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测量力的大小》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运动和力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了力,本课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力是有大小的,并学会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试力的大小。在测试操作中掌握技能,启发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性来测量力的大小的。指导学生明白怎样做才不会超过测力计最大的测量值,熟悉并掌握力的单位“牛”。本课有三个活动:1、认识弹簧测力计。学生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来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和刻度标示。2、用弹簧测力计测试力的的大小。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学时提醒学生使用测力计的三点注意事项,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技能并填写好记录表。3、对比实验(水平,垂直拉动文具盒)。这个活动是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来安排的。4、课外拓展,做橡皮筋测力计。本教学设计试图让学生充分利用他们最喜欢的实验方法去探究学习和总结。充分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开放性,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真正落实在教学之中。

教学策略:

这节课主要用了三个教学策略。

1. 多媒体辅助教学

2.小组自主合作.

3..兴趣探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技能目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勤于思考、大胆解释、乐于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认读和规范的测量操作

三、教学准备:

1、弹簧测力计、钩码、小车、沙、橡皮筋测力计

2、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师:在上课前,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你们班谁的力气最大?

今天我们俩比一比谁的力气大,同学们有什么好方法吗?生:{掰手腕,举重,拔河}

师:这些方法都不错。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东西,同学们看,你们认识吗?生答

师:他的名字叫拉力器。怎么拉呢?师讲述拉拉力器的方法。

师:你先来。学生拉拉力器,现在老师来,我们两个谁的力气大?

你们是怎么判断的?

师:拉力器上的什么拉的长?生:弹簧。

师:老师拉得弹簧长一些,说明老师的力气大。(边演示边说)看老师,我慢慢加大拉力,弹簧就会逐渐(拉长),拉力慢慢减小,弹簧逐渐(缩短)。弹簧的伸缩就能表示力的大小。聪明的人们根据弹簧这样的特性{板书:拉力大,伸长长}设计出一种测量力的仪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测量力的大小。板书课题: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要测量力的大小,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弹簧测力计,书中就给我们介绍了四种测力计。

书中这四种,老师也带来了其中的三种,同学们看,能不能叫出名字?大屏幕出示:第一种,我们把它叫做(平板式弹簧测力计)老师手中的这个就是?第二种同学们也见过,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称东西用的,他的名字叫做手柄式弹簧测力计。第三种,叫圆筒式弹簧测力计。同学们看老师手上的这个,他的形状像什么,所以叫?最后这种,(叫条形盒弹簧测力计。)这节课的试验中我们用到的就是这种,叫?虽然有这么多款式的弹簧测力计,但它们的功能是一样的,就是?测量力的大小。

弹簧测力计由那几部分构成?各个部分分别又有什么作用呢?

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看书77页,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学生小组内汇报,一人问,其他人答。

PPT展示(点击部位)师问生答,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弹簧。

各个部分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指针的作用,指针指的位置就是测量的力的多少,刻度板作用引导学生,刻度板上的刻度,帮助人们读出数的多少,引导说出弹簧的伸缩能表示力的大小。

2、认识力的单位和测量范围。

我们已经熟悉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测量力的大小还要知道他的单位。

师:刻度板的左上方都标着什么呢?

生:上面有“n牛

师:“牛顿”是力的单位,为什么用牛顿作为力的单位呢?出示课件,你们认识他吗?他有什么发现?请一位同学读一遍这段文字。师边问边板书:牛顿牛 n

师:同学们,指针的右面还有什么呢?

生:还有“克力”。“GF”

师:它是我们生活中常用来表示重力的单位。用子目录gf表示。那么“牛顿”和“克力”两者之间都有什么关系呢?看刻度板,一牛对应着多少克力?

生:1牛等于100克力。板书1牛≈100克力。师:一牛约等于100克力,因为100克力是0.98牛,所以1牛约等于100克力。

看课件师:刻度板上一大格表示多少牛?

师:你再看一看这个刻度板的一小格代表多少牛?

生:小格代表0.1牛。

师:会认读测力计了吗?老师考考大家。出示三道测力计读书图。学生认读。

师:测力计最大能测量多少牛?超过5牛的物体还能用他测量吗?超过会怎样?所以我们测量的物体必须控制在5牛以内。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感受力、估计力

师:5牛的力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先来体验一下1牛的力有多大好不好?叫两名同学到前面体验。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小组体验(一分钟时间)

2、师:我们已经体验到了1牛的力的大小,那么一个勾码的重力有多少牛呢?同学们每人提起一个勾码来,和老师一起来估测一下他的重力是多少?看谁估计的准。谁来告诉老师你估计的结果?知道老师估计多少吗?老师估计是0.5牛。

3、师:这个钩码到底有多大的重力呢?看老师来实际测一测。刚才我估计是0.5牛,可以用这个测力计来测量吗?首先拿起测力计的提环,一定要注意手要拿着提环,不要拿着测力计的边上。检查指针是不是指着0,第一桌的同学,你来检查一下指针,没指0.老师把指针调整到0.看一看,现在指着0吗。然后用测力计勾住钩码,把它慢慢提起来,不要用力过猛。开始读数,读书时视线要和指针相平,视线比指针高了,低了都不行。是0.5牛。测量完后把勾码和测力计这些实验仪器放回原处。这个勾码我估计的准不准?

你们想不想用测力计亲自动手测一测?在测量前,先来了解一下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出示大屏幕)谁来给大家读一遍?这些注意事项记住了吗?

4、下面我们分组测量,桌上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勾码,小车,沙子,

看大屏幕(出示记录单)每组都有一张这样的记录单,讲解记录单的填法)先估计物体的重力的大小,再实际测量。算出估计值和实际测量的差距。把结果填在记录单上。注意填上单位,是什么?

(牛)

5、我们看要求,哪个同学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要求:

(1)测量时,分工合作(操作员、读数员、记录员等),轮流

更换。

(2)先估计,再实测,把实验数据及时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中。

(3)实验结束,整理好实验器材。

这些要求记住了吗?

好,开始实验。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小组,并作指导。提示要填写单位牛。

6、汇报实验数据

出示实物投影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你们组的实验结果?拿着记录单,到前边来,念给大家听。通过几次测量,你们组估计的是不是

越来越准确了?展示两个小组的记录单。哪些组估计的是越来

越准了?

四、看大屏幕下面我们再来试一试,水平拉动文具盒要用多大的力,

垂直拉文具盒用多大的力?这两次的测量结果相同吗?怎么做

呢,看老师,把测力计水平放在桌面上,勾住文具盒,慢慢匀

速的拉动他,看是多大的力。再用测力计垂直慢慢提起文具盒,看他是多大的力,把结果写在记录单上。每个小组只测量一个

文具盒。学生测量并汇报记录单。其他小组测量的两个力相同

吗?大屏幕出示水平拉动和垂直拉动的力不相同。这又告诉我

们一个什么科学知识呢,我们要到下一节课去学习。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们觉得有收获吗?收获到了什么呢?同

学们有这么多的收获,老师真高兴。

六、课外延伸

你们喜欢测力计吗?想不想自己拥有一个?看老师做了两个

橡皮筋测力计,一个是用单股橡皮筋做的,另一个是用双股橡

皮筋做的。我们留一个课外作业就是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看大

屏幕所需要的材料是硬纸板,橡皮筋,回形针,谁来读一下操

作步骤?

思考:怎样正确画出这两个测力计的刻度?用单股橡皮筋和用双股橡皮筋做的测力计有什么不同?

课下同学们可以一起研究制作。用它测量一些小的物品。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下课。同学们再见。

五年级科学上册《测量力的大小》评课稿 教科版

《测量力的大小》 《测量力的大小》是小学科学五年级的内容,李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从头整合了教学内容使科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本节课围绕着认识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 计,设计了“观察弹簧秤”、“测量几种物品的重力”两个学生活动,让学生在称量练习中明确正确的实验操作。 总体上,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衔接严紧,学生活动设置恰当。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创设情境有新意 力学部分的教学离不开牛顿。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充分利用了苹果,既渗透了科学史部分的教学,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还增加了时代的意义(乔布斯与苹果)。 2.课堂教学注重与原有知识的连接 以尺子、量筒等学科测量工具来引出弹簧秤,这样做既不突兀,又回顾了已有的知识。 在讲解弹簧秤的读数时,类比温度计,不仅能够让学生较快明白正确的操作,又一次明确温度计的读数。 3.实验用品选取恰当,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测量几种物品的重力”活动中,测量的对象为学生的一些学习用品。这些物品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取材便当,不仅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尽快建立起力的单位概念。 学生实验用具弹簧秤与教师演示用弹簧秤的量程和最小刻度例外,让学生明白例外的弹簧秤量程和最小刻度例外,使用时应当注意观察。

估计被测物重力是难点,教师选择用钩码来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得出利用钩码来估计被测物的重力大小。这个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工具来科学测量。 4.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整个教学设计从观察到实验操作的教学都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教师在过程中仅充任一个引导者。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去充分动手、思考这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但是应当注意避免以偏概全,让理念流于形式,降低教学效率。本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欠妥: 1.课堂时间分配不当 教师设计的两个学生活动,本意是让学生自主探究,但是一个课时很难完成。勉强进行导致了课堂教学不统统,而进行的活动因为时间不充分,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个人认为本堂课可以换个处理方法:或者分成两个课时,或者简化“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教学。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的有效性较低 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很考验学生的观察、讨论以及汇报的有效性。在观察、讨论活动时,学生的配合度较高,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中很快得出预期的答案。但是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太高,过于想分享自己的想法,没有注意倾听别人的答案,出现较多相同答案。 3.讲解正确使用弹簧秤的操作不够细密 正确使用弹簧秤的操作除了教材上的三点,还有“测量重物时,测力计应当保持竖直”,同时应当渗透重力方向的教学。不超出量程的操作,除了估计之外,还要慢慢提起。补充这两点,还要进行教师示范。 4.“1牛顿(N)=100克力(gf)”的含义 学生从书上获得“1牛顿(N)=100克力(gf)”这个公式并没有实际概念,在进行讲解时应当明确说明1牛的力相当于重100克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说

最新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

最新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 荆州市西门小学毛新艳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主问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改变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5、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五年级科学光和影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上册《光和影》教学设计 李清平枝江市七星台小学 21【QQ号】 A.教材依据: 本课时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光》的第一课。在这个单元中,内容是这样安排的:从本课到第4课将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路径.反射】。认识光的传播特点从观察光和影的关系开始,因为影子有许多特点,比如说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等现象显示了光的传播是直线的。 B.设计思想 五年级的学生对影子的产生和传播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但是他们对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必须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去观察、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C.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 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相关概念,然后通过活动探究规律,最后用规律解释现象,同时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D.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纸、墙壁、黑板等),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和光源照射的角度有关,影子的方向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物体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E.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F.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G.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屏)、约5厘米高的长方形小木块、铅笔、尺子。 2.教师准备:课件和一个关于影子的视频,有投影仪的教室 H.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影子变化和光源.遮挡物之间的关系

最新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精品教案精编版

2020年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精品教 案精编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2、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认识力的单位:牛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学生自备各种各样小物品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课:(由拉力器引出课题与弹簧测力计可以测力的原因) 同学们,认识老师带来的物品吗?(是拉力器)谁会用?请两位同学来试一下吧。通过两位同学来拉拉力器,你们发现了什么?(一位力气大一位力气小)?是怎么判断力气大小的?(弹簧拉伸的长短)<板书:受力大,伸长长> 看来弹簧的这个特点可以帮我们测试出力的大小<板书:测量力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 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专门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它的里面也有弹簧存在,所以叫它“弹簧测力计”,在生活中也常被叫做弹簧秤。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初步观察弹簧测力计,了解组成与各部分的作用。 在我们用它来测量力的大小时,先来了解一下它吧。请同学仔细观察测力计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猜想一下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1)提出观察要求:A、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观察任务。B、小组成员一起观 察,共同讨论。C、讨论结束放下手中的测力计,迅速坐 好,举手示意老师。 (2)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3)老师总结(出示课件) 2、重点讲解测力计中的刻度。 (1)观察测力计上面的数字与符号,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有两个单位“牛顿”“克力”) 讲解:人们生活中习惯用“克”“千克”来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科学技术上则统一规定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1牛≈100克的力(2)再观察:测力计中1小格代表多少牛?1大格代表多少牛? (3)学读测力计中的数据:1牛、2.5牛、4牛。 (4)感受测力计1牛与5牛的力大约是怎样的。 三、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1、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演示使用方法,共同来测量一个钩码的重量。(其中一位同学的测力计指针不在零刻度上。)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 黄盖中学沈小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我们要比一比谁最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2、出示《我们的小缆车》的记录表,提问:在这个表格中,我们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

3、提问:那么2个、3个、5个垫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测量出来? 4、揭题: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学生交流汇报:用弹簧测力计 2、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3、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 1牛=100克力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2、学生尝试使用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 3、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出示: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 5、交流汇报 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 四、制作弹簧测力计 1、讨论制作方法 2、如何画出测力计的刻度 五、小结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拉力越大,伸长越长 构造:弹簧、指针、刻度板、拉钩、提环、外壳 使用方法:1.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的位置如果有偏差,要调节到两者对准为止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不要测量超过它量程的力;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课什么叫机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分析,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能够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能够在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机械是我们创造和使用的,科学在不断发展。为人类祖先知道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勇于探索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道理。 。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教学材料 起子、刀、蔬菜、盒子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 的 集中话题1、问学生提到机械,想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出示一个有螺丝的盒子。 4、问学生,有人可以帮我打开吗? 5、出示起子。 6、出示一根蔬菜,让学生帮忙弄 成小片。 7、出示刀。 让学生知道生活离不开机械。 探索和调查 1、师告知,其实刚才我们用的起 子、刀就属于机械。 2、出示P2的图,让学生说说, 哪些是机械。 3、你觉得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称为 机械? 4、出示机械的概念。(降低工作 难度) 5、再看P2图,哪些是机械。 6、讲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的概念。 7、请同学说有区分图中的简单机 械和复杂机械。 1、首先眼降低大家 对机械的神秘感,不要觉 得机械离生活很遥远。 2、分几步理请机械概 念。并巩固。 3、从年代上体现机械 的不断进步。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 教 学 设 计 陈辛欣 五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2、种子发芽实验(二)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4、蚯蚓的选择 5、食物链和食物网 6、做一个生态瓶 7、改变生态瓶 8、维护生态平衡 光 1、光和影 2、阳光下的影子 3、光是怎样传播的 4、光的反射 5、光与热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土壤中有什么 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运动和力 1、我们的小缆车 2、用橡皮筋作动力 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4、测量力的大小 5、运动与摩擦力 6、滑动与滚动 7、运动与设计 8、设计制作小赛车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有“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存在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

五年级科学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尹秀英 教材简析: 《测量力的大小》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运动和力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了力,本课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力是有大小的,并学会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试力的大小。在测试操作中掌握技能,启发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性来测量力的大小的。指导学生明白怎样做才不会超过测力计最大的测量值,熟悉并掌握力的单位“牛”。本课有三个活动:1、认识弹簧测力计。学生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来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和刻度标示。2、用弹簧测力计测试力的的大小。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学时提醒学生使用测力计的三点注意事项,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技能并填写好记录表。3、对比实验(水平,垂直拉动文具盒)。这个活动是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来安排的。4、课外拓展,做橡皮筋测力计。本教学设计试图让学生充分利用他们最喜欢的实验方法去探究学习和总结。充分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开放性,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真正落实在教学之中。 教学策略: 这节课主要用了三个教学策略。 1. 多媒体辅助教学

2.小组自主合作. 3..兴趣探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技能目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勤于思考、大胆解释、乐于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认读和规范的测量操作 三、教学准备: 1、弹簧测力计、钩码、小车、沙、橡皮筋测力计 2、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师:在上课前,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你们班谁的力气最大? 今天我们俩比一比谁的力气大,同学们有什么好方法吗?生:{掰手腕,举重,拔河} 师:这些方法都不错。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东西,同学们看,你们认识吗?生答 师:他的名字叫拉力器。怎么拉呢?师讲述拉拉力器的方法。 师:你先来。学生拉拉力器,现在老师来,我们两个谁的力气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沉与浮教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4、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爱好 【教学重点】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预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同学们谈一谈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后,谈自己的观点,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师:大家谈了自己看法,我们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实呢?大家说说要注重什么?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什么? 三、阅读书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提示:选大小差不多的绿豆种子,分别放在两个盒子里,每盒放入2-3颗绿豆,并垫纸巾。 2教师分发记录表,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实验报告。 3将对同学完成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 四、布置作业; 1、学生认真完成种子发芽实验报告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力1力弹力教案

一、力弹力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力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3.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和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4.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5.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教学重难点 1.力的概念 2.弹力与形变的关系 教学器材 弹簧、弹簧测力计、气球、橡皮筋、橡皮泥、钩码、刻度尺、条形磁体、小磁针。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新课 1.活动:师生互动,掰手腕。 问:还有做什么要用力,能不能举些事例让大家感受一下? 2.教师: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中,我感觉大家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力已经有了认识,只是没有深入、系统的学习过。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1.力 引导:我们知道做很多事情需要用力,但究竟什么是力呢? (1)学生观察教材P44四幅图,投影展示并文字表达每幅图。 (2)分析每一个动作过程,总结出力的定义。(一个物体作用于另一个物体) 【结论】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学生回答) 力的符号(F);力的单位(N)。 (3)活动:鼓掌鼓励一下刚才回答问题的同学。 问:鼓掌要用力吗?一只手能鼓掌吗?“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说明了什么?。

【结论】要产生力,必须有两个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4)活动:磁体靠近小磁针,小磁针发生偏转。 问:磁体与小磁针之间有力的作用吗?你是从什么现象得到结论的?这两个物体接触了吗?两个物体之间要产生力的作用一定要接触吗? 【结论】物体间产生力的作用不一定要接触。 2.弹力 引导:力,看不见,摸不着,那我们怎么感知力的存在呢? (1)活动:学生实验。手压气球;手压弹簧;手拉橡皮筋;手压橡皮泥。 问:气球、弹簧、橡皮筋、橡皮泥受力了吗?施力物体是谁?这四个物体受力后,发生什么变化?这个变化有区别吗?能不能用语言描述一下呢? 【结论】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的形状会发生改变。物体形状的改变,叫做形变。 形变的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自动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例如:气球、弹簧、橡皮筋受力后。 形变的物体在撤去外力后不能自动回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范性形变。例如:橡 皮泥受力后。 (2)活动:手拉弹簧,将弹簧逐渐拉长,感受弹簧对手的力。 问:手拉弹簧时,手感觉受到力吗?这个力的施力物是谁? 弹簧伸的越长,手受到的力如何变化? 【结论】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力图恢复其原来的形状,则对另一个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拉力、压力都属于弹力。 (3)活动1:手压气球。逐渐用力。 问:气球受到手施加的压力,压力越来越大,气球的形变程度如何变化? 活动2:手拉弹簧,逐渐用力。 问:橡皮筋受到手施加的拉力,拉力越来越大,橡皮筋的形变程度如何变化? 追问:气球能不能无限的压?橡皮筋能不能无限的拉? 【结论】在一定限度内,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程度就越大。 物体弹性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引导: (4)活动:探究弹簧的伸长量与外力之间的关系。(演示实验)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实录 一、初步感受重力 师:同学们一定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吧,你能不能区分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 生:能 师:出示一袋米,一个勾码。 勾码认识吗?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勾码。 师:你用手估计一下,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每个同学都用手来试一试,然后我们来交流,好吗? (生活动:感受米和勾码的重量) 师:谁来告诉我,到底谁重谁轻? 生1:勾码轻,米重。 师:有没有不同意的? 生2:米轻,勾码重 师:那究竟谁重谁轻呢?下面有一个挑战,用上这个小工具(师出示一个自制测力计),来比一比谁重谁轻,允许同学们做记号。 (学生进行操作,师巡视,提醒学生不要焦急,没做完继续做。)师:有结果了吗?谁愿意上来演示一下?老师这里有一个大型的(出示演示用的自制测力计)

生1:上台演示,作记号。 师:告诉我,你们组的结果是什么?谁重谁轻? 生1:米重勾码轻。 师:你们是怎么比出来的? 生1:因为米袋子压得下,勾码的记号在上面。 师:有没有不同的结果?或者有没有不同的做法? 学生上台演示 师:做记号的方法不一样,他在哪里做的记号?(指针处)这一次是在指针处做记号。你们的结果是? 生2:米重、勾码轻 师:这两种做法原理都一样吗?(一样) 这个结果跟你们预测的结果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米和勾码的重量就是科学中的重力,一起读“重力”。 二、测勾码的重力和米的重力。 师:米受到的重力比勾码的重力究竟重多少?用这个方法比不出来。所以我们要用到一个新工具:弹簧测力计(师出示弹簧测力计)师:请每个小组领一个弹簧测力计,比较弹簧测力计与我们刚刚用的小工具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分发测力计,师宣布:开始,看谁找到的相似点多) (生领取材料,观察) 汇报交流: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五年级科学测量力地大小教学设计课题

实用文档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测量力的大小》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运动和力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了力,本课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力是有大小的,并学会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试力的大小。在测试操作中掌握技能,启发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性来测量力的大小的。指导学生明白怎样做才不会超过测力计最大的测量值,熟悉并掌握力的单位“牛”。本课有三个活动:1、认识弹簧测力计。学生 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来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和刻度标示。2、用弹簧测力计测试力的的大小。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学时提醒学生使用测力计的三点注意事项,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技能并填写好记录表。3、对比实验(水平,垂直拉动文具盒)。这个活动是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来安排的。4、课外拓展,做橡皮 筋测力计。本教学设计试图让学生充分利用他们最喜欢的实验方法去探究学习和总结。充分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开放性,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真正落实在教学之中。 教学策略: 这节课主要用了三个教学策略。

1. 多媒体辅助教学 2.小组自主合作. 实用文档 3..兴趣探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技能目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勤于思考、大胆解释、乐于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认读和规范的测量操作 三、教学准备: 1、弹簧测力计、钩码、小车、沙、橡皮筋测力计 2、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师:在上课前,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你们班谁的力气最大? 今天我们俩比一比谁的力气大,同学们有什么好方法吗?生:{掰手腕,举重,拔河} 师:这些方法都不错。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东西,同学们看,你们认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科学》五(下)教案 第1单元神奇的机械 1-1什么叫机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分析比较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能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能够在教师或同伴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机械是我们人类创造和使用的,意识到科学在不断发展进步;●为人类祖先制造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勇于探究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原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大力士”赛事1:请三名学生做如图滑轮拔河的比赛,同学预测结果,之后通过观看比赛结果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什么是机械”。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机械: 1.请学生出示课前填写好的有关机械的表格,并且以小组为单位简要汇报搜集到各种机械。 2.教师出示简单工具实物及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二)说明机械的含义: 1.学生达成共识,明确以上出示的简单工具都是机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具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哪些部分在工作,给我们带来什么方便,记录并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并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三)揭示机械的作用: 1.“大力士”赛事2:请两位学生进行如图转球棒比赛。请学生预测结果,并尝试讨论教学导入环节中的比赛与这次赛事中的机械所起的作用。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用机械的对比活动,体会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讨论机械的哪些部分降低了工作难度,进一步揭示机械的作用。 (四)介绍古代机械: 1.教师出示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及金字塔建造图片,讲解古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 2.启发学生分析古代工具是如何降低工作难度,让学生感受先人的智慧。 三、拓展活动 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当中还有哪些装置也属于简单机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1-2怎样抬高讲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根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4 测量力的大小 【教材简析】 《测量力的大小》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通过前面3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重力、弹力、反冲力等,用这些力作动力可以使小车运动起来,研究了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动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本节课要研究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进一步了解力是有大小的,并学会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试力的大小。在测量操作中掌握科学技能,使学生理解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性来测量力的大小的,并让学生掌握力的单位是牛。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弹簧测力计。教材中呈现了四种不同的弹簧测力计,说明弹簧测力计的种类有很多,但不管哪种弹簧秤,其原理都是相同的,然后展示了一种条型盒式测力计的各部分名称。指导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的基本构造。教材通过让学生慢慢用力拉弹簧来理解弹簧测力计能测量力的大小的原理。本部分的难点是认识力的单位,教材通过条型盒测力计的放大图片和文字介绍,使学生认识力的单位,引导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 第二部分: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教材出示了使用弹簧测力计时的注意事项,目的是提示学生要正确使用测力计。然后通过测量一些物体的重力大小,来掌握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长时间实际操作掌握测量技能。 第三部分:制作橡皮筋测力计。这个活动是作为拓展内容来安排的。本活动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利用他们喜欢的实验方法去探索和总结,充分体现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开放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于力的大小已经具有许多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力的具体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得,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就是根据弹簧的特性制成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但能使学生对弹力加深理解,还能为下一节课中的摩擦力的探究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五年级科学课教案

五年级科学课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

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 2.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2. 怎样测量和表示力 教案

6.2怎样测量和表示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弹簧测力计,了解其测量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3)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实验过程。 (4)领会用示意图表示力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通过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难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弹簧测力计,弹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力是有大小的,那么怎样测量力的大小。

(二)讲授新课 1、怎样测量力 师;人们常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 生:观察图6-12,认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就被拉的越长。 师: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它受到的拉力成正比”这个道理制成的。 出示课件,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学生取出弹簧测力计认识它的构造。 出示课件,认识一些弹簧测力计。 学生阅读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生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教师指导 出示课件,学生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学生进行活动2 测纸条承受的最大拉力并填入表中。 2.怎样用图表示力。 提问: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生答:大小,方向,作用点。 演示力的示意图 问:在这个力的示意图中,力的三要素是如何表示的? 生答 教师出示力的示意图的表示方法。

学生练习,见课件 教师检查指导 P10自我评价与作业1——4题。 五、板书设计: 怎样测量和表示力 1、怎样测量力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2、怎样用图表示力 六、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 方法指导的清晰化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活动的架构对于学生思维发展、概念的形成都起到了奠基作用。因此,活动结构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让学生在体验中认识弹簧测力计,我专门设计了两个小活动。一个是由老师直接简要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外部结构,从感知的角度认识弹簧测力计;另一个是学生自主研究弹簧测力计的测力原理以及刻度的特点,从理性的层面深入的帮助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有了这个基础,学生对于使用弹簧测力计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指导学生感受1牛的力有多大时,我设计两个小活动:一个是由同桌帮忙握住提环然后用手拉一拉挂钩,当产生1牛的力时,体会体会;另一个是尝试测量多少个钩码的重力大小是1牛顿,从学生汇报的结果中发现,两个钩码好像是1牛左右的力,这里有了一些不精确的误差,从而引出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渗透科学规范的使用科学仪器的意识。最后巩固学生的使用方法,

五年级科学上册 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教科版 (2)

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我们要比一比谁最会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 2.出示《我们的小缆车》的记录表,提问:在这个表格中,我们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 3.提问:那么2个、3个、5个垫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测量出来? 4.揭题: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学生交流汇报:用弹簧测力计 2.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3.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 1牛=100克力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2.学生尝试使用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

3.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出示: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 5.交流汇报 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 四、制作弹簧测力计 1.讨论制作方法 2.如何画出测力计的刻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