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应用及意义

合集下载

血流动力学监测完整版本

血流动力学监测完整版本

• (二) 途径:桡动脉:易于穿刺和管理,首选。穿刺前的Allen’s test: 手部转红时间,正常<5~7s,如>7s为试验阳性,不宜选用该桡动脉。 可选其它动脉如:尺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股动脉等
• (三)测定方法

1 器材与仪器:套管针,测压管道系统,冲洗用肝素液,以及压
力监测仪。

2 动脉穿刺术:可在麻醉后或麻醉前在局麻下进行。局部消毒后,
RVSWI={1.36(MAP–CVP)×SI}/100;正常值:5~10 g·m/m2

8 体循环阻力(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SVR={(MAP–CVP)
×8}/CO; 正常值:90~150kPa·s/L

9 肺循环阻力(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PVR={(PAP–PCWP)
• 由于每一种参数可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应单凭一项结果下 结论,必须进行综合评估.
注意:•1 分析数值的连续性变化; • 2 结合症状、体征综合判断; •3 用多项指标数值综合评估某一功能状态。
.
主要内容
• 动脉血压 • 中心静脉压 • 右心功能 • 肺动脉压 • 心排血量 • 食管超声心动图 • 周围循环监测
• 3 并发症的防治:主要有:心律失常;气 囊破裂;肺动脉撕裂和出血;感染;肺栓 塞;导管打结等。 .
四、心排出量监测

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 CO)是指心室每分钟排出的总血量,正常
时左、右心室基负荷、心率等因素影响。此外,通过CO可以计算出多种血流动力
• PAP的正常值为:15~20/6~12(9~17)mmHg • PCWP为:5~12mmHg。 • (一)适应症:1、危重病人;2、各种心脏手术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进展及应用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进展及应用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进展及应用(综述)沈阳军区总医院急诊科王静近些年来,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日益提高,已越来越多应用于危重症患者的诊治过程中,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了相对可靠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在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患者预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随着血流动力学技术在临床中的发展应用,许多研究者对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靠性提出置疑。

因此关于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的临床进展及具体应用是临床上十分迫切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监测临床应用自上世纪70年代来,Swan和Ganz发明通过血流引导的气囊漂浮导管(balloon floatation catheter或Swan-Ganz catheter或PAC)后,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是继中心静脉压(CVP)之后临床监测的一大新进展,是作为评估危重病人心血管功能和血流动力学重要指标,是现代重症监护病房(ICU)中不可缺少的监测手段。

许多新的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地应用于临床,为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提供了详尽的参数资料,它主要是反映心脏、血管、血液、组织氧供氧耗及器官功能状态的指标。

通常可分为有创和无创两种,目前临床常用的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是部分二氧化碳重复吸入法(NICO)、胸腔阻抗法(ICG)及经食道彩色超声心动图(TEE)等。

由于两类方法在测定原理上各有不同,临床应用适应症及所要求的条件也不同,同时其准确性和重复性亦有差异。

因此对危重症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各家报道不尽相同,本文就目前国内外血流动力学的临床进展及具体应用综述如下。

1.无创血流动力学的临床应用无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noninvasive hemodynamic monitoring)是应用对机体组织没有机械损伤的方法,经皮肤或粘膜等途径间接取得有关心血管功能的各项参数,其特点是安全、无或很少发生并发症。

一般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包括:心率,血压,EKG,SPO2以及颈静脉的充盈程度,可在ICU广泛应用各种危重病患者,不仅提供重要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能充分检测出受测患者瞬间的情况,也能反映动态的变化,很好的指导临床抢救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基本上替代了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及护理

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及护理

心脏射血能力
静脉回心血量
1cmH2O=0.737mmHg
*
CVP的影响因素
血容量 血管容量 肺动脉压 胸腔内压 心脏顺应性
测定结果的解释
影响因素:
血容量、静脉张力、右心功能、测定时零点的标定、药物、神经体液、CVC位置
CVP升高:
高血容量、血管收缩、心功能降低、心包填塞、IPPV、PEEP、CVC插管过浅、使用血管收缩药物
动脉轮廓分析法得到的连续性参数 连续心输出量 PCCO 动脉压 AP 心率 HR 每搏量 SV 每搏量变异 SVV 脉压变异 PPV 系统血管阻力 SVR 左心室收缩力指数 dPmx*
血液动力学和容量进行监护管理
+两部分参数
PiCCO
PiCCO是一种技术, 是一种简便、微创、 高效费比的,对重症病人 主要血流动力学参数 进行监测的工具。
[s]
0
1
0
2
0
3
0
4
0
5
0
0
,
0
0
,
2
0
,
4
0
,
6
[
°
C
]
-
D
T
注射
热稀释测量曲线
Tb = 血流温度 Ti = 注射指示剂温度 Vi = 注射指示剂容积 ∫ ∆ Tb . dt = 热稀释曲线下面积 K = 校正系数
*
0 10s 20s
0 10s 20s
0 10s 20s
120
100
80
mmHg
收缩压 心室收缩(中期)时动脉压达到的 最高值。正常值 (100-120mmHg)
舒张压 心室舒张(末期)时动脉压降到的 最低值。正常值 (60-80mmHg)

血流动力学监控PPT

血流动力学监控PPT

动脉压测定
无创、间接测压法
常见错误
袖带尺寸不合适
过窄,偏高 过宽,偏低 覆盖肢体2/3
放气太快,测量偏低,3~5mmHg/ S 自动测压时,周期不能低于2 min
注意事项:
动脉压测定
有创、直接动脉内测压法 适应症
血压变化掌控不好可能损害病人时
颅内动脉瘤 严重颈动脉疾病 冠心病 控制性降压
常有血液或体液丢失的病史,补入量 不足;
在血压降低的同时,伴有明显的心率 加快;
体检:皮肤干燥、无光泽、弹性差,皮 肤四肢厥冷,末梢循环差;
中心静脉压明显降低; 对快速补液治疗反应良好。
处理:
早期迅速有效地补充有效循环血容 量是治疗的关键,如低血压时间过 长,引发全身应激反应及合并心功 能抑制,处理也趋复杂化。
率增快或严重心动过缓,呼吸困难颈静脉 怒张,下肢水肿,呼吸急促,甚至肺水肿 的表现。CVP增高,PaO2降低等。
即使血压下降不严重,但常有
周围组织低灌注的表现,组织 供氧不足。
处理:
增强心肌收缩力:使用各种正性肌 力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和非洋地 黄类强心药,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 剂;
减轻心脏后负荷:血管扩张药。
降。
处理:
原发病的治疗是关键;
这类病人一般都伴有血容量相对不足, 应适当增加血容量的补充。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甲氧胺,去甲 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持续静脉滴注;
对所有治疗效果都不好的顽固性低血 压,应考虑皮质功能不全的可能,用 激素治疗。
严重心律异常引起的的血压:
严重心律失常干扰心脏的射血,导致 血流动力学紊乱,
-Pinsky, Payan, Functional hemodynamic monitoring, Pg 93

无创血液动力学参数意义

无创血液动力学参数意义

无创血液动力学参数意义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是一种通过非侵入性方法评估人体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技术。

它通过测量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以及血流速度等指标,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心血管状况和健康状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一、心率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通常以“次/分钟”表示。

通过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可以实时获得患者的心率数据,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心脏搏动情况,以及心脏的节律是否正常。

心率异常可能提示存在心律失常或心脏病等疾病,对于及时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二、血压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施加的压力。

通过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等指标。

血压异常可能提示存在高血压、低血压等疾病,对于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状态、预测疾病风险以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三、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是指血液中氧气的饱和程度,在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中通常以百分比形式表示。

血氧饱和度的正常范围是95%以上。

通过监测血氧饱和度,可以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和氧气供应情况。

血氧饱和度异常可能提示存在呼吸功能障碍、循环系统问题或者其他疾病,对于早期发现异常情况有重要意义。

四、血流速度血流速度是指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速度,通过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血流速度变化情况。

血流速度异常可能提示存在血液循环障碍、血管狭窄等问题,对于评估患者的循环系统功能以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上述所述的无创血液动力学参数对于评估患者心血管状况,指导治疗以及早期发现异常情况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实时监测这些参数,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这些参数还可以用于监测手术过程中的患者状态,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确保手术安全。

总之,无创血液动力学参数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通过非侵入性监测方法,为医生提供了评估患者心血管状况和健康状况的关键信息,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内容和意义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内容和意义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内容和意义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血流动力学监测。

别担心,虽然听上去像是医学专业的术语,但其实它的核心概念并不难理解。

想象一下,你在开车,而你的车上装了一个小仪表,它不仅告诉你车速,还能监测油量、发动机温度等一系列指标。

这些信息能帮助你知道车子的健康状况,也让你在驾驶过程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作用也类似,它就是这样一个“车速表”,不过它监测的是你身体里血液的流动和压力。

1. 血流动力学监测是什么?1.1 基本概念:简单来说,血流动力学监测就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测量血液在血管里的流动情况。

它可以告诉我们心脏的“打卡情况”,即心脏每分钟泵出多少血,血压是多少,血管的压力如何。

就像在车里查看仪表盘上的速度表和油表,我们通过这些监测工具,了解心脏和血管的工作状态。

1.2 常见方法: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通过导管直接测量血压,或者使用超声波来观察心脏的活动。

这些方法就像是车上的各种仪器一样,有的专注于速度,有的则关注油量。

2.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意义2.1 及时发现问题:想象你在路上开车,突然油表灯亮了,这时候你知道需要加油了。

如果没有这些监测工具,可能你已经在干渴的路上推车了。

血流动力学监测就是这样的“油表”,它能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心脏或血管的问题,防止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2.2 个性化治疗: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是不同的,就像每辆车的使用情况各异。

通过血流动力学监测,医生可以了解到你身体的具体状况,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就像为你的车量身定做一个维修计划,让它保持在最佳状态。

3. 实际应用中的意义3.1 术后监测:手术后,血流动力学监测就像是病人恢复的“看护员”。

它可以帮忙实时跟踪手术后的恢复情况,确保心脏和血管在正常的轨道上。

比如在重症监护室,医生通过这些监测数据来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病人能够顺利恢复。

3.2 慢性疾病管理: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或心脏病,长期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就像是一个长期的“健康教练”。

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应用

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应用

PI c c o血流动力学监测得临床应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祖凌云P i CCO ( Pulse in d ic at or Co nt i n u ou s C ar diac Outpu t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就是一种非常简便、安全、快速,且能明确血流动力学得一种检测方法。

一、Pi C CO得主要测量参数(一)热稀释参数(单次测量)1、心输出量2。

全心舒张末期容积3。

胸腔内血容积4、血管外肺水5。

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指数()脉搏轮廓参数(连续测量)二1 .脉搏连续心输出量2。

母搏量3。

动脉压4、全身血管阻力5。

每搏量变异_Pi C CO技术得原理、Pl CCO技术由两种技术(经肺热稀释技术与动脉脉搏轮廓分析技术)组成,用于更有效地进行血流动力与容量治疗,使大多数病人可以不必使用肺动脉导管。

(一)经肺热稀释技术经肺热稀释测量只需要在中心静脉内注射冷(<8 o C )或室温(〈24 o C )生理盐水。

PP T7图片显示得就是中心静脉注射冰盐水后,动脉导管尖端热敏电阻测量得温度变化曲线、通过分析热稀释曲线,使用Stewart —Hami l to n 公式计算得出心输出量。

PP T8图片上得五个圆形分别代表右心房舒张末容积、右心室舒张末容积、肺血管得容积。

在中心肺血管容积外面有一部分容积代表血管外得肺水。

随后得两节显示得就是左心房得舒张末容积与左心室得舒张末容积、通过模拟图可以更好得理解,PiCCO与常规热稀释导管测量心输出量得异同。

可以瞧到P i CCO测量得心输出量涵盖右心房、右心室、肺循环以及左心房与左心室、常规漂浮导管测定得心输出量更注重左心室得心功能、1、P iCCO容量参数通过对热稀释曲线得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到这些容量参数:全心舒张末期容积、胸腔内血容积、血管外肺水。

(1 )全心舒张末期容积全心舒张末期容积(G E D V )就是心脏4个腔室内得血容量。

(2)胸腔内血容积(I TB V )就是心脏4个腔室得容积 + 肺血管内得血液容量、(3 ) 血管外肺水血管外肺水(EVL W )就是肺内含有得水量。

血流动力监测各指标与临床意义

血流动力监测各指标与临床意义

血流动力监测各指标及临床意义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每个参数都有他的临床意义,怎样结合其它参数或临床等等都是我们应该掌握和经常思考的,而且只有在临床中不断运用、思考才能真正理解这些参数。

本文介绍了直接测量所得指标:上肢动脉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压、右心室压、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嵌顿压、心输出量。

由直接测量指标所派生的指标:心脏排血指数、心脏搏出量、肺血管阻力、心室做功指数和PICCO参数:血管外肺水、胸内血容量。

介绍了临床应用于判断左心功能、疾病的鉴别、心功能状态的治疗原则、指导疾病的治疗等。

供大家参考。

1、主要监测指标1.1直接测量所得指标1.1.1上肢动脉血压(AP) 正常值:收缩压12.0~18.7kPa(90~140mmHg),舒张压8.0~12.0kPa(60~90mmHg)。

心排量、全身血管阻力、大动脉壁弹性、循环容量及血液粘度等均可影响动脉血压。

一般用袖带血压计测量。

在休克或体循环直视心脏手术时,应以桡动脉穿刺直接测量为准[1]。

血压是反应心排量水平和保证器官有效灌注的基础,过高时增大左室后负荷和心肌耗氧,过低不能保证重要器官有效灌注。

当MAP低于75mmHg时,心肌供血曲线变陡下降,因此,MAP75~80mmHg,是保证心肌供血大致正常的最低限度[2]。

对原有高血压病人,合理的MAP应略高于此。

1.1.2心率(HR) 正常值:60~100次/min。

反映心泵对代谢改变、应激反应、容量改变、心功能改变的代偿能力。

心率适当加快有助于心输出量的增加,<50次/min 或>160次/min,心输出量会明显下降[3]。

1.1.3中心静脉压(CVP) 正常值:0.49~1.18kPa(5~12cmH20)。

体循环血容量改变、右心室射血功能异常或静脉回流障碍均可使CVP发生变化,胸腔、腹腔内压变化亦可影响CVP测定结果。

在无条件测定PCWP时,CVP对血容量的估计及输液的监测有一定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应用及意义赤峰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崔巍所谓血流动力学,就是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内流动的力学,主要是研究血压、血流阻力、血流量与血流速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随着临床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血流动力学监测已成为抢救心脏病及危重病人不可缺少的监测指标,通过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以对病人病情、疗效和预后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

用于指导治疗过程达到满意效果。

一.循环系统功能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系统、血容量组成,其功能是为组织灌流,提供能量移走代谢产物。

这三者在循环系统中各自发挥作用,又相互影响,相互协调、代偿,共同完成组织灌流任务,这三者中一个或两个出现功能异常,另外两个或一个则不能有效代偿,引起循环衰竭。

心脏在循环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自动、有节律地收缩,把血液不停地输送到主动脉及肺动脉以至全身。

但心脏功能又有赖于心肌、瓣膜和传导系统功能的正常,也与血容量的质和量、血管系统的舒缩功能、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密切相关。

循环系统功能包括心功能,心功能有别与循环功能。

血容量不足或血管功能异常(过敏性休克)发生的循环衰竭,心功能可完全正常。

二.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的生理基础及临床意义心脏是循环的动力,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起到一种“泵”的作用,临床工作常以心输出量表示(CO)。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力、心率。

CO=SV×HS(SV为每搏心输出量,HS为心率)正常时心输出量(CO)为4~8L/min。

心肌功能损害后,由于每搏心输出量(SV)下降,心输出量(CO)也降低。

一定范围内心率(HR)增加可代偿CO的降低,但如果HR过快,回心血量较少,心室得不到有效充盈,可使CO更加下降。

(一)前负荷是指心脏舒张末期回流到左或右心室内的血容量。

换句话说,就是指心室舒张末期心肌纤维的长度,取决于心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和心室舒张末压力(LVEDP)。

因此,流入心室的血容量(LVEDV)越大,心肌收缩力越强,心输出量(CO)越高;但当心肌纤维被过度拉伸(如扩张性心肌病,长期高血压,体外循环后过渡充盈),其收缩力反而下降,当前负荷过高,超过一定范围,心肌收缩力下降,每搏心输出量(SV)下降,CO下降。

1.影响前负荷的因素影响前负荷的因素有:①血容量②血容量分布③舒张末期心房收缩④植物神经系统调节⑤心率血容量:是构成前负荷的主要因素:大量丢失体液、血液全身血容量减少;大量输液、胃肠道进液、心肾功能异常、体液排出受限血液全身血容量增加。

血容量分布异常:全身血容量正常,由于分布异常,可影响前负荷。

①影响上、下腔静脉回流的因素:体位因素,如头低脚高由于重力,下腔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前负荷增加;反之,则减少。

正压机械通气,呼气末正压(PEEP),胸腔积液/血,气胸等使胸腔压力升高,妨碍静脉回流,前负荷降低。

心包积液/血、纵隔气肿均影响静脉回流,使前负荷减少。

腹压升高除使胸腔压力升高外,还通过直接压迫下腔静脉而影响前负荷。

②外周血管的舒缩影响血容量的分布:运动时肌肉收缩,内生及外源性儿茶酚胺均使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前负荷增加;血管扩张剂、败血症、过敏性休克、腰麻、硬膜外麻醉、截瘫使外周血管扩张,部分血容量淤在外周,心血量减少,前负荷下降。

舒张末期心房收缩:使舒张末期血容量(前负荷)增加15—30%。

房颤、结性心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起搏由于失去心房同步收缩而使前负荷下降。

植物神经系统调节:各种精神紧张因素的刺激、疼痛刺激内源性儿茶酚胺释放(手术、肾上腺肿物),心率增快,前负荷增加。

但心率过快,舒张期过短,心室充盈时间减少,前负荷下降。

2.代表前负荷的指标:左室舒张末容量(LVEDV)和右室舒张末容量(RVEDV)代表左、右心室前负荷,可用超声心动图、心室造影术和放射核素扫描技术测定,但由于连续性较差,为了连续动态监测前负荷变化,临床上常以左室舒张末压力(LVEDP)和右室舒张末压力(RVEDP)表示。

左室前负荷除用左室舒张末容量(LVEDV)和左室舒张末压力(LVEDP)表示外,还可以用肺动脉压(PAP)、肺毛楔压(PCWP)及左房压(LAP)表示。

当心肌顺应性完全正常时,左室舒张末压力可以代表左室舒张末容量,反映左室前负荷,正常值为4—12mmHg。

但当心肌顺应性降低时,如缺血性心肌病和主动脉瓣狭窄病人,左室舒张末压力稍有增加,左室舒张末容量(LVEDV)可明显增加,而切测定LVEDP要作左心插管,临床有困难。

左房压(LAP)主要反映左室前负荷,正常值4—12mm Hg。

心脏手术中直接左心耳或左方插管监测LAP,常用来判断左心功能、补充血容量及用药的有效监测方法。

但易发生血栓及出血,术中不宜保留。

肺动脉压(PAP)与肺毛楔压(PCWP)是反映左室功能及左室前负荷良好的临床指标;PCWP正常值为5—15mmHg ,当二尖瓣与右室功能正常时,PCWP ≈LAP(LVEDP),相差±4mmHg;正常肺动脉收缩压(PASP)为15~30mmHg,肺动脉舒张压(PADP)为5~15mmHg,肺动脉平均压(PAP)为10~20mmHg,重征病人常经右颈内静脉插入漂浮导管,用四腔漂浮导管可监测PCWP、CVP和CO,同时还可抽取混合静脉血与给药,用PCWP判断肺淤血的指标:18~20mmHg为轻度肺淤血,20~25mmHg为中度肺淤血,25~30mmHg为重度肺淤血,>30mmHg为肺水重。

右室前负荷除用右室舒张末容量(RVEDV)和右室舒张末压力(RVEDP)表示外,还可以用右房压(RAP)和中心静脉压(CVP)表示。

中心静脉压是右房内或靠近右房的胸腔内大静脉的血液所产生的流体静水压。

在目前漂浮导管(Swan—Ganz)应用还不普遍的情况下,临床上,CVP为反映右室前负荷的最佳指标,其高低与血容量、静脉张力、右心功能有关,但由于三尖瓣与肺动脉瓣对中心静脉血流的影响以及肺血管阻力的变化,引起左心压力变化,所以此时CVP不能反映左心功能状况。

CVP正常值为5—12cmH2O;如CVP 小于2—5cmH2O,提示右房充盈欠佳或血容量不足;如CVP大于15—20 cmH2O,右心功能不全。

CVP对了解有效循环血量和右心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动脉压(AP)综合分析意义更大。

当AP正常时,CVP小于5cmH2O,提示心功能良好、血容量轻度不足,应适当补液;CVP大于15 cmH2O,容量血管过度收缩、肺血管阻力升高,应舒张血管。

当AP降低时,CVP正常,提示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不足,应做补液试验;CVP小于5cmH2O,提示血容量严重不足,应充分补液治疗;CVP大于15 cmH2O,提示心功能不全、心排血量下降、血容量相对过多,有肺水肿先兆。

(二)后负荷指左、右心室射血时所遇到的阻力。

其大小取决于大动脉的弹性和外周血管阻力。

确切的说,包括:①流出道阻力—主肺动脉瓣狭窄或流出道狭窄②血管阻力—动脉硬化、各种原因所致的高血压使小动脉管壁平滑肌张力改变是影响后负荷的主要因素。

此外,交感、副交感神经兴奋,药物,局部氧、CO2、H+、乳酸、缓激肽、儿茶酚胺等物质均可影响心室后负荷③血液粘稠度④心室扩张程度—在正常限度内扩张越充分,心输出量越大;病态扩张的心室后负荷高于正常心室的后负荷。

左、右心室后负荷通过计算外周血管阻力(SVR)及肺血管阻力(PVR)来表示,这里就不详述。

后负荷同心肌氧耗量成正比,同每搏心输出量(SV)成反比。

适宜的后负荷有助于循环功能的稳定。

心功能不全时后负荷增加将明显加重心脏负荷,使心排血量减少。

故在处理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应注意调整后负荷。

血管收缩药增加后负荷,血管扩张药降低后负荷以达到降低心肌氧耗量,提升SV的目的。

(三)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力是心肌本身内在的能力,即心室收缩射血时,心肌收缩强度变化所具有的力量,这种能力称之为心肌的正性肌力状态。

心肌细胞内Ca2+的多少决定心肌收缩力的强度。

影响心肌收缩力的因素有:①植物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如),释放儿茶酚胺作用于心肌细胞的β1受体,增加心肌细胞内Ca2+浓度,增强心肌收缩力。

此外,还可使心率增快,当HR在60~120次/分时,细胞Ca2+浓度增加,产生正性肌力作用。

当HR>120次/分,心肌细胞内Ca2+浓度下降,心肌收缩能力反而下降,副交感神经兴奋则产生相反作用;②药物:正性肌力药物包括拟交感神经药物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洋地黄、磷酸二酯酶Ⅲ抑制剂、钙剂。

负性肌力药物包括抗心率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钙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等。

③低氧血症,酸—碱平衡紊乱如代谢性酸、碱中毒,高碳酸血症:电解质紊乱如高钾、低钠等均对心肌产生负性肌力作用。

④心肌氧供/氧耗失衡:心肌缺血、心梗、心肌病等心肌收缩能力下降。

此外,大面积心梗、心肌外伤,因参与心肌作功的肌肉减少而使心肌收缩力下降。

⑤败血症所产生的全身炎症反应,以及全身或器官灌流不足,在灌注后所产生的各种传递,特别是心肌抑制因子,均可抑制心肌收缩能力。

心肌收缩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每搏输出量,临床很难测到,可通过射血分数(EF)、左室压力上升速度、收缩时间间期(STI)等指标估算,最常用的是射血分数(EF):可用超声心动图测得,正常值为>0.55,如<0.5表示心功能减退,<0.4表示心功能损害。

如结合收缩时间间期(STI)(四)心率(HR)心率是心排出量的决定因素之一,CO=SV×HS。

正常成人静息状态时,HR在60~100次/分,个体差异较大,影响心率的因素有:①植物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增加,作用在窦房结,心率增快;作用在房室结,心率减慢。

②拟交感药物:抗胆碱药(阿托品)、β受体阻滞药使心率减慢。

③压力感受器:压迫主动脉弓及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血管扩张,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下降,血压下降,CO下降。

④化学感受器:CO2刺激颈动脉体及主动脉体内的化学感受器使心率增快,使CO、SV增加。

⑤心房壁内牵拉感受器:心房壁牵拉,受体兴奋,使窦房结及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

⑥机体代谢状况:体温、运动、疼痛、甲亢及炎症代谢率增高,心率增快;休息、低温、麻醉及甲状腺低功,心率减慢。

心动过速时心动周期缩短,舒张期心腔充盈不足,HR大于150~180次/分,会引起心室充盈的时程缩短,每搏输出量减少而使心排出量显著降低。

心率过慢,心输出量减低。

(五)血压血压是反映循环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同心脏功能、血管系统及血容量均有密切关系。

但血压并不是反映病人循环功能的唯一指标,影响血压的因素包括:①心输出量②外周阻力③大动脉管壁的弹性④心率⑤血量/容量比。

其中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是形成动脉血压的两个决定性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