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 人才培养方案(优选类别)

旅游管理 人才培养方案(优选类别)
旅游管理 人才培养方案(优选类别)

2016级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旅游管理专业代码:640101

执笔者:审核人: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思想品德好、社会责任感强、职业道德优良,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优良的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掌握现代酒店、饭店经营管理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服务技能,在现代外旅游企业(涉外饭店、国际旅行社)等领域从事旅行社管理和接待服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学制与招生对象

(一)学制:三年(实行弹性学制)。

(二)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专)毕业生和职高毕业生。

三、职业面向

表1 旅游管理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

类别岗位名称主要工作任务描述职业资格证书

(名称与等级)

考证要求

(必考/选考)

核心岗位

导游

(领队)

导游员接到旅行社委托带团的带团计

划和行程后,认真阅读计划,提前安

排好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准时接到

旅游者或旅游团队,前往酒店或旅游

景区,负责讲解工作,维护旅游者的

人身财产安全,解决游客可能出现的

问题或者接纳游客提出的意见或者建

议,以后更出色的完成导游工作。最

后游览结束后送团。

初级全国导游资

格证/初级计调

选考计调

1、根据对方询价编排线路,以《报价

单》提供相应价格信息

2、编制接团、带团计划

3、编制预算单

初级全国导游资

格证/初级计调

选考

旅行社接

待员

1、接待客人并推销线路

2、对预订客户进行登记,并办理相关

手续

3、建立团队和散客帐户,进行客帐管

初级全国导游资

格证/初级计调

选考

拓展岗位

人力资源

专员

1、酒店人力资源规划

2、酒店招聘与配置

3、酒店人员培训与开发

4、薪酬与福利

5、绩效管理

6、酒店员工和劳动关系

中级人力资源管

理师

必考

前厅服务客房预订、前台接待

客房服务客房中心服务

餐饮服务中西餐服务

四、培养规格

(一)能力要求

1、导游能力

2、旅行社服务管理能力

3、客房服务能力

4、餐饮服务能力

5、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6、财会、计算机应用能力

7、服务礼仪

8、景区服务能力

(二)知识要求

1、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2、较好的文字处理能力;

3、较好的分析、判断和概括能力,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4、较好的自学能力;

5、较强的外语阅读能力。

(三)素质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2、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讲诚信,遵守法律及道德规范;

4、具有正确的职业态度和动机,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

5、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较强的沟通能力

五、毕业标准

(一)本专业学生必须修满145学分,其中必修课137学分,限选课、任选课和创新创业素质拓展课8学分(含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

(二)取得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职业资格(岗位技能)证书:

⑴导游人员资格证(国家旅游局、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中心)

⑵人力资源管理师证(国际信息化)

考证内容涉及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六部分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主要考查考生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必备素质,帮助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全面熟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功能,系统掌握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加快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的理论水平、专业素质和能力技巧,能胜任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等职业岗位。

六、课程体系

(一)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表2 旅游管理专业核心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类别核心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

核心岗位1.旅行社接待

1.线路报价软件运用

2.线路预订

3.接待、问询

4.客账管理

1.专业能力

1-1能对线路管理软件进行操作运用;

1-2能为客人提供旅游咨询服务;

1-3能进行客账管理;

2.方法能力

2-1具有自学能力;

2-2具有阅读专业相关资料,自主学习新技

术的能力,获取专业领域前沿信息和新知识

的能力。

3.社会能力

3-1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3-2具备人际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3具备前厅接待操作的能力。

2.导游(领队)

1.导游讲解

2.旅游服务

1专业能力

1-1景点讲解技巧

1-2能生动有趣介绍线路景点

1-3能对客旅途服务管理

2方法能力

2-1具有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

评价六步骤的专业学习方法;

2-2具有阅读专业相关资料,自主学习新技

术的能力,获取专业领域前沿信息和新知识

的能力;

2-3具有独立学习能力。

3社会能力

3-1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3-2具备人际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3具备服务客人的意识。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以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一定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为根本,将教案、科研、产业紧密联合,以教案为中心,以加强实践教案为宗旨进行专业办学。主要服务于旅游企事业单位、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 培养面向世纪,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能力,能在旅游企事业单位、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中、高级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努力学习,积极上进,具有高尚品质;系统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懂得一定的经济学理论,掌握有关旅游管理问题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熟悉我国有关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与外语水平;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能力及与人合作的能力;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个性鲜明,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 三、主要课程 管理学、西方经济学、旅游学、旅游市场营销、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导游业务、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公共关系、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专业英语、旅游管理信息系统 四、实践教案环节 集中实践:军事训练、导游业务实习、旅游资源开发实习、酒店服务实习、旅游专业英语实习、旅行社管理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分散实践: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旅游公共关系、餐饮管理、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旅游地形象设计等课程实践。 五、学制、修业年限、学位授予 学制:年 修业年限:~年 学位授予:管理学学士 六、学期设置 实行三学期制,课程及实践环节进度按秋、春、夏三学期设置。

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论文

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积淀,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纪之交经历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跨越: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个转变不仅圆了千万个家庭的“大学梦”,也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规模和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已经成为高校在校生人数居世界首位的高等教育大国。 作为高等教育来说,随着其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水平越来越高,高等教育的分工必然越来越细,分层越来越明确,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都以追求和发展自身的特色为荣。特别是在美国,有名闻全球的哈佛、耶鲁这样的常春藤名校或是一些名声稍逊的州立大学。由于它们各自明确了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分层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尽可能地展示自身的特色。各高校对自身特色的不懈追求,恰恰体现了全美高等教育的特色,那就是趋异性越来越强。反过来,这种分层又进一步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着名高等教育学家克尔十分中肯地指出:各高校都应该根据自身条件来发展,“模仿将是毁灭性的”。可以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分层将越来越细,不同高校有必要根据自身特点定位于某个层次并尽显自身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的高等教育格局,这也许是美国高等教育对我们的重要启示。 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我国高等教育仿照前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细化专业,大力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适应了当时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进入90年代后,我国则以西方(主要是美国)高等教育模式为蓝

本来设计中国的高等教育。学习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是提高自身水平的大趋势。学习是深入领会其内涵和实质,并结合我们的具体国情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前提。然而,我们现在却常常不顾国情、校情去竭力追赶世界一流高校。由于政府主导了高校自身的定位,导致资源配置严重不平衡,政府在资金投入上出现了多者越多、少者越少的“马太效应”。相应地,社会公共资源的配置也出现严重倾斜,各高校只有“力争上游”,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配置。 高校应与社会发展相衔接,否则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导致数量的增长无助于发展。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直接制约着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当从改革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入手。比如说实行学分制,学分制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教学管理模式,它致力于培养具有自觉主体意识的、高素质“适应型的”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实行学分制可以使学生在选学规定课程的基础上,获得规定的学分,进入更高层的学习阶段,对修满学分的优秀学生可以提前毕业,有利于快出人才,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效率。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精力来自由选择课程,拓展其自由发展空间,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培养计划中应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压缩必修课。同时可实行文、理科的相互渗透,理工结合、专业交叉,打破专业壁垒,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解决社会与自然结合较密切的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考核应把考核知识和考核能力结合起来,全面衡量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教学改革,注重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注重参加各种科研活动,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参加社会实践,有意识地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学和科研的能力、独立工作和社会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导读:范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为深入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精神,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实现技工教育的创新发展,现就全省技工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技工教育教学质量,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依据职业标准,对接产业发展,开展职业分析,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评价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注重提升学生

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运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课程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 以育人为根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突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加强实践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基本术语 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和课程教学的基本规范,是详细阐述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重点试题解析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第八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重点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学科发展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 )。 A.学科的发展潜力 B.学科发展的成熟水平 C.学科发展布局的整体性 D.学科影响的社会性 2.1 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类》中确立的专业数是( )。 A.5 10个 B.671.个 C.504个 D.249个 3.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共设( )个学科大类。 A.10 B.11 C.12 D.13 4.高等学校内部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不受下列哪项因素的制约?( ) A.学科自身发展的学术性 B.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布局的整体性 C.学生发展水平 D.学科影响的社会性 A.具有创新精神 B.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 C.具有竞争意识 D.具有法律意识 8.下列有关高等学校专业划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业划分的依据越来越向学科分类标准靠拢

B.专业的划分与职业分工区别越来越明显 C.当前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往往直接指向某一具体的行业 D.当前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立足于为某一大的行业类别提供人力资源 二、填空题 1.( )是按学问性质划分的门类或研究领域,是高等学校及专业性质分类的基本标准之一。 2.学科是一个( ),专业是一个教学范畴。 3.专业的划分,主要以社会职业分工、( )、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 )为依据。 4.我国有计划地按专业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是在( )年开始的院系调整过程中形成的。 5.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要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 )。 6.在诸多方面的人才素质中,突出人的进取性和( )是时代的需要。 三、简答题 1.简述高等学校学科设置的影响因素。 2.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是什么? 3.市场经济体制下,该如何进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 4.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有哪些?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2015 级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招生对象与学制 (一)专业代码:640101 。 (二)招生对象:经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符合条件的普通高中毕业生。 (三)学制:三年。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熟悉旅游市场,掌握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讲解、接待服务、线路策划等职业技能,能够从事导游、计调、外联、旅行社管理、景区讲解、星级酒店服务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 (一)素质结构 1 .基本素质 (1 )思想政治素质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 (2)人文素质 对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有一定了解,具有一定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心理素质

能正确面对困难、压力和挫折,具有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和健康平和的心态。(4 )身体素质具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知识,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达到国家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 2.职业素质 (1)具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质; (2)掌握旅游管理、导游服务、景区讲解和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能胜任导游、旅游社管理、景区服务与管理工作,取得导游员资格证书。 (二)知识结构 1 .基础知识 (1 )掌握较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2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人文、道德和法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专业知识 (1)掌握计算机操作、管理信息系统的知识; (2)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 (3)掌握旅游法规方面的知识; (4)掌握旅行社经营管理的知识; (5)掌握导游接待和服务的知识。 3.专业拓展知识 1)掌握酒店前台、客房、餐饮相关的基础知识;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 陈昌贵,翁丽霞1 (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为了服务于知识文化和政治经济等多个目的,高等学校在知识普遍性的内在动力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外在动力的推动下,其内部国际性特质通过各要素的活动显现出来的过程。高等教育国际化不等于全球化,更不是高等教育/全盘西化0。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的作用。转变观念、建立机制、进入过程和改善条件是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化;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203(2008)06-0077-06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CH EN Chang-g ui,WENG L-i x ia (I ns titute of Ed ucational Research,Sun Yat-sen Univer sity,Guangz hou510275,China) Abstract:Inter 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 eans propelled by po litics,eco nom y, culture and univer sality o f know ledg e,international specialties of higher educatio n institutes appear through activ ities.Inter nationalization of hig her education is not equal to g lobaliza-tion,even not the inclination o f w esternizing the w hole Chinese culture.Internatio nalizatio n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special effects on cultivating o f inno vative talents.Changing ideas, constructing system,entering process and improving condition are important for speeding up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 f hig her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Key words:internatio nalizatio n o f higher education;glo balizatio n;cultiv 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0的伟大战略目标,认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我国的高等教育理所应当为此做出重要的贡献,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怎样才能有效地加速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探索。本文拟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角度,对其在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特殊作用和怎样发挥这些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引起更深入的讨论。 # 77 # 2008年6月 第29卷第6期 高等教育研究 Jour nal of H ig her Education Jun.,2008 V ol.29N o.6 1收稿日期:2008-02-16 作者简介:陈昌贵(1949-),男,瑶族,湖南江华人,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翁丽霞(1975-),女,福建蒲田人,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类型调整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类型调整应把握的几个问题.txt人和人的心最近又最远,真诚是中间的通道。试金可以用火,试女人可以用金,试男人可以用女人--往往都经不起那么一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类型调整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人才类型结构调整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人才类型调整本质上是一个如何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以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的问题。人才培养类型调整中应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在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关系上,应对接和适应社会和未来;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应加大实践、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在人才类型上,要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践关系上,要拓展实战空间,提升动手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的战略目标。教育结构调整是适应时代要求和面向未来的大战略,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结构包括规模结构、区域布局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层次和类型结构等。笔者仅就人才类型结构调整作一探讨。 1、人才类型调整本质上是一个如何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以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器求的问题。 伴随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在校大学生总规模已增加到2009年的2700万人。在笔者看来,高等教育的适应性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数量规模问题了.更重要的是人才的质景、规格和结构问题。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成为了继下岗职工之后最受关注的社会群体之一。原本社会需求大、专业热闹、企业急需的一些专业毕业生也出现了“就业难“。这一问题的凸现对高等教育自身提出了挑战。 伴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会发生变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取向推进“五化”要求高等教育在人才数量、结构、质量方面大力度的高速和转变。 2、在专业结构与社会器求结构关系上,应对接和适应社会和未来。 提高学生知识结构应对市场的的适应性,首先要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找准专业的对应性。目前不同类型的高校都在探索自设专业方向并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调整和自设专业。专业面拓宽和新专业的设立已成为各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其次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在所学专业向跨学科、跨专业发展。学生入学后进入相关的专业院系学习.但专业归属并不是意味着‘’一锤定终身“锁定学生的学习取向和发展方向.近些年来许多高校在课题设置和学分规定上加大了跨院系、跨专业选课并认学分的举措。还有些高校探索给予学生入学后一次“转专业”选择的机会。一般高校和职业类院校更是根据自身特点探索有差异的人才培养定位.由“专业型转向通用型和适应型“。这些多路径的探索试验为人才培养对接和适应社会和未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应加大实践、就业、创业能力培养。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的需求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有了新的内涵。从需求角度看.市场和社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而且需要运用专业知识付诸于工作实际的能力及开展开创性工作的能力。随着知识半衰期的缩短和经济社会发展新问题的出现即使对所学专业知识也有一个不断更新和根据工作实际学习新知识的需求。而更新知识和学习新知识主要路径是自身的再学习能力,即根据工作实际需要通过实践再学习的能力。 1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三年制)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代码:64010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年制) 负责人:李华奇 执笔人:李桦 审核人:张海波

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旅游管理 专业代码:640101 二、入学要求 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全日制三年。 四、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及所属专业类应依据现行专业目录;对应行业参照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主要职业类别参照现行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根据行业企业调研,明确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根据实际情况举例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旅游经济发展形势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以及较好的人文、艺术修养、仪表仪态、审美情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素质,掌握现代旅游管理基本理论和技术技能,面向旅行社、旅游景区、现代酒店、旅游餐饮、旅游交通、旅游公司、旅游行政管理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实务和导游工作领域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1.素质 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国家认同感、中华民族自豪感;崇尚宪法、遵守法律、遵规守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质量意识、绿色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和协作,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健全的人格,能够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具有感受美、表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 旅游管理专业640101 二、修业年限 基本年限3年,有效年限2—5年,实行弹性学制和弹性学习,其中鼓励学生出国留学进行语言进修一年,同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 三、招生对象与学历层次 (一)招生对象:参加普通高考招生考试和单独对口招生考试的普通高中、中职毕业生。 (二)学历层次:普通专科。 四、人才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领域相适应的文化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现代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的基本能力,能较快适应现代旅游行业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具有旅游管理和东南亚小语种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熟悉旅游管理的基本

技术,熟练掌握旅游管理的具体工作程序、技能和技巧,掌握旅游经营管理的方法、手段和技能,有较强的市场开发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外语沟通和交流能力。同时,加强培养学生毕业后具有在旅游企事业单位及旅游相关行业从事综合管理工作的能力,并能担任涉外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市场开发工作、项目开发工作。 (二)基本要求 毕业生应具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知识,拥护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 掌握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具备旅游、餐饮与旅游基础知识,以及旅游行业基本管理与服务能力和东南亚小语种的综合 运用能力。 具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卫生与心理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讲究卫生习惯,掌握一定运动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标准,身心健康。 五、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一)知识结构与要求序 号 知识结构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

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定位 (一)市场需求分析 本专业学生的职业范围涉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类岗位。随着“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作为本地区的高职院校,本专业主要面向“长株潭”中小企业输送会计核算型人才。 为保证专业教学符合人才市场需求,我院会计专业在2009年上半年开展了一项“企业会计人才需求”的调研活动,我们从“长株潭”地区企业需求出发,通过人才市场调查、企业走访、毕业学生调查、专家教师座谈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通过研讨和论证得出结论: 1.人才需求量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会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较为旺盛的状态,在各地的招聘职位需求排行榜上,财会类专业一直处于领先。根据湖南省工商局公布的数据,近五年,长、株、潭每年新注册的企业在20000家左右,按每个企业配置1-2名会计人员计算,这些新增企业每年需要增加3万名左右会计从业人员。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需求意愿较强,九成单位有长期需求 2.学历需求情况 本次针对企业的学历需求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在人才的使用上逐步趋于理智。企业在招聘财会人员时学历不再是唯一的准绳,公司更为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从回收的有效调查表来看,中小企业对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成为了这类企业人才需求的主体。 3.岗位需求情况 按照企事业单位的类型,会计岗位群的分布构成一般如下: (1)大中型企业(包括国有大中型企业、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等):①财务总监(总会计师)岗位;②财务经理、主管岗位;②会计核算岗位;③出纳岗位;④审计主管及审计人员。 (2)小型企业:①财务经理(会计主管)岗位;②会计核算岗位;③出纳岗位。 (3)机关、事业单位: ①会计主管岗位;②会计核算岗位;③计划、审计等管理岗位;④出纳岗位。 (4)银行等金融机构:①会计主管岗位;②会计核算岗位;③证券投资部门管理岗位。 在以上各类企事业及金融机构中,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及大型金融机构,要求人才学历层次较高,一般要求是本科以上毕业生,而中小企业及基层金融机构(如分理处等),一般对专科毕业生较欢迎,应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这部分企业组织数量占绝大多数,市场前景广阔。 4.企业对财务会计专业人才素质、能力要求情况 目前的毕业生大多存在知识结构不完善问题,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少不强等,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磨合。会计行业有重经验轻专业现象,由于会计专业在实际操作方面要求较高,加

高等职业院校“分类培养”教学改革实施策略(一)

高等职业院校“分类培养”教学改革实施策略(一) 摘要]高职生源的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呈现多样性和一定的层次性,分类培养是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高等职业院校探索以“分类招生、分层教学、分流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分类培养”教学改革实施策略,逐步建立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策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近年来实现了超常规发展,为顺利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随着高职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组成及生源质量也区别于以往。总体而言,高职生源的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呈现多样性和一定的层次性,这促成了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多样化,因而学校无法顺利组织和实施统一的教学活动。如何很好地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共同提高,全面培养合格的实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为此,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开展以“分类招生、分类教学、分流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分类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即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按学生这个主体来设计教育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学生优势特长、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性。 一、强化教育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理念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全面培养合格的素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应该积极回应家长的教育愿望与教育投资,提供给学生真正需要的教育服务。要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学得二技之长,必须充分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专业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应该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选择,让学生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和专业方向。首先要淡化专业意识按大类录取,再根据学生在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和情意特征等方面个体差异,按学生的实际文化基础水平的高低和素质潜力、兴趣特长,将学生分成A、B、C三类,对各类学生分别制定切合他们实际的目标,并为每类学生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分类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应用技术研究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使广大学生在“职业教育”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保持其“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本质特性的前提下,将个体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差异转化为专业技能、专业方向的侧重点的区别以及专业特长的各有千秋。 二、改革教学管理模式,稳妥实施分类招生、分类教学、分:流培养方案 为保障“分类培养”教学改革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形成清晰的改革思路,积极改革教学管理模式,稳妥实施分类:招生、分类教学、分流培养方案。 (一)正视学生个体差异,进行科学分类定位 着眼差异,分类定位,通过考核和适当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定出切合学生实际、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按学生的实际文化基础水平的高低和素质潜力、兴趣特长,我们将学生分成A、B、C三类,对各类学生分别制定切合他们实际的目标,分类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应用技术研究型人才(A类)能比较扎实地掌握本专业比较深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既可以进入高一缴学校深造,也可以直接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技术应用型人才(B类)具备与本专业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技能型人才(C类)能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非常熟练的生产技术操作能力、一定的生产现场技术指导能力和组织能力。合理分类的前提是必须淡化专业意识按专业大类或系招生,这样可以进行区分的对象的数量才有保证。这既是出于教学效果和办学效率得以提高的需要,也是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分类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 鉴于高职生源的种类很多,各地区的高考试题和评分标准不尽相同,新生人校之后应组织摸

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有较强业务水平、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毕业生;掌握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知识、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景区管理理论、旅游电子商务管理理论与方法,胜任旅游业管理职业需求。 学生毕业后可以在旅游行政管理(旅游局、文化局、文物保护部门等)、旅游咨询、旅游地产、旅游规划设计、旅游商务、旅游广告与营销策划、度假区、旅游景区(城市公园、国家公园、主题公园等)、旅行社等企业及旅游国际组织机构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 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热爱科学事业,养成良好学风、善于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遵纪守法。 业务方面: 掌握管理学、经济学、旅游学、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了解旅游产业和休闲业的经济规律,初步具备酒店经营管理、旅游目的地

的开发、营销与管理、休闲活动策划和管理、会展经营管理基本能力; 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熟练旅游业信息获取、文献检索和期刊科技信息获取的方法。初步掌握第二外语。 体育方面: 了解体育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的合格标准。 三、授予学位 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 本专业方向分为必修课(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公共课、专业课)两类。本专业方向总学分155学分,其中必修课约122学分,占78.8%;选修课33学分,占21.2%,其中学生必须选修通识教育课16学分,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方向选修限选课程13学分,至少选修任选课程4学分;旅游电子商务方向选修限选课程11学分,至少选修任选课程6学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共98学分。四年课内总学时为2807学时。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旅游经济及现代管理理论和业务技能知识,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规划、策划、咨询、培训以及涉外旅游服务等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 毕业生适应岗位: 1.旅行社、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岗位集群。主要从事旅游顾问、导 游部的全陪、地接导游、出境部的领队、计调线路设计及商旅实用信息查询检索等服务和管理工作岗位。 2.旅游高端酒店、休闲俱乐部、度假村等机构从事服务和运营管理岗位集群。主 要从事星级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对客服务岗位以及部门主管、经理等岗位。 3.旅游景区、主题公园经营管理及旅游营销策划企业相关岗位。岗位包括旅游景 区服务运营管理、大型旅游演出、大型旅游活动、旅游线路以及旅游目的地的市场营销策划等岗位; 4.旅游规划机构的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景区规划、旅游活动策划的调研和宏观 规划等岗位。 5.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旅游教育部门岗位集群。学生通过各省市地县旅游局及其 附属企事业单位招考从事各地旅游职业中学、旅游职业中专或职业中专、中小学的行政或旅游教育等相关岗位。 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企业服务技能及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旅行社、景区、酒店等企业服务技能训练培养,具有旅游规划、活动等市场调研、活动策划设计、开发、运营实施管理的能力。为了实现培养目标,使学生能胜任相关岗位的工作,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一). 知识结构 . 掌握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统计学等方面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具备旅游产业从业所需人文地理知识,熟悉旅游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 . 系统掌握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即熟悉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景区、旅游酒店等经营运作流程及各岗位技能。 . 掌握会计学、旅游消费者行为学、旅游活动策划、旅游线路设计、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商务英语、宴会设计等课程的专业相关理论知识; . 熟悉我国旅游产业的相关方针、政策和法律规范,了解旅游产业的国际惯例与规则。熟悉我国酒店经营管理的相关方针、政策和法律规范,了解国际酒店业的前沿发展动态; . 了解国家的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熟悉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 (二). 能力结构 . 具有思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善于分析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 具有交际能力,能清晰表达自己内心思想,同时让对方理解,能举止得当、情感表达具有感染力,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熟练掌握会展项目各类文案的表达技巧; . 具有专业技能,熟练掌握旅游酒店、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服务工作的相关技能和方法。 . 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能领会国家创新、创业的有关政策,勤于思考、善于思考。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分析及个人就业计划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分析及个人就业计划 一、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1、旅游管理专业介绍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研究旅游业经营管理的新兴学科。属于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有庞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随着国际经济的全球化,旅游业更加繁荣,因此对旅游的管理要求也随之提高,现在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也很多,对专业能力和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旅游管理学科的研究范围侧重于研究旅游企业管理、旅游开发与旅游市场营销、会展服务与管理等业务领域。以旅游资源和服务设施为条件,为旅游者在旅行游览中提供各种服务性劳动而取得经济收益的经济部门。旅游业是综合性的经济事业,其构成涉及社会许多部门。它的基础经济活动由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交通三大部门组成。此外,还有为旅游者服务的经营旅游商品的零售企业、园林设施、文化娱乐事业和公用事业等。 2、中国旅游业现状分析 从宏观上看,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是欣欣向荣的。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并且每年还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节假日改革、带薪休假的实行,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生机活力和安全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据统计,从2002-2007年,过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7.8%。高于全球平均增长率3个百分点。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12.6%。高于全球平均增长率2个百分点。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 l1.3%。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2%。旅游总收入从5566亿元增长到1万亿元,年均增长12.4%。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从20个增加到132个,出境旅游人数从1660万人次增长到400O万人次,年均增长19.2%。中国旅游研究数据显示,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中国公民出境游从今年第四季度开始率先恢复两位数增长。2009年1O月,我国公民出境游同比增长超过11%,大陆居民赴台游更是保持150%以上的强劲增长。但是在旅游业迅猛增长的背景下,旅游高素质人才供不应求。当前旅游市场服务性人才偏多,而高层次管理人才奇缺。从事旅游营销、经营、策划、规划、开发和会展的高级人才及通晓世界语言和与国际接轨的职业经纪人严重不足,全国年均缺口达到上万人。旅游业人才的缺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旅游服务类人才供不应求

国内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国内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日益突出。在对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基础上,从录取培养机制、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育管理、科研及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分析对比国内外高校的不同之处,提出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 关键字: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 0 引言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及网络通信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已经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突出的表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要想取得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持续竞争力,必须注重高级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加强素质教育,倡导个性张扬,构建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代高等教育和人才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一种应试教育,而这种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2005年,11名内地高考“状元”在面试环节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港大提出的理由是不愿录取“书呆子”[1] 。 因此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改革的课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2] 。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三大属性:一是指导性,必须有一定的教育理念作指导,它制约着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二是全程性,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均是其体现;三是标准性,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范型性和可操作性。归根结底,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堵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1 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和高等教育体制的不同,中西方在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和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别。 1.1 外国高等教育“宽进严出”,而我国则是“严进宽出”。 国外入学和毕业的政策上,大多高校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以英国为例,无论是本地学生还是留学生,只要经过资格审查,就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尤其是攻读硕士研究生。但是在学期间,大学实行严酷的淘汰制度,高等教育的淘汰率非常高,达30%,优胜劣汰已成了规律。在对待毕业生的学位授予上非常严格,毕业生很难毕业,从而保证了人才的质量。而我国的高校招生基本上是以高考为依据,这一选拔方式能够快速、方便地选择出成绩优异者,但从科学的人才评价角度看,这种单一考试成绩指标不可能对人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做出评价,而且不利于对学生人学前的教育进行良好的引导。这也就是所谓的“严进宽出”的教育政策。进入大学需要“过五关、斩六将”的严格的高考,可谓“一卷定终生”。从人才评价的角度看,缺乏科学性,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对学生其它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关注。显然,这种培养模式存在明显的缺陷。 1.2 在教学模式方面,外国实行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我国实行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年学分制。 以美国为例,美国大学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教学方式提倡灵活多样,目的在于启发和诱导。实行的是完全学分制,学生拥有对专业、课程、时间、教师、学习方式等全方位的选择。所设的课程横跨多个学科,强调科学的广度和深度,给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提前毕业,中途休学或者分阶段完成学业。 我国虽然近年来也对外宣布实行学分制,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很难做到完全

高等教育学谢安邦-第八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拟题

一、选择题 1.学科发展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 A )。 A.学科的发展潜力 B.学科发展的成熟水平 C.学科发展布局的整体性 D.学科影响的社会性 2.1 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类》中确立的专业数是( D )。A.5 10个 B.671.个 C.504个 D.249个 3.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共设( B )个学科大类。 A.10 B.11 C.12 D.13 4.高等学校部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不受下列哪项因素的制约?( C ) A.学科自身发展的学术性 B.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布局的整体性 C.学生发展水平 D.学科影响的社会性 A.具有创新精神 B.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 C.具有竞争意识 D.具有法律意识 8.下列有关高等学校专业划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专业划分的依据越来越向学科分类标准靠拢 B.专业的划分与职业分工区别越来越明显 C.当前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往往直接指向某一具体的行业 D.当前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立足于为某一大的行业类别提供人力资源 二、填空题 1.( )是按学问性质划分的门类或研究领域,是高等学校及专业性质分类的基本标准之一。

2.学科是一个( ),专业是一个教学畴。 3.专业的划分,主要以社会职业分工、( )、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 )为依据。4.我国有计划地按专业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是在( )年开始的院系调整过程中形成的。 5.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要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 )。 6.在诸多方面的人才素质中,突出人的进取性和( )是时代的需要。 三、简答题 1.简述高等学校学科设置的影响因素。 2.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是什么? 3.市场经济体制下,该如何进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 4.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有哪些? 5.简述我国高等学校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 四、论述题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该如何解决?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学科的发展潜力是高等学校学科设置的影响因素之一,它主要涉及到学科在高等学校设置中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答案为A。 2.D 解析:l99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类》中确立了11个学科大类,设立的专业数是249个。主要包括:哲学3种,经济学4种,法学12种,教育学9种,文

2018年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doc

2018年旅游管理专业(本科) 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旅游管理 专业所属学院: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专业承担系所:旅游管理系 专业负责人: xxx 江西财经大学教务处制 2018年5月

2018年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20901K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旅游发展需要,掌握现代旅游 管理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卓越的管理能力、良好的服务意识、较强的创新精神,能够从事旅游相关的经营、管理、投融资、策划、规划等工作,具备“信、敏、廉、毅”素质的旅游管理类创新创业人才。 二、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须按培养方案要求修读各类课程,按照《江西财经大学2018年普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本专业总学分最低修满158学分,其中课堂教学111.37学分,实践教学环节46.63学分,方可毕业,各模块课程学分要求及分布详见表1。 表1 旅游管理专业2018级学分要求 三、学制及授予学位 旅游管理专业标准学制4年,实行弹性学习年限,3-6年内修满学分可以毕业。学生修满规定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后,发给毕业证书,其中符合国家和学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生基本要求(附表2)

附表2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要求分解指标 五、培养特色

1、强化财经多学科融合培养。依托江财财经类优势学科,聚焦旅游投融资管理和旅游策划规划方向,形成学科基础雄辉、多学科融合培养模式。 2、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一是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通过行业精英走进课堂和学生实训走进企业,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二是加强对国内外优秀的旅游投融资相关软件的应用训练。三是采取“职业经理人培养模式”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力争学生毕业都能拥有1-2个行业资格证书。 3、聚焦创新能力培养。以科研课题研究、旅游创业联盟为平台,以本科生学术导师制、本科生创业指导制为具体实施路径,共同打造师生科研共同体和学生创业网络,提升学生的创意、创新和创业水平。 六、主干学科 工商管理和应用经济学 七、核心课程 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旅游学概论、旅游接待业、旅游消费者行为、旅游经济学、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法规、服务管理、旅游资源学、旅游投融资管理、酒店运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学等。 八、课程体系流程图(附图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