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冷兵器的种类和性能
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优选的五种长把冷兵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优选的五种长把冷兵器!
导语:古代的冷兵器分十八般,同一种又有长把、短柄的区别,今天想说说我认为的最好用的五种长把的冷兵器。
1、戟,通常称方天戟、方天画戟或方天
古代的冷兵器分十八般,同一种又有长把、短柄的区别,今天想说说我认为的最好用的五种长把的冷兵器。
1、戟,通常称方天戟、方天画戟或方天画杆戟
古代小说中其实用戟的人不算很多,但由于三国中武力最牛的吕布吕温侯用的是戟,所以这样武器也就出了名。
虎牢关外一戟对三英,辕门射戟……这许多的故事都道出了吕布的牛X和他与戟的非同一般的关系。
要说戟的本体,其实可以看出它的许多优点,枪头、月牙刃,能刺、能击、能扫、能钩,甚至能砍,可以说是聚集了多种杀伤的方式与可能性。
戟的演化图,史上各种的戟头
戟的月牙刃,有单边的,也有两边的,当然戟的枪头也有一般的和蛇形的等各种区别。
2、三尖两刃四窍八环大杆刀,又称三尖刀、三尖两刃刀
听到这个名字也许大家还不能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刀,但大家看到了图片就知道了。
看到这家伙,想必大家都想到了二郎神杨戬
用这种刀的最有名的人应该就是杨戬了,直到我看了水浒才知道这种刀的名字。
水浒中用这种武器的人中武艺最高的应该是九纹龙史进了。
这种武器的外观显然很特别,可能是种中原以外地区传来的设计,生活常识分享。
古兵器大揭秘锏的真实面目

古兵器大揭秘锏的真实面目锏,亦作“简”(铁)鞭类,长而无刃。
武术短器械,有四棱,长为四尺(宋制四尺为一米二),利于马战。
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锏的真实面目,欢迎阅读!关于冷兵器锏的简介锏,(铁)鞭类,长而无刃,有四棱,长为四尺(宋制四尺为一米二),锏粗约二寸,其后粗,愈向其端愈细,逐步呈方锥形。
锏把与锏身连接处有钢护手。
锏棱角突出,每距六七寸有节者,名竹节锏;自把至端,完全平直者,名方棱锏。
锏身顶端尖利可作刺击之用。
锏把末端有吞口,如钻形。
吞口上系一环环扣上丝弦或牛筋可悬于手腕。
锏多双锏合用,属于短兵器,利于步战。
锏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运用自如,杀伤力十分可观,即使隔着盔甲也能将人活活砸死。
技法上,与刀法剑法接近。
出于晋唐之间,以铜或铁制成,形似硬鞭,但锏身无节,锏端无尖。
锏体断面成方形,有槽,故有“凹面锏”之称。
锏的大小长短,可因人而异(一般在65~80厘米之间)。
其主要击法有击、枭、刺、点、拦、格、劈、架、截、吹、扫、撩、盖、滚、压等。
戏曲之中,锏无论是外形技法都是极为特别的一种。
一对同样重量的双锏,正如天枰的两端;没有锋刃的锏,更像是怒斥责罚的道具,而非取人性命、残人肢体的凶器。
只有秉持大公无私之心的人,才能领悟锏法的最高境界。
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威震山东半边天。
使锏之人,必将成为公正和威望的化身。
在民间小说中,锏往往是铁面无私、公正权威的象征,描写唐宋时期的小说中都有秦叔宝和八贤王受御赐黄金锏的桥段,“上打君不正,下打臣不忠”,十分威风。
锏是骑兵破铁甲的,就靠马跑起来借力抽人.若论刚猛强横,就是横刀也不及锏。
剑在世界范围内被刀取代是必然趋势,就是近代刺刀也从剑形向刀形过渡剑者百兵之君,兵器之中的君子,不适合战阵之上。
唐初的战将秦琼善使双锏,另有“贾家楼”、“九龙杯”中的周应龙“花蝴蝶”中的邓车。
使用单锏者有:“镇潭洲”中的岳飞,战樊城,中的伍子胥,“贺后马殿”中的赵德芳,打严嵩的常宝童等。
古代兵器大揭秘唐刀相关信息

古代兵器大揭秘唐刀相关信息“唐刀”一词是我国隋、唐代四种军刀制式的总称,一般指唐横刀。
唐刀为军队战刀,最大的作用就是作战,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古代兵器大揭秘唐刀相关信息,欢迎阅读!古代兵器大揭秘唐刀现代俗称的“唐刀”,其狭直刀身,小镡,长柄(可双手握持)的形制;直接原型是日本正仓院藏品,千年前自唐朝进口之“金银钿装唐大刀”。
唐刀的刀型源自汉代环首刀,前期大部分军用唐刀均保留着环首,同时也拥有笔直的刀身。
唐刀为军队战刀,最大的作用就是作战,其制作工艺严格,并且还要考虑到战斗时的另一个用途,那就是破甲以及耐用。
破甲则需要硬度,并且刃口窄,耐用则需要韧性,所以唐刀采用了最先进的包钢工艺。
以熟铁为外皮,中间夹百炼钢,部分刃口采用局部淬火技术,即覆土烧刃。
刃口坚硬可以劈砍破甲,同时刀身韧性不变形、耐用。
这也是和日本刀最大的区别。
要了解唐刀首先得了解唐刀的九个常识。
1:唐刀与汉刀概念不同,因汉刀没有广泛使用复合钢工艺。
唐代国力雄厚,复合钢广泛使用,使唐刀有了质的飞跃。
特别说明,中国唐刀技术并未失传,包钢夹钢覆土烧刃工艺六七十年代河北地区仍有生产。
至今天津还有师傅祖传特殊淬火。
2:唐刀是指唐代的刀剑,早期风格和隋相差不大,多指横刀。
装饰角度来说不一定全是中原风格,西亚阿拉伯文化繁荣,对唐刀产生重要影响。
日本刀并未影响唐刀发展3:没有证据证明正仓院的唐刀是中国制造,但是这不能否定唐刀的风格样式。
龙泉的装具以正仓院为参考,九成以上并不是无端猜想4:障刀不是匕首,也没有证据证明障刀是匕首,相反障刀的形状极有可能是刀身很宽的刀,类似早期的大砍刀。
障刀,障者,扫清障碍,霸气。
盖用障身以御敌,障身二字可以理解为刀身御敌,极有可能是宽刃唐刀,在唐代有宽刃唐刀很正常,但是却不见记载。
同时另一个间接证据,唐宋时古人常用作扫清障碍开垦荒山的“畲刀”也是宽刃大刀。
畲刀是当时民间农用刀具。
5:并不是装饰豪华的唐刀是仪刀,唐六典写得很明显,仪刀的特征是有龙环,凤环。
三国时期的兵器发展火器弩刀剑等

三国时期的兵器发展火器弩刀剑等三国时期的兵器发展:火器、弩、刀剑等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被认为是一个充满战争与战略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国家为了争夺统治权而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作为战争的主要工具,兵器在这个时期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与变革,尤其是火器、弩、刀剑等。
一、火器的发展火器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方式和形态。
在三国时期,火器逐渐开始被广泛使用,对传统的战争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是火药的应用。
火药的出现,为火器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火药是由硝石、硫黄和木炭等物质经过混合、研磨和加工制成的。
它的爆炸能力极强,可以用来制造爆炸、射击等各种用途。
在三国时期,火药逐渐被制成火箭、投石器等火器,为战斗提供了更大的杀伤力。
其次是火枪的出现。
火枪是一种使用火药作为动力的枪械。
它由枪管、点火装置和弹药等组成。
火枪的出现改变了单兵作战的方式,使得士兵可以在远距离上进行有效射击,提高了对敌方的杀伤力和威胁。
最后是火炮的应用。
火炮是一种大型的火器,以借助火药作为动力来发射炮弹。
它在三国时期得到了广泛使用,并成为战争中的主要攻击武器之一。
火炮的威力巨大,可以攻击城市、堡垒等重要目标,对于攻城掠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弩的进步与改进在战争中,弩被广泛用于射击和防御。
在三国时期,弩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进步和改进,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首先是弩的射程和威力的提升。
弩是一种弓箭的升级版,它通过机械装置增加了拉弦力度,提高了射程和射击速度,以及使用的便利性。
在这个时期,弩的射程逐渐增加到百步以上,并可以使用更长的箭矢,对敌方造成更大的杀伤力。
其次是弩的结构优化。
为了更好地应对战斗中的需求,弩的结构也经过了改进。
引入了更为牢固的弓臂材料、更灵活的弓弦、更精确的瞄准器等,使得弩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有了大幅度提高。
最后是弩的战术运用。
在三国时期,弩逐渐成为重要的装备之一,并得到了广泛运用。
不仅是步兵在战斗中常用的武器,还在战船、战车等战争工具上得到了应用。
最冷血的5大兵器

最冷血的5大兵器一、汉剑剑,古之圣品也,至尊至贵,人神咸崇。
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艺精深,遂入玄传奇。
汉剑,顾名思义就是兴盛于汉代的钢铁剑。
由于汉代冶铁业的发展突破了青铜剑的长度限制,汉剑剑体日益轻薄窄长且剑锋更尖锐,西汉早期就已取代青铜剑广泛应用于军事中。
汉剑身挺直,剑刃由两度弧曲而伸,入鞘则朴实无华,出鞘则锋芒毕露。
汉剑可以说非常准确地代表了中国儒家文化的温良谦恭让和外圆内方的风格。
可以说,汉剑作为最后的战场使用剑,在中国刀剑历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环首刀环首刀,出自于我国古代汉朝,是由钢经过反复折叠锻打和淬火后制作出来的直刃长刀。
环首刀的问世,可谓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杀伤力最强的一种冷兵器,也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非凡意义的一种兵器。
环首刀出现后,就迅速取代剑成为了战场上的主要短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据史书记载,当时的汉军正是因为大批量装备了环首刀,所以才将匈奴打得元气大伤,间接促成了当时的欧亚民族大迁徙。
三、唐刀唐刀,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隋、唐两朝四种军刀制式的总称,一般也称之为唐横刀。
其狭直刀身,小镡,长柄(可双手握持)的形制;唐刀的刀型源自汉代环首刀,前期大部分军用唐刀均保留着环首,同时也拥有笔直的刀身。
根据《唐六典·武库令》中记载,唐代军队使用四种刀,分别为仪刀、障刀、横刀和陌刀。
唐刀的鞥空出世,是继承了中国刀的优良传统,在吸取了折叠钢和局部淬火的技术上自成体系。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自当代之后,中国的唐刀锻造技艺逐渐失传。
四、方天画戟方天画戟是一种古代兵器名称,因其戟杆上加彩绘装饰,又称画杆方天戟,是顶端作“井”字形的长戟。
具有勾啄和刺击双重功能的格斗兵器,有直刃与横刃,呈十字或卜字形状,杀伤力应该超过戈和矛,可以阵上对敌人勾、啄、刺、割,杀伤力非常可观。
历史上使用此兵器的人,最早见于三国时期的吕布。
据《三国志平话》记载:吕布之戟长一丈二,画戟顶端利尖之处透着煞戾无匹的杀气让人凶性渐涨;方天四角之刃仿佛藏着修罗之力,迷人心智,嗜血杀戮。
历史趣闻中国古代十大名人冷兵器排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中国古代十大名人冷兵器排行
导语:第十名:诸葛亮孔明扇诸葛亮乃是三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神机妙算,简直是中国的“拿破仑”。
他的兵器孔明扇,也是伴随了他一生
第十名:诸葛亮——孔明扇
诸葛亮乃是三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神机妙算,简直是中国的“拿破仑”。
他的兵器——孔明扇,也是伴随了他一生,敌了无数敌人。
但孔明必竟只是一届军师,那孔明扇严格来讲也不能算什么兵器。
但综合来说,还是给它——孔明扇——第十名。
第九名:曹操——青红之缸
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功劳远比孔明。
那青红之缸也算是件无上兵器,综上所述,就给孟德的青红之缸——第九名。
第八名:刘备——雌雄双剑
想当年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即使是关、张担了大部分的担子,但那刘备也是有点功劳的,那他的兵器,也多少能占着点儿光。
于是我给它——雌雄双剑——第八名。
第七名:许褚——火云刀
许褚与典伟可谓是曹家的二猛将。
曹家武将虽不及刘家,但那许褚、典伟可谓是为曹操争了不少光。
那许褚更是与猛将马超大战百余合,最终平手。
于是我给许褚——还有他的火云刀——第七名。
第六名:典伟——狂歌戟
当年曹操西征张秀,因与女子偷情,被张秀偷袭。
而典伟——则是这场战役的牺牲品。
战斗结束后,曹操没有为自己死了大儿子和侄子难过,反倒是为了典伟伤心哭泣,可见典伟的英勇与重要。
史书中也常把典伟与猛将许褚相提并论,而《三国》中亦有许褚与“五虎将”之一。
冷兵器时代的王者唐刀介绍

冷兵器时代的王者唐刀介绍唐刀是一种中国古代冷兵器,出现于唐朝时期,因此得名。
唐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剑兵之王”。
以下是对唐刀的详细介绍。
一、历史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国力强盛,统一了大部分中原地区,对外疆域扩张也取得了许多战争性的胜利。
唐朝时期,刀剑冷兵器的制作和使用达到了一个顶峰,唐刀便是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
二、形制特点唐刀有着独特的形制特点。
整体上看,唐刀的刀身较长,一般有80至120厘米,刀身宽厚,刀背略微弧形,刀背比刀刃厚实。
刀刃锋利,一般是单刃,背上有血槽。
刀柄是刀的核心部位,通常由木质或骨质制成,柄尾通常装饰有铜制的装饰物。
刀柄上一般包裹有河马皮,以增加握持的舒适度。
另外,在刀鞘上通常装饰有贵重的金属材料,如黄金、白银等,用作彰显刀的贵族地位。
三、制作工艺唐刀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需要经历多道程序。
首先,需要选用高品质的钢材,经过多次折叠和锻造,以提升刀身的硬度和韧性。
其次,需要进行中空淬火,使得刀的刀刃变得极为锋利。
最后,进行抛光和装配,使整把刀显得光亮而精致。
四、战斗用途唐刀是一种出色的冷兵器,具有杀伤力强、适合近身搏斗等优点。
唐刀主要用于步战士的手中,可以进行刺、砍、劈等动作,可以随时改变攻击方式,灵活应对各种战斗情况。
由于唐刀的刀刃锋利,可以轻松斩断对手的防御武器,因此在战场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五、文化影响唐刀不仅仅在战场上发挥了作用,更在中国文化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唐刀被赋予了忠诚、荣誉、勇气等美德的象征,成为了中国古代武士精神的象征。
唐刀的制作工艺精湛,并且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因此备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六、保养使用唐刀是一件有历史价值的物品,应该妥善保养。
首先,应将其存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远离湿气和阳光,以防止刀的生锈和变质。
另外,定期将刀拿出来,轻握柄部做一些动作,以保持刀的柔韧性。
同时,要注意不要随意使用唐刀,以防刀造成意外伤害。
古代长枪的种类和有多长之古代冷兵器长枪大枪介绍

古代长枪的种类和有多长之古代冷兵器长枪大枪介绍古代长枪,是指在古代使用的冷兵器中,具有一定长度的长杆搭配尖锐兵头的武器。
长枪多用于步兵阵型中,主要作用是刺击敌人,具有较长的攻击距离和威力。
下面将介绍几种古代长枪的种类和特点。
1.矛矛是一种最早出现的长枪,通常由铁或木制杆和尖锐的金属头组成。
在古代战争中,矛是最常见的近战武器之一、矛可以用来刺击敌人,还可以用来挑战敌人的防御。
矛的长度不一,一般在2至4米之间。
2.戟戟是一种由刀和矛组合而成的长枪,常见于中国的古代兵器中。
戟的杆长约为2米,比矛短一些,有利于在战场上的灵活运用。
戟的头部既有刀刃,也有矛尖,可以同时进行砍杀和刺杀。
戟在古代的战争中,是一种较为重要的防御武器。
3.咽喉杆咽喉杆是北方民族在古代长枪中常用的一种,它与普通的长枪相比,杆身较长,一般在3至5米之间。
咽喉杆的兵头形状类似矛,但更长,有时可以达到1.5至2米。
咽喉杆主要用于防御,通过桩阵等形式,抵挡敌军的冲击,保卫城墙和要塞。
4.方天画戟方天画戟是中国古代兵器中最著名的长枪之一,因三国演义中吕布所使而闻名于世。
方天画戟是由长杆和大刀组成,整体呈“十”字形状。
这种长枪通常需两人合力才能使用,一人持长杆,一人持巨刀。
它的威力极大,可一刀劈砍敌人,也可用长杆刺击敌人。
方天画戟一般在3至5米之间。
5.朵刀枪朵刀枪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长枪,它的特点是杆上悬挂了由铁链组成的刀,刀长约为1米。
朵刀枪可当作近战刀使用,也可当作长枪用来刺击敌人。
它采用特殊的设计,使得刀具可以灵活自如地摆动,创造了更大的杀伤力。
以上介绍的几种古代长枪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的古代冷兵器长枪种类繁多,每种长枪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长枪作为一种重要的步兵武器,曾在古代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冷兵器的种类和性能三国两晋南北朝,从3世纪初形成三国鼎立局面起,直到6世纪末隋统一止,其间经历了近4个世纪。
在此期间,除了西晋灭吴以后的一个短暂时间外,我国都是处在若干政权割据的时期。
在长达4个世纪的动荡中,边疆一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而北方汉人往往南迁,各统治集团的掠夺混战,不仅延长了分裂局面,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同时,也加速了兵器的更新发展。
在这一时期,不但刺杀力更强的槊取代戟成为主要的长格斗兵器,而且军队的防护能力加强,一些新式铠甲、马具及重装骑兵也纷纷出现。
并且,较之前代,吸收和运用了更多的少数民族所有的文明。
1、社会变革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后,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少数民族统治者挺进中原,各统治集团争权夺利,混乱不止。
从而使兵器的发展较之前代有了很多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①冶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兵器质量大为提高。
一方面,在钢铁冶炼方面,已由块炼铁初级百炼钢阶段,发展到以炒钢料锻打的百炼钢,并出现“杂炼生?”的灌钢工艺。
北齐时由晋代创造的进一步发展而成的灌钢法造出了著名的宿铁刀,此刀钢质柔韧坚硬,经久耐用,可以“斩甲过三十扎”。
另一方面,淬火工艺也日臻成熟,工匠已经掌握不同水质对淬火功能的影响,如《太平御览》所引《蒲元传》记载,诸葛亮令蒲元在斜谷造刀,他认为“汉水钝弱,不任淬火”,叫人取蜀江水,认为“蜀江爽烈,是谓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不料取水之人,归途中在涪江将水器弄倒,只得取八升涪水补进。
蒲元用之淬刀,马上发现问题,“乃言杂涪水不可用。
取水者犹捍言不杂。
君以刀画水:‘杂八升,何故言不?’取水者方叩头首服”。
另外,此时还出现了用动物“尿”,“脂”淬不同部位的记载。
尿中含盐,冷却快,淬刃部锋利;脂性凉,冷却快,淬脊部韧性好。
②战争频繁促进了武器的革新。
如此时的刀,刀形有了新的变化,江苏镇江东晋晚期墓出土的三把铁刀,其中一把长77cm的铁刀,无环首,而是向后代装把式刀转变,刀锋变阔,刀尖微翘,由原来狭直的斜方刀头向前锐后斜的形状过渡。
另一把长46.5cm的铁刀出现云形护手,柄部有圆銎,可接长柄。
又如此时的盾,从出土的持盾武士俑及敦煌壁画来看,此时的盾形以长方形大盾为主,中有脊棱,盾面正中饰以兽头饰,背面按有支架。
另外,此时疾病最大的进步是马蹬的发明和马鞍的完备。
③防护能力的加强与重骑兵的盛行。
这一时期,战争频繁,消耗大量人口。
这使得各统治集团都更加注重对士兵防护能力大大增强。
而由重铠甲防护骑兵装备了鞍,镫等马具并配备了“具装”铠的战马组合而成的重骑兵也就成为了这一时期军队主力。
④民族融合在兵器变化中体现明显,如从朝阳北栗北沟8号墓,朝阳十二台乡砖厂88M,朝阳袁台子晋墓和安阳孝民屯晋墓等出土的成套马具来看,鲜卑马具的制作走过了时代的前列。
再如以善用槊而著称于世的鲜卑族等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使得马槊在这时盛行一时。
2、远射兵器弩:魏晋以后重装骑兵出现,弩向着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的重型弩弓发展,有神弩,万钧弩等名词,用绞车张开发射。
所使用的箭也很长大,与长矛相似,每一射“辄洞穿三四人”。
在南京的秦淮河里,曾出土5件南朝时期制作的铜弩机,形态和结构虽然与当时通用的弩机一样,具有外廓,悬刀,牛,枢,望山和牙,但是它的尺寸要大的多,弩机的铜廓长达三十九厘米,悬刀全长近二十厘米。
如按发掘出土的汉代弩机与弩臂的通常比例推算,安装这种大型弩机的木弩臂,其长度至少在一百八十至二百二十六厘米左右,而所用的弩弓,则应长近四百三十至五百四十厘米。
这样巨大的弩,一个人的力气是不可能张机发射的,应用绞车张开发射,它应是后代流行的车弩或库弩的前身。
此外,据文献载三国时又有连弩,即可以连续发射的弩。
但可惜没有实物出土。
镞:这时的箭镞,大都是用钢制成,特别讲求穿甲力,《晋书》载:“刘曜武力过人,铁厚一寸,射而洞子。
”又“赫连勃勃以阿利性尤造五兵之器,精锐又甚,射甲不入,即斩弓人”。
从出土实物来看,这时的箭镞,除了原有的菱形镞,还出现了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平头镞等形制。
3、长格斗兵器戟:汉代的“卜”字形戟发展到此时,横出的戟枝折而上扬成为戟刺平行的叉刺,整个戟成为一种双叉形戟。
这种双叉形戟只能向前叉刺,丧失了传统的勾杀的性能,也可以说是向以扎刺杀敌的矛类兵器靠近,而这种丧失原来特色的改变,正表明戟这种兵器的衰落,再加之其不适于对付铠甲日益坚精的重状骑兵和具装铠的战马,但工艺却复杂费工,所以渐渐被槊所取代,而只在步兵中使用。
东晋永和十三年冬寿墓壁画中,步兵装备着双叉形戟和盾,而重装骑兵,则执马槊。
除此之外,戟本是中原汉族的传统兵器,而甲骑具装的兴起,与西晋以后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分不开,而鲜卑族更是以善用槊而著称于世,这也是戟被槊取代的一个重要原因。
槊:槊即为骑兵用的矛,在汉代已是骑兵使用的主要格斗兵器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戟。
从敦煌285,296等窑的壁画来看,这时的槊一方面是柄部加长,据《释名》一书所记,汉时长丈八尺,到梁时制作的新式马槊,长两丈四尺,增长到汉槊长度的一倍多。
另一方面是刃部增长而且制成两刃,因而增强了效能。
4、短格斗兵器剑:由于到东汉末年,剑就完全退出了实战行列,所以这时期出土的实物极少,且在壁画,画像石等材料中也少有反映。
但从文献资料中可知,此时的剑只剩下两项用途了。
一是在舆服制度中作为佩带饰的功能。
于是只具有华美的外形就够用了,这样一来,从西晋起甚至改用木剑。
《晋书·舆服志》:“汉制,自天子至于百管,无不佩剑,其右惟朝带剑。
晋世始代之以木,贵者犹用玉首,贱者亦用蚌,金银,玳瑁为饰”。
另一项用途是成为道教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
陶弘景普通年间为梁武帝造神剑十三把,剑上分别刻有各种真人玉女名字,风伯雨师形,蚩尤神形,星辰北斗二十八宿等,就是突出的例子。
从为数不多的实物来看,这时期由于与少数民族的兵器交流,剑的形制稍有变化,如北朝剑柄部较长,形制简单,剑格较宽。
刀:这时期,刀的形制和制造要求和汉代基本相同,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制变化。
由于重装甲的盛行,就要求有更大劈斩力的刀形出现,所以从江苏镇江东晋晚期墓葬中出土的刀来看,刀锋变阔,刀尖微翘,(以原先狭直的斜方刀头向前锐后斜的形状过渡)这就加强了刀的劈斩能力。
而且有把刀做出三形护手格,并在柄部有圆銎,以便插装木柄,这说明了刀从前一时期单纯的短格斗兵器有向长格斗兵器发展的趋势,这也就是后来唐陌刀的雏形。
另外,此时刀鞘上装置两个带孔的?,用以贯带将刀吊挂于腰间。
这种佩带刀剑的方法最初流行于古波斯,这也反映了这时期我国对外交流的繁盛。
5、防护兵器及马具铠甲:这时铠甲较之前朝防护力大大加强,出现多种形制的新形铠甲,如《太平御览》卷三百五十三引诸葛亮《作刚铠教》:“敕作部皆五折刚铠”(甲片经五次迭锻而成)。
曹植《先帝赐臣铠表》,列举了黑光铠、明光铠、裲裆铠、环锁铠、马铠等名目。
(《北堂书钞》卷二十一引)。
从各地出土实物和敦煌的壁画来看,西晋军队的甲胄主要为筩(筒)袖铠,把胸背甲片联缀在一起,肩部有不长的筩袖,护头的兜鍪两侧有护耳,前额正当眉心处稍有下突,顶部中心竖有长缨,此式传为诸葛亮时创制,实则东汉时已有之。
“明光铠”一次的来源,据说于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
由于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
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两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
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
马具:东汉时期,已经使用起部分防护作用的马甲,如保护马前胸的皮质“当胸”。
到三国时期,文献中已记载有全副马铠。
自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骑兵的作用大大提高,组建了人和马都披铠甲的重甲骑兵──“甲骑具装”,马铠的结构也日趋完备,并从此称为“具装铠”或“马具装”。
具装铠有铁质的,也有皮质的,一般由保护马头的“面帘”、保护马颈的“鸡颈”、保护马胸的“当胸”、保护躯干的“马身甲”、保护马臀的“搭后”以及竖在尾上的“寄生”6部分组成,使战马除耳、目、口、鼻以及四肢、尾巴外露以外,全身都有铠甲的保护。
从辽宁出土的此时的鲜卑族墓中的马蹬,及有关武士俑来看,此时是出现马蹬,使得骑兵功效得到长足发展,但此时基本为三角形单蹬三、隋唐时冷兵器的种类和性能隋唐时期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了300年的统一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空前繁荣阶段,特别是唐代,揭开了我国古代历史最为灿烂辉煌的篇章,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都非常繁盛。
并在许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而且通过频繁的对外交流,深远地影响着世界,尤其是日本,朝鲜等亚洲近邻。
正因为如此,隋唐时的兵器也在前期的基础上得以继续发展和创新,如前期盛行的槊向枪的发展。
陌刀的出现及刀剑形制的基本完善,并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如从唐朝传到日本的“太刀”,不仅是当时日本官吏的佩物,也是军队的主要装备兵器,在正仓院和四天王寺仍可者到唐代的太刀。
1、时代特征隋唐时期终于结束了长达四百余年的大混乱时期,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繁盛时期,在此300年间维持了基本的统一局面,所以兵器也由以前的只注重实用向豪华,精巧转变,如初唐的铠甲基本保持着六朝以来的样式和形制,但发展到盛唐时,已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丽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
“安史之乱”后,才重又恢复到使用状态。
又如刀剑形制中装饰性较强的的缰的出现,云头状的剑首,都可看出唐人追求精巧,华美之风。
又由于六镇起义,孙恩卢循起义,隋末农民起义等农民起义的狂飙,摧跨了旧有的王朝,但由于其装备简陋,缺乏精良的铠甲和兵器,所以其在给世族门阀地主以致命的打击的同时,也铲除了与之关联的部曲私兵制,促进了轻装骑兵的发展。
隋唐时期各民族共同发展,相互融合,所以隋唐时代的兵器中除了对重装骑兵劈砍有力的斧再度盛行外,锤,啄,锏,鞭等少数民族兵器也非常盛行,如初唐名将中使传统兵器的有使枪的罗成,使斧的程知节,而使少数民族兵器的有使锤的裴元庆,使锏的秦琼,使鞭的尉迟恭。
而这些兵器的盛行,则是由于铠甲的发展,使得扎刺兵器效能下降,而锤,锏,鞭等砸击兵器杀伤力突出的原因。
可惜这一时期的实物少有出土或传世,对于这一时期兵器形制的考察,也就主要依靠出土的武士佣,石刻,壁画中的武士形象等来进行。
2、远射兵器弩:隋唐时期随着攻城战的需要,重型弩作为攻城利器得到了长足发展。
唐代的分臂张弩,南弓弩,木车弩,大木车弩,竹竿弩,大竹竿弩和伏远弩七种。
臂张弩和角弓弩属于轻弩,其余都是强弩,如大车弩,张十二尺,发射时用绞车张之,箭射出时“声如雷吼”。
此外还有一种“车弩”,是将十二石之弩,设在绞车上,一次能同时发射七枝箭镞:唐箭镞分竹箭,木箭,兵箭和弩箭四种。
前两种是射鸟和狩猎用的,后两种则用于战斗。
兵箭特点是箭身粗大,箭镞呈扁造形,刃部较长,能穿坚甲,称为凿子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