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00年陕西秦文化研究概述
早期秦文化研究

早期秦文化研究早期秦文化:探索史前文明的重要窗口在中国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秦文化无疑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而早期秦文化,更是研究这一辉煌文明的重要起点。
本文将从早期秦文化的角度出发,通过探讨其历史背景、特点、与其他文化的比较等方面,展现早期秦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一、早期秦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早期秦文化起源于甘肃地区,距今约3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秦人部落逐渐强大,最终在战国后期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秦朝。
在秦朝的统治下,早期秦文化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当时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早期秦文化的特点1、尚武精神:早期秦文化充满了尚武精神,强调战争和军事才能。
这一点在秦国的统治者和军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以征服、扩张领土为己任,力求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
2、法家思想:早期秦文化深受法家思想的影响,强调法制、权谋和集权。
这一思想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秦朝政治、社会治理的基础。
3、礼乐制度:早期秦文化还保留着周代礼乐制度的痕迹,重视祭祀和礼仪。
然而,在秦朝建立后,礼乐制度逐渐与法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和文化氛围。
三、早期秦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比较1、与周文化比较:早期秦文化与周文化在价值观、社会治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周文化强调礼仪、德行和贵族精神,而早期秦文化则更注重实用、权谋和军事才能。
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种文化在地域、族群上的特点。
2、与楚文化比较:早期秦文化和楚文化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重要文化。
楚文化注重浪漫主义和艺术性,表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
而早期秦文化则更加注重实用主义和扩张,具有强烈的征服欲望。
两者在审美观念、政治哲学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四、早期秦文化的深远影响1、统一中国的思想基础:早期秦文化中的法家思想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法家思想强调的法制、集权和实用主义精神成为秦朝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推动了中国的统一进程。
秦文化起源及相关问题再探讨(一)

秦文化起源及相关问题再探讨(一)本文所论秦文化,就其命名和界定的原则与史前以及商周时期的大多数考古学文化并无区别,亦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一组具有自身特点的人类活动遗存,由于这样一组遗存很可能与文献记载中的“秦”有关,而用文献记载中的族名或国名为与这个族群或国家有关的考古学文化命名,亦是历史时期考古学的通例。
尽管将文献记载中的族群与实际发现的考古学文化相对应,是一件非常复杂而又极难操作的事情,但在先秦考古学中对秦文化的界定已基本取得共识。
所以本文所涉及的秦文化,即是作者以往所表述的,为史载的“嬴秦一族”在建立秦国前、建立秦国后以及到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这一历史时期内,在其活动所至范围里,创造、使用、遗留至今并已被科学的考古工作所发现的古代遗存。
秦文化的考古学发现最早虽可追溯到三十年代北平研究院发掘宝鸡斗台11座屈肢葬墓,但对于秦文化的起源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
八十年代初,始有考古学者涉及对秦文化渊源的探索,大多研究者着眼于东周时期秦墓中所特有的洞室墓、屈肢葬和铲脚袋足鬲等与中原地区迥然有异的文化特征,将其视为秦文化与西北地区古代文化的天然联系,提出秦文化起源于西北地区的古代文化;八十年代中期在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确认的“西周时期”秦文化遗存,由于其表现出与关中地区西周文化的相似性,又有研究者指出秦文化是西周文化的一支地方类型;还有研究者结合古文字、文献与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认为古文字中的“”即为秦族或其一支,在周原地区发现的商代后期扶风壹家堡类型文化即为“”族所遗留的考古学文化,亦即商时期的秦文化。
毛家坪遗址的重要意义在于首次确认了西周时期的秦文化,为探索秦文化起源提供了一个更早、更可靠的基点,并使大多数研究者把追溯秦文化起源的目光指向了东方。
本文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毛家坪遗址“西周时期”的秦文化遗存,即早期秦文化遗存为切入点,对秦文化起源以及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而不涉及该遗址东周时期的遗存。
秦文化的发现_研究和反思

秦文化的发现、研究和反思梁 云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 西安 710062 内容提要:从秦文化的最初发现到今天已历70载,基本可以分成5个各有侧重点的阶段。
在今天的秦文化研究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文化概念、文化分期、文化的渊源和流向、都城和陵墓。
学科间的大整合是世界趋势,考古学必将投身到这股潮流中去;秦文化研究也必将走出自己的狭小天空,回归到中国文明总体进程的研究中去,为理解世界文化作出贡献。
关键词:秦文化 考古学文化一 考古发现的简单回顾秦文化的发现和现代中国考古学的产生基本同步。
30年代国立北平研究院为了探索周、秦二族文化派人赴陕西调查,苏秉琦先生主持发掘了宝鸡斗鸡台的屈肢葬墓,首先接触到了秦文化,虽然没有直接命名,但已将它与其他性质的文化区分开来①。
这是严格意义上秦文化考古工作的开始。
50至6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西安半坡、长安客省庄、宝鸡福临堡、宝鸡秦家沟等地发掘了一些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的秦墓,已基本能够理顺它们之间的年代先后关系②。
此外,还调查了雍城、栎阳、咸阳故址,确定其地望,并作了一些试掘③。
这一阶段属于资料的积累时期。
70至80年代初,重大发现接踵而至;兵马俑坑举世瞩目;云梦秦简令学界沸腾;雍城陵园规模之大,前所未见④;秦国都城的真面目在考古学家的手铲下开始显山露水。
中小型墓葬的发掘全面铺开,雍城南郊高庄和八旗屯墓地尤为重要,为后来秦墓的编年工作奠定了基础。
80年代研究成果累累,一些学者开始总结秦文化的特征。
墓葬分期亦由粗到细,人们为屈肢葬的含义争论不休,关于秦文化渊源的讨论也变得异常激烈,并导致了甘肃省甘谷县毛家坪西周秦文化遗址和墓葬的发掘⑤。
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历经十载,最后揭椁,新闻媒体鼓噪一时,但留给大家的是大量文物被盗的无限缺憾。
整个80年代,发现的狂热已经让位于冷静的理性思考。
90年代,研究趋向专门化,在金文、陶文、城市、陵墓方面相继有专著问世。
田野工作沉寂了一段时间后,终于有了宝鸡益门村秦墓的发展⑥,在陇县店子村和咸阳任家嘴、塔尔坡发掘的秦墓,除了可以印证以前的分期,还为分类分区提供了依据⑦。
秦文化的考古学发现与研究

秦文化的考古学发现与研究滕铭予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ltural remains of the Qin Nationality and some other ethnic groups which had closerelations with it or we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it from themiddle Western Zhou period to Emperor Wudi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史载西周中期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qiān@①渭之间,马大蕃息,……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
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
’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注:《史记·秦本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始有“秦”之称。
非子所居“犬丘”与邑“秦”之地望,研究者多认为在今天的甘肃省东部(注: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P33注(16);赵化成:《寻找秦文化渊源的新线索》,《文博》1987年1期;王学理等著:《秦物质文化史·第三章都邑》,三秦出版社,1994年。
)。
但嬴秦之先祖中@②yù早在商时就已“在西戎,保西垂”(注:《史记·秦本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西垂”的地望亦被认为在今陇东地区(注:《史记·秦本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1982—1983年甘肃省甘谷县毛家坪遗址发现了上限可至西周早期的秦文化遗存(注:甘肃省文化工作队、北京大学考古系:《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7年3期。
),从考古学上证明了嬴秦一族活动于陇东地区的历史,应早于“邑秦”之时。
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
陕西咸阳市秦文化的考察

陕西咸阳市秦文化的考察陕西咸阳市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中心。
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也是咸阳市的重要文化遗产。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把咸阳作为都城,修建了万里长城,并以秦始皇陵为中心,修建了一系列规模庞大的陵墓群。
这些陵墓是中国古代的壮观景观,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咸阳市是全国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
除了秦始皇陵以外,咸阳还有许多值得考察的地方。
比如:咸阳城、秦汉遗址、崇拜山文化遗址、城盖山汉墓等。
这些文化遗址展现了秦文化的深厚底蕴,吸引了全球各地的游客和学者来到咸阳市考察。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说,咸阳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对秦文化进行考察,这些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对于提升咸阳市的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我们可以考察咸阳市的历史文化发展。
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但重要的朝代,为中国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咸阳市作为秦朝的首都,保留了许多秦朝建筑和文化的遗迹。
我们可以从保护这些遗迹、研究这些遗迹,来了解秦朝的社会制度、文化状况、艺术风格以及科技水平。
同时还可以通过考察咸阳市的历史,探讨中原文化和西南文化的渊源和交融,了解中原文化的传播和演变。
其次,我们可以考察陕西咸阳市的经济文化发展。
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咸阳市的著名文化遗迹成为了旅游者最爱的目的地之一。
这为咸阳市的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秦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咸阳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例如,在秦汉遗址上开发建设、研究传统农耕文化、保管文物等都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秦文化的文艺表现和创意设计,如秦缘歌舞、秦文化博物馆等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
这些措施既可以促进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加强人们对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认识。
最后,我们可以考察咸阳市的社会文化影响力。
咸阳市因其历史和文化背景而具有高度的社会文化影响力,通过展示咸阳市的秦文化,可以激发社会公众对历史的热情,增强文化自信心,同时可以促进世界文化交流。
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

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近五十年来,陕西省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世界级的秦汉遗址,成为中国考古研究中的重要热点。
通过对陕西秦汉考古工作的总结和回顾,可以看出在这段时间里,陕西省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填补了国内关于秦汉历史的许多空白,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秦汉考古的五十年历程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到秦始皇陵的发掘和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陕西省考古院组织了大规模的考古工作,成功发掘了秦始皇陵及其陵园。
这座庞大的陵墓被修建于公元前三世纪,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古代陵墓。
考古工作中发现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如秦兵马俑、铜车马、玉器等,这些文物的发现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秦朝的社会制度、军事力量和艺术水平。
此外,陕西省还发掘了一系列重要的秦汉古城遗址,如咸阳、渭南、长安等。
通过对这些古城的发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秦汉时期的都城建设、居民生活和社会风貌。
咸阳古城作为秦始皇陵所在地,是秦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考古工作发现了大量的宫殿、城墙和道路遗址,这些遗址为我们揭示了秦朝的盛世景象。
而渭南和长安则在汉朝时期扮演重要角色,渭南是西汉初期的都城,考古工作发现了大量的宫殿、城墙和墓葬,这些遗址为我们重建了汉朝初期的城市景观。
长安作为东汉时期的都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考古工作发现了大量的宫殿、寺庙和墓葬,这些遗址的发现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汉朝都城的规模和繁荣。
在综述五十年来的陕西秦汉考古工作时,我们也不能忽略那些对于中国古代农业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遗址,如城墙、灌溉渠等。
陕西省考古院还在秦汉古城遗址附近进行了大量考古发掘,发现了许多农田、灌溉渠等农业遗迹,这些遗迹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水平和规模,为我们研究古代农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时,陕西省还发现了大量的古代文化遗址,如寺庙、墓葬等,这些遗址中的文物,如石刻、壁画、铜器等,为我们了解秦汉时期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百年来秦早期文化研究述论

百年来秦早期文化研究述论雍际春【摘要】近百年来的秦文化研究,经历了20世纪初发端、三四十年代提出概念和80年代再度研究兴起的发展过程,此后随着天水地区一批秦人早期文化遗址的相继发现,推动秦文化特别是秦早期文化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如秦文化与秦早期文化概念日渐清晰,秦文化来源和构成的多元化得到确认,秦文化与秦人形成时间密切相关,秦文化具有特点鲜明等都是重点讨论的问题.然而,由于秦人早期历史及其文化的独特性,关于上述问题的讨论还存在不少的争议,而争议过程又推动秦文化研究不断走向深入.【期刊名称】《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7)004【总页数】4页(P46-49)【关键词】近百年来;秦文化;秦早期文化,研究回顾【作者】雍际春【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甘肃天水74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8.8秦文化概念的提出和研究,发端于20世纪以来考古新材料的发现和对秦史问题的新探讨。
这一过程肇自王国维对秦都城和“秦公簋”器铭的研究和考释,蒙文通、卫聚贤等人关于秦民族源流的探赜,到30年代前苏秉琦先生等三次发掘宝鸡斗鸡台沟东区周、秦、汉墓葬及对葬俗制度的考察,第一次将秦文化从周文化和汉文化中单独区分出来,认为是“一支早已华化的外族文化”。
(《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第112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1946年陈秀云《秦族考》一文明确提出了“秦文化”概念,认为秦文化“承袭夏、商、周以来的文化,构成略有地方色彩而富有中原气息的‘中国本位’文化”(《文理学报》1946年一卷2期),但未就这一概念作出明确的解释。
1981年甘肃省甘谷县毛家坪秦早期文化遗址的发掘,特别是1990年以来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葬、圆顶山秦春秋贵族墓葬的发掘,2004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五家机构联合开展的早期秦文化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在长达十年之久的系统考古调查和对礼县西山遗址与城址、鸾亭山祭天遗址、大堡子山城址及建筑基址与乐器坑、清水县李崖西周中期秦贵族墓葬,甘谷县毛家坪墓葬等遗址的系统发掘,不仅将秦文化考古由春秋战国推到西周时期,而且使秦族源和文化渊源的讨论有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开启了科学揭示秦文化的新阶段。
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

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一、本文概述《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旨在全面回顾和总结过去五十年间陕西地区秦汉考古的重要发现与研究。
陕西,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尤其是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考古发掘与研究对于揭示这一时期的历史面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从考古发现、研究成果、学术影响等多个方面,对陕西秦汉考古的历程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展示这一领域的学术进步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首先概述陕西秦汉考古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基础性发掘到近年来的精细化研究,展现考古工作从简单到复杂、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过程。
接着,将重点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现,如秦始皇陵、汉长安城等重要遗址的发掘情况,以及这些发现对于秦汉历史研究的贡献。
同时,还将对考古发掘中所使用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介绍,以展示考古学的科技进步。
在研究成果方面,本文将综述学者们对于陕西秦汉考古资料的分析与解读,包括对遗址功能、文化内涵、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还将关注考古学与历史学、艺术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探讨多学科合作在推动秦汉考古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陕西秦汉考古的学术影响进行评估,分析其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力和地位,以及对于推动中国考古学发展的贡献。
还将对未来陕西秦汉考古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陕西秦汉考古的发展历程陕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过去的五十年里,陕西的秦汉考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为我们揭示了秦汉时期这一辉煌历史阶段的面貌。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陕西的秦汉考古工作就已起步。
当时的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秦始皇陵及其周边地区的勘探与发掘,以及汉长安城遗址的初步调查。
这些工作为后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方法的日益成熟,陕西的秦汉考古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
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兵马俑坑的发掘震惊了世界,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