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案例分析

《公共安全管理案例分析》

课程设计

学院:应急管理学院

班级:安管1203班

姓名:徐邦耘

学号:311219020320

2014.12

目录

1.案例简介 (3)

2.防灾减灾 (3)

2.1建筑物抗震能力较差 (3)

2.2群众应对地震能力较差 (4)

3.应急准备 (4)

3.1地震应急预案未能落到实处 (4)

3.2应急准备资源不足 (4)

4.决策过程 (4)

4.1始终把拯救生命放在第一位 (4)

5.处置行动 (5)

5.1事态界定 (5)

5.2响应迅速 (5)

5.3采用心理干预 (5)

5.4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5)

5.5军警结合,专业救援到位 (5)

6.信息管理 (6)

6.1信息透明,发布及时 (6)

6.2多种传播媒介综合运转,联合作战 (6)

7.恢复重建 (6)

7.1国家高度重视恢复重建工作 (6)

7.2恢复速度迅速 (7)

8.结果与影响 (7)

8.1造成巨大的损失 (7)

8.2提高人民防灾意识 (7)

汶川地震案例分析

摘要: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快速响应,积极救灾。汶川地震可谓是我国现代该类灾害的代表性案例,本文将从该案例的防灾减灾、应急准备、决策过程、处置行动、信息管理、部门合作与冲突、恢复重建以及结果与影响方面剖析该案例的整个应对过程。

关键词:汶川地震案例分析

Abstract:May 12, 2008 Wenchuan County of Sichuan Province, Richter 8.0 earthquake, causing a large number of casualties and serious property damage. After the incident,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of the rapid response, positive relief. Earthquake can be described as a representative case of such disasters of modern paper from the cas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preparedness,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e disposal ac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re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and impact case entire response process.

Key words: Wenchuan Earthquake Case Analysis

1.案例简介

汶川大地震,也称2008年四川大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震中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处,四川省省会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92千米处。根据中国地震局的数据,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级达里氏8.0级,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地震烈度可能达到11度。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北至辽宁,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门、泰国、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时,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2.防灾减灾

2.1建筑物抗震能力较差

汶川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来说较为落后,建筑物大多都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建筑物,当时预制空心楼板中大量使用冷拔低碳钢丝构件的房屋,以及在农村建房中大量使用“干打垒”等土筑墙形式,用泥、砂或糯米浆为主要粘结材料的房屋,其整体性和抗震性均差,对于里氏8.0级的地震无力抵抗,在农村房屋基本全部倒塌,城市大部分建筑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在这次地震中倒塌房屋536.25万间,损坏房屋2142.66万间。

2.2群众应对地震能力较差

从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我国就没有发生过如此重大的地震,因此当地人民群众对于地震的警惕性较低,没有了解过面对地震时应该如何避难,更加没有进行过面对地震的演习演练。所以在发生地震时,群众的第一反应就是逃跑,毫无理性可谈,在这样慌乱的状态下,能够逃避地震的几率就更加的小。群众在逃避的同时也不会寻找适合避难的地方。在这样慌乱无序的避难状态下,人员的伤亡就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量。

3.应急准备

3.1地震应急预案未能落到实处

2006年1月,我国为了使地震应急能够协调、有序和高效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通过了地震应急预案,明确要求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有关各级人民政府立即自动按照预案实施地震应急,处置本行政区域地震灾害事件。但是目前我国的应急预案仅仅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并未进行相应的应急演练来检验预案的操作性,使地震应急预案还停留在书面上,未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2应急准备资源不足

应急准备的资源包括了应对的专业人员、技术与物资。在汶川地震之前,汶川很少发生重大的灾害,因此对应急管理不够重视,对于应急管理专业人员的培养几乎没有,也没有专业的应对技术。汶川是一个较为落后的小县城,对于防灾的物资储备很少,不足以用于灾害前期的应对。所以当地震来临时,当地政府无法快速的响应,这延误了救灾的最佳时期。

4.决策过程

4.1始终把拯救生命放在第一位

地震发生后,相关部门迅速介入指挥救援,首先是由地方政府进行指挥,之后上级部门陆续到达并接管指挥权,地震发生两小时后温家宝总理到达现场进行指挥救援。不管是任何一级政府进行指挥时,都要求将拯救生命放在第一位,迅速集结各种救援力量,进行人员的抢救,同时要求军方介入救援,与军方形成良好的合作。整个决策过程都是围绕拯救生命来进行的。

5.处置行动

5.1事态界定

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也正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成都军区、武警四川总队和驻川某师5000余官兵根据上级命令正紧急赶赴汶川地震灾区参加救灾;中国地震局派出一支180人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赶赴四川地震灾区;16时28分,成都空军的两架直升机起飞,赴汶川震中灾区了解灾情,帮助抗震救灾;通信、铁路、公安、航空、电力、卫生等部门也都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开展救援工作。

5.2响应迅速

灾情发生后不到半个小时,国家领导人、中央各部委、各级政府、民间组织迅速行动起来,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各地人民特别是灾区人民也自发组织起来,开展互救、自救。一切救援行动都在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地进行。

5.3采用心理干预

汶川地震使数以万计的民众丧生,许多劫后余生的灾区公众或惊魂不定,或沉浸在丧失亲友的极度痛苦之中,重创了灾区社会公众的心理。我国政府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对于社会公众实施心理干预,其介入时间之早、力度之大,实施范围之广,发挥作用之好,为历年来所有自然灾害之最,这不仅极大地凸显了政府的人文关怀,同时也为灾区的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5.4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在汶川地震救援的过程中,社会力量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救灾现场,志愿者身影频现,全国各地民众踊跃为灾区献血、募捐,政府、企业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有效地组合力量,形成了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

5.5军警结合,专业救援到位

截至2008年5月18日12時,军方及武警共出动113080人,來自五个军区、涉及20于个兵种;出动各型飞机1069架次,动用各种运输、后勤保障设备11万台。从废墟中挖掘被埋人员21,566名,救治受伤人员34,051名,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和遊客205,371名;调运各类物资7.8万多顿;抢修道路557公里。基于救灾需要,总参谋部按照应急预案,首次无偿征用了国内民航公司的12架民用客机,以弥补军队运输力的不足。总共参与地震救援行动的军队人数为14.6万名,其涉及地域、动用力量等,都创下了中国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抗灾历史记

录,军队在地震中的表现得到各界的赞许。

6.信息管理

6.1信息透明,发布及时

地震发生后不到半小时,我国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包括当地灾情、死亡人数、地震局的权威发布、政府采取的救援措施、专家的讲解、各方面的反应以及地震发生时的应急办法等,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更是长时间直播相关消息,使全国人民尽可能快地了解灾情,并根据当地实际采取应对措施。

而这次灾情的报道,也可以说是我国历次地震中最快速、最及时的报道。这不仅是新闻技术的进步,也是政府信息公开、充分尊重公众知情权的体现,有效地避免了各地民众产生恐慌。如北京民众因为有了媒体的报道,在感觉到震动后,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井然有序地撤到安全地带,不因余震而产生混乱,造成更大的次生灾害和后继损失。

6.2多种传播媒介综合运转,联合作战

传统媒体在公信力上优势明显,其中广播媒介凸显其特定危机情境下的独特作用(地震后,各种媒体全部中断,但四川各地均可收到两个以上抗震救灾广播频率);新兴媒体反应迅速、优势突出。且往往为传统媒体“补缺”,此外,新兴媒体在社会动员和组织、社会监督上的力量也初步体现。

7.恢复重建

7.1国家高度重视恢复重建工作

2008年6月18日,中国国务院正式颁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决定举全国之力,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机制,以加快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具体由中央政府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发展战略,组织东部和中部地区省市以“一省帮一重灾县原则”,各省市在3年期内、以不低于1%的财力对口支援重灾县市重建工作。其中支援方为广东、江苏、上海、山东、浙江、北京、辽宁、河南、河北、山西、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天津、黑龙江、重庆、江西、吉林共19个省市,受援方为四川省北川县、汶川县、青川县、绵竹市等18个县市,以及甘肃省、陕西省受灾严重的地区。主要援助项目为提供规划编制、建筑设计、专家咨询、工程建设和监理、建设和修复学校、住房、医院、交通等内容。至2010年5月12日地震后两周年,对口支援省份完成投资已经超过640亿元,完成预期目标的80%以上。

7.2恢复速度迅速

2008年9月19日,中国国务院颁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该规划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持编制,4000余名设计人员参与,决定用三年时间使灾区的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其中具体对住房、建设、公共设施、产业重组、生态环境、民族关系、重建基金等9大类专项36个子项目进行具体规划。截止2010年5月,四川地震灾区38个需要恢复重建的重点城镇中,已有33个完成重建主体任务。四川灾区39个重灾县需恢复重建的3002所学校,已开工2997所,开工率99.83%、竣工2609所,占86.91%;在建及竣工的医疗卫生项目2200多个,近六成已竣工。至2010年5月12日地震后两周年,四川、甘肃、陕西灾后重建已经完成投资超过7400亿元,完成灾后重建投资计划的70%以上。在此基础上,中央财政部下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基金248.35亿元,重点支持灾后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防灾减灾、产业重建等方面四千余个重建项目。

8.结果与影响

8.1造成巨大的损失

汶川大地震对中国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其中,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的极重灾区和重灾区数量分别是39个、8个和4个,共51个灾区县,总面积达到13万多平方公里。2008年9月4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汶川大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人民币,四川省占总损失的91.3%,甘肃占总损失的5.8%,陕西占总损失的2.9 %。在这些损失中,民房和城市居民住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7.4%。包括学校、医院和其他非住宅用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0.4%。另外还有基础设施,道路、桥梁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的损失,占到总损失的21.9%。此外中国民政部报告,截至2008年9月18日,中国汶川大地震已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824人失踪。地震近一年之后,四川省人民政府在2009年5月7日报告,汶川地震在四川共造成68712人遇难,17921

人失踪。

8.2提高人民防灾意识

经国务院批准,由于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灾害,损失影响之大,举世震惊,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被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灾害损失日趋严重。国家减灾委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防灾减灾日”的设立,有利于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有利于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的普遍增强,有利于推动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的普及推广,有利于各级综合减灾能力的普遍提高,最大限度地有效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包维楷、庞学勇. 四川汶川大地震重灾区灾后生态退化及其基本特点.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8, 14 (4): 441–444

[2]:中国汶川地震:通信应急预案遇大考验. 浙江通信业. 2010-01-04 [2010-05-25]

[3]:吕冰.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人民网.2008-09-04 [2010-05-20]

[4]:车玉明、刘铮、侯大伟、叶建平、苑坚.汶川灾后重建启示录: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新华网. 2010年5月11日[2010-05-29]

[5]:文松辉. 汶川地震威胁954处文物国家文物局紧急部署保护.人民网. 2008年5月13

日[2010-05-23]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2009年9月14日[2010-05-22]

[7]:刘贤. 四川省长: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完成. 人民网. 2012年1月10日[2012-01-10].

汶川8级特大地震综述

汶川8级特大地震综述 饶扬誉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1 引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汶川县附近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此次地震震级大、震源浅,震区人口稠密、地形复杂、救援难度大,破坏性余震频度高、分布范围广,是建国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震。截至2008年6月22日,地震造成69 181人遇难,18 522人失踪,374 171人受伤,累计受灾人数4 616余万人。房屋倒塌779万间,损坏2 459万间。初步估计地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 000亿元人民币。 本文在分析震区大地构造背景与区域地震活动性的基础上,根据遥感影象、余震分布特点和目前已经获得的相关观测与理论模拟成果、尤其是陈运泰等(2008)的研究成果,对汶川地震的发震构造、发震动力学与运动学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 2 大地构造背景与区域地震活动性 2.1 大地构造背景 震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的交接部位,其北部为秦岭地槽褶皱系。早古生代扬子准地台与其西部的羌塘—昌都陆块,均为“泛扬子陆块”的一部分。从泥盆纪开始,泛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碰撞拼合。晚古生代至三叠纪羌塘—昌都块体与扬子陆块裂张解体,其间形成南古特提斯洋盆,洋壳向西俯冲,并使羌塘—昌都陆块不断向东增生而闭合,扬子板块同时向北俯冲于昆仑地体之下,于是在东西和南北方向形成双向俯冲收缩(许志琴等,1992)。 自始新世以来,随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整个青藏地块强烈隆升并向周缘扩展,在东部受到扬子板块俯冲构造莫霍面上隆区的强烈阻挡,青藏地块向东挤出物质被分流成向东南和东北两股,东南股形成川滇菱形逸出体,东北股形成东昆仑-秦岭逸出体。其中,在高原东缘与扬子板块的交接地带,形成了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及其断裂系。 2.2 区域地震活动性 震区所在区域位于南北地震带。 南北地震带大致分布于东经102°~107°之间,分为北、中、南三段。北段,包括宁夏西部、甘肃和青海东部及其邻近地区;中段包括四川西部和其邻近地区;南段包括云南和其邻近地区。根据《中国地震简目》和近年强震目录,南北地震带共发生≥7级地震63次,其中7.O~7.4级地震38次,7.5~7.9级地震18次,M≥8.0级地震7次,以1920年l2月16日宁夏海原8.5级地震为最大。其中北段发生M≥7级地震21次,包括7.0~7.4级地震l2次,7.5~7.9级地震5次,≥8级地震4次,以海原地震为最大。中段M≥7级地震23次,其中7.0~7.4级地震12次,7.5~7.9级地震9次,≥8级地震2次,即1879年7月1日武都8级和本次汶川8级地震;南段发生M≥7级地震l9次,其中7.0~7.4级地震14次,7.5~7.9级地震4次,≥8级地震1次,即1833年9月6日嵩明8级地震。 雍幼予(1990)将南北地震带划分出4个地震期。第4个地震期从1920年开始,可分为5个地震幕。第4地震幕从1988开始到2007年结束。以汶川地震为标志,第5地震幕从2008年开始。每个地震幕活动时间为18~27年,平均为23年。 3 岷山—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活动 3.1 岷山断块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相关推荐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对地震特点研究发现,汶川地震地震能量巨大,震级大,烈度超强,震源深度较浅,破裂长度大,地震持续时间长,这是造成巨大损失的内因。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希望大家喜欢。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篇1 1 引言 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M8.0级特大地震。这次地震震级大,余震也很多,地表破裂十分严重,同时也带来了次生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是建国以来唐山大地震后的又一震害严重的特大地震。我国处于西亚地中海和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交汇地区,是个受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然而我国对地震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尤其是对房屋抗震研究也是十分缓慢。而且对地震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和室内试验着手,但室内试验却很难模拟出现实的地震作用,再加上地震发生本身的复杂性,地震作用很难预测。所以地震的作用机制及震害还很难准确确定。 因此对地震特点及震害分析就十分必要,这对我们研究地震作用机理,进行抗震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汶川地震特点 根据房屋的破坏特征和实地研究,我们发现汶川地震具有以下特点: 1、地震能量巨大、烈度超强。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为7级地震的32倍,本次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约为1023.7尔格,有专家称相当于当年上千颗二战时美国在广岛扔的原子弹的能量。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汶川卧龙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9g(地震烈度10度强),在江油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7g(地震烈度接近10度)。此次地震所产生的峰值加速度大于0.4g(地震烈度9度)的区域尺度达到350公里,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一、背景介绍 汶川地震是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中国四川省汶 川县发生的一次大地震。该地震的震级达到了8.0级,震中深 度为19公里。这次地震不仅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还摧毁了 大量建筑和基础设施,给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二、灾情概况 1. 人员伤亡: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初步统计共造成69176人死亡,374643人受伤。其中学生伤亡惨重,遇难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三以上。 2. 建筑破坏:地震导致了大量建筑物的倒塌,包括学校、医院、工厂、住宅等。根据初步统计,全县共有11727所学校受损,3000多所学校完全倒塌。 3. 经济影响:这次地震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冲击。大量工厂、企业以及农田和农作物遭到破坏,给产业链的完整运转带来了困难。国家也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灾后重建,加剧了经济负担。 三、救援行动 1. 前期救援:地震发生后,国家迅速启动了抗震救灾应急响应机制,组织各级防震减灾委员会及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抗震救灾工作。救援行动包括紧急救援、医疗救治、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工作。 2. 国际援助:中国也积极寻求国际社会的援助。许多国家和组

织纷纷向中国提供了物资和人力支持。这些援助得到了汶川地震灾区居民的普遍感谢。 四、事故原因 1. 构造背景:中国是地震多发国家,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澳 大利亚板块的交界处,汶川地区正位于四川盆地的边缘地带。2. 地震机制:这次地震是由岷江断裂引起的,是一次正断层的地震。岷江断裂在地震前已经累积了大量能量,因此地震发生时能量的释放非常剧烈。 3. 思想观念:地震前,当地一些地方政府和学校并未重视地震防灾意识的培养,对地震安全工作形成了一定的阻碍。一些学校在建筑设计和质量上存在缺陷,影响了校舍的抗震性能。 五、教训与对策 1. 深入开展地震防灾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从幼儿园开始,普及地震防灾知识,并进行地震演练。 2. 重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在设计、施工和验收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确保建筑物能够承受较大的地震破坏。 3. 完善抗震救灾体系和应急预案,建立起科学、快速、有序的抗震救援机制,提高救援效率和能力。 4.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吸收国际先进的地震预警技术和设备,提高地震预测和预警的能力。 六、灾后重建与发展 1. 汶川地震之后,中央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灾后重建工作。灾区的基础设施、学校、医院等得到了全面恢复和重建。 2. 在重建过程中,政府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加强

浅谈汶川地震

浅谈汶川地震 1引言 2008年5月12日14: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震源深度约为14km,大地震在90s时间内完成了主要能量的释放,相当于400多颗原子弹同时爆炸所释放的能量,造成人员伤亡超过10万,近1。9万人失踪,此次地震危害之大,历史罕见。地震主灾区位于四川西部山区,山高谷深,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属于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区。此次地震不仅直接引发了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还进一步引发了堰塞湖和泥石流等链式灾害。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巨大的人间惨剧由其诱发的各种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影响范围巨大。此次地震,严重受灾区主要包括汶川、北川、青川、安县等市县。从灾害面积来看,汶川县受灾面积最大为131.55km2,其次为北川县,为45。57km2,其余地区均介于6-17km2。 2汶川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背景 地形地貌:受灾区主要包括龙门山区和成都平原两个地貌单元,地形上处于我国第一梯级青藏高原向第二梯级四川盆地过渡地段,地形变化剧烈。以龙门山大断裂为界,西部山高谷深,犹如屏障拔地而起,东部则为平坦的成都平原。地貌反差极其强烈。整个地形西南部高,东北部低。其西南段南部山顶海拔高度为2500-3500m,最高为4000m左右;东北段海拔高度1500-2500m左右,最高3000m,成都平原则在800m以下。 地层岩性:受灾区自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发育,区内上三叠统广泛出露。龙门山断裂带前缘发育的中三叠世—侏罗纪地层最全。三叠纪以后的主要沉积地层自下而上包括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 地质构造:受灾区位于我国著名的活动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上,活动构造发育,断裂总体走向NE40°左右。本区著名的活动断裂有江油—都江堰断裂,北川—映秀断裂,雪山—青川断裂(见图1),由图可知所有的次生灾害整体分部成带性,与本区著名活动断裂分布几乎一致。本区地震历史记载以来7级以上地震8次,最大的即为此次汶川地震。

汶川地震伤亡损失巨大的成因分析-陇东学院

汶川地震伤亡损失巨大的成因分析 段乐平 (陇东学院甘肃庆阳 745000) 摘要:据国家汶川地震救灾总指挥部最终报告认定,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和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面对灾难我们无以畏惧,但是直面灾情我们却难免质疑,时至今日,为何一场地震还会有如此巨大的“威力”。基于此,本文就汶川地震的基本特征,并通过对地震、气象、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综合分析,从而得出,地震是通过破坏人居建筑、工程设施和地质环境而形成灾害,并衍生出了次生灾害,因此,“杀人者”不是地震,而是倒塌的房屋建筑和崩滑的山体、泥石流以及危险的堰塞湖。 关键词:汶川地震灾害成因灾害防治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8级强震猝然来袭,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据中国地震局资料【1】,汶川地震震中位于30.94°N、103.47°E,里氏震级8.0级,震源深度19km。地震成因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地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为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断层破裂长度达300km。破裂速度是2.8-3.1km/s。破裂持续总时间约120s,但主要的能量释放时间约70s,属于中国大陆内部的浅源地震。据初步统计【2】,此次地震共造成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10个省市的417个县(市、区)、4667个乡镇、48810个村庄受灾,总面积接近50万km2,其中极灾区和重灾区面积达1312km2。地震中受灾人数多达4625.7万,其中因灾害影响需要紧急转移的人数多达1510.16万,截至2009年5月25日10时,汶川地震共造成遇难者人数69227人,受伤374640人,失踪17939人,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人民币。此外还有79617万间房屋倒塌,2454.13万间房屋损坏,24条高速公路、163条国道和省道公路、7条铁路干线、3条铁路支线受损中断,成都机场等22个机场不同程度受损,电力、通讯、广播电视、水利等基础设施和文物也损坏严重。同时,地震引起地表破裂断续延伸长度达300km,山体松动形成的潜在斜坡变形隐患区域达15×104km2。【3】此次地震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极其严重的生命及财产损失,举国震惊、全球关注。 究其原因,笔者就以下几方面作一粗浅探讨: 1、震级大,余震多,次生灾害频繁。首先,经过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并最终修订,

灾害应急救援响应的案例分析

灾害应急救援响应的案例分析自然灾害经常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地震、洪水、台风等等,其中许多都是我们无法预料和防范的,一旦发生灾害,对我们的 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灾害应急响应 成为了我们应该关注和学习的一项技能,它是指在灾害发生的情 况下,各部门能够快速调动资源,采取有力措施,保障人民的生 命安全,有序开展工作,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本文将以中国汶 川地震和日本东北地震为例,探讨灾害应急响应的余地,希望可 以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 一、中国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芮氏7.9级地震,共造成超过8万人丧生,数十万人受伤,损失数万亿元。 这次灾难考验了中国政府的应急响应机制,也给政府对于减少灾 害损失的意识提出了警告。 首先,汶川地震爆发后,中国政府迅速行动,组织了大规模的 救援和搜救行动,第一时间向地震灾区投入大量的抢险队伍和物资,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地震预警疏散工作。其次,政府的应急 响应机构在汶川地震中表现出了高度的协调性、灵活性和高效性。政府组织了大量专业的救援人员和认真的志愿者去救援灾区。第三,灾害应急管理的覆盖率和信息化水平也得到了加强。在汶川

地震过程中,政府把搜索和救助工作与信息化相结合,极大地提 高了救援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二、日本东北地震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发生了里氏芮氏9.0级地震和海啸,给这个高度发达的国家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日本领导人高度重视 灾害应急响应,迅速采取措施限制了对灾害的损失。 首先,日本国家政府迅速组织了全世界的救援队伍,派遣数十 万救援人员和志愿者赶赴灾区,配备了最先进的救援设备和最新 的科技技术,为地震灾区提供及时和有效的帮助。其次,政府组 织了现代化和灵活性的应急响应机构。在日本,灾害管理中心与 各支应急响应部门建立紧密的联系,实施“微型指挥中心”的策略,以快速反应和实时情况预警为中心。此外,日本政府坚持开展信 息化应急管理和预警系统,加强了应急响应的覆盖率和效率。 总之,根据中国汶川地震和日本东北地震的教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在处理灾害方面的方法和策略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一 个相同的主题,即政府要快速、高效和灵活地应对灾害,并组织 专业的救援队伍和志愿者去进行救援。另外,强调将先进的技术 和信息系统与应急响应相结合,是提高应急管理效率和应对灾害 的成功关键。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及设计改进建议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及设计改进建议 [引言]汶川大地震后,福建省设协结构与抗震专业委员会组织结构专家到成都、彭州(彭州市区、通济镇、白麓镇、小鱼洞)、都江堰、绵竹市、汉旺镇等地进行震害调查,涉及的结构型式有钢筋混凝土框架、框架-剪力墙、砌体、排架、钢结构等,为了认真总结震害经验教训,分析结构的破坏机理,提出设计的改进建议,对新建筑的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汶川地震基本参数: 根据地震部门提供的数据,这次地震的基本参数如下:震级M8.0,断层为龙门山断裂,震源深度14KM,断裂长度185KM(主震),烈度分布6~11度。 这次地震震害给人的总体感觉,随地形分布,西北高震害严重,东南底震害较轻。 二、典型震害及实景照片: 图1都江堰都江之春楼盘有一幢纯框架结构的七层建筑,底层空旷,上部有隔墙, 图2楼梯梯板拉裂的震害

图3 水泥厂结构的震害 图4 白鹿镇中学在地震断裂带两侧教学楼的震害图5 都江堰都江之春楼盘底层柱破坏

图6 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框架结构的办公楼隔墙震害 图7 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单层厂房震害 图7 小鱼洞大桥的震害 三、结构概念设计问题: 1、多道抗震防线:

结构必须有多道抗震防线,这是抗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基本概念。在这次汶川地震中也充分表现出来,有些建筑倒塌,而有些建筑不倒,下面从空旷建筑倒塌来看结构有多道抗震防线的必要性: 这次震害学校教学楼较为严重,一般说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要优于砌体结构,但这次震害表明空旷的学校(框架结构)教学楼倒塌(如映秀镇漩口中学教学楼,建于2007年3月),而附近的4层砌体结构办公楼,尽管破坏非常严重,但并没倒塌。 为什么在强震作用下,性能比较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反而不如抗震性能相对较差的砖混结构?其主要原因就是纯框架结构只有一道防线,在大震时,一旦这道防线突破,结构就丧失了全部的承载力而倒塌;而砌体结构住宅和办公楼,由于小开间布置,纵、横墙体较多,按照规范设置构造柱和圈梁,其整体性和延性较好。砌体裂缝被约束在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圈梁的框格内,不致发生脆性破坏而倒塌。 再举一个例子,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框架结构的办公楼,由于上、下均有砖隔墙,虽然隔墙震害严重,有些产生裂缝甚至倒塌,但对主框架结构而言,看不出有裂缝,这是由于填充墙与框架形成二道抗震防线,填充墙承担第一道防线,填充墙先破坏,而保住主框架,因此2008年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也把隔墙的布置,提供刚度这些内容也写进去了,关于框架结构的围护墙和隔墙,其平面布置的位置和上、下均匀性对结构的抗震性能有很大影响,避免不合理布置;其实墙体的布置就像剪力墙一样,需平面上对称,上、下均匀。 2、填充墙对结构刚度的影响: 这次汶川地震震害表明,填充墙对结构的刚度贡献很大。目前规范及现有计算手段尚无法对填充墙对结构刚度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因此由于填充墙不均匀布置引起整体结构上、下刚度,水平刚度的不均匀变化,其问题均未解决,这种影响是不容忽略的。目前,必须根据概念去判断。 填充墙其实就像砖剪力墙,其布置原则必须按砼剪力墙布置原则去考虑,平面上对

汶川地震案例分析

汶川地震案例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公共安全管理案例分析》 课程设计 学院:应急管理学院 班级:安管1203班 姓名:徐邦耘 学号:3

目录 1.案例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2.防灾减灾 ...............................................................................................错误!未定义书签。 建筑物抗震能力较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群众应对地震能力较差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应急准备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震应急预案未能落到实处 .........................................................错误!未定义书签。 应急准备资源不足 .........................................................................错误!未定义书签。 4.决策过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始终把拯救生命放在第一位 .........................................................错误!未定义书签。 5.处置行动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事态界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响应迅速 .........................................................................................错误!未定义书签。 采用心理干预 .................................................................................错误!未定义书签。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错误!未定义书签。 军警结合,专业救援到位 .............................................................错误!未定义书签。 6.信息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信息透明,发布及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多种传播媒介综合运转,联合作战..............................................错误!未定义书签。 7.恢复重建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国家高度重视恢复重建工作 .........................................................错误!未定义书签。 恢复速度迅速 .................................................................................错误!未定义书签。 8.结果与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 造成巨大的损失 .............................................................................错误!未定义书签。 提高人民防灾意识 .........................................................................错误!未定义书签。

权威详解汶川大地震

权威详解汶川大地震:烈度已经接近极限 四川新闻网成都6月16日电5月12日发生的八级汶川地震是一场巨大灾难。此次地震不仅在震中区附近造成灾难性的破坏,而且在四川省和邻近省市造成大范围破坏,其影响甚至波及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乃至境外,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震。 这次地震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破坏力呢?地震是如何导致房屋倒塌的?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内,有的房屋没有损坏,有的房屋却完全坍塌呢?权威地震专家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对这些公众非常希望了解的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 此次地震最高烈度几乎达到极限 “地震通常分为三大类,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火山活动期,陷落地震主要是由地球局部的坍塌引起的。前两类震级小、破坏小,引起大破坏的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四川省地震局研究员钱洪教授告诉记者,这次汶川地震正是属于构造地震。“构造地震是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使岩石发生变形,从而聚集了大量的引力,当聚集的引力超过岩石的破裂强度的时候,岩石就突然破裂,引起震动,并且传到地面上来,导致地震。” 据介绍,地壳深处岩石发生破裂产生地震的地方就称为震源,地震发生的源头以垂直方向投影到地面上来的点则称为震中。5月12日发生地震的震中差不多就位于汶川县的映秀镇。“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非常重要的两个物理参数。震级就是反映地震波的能量,也就是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烈度反映地震对地面产生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的大小。”钱洪解释说,“随着地震离开震中区的距离不同,它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离震中区近,影响就大,离震中区远,影响就减轻。所以,一个地震有一个震级,但是有不同的烈度。” 结合四川中北部地区地质构造,钱洪对汶川大地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是一次逆冲右旋型地震。“本次地震是千年不遇的特大地震,显著特点是震源浅,大概是十公里左右,震级高达八级,烈度最高达到十一度。这就造成有感范围大,东到上海,南到台湾。”钱洪用不同大小的石头掉到静止水面能产生的波浪来举例说,“大的石头自由落体到湖面后,产生波峰波谷之间高差就更大,波浪传的距离也远得多。这就是我们说的为什么,地震强度大就传得远的原因。” 烈度大是造成震害严重主因 “这次地震的极震区烈度达到了十一度,我们的烈度表里面总共分了十二度。”防灾科技学院院长薄景山教授告诉记者,汶川地震的最大烈度几乎已经接近极限,他本人也还没看见过十二度的地震,“在烈度表里只用了山河改观这句话来描述,烈度大、震动强是造成此次汶川地震震害严重的主要原因。”

地震案例分析与总结

地震案例分析与总结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发生于四川省汶川一带的里氏8.0级大地震,是沿龙门山构造带的浅源逆冲型地震[1],断裂带长达240km,宽约30km。断层错动持时达100s~120s。 国家地震局公布的本次地震的震中烈度高达11度,以汶川县映秀镇和北川县县城为两个中心。9度以上地区破坏极其严重,其分布区域紧靠发震断层,沿断层走向成长条形状。超越6度区的面积合计达44万平方公里[2]。 导致震区桥梁损毁的因素很多,有桥位处的烈度、地面运动加速度、强震持时、频域特征、距震源的距离、断裂带情况、场地土特征、桥梁自身的结构特性等。但在本次地震中,地震诱发的地质次生灾害,如滑坡、落石、地基液化等也给震区桥梁造成不小的损害。 本文结合5·12汶川大地震震后现场考察及相关资料,选择了断裂带附近的3座梁桥和3座拱桥,详细地描述了其桥位、结构及震害情况,初步分析了桥梁倒塌或损伤的原因。最后,对震区桥梁的一般破坏形式进行了总结,从抗震设防标准、结构的易损性、构造细节及设计理念等方面,讨论了汶川地震对桥梁工程的启示。 桥梁震害案例分析 汶川大地震共造成24条高速公路受损,161条国省干线受损,8618条乡村公路受损,6140座桥梁受损(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何建中,2008年6月19日)。 震区桥梁的破坏形式多样,这里结合现场考察并参考相关报道,对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区域中6座严重损毁的桥梁进行破坏形态描述和简要分析。其中都江堰

市庙子坪大桥、汶川县百花大桥和绵竹市回澜立交桥为混凝土梁桥;彭州市小鱼洞大桥、什邡市红东大桥和青川县井田坝大桥为混凝土拱桥。其桥位见图1。庙子坪大桥 庙子坪岷江大桥位于建设中的都江堰至汶川高速公路上(国道317线),跨越紫坪铺水库,为东南-西北走向。2003年动工.地震发生时已接近完工。桥梁全长1436m,主跨为(125+220+125)m连续刚构,墩顶梁高13.5m,跨中及边跨直线段梁高4m。4号墩高102.5m,5号墩高99.5m。边跨均为50 m跨径的简支预应力混凝土T梁,都江堰侧2孔,汶川侧17孔。

汶川地震报告

浅析“汶川大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突然释放,是地球的快速振颤,是众多自然灾害的头号杀手。它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造成了人类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因此,为了与地震灾害作斗争,我们必须深入认识地震,了解地震,做出抗震举措,从而减少地震带来的伤害。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汶川大地震”的概况,让大家了解到相关的地震知识,做出相应的准备以防遭受突如其来的地震时不知所措。 一、概要: 发生时间: 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点28分 地点:四川汶川 震级: 8.0 死者: 69,226人,下落不明人员: 17,923人 负伤人员: 374,643人 倒塌房屋: 7,789,100户 半倒塌房屋: 24,590,000户 直接经济损失总额: 8,451亿人民币 图1 遭受地震后的废墟 二、受灾地区总体概况: 一般受灾地区: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10个省(市)中的417个县(市区),4656个乡镇,47789个行政村,总面积大约44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4626万人。其中四川省受灾面积大约是28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983万人(6月24日国务院报告) 重大受灾区:四川、甘肃、陕西省的51个县(市区),1271个乡镇,14565个行政村,总面积132596平方公里,重大受灾地区人口:1986.7万人(8月12日国务院重建基本规划) 极度重大受灾区:四川成都市(都江堰市、彭州市)、德阳市(绵竹市、什邡市)、绵阳市(安县、北川县、平武县)、广元市(青川县)、阿坝自治州(汶川县、茂县)等10个市

县,极度重大受灾面积:26409平方公里,受灾人口:363.7 万人 三、地震成因: 此次地震的成因为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地震(见图2)。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与地表近,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影响强烈。 图2 汶川地震成因示意图 目前,把全球岩石圈划分成六大板块,即欧亚、太平洋、美洲、印度洋、非洲和南极洲板块。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也是火山、地震较为集中的地带(见图3)。 图3 全球地震带的分布图

自然灾害的案例

自然灾害的案例 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灾害事件,如地震、台风、洪水、干旱等。这些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威胁。以下是几个自然灾害的案例: 1. 四川汶川地震(2008年):这场地震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地震造成近7.9级,导致超过 8.7万人死亡、37.2万人受伤,还有超过4000人失踪。这场地 震的破坏力极大,近5000万人受到影响。地震后,救援队伍 迅速抵达灾区展开救援工作,并且整个国家都对灾区给予了大量的援助。 2. 菲律宾海啸(2013年):这场海啸发生在2013年11月8 日,影响了菲律宾中部地区。这是由超强台风“海燕”引发的,造成超过6000人死亡,近1.7千万人受到影响。海啸造成了 巨大的破坏,房屋被毁、道路被倒塌、农作物被毁等。国际社会纷纷向菲律宾提供援助,包括物资和救援人员。 3. 美国卡特里娜飓风(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是美国历史 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这场飓风于2005年8月在美国东 南部登陆,影响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马州等地。飓风造成超过1800人死亡,给美国经济造成超过1千亿美元 的损失。此次灾害导致超过100万人失去家园,成为当时全美最大规模的疏散。 4. 澳大利亚丛林大火(2019-2020年):澳大利亚的丛林大火 发生在2019年底至2020年初。这是澳大利亚历史上最严重的

森林火灾之一,影响了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等地。大火导致超过30人死亡,近3000所房屋被烧毁,数十亿只野生动物死亡。这场大火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并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援助和支持。 以上案例只是自然灾害中的一部分,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伤害。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对措施的改进,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减少灾害带来的影响。

512汶川大地震

512汶川大地震 在5.12事件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了一幕幕惨剧的发生,其中深深印 入脑海里的是,学校里正在学习的孩子被埋在废墟下的画面。但同样是在 北川,有的学校房屋在这次事件中却没有跨塌,学校也没有一个孩子受到 地震的伤害。在这次事件后,全国很多民众提出疑问,跨塌的房屋在建筑 质量上是否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此问题,国家已经组织建筑工程质量检测 部门介入,深入调查。2008年5月16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发布会,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介绍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抗震救灾工作 进展情况,并答记者问,最后明确表态:“在调查清楚之后,如果确有问题,一定要严肃处理。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对学生的伤 亡非常痛心。如果最后调查出来有偷工减料等问题,我们一定要严肃查处。”我们国家非常重视建筑工程质量,通过这次汶川地震事件,给建筑 行业敲了个警钟,我们建筑行业更应重视建筑工程质量,百年大计,质量 第一。1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影响因素 同样一个工程,不同的结构设计,会造成工程的结构造价差别很大。 首先是结构选型,如果结构选型不合理,工程造价相应的也会增加,不能 一味的要什么框架结构或者轻钢结构或者其他结构,应该根据本工程的建 筑特点认真分析;同一工程,同一结构形式,不同的人设计的结果造价差 别也很大。例如:某设计单位的一个工程设计,小高层的抗震墙厚200mm,计算结果构造配筋,但设计配筋直径12间距200,该单位的总工说是规 范的构造要求的最小配筋率0.15%,实际设计时,200mm厚的墙配直径8 个间距200~150就满足了。 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设计中非常的多,对工程造价影响极大。而很多工 程在施工中采用“一口价”,由于确定造价时没有图纸或图纸不全,或参

汶川地震震害反思

汶川地震房屋震害反思 (------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土木工程,--------------) 摘要:“5•12”汶川8.0级大地震对房屋建筑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危害,吸取房屋震害教训,反思此次地震对建筑与生命财产的危害,分析震害原因,震害特点,并对不同结构类型房屋抗震能力与特点进行分析,对房屋抗震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汶川地震;房屋震害;原因分析;抗震设防; 0 引言 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M8.0级特大地震,震源深度14km这是继唐山大地震后的一次毁灭性的地震。这次地震震级大,余震多,造成很多次生灾害,经济损失巨大,人员伤亡惨重。我国处于西亚地中海和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交汇地区,是个受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所以对我国来说提高抗震技术,研究地震作用机理显得尤为重要。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在人对地震的认知有限、无法预报地震的时代,如何把房屋建得坚固耐震,是全世界科学家和工程师一直研究的课题。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历经数代人的努力奋斗,吸取历次大地震震害的经验教训,今天提出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抗震设防理论,不断改进和完善了工程抗震设计的标准规范。由于汶川地震的实际影响烈度远远高出该地区预计的设防烈度,导致大量房屋建筑严重破坏和倒塌。但是,震害调查也证明,只要严格按照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设计、严格保证工程质量都能达到“三水准”抗震设防的要求,在实际地震烈度超过“大震”烈度的情况下,房屋建筑依然可以做到“不倒”,但是,也有一些房屋的建筑,由于设计或施工的问题,设防烈度情况下,也依然有损坏倒塌。因此对地震特点及震害分析就十分必要,并且针对建筑结构本身的特点,对照规范规定和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客观的、科学的分析,对解释和认识震害是十分必要的。 2 地震特点 (1)能量大、烈度强。专家称相当于上千颗二战时广岛原子弹的能量。震中烈度高达到11度。 (2)震源深度浅、破裂长度大。汶川地震震源发生在地表以下14km处,地面运动十分剧烈,地震破裂长度达240千米。

汶川地震建筑物破坏原因分析以及加固技术综述

汶川地震建筑物破坏原因分析以及加固技术综述 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破坏程度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它造成了大量 建筑物的损毁。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有地震震源的远离建筑物、地 震波的传播特性、建筑物的设计、土壤的基本性质以及施工质量等。为了 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研究人员们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加固技术。 首先,地震震源的远离是造成汶川地震建筑物破坏的原因之一、汶川 地震震源距离建筑物较为接近,使得其破坏力量较强。当地震震源离建筑 物较远时,地震波传播到建筑物时会减弱一定程度的破坏力。 其次,地震波的传播特性也对建筑物的破坏起到了重要作用。黏性地 基及软弱地层会使得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损失较大,从而减弱地震对 建筑物的影响。而岩性地基及硬强地层则会加大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能量,对建筑物产生更大的破坏。 其次,建筑物的设计也是造成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汶川地震中, 部分建筑物的设计存在着不足,包括抗震设计不符合规定、结构刚度不足、不合理的结构形式等。这些设计不足导致了建筑物在地震中承受不住地震力,从而产生破坏。 此外,土壤的基本性质也对建筑物的破坏起到了重要影响。在汶川地 震中,部分建筑物所处的地基土层质量较差,包括黏性土和软弱地层等。 这些土壤会产生较大的位移变形,使得建筑物的基础失稳,从而导致建筑 物的倒塌。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人员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加固技术。如增加建筑物 的抗震性能,包括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改善结构的耗能能力、增加建 筑物的基础承载能力等。此外,将结构加固的主要方法有加筋、加强墙体

抗震性能、设置剪力墙、增加梁柱连接等。对于软弱地基或黏性土地基, 可采用加筋板桩、振冲法、土钉等方法来加固。 综上所述,汶川地震建筑物破坏的原因主要有地震震源的远离建筑物、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建筑物的设计、土壤的基本性质以及施工质量等。为 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可以采用增加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加强结构 的刚度和强度、改善结构的耗能能力、加固建筑物基础等加固技术来提高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剖析5.12地震中的房屋倒塌

剖析5.12地震中的房屋倒塌 角度:建筑设计、施工、规范、房屋现状 素材来源:新闻视频资料、成都及灾区实地踏勘、地震历史文献、 文字编写方式:网络文字汇编、个人专业知识解析和经验总结 目的:让更多的人明白生存现状,正确面对大自然,创建更加可靠的安居乐业环境,表达个人的行业观点和建议 一、关于地震的基本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地震震级: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8.9级。 2、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人们通常用地震烈度来描述地面遭到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简称烈度。烈度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以及地面的破坏现象等综合评定的,它的单位是度。用来划分地震烈度标准的是地震烈度表。不少国家根据本国实际制定了地震烈度表。我国现行的《中国烈度表》,最低为一度,最高为12度。一度时人完全感觉不到;三度时少数静止中的人有感;四至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悬挂物摇晃;六度时房屋损坏,墙体微细裂缝;七至八度破坏,地面裂缝;九至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十一至十二度为毁灭性的破坏。 3、地震波:震源及其附近,震动一开始都表现为冲击式的,然后形成规则的波,向四周传播出去,这种波称为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岩石中各质点有规则地震动并依次传导,然后各自回到原来静止的位置。质点从静止位置到波峰的高度或波谷的深度,叫振幅;从波峰到波谷的全部振动幅度叫双振幅;从波峰到波峰或从波谷到波谷之间的距离叫波长;波前进一个波长的时间叫周期,地震波包括体波和面波,体波又分为纵波和横波。弹性体内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相同的叫纵波(也叫p波或压缩波),它是引起地面颠簸的地震波,这种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较快,每秒钟达5—6公里。弹性体内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前进方向互相垂直的叫横波(也叫s波或剪切波),它是引起地面物体水平摆动的地震波。横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较慢,每秒钟仅为3—4公里。地震静波传到地表,产生一种沿地球表面传播的波,很象平静的湖面上投石后产生的水波,这种波称为面波(也叫L波),它的传播速度最慢。强烈地震发生时,首先是纵波到达地表,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接着横波到达,开始左右(或前后)摇摆。纵波和横波以不同角度与地面接触,加上面波的作用,使地表产生复杂的震动,造成各种破坏现象,出现山崩、地裂、喷沙、冒水、滑坡以及建筑物的倒塌、人畜伤亡等。 (二)历史回顾 百年来中国大地震 1920年海原地震 1920年12月16日20时5分53秒,宁夏海原县发生震级为8.5级的强烈地震,震中烈度

汶川特大地震北川应急救援典型案例

汶川特大地震北川应急救援典型案例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地震,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 震后不到1小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立即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抢救伤员,保证人民生命安全。震后2小时,温家宝总理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江苏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奉省委、省政府、公安部和中国地震局的命令,赴川驰援,抢救生命。 江苏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日夜兼程,排除万难,抢在第一时间赶到最需要的极震区——北川县城,开展紧急救援。全体队员牢记“搜索不抛弃每一个角落,抢救不放弃每一个生命”的原则,发扬不怕牺牲、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连续作战的精神,始终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出现在最紧急的关头,和灾区人民心连心、共命运,全力抢救被埋压群众,出色地完成了急、难、险、重的救援任务。 一、救援环境与条件 地震造成北川县城周边山体大面积滑坡,巨大的滚石切断了所有的道路,桥梁坍塌、建筑物坍塌、构筑物坍塌。断水断电、交通中断,通讯中断,生命线功能全部丧失。大型机械设备无法进入救援现场,电动设备也难启用。 特大地震过后,余震不断,未稳的山体会再次滑坡,虚撑的危房会二次坍塌,堰塞的水位会挤垮堤坝。 灾区范围大,埋压人员多,但救援时间紧,人员少,装备不足。特大地震造成的恶劣环境和巨大灾情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二、救援典型案例 (一)最动人的天籁之音 5月14日下午,江苏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冒着唐家山堰塞湖溃坝的风险,徒步挺进极震区。一名志愿者奔跑过来告诉救援队,曲山幼儿园有被埋压还活着的孩子。 曲山幼儿园是一座五层砖混结构的楼房,依山而建。地震时,山体滑坡,楼房180度翻倒,大部分被滚石压埋,剩下的部分废墟已分辨不出楼层及构件。一本散落在废墟上的用餐登记簿显示5月12日有187人用餐。 搜索这片废墟时,隐隐听到废墟下传来微弱的声音,仔细一听是歌声。在满目苍夷、死般寂静的城市里,从残碎的混泥土碎块狭缝里穿出的丝丝音符仿佛是飘飘欲来的天籁之音,在瘫烂的废墟上诉说着生命的顽强和希望。救援队员被这稚嫩但却坚强的歌声所感动,此时,已是汶川大地震后48个小时了。 这个可爱的孩子用她动人的歌声告诉了世人,什么是坚强、什么是希望。救援队员们早已把唐家山溃坝的危险抛到脑后,立即开始营救。救援队用声波探测器精确定位后,认真勘察了救援现场环境,制定了利用工程技术手段在废墟中开辟救援通道,接近幸存者实施营救的方案。没有大型起吊机械设备,在废墟里抢救幸存者非常艰难。先清理表层瓦砾废墟后,地震工程专家仔细分析了倒塌结构的稳定性,认为翻倒的楼房废墟在余震作用下有二次坍塌的危险,必须采用大量的支撑构件,所带的支撑杆件数量有限,远远不够,决定就地取材,用原木支撑加固,以确保废墟中挖掘逼近救助点侧向通道的安全性。 一听说要用原木支撑,救援现场的协作者重庆公安特警和志愿者立即行动,扛的扛,搬的搬,迅速从废墟上找来一些原木,用电锯裁成尺寸长短不一的木桩。救援队员轮番作战,钻入废墟用剪切钳剪断阻拦通道的钢筋,小心翼翼地挪开堵塞通道的碎墙块,清除妨碍救援的瓦砾,创建一段救援通道支撑一段,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