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泓域咨询-领先的投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https://www.360docs.net/doc/ce16397860.html,

特色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

报告说明

为积极相应国家鼓励农业综合开发产业政策、顺应产业精准扶贫的发展需要,经过科学的调研分析,某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计划在xxx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园项目。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约5000.00亩,建设集现代养殖、特种种植、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特色农业产业园。整个园区设计规划为“三区一基地”,即绿色蔬菜种植基地、特色种植区、农业休闲旅游区、农业生态度假区:

1、绿色蔬菜种植基地。该基地占地2500.00亩,主要种植绿色生态蔬菜、农作物、瓜果。

2、特色种植区。该功能区占地500.00亩,主要从事油茶、茶叶、茯苓、天麻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并配套建设加工基地。

3、农业休闲旅游区。该功能区占地500.00亩,依托博艺花蒲度假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发展。

4、农业生态度假区。该功能区占地1500.00亩,将按照3A级旅游区标准建设,定位于集周末自驾、自然观光、健康养生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项目。

根据测算,项目预计总投资6012.8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743.49万元,流动资金1269.31万元。根据测算,预期达纲年旅游营业收入9616.00万元,利润总额2151.44万元,利税总额2151.44万元,税后净利润1871.75万元,达纲年纳税总额279.69万元,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项目共分三期进行建设。

第一期:建设周期12个月,主要进行绿色蔬菜种植基地一期(1500.00亩)和农业休闲旅游区一期(300.00亩)建设。

第二期:建设周期12个月,主要进行绿色蔬菜种植基地二期(1000.0亩)、农业休闲旅游区二期(200.00亩)以及特色种植区(500.00亩)建设。

第三期:建设周期12个月,主要进行农业生态度假区(1500.00亩)建设。

本报告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的要求,依照“科学、客观”的原则,以国内农业综合开发市场需求为前提,大量收集生态农业综合开发行业准入条件和前沿技术等重要信息,全面预测其发展趋势,按照《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的具体要求,对项目建成后可能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科学预测,从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因此,该报告是一份较为完整的为项目决策及审批提供科学依据的综合性分析报告。

某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二〇一八

目录

第一章项目总论 (1)

一、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 (1)

二、建设地点及建设期限 (1)

三、项目建设总体规划 (2)

四、项目投资计划及资金筹措方案 (2)

五、报告编制依据与范围 (3)

六、综合评价 (5)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6)

一、项目建设背景 (6)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12)

第三章市场分析预测 (14)

一、特色农业市场分析 (14)

二、农业旅游市场分析 (14)

三、其它细分市场分析 (15)

四、目标客源市场 (18)

第四章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19)

一、项目选址要求及建设场址现状 (19)

二、项目选址方案 (20)

第五章项目总体规划与建设方案 (21)

一、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21)

二、项目建设的基本原则 (22)

三、项目建设目标 (24)

四、功能定位 (24)

五、项目建设方案 (25)

第六章产品规划及运营方案 (27)

一、产品规划方案 (27)

二、项目运营方案 (28)

第七章园区服务管理主要技术方案 (30)

一、管理技术方案综述 (30)

二、游客服务中心及停车场建设 (30)

三、核心游览区及导游导览系统建设 (31)

四、景区安全卫生要求 (32)

五、宣传及解说系统管理 (33)

第八章环境保护与卫生防疫 (34)

一、环境保护 (34)

二、项目污染源及防治 (35)

三、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36)

四、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37)

五、环境影响评价 (38)

六、卫生防疫 (39)

第九章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 (40)

一、风险分析 (40)

二、风险防范措施 (42)

第十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45)

一、项目组织管理 (45)

二、项目运行管理 (45)

三、项目建设后组织管理 (47)

四、企业内部管理机构 (48)

五、政策保障措施 (48)

第十一章项目建设实施进度 (49)

一、项目建设安排与进度 (49)

二、建设进度保证措施 (49)

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51)

一、投资估算依据和说明 (51)

二、建设投资估算 (52)

项目投资估算规范体系图 (53)

设备配置及投资明细表 (54)

建设投资估算一览表 (56)

三、建设期投资借款及建设期固定资产借款利息估算 (57)

四、固定资产投资估算 (57)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 (57)

五、流动资金投资估算 (58)

流动资金估算表 (58)

六、项目总投资及其构成分析 (59)

总投资及其构成一览表 (59)

七、资金来源与筹措 (60)

项目投资使用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61)

八、项目投资运用计划 (61)

资金来源与运用一览表 (62)

第十三章经济评价 (63)

一、经济评价依据 (63)

二、财务指标分析 (64)

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64)

达纲年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66)

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68)

三、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68)

四、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70)

全部投资财务现金流量表 (71)

项目盈亏平衡分析一览表 (72)

项目盈亏平衡分析图 (72)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表 (72)

五、偿债能力分析 (73)

六、经济评价结论 (74)

七、经济评价主要指标 (75)

项目主要经济评价指标一览表 (75)

第十四章社会效益评价 (78)

一、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 (78)

二、项目建设的促进作用 (79)

三、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80)

四、社会效益综合评价结论 (81)

第十五章综合评价 (82)

第一章项目总论

一、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

(一)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

1、项目名称:特色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

2、项目建设性质:新建生态农业科技开发及旅游项目

(二)项目建设单位、法定代表人

1、项目建设单位名称:某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二、建设地点及建设期限

(一)项目拟定建设地点

“特色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拟选址于xxx。规划总用地面积5000.00亩,预计项目总投资6012.80万元人民币。围绕某某县绿色种植和生态休闲旅游等产业进行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形成集绿色蔬菜种植、特色种植、园林绿化、垂钓休闲、特色餐饮、文化娱乐、休闲旅游观光服务于一体的“特色农业产业园”,为农村和城市居民提供一条龙的优质服务。某某县xxx具有集中连片的土地资源和相对独立、封闭的地理条件;相关基础设施较完善,项目建设场区水、电、交通、通讯等条件十分便利。

(二)项目建设期限

该项目计划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到工程竣工验收、正常投入运营共需36个月的时间,自2018年1月开始进行项目备案、环境影响评价、勘察、初步设计、招投标、节能评估、安全评价、土建施工、设备安装调试、竣工验收到试运营,至2021年1月正式运营止。

该项目共分三期进行建设。

第一期:建设周期12个月,主要进行绿色蔬菜种植基地一期(1500.00亩)和农业休闲旅游区一期(300.00亩)建设。

第二期:建设周期12个月,主要进行绿色蔬菜种植基地二期(1000.0亩)、

农业休闲旅游区二期(200.00亩)以及特色种植区(500.00亩)建设。

第三期:建设周期12个月,主要进行农业生态度假区(1500.00亩)建设。

三、项目建设总体规划

“特色农业产业园”项目预计总用地面积约5000.00亩。项目建设完成后将形成绿色农产品配送、乡村休闲旅游以及绿色生态旅游三大特色产业。

“特色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围绕某某县绿色种植和生态休闲旅游等产业进行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形成集绿色蔬菜种植、特色种植、园林绿化、垂钓休闲、特色餐饮、文化娱乐、休闲旅游观光服务于一体的特色农业产业园,实现资源互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整个园区设计规划为“三区一基地”:绿色蔬菜种植基地、特色种植区、农业休闲旅游区、农业生态度假区。

四、项目投资计划及资金筹措方案

(一)项目投资计划

1、根据测算,该项目预计总投资6012.80万元人民币,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743.4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8.89%;流动资金1269.3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1.11%。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建设投资4694.2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8.07%。建设期固定资产借款利息49.2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82%。

2、该项目建设投资4694.28万元,包括:建筑工程投资3813.3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3.42%;设备购置费511.5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51%;工程建设其他费用300.0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4.99%(其中:土地使用权费300.0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4.99%);预备费69.3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15%。

(二)项目资金筹措方案

1、该项目总投资6012.80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某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4012.8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6.74%。

2、建设期申请固定资产借款1000.0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6.63%。

3、该项目拟采取其他方式筹措资金1000.0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6.63%

(其中:申请国家专项资金1000.0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6.63%)。

五、报告编制依据与范围

(一)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09年12月31日)。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3】1号)。

6、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行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发【2009】41号。

7、国务院印发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

8、农业部《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农机发【2008】3号)。

9、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农计发【2009】33号)。

10、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意见》(农经发【2009】11号)。

11、农业部《“生态家园富民工程计划”示范建设项目技术指南》。

12、《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发字【1999】1号)。

13、《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若干条文的解释(财发字【1999】57号)。

14、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大纲》的通知(国农办字【2002】175号)。

15、《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试行标准》。

16、《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

17、《x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

18、《xxx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19、《xxx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20、《x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1、《xxx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

22、《某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3、某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提供的基础材料,技术资料,相关协议、资质证书;现场勘查所得的资料和数据等。

(二)编制范围

根据国家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作范围和深度规定,《特色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小组对项目建设的选址和建设条件进行了实地勘察,对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选址及建设条件、工程技术方案、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组织机构与管理、项目招投标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和分析,以便为项目的决策和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特色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研究范围包括如下内容:

1、对项目中提出的背景、必要性、“特色农业产业园”的市场进行分析。

2、对项目的选址、建设条件进行研究。

3、对某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立“特色农业产业园”的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功能定位、建设目标进行分析研究。

4、对“特色农业产业园”的建设规模及内容、技术方案进行论述,合理制定主要设备和土建工程,并确定园区的道路工程、给排水工程、灌溉系统及其他附属工程的技术方案。

5、就项目的消防、环保、劳动安全卫生及节能措施的评价。

6、对项目实施进度、劳动定员的确定。

7、进行项目的投资估算,对项目的成本估算和经济效益分析,提出财务评价结论。

8、报告最终提出“特色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综合评价结论。

六、综合评价

1、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是旅游行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一方面拓宽了旅游行业的广度,为旅游活动增添了新景观,有助于生态保护和环境优化,使环境恢复魅力永保秀丽。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态结构,优化了农业经济的组合,开拓了农业和土地被利用的新领域,强化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增加农产品的商品量和农业附加值,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新型农业的转变,是振兴农村经济、优化农业结构的有效措施。

2、“特色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将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在一起,对促进某某县农业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产生重大影响。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某某县农业产业及旅游产业发展总体发展规划。

3、项目建成达产后能够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综合研究表明,“特色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是切实可行的,建议上级主管部门给予立项支持和资金扶持,使该项目能尽快落实和组织实施。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项目建设背景

(一)项目建设的国家政策背景

1、2017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力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在重点村优先实现宽带全覆盖。完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支持传统村落保护,维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风貌,有条件的地区实行连片保护和适度开发。

扎实推进脱贫攻坚。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确保2017年再脱贫1000万人以上。深入推进重大扶贫工程,强化脱贫攻坚支撑保障体系,统筹安排使用扶贫资源,注重提高脱贫质量,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2、十九大报告-乡村振兴,中国增色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当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历史性地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不断深化的消费结构升级趋势,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即人们从过去规模化、标准化、排浪式的物质消费,正转向个性化、高品质化、注重精神满足的服务性消费。从与农业相关的视角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丰衣足食,还包括更高质量、更绿色、更安全的农产品,更美丽的乡村环境,更个性化的农业服务;同时也包括农民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此,要积极顺应新形势下的消费结构升级,增加多元化、个性化、绿色安全农产品的供给,需加快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从根本上夯实农业基础,改善农业的脆弱性,逐步降低农民增收对农产品价格的依赖程度。

农业产业融合包括农业与现代信息产业的融合,与现代工业的融合,以及与旅游、休闲、健康、文化等服务业的融合,通过融合提升农业资源的产出效率,从而带动农民收入增速加快。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发展。积极引导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支持优势产区加强棉花、油料、糖料、大豆、林果等生产基地建设。统筹考虑种养规模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推广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发展农区畜牧业。分区域推进现代草业和草食畜牧业发展。提高畜禽、水产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促进奶业优质安全发展。实施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发展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经济。优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布局。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4、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要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做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加强山水林田湖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安全保障能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推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到2020年,我国的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要更加健全有效,农村经济发展更加繁荣协调,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农村经济体制更加成熟定型。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发展,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5、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

协同推进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业发展。统筹布局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初加工、精深加工发展及副产品综合利用,扩大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区域和品种范围,加快完善粮食、“菜篮子”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设施。

创新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以产品为依托,发展订单农业和产业链金融,开展共同营销,强化对农户的技术培训、贷款担保等服务。以产业为依托,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导区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龙头企业、配套服务组织集群集聚。以产权为依托,推进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保底+分红”等形式增加农民收入。以产城融合为依托,引导二三产业向县域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集中,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

推进产业精准脱贫。以促进贫困户增收为导向,精选市场潜力大、覆盖面广、发展有基础、有龙头带动的优势特色产业,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到2020年,贫困县初步形成优势特色产业体系,贫困乡镇、贫困村特色产业增加值显著提升。支持有意愿、有实力、带动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扩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模,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带动关系。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探索资产收益扶贫,通过财政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以及土地托管、吸引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让贫困户分享更多资产收益。

6、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守住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担当,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维系当代人福祉和保障子孙后代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农业绿色发展实现了良好开局。但总体上看,农业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态退化的趋势尚未有效遏制,绿色优质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供给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农业支撑保障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7、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

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粮食供给由总量不足转为结构性矛盾,库存高企、销售不畅、优质粮食供给不足、深加工转化滞后等问题突出。

支持多元主体协同发展。发挥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多元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融合,大力培育和发展粮食产业化联合体。支持符合条件的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产后服务体系建设等。鼓励龙头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各类市场主体成立粮食产业联盟,共同制订标准、创建品牌、开发市场、攻关技术、扩大融资等,实现优势互补。鼓励通过产权置换、

股权转让、品牌整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粮食产业资源优化配置。

8、“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产业发展脱贫。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作用,建立健全产业到户到人的精准扶持机制,每个贫困县建成一批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每个贫困乡、村形成特色拳头产品,贫困人口劳动技能得到提升,贫困户经营性、财产性收入稳定增加。。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深度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鼓励地方扩大贫困地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实施区域,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引进、示范和推广。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深度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鼓励地方扩大贫困地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实施区域,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引进、示范和推广。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贫困地区县域、重点乡镇和产业园区集中,打造产业集群。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产地集配中心等流通基础设施以及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促进跨区域农产品产销衔接。加快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积极培育品牌特色农产品,促进供需结构升级。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9、“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坚持个性化、特色化、市场化发展方向,加大乡村旅游规划指导、市场推广和人才培训力度,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建立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开展乡村旅游环境整治。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行动,推动农副土特产品通过旅游渠道销售,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田园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

发展定制农业、会展农业和众筹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推进现代农业庄园发展,开展农耕、采摘、饲养等农事活动,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农业附加值。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旅游产业发展需求,合理安排旅游用地布局。在年度土地供应中合理安排旅游业发展用地。优先保障纳入国家规划和建设计划的重点旅游项目用地和旅游扶贫用地。对使用荒山、荒坡、荒滩及石漠化、边远海岛土地建设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依法使用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开办旅游企业。城乡居民可以利用自有住宅依法从事旅游经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可依法通过承包经营流转的方式,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农用地、未利用地,从事与旅游相关的种植业、养殖业。

(二)项目建设的地方政策背景

1、x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着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打造一批xxx原产地名优特农产品品牌,加快建立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

2、xxx省“十三五”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规划

蔬菜产业。坚持“低成本、高品质”的发展方向,建成全国重要的夏秋蔬菜基地。依托规模化基地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全面实现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建设,保障xxx蔬菜可持续发展,确保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达到97%以上,大幅度提升xxx蔬菜“生态、品质、特色”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品牌形象。依托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规模化生产基地,探索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和各环节利益分享机制,构建稳定、紧密的产销联合体。在各主产区进一步规划台。

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促进要素集聚和培育经营主体的关键举措,进一步完善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园区载体、企业主体、社会参与

的招商工作机制,以举办农业园区招商引资暨项目签约活动为载体,突出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招商引资政策配套支持,积极创造良好营商环境,加强督促检查和跟踪落实,提高签约项目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和投产达产率。

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大力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坚持“农旅姓农、基础在农,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理念,围绕大中城镇、重要高速通道、重点旅游景区、产业发展集聚区,准确定位目标市场,优化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定位,突出农事体验、文明传承、科普教育、养老养生、休闲观光、度假旅游等功能,培育打造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休闲功能配套、适度规模发展的休闲观光与乡村旅游目的地。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一)项目符合当前产业政策,为国家鼓励和支持的产业

2017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精神提出,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巩固提升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打牢振兴发展的坚实基础;要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xxx省提出要发挥农业大省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发展农业生产,加速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步伐,逐步实现由农业大省为农业强省的目标。某某县人民政府也提出,要发展、推广现代化的新型农业,要加快城郊型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尽快实现带动城郊农民早日致富的目标。

(二)项目建设是现代农业和生态休闲旅游的结合体

“特色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是现代农业和生态休闲旅游的结合体,为某

某县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典范。近年来,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在特色农业产业园内游客不但可吃到各种山珍野味,品尝到珍奇水果、蔬菜,还能烧烤、垂钓、采果,使农产品在各种休闲、参与的项目中就地消费,利润和效益达到普通种植业和养殖业的5至10倍。随着收入、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也将会成为某某县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典范。

(四)某某县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生态休闲旅游业的发展

某某县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生态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为“特色农业产业园”的建设提供了经济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在解决温饱之后,人们在吃穿以外的追求益增多,日趋多样,这是观光农业发展的主要基础。与此同时,节假日的增多,双休日的实行,为人们外出休闲、观光旅游提供了大量的时间。从人们旅游情趣多向性来看,追求田园式的生活情趣是个重要的发展趋向。而现实中,这样的景点场所显得相对匮乏,这就为“特色农业产业园”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市场。

目前,某某县境内还没有成形的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业产业园,在市场空间和顾客资源方面没有很激烈的竞争,而某某县区域内以其丰富的农业资源,为“特色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特色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第三章市场分析预测

一、特色农业市场分析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成果丰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为赢得全局工作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到2020年,全国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占GDP比重每年下降2-3个百分点,1978年农业占GDP的比重为28.2%,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公布的《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3~2014)》绿皮书预计,201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将下降到9.8%,进入10%以下的时代。

从全球发展经验来看,农业增加值占整个GDP的10%是国民经济的转折点。发达经济体的共同点是,农业增加值在GDP的比重越低,恰好是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和强度越高。目前中国农业产值占比会向低于10%的比重发展,这意味着要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村中转移出来,而农村种田大户和家庭农场将获更大支持。

二、农业旅游市场分析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期间,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2.00%,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5.00%,旅游消费对社会消费的贡献超过10.00%,旅游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更加明显。力争到2020年,国内旅游人数达33.00亿人次,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6630.00万人次,出境旅游人数达837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30万亿元。每年新增旅游直接就业70.00万人,到2020年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700万人。2016年,我国旅游业三大市场实现了全面恢复并较快增长。国内旅游人数达21.0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60%;国内旅游收入1.26万亿元,增长23.50%;入境旅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