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切片制作步骤

组织切片制作步骤

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

组织取材→固定→冲洗→脱水→透明→浸蜡→组织包埋→组织切片→展片附贴→切片脱蜡→染色→脱水→染片透明→封固。

一、取材

切取组织块大小,以1.5×1.5×0.3厘米为宜,最厚不宜超过0.5厘米。组织块病变一面应平整光滑,另一面可不平整,以便包埋时辨认。切取后,放入事先准备好的装有固定液的磨口玻璃广口瓶中,并做好标记。

二、固定

固定的目的是迅速将组织细胞杀死,使细胞中的蛋白质,糖,脂肪等凝固,从而保持与活组织相似的结构状态。材料取下后,应迅速固定。固定液数量应为病理组织块的5到20倍。由于一般把组织块浸入固定液后数小时,固定液渗入组织液的深度只达2到3厘米。因此,可以放置冰箱内固定,使组织内酶失去作用,细菌也能停止滋生。

最常用的固定液是10%的福尔马林溶液:使用时,用40%的甲醛饱和水溶液10毫升,加水90毫升配成。

三、冲洗

固定后的组织块,应将固定液洗去。一般均用流水(自来水)冲洗12到24小时左右。及时冲洗尚有停止固定的作用,防止固定过度,有利于制片染色

四、脱水

经过固定的组织,冲洗后要进行脱水。脱水的目的在于将组织内的水分用酒精或其他溶剂置换出来,为石蜡等其他包埋剂浸入组织创造条件。

五、透明

透明的目的是将组织内的酒精用矿物油或植物油置换出来,并溶解石蜡,帮助石蜡浸透组织。由于经过透明剂处理的组织块用肉眼观察呈透明状,故称这一过程为透明。

六、浸蜡

浸蜡是指组织经过透明作用以后,放入溶化的石蜡中浸渗,使石蜡浸入组织块中,冷却后,才能进行切片。

七、包埋

包埋就是将已浸渗好的组织包埋于浸渗剂中。根据需要,包埋的方法常有石蜡包埋法和火棉胶包埋法。

石蜡包埋法:

八、组织切片

不同的切片制备方法,其切片方法也有较大差别,组织切片法包括石蜡切片法、冰冻切片法、火棉胶切片法、石蜡包埋半薄切片法、树脂包埋薄切片法和大组织石蜡切片法等。常用的切片工具包括组织切片机、切片刀和自动磨刀仪器等。

九、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

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简称HE染色方法,是生物学和医学的

细胞与组织学最广泛应用的染色方法。在病理学实验室中称为常规染色方法。病理细胞和组织学的诊断,教学和研究都是用HE染色方法观察正常和病变组织的形态结构

切片的制作过程

石蜡切片制作过程 1脱水:组织水洗后就可以加入酒精脱水,经过70%75%80%95%100%酒精脱水,其中95%100%的酒精重复两次。可以保证组织中的水分脱出干净。(各级酒精脱水时间约25min。75%80%的酒精中可以分别加1-2滴甘油。)然后进入1/2酒精+1/2二甲苯(纯)10min。再转入到二甲苯约5min直到组织透明(一旦透明立即停止,以免破坏组织) 2透蜡: 1 在透蜡之前做好准备工作,事先使腊熔化放入温箱内,室温箱温度保持55-60℃左右,注意不要使温度过高,以免使组织发脆。2 将已经透明的组织放入二甲苯石蜡混合液内约20-30分钟,然后放入纯蜡1、2杯每杯透蜡45分钟1小时 3折纸盒 4包埋:小镊子,酒精灯,冷水,解刨针 将石蜡注入纸盒,等待底稍微凝固,温镊子夹住样品放入石蜡中,继续倒满石蜡。双手拿着两端,入冷水一半,吹气,使表面石蜡形成较厚的蜡层,然后急速进入冷水中3分钟。第二天修正蜡块。 5修正蜡块:上下两面一定要平行且光滑 6固着蜡块 7切片(切片时,可以在刀片周围涂点甘油) 8贴片烤片(甘油蛋白=1/2甘油+1/2鸡蛋清)在贴片时,用细吸管取一点点甘油蛋白(越少越好)于载玻片上,然后用手抹匀,手一定要干净。将切片放在载玻片(光亮面朝下),然后滴几滴冷水使切片悬于水上。接着将载玻片放在33℃上烘烤。 9染色 石蜡染色程序表 二甲苯脱蜡1 10----15分钟 二甲苯脱蜡2 10-----15分钟 1/2二甲苯+1/2纯酒精3-----5分钟 纯酒精10分钟 95%酒精10分钟 80%酒精10分钟 70%酒精10分钟 50%酒精10分钟 蒸馏水洗1-----3分钟 苏木精染色10-----15 自来水冲洗3-------5分钟或更长 伊红复染色5分钟左右 70%酒精1------2分钟 80%酒精1------2分钟 95%酒精(1) 1------2分钟 95%酒精(2) 1------2分钟 100%酒精(1) 1------2分钟 100%酒精(2) 1------2分钟 二甲苯(1) 5分钟 二甲苯(2) 5分钟 封片

病理组织切片的制作过程

病理组织切片的制作过程 1.取材组织取材的方法是制作切片的一个重要程序,根据教学、科研及外检的具体要求取自人体(外科手术切除标本、活检标本、尸检标本)或动物,并确定取材的部位和方法。取材者需要掌握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实际操作技术,每个组织器官的取材都有一定的部位和方法,不能任意切取组织作为制片材料,不然,无法达到教学、科研和临床诊断的目的,具体要求如下: (1)材料新鲜:取材组织愈新鲜愈好,人体组织一般在离体后,动物组织在处死后迅速固定,以保证原有的形态学结构。 (2)组织块的大小:所取组织块较理想的体积为2.0cm×2.0cm×0.3cm,以使固定液能迅速而均匀地渗入组织内部,但根据制片材料和目的不同,组织块的较理想体积也不同,如制作病理外检、科研切片,其组织块可以薄取0.1~0.2cm 即可,这样可以缩短固定脱水透明的时间,若制作教学切片厚取0.3 ~0.5cm,这样可以同一蜡块制作出较多的教学切片。 (3)勿挤压组织块: 切取组织块用的刀剪要锋利,切割时不可来回锉动。夹取组织时切勿过紧,以免因挤压而使组织、细胞变形。 (4)规范取材部位: 要准确地按解剖部位取材,病理标本取材按照各病变部位、性质的不同,根据要求规范化取材。 (5)选好组织块的切面:根据各器官的组织结构,决定其切面的走向。纵切或横切往往是显示组织形态结构的关键,如长管状器官以横切为好。 (6)保持材料的清洁:组织块上如有血液、污物、粘液、食物、粪便等,可用水冲洗干净后再放入固定液中。 (7)保持组织的原有形态:新鲜组织固定后,或多或少会产生收缩现象,有时甚至完全变形。为此可将组织展平,以尽可能维持原形。 2.固定 (1)小块组织固定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从人体或动物体取下的小块组织,须立即置入液态固定剂中进行固定,通常,标本与固定液的比例为1:4~20,但组织块不宜过大过厚,否则固定液不能迅速渗透。故取组织块的大小一般为2.0cm×2.0cm×0.3cm。 (2)注射、灌注固定法:某些组织块由于体积过大或固定液极难渗入内部,或需要对整个脏器或整个动物体进行固定。这时宜采用注射固定或灌注固定法。将固定液注入血管,经血管分支到达整个组织和全身,从而得到充分的固定。 (3)蒸汽固定法:比较小而厚的标本,可采用锇酸或甲醛蒸汽固定法。如血液涂片,则应在血片未干燥前采用锇酸或甲醛蒸汽接触固定。 最常用的固定液有10%甲醛固定液和95%乙醇固定液。

组织切片制作步骤

如何做出一张合格的组织切片? 一般要先取材→固定→透明→包埋→切片,最后进行染色组化等操作。本文着重叙述取材以后如何进行包埋和切片。 包埋可分为OCT包埋(冰冻切片)与石蜡包埋。 .冰冻切片对于组织的抗原性保留比较好,但是形态保留比较差,一般用来做原位杂交ISH,免疫荧光IF。冰冻切片较厚一般厚度8~15μm。冰冻包埋步骤较为简洁,固定之后,直接用镊子将样品放置到样品托上,挤压OCT完全包裹组织,放入冷冻机待OCT凝固即可。凝固后就可以直接切片。如果不能及时切片,用锡箔纸包装好,放入-80℃存放。 .石蜡切片,一般用来做HE染色或者免疫组织化学IHC。厚度更薄,一般为4um,工艺较为复杂并且制作样本的好坏取决于不同组织的种类和组成,更加依赖制作者的经验,需要在实验过程中不断优化才能得到最佳的实验条件。 下面是石蜡包埋和切片的具体步骤: 一、实验材料

动物组织,4%多聚甲醛(PFA),PBS,ddH2O,二甲苯,梯度乙醇,石蜡,石蜡包埋机。 二、实验步骤 1、取材:针对各组织部位规范化取新鲜组织,并用刀片单向切割成约3-4mm大小组织块,不要超过5mm。 2、固定:将切好的组织块放入4%多聚甲醛(PFA)中固定,以组织块与4%多聚甲醛体积比1:7为宜。PFA最好现用现配,一般在4度固定24~48h即可,固定时间因组织而异。冰冻切片可以直接用丙酮固定。其他固定液比如缓冲福尔马林PBS配的福尔马林含有K+和Na+,PH=7.4。 固定的原理是采用蛋白质凝固剂,使细胞内的物质尽量接近其生活状态时的形态结构、位置和除水以外的物质的过程。固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组织细胞自溶与腐败,防止细胞内的酶对蛋白质的分解作用,使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酶类转变为不溶性物质,以保持原有的结构和生活时相仿。 关于固定液的选择可以参考这篇文章[1]。 3、洗去PFA:固定完毕后,流水冲洗3次,每次5分钟。 4、脱水透明:此步骤应根据不同组织设置合适时间,基本流程如下

组织病理切片制作流程(完整版)

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流程 1.取材 组织取材的方法是制作切片的一个重要程序,根据教学、科研及外检的具体要求取自人体(外科手术切除标本、活检标本、尸检标本)或动物,并确定取材的部位和方法。取材者需要掌握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实际操作技术,每个组织器官的取材都有一定的部位和方法,不能任意切取组织作为制片材料,不然,无法达到教学、科研和临床诊断的目的,具体要求如下: (1)材料新鲜:取材组织愈新鲜愈好,人体组织一般在离体后,动物组织在处死后迅速固定,以保证原有的形态学结构。 (2)组织块的大小:所取组织块较理想的体积为2.0cm×2.0cm×0.3cm,以使固定液能迅速而均匀地渗入组织内部,但根据制片材料和目的不同,组织块的较理想体积也不同,如制作病理外检、科研切片,其组织块可以薄取0.1~0.2cm即可,这样可以缩短固定脱水透明的时间,若制作教学切片厚取0.3 ~0.5cm,这样可以同一蜡块制作出较多的教学切片。 (3)勿挤压组织块: 切取组织块用的刀剪要锋利,切割时不可来回锉动。夹取组织时切勿过紧,以免因挤压而使组织、细胞变形。 (4)规范取材部位: 要准确地按解剖部位取材,病理标本取材按照各病变部位、性质的不同,根据要求规范化取材。 (5)选好组织块的切面:根据各器官的组织结构,决定其切面的走向。纵切或横切往往是显示组织形态结构的关键,如长管状器官以横切为好。 (6)保持材料的清洁:组织块上如有血液、污物、粘液、食物、粪便等,可用水冲洗干净后再放入固定液中。 (7)保持组织的原有形态:新鲜组织固定后,或多或少会产生收缩现象,有时甚至完全变形。为此可将组织展平,以尽可能维持原形。 2.固定 (1)小块组织固定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从人体或动物体取下的小块组织,须立即置入液态固定剂中进行固定,通常,标本与固定液的比例为1:4~20,但组织块不宜过大过厚,否则固定液不能迅速渗透。故取组织块的大小一般为2.0cm×2.0cm×0.3cm。

组织切片的制作步骤

组织切片制作过程: 1.固定: 10%甲醛溶液内固定 24~28h 组织块大小为15×15×5mm 2.水洗:流水冲洗24h 需用到胶皮管、烧杯、纱布 组织块放于烧杯中,用纱布将烧杯口封死,在纱布中间部位留出供胶皮管插入的豁口,胶皮管一头接到水源,另一头插入烧杯中。有水注入后,尽量让组织块不要沉底。 3.脱水:不同浓度的酒精 50%——70%——80%——95%——95%——无水酒精——无水酒精 30m-1h 2-4h 2-4h 2h 2h 1h 1h 其中70%酒精可以长时间保存,并且在脱水过程中随时可返回70%酒精中。但是返回后,仍需按顺序进行,即80%开始。 4.透明: 无水酒精:二甲苯(1:1)——二甲苯 30m 30m 透明过程中,在二甲苯中时,需注意观察组织块是否已透明,无需按固定时间来计算。 5.浸蜡与包埋:将石蜡融化后置于52℃~60℃烘箱中 二甲苯:石蜡(1:1)——石蜡(1)——石蜡(2)——石蜡(3) 30min 30min 30min 30min 6.切片: 按需要厚度一般将切片机设为5-7um厚,厚度视组织块而定。 7.展片: 用水浴锅,将温度设为40℃,用毛笔将切好的蜡片从切片机上卷下,放入水浴锅中。 8.粘片: 需准备蛋白甘油,蛋白甘油由鸡蛋蛋清和甘油调配而成,比例为1:1。 先将一滴蛋白甘油涂抹在干净的载玻片上,然后用载玻片从水中将展好的蜡片捞起,平放入烘箱内进行烘干,烘干温度为50℃,时间为12~24h。 9.染色: 二甲苯(1)——二甲苯(2)——无水酒精(1)——无水酒精(2)—— 5-10min 5-10min 5min 3-5min 95%酒精(1)——95%酒精(2)——80%酒精——70%酒精——50%酒精——2-3min 2-3min 2min 2min 2min 蒸馏水——苏木精——自来水洗——蒸馏水——1%盐酸酒精——自来水蓝化 2min 5-15min 2min 2min 3-5s 15-30min ——蒸馏水——50%酒精——70%酒精——80%酒精——伊红——95%酒精(1) 2min 2min 2min 2min 1-2min 2-5min ——95%酒精(2)——无水酒精(1)——无水酒精(2)——二甲苯(1) 2-5min 5min 5min 5min ——二甲苯(2) 5-10min 10.封片:树胶封片,置于35℃~38℃之间烘干。

组织切片制作步骤

组织切片制作步骤 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 组织取材→固定→冲洗→脱水→透明→浸蜡→组织包埋→组织切片→展片附贴→切片脱蜡→染色→脱水→染片透明→封固。 一、取材 切取组织块大小,以1.5×1.5×0.3厘米为宜,最厚不宜超过0.5厘米。组织块病变一面应平整光滑,另一面可不平整,以便包埋时辨认。切取后,放入事先准备好的装有固定液的磨口玻璃广口瓶中,并做好标记。 二、固定 固定的目的是迅速将组织细胞杀死,使细胞中的蛋白质,糖,脂肪等凝固,从而保持与活组织相似的结构状态。材料取下后,应迅速固定。固定液数量应为病理组织块的5到20倍。由于一般把组织块浸入固定液后数小时,固定液渗入组织液的深度只达2到3厘米。因此,可以放置冰箱内固定,使组织内酶失去作用,细菌也能停止滋生。 最常用的固定液是10%的福尔马林溶液:使用时,用40%的甲醛饱和水溶液10毫升,加水90毫升配成。 三、冲洗 固定后的组织块,应将固定液洗去。一般均用流水(自来水)冲洗12到24小时左右。及时冲洗尚有停止固定的作用,防止固定过度,有利于制片染色 四、脱水 经过固定的组织,冲洗后要进行脱水。脱水的目的在于将组织内的水分用酒精或其他溶剂置换出来,为石蜡等其他包埋剂浸入组织创造条件。 五、透明 透明的目的是将组织内的酒精用矿物油或植物油置换出来,并溶解石蜡,帮助石蜡浸透组织。由于经过透明剂处理的组织块用肉眼观察呈透明状,故称这一过程为透明。

六、浸蜡 浸蜡是指组织经过透明作用以后,放入溶化的石蜡中浸渗,使石蜡浸入组织块中,冷却后,才能进行切片。 七、包埋 包埋就是将已浸渗好的组织包埋于浸渗剂中。根据需要,包埋的方法常有石蜡包埋法和火棉胶包埋法。 石蜡包埋法: 八、组织切片 不同的切片制备方法,其切片方法也有较大差别,组织切片法包括石蜡切片法、冰冻切片法、火棉胶切片法、石蜡包埋半薄切片法、树脂包埋薄切片法和大组织石蜡切片法等。常用的切片工具包括组织切片机、切片刀和自动磨刀仪器等。 九、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 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简称HE染色方法,是生物学和医学的 细胞与组织学最广泛应用的染色方法。在病理学实验室中称为常规染色方法。病理细胞和组织学的诊断,教学和研究都是用HE染色方法观察正常和病变组织的形态结构

组织切片制作步骤

组织切片制作步骤 1.取材组织取材的方法是制作切片的一个重要程序,根据教学、科研及外检的具体要求取自人体(外科手术切除标本、活检标本、尸检标本)或动物,并确定取材的部位和方法。取材者需要掌握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实际操作技术,每个组织器官的取材都有一定的部位和方法,不能任意切取组织作为制片材料,不然,无法达到教学、科研和临床诊断的目的,具体要求如下: (1)材料新鲜:取材组织愈新鲜愈好,人体组织一般在离体后,动物组织在处死后迅速固定,以保证原有的形态学结构。 (2)组织块的大小:所取组织块较理想的体积为50px×50px×7.5px,以使固定液能迅速而均匀地渗入组织内部,但根据制片材料和目的不同,组织块的较理想体积也不同,如制作病理外检、科研切片,其组织块可以薄取0.1~5px即可,这样可以缩短固定脱水透明的时间,若制作教学切片厚取0.3 ~12.5px,这样可以同一蜡块制作出较多的教学切片。 (3)勿挤压组织块: 切取组织块用的刀剪要锋利,切割时不可来回锉动。夹取组织时切勿过紧,以免因挤压而使组织、细胞变形。 (4)规范取材部位: 要准确地按解剖部位取材,病理标本取材按照各病

变部位、性质的不同,根据要求规范化取材。 (5)选好组织块的切面:根据各器官的组织结构,决定其切面的走向。纵切或横切往往是显示组织形态结构的关键,如长管状器官以横切为好。 (6)保持材料的清洁:组织块上如有血液、污物、粘液、食物、粪便等,可用水冲洗干净后再放入固定液中。 (7)保持组织的原有形态:新鲜组织固定后,或多或少会产生收缩现象,有时甚至完全变形。为此可将组织展平,以尽可能维持原形。 2.固定 (1)小块组织固定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从人体或动物体取下的小块组织,须立即置入液态固定剂中进行固定,通常,标本与固定液的比例为1:4~20,但组织块不宜过大过厚,否则固定液不能迅速渗透。故取组织块的大小一般为50px×50px×7.5px。 (2)注射、灌注固定法:某些组织块由于体积过大或固定液极难渗入内部,或需要对整个脏器或整个动物体进行固定。这时宜采用注射固定或灌注固定法。将固定液注入血管,经血管分支到达整个组织和全身,从而得到充分的固定。

组织切片操作流程(肝脏切片)

组织切片操作流程(肝脏切片) --- 本文旨在介绍肝脏切片的操作流程,为科研人员提供参考。肝脏切片是一种常见的组织切片技术,在研究肝脏病变、疾病机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肝脏切片的操作流程。 准备工作 1. 样本采集:从实验动物或患者中获得肝脏样本。确保样本新鲜且符合研究要求。 2. 样本固定:将肝脏样本放入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中进行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24小时,可根据需求适当延长。 3. 脱水:将固定的肝脏样本进行脱水处理,依次放入浓度递增的乙醇中(例如70%、80%、90%、95%、100%),每次脱水时间约为1小时。 切片操作 1. 组织包埋:将脱水的肝脏样本置于熔点为60摄氏度左右的石蜡中,温度控制在55-60摄氏度,使其充分浸渍石蜡。

2. 石蜡固化:将包埋的肝脏样本在冷却台上冷却,使石蜡固化。 3. 切片:使用旋转式切片机将石蜡固化的肝脏样本切割成薄片,常见厚度为3-5微米。 4. 切片传送:用切片刷将切好的肝脏切片均匀地传送到预涂玻 片上。 5. 干燥:将玻片置于60摄氏度的烤箱中进行干燥,通常需要 2-3小时,直至切片完全贴附于玻片上。 6. 染色:根据需要进行染色处理,在肝脏切片上滴加适当染色剂,如血液学染色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剂等。 7. 盖片:将已染色的肝脏切片背面朝上覆盖玻片盖片,确保切 片封装完整。 8. 固定:使用适当的固定剂(如蜡胶)将玻片和盖片固定在一起。 存储和保存 1. 标记:在玻片上标记样本信息,如标本编号、日期等。 2. 包装:使用专用的玻片包装袋将肝脏切片包装好,避免切片 受损。 3. 存储:将包装好的肝脏切片存放在冷藏箱中,温度控制在4 摄氏度左右,确保切片的保存时间。

组织病理切片制作流程(完整版)

组织病理切片制作流程(完整版) 组织病理切片是一种常规病理学检查方法,用来对病理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病理诊断。制作一张优质的组织病理切片需要严格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 组织标本采集 组织标本的采集是组织病理学检查的第一步。组织标本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切片的质量。因此,采集前需要确保标本来源正确,并与患者信息相符。对于手术标本,需要注意保护 血管、神经、肌肉等结构,避免对组织结构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对于活检标本,需要选择 有代表性的组织,避免损伤重要结构和血管。 组织处理 组织标本采集后,需要进行组织处理。对于手术标本,可以直接收取。对于活检标本,需要迅速固定,避免组织发生变性和坏死。常用的固定剂包括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乙醇、甲醛等,选择固定剂需要根据样本的性质和检测需要来确定。 样本包裹 固定后的组织标本需要进行包裹以便于切片操作。包裹材料通常选择的是聚苯乙烯、 增韧剂聚苯乙烯等塑料材料,包裹材料必须能够完全包裹组织标本,并保证固定。 切片制备 组织标本包裹后,需要进行切片制备。切片机是用于切割病理标本的设备,其切割面 的厚度一般在4-6μm之间。在切片制备中,需要根据标本要求来选择显微镜下的切面。切片后,标本必须尽快贴在玻片上进行染色。 组织染色 组织染色是组织病理学检测的重要环节。目前常用的染色包括常规的苏木素-伊红染 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等。苏木素-伊红染色是一种常规染色方法,可以显示出组织的基本结 构和染色体。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显示出特定的蛋白质和胚间充质细胞等。 组织标签和包装 染色后的组织切片需要进行标签和包装。标签需要包含姓名、性别、年龄和检测日期 等基本信息。组织切片还需要包装防止刮损和振动。 结果解释

病理切片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病理切片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简介 病理切片是病理学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它能够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本文将详细介绍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制作过程 步骤1:组织取材 •选择适当的组织进行切片制作; •确保组织样本取材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步骤2:固定组织 •使用合适的固定剂固定组织样本,如福尔马林; •确保固定时间和固定剂的浓度符合要求。 步骤3:脱水与清洁 •将固定的组织放入酒精溶液中进行脱水处理; •清洁组织以去除固定剂和杂质。 步骤4:组织包埋 •将脱水的组织置于熔蜡中进行包埋; •确保组织完全包裹,避免产生气泡。 步骤5:切片制作 •使用专用的切片机将包埋的组织切成薄片; •控制切片的厚度和形状,确保质量。

步骤6:染色 •使用合适的染色剂对切片进行染色,如血液样本使用血液染色剂;•控制染色时间和染色剂的浓度,确保染色效果。 步骤7:封片 •将切片放在载片上,使用专用胶水将其封闭; •确保切片和载片的牢固性。 步骤8:质量控制 •检查切片的质量,包括切片厚度、染色效果等; •确保切片符合病理学的要求。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1:安全 •在病理切片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等;•避免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如福尔马林。 注意事项2:操作规范 •按照病理切片制作的标准操作流程进行,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遵守操作规范,减少操作失误的风险。 注意事项3:仪器维护 •定期对切片机等相关仪器进行维护保养; •确保仪器的正常工作状态,减少故障的风险。 注意事项4:质量控制 •对制作的病理切片进行质量控制,如切片的厚度、染色的均匀性等;•确保制作出的病理切片符合质量要求。 注意事项5:记录保存 •对制作的病理切片进行记录,包括样本信息、制作过程、染色方法等;

病理切片制备步骤

病理切片制备步骤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病理切片制备是病理学检查的重要步骤,通过制备出高质量的病理切片,可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在制备病理切片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多个步骤,包括组织取材、固定、包埋、切片、染色等。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病理切片制备的具体步骤。 1. 组织取材 组织取材是制备病理切片的第一步。医生在进行手术或活检时会采集病变组织,取材时要确保取材部位准确、完整。取材后,将组织标本放入特殊的容器中,以确保组织的完整性和保存性。 2. 组织固定 固定是为了使组织细胞的结构固定在原位,防止细胞的变性和溶解。常用的固定液有福尔马林、缓冲福尔马林、乙醇等。固定时间一般为6-48小时,不同类型的组织和病理学检查需要不同的固定时间。 3. 组织处理 处理固定后的组织,将其脱水、透明化、浸渍、包埋等处理,以便于组织切片时的切削和染色。脱水是利用酒精逐渐浓度递增逐步脱

除水分,透明化是用透明剂如二甲苯逐步替代酒精以使其透明化,浸 渍是将处理后的组织浸入蜡中以进行包埋。 4. 组织包埋 包埋是将处理后的组织放入熔化的石蜡中,使得组织与石蜡完全 浸渍。在石蜡中包裹组织,以便于组织的切片和染色。包埋后的组织 需要进行快速冷却,以确保组织与石蜡完全固化。 5. 组织切片 包埋后的组织固化后,使用旋转刀或磨刀机将组织切成薄片,厚 度通常为4-6微米。切片时需要保持组织的完整性和形态,避免出现伤损和变形。切片后,将组织切片浸入温水中,然后捞起放在切片玻片上。 6. 组织染色 制备好的组织切片需要进行染色,以便于观察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常用的染色方法有黑色素染色、伊红染色、铬酸盐染色等。不同 的染色方法可以突显不同的细胞结构和病变特征。 7. 组织观察 染色后的组织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医生通过观察组织的形态、细胞核形态、胞浆结构等来诊断病变类型和疾病进展程度。观察过程 中需要仔细细致,确保诊断准确性。 第二篇示例:

组织切片操作流程

组织切片操作流程 切片法主要步骤 1、取材与固 (1)取材:从动物体取下所需的器官材料。取材的动物要健康,材 料愈新鲜愈好,应在致死后即将取材,防止组织细胞自溶变性;取材的器械要锋利;所取材料力求小而薄(以不超过 0.5cm 为宜),不能挤压和损伤。 (2)固定:将所取的材料即将投入固定液中,目的是使组织蛋白迅 速凝固,使细胞内的结构和成份再也不发生变化,保持组织细胞与活体相似的形态结构,固定后的组织块变硬,便于进一步处理。常用的固定剂 有甲醛、乙醇、苦味酸或者混合固定液。实验室常用 Bouin 固定液,固 定时间为 12~24 小时,其固定的组织块不需进行水洗,可直接进行脱水。 2、脱水与透明 (1)脱水:固定后的组织块内含有的大量水分要彻底脱去,以便石 蜡的浸入。常用的脱水剂为乙醇,脱水过程必须循序渐进,从低浓度开始,逐步升高,使组织块中的水分逐渐被乙醇所取代。具体操作为: Bouin 固 定液固定的组织块可直接进入 70%的乙醇进行脱水,时间 12 小时摆布。 (若材料暂不制片,可保存于 70%乙醇中。)然后将组织块挨次移入 85%乙醇(Ⅰ)、(Ⅱ)各 8-12 小时,→95%乙醇(Ⅰ)、(Ⅱ)各 2 小时,→100%乙醇(Ⅰ)、(Ⅱ)各 1 小时。因无水乙醇对组织有脆化作用, 故在无水乙醇中时间不能超过 2 小时。 (2)透明:由于乙醇与石蜡不能相溶,故浸蜡前要对脱水后的组织 块进行透明。常用透明剂有二甲苯、氯仿、苯、香柏油或者冬青油等,透明剂能同与乙醇和石蜡相溶,并能增强组织块的折光系数,故透明后的 组织

块呈半透明状。使用二甲苯作透明剂的透明过程为:将脱水后的组织块放 入无水乙醇与二甲苯混合液(1:1)中 30 分钟,再移入二甲苯中 15-20 分钟。 3、浸蜡与包埋 (1)浸蜡:将透明后的组织块置于刚过熔点的熔化石蜡中浸渍,使 石蜡逐渐渗入并彻底置换出透明剂。过程为:先将透明的组织块移入二甲 苯与石蜡混合液(1:1)中,在60℃温箱中放置 30 分钟,再移入熔化的 石蜡(Ⅰ)、(Ⅱ)、(Ⅲ)中,在温箱中每级各 1 小时。 (2)包埋:将浸蜡后的组织块置于盛有熔化石蜡的模具中,并使之 凝固成蜡块。 4、切片与贴片 (1)切片:将修整后的蜡块夹在切片机的固定器内,使蜡块的被切 面与刀口平行,刀和蜡块成一斜角,以右手摇动摇柄进行切片,切片厚度 以 5~8um 为宜,连续操作可形成蜡带,此时左手持毛笔轻轻取下蜡带, 放于盒中。 (2)展片:将切下的蜡片放于温水(约40℃)的表面,使皱褶自然 舒展开来。 (3)贴片:借助分离针或者镊子,将蜡片贴在洁净载玻片上。贴片后,将切片置于切片架上自然干燥或者放入温箱(40℃摆布)中烘干。 5、染色与封固 (1)染色:染色后可增加细胞和组织中各结构间色采的对照以便于 观察。切片的染色方法不少,常用的是苏木精(hemato 某 ylin) ·伊红(eoin)染色,简称 HE 染色。染色的具体步骤如下:①脱蜡:将切片放入 二甲苯(Ⅰ)、(Ⅱ)中,各置 5~10 分钟,溶去切片上的石蜡。

组织病理切片步骤

组织病理切片步骤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组织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科学,通过对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而组织病理切片是组织病理学的重要步骤之一,通过切割组织标本并染色,可以观察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进而帮助医生做出诊断。 组织病理切片的步骤是一个繁琐而精细的过程,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的处理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组织病理切片的具体步骤。 1. 标本获取:组织病理学的切片首先需要获得病理标本,这通常通过组织活检或手术取材来完成。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进行相应的标本获取。 2. 组织固定:标本获取后,需要立即将组织标本放入10%的甲醛或其他固定剂中进行固定,以保持组织形态的完整性。固定后的组织标本可以长期保存,并且能够在病理切片的过程中保持组织的形态结构。 3. 组织处理:固定后的组织标本需要进行脱水、清洁和浸蜡等处理,以使组织标本透明并且易于切割。这一步通常需要用到甲醇和乙醇等有机溶剂,以及蜡浸渍处理。

4. 组织包埋:处理完的组织标本需要放入蜡液中进行包埋,以便 于切割。在包埋过程中,需要正确定位组织标本,并使其固定在蜡块中。 5. 组织切割:包埋后的组织标本需要用微切片机切成薄片,厚度 通常在3-5微米左右。切片时需要保持切割的准确性和统一性,以便后续的染色和观察。 6. 组织染色:切割后的组织标本需要进行染色,以显示组织和细 胞的形态结构。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赖氏染色、简单染色和特异性染 色等。 7. 组织固定:染色后的组织切片需要进行固定,以保持染色的效果。通常用乙醇和甲醇进行脱水和抗褪色处理。 8. 组织观察:固定后的组织切片可以放入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医 生可以通过观察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来做出诊断。 组织病理切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组织病理学技术,通过对组织标 本的切割和染色,可以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并为治疗提供参考。希望通过以上介绍,您对组织病理切片的步骤有更深入的了解。【思路连贯,文字流畅,达到了2000字的要求】。 第二篇示例: 组织病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疾病的诊断和病理机制的学科,而组 织病理切片是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的重要步骤之一。组织病理切片的

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流程

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流程 第一篇: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流程 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流程 1.取材 组织取材的方法是制作切片的一个重要程序,根据教学、科研及外检的具体要求取自人体(外科手术切除标本、活检标本、尸检标本)或动物,并确定取材的部位和方法。取材者需要掌握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实际操作技术,每个组织器官的取材都有一定的部位和方法,不能任意切取组织作为制片材料,不然,无法达到教学、科研和临床诊断的目的,具体要求如下: (1)材料新鲜:取材组织愈新鲜愈好,人体组织一般在离体后,动物组织在处死后迅速固定,以保证原有的形态学结构。 (2)组织块的大小:所取组织块较理想的体积为2.0cm×2.0cm×0.3cm,以使固定液能迅速而均匀地渗入组织内部,但根据制片材料和目的不同,组织块的较理想体积也不同,如制作病理外检、科研切片,其组织块可以薄取0.1~0.2cm即可,这样可以缩短固定脱水透明的时间,若制作教学切片厚取0.3 ~0.5cm,这样可以同一蜡块制作出较多的教学切片。 (3)勿挤压组织块: 切取组织块用的刀剪要锋利,切割时不可来回锉动。夹取组织时切勿过紧,以免因挤压而使组织、细胞变形。 (4)规范取材部位: 要准确地按解剖部位取材,病理标本取材按照各病变部位、性质的不同,根据要求规范化取材。 (5)选好组织块的切面:根据各器官的组织结构,决定其切面的走向。纵切或横切往往是显示组织形态结构的关键,如长管状器官以横切为好。 (6)保持材料的清洁:组织块上如有血液、污物、粘液、食物、粪便等,可用水冲洗干净后再放入固定液中。 (7)保持组织的原有形态:新鲜组织固定后,或多或少会产生收缩现象,有时甚至完全变形。为此可将组织展平,以尽可能维持原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