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广东工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统系)

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广东工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统系)
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广东工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统系)

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广东工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

摘要:为了解广州市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在今后更好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进行土地潜力开发,实现优化规划,本文对2012年广州的各类用地的类型、面积和比例进行数据处理归纳和分析,得知各类用地布局特点,包括林地面积广阔,耕地分布零散等,提出实现土地潜力提升,保护耕地,调整建设用地结构的建议。

关键词:广州市土地利用地类 2010

1广州市概况

1.1自然环境因素

广州市中心位于北纬23度06分32秒,东经113度15分53秒,总体范围跨度涵盖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地处中国大陆南部,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面朝南海,毗临港澳,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在地形地势上,广州属丘陵地带,自北向南降低,最高峰为北部从化市与龙门县交界处的天堂顶,海拔为1210米;东北部为中低山区;中部为丘陵盆地;南部是沿海冲积平原,为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全市平均海拔11米。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北回归线穿越北部,属南亚热带典型的海洋季风气候,全年水热同期,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20~22摄氏度,最低温度0℃左右,最高温度38℃,平均相对湿度77%。市区年降雨量为1982.7毫米。气候环境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等特征。广州市地处南方丰水区,境内河流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水域面积广阔,不仅构成独特的岭南水乡文化特色,也对改善城市景观、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起到突出的作用。主要特点是本地水资源较少,过境水资源相对丰富,过境客水资源量是本地水资源总量的23倍。广州属于赤红壤分布地区,有两个土种,分别是麻赤砂泥和厚泥赤土。前者为砂质粘壤土,后者多为壤质粘土,土体都比较厚,多为中性或微酸性,易漏水漏肥,养分含量较低。除此以外还有经改良的水稻土,保水保肥性能较好。在生物资源上,广州市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但天然林已极少,山地丘陵的森林都是次生林和人工林,栽培作物具有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鲜明特征自然条件。植物种类达数千种,野生动物约有210多种。广州市的地质构造相当复杂,有较好的

成矿条件。已发现矿产47种、矿产地820处,其中大、中型矿床18处。主要矿产有建筑用花岗岩、水泥用灰岩、陶瓷土、钾、钠长石、盐矿、芒硝、霞石正长岩、萤石、大理石、矿泉水和热矿水等。区内能源矿产和有色金属矿产十分短缺,呈零星分布,规模较小,品位不稳定。

1.2社会经济条件

广州市辖10个区和2个县级市。10个区是:荔湾、越秀、海珠、天河、白云、黄埔、番禺、花都、南沙、萝岗。两个县级市是:增城市和从化市。总面积724711.08 公顷,人口1270.19万,外来常住人口475.98万。劳动力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讲都具有明显优势,但价格近年来攀升较快。2010年广州人均GDP达81223元,地区生产总值8215.82亿元,工业基础雄厚,第三产业发达,国民经济综合协调发展。在交通条件上,由于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有虎门、蕉门、洪奇门等水道出海,使广州成为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广州又是京广、广深、广茂和广梅汕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极为密切。市内交通线交接有致,网络成熟,类型众多,以公交跟地铁为主,常规公交平均线路长12.91公里。但公交站点覆盖率不高,地铁站点的覆盖率呈现出更加明显的中心高、外围低的特点,除了中心城区外的区域公共交通服务能力不足。

2 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图表

2.1下表为2010年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表:

2.2下图为2010年广州市各类用地面积及比例饼状图。

2.3下图为2010年广州市各类用地面积条形图。

3 土地利用状况

3.1土地利用类型

由上表可知,广州市一级类土地利用类型有耕地、园地、林地、草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用地以及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而比例较大,所占面积较广的二级地类有水田、水浇地、果园、有林地、公路用地、农村道路、河流水面、坑塘水面、城市、建制镇和村庄,从上文提及的广州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可得知,广州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特点影响了植被分布,使得林地、果园面积较广,发展势态较好。而交通网络的不断交接发展体现在公路用地面积的比例上。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交通运输用地中铁路用地仅占总体用地面积的0.21%,但是铁路用地面积达到1507.41 公顷的城市并不多,占总体交通用地面积的5.33%,这个比例其实不算低,铁路作为主要的城市间人员和贸易的交流工具,能促进各经济区域联系交流,包括人员和物资,延伸铁路的交接触点和扩大连接范围,对城市发展会有较大的影响。机场用地和港口码头用地占交通运输用地的10.34%,

如此之高的比例表明广州作为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心,辐射能力较强,因为机场用地和港口码头用地涉及特殊的交通方式,成本交通范围与一般的近距离不同,因此他们的比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为一个一级城市,它与所处的经济地区、本国甚至世界的经贸交流能力,一个综合性的城市,能有这种比例实属不易。而河流水面和坑塘水面得源于广州市地处南方丰水区,境内河流水系发达,水域面积广阔,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2条,老八区主要河涌有231条、总长约913公里,全市水域面积7.44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主要河流有北江、东江北干流及增江、流溪河、白坭河、珠江广州河段、市桥水道、沙湾水道等,本地平均水资源总量79.79亿立方米,这些水面不仅构成独特的岭南水乡文化特色,也对改善城市景观、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起到主要的作用,但水面整治和水体维护也是不少的挑战,广州在这方面诟病甚多,因此要加强管理。

3.2土地利用结构

在结构上,以林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主,分别占广州市用地总面积的35.34%和18.64%,而草地与其他土地比例最少,仅占0.60%和0.75%。

在林地中,有林地面积最大,达237108.55公顷,占总体比例32.72%,而工矿仓储用

地中二级地类仅有一项为采矿用地面积为2667.11 公顷,占总体比例0.37%。由此可看出,广州市林地面积广,比重大,与上文中植被丰富,生物资源量大相对应,这也与广州市气候有关,地处南亚热带典型的海洋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更易于林木生长。有林地多处于山地丘陵,天然林极少,以次生林和人工林地为主,且树木郁闭度各地区大小不一,这也与当地林业用途与管理方式有关,以防护林地和经济林地为主,这也是响应了广东省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在客观上促进形成植物种类达数千种,野生动物约有210多种的丰富的自然资源。

而在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上,与广州市城市发展有关,广州人口密集,总人口达1270.19万,外来常住人口475.98万,因满足人员生活工作需要,城市和农村居民点,以及所在地辖区内的商服、住宅、工业、仓储、机关、学校等单位用地广阔,面积不少。再者,广州的地质构造相当复杂,有较好的成矿条件有关,广州已发现矿产47种、矿产地820处,其中大、中型矿床18处。种类多样,主要矿产有建筑用花岗岩、水泥用灰岩、陶瓷土、钾、钠长石、盐矿、芒硝、霞石正长岩、萤石、大理石、矿泉水和热矿水等,因此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也占有一定的面积,这使得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在总体用地面积中占有一定比例。

草地比例较少,其中人工牧草地比例极低,与土地投资回报率高低和市场需求有关,土地租金迫使人工牧草地存在于极小的范围,这不但影响到牧草地,其他草地在总体比例中也不高。除经济因素外,广州气候条件更适宜林地生长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受植被条件影响,表层为土质,基本无植被覆盖的土地或表层为岩石、石砾,其覆盖面积大于等于70%的裸地面积也很低,再者耕地面积为88265.26 公顷,占总体面积8.35%,与之配套的田坎和设施农用地也不多,面积仅为0.15 公顷和2525.98公顷,因此,其他土地的用地面积也不多。

总体上来讲,受自然因素影响,广州的农用地比重最大,所占比例高达67.47%,总面积513732.55公顷,建设用地次之,比例为23.88%,面积为173047.69公顷,未利用地最少。从城市发展方式以及广州市本身经济条件,人口压力的角度来看,广州土地利用结构还是比较均衡的,但可供发展的土地比例不高,因此要尽量提高已有建设用地的土地有效利用率。与2008年土地利用现状相比,2008年的农用地比例为71.83%,建设用地比例为22.29%,未利用地为 5.89%,相比可知2010年农用地数量下降较快,两年内达4.36个百分点,建设用地略有升幅,为1.59个百分点,对于广州市这类用地需求较大的一级城市来说,升幅在正常范围内,因此,现在因把目光主要投放在保护好农用地上,维持结构均衡,实现可持续

发展。

3.3土地利用布局状况

3.3.1在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地类中,采矿用地分布零散,面积较小,在广州市东、西、南面较多,点缀于从化市、增城市、南沙区、花都区、番禺区等地,在市中心地区想成真空带。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在全市零散分布,城市用地呈面状集中分布,四面均有,但南面面积最大;建制镇在东南沿海地区较为密集,在西部和南部呈块状分布

3.3.2有林地在东北部分布极为密集,西部稍逊,南部覆盖率较低,灌木林地和其他林地呈星点状交错分布于有林地中,林地的分布状况与广州市地形有关,东北部为中低山区,中部为丘陵盆地,人口密度与开发程度较南部来说低不少,南部是沿海冲积平原,为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是大部分人口工作生活的地区,受人为活动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不高。

3.3.3耕地中水田分布形状与林地相似,但面积极小且极为松散,主要分布于番禺区、花都区、增城市和从化市。而水浇地在广州实现了全面均匀的分布,除极个别地区外,总体状况相差无几。旱地在东部较为密集,西南部较为零散,北部几乎没有。

3.3.4园地中,果园除西南部外,其余地区都有分布;茶园于东北部极少地区零星分布,仅增城市跟从化市有;其他园地于西部密集分布,南部零散。

3.3.5草地中,仅天河区有人工牧草地,其他草地多处于自然保留地,除北部外,其余地区零散分布。

3.3.6在交通用地上,机场用地集中于白云区和花都区,港口码头用地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南部与西部靠近城区的地方也有,南沙区在数目上最多。铁路呈横向分布,主要贯穿南部经济发达地区,且连接的区域较多,包括番禺区、白云区、天河区、黄浦区、南沙区、越秀区、荔湾区、萝岗区、花都区和增城市,但并无形成网络分布。与本地交通网络的连接也不甚紧密。公路用地网自东北部向西南部密集程度不断递增;管道运输用地仅萝岗区和黄浦区有。

3.3.7河流水面南部最密集,但中心城区呈中空状态,湖泊水面仅番禺区和白云区各有一处,坑塘水面北部较少,水库水面南部较少,沿海滩涂仅在南沙区有,内陆滩涂在中心地区较少,水工建筑用地南部较多,其余区域均匀零散分布,沟渠除市中心地带其余地方均有。

3.4土地利用特点

广州市土地利用具有以下特点

3.4.1林地面积较大且分布广,森林覆盖率高。由各类用地面积条形图中可以看出,林地远远领先于其他用地类型,面积达256121.84 公顷,占总体土地利用面积的35.34%,这能有效改善广州的生态环境,保有丰富的植被和生物资源,作为一种长远的储备,这对城市今后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别是这种资源在现今城市发展世态中呈现出一种不可逆性,它更显得尤为珍贵。

3.4.2耕地比重小 ,分布零散且面积较小。广州的农用地比重最大,所占比例高达67.47%,总面积513732.55公顷,但耕地面积却极小,仅有88265.26公顷,占总体用地面积的 8.35%,耕地中水田面积极小且极为松散,主要分布于番禺区、花都区、增城市和从化市。而水浇地在广州散点散布,所占比例为4.29%。旱地在东部较为密集,西南部较为零散,北部几乎没有。广州气候水文条件优良,土壤改造已有一定历史,取得有效成果,但耕地面积与之并不匹配。

3.4.3土地再开发潜力大。城市的总体规划试行效果并不理想,由地类的类型及比例可以看出,与北京、上海、重庆等地差异明显,虽然存在不同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条件差异,但在某些地类上,如城市、村庄,以及大部分的交通运输用地地类中可看出它的发展程度并不高,但也从反面说明土地具有较高的再开发潜力,这由广州人口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与可供使用的土地面积有限共同决定。

3.44土地利用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中心城区与其他地区无论是土地类型还是土地开发利用效率上都有极大的区别,超额利润和追加投资产生的生产率的差别也不小。

3.5现今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3.5.1建设用地构成不合理,城市成长、成熟化有待加强。城市地类面积6635

4.89公顷,占总体用地面积比例为9.16%,村庄地类面积为40558.45公顷,占总体用地面积比例为

5.60%,村庄用地地类与城市地类面面积之比高达61.12%,这与广州一级城市的身份来说不甚相符。对此要适当调整比例,加快农村改造,逐步实现高效城市化,但切忌赶农民上房式的粗暴低效改造,要统筹兼顾。

3.5.2耕地面积小且分布零散,数量减少数度较快。耕地状况在上文已多次论述,在

此就不一一细说了,而对于这种状况,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死守耕地指标,虚报耕地数量这种行为必须收敛,杜绝占用耕地行为,实现指标流转化,适当的进行复垦。还要努力提高追加投资的回报率,提供土地有效利用率。

3.5.3土地实际利用水平较低且区域发展不平衡。某些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单一,受地类特性影响,投资回报必定会有差距,如有林地与城市用地的经济效益不可能处在相距不远的水平上。虽然2010年广州人均GDP达81223元, 8215.82亿元,但是依靠土地买卖抬高生产总值成就漂亮的地区生产总值报表,并不能反映土地的真实利用水平,抛开了虚假的外衣后,土地的实际利用水平并不乐观。在人均GDP上,萝岗区高达45621.70元,从化市只有523

4.59元,体现了一种极不均衡的发展方式。我们需要加强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IT行业,服务业次之,这才能实现有效可持续和高回报三位一体,均衡发展在于政府规划和投资的适当倾斜。

4 总结

广州市土地利用类型种类在数量上并不多,但地类面积比例差距极大,呈现单峰分布,布局及结构形式不利于城市的长期发展,需要进行用地结构调整、耕地保护和土地潜力的挖掘,实现协调发展。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2007年度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国土资源局 二○○七年十一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对土地实行跟踪监督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我局多年来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在收到省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迅速将部和省厅的精神传达下去,及时明确此次调查工作重点、总体要求和差不多程序及方法。并在深入学习《通知》精神和全面领会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盐都市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方案》,对我市变更调查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局必须做到“月清季累”,年末及时变更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做到数据、图形、实地“三一致”,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方法,全面查清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实际耕地变化情况。同时,加大了质量检查力度,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并先后三次组织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地籍科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土地变更调查的资料预备、外业调查、内业

处理、统计汇总、县乡自查、市局检查和成果上报等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通过认真实施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市如期保质地完成了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其成果差不多反映了2007年度土地变化情况。现将我市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内变化情况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6737972.2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455080.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5265579.6亩,合计总面积为25458632.0亩,折16972.42 KM2。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 表1 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 单位:亩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城镇以外农村各级范围内各种地类的种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现状;查清村(组)土地权属界线,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事、企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的界线;查清土地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利用状况,满足土地统计的需要、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编制土地利用图件的需要。 2.土地权属调查查清楚农村各级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以及河流、湖泊、道路等的土地权属范围、界线和性质、查清各部分土地的归属情况,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保障土地市场安全的需要。 3..特殊调查内容的调查例如,违法用地的调查、基本农田的调查、开发区调查等、确保社会安定、管理有序、政策到位的需要。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程序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外业阶段、内业阶段和成果验收归档阶段。 准备阶段分为: 方案准备为了证明调查条件的基本具备,省级土地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 当依据国家的调查方案,报请国家级调查领导机构审查。 组织准备 1建立领导机构土地调查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调查工作,涉及到各 行各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同时所需的技术人员要十分专业,因此 在进行调查工作之前要解决领导和组织问题。 2 组织专业队伍因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十分强的工 作,良好的专业队伍是保证调查质量的基本条件。 3 技术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强、质量要求高的 技术工作,要有规范的作业方案,详尽的技术规程或细则。 制定工作计划根据任务要求和技术规程,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条件, 拟定工作计划。 仪器及用品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配备必要的仪器、文具和文具用品。 资料准备其中资料准备包括地形图的收集、遥感资料的收集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的收集。 外业调查是以地形图和航(卫)片等影像图片为底图利用收集到的有用资料,

广州开发区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局2016

广州市建设领域管理应用信息平台建筑工人考勤数据接口标准

目录 一、引言 (1) 1.1编写目的 (1) 1.2适用范围 (1) 1.3简称和术语 (1) 二、开发规范 (2) 2.1通信协议 (2) 2.2通信安全 (2) 2.3注意事项 (2) 三、接口说明 (4) 3.1批量上报工人考勤 (4) 3.2实时上报工人考勤 (5) 四、附录 (5) 4.1 测试环境 (5) 4.2 结果码对照表 (5)

一、引言 1.1编写目的 为实现广州市建设领域管理应用信息平台对项目从业人员实名制管理和工人工资分账管理,考虑到部分项目已经在使用一些商业化实名制管理系统,为避免数据重复登记、减少系统改造成本,特编写本接口文档以供施工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对接。 1.2适用范围 本文档的适用对象为接入广州市建设领域管理应用信息平台的施工企业技术开发人员、日常维护人员。 1.3简称和术语 广州市建设领域管理应用信息平台:以下简称“信息平台” 施工企业:指依法取得施工企业资质证书,在本市从事建设施工活动的施工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

二、开发规范 2.1通信协议 ●采用HTTP(或HTTPS)协议进行请求和响应的处理。接口请求采用GET/POST方式。 接口响应返回JSON格式的数据。 ●由“信息平台”提供接口地址,企业实名制或考勤系统调用。 ●接口请求URL地址:详见接口说明。 ●接口未注明处均使用UTF-8编码。 ●通信过程中涉及的中文或特殊符号的传输,需进行urlencode处理。 ●HTTP(或HTTPS)请求参数均为字符串。 ●接口请求需进行签名,详见2.2通信安全一节。 2.2通信安全 为保证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数据真实性,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数字签名,在接收签名数据之后进行签名校验。 “信息平台”会为施工企业的每个工程分配唯一的接入编号和接入密钥。签名机制如下: ●对全部有长度限制的传输字段(不包括NL类型的字段)进行签名,将参数名(区 分大小写)和参数值(需进行urlencode处理)用“=”连接,参数值为空的参数 不参与签名,参数之间用“&”连接,格式是:param1=val1¶m2=val2…。 ●参数组装顺序规则:参数名的字典顺序。 ●密钥拼接方式为传输参数直接连接密钥,如只有param1和param2两参数,值分 别为val1和val2,密钥为key,拼接结果为:param1=val1¶m2=val2key。 ●使用“信息平台”分配的密钥进行MD5加密(密钥直接跟在组装好的参数后即可), 将值赋给sign参数。 ●敏感信息身份证号、银行卡号需要加密传输,使用DES加密,加密key等于接入密 钥,加密后的字节码转为16进制编码的字符串,并在密文字符串的前面加“des:” 前缀。算法:密文=”des:” + HEX(DES(idcard, key)),如:身份证号: 5113011990010181111,接入密钥:8c2da4c769828fcfa77aedb690999cf9,密文: des:80cfe03525bb2b8d43d62ff369e95334cd1facfe4bbb800c 2.3注意事项

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广东工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

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广东 工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 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广东工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摘要:为了解广州市2010 年土地利用现状,在今后更好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进行土地潜力开发,实现优化规划,本文对2012 年广州的各类用地的类型、面积和比例进行数据处理归纳和分析,得知各类用地布局特点,包括林地面积广阔,耕地分布零散等,提出实现土地潜力提升,保护耕地,调整建设用地结构的建议。 关键词:广州市土地利用地类2010 1 广州市概况

1.1 自然环境因素 广州市中心位于北纬23度06 分32 秒,东经113 度15 分53 秒,总体范围跨度涵盖东经112度57 分至114度3 分,北纬22 度26分至23度56 分,地处中国大陆南部,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面朝南海,毗临港澳,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在地形地势上,广州属丘陵地带,自北向南降低,最高峰为北部从化市与龙门县交界处的天堂顶,海拔为1210 米;东北部为中低山区;中部为丘陵盆地;南部是沿海冲积平原,为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全市平均海拔11 米。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北回归线穿越北部,属南亚热带典型的海洋季风气候,全年水热同期,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20?22摄氏度,最低温度0C左右,最高温度38C, 平均相对湿度77%。市区年降雨量为1982.7 毫米。气候环境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等特征。广州市地处南方丰水区,境内河流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水域面积广阔,不仅构成独特的岭南水乡文化特色,也对改善城市景观、维持城市生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土地是人类的立足之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具有多功能的利用价值。土地利用是人类作用于大自然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必须科学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深刻把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农村土地特别是耕地保护的形式日趋严峻。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预期将达到14.5亿,2033年前后达到高峰值15亿左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护有一定数量的耕地;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也需要大力加强对其生态功能的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同时,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将不可避免的占用部分耕地,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也需要调整一些耕地。但是,耕地后备资源少、生态环境约束大,制约了我国耕地资源补充的能力,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式。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土地利用问题的有利条件。从土地利用现状看,我国建设用地利用总体粗放,节约集约利用空间较大,为统筹保障科学发展与保护耕地资源提供了基础条件,从国际背景看,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从国内环境看,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主法制和整治文明的不断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党中央、国务院对土地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加强土地宏观调控,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有利于促进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展望未来,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必须从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矛盾这一社会现实没改变出发,正确把握科学发展与资源配置的密切联系和内在规律,本着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立足保障科学发展,增强土地资源危机意识,树立全民节地观念,妥善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套用国土部的相关文件我们进行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越来越 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农 村土地资源利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有序可持续利用成 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目 录 前 言 ..............................................................................I 第一章 总则.. (1) 第二章 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4)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 (4) 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 (5) 第三节 土地利用目标 (6) 第三章 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调整 (8) 第一节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8) 第二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2) 第四章 农用地保护利用 (15) 第一节 耕地保护 (15) 第二节 基本农田保护 (16) 第三节 其他农用地保护 (17) 第四节 农业产业化用地 (17) 第五章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19) 第一节 建设用地规模控制 (19) 第二节 新增建设用地节约利用 (19) 第三节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分类引导 (20) 第六章 土地利用分区 (26) 第一节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6) 第二节 土地利用管制分区 (27) 第七章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 (30) 第一节 中心城区控制范围 (30) 第二节 中心城区土地用途分区与管制 (30) 第三节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管制分区 (33) 第八章 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35) 第一节 生态用地保护 (35) 第二节 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35) 第三节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36) 第九章 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 (38) 第一节 土地整治 (38) 第二节 “三旧”改造 (40) 第三节 重点发展区域和建设项目 (40)

第十章 区、县级市土地利用指导 (42) 第一节 区、县级市规划指导原则 (42) 第二节 区、县级市规划指引 (43) 第三节 各区、县级市指标分解 (46)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8) 第十二章 附则 (53) 附表: (54) 图 录 1、土地利用现状图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3、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 4、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 5、土地重大工程建设规划图 6、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 7、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8、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9、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管制分区图

广州市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方案

广州市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方案 知识产权制度是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是广州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和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的迫切需要。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作用,努力把广州建设成为创新要素集聚、转化运用流畅、保护制度完善、服务体系健全、高端人才汇聚的知识产权枢纽城市,把知识产权打造成广州最叫得响的品牌,根据《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71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建设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试点省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2016〕56号)等文件精神,现就我市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推进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一)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加快推进中新广州知识城国家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完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制,设立知识产权综合政务服务中心(牵头单位:广州开发区管委会)。推动南沙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建设,支持南沙设立区域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在南沙自贸试验区建立与国际仲裁模式接轨的知识产权仲裁体系(牵头单位:南沙区政府,配合单位:广州仲裁委)。 (二)加强国家相关机构落户广州的建设和服务工作。加快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其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作用(牵头单位:市知识产权局,配合单位: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全力做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审查协作广州中心、商标局驻广州办事处建设和保障服务工作(牵头单位:市工商局,配合单位:越秀区政府)。 (三)加强科技创新全过程知识产权管理。研究制定科学的知识产权评价标准,在科技计划和新兴产业财政扶持项目的立项、验收以及监督管理中全面加强知识产权指标审核;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推荐承担国家、省、市科研和产业化项目的重要条件之一;加强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管理,建立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登记制度(牵头单位:市科技创新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建立市重大经济和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制度,明确评议内容,规范评议程序,对评议项目给予资金扶持,引导市场主体开展评议;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作,推动开展对政府重大投资活动、公共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重要人才引进项目等的评议工作(牵头单位:市知识产权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建立以知识产权为重要内容的创新驱动发展评价制度,将知识产权产品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牵头单位:广州开发区管委会)。 (四)实施创新主体“贯标”工程。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推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贯彻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贯标”。同时,对“贯标”辅导机构给予扶持(牵头单位:市知识产权局)。 二、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广州土地利用经验借鉴

广州土地利用创新 思考广州的未来,土地是不可忽略的核心要素。这样一组数据引起人们的关注:2012年底,广州可开发利用的平地资源只剩下不到600平方公里,如果以现在每年近40平方公里的新增耗地速度计算,15年左右就将消耗殆尽。广州的未来何处安放,这样的命题拷问着这座城市。 “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地从何来?广州现在绝不是无地可用,也不存在地荒的问题,而是还有较大的用地空间,关键要靠土地制度的创新,来创造新的土地红利。”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局长李俊夫认为,以土地改革创造政策红利,广州仍将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为导向的土地制度创新将继续为广州提供更加科学、可持续的土地要素保障。 昨日,李俊夫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采访。这位学者型官员对广州各种国土房管数据如数家珍,信手拈来,为我们详细盘点广州土地“家底”和解析广州在探路新型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破题之策。他表示,要破解土地紧约束这一难题,支撑中国第三城的发展,必须全面实施节约集约用地战略,必须加快城乡统筹土地制度创新。 广州土地瓶颈有三个“结” 广州现在谈土地瓶颈制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无地可用,而是如何科学地释放和创造土地资源要素的红利效应,需要

进行反思和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广州依靠土地大量快速投放的红利效应,创造了经济总量连续24年位居全国大城市第三的成绩。到了现在的发展阶段,旧的土地红利正在消减,传统的拼土地、拼资源的城市发展道路难以适应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要求。 南方日报: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市长陈建华在不同的场合都提到过广州发展的土地瓶颈问题。陈建华说过,制约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大的瓶颈就是土地问题。广州到底在土地方面遇到什么瓶颈?有不少人担心,广州探路新型城市化、加快转型升级,会不会“无地可用”? 李俊夫:土地不可复制、不可引进的特性,决定了其是城市经济增长、转型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资本和资产。庆良书记说土地是广州的“命根子”和“牛鼻子”。广州现在谈土地瓶颈制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无地可用,而是如何科学地释放和创造土地资源要素的红利效应,需要进行反思和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广州依靠土地大量快速投放的红利效应,创造了经济总量连续24年位居全国大城市第三的成绩。到了现在的发展阶段,旧的土地红利正在消减,传统的拼土地、拼资源的城市发展道路难以适应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要求。 在旧的土地红利模式下,广州土地瓶颈表现为三个“结”:第一个“结”是土地消耗太快,资源承载压力巨大。广州是一个土地资源禀赋不足的城市,人地矛盾比较突出。全

广州市专利奖励办法实施细则

广州市专利奖励办法实施细则 各有关单位: 为做好广州市专利奖的实施工作,根据《广州市专利奖励办法》,我局制定了《广州市专利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我局反映。 广州市知识产权局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七日 广州市专利奖励办法实施细则 第一条为做好广州市专利奖励工作,充分发挥专利制度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根据《广州市专利奖励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广州市专利奖(以下简称市专利奖)以及国家、省专利金奖、优秀奖配套奖励的申报、推荐、评审、异议处理、奖惩等工作。 第三条市专利奖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市知识产权局负责人担任,副主任委员由市知识产权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主管领导担任。委员若干人,由科技、经济、法律、管理等领域专家、学者组成,由市知识产权局报请市政府批准后聘任。每届任期四年,任期内市政府有关部门人员如有变动,由该部门新的主管人员续任。 第四条评审委员会主要职责: (一)确认专业评审组的设置及人员组成; 上传者知盟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e16101836.html,

(二)根据专业评审组初评结果,作出市专利奖获奖项目、奖励等次和获奖人选的评审决议; (三)作出异议处理决定和专利奖撤销建议; (四)决定评审工作中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五条评审委员会下设专业评审组,根据当届市专利奖申报情况组建,负责各专业领域的项目初步评审工作。 专业评审组由技术、经济、法律等领域的专家组成,设组长1人,成员若干,专家组名单由市知识产权局报评审委员会确认。 专业评审组专家在专利奖评审专家库中根据申报项目所属专业领域随机挑选产生,实行动态管理。 第六条市专利奖评审专家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熟悉国家有关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严格遵守评审工作纪律,公正廉洁; (二)大学或大学以上文化程度,有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5年以上从事知识产权相关工作经验;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l °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 2.1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 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未利用地面积为149901.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3%,其中可利用土地(包括草地、滩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为31329.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6%;难利用土地(冰川、永久积雪、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坝等)为1635.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 2.2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分析 武汉市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等13个区,现研究武汉市各个辖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1996到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可以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表示,即 %1001 ??-= T V V V K a a b 式中:K 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V a 、V b 为基期和报告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

广州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方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广州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方案 篇一:关于设立广州知识产权投融资交易平台的建议 关于设立广州知识产权投融资交易平台的建议 为推动科技和金融的紧密结合,充分利用金融资源促进自主创新和知识经济发展。依托中新知识城作为(:广州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方案)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搭建知识产权投融资交易平台,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渠道,增强广州市科技创新能力,激发广州的创新活力,有必要设立广州知识产权投融资交易平台。 一、设立知识产权投融资交易平台目的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厂房和设备大部分是租赁而来,人力成本高,产品研发时间长和企业规模小,具有可抵押物少、无形资产多和研发投入大等特点。企业研发成果所产出的知识产权,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但是知识产权具有变现难、价值评估不确定和法律状态不稳定等内部特征,使知识产权转化为资本具有一定风险性,导致知识产权交易和融资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如果只是知识产权交易单独的权利人更换始

终无法解决以上问题。无法有效的进行成果转化,不利于科技研发团队的二次技术研发,最终导致技术创新与企业成长相脱离,无法实现知识产权的最大价值和化解知识产权交易存在的风险。 据统计,20XX年,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国的专利权质押金额达25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80%。从20XX年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以来,专利权质 押金额累计达到638亿元,年均增长112%。而20XX年广州 专利质押融资企业14家,融资额度5亿元。盘活企业的知 识产权是为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提供了新途径、新渠道。 二、设立广州知识产权投融资交易平台的作用 依托现有中新知识产权创新平台和广州金融创新服务 区的服务优势,设广州知识产权投融资交易平台,以知识产权与股权相结合主要解决思路,化解流转交易带来的风险。以知识产权为代表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有形资产、产销渠道、经营管理能力及信息整合能力有机融合到企业股权之中,加快推进知识产权的资本化、商业化,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和股权的价值,进而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融资能力。 三、设立广州知识产权投融资交易平台的建议 以市场化运营、灵活的管理和政府出台激励机制等方法,建立具有一定规模、辐射带动力的区域性知识产权投融资交

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广东工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

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广东工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 摘要:为了解广州市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在今后更好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进行土地潜力开发,实现优化规划,本文对2012年广州的各类用地的类型、面积和比例进行数据处理归纳和分析,得知各类用地布局特点,包括林地面积广阔,耕地分布零散等,提出实现土地潜力提升,保护耕地,调整建设用地结构的建议。 关键词:广州市土地利用地类2010 1广州市概况 1.1自然环境因素 广州市中心位于北纬23度06分32秒,东经113度15分53秒,总体范围跨度涵盖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地处中国大陆南部,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面朝南海,毗临港澳,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在地形地势上,广州属丘陵地带,自北向南降低,最高峰为北部从化市与龙门县交界处的天堂顶,海拔为1210米;东北部为中低山区;中部为丘陵盆地;南部是沿海冲积平原,为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全市平均海拔11米。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北回归线穿越北部,属南亚热带典型的海洋季风气候,全年水热同期,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20~22摄氏度,最低温度0℃左右,最高温度38℃,平均相对湿度77%。市区年降雨量为1982.7毫米。气候环境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等特征。广州市地处南方丰水区,境内河流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水域面积广阔,不仅构成独特的岭南水乡文化特色,也对改善城市景观、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起到突出的作用。主要特点是本地水资源较少,过境水资源相对丰富,过境客水资源量是本地水资源总量的23倍。广州属于赤红壤分布地区,有两个土种,分别是麻赤砂泥和厚泥赤土。前者为砂质粘壤土,后者多为壤质粘土,土体都比较厚,多为中性或微酸性,易漏水漏肥,养分含量较低。除此以外还有经改良的水稻土,保水保肥性能较好。在生物资源上,广州市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但天然林已极少,山地丘陵的森林都是次生林和人工林,栽培作物具有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鲜明特征自然条件。植物种类达数千种,野生动物约有210多种。广州市的地质构造相当复杂,有较好的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 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 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 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P2示例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 土地利用现状评述内容(所有小点为超连接) 一、土地禾U用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分析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主要对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人口、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本规划区土地利用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土壤监测和人口、土地、农业、城乡建设统计年报,分析、比较规划区域各类土地面积、人均占有量和质量,以及土地利用近10年的变化情况,研究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研究各种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 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占全规划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关系及各 类土地在全区范围内的分布是否合理,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主要有以下计算指标: 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 土地总面积]*100% 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农林牧渔业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土地复垦率=(废弃土地复垦利用面积/废弃土地总面积)*100% 人均城镇用地=城镇用地/城镇人口(平方米/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人口(平方米/人) 路网密度=公路里程/ 土地总面积(公里/百平方公里)

《广州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成果公告

附件1

《广州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成果公告 字体大小: 大中小 背景色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加快推进土地整治、建设高 标准基本农田的决策部署,统筹安排、科学指导各类土地整治活动,我局组织编制了《广州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根据《市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规程》(TD/T 1034-2013)的要求,现将《规划》有关情况公示如下: 一、批准机关:广州市人民政府。 二、规划范围:广州市行政辖区,土地总面积为7246.61平方公里。 三、规划期限:《规划》按照《市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规程》的要求编制,以镇(街)为规划单元,规划期为2011-2015年,2015年为规划目标年,展望到2020年。 四、规划目标: 规划目标与省土地整治规划下达任务指标保持一致,包括: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模、补充耕地、“三旧”改造规模、土地复垦和建设用地复垦。其中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45180公顷和补充耕地1085公顷为约束性指标,其余均为预期性指标。 五、整治分区:

《规划》根据“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城市发展战略,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及“三规合一”成果充分衔接,将全市划分为六个土地整治分区,明确各分区的土地整治主导方向和整治重点。 (一)中部中心城区“三旧”改造整治区包括荔湾区、越秀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除江高镇、太和镇、人和镇和钟落潭镇外)、黄埔区和番禺区,土地总面积110414.49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5.24%。 (二)东部山水新城土地综合整治区包括萝岗区和增城市朱村街、中新镇,土地总面积72430.91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0.00%。区内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农用地面积比重大,未来定位是国家级创新中心和广州东部新城区。 (三)南部南沙滨海新城土地综合整治区包括南沙区行政辖区全部土地,总面积69451.44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9.59%。区内地形以平原为主,耕地和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分布,未来将建设以生态、智慧和休闲为特色的国际化滨海新城。 (四)西北部花都-白云土地综合整治区包括白云区的江高镇、太和镇、人和镇、钟落潭镇及花都区行政区域,土地总面积145648.79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20.10%。本区的南部为广花平原,耕地面积广阔,北部为山地丘陵。 (五)东部增城土地综合整治区包括增城市除朱村街和中新镇外的其他区域,土地总面积128304.84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

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测绘学院资源09 24号马淑敬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一)自然条件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湾、东邻东营、南连淄博、西南与济南市交界、西接德州、西北隔漳卫新河与河北省海兴县、黄骅市相望,是山东的北大门。

测绘学院资源09 24号马淑敬滨州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快捷。距济南空港只需1小时车程,1个半小时直达黄骅港,3小时抵达青岛,当日往返京津塘地区。205、220国道与滨博高速、津汕高速、荣乌高速融合贯通,在建的黄大铁路和即将运营的滨港铁路纵横境内,三座大桥飞架黄河南北,是华北、华东各省市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 (二)自然资源和历史沿革 滨州市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土地94.5万公顷,其中已开发的耕地46.7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13公顷。黄河贯穿东西,淡水资源充足。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6种,已开发15种。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是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主采区。海岸线长240公里,是山东省重要的原盐生产基地。 滨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遗迹,不断出土问世。春秋末期,伟大的军事家孙武是惠民县人士,他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堪称惊世之作。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王薄,在邹平县雕窝峪首举义旗,成了隋王朝的掘墓人。明初农民起义领袖唐赛儿,滨州市人,她揭竿而起给明王朝以沉重打击。汉孝子董永的故乡就是位于小清河畔的博兴县。宋朝的范仲淹,就学苦读的醴泉寺就在邹平的长白山中。传统民间艺术异彩纷呈,著名的山东吕剧就发源于博兴县支脉河畔刘官村一带,起源于元朝的胡集灯节书会,泥塑、木版画及具有七百年历史的滨州民间剪纸具有深厚的乡土气息,独具艺术风格,久负盛名。 (三) 人口 2001年至2007年人口统计如下: 年份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出生人口数(万人) 死亡人口数(万人) 自然增长人口数(万人) 人口总数(万人) 2001 10.73 6.05 4.68 3.88 2.20 1.68 362.95 2002 10.86 6.20 4.66 3.95 2.26 1.69 364.79 2003 10.18 6.58 3.61 3.72 2.40 1.32 366.15 2004 12.45 6.21 6.24 4.58 2.28 2.30 368.90 2005 12.83 6.77 6.48 4.60 2.43 2.17 371.25 2006 9.94 6.00 3.94 3.70 2.23 1.47 373.16 2007 9.82 6.54 3.28 3.67 2.44 1.23 374.48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1234567年份人口总数(万人) (四) 城镇化

年度全市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报告

年度全市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报告 南通市国土资源局 (年月日) 年,在国内宏观经济形势趋稳和国家土地调控政策持续从紧的背景下,我市土地开发利用延续去年的发展态势,在土地供给侧方面,其用地规模、计划使用矛盾有所缓和,相对应的在需求侧方面,则表现出年度新增项目用地明显减少,用地需求有所减弱。年,在计划使用、用地报批、土地供应等主要指标上与往年相比没有明显变化,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和市场预期。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争取与使用在全省继续保持领先;土地供应结构与布局不断优化,基础设施用地、重大产业项目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项目用地应保尽保;年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占用建设用地比率(预估值)有所下降;全市耕地保有总量得到有效管控,陆海统筹发展试点成效开始显现。虽然全市土地利用形势总体趋于平稳,但建设用地规模空间不足、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具体分析如下: 一、计划指标争取情况 年,我市共争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亩,其中农用地亩、未利用地亩。新增建设用地比上年(亩)相比下降亩,农用地比去年(亩)相比下降亩。(详见表一) 一是年初下达国家计划较上年有一定下降。年国家下达给江苏省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总量大幅减少(约下降),省厅分配给

南通的指标也相应做了调减(重点减少了其中的未利用地指标)。 二是同一乡镇试点实施全省领先。年,我市组织海安、城东等个乡镇开展第二批同一乡镇试点,落实试点规模亩,与上年(个乡镇,亩)相比,乡镇数量、试点规模均居全省第一。 三是独立选址项目用地下降较多。主要是由于年独立选址项目指标总量为亩,而年我市争取的独立选址项目规模较小,总量仅为亩。 表一:南通市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统计表 单位:亩 二、建设用地报批情况 年全市报批建设用地总面积亩,其中:城镇批次建设用地报批亩,单独选址项目报批亩,国有未利用地转建设用地报批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报批亩(详见表二)。年与年报批面积亩

开题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

开题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学号 1 专业班级土地资源管理3班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单位农业大学 课题性质设计? 论文? 课题来源科研? 教学 ? 生产? 其它? 毕业设计(论文)省市丰宁县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题目 开题报告(阐述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容、研究方案、进度安 排、预期结果、参考文献等) 一、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 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以及土地利用现状与开发等方面的分析,以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土地利用中的成绩与问题,从而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提出改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的对策和途径,可以既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强化区域土地系统功能,又强调人地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因此,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起点,是制定土地利用方针和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 2.研究意义:对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与研究,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丰宁县的土地利用情况,是土地利用更加趋于合理,从而节约、集约土地资源,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强化整体功能,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整体优化的综合效益,进而促进丰宁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二、研究现状:

1.国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他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从20世纪40年代起,土地利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及土地利用规划需求的发展,从土地清查到土地评价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研究具有了新含义,不仅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状态与利用方式,而且将其作为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这时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土地利用变化。 2.国土地利用研究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持续利用概念的出现和国际上研究的蓬勃展开,我国学者对土地持续利用也开展了大量研究。综观我国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主要研究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理论研究;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农业土地持续利用;城市及其边缘区土地持续利用;土地持续利用驱动力;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持续利用研究;持续土地利用规划: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在土地持续利用研究中的应用;土地持续利用综合研究模型。结合丰宁县土地利用的数据,丰宁县一级土地类8个,二级地类38个,三级地类3个。土地总面积8738.06平方公里。农业用地1082427.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2.58%;非农用地2282811.7亩,占总面积的17.42%。 三、研究容 1.引言 1.1丰宁县总体概况 1.2丰宁县土地资源要素概况 1.21地质要素 1.22地貌要素 1.23土壤要素

淮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淮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大大加快,土地利用逐渐成为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一环。淮安市作为江苏北部地区重要的发展地区,同样面临着土地利用的诸多问题,相关的政府部门对土地利用非常关注。淮安市政府,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2005年为基期年,提出2006—2020年的土地利用规划,通过调查,对淮安市土地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1、前言 土地是一切资源和环境要素的载体,其可持续利用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对土地资源的掠夺式使用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迫切要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由理论走向实践。 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源泉,也是一项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土地资源不可替代性及其稀缺性,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必须向持续、高效利用发展。 2、自然条件概况 淮安市地处苏北平原中部,淮河流域下游,介于北纬32°43′— 34°06′,东经118°12′-119°36′之间,东与盐城接壤,西与安微省毗邻,南与扬州隔高邮湖相望,北分别与宿迁、连云港两市相连,辖区总面积994997.2公顷(1492.50万亩)。 市域地势低平、平原广阔,仅西南地区盱眙县辖区内有低丘分布。地貌可划分为黄淮冲积平原区、江淮湖洼平原、低山丘岗三大类型。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一般地面高程在9-13m(以古黄河口零点为准)。淮安市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兼具有南北气候特征,光热水整体配合较好,季风气候典型,年平均降水量885-1015cm。境内河湖交错,水网密布,包括京杭大运河、淮沭新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干流、废黄河等9条流域性河流。境内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以及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 淮安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的有盱眙凹凸棒石粘土、玄武岩、白云岩,金湖、洪泽和盱眙的石油与天然气,楚州、清浦、淮阴区、洪泽的岩盐、芒硝等,这些矿产储量很可观,有较高的开采利用价值。其中尤以石盐储量最丰富,已探明的储量达111亿吨。 3、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淮安市土地变更调查资料,2005年全市土地总面积为994997.2公顷(1492.50万亩),人均土地面积0.19公顷(2.85亩)(以常住人口计算)。全市土地总面积中,农用地 682797.1公顷(1024.2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8.62%;建设用地135524.1公顷(203.2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3.62%;其他土地176676.1公顷(265.0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7.76%。如下图表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