前叶,同时刺激前叶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 进入体循环。
ACTH 到达肾上腺皮质束状带促进内源性皮质醇的生成和释放。
皮质醇的产生和休息-活动、体温等与其他生理现象一样,均表现出与昼夜24 h 波动同步的昼夜节律性。
生理状况下皮质醇进入体循环后,只有约10% 以其活跃的游离形式存在,其余90% 以蛋白结合型存在。
皮质醇通过皮质类固醇结合球蛋白( corticosteroid binding globulin,CBG) 在血液中运输,后者同时也起到储存的作用。
皮质醇作为一种亲脂性激素,游离状态动进入细胞,并主要通过核受体即糖皮质激素受体( 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 起作用。
皮质醇和GR结合后可以通过三种机制发挥影响mRNA 表达和蛋白质合成的基因组效应: ①与糖皮质激素反应元件( glucocorticoid response elements,GREs) 直接结合; ②与其他转录因子相互作用; ③既与GREs 直接结合,又与其他转录因子相互作用,从而抑制合成代谢,刺激分解代谢。
皮质醇的非基因组效应则是皮质醇与GR结合后几分钟内通过激活激酶途径产生某些抗炎作用。
同时,皮质醇通过苯乙胺N -甲基转移酶在去甲肾上腺素转化为肾上腺素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皮质醇还具有免疫作用,基础水平的皮质醇可以增加细胞因子受体、模式识别受体和补体因子的表达,以迅速应对有害刺激。
心肺复苏患者IL—6的变化及意义探讨

心肺复苏患者IL—6的变化及意义探讨【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心肺复苏后患者白介素-6(IL-6)的变化,并对其意义进行初步探讨。
方法分心肺复苏组和对照组,各20例,于心肺复苏时、心肺复苏后1、2、4、8 h进行取血,对照组与心肺复苏组取血时点一致,检测IL-6含量。
结果IL-6在心肺复苏后逐渐升高,从复苏后2h开始血清IL-6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IL-6含量的升高是复苏后机体众多细胞因子反应体系中的一部分,参与了心肺复苏后再灌注损伤的过程。
【关键词】心肺复苏;白介素-6心肺复苏(CPR)时缺血再灌注,可产生细胞因子变化,导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是继发性多脏器衰竭(MOF)死亡的重要原因[1 ],作者对20例心肺复苏患者血清IL-6进行检测,观察起变化,旨在探讨它们在心肺复苏中的作用,以期为临床心肺复苏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院20011年1月~2012年12月经心肺复苏成功恢复自主循环的患者20例,12名男性,8名女性,年龄22~61岁。
其中脑血管意外9例,急性中毒1例,多发伤4例,心肌梗死6例。
均在重症医学科发生呼吸、心跳骤停并经心电图或心电监护证实,按《2010 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进行抢救,自主循环恢复的病例,自主循环恢复具备下列三个条件:①可触及大动脉搏动;②心电监护显示有效心律;(包括窦性,交界性及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③收缩压>8.0 kPa(60 mmHg)[2]。
对照组20例体检健康者,年龄20~50岁,近3个月来无感染性疾病史。
1. 2 方法心肺复苏组于心肺复苏时、心肺复苏后1、2、4、8 h进行取静脉血4 ml,4℃下离心(3 000 r/min)10 min,留血清-30℃冻存。
对照组抽空腹静脉血4 ml,处理同复苏组。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检测血清IL-6。
反应完成后即刻在450 nm处测吸光度A 值,计算IL-6含量。
心肺脑复苏

心搏骤停虽然只有几分钟,复苏后的多器官功能障碍却 可持续数小时以至数天,这是组织灌流不足导致的后果, 也称为心搏骤停后综合征。 临床上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心排血量不足、肝肾功能 障碍、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DIC等
.为防止心搏骤停后发生缺血缺氧性脑病气采取的措施。 .脑复苏的主要任务是防治脑水肿和颅内压升高。
1
基本生命支持(BLS)
高级生命支持(ALS)
2
3
复苏 复苏后治疗( 后治疗(PCAC PCAC) )
一
基本生命支持(vasic life suooirt,BLS)
又称初期复苏或心肺复苏,是心搏骤停后挽救 病人生命的基本急救措施。胸外心脏按压和人 工呼吸(包括呼吸道的管理)是BLS的主要措 施。
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说,如果发现有人突然神志消失或晕厥,可轻 拍其肩部并大声呼叫,如无反应(无回答、无活动),没有呼吸 或有不正常呼吸(如喘息),就应立即判断已经发生心脏停搏, 立即启动EMSs,以争取时间获得专业人士的支持和取得电除颤器。 即使是专业人士在10秒钟内还不能判断是否有脉搏,也应该立即 开始CPR,如果有两人或者两人以上在急救现场,一人立即开始 胸外按压,另一人打电话启动EMSs。
1、低温治疗:冰帽、冬眠疗法;
2、促进脑血流灌注:脱水、低温、糖皮质激素仍是现 今防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的主要措施;在脱水过程中应 适当补充胶体液以维持血管内容量及血浆渗透压;适当的 血液稀释有利于改善脑血流灌注;
3、药物治疗:脑细胞保护剂,钙通道阻滞剂、氧自由 基清除剂、糖皮质激素等。
력脑复苏的药物治疗
2
尽早开始CPR
1.心脏按压 (1).胸外心脏按压 有心泵机制和胸泵机制两种说法,但无论机 制如何,只要正确操作,即能建立暂时的人工循环,动脉血压可 达80-100mmHg,足以防止脑细胞的不可逆损害。 (2).开胸心脏按压 对中心静脉压和颅内压影响较小,因而增 加心肌和脑组织的灌注压和血流量,有利于自主循环的恢复和脑 细胞的保护。对于胸廓畸形、胸外伤、多发肋骨骨折、心脏压塞 等病人,应首选开胸心脏按压。胸外心脏按压效果不佳并超过10 分钟者,只要具备开胸条件,应采用开胸心脏按压。 2.人工呼吸 机械通气。 包括呼吸道的管理,徒手人工呼吸,简易人工呼吸,
心肺脑复苏中治疗性低温疗法的进展

心肺脑 复苏中治疗性低温疗法 的进展综述 如下 。
1 治疗性低温疗 法的概 念和分级
治疗性低温疗法是 指将 患者 的体 温 降低到一 定 的水平 以达到治疗 目的的一 种治 疗方 法。到 目前为 止 ,低温 的水
平还 没有得到完全 的统 一 ,有 的研 究 把 温度分 成 为深低 温2 8~ 3 2 . 0  ̄ C、亚低 温 ( 中低 温 )3 2 . 0~3 4 . 0  ̄ C、浅 低温
心 肺 脑 复 苏 中治 疗 性低 温 疗 法 的进 展
肖玉 光
广西壮族 自治 区百色市人 民医院 ,广西 百色 5 3 3 0 0 0
【 摘
要】 对心肺脑复苏 中治疗性低温疗法 的进展作综述 ,总结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优缺点及发展前景 。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1 0 0 7— 8 5 1 7( 2 0 1 3 )1 4— 0 0 5 1 — 0 2
【 关键 词】 心肺脑复苏 ;治疗性低温疗法 ;进展 【 中图分类号】R 4 5 4
心脏骤停 的治疗 成 功率 明显 高 于脑 复苏 效果 。所 以, 要 加强对脑 的保护 ,这 样才 有助 于心肺 的复 苏 。到 目前 为 止, 治疗性低温 疗法 是最具 有支 持力 并 取得 随机 临床 试 验 证 据的治疗方 法。就治 疗性 低温疗 法而 言 ,尽 管 已经得 到
到底该 维持 多长时间才是最恰当 的, 目前 没有统一 的定 论 。
学 术 探 讨
Ac a d e mi c s t ud y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h i n e s e j o u ma [o f e t h n o me d i c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 a c y ・ 51・
心肺复苏指南的新进展比较指南

心肺复苏指南的新进展比较指南引言:心肺复苏是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急救的关键步骤,其成败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存亡。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技术的日益完善,心肺复苏指南也在不断更新和演进。
本文将重点介绍近年来心肺复苏指南的新进展,以及不同指南之间的比较。
1.美国心脏协会(AHA)指南:美国心脏协会是制定心肺复苏指南的权威机构之一,其指南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新版的AHA指南于2015年发布,并在之后的几年中进行了一些修订。
该指南强调早期心肺复苏的重要性,提倡使用能够提供连续胸外按压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心脏复苏,并推崇使用心肺复苏的连续质量监测。
2.欧洲复苏委员会(ERC)指南:欧洲复苏委员会是负责制定和更新欧洲地区心肺复苏指南的组织。
其指南与AHA的指南在很多方面相似,但也有一些细微差别。
ERC指南在2015年发布了新版指南,并在之后几年间进行了一些更新。
该指南强调早期进行胸外按压,注重胸外按压的质量和深度,并提倡使用自动机械胸外按压装置(A-CPR)来提高按压质量。
3.国际复苏联盟(ILCOR)指南:ILCOR是一个全球性的组织,由多个心血管和复苏相关的协会组成,并负责制定和发布全球性的心肺复苏指南。
其指南通常整合了AHA和ERC的指南,并结合全球多个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更新。
ILCOR最新的指南于2020年发布,强调早期发现心脏骤停的重要性,倡导普及公众心肺复苏培训,并推崇使用高档AED和自动胸外按压装置。
4.指南的比较:虽然AHA、ERC和ILCOR的心肺复苏指南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它们在如何进行早期胸外按压、如何提高按压质量、如何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等方面达成了一致。
这些指南都强调早期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将胸外按压视为最关键的步骤,并强调连续胸外按压和按压质量的监测。
然而,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和设备情况有所不同,可能导致实际的急救操作存在差异。
因此,在使用这些指南进行实际急救操作时,需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心肺脑复苏(急诊医学)ppt

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可将其转运至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
05
心肺脑复苏的并发症与评估
心脏骤停的并发症
1 2
心肌梗死
心脏骤停后,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肌梗死,影 响心脏功能。
心律失常
心脏骤停后,心脏电活动紊乱,易导致各种心 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
3
急性肾功能不全
心脏骤停导致肾脏血流灌注不足,进而引发急 性肾功能不全。
02
心肺脑复苏的基础知识
心搏骤停的病因
心脏疾病
如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
神经系统疾病
如脑出血、脑梗塞等
呼吸系统疾病
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其他原因
如电击、创伤、药物过量等
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
意识丧失
呼吸停止
患者突然失去意识,呼之不应
患者呼吸停止,面色发绀
血压下降
患者血压迅速下降,甚至测不到
心音消失
听诊心音消失,心电图呈直线
心肺脑复苏前的评估
判断意识状态
呼唤患者,了解其意识情况
准备急救设备
根据患者病情,准备急救药品、器械等
检查呼吸
观察患者呼吸情况,有无呼吸停止
拨打急救电话
如患者无意识、呼吸停止,立即拨打急救 电话
检查脉搏
触摸颈动脉,判断心跳是否存在
03
心肺脑复苏的技能
基础生命支持
1 2
判断意识
迅速判断患者意识状态,确定是否存在心脏骤 停,如无反应,立即启动心肺复苏。
胸外心脏按压
通过有规律地按压胸骨中下段,使胸内压力增 加,促使心脏排血。
3
人工呼吸
通过口对口或口对鼻等方式为患者提供氧气, 以维持生命体征。
心肺复苏的质量控制指标完整版

心肺复苏的质量控制指标完整版徒手心肺复苏(CPR)的质量控制指标主要分为生理性质量控制指标和行为性质量控制指标。
这些指标对于评估和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至关重要。
生理性质量控制指标冠脉灌注压(CPP):冠状动脉灌注压是指主动脉舒张压与右心房舒张压之差。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CPP是心肌血流的主要决定因素,与心肌供氧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CPP大于20mmHg时,心肺复苏的成功率较高。
然而,由于需要同时放置动脉和中心静脉导管,这种监测在院外急救和急诊抢救中难以实现。
动脉舒张压:当无法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时,动脉舒张压成为重要的监测指标。
建议动脉舒张压应大于25mmHg,以确保足够的冠状动脉灌注压。
如果舒张压低于20mmHg,可以通过优化胸外按压参数或使用血管加压药物来提高CPR的质量。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PetCO2反映了肺血流量和心输出量,是评估心肺复苏效果的重要指标。
成人CPR时,PetCO2应维持在20mmHg以上,以保证较高的复苏成功率。
行为性质量控制指标胸外按压指数(CCF):CCF是指心脏停搏期间进行胸外按压的时间比。
理想的CCF应达到90%以上,以确保持续的胸外按压。
按压中断时间:任何按压中断时间应控制在10秒以内,以减少对冠状动脉灌注的影响。
按压频率:按压频率应严格控制在每分钟100至120次之间,以保证有效的胸外按压。
按压深度:按压深度应至少为5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以避免过度按压导致的损伤。
胸廓回弹:在两次按压间隙中,应让胸廓充分回弹,避免倚靠胸廓,以确保每次按压都能有效传递压力。
避免过度通气:每次通气量应为300至400毫升,气管插管后通气频率为每分钟10次,以防止因过度通气而影响胸外按压效果。
通过综合考虑这些生理性和行为性质量控制指标,可以有效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在实际操作中,医护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复苏策略,以达到最佳的复苏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l 1 ± ) /1。有人在观察 1 3 gd 和(5 2 g d] 0例植人心脏
电复律除 颤仪 的病 人 中发现 : 工诱 导室 颤可引 起这 1 个 人 O 病 人的血 清皮质 醇 浓度 显 著 增 高 [ (6 4 2 到 (3 从 37. ) 59± - 6
6 ) mo l 间 , 0 0 1 , 就是说 心脏 骤停 引发 了皮质 4n l 之 / P< .0 ] 也
关联 。
2 皮 质 醇 2 1 皮 质 醇 及 其 生 理 学作 用 下 丘 脑 一 垂 体 一 肾上腺 . (yo a n s iir d nlH A) 是 神 经 内分 泌 网 络 hpt l m — t ty r a, P 轴 h a p ua a e 中的一个枢 纽 , 在机体 内环 境平衡 及 衰老 、 激等病 理生理 应 的调 节过程 中起重 要作 用 。而 皮质 醇则 是这条 轴 中最终发 挥生 物学 效应 的一种激 素 。皮 质醇 , “ 也称 氢化 可 的松 ” 作 , 为 肾上腺在应 激 反应 里产 生 的 一类 激 素 , 从 肾上腺 皮质 是 中提 取 出的对 糖 类代 谢 具 有 最 强作 用 的 肾上 腺皮 质激 素 。 皮质 醇具有促 进 分解 代 谢 、 抗炎 症 反应 和对外 周 血管 功能 的调 节 作 用 。此外 , n nwc A t ai o h等 发 现 肾上腺 切 除术 和糖 皮质激 素受体 阻滞 剂 的应 用可 以减 少短 暂性全 心缺 血
【 关键词】 心肺脑复苏; 神经内分泌 ; 皮质醇 【 中图分类号】 R5 8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 - 6 (00 0- 5-3 63 78 2 1) 1 000 7 0
律性 发生 了变化 。另外 ,s a k 等 研究 指 出脑 损伤 所 Ta r i gas 至 的死亡病 例 中有 一半 死于外 伤后 的生理 和代 谓异 常 以及 }
12 心脏骤 停 时的神 经 内分 泌改 变 心脏 骤停 必 然 导致 .
脑缺血, 脑细胞遭到损害。与此同时, 神经内分泌也发生了
改变 。孟凡 山等 报道 , 心脏骤停 时 , 多激 素水平 都 发生 许
了改变 : 儿茶 酚胺 、 氢化 可的松 ( 皮质 醇 ) 血管 升压 素 、 乳 、 催
13 复苏再灌注中的神 经内分泌 心脏骤停后的再灌注 . 起始于 自主循环的恢复和细胞氧供的恢复。在临床上, 尽
管再灌注 阶段的全 心 缺 血 已经 结束 , 是 游离 氧 自由基 的 但 形成、 全身的免疫 活性 、 凝 固和神 经 内分泌都 导 致 了细 血液 胞 的功能 障碍和 死亡 。在 心脏 骤停 后 , 灌 注 阶段 强 烈 的 再
1 神经 内分泌
11 神 经 内分 泌及 其 生理 学 意 义 机 体受 到 外界 有 害 因 .
素 刺激引起 的应 激过 程中 , 神经 内分 泌能 起 到重要 的作 用 。
一
般情况下 内分泌 系统 是指 激 素生 成 器官 ( 即腺 体 ) 这 种 ,
腺 体能够 调节 其 他器 官 的 功能 。在 功 能性 激 活作 用 当中 , 该器 官分泌 自身 的 内分 泌产 物 释放 人 血 液 当 中。 因此 , 可 以认 为当血浆 中 出现激 素 浓 度不 断 增 高 时 , 活作 用就 已 激
皮质醇是 应激过 程 中最 为重要 的神 经 内分 泌系 统产生 的应激激素 , 脏 骤停 和 复苏 过 程 中其 血 清 浓度 发 生 了 在心 明显的改变 。这种改变 严重 了影响 心肺 脑复 苏 的效果 和 神 经功能 的预后 。根据 皮质醇 的血清 浓度 我们 可 以判 断病 情 的严重程度 以及 预后 情 况 。此外 , 可 以依 据 血清 皮 质 醇 还
素 、 肾 上腺 皮 质 激 素 ( C H) p一 促 A T 、 内啡 肽 、3促 黑 激 素 一 (3. S ) 有所升 高 。这些 激 素水 平 的改 变 必将 导致 机 M I都 t 体发生病理 生理学 的改 变 , 而影 响复 苏 的成 功 率 以及 预 从
后。
浓度 高于正常 值 [ 中 , 者与 死亡者 的浓度分别 为 : 1 其 幸存 (8
的其他 作用会 得 以确定 。 22 脑损 伤与 皮质 醇 由 于心 脏 骤停 中涉 及广 泛 的重要 . 器官 , 可 以认 为在 这种情 况 下 , 因此 本质上 反 映 了一 种最大
程度 的应 激 。而心脏 骤停 导致 最严 重的后 果就 是脑 缺血损 害 。所 以 , 我们 有 必 要 研 究 脑 缺 血 时 皮 质 醇 的变 化 特 点。 Ln n r 川 观察 到 6 id e 等 O例 发生 院外心 脏骤停 病 人 的皮质醇
5 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I tr a nen /M e wie矿C ia. b 2 1 I /5. . d'n hn Fe .0 0.1 . No 1 o
心肺脑复苏过程中皮质醇水平改变的研究进展
陆 亿 温汉春 ( 审校 )
5 02 ) 3 0 1 ( 西 医科大学 第一 附属 医院急诊科 , 宁市 广 南
浓 度来指导 临床 上外 源 性皮 质 醇 的应 用 。 因此 , 究 复 苏 研 过 程 中皮 质醇 的变 化 特 点具 有 重 要 的临 床 价 值 和 指 导 意
义。
免疫功能障碍, 而神 经内分泌导致的细胞变化就是引起代
谢 异常 的原因 。因此 , 经 内分 泌 在心 脏 骤停 和 复苏 过 程 神 中都 发生 了变化 , 种变 化 与 心肺 复 苏 的效果 和预后 都 有 这
经 发生了 。
应激可以被定义为是在内环境或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
机 体作出 的一 种具有 高度协 调性 和 同步性 的反 应 。神经 内 分 泌反应是应激 过 程 中最 重 要 的一 种 机体 反 应 , 中就包 其
括 了皮质醇 的改 变 …。
引起的神经元细胞死亡。表明皮质醇可能对恢复再灌注后 的神经元细胞有损害作用。随着研究 的深入, 相信皮质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